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研究

1.4马克思“人民主体的科学内涵

马克恩人民主体思想是在1025年出现的经济危机、1830年出现的阶级斗争的背景下,在实现了革命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世界观和立场转变的基础上,在批判费尔巴哈、鲍成尔和施蒂纳等人唯心的历史动力论和个人创造历史的错误观点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包含了两层内涵,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 二是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

1.4.1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

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针对鲍威尔断言工人什么也没有创造的观点说: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肯定了人类及其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生产的主体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鲍威尔把真理同群众对立起来,他们以嘲笑的口吻说,群众以为自己占有许多不言而喻的真理,实际上真理与群众无关,群众既不能认识真理、也不能占有真理.马克思批驳了鲍威尔的谬论,认为鲍威尔一伙是贫乏的,除了说一些空洞的、最简单的东西而外,对真理—无所知,而最终会把握历史真理的是一切真理的精华一一人类自己。因为任何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都是对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在人类认识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鲍威尔把群众看成历史的阻力,说什么“到现在为止,历史上的一切伟大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它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在他们看来,只有思想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出发,驳斥了鲍成尔的疯话,强调物质利益在历史中的作用,认为推动人们起来斗争的不是抽象的思想原则,而是现实的物质利益。例如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是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认为法国革命之所以不成功不是因为它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倒是因为它并不包括全体居民,而只代表特殊的、有限的群众的利益,因而广大群众的热情只是暂时的,表面的.马克思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_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把对历史主体活动的认识提到规律性认识的高度.

1.42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

一定的价值观总是同一定的历史观相联系。虽然马克思关于人民是价值主体的直接阐述并不多,但从其在‘神圣家族' 及之后的‘共产党宣言》等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阐述中可见一二.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马克恩非常重视群众的物质利益.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中指出;_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致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人群中的绝大多数即是人民群众。所以我们认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还应包括人民是价值主体这层重要涵义.人民是价值主体,是指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自己创造价值的享有者.我们知道,历史主体指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价值主体也包含着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者的问题,人民群众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在此意义上讲,二者具有统一性。从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者的论说在理论上实现了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

综上所述,我认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内涵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生产的主体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同时也是价值主体,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的最高标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地位,既内在地包含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也内在地包含着尊重人民利益需求.可以说,人类社会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也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意愿和要求不断得到满足和实现的历史.

1.5当代中国“人民主体”内涵的拓展

就理论渊源来看,当代中国人民主体思想首先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时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民本论中的精华。理论上的渊源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明显区别于西方个人主体观的人民主体观。我国历届领导人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坚持了马克思对人民的界定,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基本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了人民主体思想更多更新的时代内涵.

二、《宣言》中人民是社会实践主体的蕴涵

1、人民是社会实践主体观点的形成

《宣言》基于唯物史观,深刻论述了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是社会实践主体观点的形成与唯物史观的形成是相伴生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马恩一针见血指出,历史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就是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因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而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就是人民群众。不是意识决定历史和群众,而是群众决定意识和历史,“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业务’”。群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群众创造历史离不开一定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群众的利益。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以人的基本生存活动即物质实践去理解人的本质,从人的实践活动史构成人类历史来理解人作为实践存在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正确把握,正确解决了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该著作开头就写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人为了生存,就需要有满足生命需求的生活资料,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人就要改造自然,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马克思把实践的本体地位由人扩展到人所生存的世界,不仅人是实践生成的,而且人的活动所达到的世界也是实践的结果。正如马克思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所以实践构成人的生命活动和全部历史演进的根基和起点。唯物史观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就是以此为开端而演绎出来的。

三、《宣言》中人民是价值主体的蕴涵

2、对各种非人民为价值主体的社会主义进行批判

《宣言》对不符合人民为价值主体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的思想。马恩首先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 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三种类型, 即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德国的或“真正的”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政治上为了复辟封建社会的没落统治, 其实质上代表的是占人口少数的没落的封建贵族的利益。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虽然非常透彻地分析了现代生产关系中的矛盾, 但是其所代表的利益仅仅是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其实质是一种反对无产阶级、反对共产主义的反动思潮,它们忘记了“法国的批判(德国的社会主义是这种批判的可怜的回声) 是以现代的资产阶级及相应的物质条件和相当的政治制度为前提的, 而这一切前提当时在德国正是尚待争取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直接地代表了一种反动的利益, 即德国小市民的利益。

其次, 马恩批判了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 力图使工人阶级放弃砸碎旧的国家机器的暴力行动,以维护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社会主义的资产者愿意要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 但是不要由这些条件必然产生的斗争和危险。他们愿意要现存的社会, 但是不要那些使这个社会革命化和瓦解的因素。他们愿意要资产阶级, 但是不要无产阶级。”[30](P61)它主张行政上的改良而不是通过革命运动的途径废除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因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丝毫不会触动“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31](P47)。这种社会主义的立场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再次, 马恩对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剖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 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虽然这些体系的发明者看到了阶级的对立, 以及占统治地位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承认人民是价值主体,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不是依靠无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本身,而是依靠他们自己。因此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 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 而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它们

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只是表明要消灭阶级对立, 其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仅仅是表达了工人阶级的愿望, 但无法实现人民是价值主体的目标。

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追求

《宣言》中人民是价值主体的观点还充分地体现在实现人类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追求以及改变人现实生存状态的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解放的落脚点和未来社会的核心,实现的途径在于共产主义运动。

追求人类解放是马恩毕生的奋斗目标。唯物史观的发现论证了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而共产主义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实现人类解放。马恩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王国,人能够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来从事创造历史的活动。马恩曾设想过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社会的若干特征,“社会成员富足”、“充裕的物质生活”、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等。这是人的发展的崇高价值目标。换言之,人类解放是人民为主体的最高理想境界。

人类解放的落脚点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全面发展有着丰富和深刻的涵义,就一般意义而言,“全面”发展,包括个人的需求、潜能、素质、能力及其社会关系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整体的开发和充分的展现。“自由”发展的核心是指马克思说的人的“自由个性”,也就是个人独立人格的完善及其独特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在社会生活中自主自由地发挥。“自由”和“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对未来人的发展状态的一种终极的价值设定,即人“应有的”发展状态。因为这种发展源自人在实践中生成的本质需求,即个人要对自己作为人类存在物(能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社会存在物(社会关系丰富) 和个人存在(个性完善) 的完整性的占有,这就是马克思说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3]。因此,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具有终极价值的意义。对“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命题,马克思常使用“个人”、“每个人”、“各个人”和“人的”等几个不同的定语。其实,马克思说的“个人”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一切人”中的“每个人”或“各个人”。个人发展和其他人、所有人发展是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马克思说:“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34]所以,它不允许存在一种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而保障少数人特权的社会制度,它所期望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社会是一种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

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体现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要求的崇高理想和期望,又是与现实社会相对照而产生的实践理念和价值目标。马克思就曾在《188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针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揭露和批判了这一社会所造成的人的发展背离了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而走向异化的状况。基于物史观,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人的异化生存状态,要使人类获得解放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就要通过实践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现实途径就是共产主义运动。人民是价值主体的终极目标并非出自抽象的人道主义,而是在对社会发展现实的哲学反思与批判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它的重要的意义在于不但确立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崇高价值目标,而且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四、《宣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1、坚持人民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宣言》中人民主体思想的根本特点是基于唯物史观,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的根本思想。前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人民为主体,社会主义事业才会顺利进行,如果偏离这一标准,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1)前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后期背离人民为主体的教训

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正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会忘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国内外反动派疯狂反扑, 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在紧急危难之际, 千千万万工人、农民冒着生命危险,自动起来反击反动派,保卫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权。但是, 到了20世纪90 年代初, 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同样被颠覆的危险,却看不到群众起来反击, 连上千万苏共党员也袖手旁观。在叶利钦攻打“白宫”即议会大厦的时候, 许多人围观看热闹。这一鲜明地对比说明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已经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背离了人民主体思想。苏联几十年的建设中,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长期以来苏联不

重视和解决发展关系民生的农业、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从而导致生活资源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党和政府官员蜕变为特权阶级, 在克里姆林宫和各级政府大院有专为官员而设的所谓“特需商店”, 里面商品应有尽有;而在老百姓光顾的普通商店, 货架上不是空空如也, 就是商品少得可怜。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超级大国,但享受这一大国盛餐的只是少数特权者,广大群众却无权无势,生活困难, 普遍贫穷。人民是社会实践主体,然而人民却不是价值主体。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政府和共产党员背离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教训十分沉痛和深刻。

(2)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努力坚持人民为主体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 努力坚持人民主体思想。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革命道路、统一战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 都是这一思想在中国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述。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之下, 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把一个落后的大国变成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十几亿人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困境。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功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也犯过错误,尽管有少数党内的腐败分子背叛、践踏这一准则, 但总的来说, 这一思想始终未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提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深刻地体现了《宣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以人为本”的深刻涵义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人民不仅是发展的动力,而且人民是发展的目的。这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过去片面地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转向更为自觉地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为主体

《宣言》阐明了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宣言》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它公开阐明了无产阶级建立政党的性质和任务,明确地提出了共产党人从事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社会制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过程,表明了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坚持人民为主体,永远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是共产党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衡量共产党先进性的试金石。离开了以人民为主体,共产党就不能成其为共产党,就违背了自己的性质和宗旨,就失去了自身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很好地研读《宣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认真领会其精髓及深刻的内涵,并真正和完全地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以最终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当今我们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我们社会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国家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才能重新兴起和蓬勃发展。

1.4马克思“人民主体的科学内涵

马克恩人民主体思想是在1025年出现的经济危机、1830年出现的阶级斗争的背景下,在实现了革命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世界观和立场转变的基础上,在批判费尔巴哈、鲍成尔和施蒂纳等人唯心的历史动力论和个人创造历史的错误观点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主要包含了两层内涵,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 二是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

1.4.1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

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马克思针对鲍威尔断言工人什么也没有创造的观点说:批判的批判什么都没有创造,工人才创造一切,甚至就以他们的精神创造来说,也会使得整个批判感到羞愧.英国和法国的工人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马克思肯定了人类及其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是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的人民群众,必然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生产的主体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鲍威尔把真理同群众对立起来,他们以嘲笑的口吻说,群众以为自己占有许多不言而喻的真理,实际上真理与群众无关,群众既不能认识真理、也不能占有真理.马克思批驳了鲍威尔的谬论,认为鲍威尔一伙是贫乏的,除了说一些空洞的、最简单的东西而外,对真理—无所知,而最终会把握历史真理的是一切真理的精华一一人类自己。因为任何真正有价值的精神财富都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都是对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最后,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的决定力量.在人类认识史上,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阐明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鲍威尔把群众看成历史的阻力,说什么“到现在为止,历史上的一切伟大活动之所以一开始就是不成功的和没有实际成效的,正是因为它们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在他们看来,只有思想才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从物质生产是历史发源地出发,驳斥了鲍成尔的疯话,强调物质利益在历史中的作用,认为推动人们起来斗争的不是抽象的思想原则,而是现实的物质利益。例如在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而是资产阶级的物质利益。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马克思认为法国革命之所以不成功不是因为它引起了群众的关怀和唤起了群众的热情,倒是因为它并不包括全体居民,而只代表特殊的、有限的群众的利益,因而广大群众的热情只是暂时的,表面的.马克思由此得出一个重要结论:_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把对历史主体活动的认识提到规律性认识的高度.

1.42人民群众是价值主体

一定的价值观总是同一定的历史观相联系。虽然马克思关于人民是价值主体的直接阐述并不多,但从其在‘神圣家族' 及之后的‘共产党宣言》等人民群众历史作用的阐述中可见一二.从前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马克恩非常重视群众的物质利益.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 中指出;_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是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致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而人群中的绝大多数即是人民群众。所以我们认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内涵还应包括人民是价值主体这层重要涵义.人民是价值主体,是指人民是价值的创造者,同时也是自己创造价值的享有者.我们知道,历史主体指的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而价值主体也包含着人民群众是价值创造者的问题,人民群众既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在此意义上讲,二者具有统一性。从而,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和社会价值的创造者的论说在理论上实现了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

综上所述,我认为,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科学内涵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人民群众始终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是物质生产的主体和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精神生产的主体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前进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同时也是价值主体,即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的最高标准.尊重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和价值地位,既内在地包含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也内在地包含着尊重人民利益需求.可以说,人类社会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也是人民群众的利益、意愿和要求不断得到满足和实现的历史.

1.5当代中国“人民主体”内涵的拓展

就理论渊源来看,当代中国人民主体思想首先来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同时也汲取了中国传统民本论中的精华。理论上的渊源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融合,形成了中国明显区别于西方个人主体观的人民主体观。我国历届领导人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坚持了马克思对人民的界定,马克思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体和价值主体的基本思想,并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赋予了人民主体思想更多更新的时代内涵.

二、《宣言》中人民是社会实践主体的蕴涵

1、人民是社会实践主体观点的形成

《宣言》基于唯物史观,深刻论述了人民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是社会实践主体观点的形成与唯物史观的形成是相伴生的,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

马恩一针见血指出,历史是“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就是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因为“思想本身根本不能实现什么东西,思想要得到实现,就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而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就是人民群众。不是意识决定历史和群众,而是群众决定意识和历史,“群众给历史规定了它的‘任务’和它的‘业务’”。群众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群众创造历史离不开一定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群众的利益。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以人的基本生存活动即物质实践去理解人的本质,从人的实践活动史构成人类历史来理解人作为实践存在物的生存状态,从而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实现了对人的本质的正确把握,正确解决了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问题,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该著作开头就写道:“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人为了生存,就需要有满足生命需求的生活资料,为了获取生活资料,人就要改造自然,从事物质生产实践活动。马克思把实践的本体地位由人扩展到人所生存的世界,不仅人是实践生成的,而且人的活动所达到的世界也是实践的结果。正如马克思说,“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所以实践构成人的生命活动和全部历史演进的根基和起点。唯物史观作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就是以此为开端而演绎出来的。

三、《宣言》中人民是价值主体的蕴涵

2、对各种非人民为价值主体的社会主义进行批判

《宣言》对不符合人民为价值主体的社会主义进行了批判,揭示了科学社会主义是以人民为价值主体的思想。马恩首先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反动的社会主义思潮, 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三种类型, 即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和德国的或“真正的”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政治上为了复辟封建社会的没落统治, 其实质上代表的是占人口少数的没落的封建贵族的利益。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虽然非常透彻地分析了现代生产关系中的矛盾, 但是其所代表的利益仅仅是小资产阶级的利益。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其实质是一种反对无产阶级、反对共产主义的反动思潮,它们忘记了“法国的批判(德国的社会主义是这种批判的可怜的回声) 是以现代的资产阶级及相应的物质条件和相当的政治制度为前提的, 而这一切前提当时在德国正是尚待争取的。”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直接地代表了一种反动的利益, 即德国小市民的利益。

其次, 马恩批判了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的实质是反对无产阶级革命, 力图使工人阶级放弃砸碎旧的国家机器的暴力行动,以维护资产阶级社会的生存。“社会主义的资产者愿意要现代社会的生存条件, 但是不要由这些条件必然产生的斗争和危险。他们愿意要现存的社会, 但是不要那些使这个社会革命化和瓦解的因素。他们愿意要资产阶级, 但是不要无产阶级。”[30](P61)它主张行政上的改良而不是通过革命运动的途径废除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因而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丝毫不会触动“以社会上的绝大多数人没有财产为必要条件的所有制”[31](P47)。这种社会主义的立场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再次, 马恩对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进行了剖析。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体系, 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虽然这些体系的发明者看到了阶级的对立, 以及占统治地位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 承认人民是价值主体,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认识不到无产阶级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不是依靠无产阶级在内的人民本身,而是依靠他们自己。因此他们拒绝一切政治行动, 特别是一切革命行动, 而想通过和平的途径达到自己的目的。它们

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只是表明要消灭阶级对立, 其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也仅仅是表达了工人阶级的愿望, 但无法实现人民是价值主体的目标。

3、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追求

《宣言》中人民是价值主体的观点还充分地体现在实现人类解放、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价值目标的追求以及改变人现实生存状态的共产主义运动等方面。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类解放的落脚点和未来社会的核心,实现的途径在于共产主义运动。

追求人类解放是马恩毕生的奋斗目标。唯物史观的发现论证了共产主义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向,而共产主义的社会价值,就在于实现人类解放。马恩把共产主义社会称为自由王国,人能够通过自由自觉的实践来从事创造历史的活动。马恩曾设想过共产主义作为理想社会的若干特征,“社会成员富足”、“充裕的物质生活”、人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等。这是人的发展的崇高价值目标。换言之,人类解放是人民为主体的最高理想境界。

人类解放的落脚点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自由全面发展有着丰富和深刻的涵义,就一般意义而言,“全面”发展,包括个人的需求、潜能、素质、能力及其社会关系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得到整体的开发和充分的展现。“自由”发展的核心是指马克思说的人的“自由个性”,也就是个人独立人格的完善及其独特的创造性才能得以在社会生活中自主自由地发挥。“自由”和“全面”发展体现了马克思对未来人的发展状态的一种终极的价值设定,即人“应有的”发展状态。因为这种发展源自人在实践中生成的本质需求,即个人要对自己作为人类存在物(能进行自由自觉的创造性活动) 、社会存在物(社会关系丰富) 和个人存在(个性完善) 的完整性的占有,这就是马克思说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33]。因此,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具有终极价值的意义。对“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命题,马克思常使用“个人”、“每个人”、“各个人”和“人的”等几个不同的定语。其实,马克思说的“个人”是指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是“一切人”中的“每个人”或“各个人”。个人发展和其他人、所有人发展是互为目的、互为手段的。马克思说:“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34]所以,它不允许存在一种以牺牲多数人的利益而保障少数人特权的社会制度,它所期望建立的社会主义新社会是一种维护最大多数人利益的制度。

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既是体现人类社会和人的发展要求的崇高理想和期望,又是与现实社会相对照而产生的实践理念和价值目标。马克思就曾在《188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针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揭露和批判了这一社会所造成的人的发展背离了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而走向异化的状况。基于物史观,马克思指出要改变人的异化生存状态,要使人类获得解放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就要通过实践使现存的世界革命化,现实途径就是共产主义运动。人民是价值主体的终极目标并非出自抽象的人道主义,而是在对社会发展现实的哲学反思与批判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它的重要的意义在于不但确立了未来社会发展的崇高价值目标,而且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现实诉求。

四、《宣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给我们的启示

1、坚持人民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

《宣言》中人民主体思想的根本特点是基于唯物史观,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的根本思想。前苏联与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表明,只有坚持人民为主体,社会主义事业才会顺利进行,如果偏离这一标准,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1)前苏联社会主义实践后期背离人民为主体的教训

以列宁为首的俄国布尔什维克正是以此为指导思想,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不会忘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 国内外反动派疯狂反扑, 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之中。在紧急危难之际, 千千万万工人、农民冒着生命危险,自动起来反击反动派,保卫布尔什维克和苏维埃政权。但是, 到了20世纪90 年代初, 苏维埃政权面临着同样被颠覆的危险,却看不到群众起来反击, 连上千万苏共党员也袖手旁观。在叶利钦攻打“白宫”即议会大厦的时候, 许多人围观看热闹。这一鲜明地对比说明苏联共产党和苏联政府已经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背离了人民主体思想。苏联几十年的建设中,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从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变成了一个能与美国抗衡的超级大国。但长期以来苏联不

重视和解决发展关系民生的农业、第三产业和服务业,从而导致生活资源匮乏。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党和政府官员蜕变为特权阶级, 在克里姆林宫和各级政府大院有专为官员而设的所谓“特需商店”, 里面商品应有尽有;而在老百姓光顾的普通商店, 货架上不是空空如也, 就是商品少得可怜。人民群众创造了一个超级大国,但享受这一大国盛餐的只是少数特权者,广大群众却无权无势,生活困难, 普遍贫穷。人民是社会实践主体,然而人民却不是价值主体。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苏联政府和共产党员背离了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认识到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教训十分沉痛和深刻。

(2)中国社会主义实践中努力坚持人民为主体

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和建设中, 努力坚持人民主体思想。毛泽东思想中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革命道路、统一战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理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 都是这一思想在中国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表述。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 中国共产党人在这一思想的指引之下, 领导中国人民克服了无数的困难, 把一个落后的大国变成了一个强盛的国家, 十几亿人民摆脱了贫穷落后的困境。这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功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 我们也犯过错误,尽管有少数党内的腐败分子背叛、践踏这一准则, 但总的来说, 这一思想始终未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 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 提出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深刻地体现了《宣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以人为本”的深刻涵义就是以人民的利益为本,人民不仅是发展的动力,而且人民是发展的目的。这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从过去片面地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 转向更为自觉地重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坚持人民为主体

《宣言》阐明了共产党人同全体无产者的关系,指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一方面,在无产者不同的民族的斗争中,共产党人强调和坚持整个无产阶级共同的不分民族的利益;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所经历的各个发展阶段上,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宣言》宣告“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宣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基础,它公开阐明了无产阶级建立政党的性质和任务,明确地提出了共产党人从事消灭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不合理社会制度的过程,就是不断地为最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过程,表明了共产党人要始终坚持人民主体思想。坚持人民为主体,永远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是共产党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衡量共产党先进性的试金石。离开了以人民为主体,共产党就不能成其为共产党,就违背了自己的性质和宗旨,就失去了自身的先进性和战斗力。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很好地研读《宣言》中的人民主体思想,认真领会其精髓及深刻的内涵,并真正和完全地内化为自身的素质,以最终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实践,当今我们就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只有这样,我们社会才能真正体现出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时代,我们国家才能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才能重新兴起和蓬勃发展。


相关内容

  • 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析论_刘欢
  • 探讨与争鸣 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析论 刘 欢 要:唯物史观是中国梦人民主体性的哲学基础,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中国梦人民主体性思想的文化源 头.中国梦人民主体性的深刻意蕴集中体现在:人民是中国梦的承载主体.追梦主体.理想主体.创造主体.受 摘 益主体.高扬中国梦的人民主体性需要路径的优化.制度的保障.焕发 ...

  • [郝贵生]关于群众史观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 郝贵生]关于群众史观理论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群众史观是唯物史观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理,然而它却是当前哲学界研究的一个薄弱点.今就群众史观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一下个人的一些浅显认识,并求教于哲学界的同行. 一.群众史观与马克思主义人学.人道主义的关系 长期以来,我国哲学界流行一种观点:即从历史观上不能讲马克 ...

  • 群众路线的哲学解读:反思.诉求.构建
  • 2014年第2期(总第224期)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1004-6917.2014.02.012 群众路线的哲学解读:反思.诉求.构建 郑伟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摘要:目前群众路线异化现象的典型表现就是部分党政干部脱离了群众.为了深入地思考群 ...

  • 孙中山:中国现代化的伟大先行者
  • 作者:王东 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 1996年12期 编者按 孙中山先生是海峡两岸.海内外炎黄子孙共同景仰的伟人.值其诞辰130周年之际,纪念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研究他的博大精深.影响中国整个近现代史的思想学说,发扬他"振兴中华".鞠躬尽瘁的精神品德,必将有助于推动中国改 ...

  • 民本思想在领导艺术中的地位
  • 民本思想在领导活动中的地位 内容提要: 民本思想在中国历代执政者的思想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执政者不同,民本思想的内涵也不同,甚至有着质的根本区别.从民本思想的发展可以透视出现代领导科学发展的趋势.传统民本思想有其进步性和历史局限性:只有马克思主义民本思想实现了真正以民为本的质的飞跃:马克思主义民 ...

  • 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 华章 Magnificent Writing 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 王会霞 (郑州交通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11) [摘 要] 中国要重塑社会主义自信,必须明白道路决定命运的道理,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最终选 择,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崇高性.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以及中国改革开放 ...

  • 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的构成
  • 作者:熊进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10年03期 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能力实质上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改变现存事物.创造新的事物的本质力量在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上的表现,主要指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主体为适应社会时代需要和理论自身发展的需要,对已有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与体系的推进和发展,这是一种系统整合而非与某种具体 ...

  • 张文显法理学简答题(完整版)
  • 法理学简答题 社会调整的分类:个别性调整和规范性调整.个别性调整是最早发展起来的社会调整.规范性调整就是针对某一类主体.某一类情况而使用一般行为规则进行的重复性调整. 法产生的标志是什么:(一)国家的最终形成标志着法的形成.(二)只有当人们有了选择行为的自由,出现了授权性规范才意味着有了权力和义务的 ...

  •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
  •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FUDAN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2007年第2期No. 2 2007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 俞吾金 (复旦大学 哲学系, 上海 200433) [摘 要] 在近代西方哲学的/认识论中心主义0主导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