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道德课堂的思考

关于道德课堂的思考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然而,在“一切为了应试”的课堂上,漠视生命、扼杀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以“为学生的将来负责”等美丽的借口,从事着极不道德的教育教学。对孩子终身负责的“善良愿望”和“呕心沥血”得到的却是学生的反感和社会的责难,而且,“善良愿望”越强烈,“呕心沥血”程度越高,学生的反感就越厉害,社会的责难就越多。每念及此,不寒而栗。

形势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要的要求:搞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更要有爱的行动,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教育如何构建有生命的“道德课堂”?怎样让生命在“道德课堂”里放飞?

我们已经在传统课堂这座大山里迷失得太久太深了:从接过教鞭的那天起,我们就辛辛苦苦地备、教、改、辅、考;在各种课堂改革的范例前,我们认认真真地模仿、借鉴、尝试。但就整体而言,却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课堂,越来越多的专家指责课堂。我们困惑、尴尬,甚至痛苦、慨叹:我们的课堂怎么了?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我们的学生怎么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的传统课堂缺失了什么?

在保持距离之前,先让我们先对“大山”上的“风景”做一简单的回顾: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教”无“学”,或有“教”无“育”,与社会远离、与生活远离、与实践远离,与学习者的生命远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有的甚至走上了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歧途。其主要表现是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本应着眼“人”

的发展和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被简约化为见分不见人的特殊认识活动。这种以牺牲人的心灵自由成长与创造达到某种现象、僵化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是违反了道德精神的。造成的一个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命的乐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生命力缺失,少的是积极、愉悦、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

山雨欲来风满楼:新课程呼唤“道德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与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过程”的课改目标,并进一步强调了“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德育过程的理念。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曼教授认为: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道德教育不应该是独立于其它诸育的单独一育,道德教育并不只是在思品课、思想政治课及所谓的“德育活动”中才有,道德教育只有回到“道德课堂”中才能实现。

众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也开始关注课堂中的“道德缺失”问题,并将关注的重点逐步从“德育课程”、“德育渗透”转向“过程德育”,即注重课堂教学过程本身的德育性。在课堂上要“把人当人看”,“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要关注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肥沃的心理土壤„„”。

从概念的迷雾中走出:什么是“道德课堂”?

让我们从传统课堂的现象描述中抽身,结合新课程来分析什么是有道德的课堂。首先弄清什么是“课堂”?“课堂”是指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的

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充实与展开的过程。什么是“道德课堂”?“道德课堂”就是要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并让师生从课堂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最终实现“教师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道德教育的重要,就在于它的无所不在,不能有两套伦理原则,一套是为校内生活的,一套为校外生活的,因为行为是一致的,行为的准则也应该是一致的。只有在我们的努力下,构建起课堂生活和课外生活之间的良性生态关系时,这样的课堂才在严格的意义上称得上是生活,否则它只是我们生活之外的东西。

挑战与回应:从生活德育入手让课堂洋溢生命气息

1、理论核心:回归生活世界

人是完整的道德存在,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因此从操作理念上我们应该做到:让道德从“教”走向“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让道德课堂从“传授”走向“体验”,使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让道德课堂从“书本”走向“生活”,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

2、基本内容:三种生活

回归生活之后,“道德课堂”应侧重强化学生学习生活中基础性的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的培养,主要渗透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指导之中:

学习生活: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学习生活占据着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空。如果道德教育不能在学习生活中落实,不能在学科教育思想上有所体现,学校的道德教育终究还是一句空话。事实上,在学科学习中,蕴涵着

十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发掘教师内在的道德潜能,在教学中遵循平等、尊重、公正的价值导引,以身示范,师生共同体验,以促进学生对教师及学科的情感认同,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学科教育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与人性的魅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先认同你,再认同你所教的学科。)

交往生活: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提高,学习生活节奏加快且更趋紧张,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减少,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生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为此,学校“道德课堂”应积极承担指导学生交往的任务,在指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工序,为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好人际准备。 在学生的交往生活中,力求培养学生这样一些观念和取向:

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关爱、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等)

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合作、责任和义务等)

共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对过度竞争观的否定,是一种真正的集体主义)

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涉及的道德主要是理解、尊重等) 分享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 多元观:在分清基本的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属

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涉及的道德品质重要是宽容)。

日常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大大充裕,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成为摆在当代青少年学生面前的新问题。“道德课堂”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面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有关问题,指导他们以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的方式生活,导引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型师生关系中,导游和游客的关系就是有道德的师生关系中的一种,老师既不强制一切,也不包办一切,他应是导师也是益友。他是攀登书山的智慧向导,也是畅游学海的坚强后盾;他是“风景绝佳处”不可或缺的点拨者。师生一道“采菊东篱下”,共同体验“悠然见南山”的怡然神会;为达“天光云影共徘徊”之学业境界,师生共赴寻找“源头活水”的心灵之约。老师的魅力在于像导游一样把学生领到充满“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知识殿堂,让学生自己体会那御风而行的快感,体验“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成就感。当你的游客——学生真正不虚此行,从而流连而忘返,并逐步独步天下,纵横学海时,这也许就是有道德课堂的最佳境界吧!

关于道德课堂的思考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然而,在“一切为了应试”的课堂上,漠视生命、扼杀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以“为学生的将来负责”等美丽的借口,从事着极不道德的教育教学。对孩子终身负责的“善良愿望”和“呕心沥血”得到的却是学生的反感和社会的责难,而且,“善良愿望”越强烈,“呕心沥血”程度越高,学生的反感就越厉害,社会的责难就越多。每念及此,不寒而栗。

形势的发展,对教师提出了更要的要求:搞教育,仅有爱心是不够的,更要有爱的行动,爱的能力和爱的艺术。教育如何构建有生命的“道德课堂”?怎样让生命在“道德课堂”里放飞?

我们已经在传统课堂这座大山里迷失得太久太深了:从接过教鞭的那天起,我们就辛辛苦苦地备、教、改、辅、考;在各种课堂改革的范例前,我们认认真真地模仿、借鉴、尝试。但就整体而言,却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厌恶课堂,越来越多的专家指责课堂。我们困惑、尴尬,甚至痛苦、慨叹:我们的课堂怎么了?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我们的学生怎么了?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们的传统课堂缺失了什么?

在保持距离之前,先让我们先对“大山”上的“风景”做一简单的回顾: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我们的传统课堂教学中有“教”无“学”,或有“教”无“育”,与社会远离、与生活远离、与实践远离,与学习者的生命远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有的甚至走上了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歧途。其主要表现是课堂的“灌”,作业的“滥”,考试的“多”,管理的“死”,本应着眼“人”

的发展和丰富多彩、充满生命活力与情趣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被简约化为见分不见人的特殊认识活动。这种以牺牲人的心灵自由成长与创造达到某种现象、僵化的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是违反了道德精神的。造成的一个最典型的状态是:学生每天在生活世界之中,却没有体验到生活的丰富性和生命的乐趣,在这样的学习过程和校园生活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丧失,生命力缺失,少的是积极、愉悦、兴奋、发现、成功的体验,多的是枯燥、乏味、疲惫、厌烦、挫折的感受。

山雨欲来风满楼:新课程呼唤“道德课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成为学生学习、与形成正确世界观的过程”的课改目标,并进一步强调了“教学过程同时也是德育过程的理念。中央教科所所长朱小曼教授认为: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灵魂,道德教育不应该是独立于其它诸育的单独一育,道德教育并不只是在思品课、思想政治课及所谓的“德育活动”中才有,道德教育只有回到“道德课堂”中才能实现。

众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一线教师也开始关注课堂中的“道德缺失”问题,并将关注的重点逐步从“德育课程”、“德育渗透”转向“过程德育”,即注重课堂教学过程本身的德育性。在课堂上要“把人当人看”,“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要关注人的生命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创造肥沃的心理土壤„„”。

从概念的迷雾中走出:什么是“道德课堂”?

让我们从传统课堂的现象描述中抽身,结合新课程来分析什么是有道德的课堂。首先弄清什么是“课堂”?“课堂”是指师生人生一段重要的

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充实与展开的过程。什么是“道德课堂”?“道德课堂”就是要用道德的方式去从事教育教学和学习生活,并让师生从课堂中“得到愉快、幸福与满足,得到自我的充分发展与自由;得到惟独人才有的一种最高享受”。最终实现“教师小课堂,校园中课堂,社会大课堂”。道德教育的重要,就在于它的无所不在,不能有两套伦理原则,一套是为校内生活的,一套为校外生活的,因为行为是一致的,行为的准则也应该是一致的。只有在我们的努力下,构建起课堂生活和课外生活之间的良性生态关系时,这样的课堂才在严格的意义上称得上是生活,否则它只是我们生活之外的东西。

挑战与回应:从生活德育入手让课堂洋溢生命气息

1、理论核心:回归生活世界

人是完整的道德存在,没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因此从操作理念上我们应该做到:让道德从“教”走向“学”激发学生的生命潜能;让道德课堂从“传授”走向“体验”,使学生感悟生命的价值;让道德课堂从“书本”走向“生活”,提升学生的生命境界。

2、基本内容:三种生活

回归生活之后,“道德课堂”应侧重强化学生学习生活中基础性的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智慧的培养,主要渗透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指导之中:

学习生活:对于在校学生而言,学习生活占据着学校教育的大部分时空。如果道德教育不能在学习生活中落实,不能在学科教育思想上有所体现,学校的道德教育终究还是一句空话。事实上,在学科学习中,蕴涵着

十分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我们应当充分发掘教师内在的道德潜能,在教学中遵循平等、尊重、公正的价值导引,以身示范,师生共同体验,以促进学生对教师及学科的情感认同,从而使课堂教学与学科教育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与人性的魅力。(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让学生先认同你,再认同你所教的学科。)

交往生活:当代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明显提高,学习生活节奏加快且更趋紧张,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减少,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突出,出现了不敢交往、不交往和畸形交往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学生的生理健康和个性发展。为此,学校“道德课堂”应积极承担指导学生交往的任务,在指导学生学习人际交往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引导他们勇于和善于建立平等友爱、互帮互助、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工序,为自身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做好人际准备。 在学生的交往生活中,力求培养学生这样一些观念和取向:

换位观:假如我是你,假如你是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关爱、平等、公平、诚实、守信等)

生态观:我离不开你,你也离不开我(涉及的道德品质包括合作、责任和义务等)

共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是对过度竞争观的否定,是一种真正的集体主义)

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涉及的道德主要是理解、尊重等) 分享观:共同分享、助人为乐(涉及的道德品质主要是与人为善) 多元观:在分清基本的是非标准的基础上,在某些领域中,特别是属

于私人生活的领域内,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涉及的道德品质重要是宽容)。

日常生活: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物质生活比以前大大充裕,以怎样的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的生活习惯,成为摆在当代青少年学生面前的新问题。“道德课堂”不应该回避这些问题,而应该面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的有关问题,指导他们以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的方式生活,导引他们体验这种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新型师生关系中,导游和游客的关系就是有道德的师生关系中的一种,老师既不强制一切,也不包办一切,他应是导师也是益友。他是攀登书山的智慧向导,也是畅游学海的坚强后盾;他是“风景绝佳处”不可或缺的点拨者。师生一道“采菊东篱下”,共同体验“悠然见南山”的怡然神会;为达“天光云影共徘徊”之学业境界,师生共赴寻找“源头活水”的心灵之约。老师的魅力在于像导游一样把学生领到充满“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知识殿堂,让学生自己体会那御风而行的快感,体验“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成就感。当你的游客——学生真正不虚此行,从而流连而忘返,并逐步独步天下,纵横学海时,这也许就是有道德课堂的最佳境界吧!


相关内容

  • 珠海[思想品德]全国优质课大赛评析
  • 努力增强课标意识 不断深化课程改革 --珠海<思想品德>全国优质课大赛评析 胡云琬 各位老师: 我代表初中组各位评委对本次<思想品德>参评课从总体上进行评析,并向大会汇报我们的感悟和建议. 由于这次大赛是在2011年版思品课标已经印发和生效的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我们应以该课标规 ...

  • 关于学校发展规划的思考
  • 关于学校发展规划的思考 1. 解读发展规划: 首先介绍学校三年发展规划思路框架,整个框架分为六个部分. 在第一部分; 学校发展现状中共包括三个内容,(学校概况.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规划的第二部分是办学理念:实施养成教育,培养四自习惯的中学生. 第三部分是学校发展目标,分总目标和分目标,总目标是 ...

  •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方法的初探
  • 摘要: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受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学成绩过分担忧的影响,广大的教师还难以真正迈出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几乎仍是如出一辙的,教授的知识仍是课堂所要达到的目标,还难以体会到课改的气息. 关键词:教学实效:品德教育:教学思考 近年来,广 ...

  • 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学建议的实践思考
  • 关于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教学建议的 实践思考 作者:邱宜川 由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思品课标)已正式颁布,今年起秋季起在全国各中小学校全面实施. 笔者在这次襄樊市教委组织的新课标.新教材的学习中,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教法上都有耳目一新的感受.此 ...

  • 关于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研究
  •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小学德育主题活动教学的研究 姓名:张琰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教育管理 指导教师:杜时忠 20071101 ⑨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THESIS 内容摘要 德育主题活动教学是针对传统德育教学的改革,它对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塑造,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方法和 ...

  • 简论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
  • 摘要: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应该与学生实践中运用文学素养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研究改革,加强学生实践中的独立思考能力.分析鉴赏能力.口头表述和写作能力,培养综合能力突出的新闻传播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新闻传播 复合型 人才培养 思考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的 ...

  • 探索有效教学模式
  • 薛 店 一 中 探索有效教学模式,构建道德课堂 实 施 方 案 "道德课堂"是一种高品质的课堂形态,要求教育者用"合乎道,至于德"的方式,在充满尊重.关怀.民主.和谐的环境中,在保证学生身心愉悦.人格健康.精神自由.生命自主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学业进步和身心全面 ...

  • 浅淡初中思品课中的案例教学
  • [摘 要] 思想品德课"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一个具体的教学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表达等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关键词] 思品课堂 案例教学 情感激励 体验试教学 ...

  • 理想的学校
  • 理想的学校 姓名:郭少颖 学号:2013211233 前不久读了<夏山学校>和<帕夫雷什中学>,深深地为这两所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所吸引,那时是多么地羡慕国外这样以学生为本的学校,希望我国的教育尽快改革,创建如这两所中学一样的理想学校.最近又看了很多关于"十一中学&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