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僵局的事前预防机制研究(一)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公司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基本主体对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公司僵局这一现象在公司运营活动中时常出现。有限责任公司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封闭性和人合性的特征,这保障了公司经营的灵活性,同时也为公司僵局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公司法》虽然对公司僵局早有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也对其进行了阐释,但是这些规定实质上是用司法强制手段从根本上消灭公司人格,而不是在保证公司人格存在的情况下化解公司僵局,未免过于严苛。本文从典型案例入手,对公司僵局进行了具体分析,继而找出破解公司僵局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公司僵局 预防机制 公司章程 治理结构

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其封闭性、人合性的特征,极易使公司的经营陷入僵局状态。我国曾有学者形象地将公司僵局比喻为电脑死机,即当公司处于僵局时,所有的功能都将失灵,陷入瘫痪。

新《公司法》第182条对公司僵局进行了简单规定,只有满足法律规定的四个要件,公司僵局才能通过司法强制的方式予以解决。司法强制解散虽然能从根本上消除公司僵局,但是最终也会使公司的人格被消灭,使本来有良好运营能力的公司沦为被清算的企业。这不但给利益相关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还使社会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建立公司僵局的事前预防机制,无论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还是从社会需要方面来说都是最佳选择。

案例简介

成都先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为先见公司)是由郝亚兰、李显勇、李才浦、尹卫华、孙晓春共同出资人民币350万元组建而成。其中郝亚兰出资175万元,持有50%的股权;李显勇出资157万元,持有45%的股权;李才浦出资10万元,持有2.8%的股权;尹卫华、孙晓春各出资4万元,分别持有1.1%的股权。公司成立后,一直由李显勇担任董事长(法定代表人)。2004年4月5日以前由孙晓春保管公司的公章、财务章和法定代表人印鉴,之后转交给尹卫华保管。该公司自成立以来,较少从事工商登记中所记载的经营范围规定的经营行为,其收入也主要来源于地奥集团成都药业公司股份的分红。先见公司是2000年9月登记设立的,在2004年内曾召开过两次股东会,之后就再也没有成功召开过股东会和董事会,也没有向股东交代公司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在此期间,先见公司作为成都药业公司的股东,曾经四次从成都药业公司分得大量红利款。郝亚兰几次要求该公司及其法人代表李显勇提供财务报表、说明公司的经营情况、红利等资金使用情况并召开股东会和董事会,都遭到拒绝,因而郝亚兰请求法院判决解散公司。

原审法院(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法院)多次提议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遭

到各方的反对,所以一审法院认为郝亚兰与李显勇彼此之间的信任已经丧失,相互间合作的基础也已破裂,判决解散公司。宣判后,原审被告先见公司不服,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先见公司并不符合公司解散的法定条件,所以撤销了原审法院的判决,驳回郝亚兰的诉讼请求。

本案的争议焦点:1. 股东抽逃出资是否依然具有股东资格;2. 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判断标准;3. 如何界定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4. 通过其他途径是否不能加以解决。

基本思路

本文结合案例,运用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对公司僵局成立的要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得出结论。通过案例引出文章的主题,公司出现僵局时寻求司法解散并不能让问题得到最好的解决,建立公司僵局的事前预防机制才是避免公司僵局出现的最佳途径,也才更符合帕累托定律。

一、股东的诉讼主体资格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僵局的诉讼必须是由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提起,但如果这类股东出资瑕疵,是否还具有股东的身份、是否还有资格提起公司僵局的诉讼。

(一)股东资格的界定

股东不仅是公司的创造者,还是公司剩余财产的所有者,股东及其议事机构在公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现行《公司法》并没有对股东的概念及其认定标准给予明确的界定,有学者将股东定义为:取得公司股份,以其出资或所持有的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并享有权利的人。依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取得必须要同时满足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实质要件是指股东必须向公司履行出资义务;形式要件指公司股东的姓名或名称要被记载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和公司发放的出资证明等文件中。

据案例可知:郝亚兰在公司成立时出资了175万元,而且工商登记的记载中也能查到其姓名和出资份额。因此,郝亚兰已经具备了法律规定取得股东资格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是先见公司的一名股东。

(二)抽逃出资能否成为公司的股东

股东抽逃出资,是指公司设立时,股东的投资已经全部到位,但公司成立后股东又将出资全部或部分抽回的行为。《公司法》第36条就明确规定:“公司成

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抽逃出资是瑕疵出资的一种,根源于股东的投机意图。股东出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投资,同时也是一种风险,股东在出资之后通过抽逃出资意图获得额外收益,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公司法规定中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股权平等,即股东理应按照其出资比例分享利益,然而股东在抽逃出资后仍然享有股东权益,这明显造成了对其他股东权益的侵占。根据违约理论,已经足额出资的股东可以根据公司章程的约定,要求抽逃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请求该抽逃出资的股东在一定期限内向公司返还出资本金和利息。此时抽逃出资股东的股东资格并没有受到影响。根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三)》,公司可以根据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对抽逃出资股东的利润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股东权利予以合理限制。股东经公司催告后必须在一段合理期限内返还所抽逃的出资额,若股东不予返还,公司可以以股东会决议的形式解除该股东的股东资格。由此可见,抽逃出资能否否认股东资格并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具体的分析。

案例中,郝亚兰并没有履行175万元的出资义务,根据2007年12月16日四川玉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可以得知,先见公司设立时用于注册资本的350万元均是由四川绿波高新技术研究所以股权作抵押借给成都鼎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会的款项转入,但该公司成立后的第三天就抽出公司全部注册资本350万元归还了该笔借款。2004年7月17日先见公司的股东会纪要进一步证明了该事实,之后也无其他证据证明郝亚兰后来补交了175万元,所以认定郝亚兰的行为构成了抽逃出资。但抽逃出资并不必然否定郝亚兰的股东资格,公司应该给股东一定的期限令其返还出资和利息,若过了该期限仍未返还,才能以股东会决议的方式解除该股东的股东资格。从案例中可知,其他股东知道郝亚兰抽逃出资,甚至公司全体股东都知道自己也属于抽逃出资,所以不会有股东要求郝亚兰返还出资本金和利息,更不会对郝亚兰的股东资格进行否认。笔者认为,虽然郝亚兰的行为构成抽逃出资,但是她的股东资格并没有被否认,因此她还是一名股东,可以提起公司僵局诉讼,至于是否要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系另一法律关系。 (中国法院网 )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公司作为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基本主体对国家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公司僵局这一现象在公司运营活动中时常出现。有限责任公司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封闭性和人合性的特征,这保障了公司经营的灵活性,同时也为公司僵局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公司法》虽然对公司僵局早有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也对其进行了阐释,但是这些规定实质上是用司法强制手段从根本上消灭公司人格,而不是在保证公司人格存在的情况下化解公司僵局,未免过于严苛。本文从典型案例入手,对公司僵局进行了具体分析,继而找出破解公司僵局的最佳路径。

【关键词】:公司僵局 预防机制 公司章程 治理结构

有限责任公司由于其封闭性、人合性的特征,极易使公司的经营陷入僵局状态。我国曾有学者形象地将公司僵局比喻为电脑死机,即当公司处于僵局时,所有的功能都将失灵,陷入瘫痪。

新《公司法》第182条对公司僵局进行了简单规定,只有满足法律规定的四个要件,公司僵局才能通过司法强制的方式予以解决。司法强制解散虽然能从根本上消除公司僵局,但是最终也会使公司的人格被消灭,使本来有良好运营能力的公司沦为被清算的企业。这不但给利益相关者造成了极大的损失,还使社会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建立公司僵局的事前预防机制,无论是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还是从社会需要方面来说都是最佳选择。

案例简介

成都先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为先见公司)是由郝亚兰、李显勇、李才浦、尹卫华、孙晓春共同出资人民币350万元组建而成。其中郝亚兰出资175万元,持有50%的股权;李显勇出资157万元,持有45%的股权;李才浦出资10万元,持有2.8%的股权;尹卫华、孙晓春各出资4万元,分别持有1.1%的股权。公司成立后,一直由李显勇担任董事长(法定代表人)。2004年4月5日以前由孙晓春保管公司的公章、财务章和法定代表人印鉴,之后转交给尹卫华保管。该公司自成立以来,较少从事工商登记中所记载的经营范围规定的经营行为,其收入也主要来源于地奥集团成都药业公司股份的分红。先见公司是2000年9月登记设立的,在2004年内曾召开过两次股东会,之后就再也没有成功召开过股东会和董事会,也没有向股东交代公司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在此期间,先见公司作为成都药业公司的股东,曾经四次从成都药业公司分得大量红利款。郝亚兰几次要求该公司及其法人代表李显勇提供财务报表、说明公司的经营情况、红利等资金使用情况并召开股东会和董事会,都遭到拒绝,因而郝亚兰请求法院判决解散公司。

原审法院(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法院)多次提议通过调解方式解决纠纷,遭

到各方的反对,所以一审法院认为郝亚兰与李显勇彼此之间的信任已经丧失,相互间合作的基础也已破裂,判决解散公司。宣判后,原审被告先见公司不服,向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二审法院认为先见公司并不符合公司解散的法定条件,所以撤销了原审法院的判决,驳回郝亚兰的诉讼请求。

本案的争议焦点:1. 股东抽逃出资是否依然具有股东资格;2. 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的判断标准;3. 如何界定继续存续会使股东利益受到重大损失;4. 通过其他途径是否不能加以解决。

基本思路

本文结合案例,运用实证主义的分析方法,对公司僵局成立的要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研究,进而得出结论。通过案例引出文章的主题,公司出现僵局时寻求司法解散并不能让问题得到最好的解决,建立公司僵局的事前预防机制才是避免公司僵局出现的最佳途径,也才更符合帕累托定律。

一、股东的诉讼主体资格

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僵局的诉讼必须是由持有公司全部股东表决权百分之十以上的股东提起,但如果这类股东出资瑕疵,是否还具有股东的身份、是否还有资格提起公司僵局的诉讼。

(一)股东资格的界定

股东不仅是公司的创造者,还是公司剩余财产的所有者,股东及其议事机构在公司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现行《公司法》并没有对股东的概念及其认定标准给予明确的界定,有学者将股东定义为:取得公司股份,以其出资或所持有的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并享有权利的人。依照《公司法》的相关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资格的取得必须要同时满足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实质要件是指股东必须向公司履行出资义务;形式要件指公司股东的姓名或名称要被记载于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公司登记机关的登记和公司发放的出资证明等文件中。

据案例可知:郝亚兰在公司成立时出资了175万元,而且工商登记的记载中也能查到其姓名和出资份额。因此,郝亚兰已经具备了法律规定取得股东资格的实质要件和形式要件,是先见公司的一名股东。

(二)抽逃出资能否成为公司的股东

股东抽逃出资,是指公司设立时,股东的投资已经全部到位,但公司成立后股东又将出资全部或部分抽回的行为。《公司法》第36条就明确规定:“公司成

立后,股东不得抽逃出资”。抽逃出资是瑕疵出资的一种,根源于股东的投机意图。股东出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投资,同时也是一种风险,股东在出资之后通过抽逃出资意图获得额外收益,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公司法规定中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股权平等,即股东理应按照其出资比例分享利益,然而股东在抽逃出资后仍然享有股东权益,这明显造成了对其他股东权益的侵占。根据违约理论,已经足额出资的股东可以根据公司章程的约定,要求抽逃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或者请求该抽逃出资的股东在一定期限内向公司返还出资本金和利息。此时抽逃出资股东的股东资格并没有受到影响。根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三)》,公司可以根据公司章程或者股东会决议对抽逃出资股东的利润分配请求权、新股优先认购权、剩余财产分配请求权等股东权利予以合理限制。股东经公司催告后必须在一段合理期限内返还所抽逃的出资额,若股东不予返还,公司可以以股东会决议的形式解除该股东的股东资格。由此可见,抽逃出资能否否认股东资格并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具体情况予以具体的分析。

案例中,郝亚兰并没有履行175万元的出资义务,根据2007年12月16日四川玉峰会计师事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可以得知,先见公司设立时用于注册资本的350万元均是由四川绿波高新技术研究所以股权作抵押借给成都鼎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会的款项转入,但该公司成立后的第三天就抽出公司全部注册资本350万元归还了该笔借款。2004年7月17日先见公司的股东会纪要进一步证明了该事实,之后也无其他证据证明郝亚兰后来补交了175万元,所以认定郝亚兰的行为构成了抽逃出资。但抽逃出资并不必然否定郝亚兰的股东资格,公司应该给股东一定的期限令其返还出资和利息,若过了该期限仍未返还,才能以股东会决议的方式解除该股东的股东资格。从案例中可知,其他股东知道郝亚兰抽逃出资,甚至公司全体股东都知道自己也属于抽逃出资,所以不会有股东要求郝亚兰返还出资本金和利息,更不会对郝亚兰的股东资格进行否认。笔者认为,虽然郝亚兰的行为构成抽逃出资,但是她的股东资格并没有被否认,因此她还是一名股东,可以提起公司僵局诉讼,至于是否要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系另一法律关系。 (中国法院网 )


相关内容

  • 少数股东权益
  • 少数股东权益 少数股东权益(minority stockholder's interest) 简称少数股权.在非同一控制下控股 合并形式下,子公司权益中未被母公司持 有部分.在母公司拥有子公司股份不足 100%,即只拥有子公司净资产的部分产权 时,子公司股东权益的一部分属于母公司 所有,即多数股权, ...

  • 对医疗责任保险的看法2015年2月28日
  • 谈我国医疗责任保险 zhzhdy 我国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快速进入变革时期,医患关系 不断恶化.医疗纠纷日益普遍.医疗暴力频繁发生已成为这一时期的突出特征,医疗环境不容乐观,发展和推进医责险被各界视为疏导转移医疗风险的一剂"良药".为运行医责险,2014年7月11日发布的< ...

  • 企业全面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架构和逻辑
  • 好的创意.好的团队.好的项目.好的市场.好的投资人.好的管理者.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方式--一个企业的成功,需要一百个理由. 但是,一个企业的失败,只需要一个理由! 这个理由可能就是法律风险.这种法律风险,可能体现在投资协议的一个漏洞条款上.股东会的一个错误决策上.一份不完善的尽职调查报告 ...

  • 企业法务的精细化管理
  • 企业法律风险的精细化管理 发布日期:2012-1-20 叶晓华 中国商业法研究会企业法律风险研究所所长 中银律师事务所法律风险管理中心首席律师 壹,传统法律体系的终结 一,企业传统法律工作的核心:处理法律事务 1882年,美国美孚石油公司设立公司法律部,从那时起,企业法律工作的核心内容一直是从法律专 ...

  • 公司解散诉讼制度探微
  • 广 角 Wide Angle 公司解散诉讼制度探微 罗亚海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 山东泰安 271018一.公司解散诉讼相关法律规定解读 (一)公司法规定 <公司法>第183条,是公司解散诉讼的基础,也是我国<公司法>第一次做出这样的规定"公司经营管理发生严重困难, ...

  • 公务员面试各类题型答题思路总结
  • 结构化面试指导语 你好,首先祝贺你顺利通过了笔试,欢迎参加今天的面试.请你来,是希望通过交谈,增进对你的直接了解.我们会问你一些问题,有些和你过去的经历有关,有些要求你发表自己的见解.对我们的问题,希望你能认真和实事求是地回答,尽量反映自己的实际情况.真实想法.在后面的考核阶段,我们会核实你所谈的情 ...

  • 央企总法律顾问制度打响攻坚战
  • 央企总法律顾问制度打响攻坚战 如果不出差,每天上午8点,李申田一定会准时出现在他的办公室里---处理手头的法律事务,是他每天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的总法律顾问,李申田在业内可以算得上是元老级人物了. ‚整个企业的构架就像是一个环.‛李申田用手比划着一个圆,对 ...

  • 合资企业解散与清算相关问题研究
  • 2012・04 ◆经济与法 合资企业解散与清算相关问题研究 黄 摘要继中外合资企业的清算和解散,是外资退出中国市场时无法回避的命题.在当前重外资引进而忽视外资退出的大环境下,针对中外合资企业的清算和解散方面的法律规定尚不完善,因此,很多合资企业在实施清算时就会陷入僵局.本文对合资企业清算和解散过程中 ...

  • 绩效反馈面谈的黄金法则
  • 1.绩效反馈面谈在绩效管理中的作用 绩效反馈是组织在绩效考评结束后选择适当时机将考评的结果告知被考评者,充分吸取被考评者的意见和建议的过程.绩效反馈的形式和方法有很多,比如设立意见箱.设置专门沟通渠道.主动征求建议.绩效面谈等.其中绩效面谈是指由员工的主管或上级与员工进行面对面地征求建议.制定改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