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作家》
剧情介绍:(偷懒一下,剧情简介是网上摘录的。这是2007年的新片,看完后的第一感觉是这部电影
有望在明年角逐奥斯卡。)
有这样一个校园,里面充斥着暴力与斗殴,不同种族的学生喋血街头只是家常便饭,如果你问其中的学生有没有朋友死于暴力械斗,他们的答案全都是Yes。学生们只能一心想着活命,老师们更没功夫理会这些来自底层的孩子的死活。只有新来的年轻女老师,决定改变他们对环境和种族歧视的不平,她引导学生们写下日记,改变了学生们对人生的态度。如果没有她,也许他们全都进了监狱或惨死街头,但150位学生最后却全都顺利从高中毕业,其中很多还考上了大学。 这个故事不是GTO,也不是热血青年的理想主义,如此的艰难生活和人生改变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就发生在阳光明媚的加利福尼亚。如今,影片里的老师艾琳已经成了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客座教授,还建立了教育基金希望拯救更多底层学生的人生。真实的力量无所能敌,而电影也丝毫不弱--《马语者》《廊桥遗梦》的编剧出任编导,坚强正面的热血老师角色仿佛为希拉里·斯旺克量体裁衣,今年美国电视界大红的《实习医生格蕾》的男主角帕特里克·德普西也小
轧了一角。
一、种族歧视与帮派斗争
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帮派同时显现在这几十个学生当中,肤色的冲突、种族的冲突又几乎全部夹杂在帮派斗争中,几乎每一个学生,在小小的年纪,就生活在恐惧之中,能够平安地度过每一天,是每个学生的心愿。仔细分析电影,203班,只有一个白人,其他的全部是有色人种,而这个白人小孩,却是最游离于电影和故事之外的,在电影的学生中,他是最为沉默的一个。因此,从这个信号可以看出,编剧和导演是下了一番苦功的,通过人物的搭配来表达一个画外之音,而这个画外之音,是不能公开言论和发表的,只能用隐讳的方式去表达。种族冲突,在美国,并不局限于黑人与白人之间,导演和编剧更认为,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冲突已经退居其次,电影里,非法移民、下层的移民,有色人种占了大多数,有色人种欺压有色人种,有色人种之间的冲突,其残忍和激烈程度已经超越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冲突了。这个
现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非常形象,当下的形势是富裕的国家之间的激烈冲突很少,大部分冲突都能够通过谈判的方式获得解决;富裕国家与穷国之间的冲突,上升到暴力阶段(战争)的也不多,相反,贫穷国家之间的冲突,通常以暴力为解决手段,而且,其暴力的残忍程度并没有因为世界的进步而得到减轻,大屠杀仍然屡屡见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或内部的冲突中。我相信导演和编剧在深层次的意识里,并没有种族主义的思想,他们所揭示的只是客观的事实,越是贫穷,越是落后,越是寄望于暴力手段来获得改变,而恰恰是这种暴力,使所有得到的改变都变得毫无保障的。上个世纪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黑人能够在美国改变自身的命运,能够获得白人主流社会的让步和不得已接受,非暴力的指导原则和契而不舍的抗争精神功不可没,没有非暴力原则,等待黑人的只有子弹,没有非暴力的原则再加上契而不舍的精神,白人主流社会的同情者不会越来越多,白人的主流社会也不会重视和让步。有色人种希望在美国改变自身的地位和现状,黑人民权运动是一面镜子,非暴力的抗争和自身的努力是唯一的希望和出路,如果一直采取与主流社会敌对的态度和陷于有色人种间的暴力内斗,被主流社会遗弃和驱逐是无法改变的命运。(另一部电影《解构生活》也有类似的情形,波斯尼亚难民的小孩,寄居于伦敦,无心上学却醉心于偷盗,最终被驱逐出英国而失去改变的机会。)
二、电影之外的现实
电影之外的现实无疑是令人沮丧的,贫民区无一例外主体是有色人种,帮派、毒品、色情、枪支,验证了一条几乎是真理的事实,越穷越斗,越斗越穷,世代相传,能够有幸走出这个圈子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就如电影中一黑人男孩说道,你们(白人)就以为我们(黑人)只知道说唱(HIP HOP),只知道打篮球,除了这些,能够给我们的选择有多少呢?白人女教师面对黑人小孩的诘问,无言以对,这已经超出她的能力范围,她所能做到的,是以平常而伟大的爱心去包容这些被遗弃的底层生命,去感化他们,教他们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去重拾对生命的热爱。她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去教育这些学生,引导他们向上,可是这些学生,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的父母或是监护人,却随时有可能望她的一切努力成为泡影,这是她无法控制的,恰恰也是她无法对她的学生明说的。如果要追究这个责任,那就要追究这些
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的责任,但是,这些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何尝又不是再上一代人的悲剧或牺牲品呢?看这部电影,二战,纳粹和犹太人,大屠杀,深刻记印于美国的社会,我想象的是另一种的悲哀,十几年前,非洲的卢旺达(现在叫刚果金),同是一种肤色的人,黑人,只是因为部族不同,可以毫无道理地杀死几百万人,六七十年前死于纳粹大屠杀的犹太人,至今时时有人祭奠,而飘荡在非洲上空的十几年前的几百万亡灵,又还有几个人在记忆呢?如果说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是富人之间的冲突,那非洲卢旺达的大屠杀则是穷人对穷人的冲突,为什么穷人对穷人下手更毒辣于富人更没人性呢?回到电影来,电影中有色人种间的帮派冲突和仇杀,为什么不敢用来对付比自己强大的白人社会呢?为什么残忍只是针对跟自己一样弱小的群体或是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或个人?我绝对不是鼓吹有色人种对白人使用暴力,而只是揭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强者看来是弱势的群体或个人,在面对同样弱势或更弱势的群体或个人的时候,会变得比魔鬼更邪恶?如果一定要给这个问题答案,那答案只有是宗教和文明,几千年来的不同宗教和文明,累积沉淀的效应是产生这一切的根源。
三、成就了学生,牺牲了家庭
电影中的女主角(教师),不忍自己的学生没有明天,不忍自己的学生如同他们的父辈那样活在暴力与恐惧中,决心带领好这班学生,为此,她几乎倾洒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她的丈夫,一开始还是很支持她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的,但是,他的支持仅仅是希望他妻子,把JOB,当成一件工作做好,而不是付出自己的全部。由于203班是被学校和其他老师遗弃的一群,因此学校并不愿意为203班付出额外的资源,那怕是把图书馆的书借给203班的同学也不行。女主角无奈,只好去找兼职,通过兼职来赚取必要的费用。为203班的学生购置课外阅读的书籍,到后来,一份兼职不足以支付越来越多的费用,女主角就找了两份兼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丈夫在家里等待多时,回家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丈夫今天自己的学生如何进步了或是又有什么问题了,她的丈夫并不理解她全身心投入的想法,感受到更多的是妻子对他的关注的越来越少,他希望得到的只是安稳简单的小日子,两夫妻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期待完全不同。女主角察觉到与丈夫的矛盾后,希望丈夫丈夫能够体谅自己的苦衷,向丈夫保证,把203班带上高年级后就会恢复正常的家庭
生活,但是她的丈夫并没有同意她的想法,还是很坚决的走了。当然导演、现实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权责备她的丈夫,或认为她的丈夫是非常自私的,他渴求安稳的家庭生活并没有道德上的错误,错的只是两个人都认为自己在做着正确的事情。女主角的父亲,一个黑人民权运动的同情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无疑,女主角具有的爱心壮举与她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但在一开始听到女儿选择教问题学生时,他是非常反对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女儿将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她的学生,在他反对女儿的选择无效而无奈的那一刹那,或许他已经预见了自己女儿将来婚姻的下场。
四、善良和爱,生活的希望
影片没有刻意去制造神话,没有刻意去渲染某一个人的伟大,影片只是告诉大家,大家都是生而平等的一个平凡人,善良和爱,是人的本能,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只要以善良和爱去对待每一个——哪怕是所谓的问题学生,也会改变他们的人生态度。正如在纳粹枪口下拯救犹太人的老者在203班做客时说的那样,“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在做良心认为正确的事,真正的
《自由作家》
剧情介绍:(偷懒一下,剧情简介是网上摘录的。这是2007年的新片,看完后的第一感觉是这部电影
有望在明年角逐奥斯卡。)
有这样一个校园,里面充斥着暴力与斗殴,不同种族的学生喋血街头只是家常便饭,如果你问其中的学生有没有朋友死于暴力械斗,他们的答案全都是Yes。学生们只能一心想着活命,老师们更没功夫理会这些来自底层的孩子的死活。只有新来的年轻女老师,决定改变他们对环境和种族歧视的不平,她引导学生们写下日记,改变了学生们对人生的态度。如果没有她,也许他们全都进了监狱或惨死街头,但150位学生最后却全都顺利从高中毕业,其中很多还考上了大学。 这个故事不是GTO,也不是热血青年的理想主义,如此的艰难生活和人生改变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就发生在阳光明媚的加利福尼亚。如今,影片里的老师艾琳已经成了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客座教授,还建立了教育基金希望拯救更多底层学生的人生。真实的力量无所能敌,而电影也丝毫不弱--《马语者》《廊桥遗梦》的编剧出任编导,坚强正面的热血老师角色仿佛为希拉里·斯旺克量体裁衣,今年美国电视界大红的《实习医生格蕾》的男主角帕特里克·德普西也小
轧了一角。
一、种族歧视与帮派斗争
不同的肤色、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帮派同时显现在这几十个学生当中,肤色的冲突、种族的冲突又几乎全部夹杂在帮派斗争中,几乎每一个学生,在小小的年纪,就生活在恐惧之中,能够平安地度过每一天,是每个学生的心愿。仔细分析电影,203班,只有一个白人,其他的全部是有色人种,而这个白人小孩,却是最游离于电影和故事之外的,在电影的学生中,他是最为沉默的一个。因此,从这个信号可以看出,编剧和导演是下了一番苦功的,通过人物的搭配来表达一个画外之音,而这个画外之音,是不能公开言论和发表的,只能用隐讳的方式去表达。种族冲突,在美国,并不局限于黑人与白人之间,导演和编剧更认为,黑人与白人之间的种族冲突已经退居其次,电影里,非法移民、下层的移民,有色人种占了大多数,有色人种欺压有色人种,有色人种之间的冲突,其残忍和激烈程度已经超越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冲突了。这个
现象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非常形象,当下的形势是富裕的国家之间的激烈冲突很少,大部分冲突都能够通过谈判的方式获得解决;富裕国家与穷国之间的冲突,上升到暴力阶段(战争)的也不多,相反,贫穷国家之间的冲突,通常以暴力为解决手段,而且,其暴力的残忍程度并没有因为世界的进步而得到减轻,大屠杀仍然屡屡见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或内部的冲突中。我相信导演和编剧在深层次的意识里,并没有种族主义的思想,他们所揭示的只是客观的事实,越是贫穷,越是落后,越是寄望于暴力手段来获得改变,而恰恰是这种暴力,使所有得到的改变都变得毫无保障的。上个世纪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黑人能够在美国改变自身的命运,能够获得白人主流社会的让步和不得已接受,非暴力的指导原则和契而不舍的抗争精神功不可没,没有非暴力原则,等待黑人的只有子弹,没有非暴力的原则再加上契而不舍的精神,白人主流社会的同情者不会越来越多,白人的主流社会也不会重视和让步。有色人种希望在美国改变自身的地位和现状,黑人民权运动是一面镜子,非暴力的抗争和自身的努力是唯一的希望和出路,如果一直采取与主流社会敌对的态度和陷于有色人种间的暴力内斗,被主流社会遗弃和驱逐是无法改变的命运。(另一部电影《解构生活》也有类似的情形,波斯尼亚难民的小孩,寄居于伦敦,无心上学却醉心于偷盗,最终被驱逐出英国而失去改变的机会。)
二、电影之外的现实
电影之外的现实无疑是令人沮丧的,贫民区无一例外主体是有色人种,帮派、毒品、色情、枪支,验证了一条几乎是真理的事实,越穷越斗,越斗越穷,世代相传,能够有幸走出这个圈子的人实在是少之又少,就如电影中一黑人男孩说道,你们(白人)就以为我们(黑人)只知道说唱(HIP HOP),只知道打篮球,除了这些,能够给我们的选择有多少呢?白人女教师面对黑人小孩的诘问,无言以对,这已经超出她的能力范围,她所能做到的,是以平常而伟大的爱心去包容这些被遗弃的底层生命,去感化他们,教他们以正常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去重拾对生命的热爱。她可以尽自己的能力去教育这些学生,引导他们向上,可是这些学生,每一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他们的父母或是监护人,却随时有可能望她的一切努力成为泡影,这是她无法控制的,恰恰也是她无法对她的学生明说的。如果要追究这个责任,那就要追究这些
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的责任,但是,这些学生的父母或监护人,何尝又不是再上一代人的悲剧或牺牲品呢?看这部电影,二战,纳粹和犹太人,大屠杀,深刻记印于美国的社会,我想象的是另一种的悲哀,十几年前,非洲的卢旺达(现在叫刚果金),同是一种肤色的人,黑人,只是因为部族不同,可以毫无道理地杀死几百万人,六七十年前死于纳粹大屠杀的犹太人,至今时时有人祭奠,而飘荡在非洲上空的十几年前的几百万亡灵,又还有几个人在记忆呢?如果说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是富人之间的冲突,那非洲卢旺达的大屠杀则是穷人对穷人的冲突,为什么穷人对穷人下手更毒辣于富人更没人性呢?回到电影来,电影中有色人种间的帮派冲突和仇杀,为什么不敢用来对付比自己强大的白人社会呢?为什么残忍只是针对跟自己一样弱小的群体或是比自己更弱小的群体或个人?我绝对不是鼓吹有色人种对白人使用暴力,而只是揭示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强者看来是弱势的群体或个人,在面对同样弱势或更弱势的群体或个人的时候,会变得比魔鬼更邪恶?如果一定要给这个问题答案,那答案只有是宗教和文明,几千年来的不同宗教和文明,累积沉淀的效应是产生这一切的根源。
三、成就了学生,牺牲了家庭
电影中的女主角(教师),不忍自己的学生没有明天,不忍自己的学生如同他们的父辈那样活在暴力与恐惧中,决心带领好这班学生,为此,她几乎倾洒了自己全部的心血。她的丈夫,一开始还是很支持她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的,但是,他的支持仅仅是希望他妻子,把JOB,当成一件工作做好,而不是付出自己的全部。由于203班是被学校和其他老师遗弃的一群,因此学校并不愿意为203班付出额外的资源,那怕是把图书馆的书借给203班的同学也不行。女主角无奈,只好去找兼职,通过兼职来赚取必要的费用。为203班的学生购置课外阅读的书籍,到后来,一份兼职不足以支付越来越多的费用,女主角就找了两份兼职。一天的工作回到家中,丈夫在家里等待多时,回家的第一句话,就是告诉丈夫今天自己的学生如何进步了或是又有什么问题了,她的丈夫并不理解她全身心投入的想法,感受到更多的是妻子对他的关注的越来越少,他希望得到的只是安稳简单的小日子,两夫妻对于生活和工作的期待完全不同。女主角察觉到与丈夫的矛盾后,希望丈夫丈夫能够体谅自己的苦衷,向丈夫保证,把203班带上高年级后就会恢复正常的家庭
生活,但是她的丈夫并没有同意她的想法,还是很坚决的走了。当然导演、现实中的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权责备她的丈夫,或认为她的丈夫是非常自私的,他渴求安稳的家庭生活并没有道德上的错误,错的只是两个人都认为自己在做着正确的事情。女主角的父亲,一个黑人民权运动的同情者、支持者和参与者,无疑,女主角具有的爱心壮举与她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但在一开始听到女儿选择教问题学生时,他是非常反对的,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女儿将会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她的学生,在他反对女儿的选择无效而无奈的那一刹那,或许他已经预见了自己女儿将来婚姻的下场。
四、善良和爱,生活的希望
影片没有刻意去制造神话,没有刻意去渲染某一个人的伟大,影片只是告诉大家,大家都是生而平等的一个平凡人,善良和爱,是人的本能,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师,只要以善良和爱去对待每一个——哪怕是所谓的问题学生,也会改变他们的人生态度。正如在纳粹枪口下拯救犹太人的老者在203班做客时说的那样,“我不是英雄,我只是在做良心认为正确的事,真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