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一觉醒来报纸变成了“传统媒体”,几年前,一觉醒来门户网站成了“传统媒体”。现在,一觉醒来成了自媒体的天下,手机取代PC成为“第一屏”,传播渠道也越来越透明。许多企业主开始寻思着自己做媒体了!
星巴克:原创内容 传递价值观与文化
▼▼▼
今年2月6号,星巴克推出了一则名为《比格犬的爱(Beagle Love)》的情人节特别篇动画:故事发生在星巴克咖啡店里,一个作家在为自己小说ending发愁,一时找不到写作灵感。正在这时,蠢萌蠢萌的比格犬突然捧着一块木头,唱起情歌,向美丽善良的棕熊店长Julie告白了:
“我可能并不帅气
只是个拿扳手的蠢蛋
能不能试着接受我
在我眼里你就是闪光的珍宝”
性感的嗓音
欢乐的曲调
串场的神经质小鸟也强行给自己加戏
特别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这段动画是星巴克原创迷你动画《1st& Main》系列的收尾篇。系列迷你动画《1st & Main》作为星巴克首部原创动画作品,自去年12月开播以来每周推出一集,每集时长在1-2分钟左右。故事的主角是咖啡店里一群画风清奇的小动物:店长棕熊Julie、咖啡师狸猫Diego、店员章鱼Iggy,以及一直泡在星巴克的常客河狸Chet……
动画片围绕星巴克门店情景展开,通过日常的琐碎趣事含蓄地表达了星巴克的门店文化、顾客情感与品牌调性。
例如:
即将迎来豪猪宝宝的豪猪夫妇在听到店员报顾客名字提醒取餐时,喜欢上章鱼Iggy的名字,想要取给宝宝;
新手店员在工作中略显慌乱一直犯错,店长和咖啡师会进行开导和安慰,安慰他老手也有出错的时候;
圣诞节前夜,顾客河马Gorden独坐在空空如也的店里,三名店员一起为孤独的他制作了一道大餐作为圣诞惊喜……
这部动画的幕后主创John Frink、Joel H. Cohen和Rob LaZebnik曾担任过《辛普森一家》的编剧, Frink表示,每个星巴克的顾客都是有故事的人,我们希望挖掘一些简单、有趣又温暖的东西,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可口可乐:为亲爱的人写一封信
▼▼▼
可口可乐对内容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2012年,可口可乐就将内容营销提升到战略层面,时任可口可乐整合营销传播高级副总裁的温迪·克拉克(Wendy Clark)说:“品牌故事的内容如液体一般,自由地流向每一个角落。但不论它们流淌到多远,都与品牌战略和目标相连。
可口可乐的发言人表示,“我们不断寻求新的创新,让消费者与我们的品牌建立起情感联系,整合全球性的社交媒体营销体系,帮助我们更好的计划和实施社交媒体营销策略。”
2016年的圣诞季和感恩节季,这个编辑室都推出了一系列社交营销活动和内容。感恩节前,美汁源在芝加哥设立了一个名为nothing to sell的特殊门店,进入店里会发现这里并不销售产品,而是播放一段 “为亲爱的人写一封信”的视频故事——几名孩子在门店内写下了给父母的一封信,信中记录了孩子们没有当面向亲人说出口的话,以表达对父母的感谢。
视频:Nothing to sell
为什么要自制内容?
▼▼▼
渠道变化:我们正身处这个多屏时代
从渠道上来说,以往一个电视广告就可以促成一段品牌传奇,而现在即使你砸下几个亿,依然只能一步一个坑的计算你的你的品牌到达率。所以如何在这是一个内容膨胀和关注度稀缺的年代,做到品牌的鹤立鸡群,已经成为世纪难题。
3秒时代,注意力红灯警示
并且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这个一切都像是按上了加速器的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正在走向消极。尤其是对于年轻消费者超过3秒打不开就观点,定不下心来好好看一个内容。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品牌如何针对消费者的兴趣做广告。
每个消费者都是影响力者
现在的消费者太有想法了,并且在这个社交媒体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发声点。甚至有时一点社交推动就会成为一个社交爆点。消费者的不可控因素以及对于品牌的危险性正在不断扩大。
企业即媒体:买头条 不如自己上头条
其实不止星巴克,可口可乐,包括耐克等大品牌主,都频频推出自制原创内容。
这些由品牌主生产的原创内容(而非广告),不再沉溺于硬性产品宣传,而是“像模像样”地建立起自己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中心,并试图以内容为纽带和千禧消费者建立新联系。
大品牌主的原创内容案例。他们的实践均在传递这样一个信号:内容生产不再是媒体的专门职能,同时也是品牌企业必须从事的一项基础工作。“一切行业都是传播业、所有企业都是媒体。”
或许品牌化内容(Branded Content)可以更好地概括他们的策略。广告或者强营销模式对于千禧一代来说已经不再讨巧,“用内容打动消费者”则成为企业传播的新思维。产品、服务、情感、文化、社交、场景都不再孤立,而优质内容正成为串起这些要素的纽带。
策略都有哪些?
▼▼▼
1.诉诸品牌价值观
品牌化内容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为诉求,潜移默化地传递品牌文化,从而把顾客变成粉丝,把品牌变成信仰。
2.线上到线下
线上内容配合线下活动,以优质内容为纽带,品牌逐步建立起高忠诚度的粉丝社群,让孤立的顾客个体转变为具有共情能力的粉丝集体。
3.内容的多元化分发
企业成为内容的制作者意味着同时掌握了更大的媒介投放自主权。除了传统媒体以外,企业最偏爱的是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主流社交平台以及YouTube、Vimeo等在线视频网站巨头。
4.内容直接变现
优质内容产品不仅可以博得消费者的好感,同时也能通过售卖版权、内容分红、票房收益等方式直接变现。
企业即媒体
▼▼▼
随着大企业纷纷开始设立媒体部门发力内容制作,“企业即媒体”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
以前企业传递信息一般是通过外部渠道,如杂志,电视,收音机等。现在企业完全有条件成为最大的自媒体,有很多自有的渠道来传播信息,如论坛、微博、QQ空间、微信公众账号、百度直达号等。每一个自媒体可以用自己的渠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企业作为一个自媒体,会跟传统的媒体形态紧密结合,企业表达自己意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传播品牌理念,而最终目的还是卖产品。
广告创意公司等其他内容产业的上下游玩家也迫切地需要转型。强势广告时代一去不复返 ,4A巨头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专业体制也愈发力不从心。这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广告人才与广告公司的业务与必须向与上下游的企业和媒体进行双向融合。一方面,为企业方提供战略咨询、经营规划和整合营销传播,成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广告公司也可以与媒体合作,进行媒介代理、媒介购买、植入式广告以及品牌量身定制节目等服务。
所以当新趋势产生,我们是否能适应趋势变化抓住新的机会,就要靠大家各显神通了。
- END -
十几年前,一觉醒来报纸变成了“传统媒体”,几年前,一觉醒来门户网站成了“传统媒体”。现在,一觉醒来成了自媒体的天下,手机取代PC成为“第一屏”,传播渠道也越来越透明。许多企业主开始寻思着自己做媒体了!
星巴克:原创内容 传递价值观与文化
▼▼▼
今年2月6号,星巴克推出了一则名为《比格犬的爱(Beagle Love)》的情人节特别篇动画:故事发生在星巴克咖啡店里,一个作家在为自己小说ending发愁,一时找不到写作灵感。正在这时,蠢萌蠢萌的比格犬突然捧着一块木头,唱起情歌,向美丽善良的棕熊店长Julie告白了:
“我可能并不帅气
只是个拿扳手的蠢蛋
能不能试着接受我
在我眼里你就是闪光的珍宝”
性感的嗓音
欢乐的曲调
串场的神经质小鸟也强行给自己加戏
特别符合年轻人的口味
这段动画是星巴克原创迷你动画《1st& Main》系列的收尾篇。系列迷你动画《1st & Main》作为星巴克首部原创动画作品,自去年12月开播以来每周推出一集,每集时长在1-2分钟左右。故事的主角是咖啡店里一群画风清奇的小动物:店长棕熊Julie、咖啡师狸猫Diego、店员章鱼Iggy,以及一直泡在星巴克的常客河狸Chet……
动画片围绕星巴克门店情景展开,通过日常的琐碎趣事含蓄地表达了星巴克的门店文化、顾客情感与品牌调性。
例如:
即将迎来豪猪宝宝的豪猪夫妇在听到店员报顾客名字提醒取餐时,喜欢上章鱼Iggy的名字,想要取给宝宝;
新手店员在工作中略显慌乱一直犯错,店长和咖啡师会进行开导和安慰,安慰他老手也有出错的时候;
圣诞节前夜,顾客河马Gorden独坐在空空如也的店里,三名店员一起为孤独的他制作了一道大餐作为圣诞惊喜……
这部动画的幕后主创John Frink、Joel H. Cohen和Rob LaZebnik曾担任过《辛普森一家》的编剧, Frink表示,每个星巴克的顾客都是有故事的人,我们希望挖掘一些简单、有趣又温暖的东西,来引发观众的共鸣。
可口可乐:为亲爱的人写一封信
▼▼▼
可口可乐对内容的重视由来已久。早在2012年,可口可乐就将内容营销提升到战略层面,时任可口可乐整合营销传播高级副总裁的温迪·克拉克(Wendy Clark)说:“品牌故事的内容如液体一般,自由地流向每一个角落。但不论它们流淌到多远,都与品牌战略和目标相连。
可口可乐的发言人表示,“我们不断寻求新的创新,让消费者与我们的品牌建立起情感联系,整合全球性的社交媒体营销体系,帮助我们更好的计划和实施社交媒体营销策略。”
2016年的圣诞季和感恩节季,这个编辑室都推出了一系列社交营销活动和内容。感恩节前,美汁源在芝加哥设立了一个名为nothing to sell的特殊门店,进入店里会发现这里并不销售产品,而是播放一段 “为亲爱的人写一封信”的视频故事——几名孩子在门店内写下了给父母的一封信,信中记录了孩子们没有当面向亲人说出口的话,以表达对父母的感谢。
视频:Nothing to sell
为什么要自制内容?
▼▼▼
渠道变化:我们正身处这个多屏时代
从渠道上来说,以往一个电视广告就可以促成一段品牌传奇,而现在即使你砸下几个亿,依然只能一步一个坑的计算你的你的品牌到达率。所以如何在这是一个内容膨胀和关注度稀缺的年代,做到品牌的鹤立鸡群,已经成为世纪难题。
3秒时代,注意力红灯警示
并且更加雪上加霜的是,这个一切都像是按上了加速器的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正在走向消极。尤其是对于年轻消费者超过3秒打不开就观点,定不下心来好好看一个内容。注意力稀缺的年代,品牌如何针对消费者的兴趣做广告。
每个消费者都是影响力者
现在的消费者太有想法了,并且在这个社交媒体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发声点。甚至有时一点社交推动就会成为一个社交爆点。消费者的不可控因素以及对于品牌的危险性正在不断扩大。
企业即媒体:买头条 不如自己上头条
其实不止星巴克,可口可乐,包括耐克等大品牌主,都频频推出自制原创内容。
这些由品牌主生产的原创内容(而非广告),不再沉溺于硬性产品宣传,而是“像模像样”地建立起自己的内容生产和传播中心,并试图以内容为纽带和千禧消费者建立新联系。
大品牌主的原创内容案例。他们的实践均在传递这样一个信号:内容生产不再是媒体的专门职能,同时也是品牌企业必须从事的一项基础工作。“一切行业都是传播业、所有企业都是媒体。”
或许品牌化内容(Branded Content)可以更好地概括他们的策略。广告或者强营销模式对于千禧一代来说已经不再讨巧,“用内容打动消费者”则成为企业传播的新思维。产品、服务、情感、文化、社交、场景都不再孤立,而优质内容正成为串起这些要素的纽带。
策略都有哪些?
▼▼▼
1.诉诸品牌价值观
品牌化内容的最大特点是以情感、价值观以及生活方式为诉求,潜移默化地传递品牌文化,从而把顾客变成粉丝,把品牌变成信仰。
2.线上到线下
线上内容配合线下活动,以优质内容为纽带,品牌逐步建立起高忠诚度的粉丝社群,让孤立的顾客个体转变为具有共情能力的粉丝集体。
3.内容的多元化分发
企业成为内容的制作者意味着同时掌握了更大的媒介投放自主权。除了传统媒体以外,企业最偏爱的是Facebook、Instagram、Twitter等主流社交平台以及YouTube、Vimeo等在线视频网站巨头。
4.内容直接变现
优质内容产品不仅可以博得消费者的好感,同时也能通过售卖版权、内容分红、票房收益等方式直接变现。
企业即媒体
▼▼▼
随着大企业纷纷开始设立媒体部门发力内容制作,“企业即媒体”的趋势已经逐渐明朗。
以前企业传递信息一般是通过外部渠道,如杂志,电视,收音机等。现在企业完全有条件成为最大的自媒体,有很多自有的渠道来传播信息,如论坛、微博、QQ空间、微信公众账号、百度直达号等。每一个自媒体可以用自己的渠道来发表自己的意见。企业作为一个自媒体,会跟传统的媒体形态紧密结合,企业表达自己意见最重要的价值在于传播品牌理念,而最终目的还是卖产品。
广告创意公司等其他内容产业的上下游玩家也迫切地需要转型。强势广告时代一去不复返 ,4A巨头们一直引以为傲的专业体制也愈发力不从心。这既是危机也是转机,广告人才与广告公司的业务与必须向与上下游的企业和媒体进行双向融合。一方面,为企业方提供战略咨询、经营规划和整合营销传播,成为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另一方面广告公司也可以与媒体合作,进行媒介代理、媒介购买、植入式广告以及品牌量身定制节目等服务。
所以当新趋势产生,我们是否能适应趋势变化抓住新的机会,就要靠大家各显神通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