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花非花

  《花非花》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1、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翻译:

  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着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m.lz13.cn)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 白居易的诗全集

*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花非花》

  作者:白居易

  原文:

  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来如春梦不多时,

  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

  1、朝云:此借用楚襄王梦巫山神女之典故。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蛆,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翻译:

  似花又不是花,似雾又不是雾,

  半夜时到来,天明时离去。

  来时仿佛短暂而美好的春梦,

  离去时又像清晨的云彩无处寻觅。

  赏析:

  白居易诗不仅以语言浅近着称,其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颇有些“朦胧”味儿,在白诗中确乎是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首二句应读作“花——非花,雾——非雾”,先就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苏东坡似从这里获得一丝灵感,写出了“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水龙吟》)的名句。苏词所咏为杨花柳絮,而白诗所咏何物未尝显言。但是,从“夜半来,天明去”的叙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单看“夜半来,天明去”,颇使读者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四字,可见又不然了。“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情上有承上启下作用,由此生发出两个新鲜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引出一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幻灭,于是引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诗由一连串比喻构成,这叫博喻。它们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善用博喻者不乏其例,如《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之“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贺铸《青玉案》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但这些博喻都不过是诗词中一个组成部分,象此诗通篇用博喻构成则甚罕见。再者,前一例用南箕、北斗、牵牛等星象作比,喻在“嘘名复何益”;后一例用烟草、风絮、梅雨等景象作比,喻在“借问闲悉都几许”,其喻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喻体(用作比喻之物)而不知喻本,就象一个耐人寻思的谜。从而诗的意境也就蒙上一层"朦胧"的色彩了。

  虽说如此,但此诗诗意却并不完全隐晦到不可捉摸。它被作者编在集中"感伤"之部,同部还有情调接近的作品。一是《真娘墓》,诗中写道:“霜摧桃李风折莲,真娘死时犹少年。脂肤荑手不坚固,世间尤物难留连。难留连,易销歇,塞北花,江南雪。”另一是《简简吟》,诗中写到:“二月繁霜杀桃花,明年欲嫁今年死”,“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二诗均为悼亡之作,它们末句的比喻,尤其是那“易销歇”的“塞北花”和“易散”的“彩云”,与此诗末二句的比喻几乎一模一样,连音情都逼肖的,它们都同样表现出一种对于生活中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与物的追念、惋惜之情。(m.lz13.cn)而《花非花》一诗在集中紧编在《简简吟》之后,更告诉读者关于此诗归趣的一个消息。此诗大约与《简简吟》同时为同一目的所作吧。

  此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轮换的形式(这是当时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似后来的小令。所以后人竟采此诗句法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在内容上的一大转关,就在于更倾向于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在这点上,此诗也与词相近。这种“诗似小词”的现象,出现在唐代较早从事词体创作的诗人白居易笔下,原是很自然的。

* 白居易的诗全集

* 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

*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相关内容

  • 白居易唐诗代表作品赏析
  • 唐诗赏析栏目为广大白居易唐诗爱好者提供白居易的诗歌精选集,包括主要的白居易代表作品,白居易经典诗歌赏析,白居易最优秀的诗歌鉴赏,白居易诗歌名句精选. ------分隔线---------------------------- 白居易唐诗代表作品赏析1 白居易<观刈麦>白居易唐诗鉴赏 白居 ...

  • 文献综述完整版
  • 文献综述 近十年白居易诗歌平淡美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的研究也是古代文学研究领域的一大趋势.主要集中在白居易的诗歌研究.散文研究.思想研究.生存哲学研究等4个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关于白居易研究的著作大致有陈友琴<白居易资料汇编>(中华书局,2005年 ...

  • 白居易气死关盼盼了吗
  • 白居易气死关盼盼了吗? 作者:白坤堂.白灵坤 关盼盼何许人也?她是唐代贞元年间徐州节度使张愔的妾. 白居易与关盼盼相识于贞元二十年(804年),当年春天身为校书郎的白居易东游徐州,在张愔为他举行的宴会正酣之时,张愔命盼盼歌舞佐欢.盼盼的精彩表演,使白居易非常高兴,于是当即赠诗给盼盼:"醉娇 ...

  • 让白居易为之
  • 让白居易为之"倾倒"的一位爱哭男人 2011年06月07日 14:46 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 作者:知白守黑 字号:T|T 15人参与4条评论打印转发 核心提示:哭,并不是男人的特长,但唐衢能哭得伤心,哭得动容,哭得周围的人六神无主,这的确是个硬功夫.不过,从"满坐 ...

  • 白居易中隐思想研究
  • 白居易中隐思想研究 摘 要 白居易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环境中进退自如.善于自处的典型代表,在他的身上,既有敢于直谏.不畏权贵为民请命的一面,又有在遇到挫折时淡泊隐逸.乐天知命的一面.他在为官和隐逸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也为中唐时期的士人探索出了在官场重压和集权政治包围之中突围的道路,从禅 ...

  • 白居易简介
  •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画像 白居易(772年-846年), 汉族,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 ...

  • 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
  • 唐代佛教很盛,文学家如王维.柳宗元.颜眞卿.李翱等都与佛门结了文字因缘:庞藴与白居易尤为佛门中人所乐道,庞藴与白居易是同时代的人物,庞藴专宗禅悦,隐逸山林:白居易学未精纯,出禅入净:然在佛敎史上都成为居士中学佛的特出人物.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晚居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白居 ...

  • 白居易九江花木咏
  • 文人爱花木,常以花木之天性比喻君子之美德.白居易任江州司马期间,徜徉于九江的丛花绿树之野,情闲志逸,随性吟咏,留下了大量以九江植物为题材的诗文.直接入主题的九江花木有松.柏.杉.桂.竹.槿.柳.莲.桃花.樱桃.蔷薇.紫薇.石榴.石楠.枇杷.紫藤等共16种,诗文共20余篇,九江亦成为白居易吟咏花木品类 ...

  • 白居易,是诗魔,也是色魔
  • 谁也不能否认白居易在艺术上的成就,但我们在看待一位古人时,必须突破"文章好人品就一定好"的局限,一个人的才华与品德本没有必然联系. 白居易自幼聪慧,少年得志,十八岁之前就以诗名为人所知,那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使他闻名长安.二十七岁时,白居易以第四名的 ...

  • 历史评价白居易
  • 史书评价 旧唐书 臣观元之制策,白之奏议,极文章之壶奥,尽治乱之根荄.非徒谣颂之片言,盘盂之小说.就文观行,居易为优.放心于自得之场,置器于必安之地.优游卒岁,不亦贤乎! 赞曰:文章新体,建安.永明.沈.谢既往,元.白挺生.但留金石,长有茎英.不习孙吴,焉知用兵? 新唐书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