读[孟子]之思-孟子的治国之策为何未能实施

读《孟子》之思

--孟子的治国之策为何未能实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起,百家争鸣。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得到诸侯的认可,而主张以“仁政”治理国家的儒家思想满足不了诸侯的野心,不被重视。孟子作为战国中后期儒家的领军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政“学说与德治思想,提出“仁政”、“以民为本”等思想。他致力于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再一次走上孔子周游列国,最终失败而归的老路。

《孟子》一书中用讲故事与举例的方法,向君主证明,仁政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得人心者得天下。他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的统治地位。但为什么“仁政”之策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去真正实现,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孟子所在时期的局势,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在这期间发生了以下重要事件:赵韩分周为二,秦商鞅变法,齐稷下之学复兴,五国合纵伐秦,齐灭燕。当时各国战乱不断,秦国还没能取得绝对优势地位,各国尚有一战之力。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游说了滕文公,魏惠王和齐宣王等国君。

首先说说孟子游说滕文公,滕国是方圆五十里的小国,夹在齐楚两国之间,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的策略,孟子告诉滕文公,百姓需要仓廪实才能知礼节,衣食足才能知荣辱。在关系老百姓衣食饱暖的土地问题上,孟子提出井田制,即税率减为十分之一,之后滕文公提出了很实际的问题,滕国是小国,在齐国与楚国之间,应该依附齐国还是楚国。孟子则提出治民强国,和百姓一起与城共存亡。在治理滕国这个小国的策略上,孟子的主张简单概括就是两条,第一富民,使人民丰衣足食。第二是培养君子,让君子来领导农民,让农民来供养君子。

接下来再说说齐国,齐国在孟子那个时代可谓国富兵强,期间田忌,孙膑,孟尝君,田文等名臣辈出。当时齐国在位的齐宣王十分注重招揽人才,希望借此恢复霸业。在游说齐宣王的过程中,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还通过古代贤君与百姓共享园林,巡游视察百姓疾苦来劝说齐宣王与民同乐。

无论在弱小的滕国,还是在强盛的齐国,孟子给出了近乎相同的治国策略,经济上,通过实行井田制,来使农民富足,政治上,提高士人的待遇,招揽人才。

文化上,在百姓衣食饱暖的基础上进行教化,与民同乐。外交上,不进行攻伐,主张自保。

孟子的治国之策在当时的时代是有效的,但是实施起来有困难。原因有三: 其一是财政问题。当时战国各国互相攻伐纷争,军队的来源主要是被征发兵役的农民。孟子的低税政策是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但当时战火连绵,各国军费支出庞大,低税率下的税收能否支持战国时庞大的支出是个未知数。

其二是军队战斗力。当时主要国家都已经发展精锐雇佣军,如魏之武卒,秦之锐士,都是职业军人,军队的职业化,使雇佣军在面对农民组成的征发兵时有着巨大优势,孟子依靠百姓防守的策略也很难实施。

其三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例如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 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许多君主只对孟子策略中强国富兵的政策感兴趣,而从根本上反对孟子“民贵君轻”的出发点,孟子的治国之策难以在大国推行,相反会在小国中被接受,但是小国面对大国强兵压境时也无能为力。

孟子的治国之策给世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导向,“仁政”之说只是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真正的实施就有些理想化了。

读《孟子》之思

--孟子的治国之策为何未能实施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起,百家争鸣。以严刑峻法治国的法家思想得到诸侯的认可,而主张以“仁政”治理国家的儒家思想满足不了诸侯的野心,不被重视。孟子作为战国中后期儒家的领军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仁政“学说与德治思想,提出“仁政”、“以民为本”等思想。他致力于实现自己的治国思想,再一次走上孔子周游列国,最终失败而归的老路。

《孟子》一书中用讲故事与举例的方法,向君主证明,仁政是符合社会发展的,得人心者得天下。他的“仁政”观点,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历代统治者奉为经典,并被当作科举考试的重要内容,长期处于思想的统治地位。但为什么“仁政”之策并未能让历代统治者去真正实现,老百姓依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下孟子所在时期的局势,孟子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在这期间发生了以下重要事件:赵韩分周为二,秦商鞅变法,齐稷下之学复兴,五国合纵伐秦,齐灭燕。当时各国战乱不断,秦国还没能取得绝对优势地位,各国尚有一战之力。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孟子游说了滕文公,魏惠王和齐宣王等国君。

首先说说孟子游说滕文公,滕国是方圆五十里的小国,夹在齐楚两国之间,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的策略,孟子告诉滕文公,百姓需要仓廪实才能知礼节,衣食足才能知荣辱。在关系老百姓衣食饱暖的土地问题上,孟子提出井田制,即税率减为十分之一,之后滕文公提出了很实际的问题,滕国是小国,在齐国与楚国之间,应该依附齐国还是楚国。孟子则提出治民强国,和百姓一起与城共存亡。在治理滕国这个小国的策略上,孟子的主张简单概括就是两条,第一富民,使人民丰衣足食。第二是培养君子,让君子来领导农民,让农民来供养君子。

接下来再说说齐国,齐国在孟子那个时代可谓国富兵强,期间田忌,孙膑,孟尝君,田文等名臣辈出。当时齐国在位的齐宣王十分注重招揽人才,希望借此恢复霸业。在游说齐宣王的过程中,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还通过古代贤君与百姓共享园林,巡游视察百姓疾苦来劝说齐宣王与民同乐。

无论在弱小的滕国,还是在强盛的齐国,孟子给出了近乎相同的治国策略,经济上,通过实行井田制,来使农民富足,政治上,提高士人的待遇,招揽人才。

文化上,在百姓衣食饱暖的基础上进行教化,与民同乐。外交上,不进行攻伐,主张自保。

孟子的治国之策在当时的时代是有效的,但是实施起来有困难。原因有三: 其一是财政问题。当时战国各国互相攻伐纷争,军队的来源主要是被征发兵役的农民。孟子的低税政策是有利于发展生产的,但当时战火连绵,各国军费支出庞大,低税率下的税收能否支持战国时庞大的支出是个未知数。

其二是军队战斗力。当时主要国家都已经发展精锐雇佣军,如魏之武卒,秦之锐士,都是职业军人,军队的职业化,使雇佣军在面对农民组成的征发兵时有着巨大优势,孟子依靠百姓防守的策略也很难实施。

其三是“以人为本”的观念在历代统治者的心中就根本没树立起来。例如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一个劲的加强封建统治,杀人如麻,哪里还有仁政的意思。特别是当他读到《孟子》里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时,认为这哪里是臣子说的话? 简直就是大逆不道。许多君主只对孟子策略中强国富兵的政策感兴趣,而从根本上反对孟子“民贵君轻”的出发点,孟子的治国之策难以在大国推行,相反会在小国中被接受,但是小国面对大国强兵压境时也无能为力。

孟子的治国之策给世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导向,“仁政”之说只是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蓝图,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存在的弊端。真正的实施就有些理想化了。


相关内容

  • 荀子的性恶.心善说
  • 荀子人性论辨正 --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 [摘要]<荀子·性恶>的主旨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其中"伪"据郭店竹简应 做"",指心之思虑活动.心之作为.既点出性恶,又指出善来自心之思虑活动,揭示了人生中以"性&qu ...

  • ??[推荐]在礼与法之间:荀子的制度之思 | 林桂榛
  • 礼与法之间:荀子的制度之思 林桂榛 作者授权 儒家网 发布 原刊<邯郸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发表时有删节 孔子二五六八年丁酉四月十四日丙申 耶稣2017年5月9日 摘要:荀子"不求知天"而求"治道",求治则须本乎人性人情.探人性可玄,言人情总 ...

  • 2012年国学经典综合测试题答案
  •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 参考答案 一.常识问答 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 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答: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 ...

  • 电大国学经典选读填空.选择
  •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综合练习参考答案 一.常识问答 1.诸子百家有哪些主要学派? 答:道家.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2.四书五经分别指什么? 答: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 ...

  • 3.樊迟.仲弓问仁
  • 樊迟.仲弓问仁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孔子关"仁"的思想内涵,从而加深对民族传统人文思想的积极探讨. 2. 学习本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 对孔子"仁"的思想内涵的理解.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孔子简介 ...

  • 5前因后果
  • 一.事出有因 我们知道,孔子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第一人,他是风气之先,也是众矢之的.也就是说,因为有孔子,才有了百家争鸣.孔子我们知道,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一直影响到我们今天,但是孔子生前是不得志的,周游列国,四处碰壁,累累若丧家之犬. 那我们就会有一个问题了,孔子和孔子的思想有 ...

  • 寡人之一国也
  • 寡人之于国也 一.导入新课 孔子对弟子的说理风格是严厉的教诲和透彻的论说相结合的,很有层次和逻辑感,但是,当面对的劝说对象是一个居于特殊位置上的人,比如面对一个自我尊严意识很强的君主,应该怎么样去劝说呢? 二.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 ...

  • 治本于农,务兹稼穑.俶载南亩,我艺黍稷.税熟贡新,劝赏黜陟.孟轲敦素,史鱼秉直.
  • 一.颂词讲解 从这节课起,我们将对<千字文>的第四部分进行学习.这一部分描述了温馨的人情关系和恬淡的田园生活,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默默奉献且不为名利所羁绊的人们. 首先,请大家朗读本课的颂词: 治本于农 (zhì běn  yú  nóng),   务兹稼穑 ( wù  zī  jià  ...

  • 诸葛亮与中国士大夫精神(转)
  • 诸葛亮与中国士大夫精神 文学与新闻学院对外汉语 学生:姜维夫人     指导老师:沈伯俊 摘要:诸葛亮是我国知名度最高的历史人物.深受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喜爱.士大夫们也不例外.诸葛亮能如此受爱戴,根本原因在于,诸葛亮的品德修养,为人处事深得中国士大夫精神,符合儒家的道德标准.本文以诸葛亮一生中比较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