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实验实验报告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物理072 陈焕 07180217

摘要:介绍了什么是核磁共振,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的实验设备,还有测量在不同溶液里的g因子的实验方法。

关键字:核磁共振 原理 实验方案

引言:

Pauli在1924年研究某些元素光谱的精细结构时首先提出了核磁矩与核自旋的概念,由于光学仪器分辨本领的限制,妨碍了对核磁矩的精确测量。1939年首创于Otto Stern(由于分子束和质子磁距获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经Isidor Issac Rabi(由于发现原子束内的核磁共振获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改进的分子束试验,提出了更为精确的测量核磁矩的方法。近代核磁共振技术在1946年由美国Harvard大学的Edward Mills Purcell与Stanford大学的Felix Bloch同时独立设计,两人因此共获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技术所需设备和试验方法都较简单,但却提高了核磁矩的测量精度。在核物理方面,通过对各种核矩大小的测量,提供了有关核结构的许多信息。

核磁共振的原理:

1、 什么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是指受电磁波作用的原子核系统在外磁场中磁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的现象。只要质子数和中子数两者或其一为奇数时,这种物质的核有非零的核磁矩,正是这种磁性核能产生核磁共振。

2、 基本原理

自旋不为零的粒子,如电子和质子,具有自旋磁矩。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粒子放入稳恒的外磁场中,粒子的磁矩就会和外磁场相互作用使粒子的能级产生分裂,分裂后两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EB0 (1)

其中:γ为粒子的旋磁比,为约化普朗可常数,B0为稳恒外磁场。

如果此时再在稳恒外磁场的垂直方向给粒子加上一个高频电磁场,该电磁场的频率为ν,能量为:

 (2)

当该能量等于粒子分裂后两能级间的能量差ΔE时即:

Bo (3)

低能极上的粒子就要吸收高频电磁场的能量产生跃迁,即所谓的磁共振。 实验设备:

a.

b.

c. 样品:CuSO4,HF 永磁铁:提供稳恒外磁场。 边限振荡器:产生射频场,提供一个垂直与稳恒外磁场的高频电磁场,频率Hz。同时也将探测到的共振电信号放大后输出到示波器,边限振荡器的频率由频率计读出。

d. 绕在永磁铁外的磁感应线圈:其提供一个叠加在永磁铁上的扫场。

e.

f.

实验方法:

1、 连接线路 调压变压器:为磁感应线圈提供50周的扫场电压。 频率计:读取射频场的频率。 g. 示波器:观察共振信号。

2、 将CuSO4样品放入振荡线圈,调节样品在磁场中位于最佳位置,在附近,调节共振频

率,并调节边限电流于20A左右,扫场电压3V左右,直至示波器中观察到共振峰,记录数据。

3、 调节样品在磁场中的位置,重复第四步,测H核共振频率vH。

4、 计算gH.。

根据公式ghv,BZ=45654Gs=0.45654T BZN

实验总结:

在不同的样品中,H核的共振频率有所不同。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应该先调节频率时示波器出现波峰,再调节样品在磁场中的位置以及频率,使波波峰等间距,清晰。从实验数据上来看,测得g因子与理论值接近。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物理072 陈焕 07180217

摘要:介绍了什么是核磁共振,核磁共振的原理,核磁共振的实验设备,还有测量在不同溶液里的g因子的实验方法。

关键字:核磁共振 原理 实验方案

引言:

Pauli在1924年研究某些元素光谱的精细结构时首先提出了核磁矩与核自旋的概念,由于光学仪器分辨本领的限制,妨碍了对核磁矩的精确测量。1939年首创于Otto Stern(由于分子束和质子磁距获194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经Isidor Issac Rabi(由于发现原子束内的核磁共振获194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改进的分子束试验,提出了更为精确的测量核磁矩的方法。近代核磁共振技术在1946年由美国Harvard大学的Edward Mills Purcell与Stanford大学的Felix Bloch同时独立设计,两人因此共获1952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些技术所需设备和试验方法都较简单,但却提高了核磁矩的测量精度。在核物理方面,通过对各种核矩大小的测量,提供了有关核结构的许多信息。

核磁共振的原理:

1、 什么是核磁共振?

核磁共振是指受电磁波作用的原子核系统在外磁场中磁能级之间发生共振跃迁的现象。只要质子数和中子数两者或其一为奇数时,这种物质的核有非零的核磁矩,正是这种磁性核能产生核磁共振。

2、 基本原理

自旋不为零的粒子,如电子和质子,具有自旋磁矩。如果我们把这样的粒子放入稳恒的外磁场中,粒子的磁矩就会和外磁场相互作用使粒子的能级产生分裂,分裂后两能级间的能量差为:

EB0 (1)

其中:γ为粒子的旋磁比,为约化普朗可常数,B0为稳恒外磁场。

如果此时再在稳恒外磁场的垂直方向给粒子加上一个高频电磁场,该电磁场的频率为ν,能量为:

 (2)

当该能量等于粒子分裂后两能级间的能量差ΔE时即:

Bo (3)

低能极上的粒子就要吸收高频电磁场的能量产生跃迁,即所谓的磁共振。 实验设备:

a.

b.

c. 样品:CuSO4,HF 永磁铁:提供稳恒外磁场。 边限振荡器:产生射频场,提供一个垂直与稳恒外磁场的高频电磁场,频率Hz。同时也将探测到的共振电信号放大后输出到示波器,边限振荡器的频率由频率计读出。

d. 绕在永磁铁外的磁感应线圈:其提供一个叠加在永磁铁上的扫场。

e.

f.

实验方法:

1、 连接线路 调压变压器:为磁感应线圈提供50周的扫场电压。 频率计:读取射频场的频率。 g. 示波器:观察共振信号。

2、 将CuSO4样品放入振荡线圈,调节样品在磁场中位于最佳位置,在附近,调节共振频

率,并调节边限电流于20A左右,扫场电压3V左右,直至示波器中观察到共振峰,记录数据。

3、 调节样品在磁场中的位置,重复第四步,测H核共振频率vH。

4、 计算gH.。

根据公式ghv,BZ=45654Gs=0.45654T BZN

实验总结:

在不同的样品中,H核的共振频率有所不同。在进行核磁共振实验时,应该先调节频率时示波器出现波峰,再调节样品在磁场中的位置以及频率,使波波峰等间距,清晰。从实验数据上来看,测得g因子与理论值接近。


相关内容

  •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 核 磁 共 振 实验仪器 FD-CNMR-I型核磁共振实验仪,包括永久磁铁.射频边限振荡器.探头.样品.频率计.示波器 实验原理 FD-CNMR-I型核磁共振实验仪采用永磁铁,B0是定值,所以对不同的样品,通过扫频法调节射频场的频率使之达到共振频率0,满足共振条件,核即从低能态跃迁至高能态,同时吸 ...

  • 磁共振成像实验报告
  • 核磁共振实验报告 小组成员: 一. 实验目的 1. 了解磁共振设备结构. 2. 了解磁共振设备软件的使用. 3. 分析比较不同物质的T1,T2值. 二. 实验原理 1. 本实验所使用小型核磁设备磁场强度为0.5T. 2. 该设备包括谱仪,射频柜,梯度柜和一个主机.其中谱仪中有线圈, 样品通过试管放在 ...

  • 近代物理实验报告-连续与脉冲核磁共振
  • 连续与脉冲核磁共振 [摘要]本实验主要以水中的氢核为主要研究对象,理解掌握核磁共振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核磁共振信号的基本测量方法.实验中分别利用连续核磁共振波谱仪和脉冲核磁共振谱仪观察不同浓度的CuSO4溶液的共振信号,并计算样品的横向弛豫时间,然后对横向弛豫时间与CuSO4浓度的关系进行分析.两种方 ...

  • 光泵磁共振实验报告
  • 10物理小彬连 摘要:光泵磁共振实验在实现观测气体中原子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跃迁的磁共振信号上有突破,使用探测磁共振信号的光探测方法,大大提高了灵敏度.此实验中利用光抽运现象将微小的塞曼能级跃迁信号转换为能量数千倍于它的光信号,提高了分辨率与灵敏度. 实验主要测量发生塞曼磁共振时的情形,用射频电磁场 ...

  • 强磁场实验装置 2011 年年度报告
  • 2011年年度报告 (稳态,合肥) 中国科学院强磁场科学中心 稳态强磁场大科学工程经理部 2012年2月 强磁场实验装置 一.装置概况 装置概况 强磁场实验装置(HMFF)项目是由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申报并获批准的"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根据<国家发展改革 ...

  • 超导核磁共振谱仪的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
  • 超导核磁共振谱仪的原理及应用实验指导书 贵州大学精细化工研究开发中心(绿色农药与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 1.实验类型及学时数 a) 实验类型: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 b) 学时数:10学时 2.实验目的和意义 核磁共振是1946年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布洛赫(F.Block)和哈佛大学珀赛尔(E.M.Pu ...

  • 近代物理实验 实验报告
  • 中国石油大学 近代物理实验 实验报告 成 班级: 材物二班 姓名: 焦方宇 同组者: 杜圣 教师:周丽霞 光泵磁共振 [实验目的] 1. 观察铷原子光抽运信号,加深对原子超精细结构的理解 2. 观察铷原子的磁共振信号,测定铷原子超精细结构塞曼子能级的朗德因子. 3. 学会利用光磁共振的方法测量地磁场 ...

  • 波尔振动的物理研究实验报告
  • 波尔振动的物理研究 [实验目的] 1. 观察扭摆的阻尼振动,测定阻尼因数. 2. 研究在简谐外力矩作用下扭摆的受迫振动,描绘扭摆在不同阻尼情况下的共振曲线(幅频特性曲线). 3. 描绘外加强迫力矩与受迫振动之间的位相随频率变化的特性曲线(即相频特性曲线). 4. 分析波尔共振的相位和角速度的关系. ...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 蛋白质专业委员会通讯 (第九期) 2009. 12. 8 ● 王志珍院士出席<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座谈会 ● 王志珍院士将担任第三世界妇女科学组织第四届大会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席 ● 王志珍院士与国际蛋白质学会执委Wolfgang Baumeister教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