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章丽娜
河北农民报 2012年16期
目前,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病虫害的高发期,因此,做好此期病虫害的防治,是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管理措施。
一、小麦纹枯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主要为害叶鞘和茎秆。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发展呈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重则造成茎蘖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病斑相互连结,形成云纹状花纹,重则侵入茎秆,导致烂茎,引起倒伏、枯秆、白穗,造成小麦严重减产。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对水40~50公斤,于茎基部喷雾,隔7~10天再喷一次,连喷2~3次。
二、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它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150克,或蚀敌、消蚀灵100~150毫升对水150公斤顺麦垄灌于小麦根基部,连灌2~3次。
三、小麦根腐病: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根腐病。幼苗期发病,种子芽鞘和根部变褐腐烂;分蘖期发病,根颈部有褐斑,分蘖增多,不能抽穗;拔节前后发病,根颈呈褐色腐烂,田中出现小片青灰色枯死植株,叶片上病斑呈黑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黑色霉层;抽穗后发病,多表现为几个小穗的孢菌、离蠕孢菌等引起发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每亩用50%多菌灵500克、15%粉锈宁100~150克,或12.5%禾果利50克,对水80~100公斤,喷灌结合,间隔7天连用两次。
四、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又叫黄疸。分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麦叶或麦秆的表面上出现褪绿的斑点,以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粉疱,即病菌夏孢子堆,粉疱破裂散出似铁锈的粉末,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或粉疱,即病菌冬孢子堆。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25%羟锈宁50克,对水50~60斤喷雾,隔7~10天再喷一次,连喷2~3次。
五、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集中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和茎秆。危害叶片时,初期是黄色的小点,而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病斑,表面出现白粉状霉层,后期变为灰白色或者浅褐色,表面出现很多黑色小点。能引起枯死,使麦粒不饱满甚至腐烂。发病严重的麦株矮而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而小。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对水50~60公斤均匀喷雾,连喷2~3次。
六、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以幼虫危害小麦花器,吸食麦粒浆液,造成瘪粒或空壳从而使小麦减产,甚至绝收。防治方法:蛹期防治(小麦孕穗期),每亩用5%毒死蜱粉剂0.6~1.2公斤,拌细沙土25公斤,均匀撒施,撒后浇水;成虫期防治(小麦抽穗期),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荆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七、小麦蚜虫:俗称腻虫,常以若虫、成虫大量群集以吮吸麦株的茎、叶和嫩穗的汁液,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整株变枯至死亡,蚜虫的分泌物落在叶片上,严重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蚜虫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防治方法: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克或3%啶虫脒乳油10~15毫升对水30~40公斤喷雾。
八、干热风:由于今年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小麦返青偏晚,小麦成熟期也延后,易受到干热风危害,因此,中后期要在改善水肥条件下,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爱多收等调节剂,增强叶片保水能力,减轻干热风危害。
防治注意事项:1.在防治病虫害时,要掌握好防治适期,以免影响防治效果。2.配药时要采用二次稀释法,充分摇匀后再喷雾。3.喷药时要均匀周到,不漏喷,尽量保证植株发生病虫的部位都能充分着药。4.亩喷药液量应在三桶药水以上,药水量要足。5.尽量避免在小麦扬花期喷药,以免影响小麦授粉。
(联系电话:0311-67563195)
作者介绍:章丽娜,唐山市玉田县农牧局
作者:章丽娜
河北农民报 2012年16期
目前,是小麦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各种病虫害的高发期,因此,做好此期病虫害的防治,是确保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管理措施。
一、小麦纹枯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均可危害,主要为害叶鞘和茎秆。发病初期,在地表或近地表的叶鞘上产生淡黄色小斑点,随后发展呈黄褐色梭形或眼点状病斑,重则造成茎蘖死亡:小麦生长中后期,叶鞘上的病斑相互连结,形成云纹状花纹,重则侵入茎秆,导致烂茎,引起倒伏、枯秆、白穗,造成小麦严重减产。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5%井冈霉素水剂100~150毫升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对水40~50公斤,于茎基部喷雾,隔7~10天再喷一次,连喷2~3次。
二、小麦全蚀病:小麦全蚀病在苗期和成株期均可发病,以近成熟时病株症状最为明显。它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苗期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拔节期冬麦病苗返青迟缓、分蘖少,病株根部大部分变黑,在茎基部及叶鞘内侧出现较明显灰黑色菌丝层。抽穗后田间病株成簇或点片状发生早枯白穗,病根变黑,易于拔起。在茎基部表面及叶鞘内布满紧密交织的黑褐色菌丝层,呈“黑脚”状,后颜色加深呈黑膏药状。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00~150克,或蚀敌、消蚀灵100~150毫升对水150公斤顺麦垄灌于小麦根基部,连灌2~3次。
三、小麦根腐病:小麦各生育期均可发生根腐病。幼苗期发病,种子芽鞘和根部变褐腐烂;分蘖期发病,根颈部有褐斑,分蘖增多,不能抽穗;拔节前后发病,根颈呈褐色腐烂,田中出现小片青灰色枯死植株,叶片上病斑呈黑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潮湿时病斑上出现黑色霉层;抽穗后发病,多表现为几个小穗的孢菌、离蠕孢菌等引起发病。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每亩用50%多菌灵500克、15%粉锈宁100~150克,或12.5%禾果利50克,对水80~100公斤,喷灌结合,间隔7天连用两次。
四、小麦锈病:小麦锈病又叫黄疸。分条锈病、叶锈病、秆锈病三种。小麦感染锈病后,初期在麦叶或麦秆的表面上出现褪绿的斑点,以后长出黄色或红褐色粉疱,即病菌夏孢子堆,粉疱破裂散出似铁锈的粉末,后期又长出黑色的疱斑或粉疱,即病菌冬孢子堆。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25%羟锈宁50克,对水50~60斤喷雾,隔7~10天再喷一次,连喷2~3次。
五、小麦白粉病:小麦白粉病集中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和茎秆。危害叶片时,初期是黄色的小点,而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的病斑,表面出现白粉状霉层,后期变为灰白色或者浅褐色,表面出现很多黑色小点。能引起枯死,使麦粒不饱满甚至腐烂。发病严重的麦株矮而弱,不抽穗或抽出的穗短而小。防治方法:发病初期每亩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60~80克、或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30克,对水50~60公斤均匀喷雾,连喷2~3次。
六、小麦吸浆虫:小麦吸浆虫又名麦蛆,是一种毁灭性害虫;以幼虫危害小麦花器,吸食麦粒浆液,造成瘪粒或空壳从而使小麦减产,甚至绝收。防治方法:蛹期防治(小麦孕穗期),每亩用5%毒死蜱粉剂0.6~1.2公斤,拌细沙土25公斤,均匀撒施,撒后浇水;成虫期防治(小麦抽穗期),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000~15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荆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
七、小麦蚜虫:俗称腻虫,常以若虫、成虫大量群集以吮吸麦株的茎、叶和嫩穗的汁液,被害处初呈黄色小斑,后为条斑,整株变枯至死亡,蚜虫的分泌物落在叶片上,严重影响小麦光合作用及营养吸收、传导,小麦抽穗后蚜虫集中在穗部危害,形成秕粒,使千粒重降低造成减产。防治方法:每亩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克,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10克或3%啶虫脒乳油10~15毫升对水30~40公斤喷雾。
八、干热风:由于今年春季气温回升缓慢,小麦返青偏晚,小麦成熟期也延后,易受到干热风危害,因此,中后期要在改善水肥条件下,适时喷洒磷酸二氢钾、爱多收等调节剂,增强叶片保水能力,减轻干热风危害。
防治注意事项:1.在防治病虫害时,要掌握好防治适期,以免影响防治效果。2.配药时要采用二次稀释法,充分摇匀后再喷雾。3.喷药时要均匀周到,不漏喷,尽量保证植株发生病虫的部位都能充分着药。4.亩喷药液量应在三桶药水以上,药水量要足。5.尽量避免在小麦扬花期喷药,以免影响小麦授粉。
(联系电话:0311-67563195)
作者介绍:章丽娜,唐山市玉田县农牧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