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绿色建筑专篇

重庆市德远投资有限公司

重庆市德远蔬果加工物流配送中心

初步设计(绿色建筑专篇)

编制单位:重庆巴蜀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甲 级A15000290) 编制日期:二○一五年七月

1

10.1、设计主要依据

10.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10.1.2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关于加强民用建筑保温隔热工程防火安全管理的通知》(渝建发〔2012〕74)

10.1.3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执行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渝建发〔2013〕98号) 10.2 建筑专业相关规范、标准

10.2.1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3 10.2.2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50-066-2009 10.2.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10.2.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2007版)(建筑、电气、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动力)

10.2.5《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 144-2008

10.2.6《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J50-070-2007 10.2.7《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 10.2.8《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2005年版) 10.2.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10.2.10《重庆市坡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50/5031-2004) 10.2.11《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10.3 结构专业相关规范、标准

10.3.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10.3.2《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

2

10.3.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0.3.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10.3.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3.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10.3.7《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10.3.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0.3.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06) 10.3.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10.3.1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0.3.1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10.3.1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0.4 给排水专业相关规范、标准

10.4.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10.4.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0.4.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10.4.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2009 10.4.5《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GJ/T164-2014) 10.4.6《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2010 10.4.7《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8870-2011 10.5 电气专业相关规范、标准

10.5.1《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3-2013)

3

10.5.2《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60-2008) 10.5.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 1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 10.5.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11)

10.5.6《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2013) 10.5.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10.5.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 10.5.9《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 10.5.10《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 10.6 暖通专业相关规范、标准

10.6.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 10.6.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 10.6.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动力 节能专篇》(2007年版)

4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设计概况表

5

备注:本项目为物流产业园,需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公共建筑仅为其中一部分,项目规划指标是按项目整体进行计算。

6

10.4、 建筑专业

7

10.4.1. 建筑节能说明 10.4.1. 1建筑概况:

10.4.1.2 建筑围护结构选用的材料及修正系数 1)外墙外保温:

8

9

3)玻璃门窗 1、外窗类型:

隔热铝合金型材多腔密封(窗框窗洞面积比20%)(6中透光Low-E+9A+6透明),传热系数2.40W/m2.K,玻璃遮阳系数0.50,气密性为6级,可见光透射比0.62

10

10.4.1.3 综合计算判断结果

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综合计算判断结果

1)本次设计范围内的1#楼的主要功能房间外窗或幕墙可开启面积均不小于该房间地板轴线面积的8%。

11

12

13

14

15

16

17

10.4.1.5 建筑窗墙西向窗墙面积比与活动外遮阳类型、遮阳位置及控制方式:本项目东向无窗,南向窗墙比0.58,西向窗墙比0.49,北向窗墙比0.59。无活动外遮阳。

10.4.1.6 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及遮阳措施

本工程没有屋顶透明部分,无需考虑遮阳措施。 10.4.1.7 空调机位

本项目采用多联机形式的空调方式,空调机位均放置在屋面上,故散热较好。

10.4.1.8 建筑防结露计算

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结露设计主要依据围护结构各部位的保温构造,结露验算,各部位不会发生结露。

围护结构各部位结露验算结果

18

(1)主要部位保温材料燃烧性能

建筑各部分保温材料燃烧性能

加强民用建筑保温隔热工程防火安全管理的通知》(渝建发〔2012〕74)号要求及公安部公通字【2009】46号文件的规定和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10.4.2 绿色建筑设计说明 10.4.2.1节地与场地规划选址 (1)项目的选址、规划

重庆市德远蔬果加工配送中心项目位于九龙坡区白市驿工业园区内(地块编号:Aa-49-2/02、Aa-49-1/02号地块),总用地面积60796平方米(约91.20亩)。项目紧邻成渝高速扩容通道,西接绕城高速,北接老

19

成渝高速,南接华福路,东接内环,交通发达,交通环境优越,是建设物流基地的理想场所。

项目共设置3个人行出入口、2个车行出入口。在项目东侧设置了1个消防应急出入口。在2#楼北侧置一座生化池,处理规模分别为100m3/d、150m3/d,便于生活污水自流进入生化池,且不在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生化池上面进行绿化。

2) 项目场地安全,不存在污染源,地质灾害;无洪涝灾害,无含氡土壤,无电磁辐射危害,无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场地的防洪设计符合现行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 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详细情况见环评报告。

项目选址非:■文物古迹;■自然水系;■古树;■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其他不应违反的保护区规定内容。

场地无:■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含氡土壤;■电磁辐射危害;■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2) 场地的生态修复及表层土的利用情况

1) 本项目建设时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充分利用挖方中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的表层土壤,项目施工阶段,景观专业考虑将表层土壤进行存放,用于后期建筑景观绿化用土,维持生物多样性。

2)在建设项目阶段,采用生态恢复的措施,保证项目场地内绿地率达到30%以上,且绿化植物采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的比例大于60%,项目场地内采用乔木、灌木、草皮等复层绿化的措施,严格控制草皮面积所占的比例低于10%,保证生物的多样性。

场地是否进行生态修复:■是;□否。 挖方表层土是否利用:■是;□否。

20

生态恢复措施:■最大多样性法;■保护回收利用场地表层土

(3)场地交通及周边资源利用

1)公共交通

重庆市德远蔬果加工配送中心项目位于九龙坡区白市驿工业园区内(地块编号:Aa-49-2/02、Aa-49-1/02号地块),总用地面积60796平方米(约91.20亩)。项目紧邻成渝高速扩容通道,西接绕城高速,北接老成渝高速,南接华福路,东接内环,交通发达,交通环境优越,是建设物流基地的理想场所。

途经区域多以工业、物流区为主,几乎不涉及居住区。

2)停车设施设计与管理:

严格按照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要求配置停车位。

3)无障碍设计

本项目按《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相关规定进行无障碍设计:

① 提供无障碍电梯可到达办公楼等位置。电梯轿箱、门宽、按钮、大堂等均符合规范和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② 公共厕所配备残疾人专用厕所,在厕所尺寸、入口、门扇、洁具、通道、安全抓杆等方面符合无障碍设计。建筑内外的公共通道、道路,以及相关的门厅等设计作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计。

③ 室内外高差设在适当位置,利用无障碍设计的缓坡过渡。

④ 人行道路宽度不小于3 米,并设有盲道指示。

4)公共服务设施

建筑周边有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2 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 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

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有邮局、银行营业网点、餐馆、理发店、宾馆、

21

药店、书店等公共服务设施,步行5-10min即可到达。

(4)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及土地利用

地下空间利用情况:□修建地下停车场(□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停车楼;■错时停车);■修建地下设备用房;□修建地下步行通道。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架空设计;□废弃地再利用;■多功能共享;□修建人防工程。

(5)既有建筑利用分析

项目场地内部基本不存在存在旧有建筑,根据现有的规划要求,将对既有的旧建筑予以拆除。

10.4.2.2 建筑物理环境设计

(1) 建筑布局与室外风环境设计

1)整个项目采取自由式建筑群布局,单个建筑为点式建筑,进深小,建筑中采用通透式布局,具有连续开敞空间,夏季引风进入场地内,增强建筑内部自然通风。项目内各建筑朝向接近南北朝向,夏季有利于利用全年主导风向,实现夏季良好的自然通风。

2)本阶段设计中,核算外窗面积占地板轴线面积的比例,对外窗面积不满足要求的房间采取机械通风措施,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完成设计。本项目主要功能房间为办公室,大部分功能房间均设置有外窗,外窗面积占地板轴线面积的最小比例为2%(不满足开窗面积比的房间详见4.1.4),其余房间均能满足8%的标准要求。

3) 采取上述措施后,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风速低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超过5Pa,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22

出现涡旋或无风区。

4)针对于建筑内部的“内区”房间,采用机械通风系统,机械通风系统的形式为墙式通风器、窗式通风器,通风器的安装配置由专业厂家综合确定。通风器的运行时间为非空调采暖季节的8:00~22:00,在空调采暖季节根据建筑内房间的实际运行情况确定。通风器的配电由电气专业配合确定,通风器的大小选型由暖通专业根据实际需求计算确定。

5)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40%,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

6)室内的自然通风次数可大于2次/h,过渡季典型工况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达到2次以上的房间比例达90%以上。

(2)建筑视野与光环境设计

1)建筑外窗的高度为2.4m,大部分房间的开窗面积占地板轴线面积的8%以上,且室内工作人员与室外有良好的视野,自然景观好。

2)建筑主要功能房间与周边建筑距离大于18m,开设外窗的卫生间,窗底离地超过1.8米,可防止视线干扰。

3) 项目场地周边无高大建筑物的遮挡,建筑朝向为南北朝向,地上各个功能房间具备良好的自然采光。

4) 项目采用了较大的窗墙比,玻璃透射比为0.62,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保证了建筑内部良好的采光。

5)建筑中大部分功能房间进深不超过10m,外窗开启面积较大,经分析,建筑内部的采光可满足要求。

6)项目的房间墙体内表面颜色为白色,增强自然光在室内的反射,建筑窗墙比在满足节能要求下较大,可有效解决项目的采光问题。

7)严格控制室外景观照明安装功率,照度设计值低于100lx。室外景观照明运行时间为18:00~6:00,冬夏季因日落时间不同而略有差异,严格控制室外照明运行时间。对于建筑室内照明,但建筑功能房间在夜晚运行

23

时,考虑采用内遮阳帘等措施,防止室内灯光外溢。

8)玻璃为低反射玻璃,反射比不大于0.16;玻璃幕墙的选用满足《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 18091-2000的要求.

9)室外夜景照明光线颜色采用黄色灯光。

1) 建筑周边优化机动车辆通行流线,场地内禁止鸣笛,环境噪声白天为54dB,夜间噪声值为46dB,满足二类声环境区域的要求,详见环评报告的相关内容。

2) 场地内的根据室外声环境的边界条件,在建筑设计阶段,通过优化建筑布局,建筑室内噪声满足标准要求,同时将噪声敏感房间布置在噪声低的一侧。

3)在距离建筑10m范围内,按照景观设计要求种植了高大乔木,用以吸收建筑周边的机动车噪声。

4)建筑周边采用了大量的绿化,绿化率达30%以上,有效的吸收了项目周边噪声,降低项目场地内的噪声状况。

5)水泵、空调机组、锅炉、均设置在设备机房内,设备房生活水泵、消防水泵均采用减震垫的隔震、隔声措施。且采用减震垫、浮筑楼板等隔音减震措施。

6) 房间内空调机组、风机盘管均采用减震吊架,降低噪声,管道弯头采用柔性管接头,变压器设备布置于配电房中。

7)建筑内隔墙采用烧结页岩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砌体材料,起到良好墙体隔声效果。建筑外墙采用厚壁型烧结页岩空心砖+难燃型膨胀聚苯板,具备良好的隔声性能。

24

8)建筑功能房间间的漏声孔洞均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封堵,杜绝“声桥”,降低建筑内部间串声。

9)建筑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均采用隔声性能良好的材料,根据厂家提供的检验检测报告,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量分别为50、48、48、49dB,优于标准的 要求。

10)建筑内部的噪声源处理良好,电梯机房采用隔声措施,电梯井道外覆吸声材料,包覆设计良好。可降低电梯噪声约7dB以上。

11)车库排烟风机、排风风机,大风量高静压排风风机均采取消声措施,满足声环境要求。

12) 项目中门厅噪声要求为≤50 dB(A),办公室噪声要求为≤45dB(A),均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标准中噪声的要求。

10.4.2.3 建筑节材与资源利用

(1) 装饰性构件功能及女儿墙高度

1)建筑中采用的装饰性构件少,非装饰性构件均具备遮阳、导光、导风、载物等功能。装饰性构件占总造价的比例约为2.5‰,满足标准中的要求。

2)该建筑中设置了女儿墙,女儿墙的高度为0.7m,不超过规范规定女儿墙高度。

(2) 建筑构配件模数遵循原则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

1)本项目未采用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

(3) 预拌混凝土及预拌砂浆

1)建筑全部施工均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的配置见结构专业相关内容。 25

(4) 可重复使用隔墙和隔断

1)项目中采用可重复使用材料的部位为隔墙和隔断,主要应用部位为零担快货仓库。

2)根据现阶段的设计,仅有部分仓库采用了可重复使用隔墙和隔断,比例为12%,尚达不到30%的比例要求,不满足可选项7.3.30的要求,但对室内环境质量板块得分无影响。

(5) 建筑中可再循环利用材料的应用

1)建筑中大量使用了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如基础、粱、现浇楼板中的钢筋、玻璃、标准尺寸的钢结构型材等。框架结构体系中的基础、梁、柱大量采用了钢筋、钢材,机电设备采用了铜线、铝合金、橡塑保温材料、塑料等可再循环材料,建筑外窗采用了玻璃,金属型材等可再循环利用材料。

2) 建筑内部商业考虑采用石膏板、玻璃等作为灵活隔断,采用的节能外门含有大量木材等可再循环材料。

3)项目中采用了大量可再循环材料。

(6) 绿色建材

1.筑中内部隔墙大量采用玻璃、石膏板、钢铁等可再循环利用产品。

2.筑中采用了节水型器具,如双冲马桶、感应龙头等用水器具。

3.筑中照明系统采用高能效光源, 如T8细管型荧光灯、高能效变压器,采用节能、耐久电气设备产品。

4.用隔声性能良好、热工性能优良的门窗产品。

5.用高强钢材、高性能混凝土。

6.采用重庆市“禁限通告”名录的产品材料。

10.4.2.4景观设计

(1) 热岛效应的缓解措施

26

1) 为缓解项目中热岛效应,建筑屋面采用了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率均在70%以上。

2) 建筑外墙和屋面外表面材料颜色为浅色,太阳辐射反射系数≥0.3,太阳辐射吸收系数≤0.7。

3) 建筑周边场地大量采用了植草砖,植草砖的透水率为50%,有效缓解热岛效应。

4) 用地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遮荫措施的面积>50%,遮阴措施主要有建筑自遮阳,建筑构件遮阳,遮阳棚、乔木遮阴等。

5)项目景观中常绿树与落叶树比例为1:1,常绿树能有效减少景观耗水量,落叶树在冬季落叶,增强室内太阳辐射,降低空调系统能耗。

(2)绿化方式与植物配置、透水铺装

1)建筑的绿化方式采用立体绿化,其他部位采用复层绿化,配有乔木、灌木及草皮。项目场地内植物采用本地植物物种,少维护、少虫害的植物。

2)本项目主要采用的重庆本地的乡土植物,采用了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等形式,群落乔木量达到3株/100㎡,架空平台绿化的达到1.5m以上。

3)硬质铺装中,采用的透水铺装材料包含多孔沥青地面、多孔混凝土地面,增加透水地面的比例,透水铺装(多孔混凝土地面,植草砖等)所占比例为50.3%,大于50%的要求,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的比例满足要求,场地内雨水径流主要采用透水铺装、水景,在雨洪季节,通过透水铺装在场地内下渗。

4)建筑场地周边回车场采用多孔沥青地面。

5)建筑周边步道采用多孔混凝土地面,植草砖。

(3) 场地雨水径流控制

1) 硬质铺装中60%采用植草砖及透水混凝土,植草砖的透水比为50%,颜

27

色为浅色,透水混凝土渗透率为65%。

2)架空层平台的有效覆土深度应达到1.5米,有效蓄积和缓冲雨季的雨水径流。

10.5、 结构专业

10.5.1 场地规划选址

重庆市德远蔬果加工配送中心项目位于九龙坡区白市驿工业园区内,总用地面积60796平方米(约91.20亩),建筑面积127658.66平方米。

拟建场地属于浅丘斜坡地貌,地形总体北东高南西低,向南西倾斜,地形高差较大。场地内斜坡、边坡现状稳定,未发现破坏变形迹象。按现设计地坪标高整平场地以及按设计意图放坡绿化后,不存在高边坡。拟建场地属抗震有利地段。场地内及附近无断层、滑坡、泥石流、岩溶、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现象。

10.5.2 地基基础

场地整体地形较平整,场地基岩埋深不均。基岩顶面埋深0~10.10m,基岩面标高294.89m~325.52m。中等风化泥岩取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4.70Mpa,砂岩取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1.00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0.98MPa和5.08MPa。基础型式根据基岩埋置深度拟采用独立基础或桩基础,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泥岩或中风化砂岩,基础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小于500mm。

10.5.3 结构体系

除2#楼外,各单体建筑均为独立的结构单元,2#楼分为2-1#和2-2#两个规则的结构单元,各结构单元概况详见表10.5.3-1。

表10.5.3-1 结构单元概况

28

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房屋的高度,建筑结构采用框架结构,结构布置力求规则、对称、传力途径明确。

本工程单体结构高度均未超过24米,为多层结构。经计算分析,框架结构体系计算结果能满足现行规范相关要求。从经济性角度而言,框架结构从混凝土用量还是钢材的用量都较框架剪力墙结构低,所以从经济性角度优先选用框架结构体系,而且从建筑功能对平面的要求以及空间的灵活划分使用而言,框架结构体系也明显优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所以本工程各单体结构体系采用框架结构是经济合理的。

10.5.4 建筑结构高强材料的运用

除地下室梁主筋为HRB500级高强钢筋外,其余梁主筋采用HRB400级,柱主筋采用HRB400级,梁柱箍筋均采用HPB300级,板筋采用HRB400级钢筋。

10.5.5 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的运用

本工程采用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

10.5.6 其他

29

1)本工程现浇混凝土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

2)本工程建筑砂浆未采用预拌砂浆。

3)本工程未采用工厂化预制生产的建筑构配件。

4)本工程墙体材料采用MU3.5烧结页岩空心砖砌块、M5.0混合砂浆砌筑;地坪以下采用M5.0水泥砂浆砌筑。

10.6、 给排水专业

10.6.1水资源利用及给排水系统

1)本工程所在地市政供水压力为0.35Mpa,水质水压满足生活用水标准。从市政给水管网引入一根DN200的管线分别与室内生活给水水管网相连,本工程周边无市政中水可利用,本工程也不考虑设置建筑中水系统.

2)根据收集的重庆气象资料表明:本项目所在地理位置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温湿多雨,雨量充分,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连绵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C~18.5°C,极端最低气温-3.7°C,极端最高气温42.2°C。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毫巴。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最大平均降雨量达1378.3mm,最小平均降雨量达783.2mm。本工程无景观水景,故无需设置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3)本项目无自备水源。

4)排水现状:本工程市政道路上设有城市污水检查井和城市雨水检查井,均可满足本次设计要求。室外排水管网采用雨、污分流。本工程生活污水经管网收集后排入生化池(V=50m3),经处理达环评报告要求的标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10.6.2用水定额及用水量计算

根据《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2010计算

30

生活用水节水用水量计算表

10.6.3.给水系统

1)给水分区

市政水压为0.35MPa,能满足本项目所有楼栋的供水压力。 2)本项目按用途和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

A、从市政供水管引入DN200mm进水管,在进水管上再分出生活给水表及倒流防止器,并分别设公建水表、绿化水表。

B、绿化、空调系统、各公共卫生间均分别设水表单独计量。 3)给水管材、接口、敷设方式及卫生洁具

A、室外给水管采用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热熔连接,埋地安装。室外给水管沿小区道路人行道或绿化带敷设。

B、室内采用PPR优质塑料给水管,热熔连接。室内给水横干管敷设在顶板梁下,给水立管安装在管道竖井内。

C、本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并满足下列要求:

①、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

②、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 D、卫生洁具选用优质节水型卫生洁具及配水件,用水效率不低于三级。蹲便器采用容积为3L/6L两档冲水的冲洗水箱,洗脸盆采用陶瓷片密封水龙头或自动感应式水龙头。小便器采用自动感应式冲洗阀。所采用卫生器具均为节水型卫生器具及五金配件,并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31

(GJ164-2014) 及《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8870的相关规定。 E、绿化灌溉由景观专业完成,且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滴灌、微喷灌、渗灌或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4.)水质安全保证

“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不应对供水造成二次污染”,与生活给水管相连的消防系统补水管上设置倒流防止器,

10.6.4.热水供应系统。

本工程无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在每个宿舍预留3KW速热增容线控壁挂电热水器.

10.6.5 排水系统

1)污水系统

本工程的北侧市政干道铺有城市雨、污水管各1条,雨污水管接管处标高能够满足本次设计要求。本工程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给水量100%计。则本程最高日生活污水量为48.32m3/d。

结合市政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排入库区污水管网接至生化池进行处理,达环评报告的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干管;雨水经收集后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消防泵房内冲洗废水排水经集水坑收集后,由潜污泵提升排至室外雨水管网。 2)雨水系统

采用沙坪坝区的暴雨强度公式:

q

1563.609(10.633lgP)

(L/s•104m2)

(t6.947)0.624

(其中暴雨重现期,地面3年,屋面5年) 雨水设计流量按Q=qψf计算

32

地面综合径流系数为0.75,暴雨历时t=10分钟,汇水面积Fw=60796m2,q=1587.55L/s。

3)利用场地透水铺装和采用下凹式绿地(道路雨水口设于绿地之中)、干塘、植被浅沟等措施,提高雨水下渗量、减少雨水外排、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排出管管径为DN300~DN700mm,最终分别接入项目周边城市雨水管。 4)本工程采用雨污水分流排放,分别设置污水及雨水管网。 5)排水管材的选用、接口及敷设方式:

A、室外污水及雨水管采用双壁波纹管(环钢度≥8KN/m),橡胶圏连接,车行道下环刚度大于等于8.0KN/m ,非车行道下大于等于4.0KN/m 。室外排水管沿道路、人行道或绿化带敷设。非车行道下管顶覆土厚度不小于500mm,车行道下不小于700,覆土不能达到要求时,加设钢套管。

B、室内排水管、雨水管采用PP超静音排水管,柔性连接。PP超静音排水管具有良好的降噪静音性能,并耐化学腐蚀、耐热、抗冲击好。消防泵房内压力污废水管采用焊接钢管,焊接或法兰连接。

室内排水立管明装;屋面雨水立管沿建筑物外墙及柱子敷设。 根据《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2010计算 生活用水节水用水量计算表

33

10.6.3.给水系统 1)给水分区

市政水压能满足的楼层由市政供水管直接供水,市政水压不能满足的楼层由无负压供水设备加压供水;当配水干管压力大于0.35MPa时,设支管减压阀减压,控制各用水点处水压小于或等于0.20MPa。 2)本项目按用途和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

A、从市政供水管引入两根DN250管,与DN250室外消防环管相连,并设消防专用水表及倒流防止器。从DN250mm进水管上再分出生活给水表及倒流防止器,并分别设公建水表、绿化水表。

B、绿化、空调系统、各公共卫生间均分别设水表单独计量。 3)给水管材、接口、敷设方式及卫生洁具

A、室外给水管采用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热熔连接,埋地安装。。室外给水管沿小区道路人行道或绿化带敷设。

B、室内采用PPR优质塑料给水管,热熔连接。室内给水横干管敷设在顶板梁下,给水立管安装在管道竖井内。

C、本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并满足下列要求:

①、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

②、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 D、卫生洁具选用优质节水型卫生洁具及配水件,用水效率不低于三级。蹲便器采用容积为6L两档冲水的冲洗水箱,洗脸盆采用陶瓷片密封水龙头或自动感应式水龙头。小便器采用自动感应式冲洗阀。所采用卫生器具均为

34

节水型卫生器具及五金配件,并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GJ164-2002) 及《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8870的相关规定。

E、绿化灌溉采用喷灌、滴灌、微喷灌、渗灌或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4.)水质安全保证

“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不应对供水造成二次污染”,与生活给水管相连的消防系统补水管上设置倒流防止器, 10.6.5.本工程无热水供应系统。 10.6.6 排水系统 1)污水系统

本工程的东北处市政干道铺有城市雨、污水管各1条,雨水管管径为1000mm,接管处标高能够满足本次设计要求,污水管管径为500mm,接管处标高能够满足本次设计要求。本工程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给水量100%计。则本程最高日生活污水量为22m3/d。

结合市政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排入库区污水管网接至生化池进行处理,达三级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干管;雨水经收集后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消防泵房内冲洗废水排水经集水坑收集后,由潜污泵提升排至室外雨水管网。 2)雨水系统

q

2509(10.845lgP)42

(L/s•10m)

(t14.095)0.753

(其中暴雨重现期,地面3年,屋面5年) 雨水设计流量按Q=qψf计算

地面综合径流系数为0.70,暴雨历时t=10分钟,汇水面积Fw=53620.94m2,q=1400l/s。

35

3)利用场地透水铺装和采用下凹式绿地(道路雨水口设于绿地之中)、干塘、植被浅沟等措施,提高雨水下渗量、减少雨水外排、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排出管管径为DN300~DN700mm,最终分别接入项目周边城市雨水管。 4)本工程采用雨污水分流排放,分别设置污水及雨水管网。 5)排水管材的选用、接口及敷设方式:

A、室外污水及雨水管采用UPVC加筋管(环钢度≥8KN/m),橡胶圏连接,车行道下环刚度大于等于8.0KN/m ,非车行道下大于等于4.0KN/m 。室外排水管沿道路、人行道或绿化带敷设。非车行道下管顶覆土厚度不小于500mm,车行道下不小于700,覆土不能达到要求时,加设钢套管。

B、室内排水管、雨水管采用PP超静音排水管,柔性连接。PP超静音排水管具有良好的降噪静音性能,并耐化学腐蚀、耐热、抗冲击好。消防泵房内压力污废水管采用焊接钢管,焊接或法兰连接。

室内排水立管明装;屋面雨水立管沿建筑物外墙及柱子敷设。 10.7、 电气专业

本设计从供配电系统、照明、电气设备、计量与智能化等四个方面进行电气专业的绿色建筑设计。 10.7.1供配电系统:

(1)根据建筑用电性质及容量,合理确定变压器装机容量。变压器总装机容量为8500kVA。

(2)根据顾客与供电局协议,本工程用电由市政10kV电源引至7#车库负一层开闭所,10kV电源供电电缆先埋地敷设至本工程建筑前,再沿高压桥架引入开闭所,由10kV开闭所引至各用户变电所的电源线路在地下室通过金属线槽敷设。

在7#楼车库负一层设置柴油发电机房一座,内设一台800kW的风冷式自启

36

动柴油发电机组,作为消防及其他重要负荷的备用电源。

(3)变压器采用SCB11节能型干式变压器,设强制风冷系统,接线为D,Yn11,带保护外罩和温控器,保护外罩防护等级不低于IP30,所选干式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应符合《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2013中规定的干式配电变压器能效等级不低于2级要求。同时,合理分配负荷,控制变压器负载率在75%~85%之间,尽量使变压器工作在高效低耗区内,以利于降低能耗。

(4)低压系统以满足供电可靠性、灵活性、安全、检修方便以及减少损耗等原则进行设计。

(5)合理选择线路路径,使负荷线路尽量短,~380/220V低压供电半径以不超过200米为宜;选择电阻率较小的线缆;适当加大线缆截面,降低线路阻抗。同时,采用正确的线缆敷设方式及采用同心结构的电缆等措施,以减少供配电线路的感抗。

(6)在变配电房低压侧设集中功率因数自动补偿成套装置,电容器组采用自动循环投切方式,补偿后的功率因数C0SΦ≥0.95。

(7)设计尽量做到三相负荷平衡,选用低谐波产品(如:低谐波电子镇流器)或设备自带有源滤波器(如:变频器选用带滤波装置型),将谐波电流含量限制在允许范围内,并尽量将其接入配电系统的上游,且以专用回路供电;无功自动补偿装置中配相应比例的电抗器以避免谐振和限制电容器回路中的谐波电流,保护电容器。 10.7.2照明:

(1)本项目结合建筑不同区域功能特点、定位标准等因素,选择合理的照度指标,各主要场所的照度标准值、照明功率密度值、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均满足现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的相关规

37

定,主要场所详见下表:

(2)选用光效高、寿命长的节能型光源,如:T5(或T8)系列三基色稀土直管荧光灯等,所有荧光灯均采用低能耗、性能优的光源用电附件(如:低谐波高频电子镇流器等)。所有的气体放电灯均设单灯就地补偿,且补偿后的功率因数C0SΦ≥0.90。

(3)本工程配电子镇流器且输入功率>25W的放电灯的谐波限值均应满足《电磁兼容 限值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B 17625.1-2012)第7.3条等相关条款的要求,所有配电子镇流器且输入功率≤25W的放电灯的谐波限制,均应与配电子镇流器且输入功率>25W的放电灯的谐波限值的要求相同。

(4)合理选择照明控制方式;设备房、走道等处,采用分组就地控制;靠外墙窗户一侧的照明灯具单独控制。办公室部分采用分组就地控制,根据

38

使用需要控制灯具的点亮范围。

(5)室外照明设计应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第7章关于光污染控制的相关要求;为避免夜间室内照明溢光,室内非应急照明在非运营时间能自动控制关闭,或者在工作时间外手动关闭。 (6)室外照明控制方式:

夜间景观照明和室外照明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并可通过人工分时段控制或采用定时开关、光控开关进行自动控制。 10.7.3电气设备:

(1)根据电动机负载情况确定控制方式,尽量选择直接启动。本工程30kW及以下的电动机采用直接启动方式启动,30kW以上电动机采用降压启动方式启动。

(2)电梯采用节能型电梯,具备按程序集中调控和群控功能。当装有两台电梯时,选择并联控制方式;有三台及以上电梯集中设置时,选择群控方式。

自动扶梯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制装置,并设置自动控制自动扶梯启停的感应传感器。

(3)根据负荷变化进行调节的设备,采用调节电动机转速的控制方式。如恒压供水系统、空调冷冻水系统等,采用变频调速控制。

(4)本工程所有电动机的效率,均应满足《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8613-2012)的要求。 10.7.4 电气能耗分项计量系统:

本工程根据建筑功能特点,按照明插座系统、空调系统、动力系统、特殊用电等4个分项设置计量系统。

39

10.8、 暖通专业 10.8.1 室内设计参数 房间室内设计参数

本项目冷热源系统无可再生能源利用。 10.8.3 冷热源的选择及设备能效比 1)冷热负荷及冷热源选择

根据建设方的要求,本工程公建部分考虑按分体式空调或多联机空调提供所需冷热源,设计配合相关专业预留用电量、室外机及凝结水排放的设置位置。

办公楼冷热负荷计算值 A,当采用房间空调器时,其制冷能效比(EER)不得低于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2010规定的1级,详下表:

房间空调器能效比(1级能效)

40

低于国家标准《多联式空调(热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1454-2008规定的3级,详下表:

由于本项目未采用集中式空调系统,不存在集中空调风系统,不作分析要求。空调面积大于30m2的房间采用带有新风功能的房间空调器。新风管和冷媒管一起接到室外,或者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布置。 10.8.5 过渡季全新风运行

本设计均预留分体式空调或多联机系统,不具有全空气及全新风系统,在此不作分析。

在过渡季节,开启机械送风系统,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降低室内温湿度,减少分体式空调器的运行时间。

未设计通风系统的房间,在过渡季节可通过开启外窗,进行自然通风。 10.8.6 供暖、空调冷、热水系统

由于本项目未采用集中式空调系统,不涉及空调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工作。

41

10.8.7 空调冷却水系统设计

本工程不涉及空调冷却水。 10.8.8 自然通风及机械通风系统 10.8.8.1自然通风措施

1)本工程1#楼为多层综合和楼,采用自然通风,可开启外窗面积不低于外窗所在房间地板轴线面积的5%。

2)为了提高自然通风效果,选用流量系数大且带机械或手动开关装置的进排风口或窗扇,以便在季节变换时方便调节。

3)自然通风排气口根据建筑专业外立面的要求尽量设于建筑的负压区,并高位设置。自然通风进风口低位设置并远离污染源。 10.8.8.2机械通风措施

1)不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各功能用房 、水泵房、柴油发电机房、配电房、公共卫生间以及暗卫生间等设置机械通风。

2)设备用房分别设独立的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用以稀释车库内废气量和排除设备用房中热湿空气。

3)所有不能自然通风的地上库房,均设置机械通风。

4)柴油发电机房机组自带风扇排风,机械补风,并考虑有消声器等消声降噪措施。柴油发电机尾气自该栋楼屋顶排放。

5)所有公共卫生间及暗卫生间均设有机械排风系统。

6)不满足自然通风要求的库房按防烟分区分别设置独立的机械通风系统,系统划分时尽量减小服务半径。有直接对外的汽车疏散出口或者开有满足要求的通风采光天井的防火分区均采用自然进风方式,以节约通风运行能耗。库房排风系统与排烟系统合用,排风机均采用双速风机,平时低速运行,且根据使用情况对通风机设置定时启停控制。

7)热湿负荷较大且不满足自然通风要求的设备房分别设置独立的机械

42

通风系统。开有满足要求的通风采光天井的设备房均采用自然进风方式,以节约通风运行能耗。

8)电梯机房采用低噪声壁式轴流风机排风。

9)普通机械通风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均不大于0.32W/(m3/h),且风机均在高效工作点运行。 10.8.9 计量与监控

1)供暖、空调、通风系统计量设置。

办公建筑、设备用房、消防控制室应对安装房间空调器后的用电量进行计量,并可独立启停。 2)供暖、空调、通风系统控制

由于本项目未采用集中式空调系统,不涉及供暖、空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项目库房通风兼排烟设备选用1台双速混流式排烟风机+1台单速风机,平时双速风机开启低速运行,做仓库通风换气用;火灾报警时由消防控制系统自动监控开启该防烟分区的双速排烟风机高速运行+单速风机运行进行排烟,当风机入口处的280°C防火阀熔断关闭时连锁对应系统风机关闭。

10.9. 条文达标判定

43

44

45

46

47

48

49

选择执行条文判定

50

重庆市德远投资有限公司

重庆市德远蔬果加工物流配送中心

初步设计(绿色建筑专篇)

编制单位:重庆巴蜀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甲 级A15000290) 编制日期:二○一五年七月

1

10.1、设计主要依据

10.1.1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10.1.2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文件《关于加强民用建筑保温隔热工程防火安全管理的通知》(渝建发〔2012〕74)

10.1.3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关于执行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有关事项的通知(渝建发〔2013〕98号) 10.2 建筑专业相关规范、标准

10.2.1重庆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DBJ50-052-2013 10.2.2重庆市《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T50-066-2009 10.2.3《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10.2.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2007版)(建筑、电气、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动力)

10.2.5《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 144-2008

10.2.6《公共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程》DBJ50-070-2007 10.2.7《建筑外窗气密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 10.2.8《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45-95 2005年版) 10.2.9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14)

10.2.10《重庆市坡地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DB50/5031-2004) 10.2.11《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10.3 结构专业相关规范、标准

10.3.1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10.3.2《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 50153-2008)

2

10.3.3《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 10.3.4《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10.3.5《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10.3.6《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10.3.7《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10) 10.3.8《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0.3.9《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50-047-2006) 10.3.10《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 10.3.11《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10.3.1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11) 10.3.1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10.4 给排水专业相关规范、标准

10.4.1《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10.4.2《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10.4.3《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4年版) 10.4.4《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给水排水》 2009 10.4.5《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GJ/T164-2014) 10.4.6《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2010 10.4.7《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8870-2011 10.5 电气专业相关规范、标准

10.5.1《20kV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3-2013)

3

10.5.2《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GB50060-2008) 10.5.3《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GB 50052-2009) 1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 50054-2011) 10.5.5《通用用电设备配电设计规范》(GB50055-2011)

10.5.6《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节能评价值》(GB20052-2013) 10.5.7《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10.5.8《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 50034-2013) 10.5.9《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 10.5.10《电力工程电缆设计规范》(GB 50217-2007) 10.6 暖通专业相关规范、标准

10.6.1《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2012) 10.6.2《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动力》(2009年版) 10.6.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暖通空调.动力 节能专篇》(2007年版)

4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设计概况表

5

备注:本项目为物流产业园,需进行绿色建筑设计的公共建筑仅为其中一部分,项目规划指标是按项目整体进行计算。

6

10.4、 建筑专业

7

10.4.1. 建筑节能说明 10.4.1. 1建筑概况:

10.4.1.2 建筑围护结构选用的材料及修正系数 1)外墙外保温:

8

9

3)玻璃门窗 1、外窗类型:

隔热铝合金型材多腔密封(窗框窗洞面积比20%)(6中透光Low-E+9A+6透明),传热系数2.40W/m2.K,玻璃遮阳系数0.50,气密性为6级,可见光透射比0.62

10

10.4.1.3 综合计算判断结果

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设计标准综合计算判断结果

1)本次设计范围内的1#楼的主要功能房间外窗或幕墙可开启面积均不小于该房间地板轴线面积的8%。

11

12

13

14

15

16

17

10.4.1.5 建筑窗墙西向窗墙面积比与活动外遮阳类型、遮阳位置及控制方式:本项目东向无窗,南向窗墙比0.58,西向窗墙比0.49,北向窗墙比0.59。无活动外遮阳。

10.4.1.6 屋顶透明部分面积比及遮阳措施

本工程没有屋顶透明部分,无需考虑遮阳措施。 10.4.1.7 空调机位

本项目采用多联机形式的空调方式,空调机位均放置在屋面上,故散热较好。

10.4.1.8 建筑防结露计算

采暖建筑围护结构防结露设计主要依据围护结构各部位的保温构造,结露验算,各部位不会发生结露。

围护结构各部位结露验算结果

18

(1)主要部位保温材料燃烧性能

建筑各部分保温材料燃烧性能

加强民用建筑保温隔热工程防火安全管理的通知》(渝建发〔2012〕74)号要求及公安部公通字【2009】46号文件的规定和符合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的有关规定。

10.4.2 绿色建筑设计说明 10.4.2.1节地与场地规划选址 (1)项目的选址、规划

重庆市德远蔬果加工配送中心项目位于九龙坡区白市驿工业园区内(地块编号:Aa-49-2/02、Aa-49-1/02号地块),总用地面积60796平方米(约91.20亩)。项目紧邻成渝高速扩容通道,西接绕城高速,北接老

19

成渝高速,南接华福路,东接内环,交通发达,交通环境优越,是建设物流基地的理想场所。

项目共设置3个人行出入口、2个车行出入口。在项目东侧设置了1个消防应急出入口。在2#楼北侧置一座生化池,处理规模分别为100m3/d、150m3/d,便于生活污水自流进入生化池,且不在主导风向的上风向,生化池上面进行绿化。

2) 项目场地安全,不存在污染源,地质灾害;无洪涝灾害,无含氡土壤,无电磁辐射危害,无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场地的防洪设计符合现行标准《防洪标准》GB50201 及《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的要求,详细情况见环评报告。

项目选址非:■文物古迹;■自然水系;■古树;■湿地;■基本农田;■森林;■其他不应违反的保护区规定内容。

场地无:■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含氡土壤;■电磁辐射危害;■火、爆、有毒物质等危险源。

(2) 场地的生态修复及表层土的利用情况

1) 本项目建设时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减少土石方工程量,减少开发建设过程对场地及周边环境生态系统的改变,充分利用挖方中有机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丰富的表层土壤,项目施工阶段,景观专业考虑将表层土壤进行存放,用于后期建筑景观绿化用土,维持生物多样性。

2)在建设项目阶段,采用生态恢复的措施,保证项目场地内绿地率达到30%以上,且绿化植物采用乡土植物,乡土植物的比例大于60%,项目场地内采用乔木、灌木、草皮等复层绿化的措施,严格控制草皮面积所占的比例低于10%,保证生物的多样性。

场地是否进行生态修复:■是;□否。 挖方表层土是否利用:■是;□否。

20

生态恢复措施:■最大多样性法;■保护回收利用场地表层土

(3)场地交通及周边资源利用

1)公共交通

重庆市德远蔬果加工配送中心项目位于九龙坡区白市驿工业园区内(地块编号:Aa-49-2/02、Aa-49-1/02号地块),总用地面积60796平方米(约91.20亩)。项目紧邻成渝高速扩容通道,西接绕城高速,北接老成渝高速,南接华福路,东接内环,交通发达,交通环境优越,是建设物流基地的理想场所。

途经区域多以工业、物流区为主,几乎不涉及居住区。

2)停车设施设计与管理:

严格按照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要求配置停车位。

3)无障碍设计

本项目按《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的相关规定进行无障碍设计:

① 提供无障碍电梯可到达办公楼等位置。电梯轿箱、门宽、按钮、大堂等均符合规范和残疾人的使用要求。

② 公共厕所配备残疾人专用厕所,在厕所尺寸、入口、门扇、洁具、通道、安全抓杆等方面符合无障碍设计。建筑内外的公共通道、道路,以及相关的门厅等设计作方便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计。

③ 室内外高差设在适当位置,利用无障碍设计的缓坡过渡。

④ 人行道路宽度不小于3 米,并设有盲道指示。

4)公共服务设施

建筑周边有便利的公共服务设施,2 种及以上的公共建筑集中设置,或公共建筑兼容2 种及以上的公共服务功能。

周边的公共服务设施有邮局、银行营业网点、餐馆、理发店、宾馆、

21

药店、书店等公共服务设施,步行5-10min即可到达。

(4)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及土地利用

地下空间利用情况:□修建地下停车场(□机械式停车库;■地下停车库;□停车楼;■错时停车);■修建地下设备用房;□修建地下步行通道。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架空设计;□废弃地再利用;■多功能共享;□修建人防工程。

(5)既有建筑利用分析

项目场地内部基本不存在存在旧有建筑,根据现有的规划要求,将对既有的旧建筑予以拆除。

10.4.2.2 建筑物理环境设计

(1) 建筑布局与室外风环境设计

1)整个项目采取自由式建筑群布局,单个建筑为点式建筑,进深小,建筑中采用通透式布局,具有连续开敞空间,夏季引风进入场地内,增强建筑内部自然通风。项目内各建筑朝向接近南北朝向,夏季有利于利用全年主导风向,实现夏季良好的自然通风。

2)本阶段设计中,核算外窗面积占地板轴线面积的比例,对外窗面积不满足要求的房间采取机械通风措施,并在施工图设计阶段完成设计。本项目主要功能房间为办公室,大部分功能房间均设置有外窗,外窗面积占地板轴线面积的最小比例为2%(不满足开窗面积比的房间详见4.1.4),其余房间均能满足8%的标准要求。

3) 采取上述措施后,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风速低于5m/s,且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2,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超过5Pa,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人活动区不22

出现涡旋或无风区。

4)针对于建筑内部的“内区”房间,采用机械通风系统,机械通风系统的形式为墙式通风器、窗式通风器,通风器的安装配置由专业厂家综合确定。通风器的运行时间为非空调采暖季节的8:00~22:00,在空调采暖季节根据建筑内房间的实际运行情况确定。通风器的配电由电气专业配合确定,通风器的大小选型由暖通专业根据实际需求计算确定。

5)外窗可开启面积比例≥40%,保证良好的自然通风。

6)室内的自然通风次数可大于2次/h,过渡季典型工况平均自然通风换气次数达到2次以上的房间比例达90%以上。

(2)建筑视野与光环境设计

1)建筑外窗的高度为2.4m,大部分房间的开窗面积占地板轴线面积的8%以上,且室内工作人员与室外有良好的视野,自然景观好。

2)建筑主要功能房间与周边建筑距离大于18m,开设外窗的卫生间,窗底离地超过1.8米,可防止视线干扰。

3) 项目场地周边无高大建筑物的遮挡,建筑朝向为南北朝向,地上各个功能房间具备良好的自然采光。

4) 项目采用了较大的窗墙比,玻璃透射比为0.62,具有较好的透光性能,保证了建筑内部良好的采光。

5)建筑中大部分功能房间进深不超过10m,外窗开启面积较大,经分析,建筑内部的采光可满足要求。

6)项目的房间墙体内表面颜色为白色,增强自然光在室内的反射,建筑窗墙比在满足节能要求下较大,可有效解决项目的采光问题。

7)严格控制室外景观照明安装功率,照度设计值低于100lx。室外景观照明运行时间为18:00~6:00,冬夏季因日落时间不同而略有差异,严格控制室外照明运行时间。对于建筑室内照明,但建筑功能房间在夜晚运行

23

时,考虑采用内遮阳帘等措施,防止室内灯光外溢。

8)玻璃为低反射玻璃,反射比不大于0.16;玻璃幕墙的选用满足《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 18091-2000的要求.

9)室外夜景照明光线颜色采用黄色灯光。

1) 建筑周边优化机动车辆通行流线,场地内禁止鸣笛,环境噪声白天为54dB,夜间噪声值为46dB,满足二类声环境区域的要求,详见环评报告的相关内容。

2) 场地内的根据室外声环境的边界条件,在建筑设计阶段,通过优化建筑布局,建筑室内噪声满足标准要求,同时将噪声敏感房间布置在噪声低的一侧。

3)在距离建筑10m范围内,按照景观设计要求种植了高大乔木,用以吸收建筑周边的机动车噪声。

4)建筑周边采用了大量的绿化,绿化率达30%以上,有效的吸收了项目周边噪声,降低项目场地内的噪声状况。

5)水泵、空调机组、锅炉、均设置在设备机房内,设备房生活水泵、消防水泵均采用减震垫的隔震、隔声措施。且采用减震垫、浮筑楼板等隔音减震措施。

6) 房间内空调机组、风机盘管均采用减震吊架,降低噪声,管道弯头采用柔性管接头,变压器设备布置于配电房中。

7)建筑内隔墙采用烧结页岩空心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砌体材料,起到良好墙体隔声效果。建筑外墙采用厚壁型烧结页岩空心砖+难燃型膨胀聚苯板,具备良好的隔声性能。

24

8)建筑功能房间间的漏声孔洞均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封堵,杜绝“声桥”,降低建筑内部间串声。

9)建筑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均采用隔声性能良好的材料,根据厂家提供的检验检测报告,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量分别为50、48、48、49dB,优于标准的 要求。

10)建筑内部的噪声源处理良好,电梯机房采用隔声措施,电梯井道外覆吸声材料,包覆设计良好。可降低电梯噪声约7dB以上。

11)车库排烟风机、排风风机,大风量高静压排风风机均采取消声措施,满足声环境要求。

12) 项目中门厅噪声要求为≤50 dB(A),办公室噪声要求为≤45dB(A),均符合《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标准中噪声的要求。

10.4.2.3 建筑节材与资源利用

(1) 装饰性构件功能及女儿墙高度

1)建筑中采用的装饰性构件少,非装饰性构件均具备遮阳、导光、导风、载物等功能。装饰性构件占总造价的比例约为2.5‰,满足标准中的要求。

2)该建筑中设置了女儿墙,女儿墙的高度为0.7m,不超过规范规定女儿墙高度。

(2) 建筑构配件模数遵循原则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

1)本项目未采用土建装修一体化设计。

(3) 预拌混凝土及预拌砂浆

1)建筑全部施工均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混凝土的配置见结构专业相关内容。 25

(4) 可重复使用隔墙和隔断

1)项目中采用可重复使用材料的部位为隔墙和隔断,主要应用部位为零担快货仓库。

2)根据现阶段的设计,仅有部分仓库采用了可重复使用隔墙和隔断,比例为12%,尚达不到30%的比例要求,不满足可选项7.3.30的要求,但对室内环境质量板块得分无影响。

(5) 建筑中可再循环利用材料的应用

1)建筑中大量使用了可再循环利用材料,如基础、粱、现浇楼板中的钢筋、玻璃、标准尺寸的钢结构型材等。框架结构体系中的基础、梁、柱大量采用了钢筋、钢材,机电设备采用了铜线、铝合金、橡塑保温材料、塑料等可再循环材料,建筑外窗采用了玻璃,金属型材等可再循环利用材料。

2) 建筑内部商业考虑采用石膏板、玻璃等作为灵活隔断,采用的节能外门含有大量木材等可再循环材料。

3)项目中采用了大量可再循环材料。

(6) 绿色建材

1.筑中内部隔墙大量采用玻璃、石膏板、钢铁等可再循环利用产品。

2.筑中采用了节水型器具,如双冲马桶、感应龙头等用水器具。

3.筑中照明系统采用高能效光源, 如T8细管型荧光灯、高能效变压器,采用节能、耐久电气设备产品。

4.用隔声性能良好、热工性能优良的门窗产品。

5.用高强钢材、高性能混凝土。

6.采用重庆市“禁限通告”名录的产品材料。

10.4.2.4景观设计

(1) 热岛效应的缓解措施

26

1) 为缓解项目中热岛效应,建筑屋面采用了种植屋面,屋顶绿化率均在70%以上。

2) 建筑外墙和屋面外表面材料颜色为浅色,太阳辐射反射系数≥0.3,太阳辐射吸收系数≤0.7。

3) 建筑周边场地大量采用了植草砖,植草砖的透水率为50%,有效缓解热岛效应。

4) 用地红线范围内户外活动场地有遮荫措施的面积>50%,遮阴措施主要有建筑自遮阳,建筑构件遮阳,遮阳棚、乔木遮阴等。

5)项目景观中常绿树与落叶树比例为1:1,常绿树能有效减少景观耗水量,落叶树在冬季落叶,增强室内太阳辐射,降低空调系统能耗。

(2)绿化方式与植物配置、透水铺装

1)建筑的绿化方式采用立体绿化,其他部位采用复层绿化,配有乔木、灌木及草皮。项目场地内植物采用本地植物物种,少维护、少虫害的植物。

2)本项目主要采用的重庆本地的乡土植物,采用了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等形式,群落乔木量达到3株/100㎡,架空平台绿化的达到1.5m以上。

3)硬质铺装中,采用的透水铺装材料包含多孔沥青地面、多孔混凝土地面,增加透水地面的比例,透水铺装(多孔混凝土地面,植草砖等)所占比例为50.3%,大于50%的要求,硬质铺装地面中透水铺装的比例满足要求,场地内雨水径流主要采用透水铺装、水景,在雨洪季节,通过透水铺装在场地内下渗。

4)建筑场地周边回车场采用多孔沥青地面。

5)建筑周边步道采用多孔混凝土地面,植草砖。

(3) 场地雨水径流控制

1) 硬质铺装中60%采用植草砖及透水混凝土,植草砖的透水比为50%,颜

27

色为浅色,透水混凝土渗透率为65%。

2)架空层平台的有效覆土深度应达到1.5米,有效蓄积和缓冲雨季的雨水径流。

10.5、 结构专业

10.5.1 场地规划选址

重庆市德远蔬果加工配送中心项目位于九龙坡区白市驿工业园区内,总用地面积60796平方米(约91.20亩),建筑面积127658.66平方米。

拟建场地属于浅丘斜坡地貌,地形总体北东高南西低,向南西倾斜,地形高差较大。场地内斜坡、边坡现状稳定,未发现破坏变形迹象。按现设计地坪标高整平场地以及按设计意图放坡绿化后,不存在高边坡。拟建场地属抗震有利地段。场地内及附近无断层、滑坡、泥石流、岩溶、地下洞室等不良地质现象。

10.5.2 地基基础

场地整体地形较平整,场地基岩埋深不均。基岩顶面埋深0~10.10m,基岩面标高294.89m~325.52m。中等风化泥岩取天然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4.70Mpa,砂岩取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为21.00Mpa,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分别为0.98MPa和5.08MPa。基础型式根据基岩埋置深度拟采用独立基础或桩基础,基础持力层为中风化泥岩或中风化砂岩,基础进入持力层深度不小于500mm。

10.5.3 结构体系

除2#楼外,各单体建筑均为独立的结构单元,2#楼分为2-1#和2-2#两个规则的结构单元,各结构单元概况详见表10.5.3-1。

表10.5.3-1 结构单元概况

28

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房屋的高度,建筑结构采用框架结构,结构布置力求规则、对称、传力途径明确。

本工程单体结构高度均未超过24米,为多层结构。经计算分析,框架结构体系计算结果能满足现行规范相关要求。从经济性角度而言,框架结构从混凝土用量还是钢材的用量都较框架剪力墙结构低,所以从经济性角度优先选用框架结构体系,而且从建筑功能对平面的要求以及空间的灵活划分使用而言,框架结构体系也明显优于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所以本工程各单体结构体系采用框架结构是经济合理的。

10.5.4 建筑结构高强材料的运用

除地下室梁主筋为HRB500级高强钢筋外,其余梁主筋采用HRB400级,柱主筋采用HRB400级,梁柱箍筋均采用HPB300级,板筋采用HRB400级钢筋。

10.5.5 高耐久性建筑结构材料的运用

本工程采用高耐久性的高性能混凝土。

10.5.6 其他

29

1)本工程现浇混凝土全部采用商品混凝土。

2)本工程建筑砂浆未采用预拌砂浆。

3)本工程未采用工厂化预制生产的建筑构配件。

4)本工程墙体材料采用MU3.5烧结页岩空心砖砌块、M5.0混合砂浆砌筑;地坪以下采用M5.0水泥砂浆砌筑。

10.6、 给排水专业

10.6.1水资源利用及给排水系统

1)本工程所在地市政供水压力为0.35Mpa,水质水压满足生活用水标准。从市政给水管网引入一根DN200的管线分别与室内生活给水水管网相连,本工程周边无市政中水可利用,本工程也不考虑设置建筑中水系统.

2)根据收集的重庆气象资料表明:本项目所在地理位置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温湿多雨,雨量充分,具有冬暖、春早、夏热、秋雨连绵的特点。多年平均气温17.5°C~18.5°C,极端最低气温-3.7°C,极端最高气温42.2°C。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绝对湿度17.6毫巴。区内多年平均降雨量1163.3mm,最大平均降雨量达1378.3mm,最小平均降雨量达783.2mm。本工程无景观水景,故无需设置雨水收集回用系统。

3)本项目无自备水源。

4)排水现状:本工程市政道路上设有城市污水检查井和城市雨水检查井,均可满足本次设计要求。室外排水管网采用雨、污分流。本工程生活污水经管网收集后排入生化池(V=50m3),经处理达环评报告要求的标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10.6.2用水定额及用水量计算

根据《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2010计算

30

生活用水节水用水量计算表

10.6.3.给水系统

1)给水分区

市政水压为0.35MPa,能满足本项目所有楼栋的供水压力。 2)本项目按用途和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

A、从市政供水管引入DN200mm进水管,在进水管上再分出生活给水表及倒流防止器,并分别设公建水表、绿化水表。

B、绿化、空调系统、各公共卫生间均分别设水表单独计量。 3)给水管材、接口、敷设方式及卫生洁具

A、室外给水管采用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热熔连接,埋地安装。室外给水管沿小区道路人行道或绿化带敷设。

B、室内采用PPR优质塑料给水管,热熔连接。室内给水横干管敷设在顶板梁下,给水立管安装在管道竖井内。

C、本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并满足下列要求:

①、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

②、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 D、卫生洁具选用优质节水型卫生洁具及配水件,用水效率不低于三级。蹲便器采用容积为3L/6L两档冲水的冲洗水箱,洗脸盆采用陶瓷片密封水龙头或自动感应式水龙头。小便器采用自动感应式冲洗阀。所采用卫生器具均为节水型卫生器具及五金配件,并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

31

(GJ164-2014) 及《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8870的相关规定。 E、绿化灌溉由景观专业完成,且绿化灌溉应采用喷灌、滴灌、微喷灌、渗灌或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4.)水质安全保证

“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不应对供水造成二次污染”,与生活给水管相连的消防系统补水管上设置倒流防止器,

10.6.4.热水供应系统。

本工程无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在每个宿舍预留3KW速热增容线控壁挂电热水器.

10.6.5 排水系统

1)污水系统

本工程的北侧市政干道铺有城市雨、污水管各1条,雨污水管接管处标高能够满足本次设计要求。本工程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给水量100%计。则本程最高日生活污水量为48.32m3/d。

结合市政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排入库区污水管网接至生化池进行处理,达环评报告的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干管;雨水经收集后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消防泵房内冲洗废水排水经集水坑收集后,由潜污泵提升排至室外雨水管网。 2)雨水系统

采用沙坪坝区的暴雨强度公式:

q

1563.609(10.633lgP)

(L/s•104m2)

(t6.947)0.624

(其中暴雨重现期,地面3年,屋面5年) 雨水设计流量按Q=qψf计算

32

地面综合径流系数为0.75,暴雨历时t=10分钟,汇水面积Fw=60796m2,q=1587.55L/s。

3)利用场地透水铺装和采用下凹式绿地(道路雨水口设于绿地之中)、干塘、植被浅沟等措施,提高雨水下渗量、减少雨水外排、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排出管管径为DN300~DN700mm,最终分别接入项目周边城市雨水管。 4)本工程采用雨污水分流排放,分别设置污水及雨水管网。 5)排水管材的选用、接口及敷设方式:

A、室外污水及雨水管采用双壁波纹管(环钢度≥8KN/m),橡胶圏连接,车行道下环刚度大于等于8.0KN/m ,非车行道下大于等于4.0KN/m 。室外排水管沿道路、人行道或绿化带敷设。非车行道下管顶覆土厚度不小于500mm,车行道下不小于700,覆土不能达到要求时,加设钢套管。

B、室内排水管、雨水管采用PP超静音排水管,柔性连接。PP超静音排水管具有良好的降噪静音性能,并耐化学腐蚀、耐热、抗冲击好。消防泵房内压力污废水管采用焊接钢管,焊接或法兰连接。

室内排水立管明装;屋面雨水立管沿建筑物外墙及柱子敷设。 根据《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 50555-2010计算 生活用水节水用水量计算表

33

10.6.3.给水系统 1)给水分区

市政水压能满足的楼层由市政供水管直接供水,市政水压不能满足的楼层由无负压供水设备加压供水;当配水干管压力大于0.35MPa时,设支管减压阀减压,控制各用水点处水压小于或等于0.20MPa。 2)本项目按用途和付费(或管理)单元分别设置用水计量:

A、从市政供水管引入两根DN250管,与DN250室外消防环管相连,并设消防专用水表及倒流防止器。从DN250mm进水管上再分出生活给水表及倒流防止器,并分别设公建水表、绿化水表。

B、绿化、空调系统、各公共卫生间均分别设水表单独计量。 3)给水管材、接口、敷设方式及卫生洁具

A、室外给水管采用钢丝网骨架塑料复合管,热熔连接,埋地安装。。室外给水管沿小区道路人行道或绿化带敷设。

B、室内采用PPR优质塑料给水管,热熔连接。室内给水横干管敷设在顶板梁下,给水立管安装在管道竖井内。

C、本工程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并满足下列要求:

①、选用密闭性能好的阀门、设备,使用耐腐蚀、耐久性能好的管材、管件;

②、根据水平衡测试的要求安装分级计量水表,安装率达100%。 D、卫生洁具选用优质节水型卫生洁具及配水件,用水效率不低于三级。蹲便器采用容积为6L两档冲水的冲洗水箱,洗脸盆采用陶瓷片密封水龙头或自动感应式水龙头。小便器采用自动感应式冲洗阀。所采用卫生器具均为

34

节水型卫生器具及五金配件,并符合《节水型生活用水器具》(GJ164-2002) 及《节水型产品通用技术条件》GB/T18870的相关规定。

E、绿化灌溉采用喷灌、滴灌、微喷灌、渗灌或低压管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方式。

4.)水质安全保证

“管材、管道附件及设备等供水设施的选取和运行不应对供水造成二次污染”,与生活给水管相连的消防系统补水管上设置倒流防止器, 10.6.5.本工程无热水供应系统。 10.6.6 排水系统 1)污水系统

本工程的东北处市政干道铺有城市雨、污水管各1条,雨水管管径为1000mm,接管处标高能够满足本次设计要求,污水管管径为500mm,接管处标高能够满足本次设计要求。本工程生活污水量按生活给水量100%计。则本程最高日生活污水量为22m3/d。

结合市政排水体制采用雨污分流制。生活污水排入库区污水管网接至生化池进行处理,达三级标准后排入市政污水干管;雨水经收集后就近排入市政雨水管网。消防泵房内冲洗废水排水经集水坑收集后,由潜污泵提升排至室外雨水管网。 2)雨水系统

q

2509(10.845lgP)42

(L/s•10m)

(t14.095)0.753

(其中暴雨重现期,地面3年,屋面5年) 雨水设计流量按Q=qψf计算

地面综合径流系数为0.70,暴雨历时t=10分钟,汇水面积Fw=53620.94m2,q=1400l/s。

35

3)利用场地透水铺装和采用下凹式绿地(道路雨水口设于绿地之中)、干塘、植被浅沟等措施,提高雨水下渗量、减少雨水外排、控制雨水径流污染;排出管管径为DN300~DN700mm,最终分别接入项目周边城市雨水管。 4)本工程采用雨污水分流排放,分别设置污水及雨水管网。 5)排水管材的选用、接口及敷设方式:

A、室外污水及雨水管采用UPVC加筋管(环钢度≥8KN/m),橡胶圏连接,车行道下环刚度大于等于8.0KN/m ,非车行道下大于等于4.0KN/m 。室外排水管沿道路、人行道或绿化带敷设。非车行道下管顶覆土厚度不小于500mm,车行道下不小于700,覆土不能达到要求时,加设钢套管。

B、室内排水管、雨水管采用PP超静音排水管,柔性连接。PP超静音排水管具有良好的降噪静音性能,并耐化学腐蚀、耐热、抗冲击好。消防泵房内压力污废水管采用焊接钢管,焊接或法兰连接。

室内排水立管明装;屋面雨水立管沿建筑物外墙及柱子敷设。 10.7、 电气专业

本设计从供配电系统、照明、电气设备、计量与智能化等四个方面进行电气专业的绿色建筑设计。 10.7.1供配电系统:

(1)根据建筑用电性质及容量,合理确定变压器装机容量。变压器总装机容量为8500kVA。

(2)根据顾客与供电局协议,本工程用电由市政10kV电源引至7#车库负一层开闭所,10kV电源供电电缆先埋地敷设至本工程建筑前,再沿高压桥架引入开闭所,由10kV开闭所引至各用户变电所的电源线路在地下室通过金属线槽敷设。

在7#楼车库负一层设置柴油发电机房一座,内设一台800kW的风冷式自启

36

动柴油发电机组,作为消防及其他重要负荷的备用电源。

(3)变压器采用SCB11节能型干式变压器,设强制风冷系统,接线为D,Yn11,带保护外罩和温控器,保护外罩防护等级不低于IP30,所选干式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应符合《三相配电变压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20052-2013中规定的干式配电变压器能效等级不低于2级要求。同时,合理分配负荷,控制变压器负载率在75%~85%之间,尽量使变压器工作在高效低耗区内,以利于降低能耗。

(4)低压系统以满足供电可靠性、灵活性、安全、检修方便以及减少损耗等原则进行设计。

(5)合理选择线路路径,使负荷线路尽量短,~380/220V低压供电半径以不超过200米为宜;选择电阻率较小的线缆;适当加大线缆截面,降低线路阻抗。同时,采用正确的线缆敷设方式及采用同心结构的电缆等措施,以减少供配电线路的感抗。

(6)在变配电房低压侧设集中功率因数自动补偿成套装置,电容器组采用自动循环投切方式,补偿后的功率因数C0SΦ≥0.95。

(7)设计尽量做到三相负荷平衡,选用低谐波产品(如:低谐波电子镇流器)或设备自带有源滤波器(如:变频器选用带滤波装置型),将谐波电流含量限制在允许范围内,并尽量将其接入配电系统的上游,且以专用回路供电;无功自动补偿装置中配相应比例的电抗器以避免谐振和限制电容器回路中的谐波电流,保护电容器。 10.7.2照明:

(1)本项目结合建筑不同区域功能特点、定位标准等因素,选择合理的照度指标,各主要场所的照度标准值、照明功率密度值、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均满足现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的相关规

37

定,主要场所详见下表:

(2)选用光效高、寿命长的节能型光源,如:T5(或T8)系列三基色稀土直管荧光灯等,所有荧光灯均采用低能耗、性能优的光源用电附件(如:低谐波高频电子镇流器等)。所有的气体放电灯均设单灯就地补偿,且补偿后的功率因数C0SΦ≥0.90。

(3)本工程配电子镇流器且输入功率>25W的放电灯的谐波限值均应满足《电磁兼容 限值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设备每相输入电流≤16A)》(GB 17625.1-2012)第7.3条等相关条款的要求,所有配电子镇流器且输入功率≤25W的放电灯的谐波限制,均应与配电子镇流器且输入功率>25W的放电灯的谐波限值的要求相同。

(4)合理选择照明控制方式;设备房、走道等处,采用分组就地控制;靠外墙窗户一侧的照明灯具单独控制。办公室部分采用分组就地控制,根据

38

使用需要控制灯具的点亮范围。

(5)室外照明设计应满足《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163-2008)第7章关于光污染控制的相关要求;为避免夜间室内照明溢光,室内非应急照明在非运营时间能自动控制关闭,或者在工作时间外手动关闭。 (6)室外照明控制方式:

夜间景观照明和室外照明采用集中控制方式,并可通过人工分时段控制或采用定时开关、光控开关进行自动控制。 10.7.3电气设备:

(1)根据电动机负载情况确定控制方式,尽量选择直接启动。本工程30kW及以下的电动机采用直接启动方式启动,30kW以上电动机采用降压启动方式启动。

(2)电梯采用节能型电梯,具备按程序集中调控和群控功能。当装有两台电梯时,选择并联控制方式;有三台及以上电梯集中设置时,选择群控方式。

自动扶梯具有节能拖动及节能控制装置,并设置自动控制自动扶梯启停的感应传感器。

(3)根据负荷变化进行调节的设备,采用调节电动机转速的控制方式。如恒压供水系统、空调冷冻水系统等,采用变频调速控制。

(4)本工程所有电动机的效率,均应满足《中小型三相异步电动机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18613-2012)的要求。 10.7.4 电气能耗分项计量系统:

本工程根据建筑功能特点,按照明插座系统、空调系统、动力系统、特殊用电等4个分项设置计量系统。

39

10.8、 暖通专业 10.8.1 室内设计参数 房间室内设计参数

本项目冷热源系统无可再生能源利用。 10.8.3 冷热源的选择及设备能效比 1)冷热负荷及冷热源选择

根据建设方的要求,本工程公建部分考虑按分体式空调或多联机空调提供所需冷热源,设计配合相关专业预留用电量、室外机及凝结水排放的设置位置。

办公楼冷热负荷计算值 A,当采用房间空调器时,其制冷能效比(EER)不得低于国家标准《房间空气调节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12021.3-2010规定的1级,详下表:

房间空调器能效比(1级能效)

40

低于国家标准《多联式空调(热泵)能效限定值及能源效率等级》GB21454-2008规定的3级,详下表:

由于本项目未采用集中式空调系统,不存在集中空调风系统,不作分析要求。空调面积大于30m2的房间采用带有新风功能的房间空调器。新风管和冷媒管一起接到室外,或者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布置。 10.8.5 过渡季全新风运行

本设计均预留分体式空调或多联机系统,不具有全空气及全新风系统,在此不作分析。

在过渡季节,开启机械送风系统,可充分利用自然冷源,降低室内温湿度,减少分体式空调器的运行时间。

未设计通风系统的房间,在过渡季节可通过开启外窗,进行自然通风。 10.8.6 供暖、空调冷、热水系统

由于本项目未采用集中式空调系统,不涉及空调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工作。

41

10.8.7 空调冷却水系统设计

本工程不涉及空调冷却水。 10.8.8 自然通风及机械通风系统 10.8.8.1自然通风措施

1)本工程1#楼为多层综合和楼,采用自然通风,可开启外窗面积不低于外窗所在房间地板轴线面积的5%。

2)为了提高自然通风效果,选用流量系数大且带机械或手动开关装置的进排风口或窗扇,以便在季节变换时方便调节。

3)自然通风排气口根据建筑专业外立面的要求尽量设于建筑的负压区,并高位设置。自然通风进风口低位设置并远离污染源。 10.8.8.2机械通风措施

1)不满足自然通风条件的各功能用房 、水泵房、柴油发电机房、配电房、公共卫生间以及暗卫生间等设置机械通风。

2)设备用房分别设独立的送风系统和排风系统,用以稀释车库内废气量和排除设备用房中热湿空气。

3)所有不能自然通风的地上库房,均设置机械通风。

4)柴油发电机房机组自带风扇排风,机械补风,并考虑有消声器等消声降噪措施。柴油发电机尾气自该栋楼屋顶排放。

5)所有公共卫生间及暗卫生间均设有机械排风系统。

6)不满足自然通风要求的库房按防烟分区分别设置独立的机械通风系统,系统划分时尽量减小服务半径。有直接对外的汽车疏散出口或者开有满足要求的通风采光天井的防火分区均采用自然进风方式,以节约通风运行能耗。库房排风系统与排烟系统合用,排风机均采用双速风机,平时低速运行,且根据使用情况对通风机设置定时启停控制。

7)热湿负荷较大且不满足自然通风要求的设备房分别设置独立的机械

42

通风系统。开有满足要求的通风采光天井的设备房均采用自然进风方式,以节约通风运行能耗。

8)电梯机房采用低噪声壁式轴流风机排风。

9)普通机械通风系统风机的单位风量耗功率均不大于0.32W/(m3/h),且风机均在高效工作点运行。 10.8.9 计量与监控

1)供暖、空调、通风系统计量设置。

办公建筑、设备用房、消防控制室应对安装房间空调器后的用电量进行计量,并可独立启停。 2)供暖、空调、通风系统控制

由于本项目未采用集中式空调系统,不涉及供暖、空调系统的监测与控制。

项目库房通风兼排烟设备选用1台双速混流式排烟风机+1台单速风机,平时双速风机开启低速运行,做仓库通风换气用;火灾报警时由消防控制系统自动监控开启该防烟分区的双速排烟风机高速运行+单速风机运行进行排烟,当风机入口处的280°C防火阀熔断关闭时连锁对应系统风机关闭。

10.9. 条文达标判定

43

44

45

46

47

48

49

选择执行条文判定

50


相关内容

  • 2016年绿色建筑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 2016年版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现状调研 及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报告编号:1670799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 ...

  • 发展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发展绿色建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深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社会已成为全球共识.建筑物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自然资源和能源,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目前,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建筑及其运行对气候和环境的巨大影响,掀起了世界范围内发展绿色建筑的高 ...

  • 2016年中国绿色建筑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政策机遇分析
  • 2016年中国绿色建筑市场发展现状及十三五政策机遇分析 目前,国家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对节能建筑的支持和帮扶上,而对于构成建筑节能的下游建材企业,支持力度不足,支持手段还不够丰富,支持面也不够全.作为建筑能耗大户的门窗幕墙,近年来通过广大行业内企业的共同努力,特别是部分优秀企业的技术团队研发创新,涌现出 ...

  •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
  • 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7年2月 目录 一.规划编制背景.............................................................. 4 (一)工作基础...................... ...

  • 构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框架
  • 构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体系框架 姜波 宫曌 摘 要: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技术发展迅速,市场对相关标准的需求强烈,当前亟需规划构建绿色评价标准体系,明确相关标准发展方向及其相互关系.本文通过对现行标准体系以及绿色建筑相关评价标准的分析和研究,对标准进行合理的层次划分,同时对缺项的部分提出标准项目制定建议,最 ...

  • 深圳绿色建筑之都略具雏形
  • 深圳绿色建筑之都略具雏形(组图 ) 深圳最大的保障房项目龙悦居全部按绿色建筑标准建设. 深圳标志性建筑京基100全貌. 欢乐海岸-生态之城. 深圳特区报讯(记者 窦延文)今天,第八届国际绿色建筑与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将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是"推广绿色建筑,营造低碳 ...

  • 绿色建筑住宅小区的费效比分析
  • 建筑节能fEnergySaV_ngin 8ui|ding 绿色建筑住宅小区的费效比分析 Cos{一e讦eetiVenessAnalysisofGreenRes:dentlal8uildi秘g 史林林1,马宏权2,张子平1,王 司,江苏南京210012) 摘要:绿色建筑费效比分析是绿色建筑评价的重要内 ...

  • 南宁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
  • 南宁市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 为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根据<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3]1号).<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财建[2012]167号).< ...

  •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编制要点解析
  • 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检测技术标准>编制要点解析 孙大明 一.背 景 在全球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背景下,为贯彻执行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国家发展战略政策,加快推进建筑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绿色建筑正以蓬勃之势迅速发展.截至目前,我国获得绿色建筑设计和运行标识认证的建筑数量在300个左右.随着&quo ...

  • 绿色建筑_学校建筑发展的新趋势_宋中英
  • 教育管理 江西教育科研2006年第11期 绿色建筑:学校建筑发展的新趋势 ○宋中英 摘 要:绿色建筑指具有健康.舒适.节能.环保特性的建筑物.在学校中规划实施绿色建筑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和学习效 率:有利于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公民:可降低学校的日常运作成本.为了保障学校绿色建筑的实施,需要从政策.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