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_折纸做60°.30°.15°的角

数学活动 折纸做60°、30°、15°的角

数学教育应本着面向每一个学生、服务每一个学生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身最大的发展。在这个理念下,我与大家来交流《折纸与数学》,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折纸与数学》是四边形章节中的数学活动,“折纸”作为学生比较喜欢的数学活动,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在此之前,课本上通过多个折纸活动来研究对称、全等等常见数学图形。学生们也通过这些活动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折纸活动经验,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本节课是在以上基础上折出特殊角,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空间观念,进一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力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教学目标

① 通过折叠,加深对轴对称、全等性质的认识; ② 能折出60°、30°、15°的角;

③通过折叠,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折叠、观察、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过程,发展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④让学生积极而主动参与探索,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本节课设计从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学习规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重难点在学生的快乐中解决突破。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的任务、目的、过程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难点:通过推理论证,证实所折的角为60°、30°、15°的角。

本节课的教法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重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使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取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主要

内容是折纸做60°、30°、15°的角。为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真正体现数学活动课的特点,通过设计课堂活动,通过学生折叠、观察的“做数学”过程,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一方面使课堂“活”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课堂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学习过程更直观、生动和形象。 二、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学法:借助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完成尝试操作、实验观察和分析归纳。 三、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折纸是一门艺术形式,动物、花、船和人等都是折纸的创作题材,在折的过程里要用到很多的数学知识,比如:如何折出特殊的角度,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如何通过折纸,折出特殊的角度。 (二)提出问题,深度思考

问题1:在一张矩形纸片上,你怎么折出一个45°的角?

问题2:用一张矩形纸片你还能折出哪些度数的角?

归纳:对折可以平分一个角,可以把一个角平均分成2n 份,从而得出折叠后角的度数。

从简单的折纸游戏出发,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经过学生的互相补充得出22.5°,67.5°,112.5°等度数的角。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上面的结论。此过程也让学生感受折纸可以得到角的倍分关系。

问题3:那么30°的角,能否用折纸的方法折出呢?怎样折?(难点)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所学知识的整体性、联系性,是螺旋上升的关系。 (三)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1、学生尝试:最终会把矩形纸片的90°角折叠的接近三等分。 追问:你能精确折出30°的角吗? 2、理论引导:

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也就是说如果折一个直角三角形使斜边是直角边的两倍,问题就解决了,怎样得到这样的三角形呢?

为突破重难点,做以下铺垫:

(1)矩形对折,寻找边长的二倍关系

AB=2BE

F

(2)矩形两次对折,寻找与一次折叠不同的边长的二倍关系

BE=2ME

P F 本次折纸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活动方案的形成依赖于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在把这个预设实施到课堂教学时,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进行二次备课,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折叠对称的思想,也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去构造存在30°角的直角三角形。

(3)利用上面得出的边长关系折出斜边等于直角边两倍的直角三角形。(安排小组交流)

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预设一下方法: 预设一:

F

AB=BO=2BE

预设二:

F

BE=EO=2ME

P 【设计意图】

在折纸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方法的灵活性,感受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

(四)引发猜想,理论验证

已知:将矩形ABCD 沿EF 对折,折叠AB 使点A 落在折痕EF 上。求证∠EOB=30° 证明:∵E 是AB 的中点 ∴AB=2BE 又∵AB=OB ∴OB=2BE

又∵点A 、B 关于直线EF 对称 ∴∠AEF=∠BEF=90°

∴在Rt △BEO 中,∠EOB=30° 思考:还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

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清晰,能对知识间的练习融会贯通,体现数学学习的灵活性。

(五)变式练习,学以致用

问题1:用矩形卡片能否折出等边三角形?

F

F

F

问题2:怎样折出的等边三角形才是最大的?

折等边三角形是一个思维的跨越,从角到等边三角形的转化,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让知识在实践中巩固内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索、善于创造的意识。

问题3:中考链接

(2012山东淄博)如图,将正方形对折后展开(图④是连续两次对折后再展开),再按图示方法折叠,能够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且它的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样的图形有【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六) 畅谈感悟,反思成长

1、知识 2、能力 3、思想方法 课后思考:利用折纸把任意一个角三等分

以上就是我对本堂课的理解,我们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一个人可能成功,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希望学生能在我们的群策群力下走的更好。

数学活动 折纸做60°、30°、15°的角

数学教育应本着面向每一个学生、服务每一个学生的原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身最大的发展。在这个理念下,我与大家来交流《折纸与数学》,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及作用

《折纸与数学》是四边形章节中的数学活动,“折纸”作为学生比较喜欢的数学活动,具有较高的教学价值。在此之前,课本上通过多个折纸活动来研究对称、全等等常见数学图形。学生们也通过这些活动获得了较为丰富的折纸活动经验,为本节课奠定了基础。本节课是在以上基础上折出特殊角,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空间观念,进一步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

本节课力求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2、教学目标

① 通过折叠,加深对轴对称、全等性质的认识; ② 能折出60°、30°、15°的角;

③通过折叠,建立空间观念,让学生经历折叠、观察、猜想、推理、交流、反思等理性思维过程,发展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知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进一步提升数学活动经验;

④让学生积极而主动参与探索,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活动的乐趣。

本节课设计从易到难,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学习规律,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将重难点在学生的快乐中解决突破。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活动的任务、目的、过程等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难点:通过推理论证,证实所折的角为60°、30°、15°的角。

本节课的教法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充分考虑数学本身的特点,体现数学的实质;重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使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取数学问题、建构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课主要

内容是折纸做60°、30°、15°的角。为了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要求,真正体现数学活动课的特点,通过设计课堂活动,通过学生折叠、观察的“做数学”过程,采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一方面使课堂“活”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课堂真正“动”起来,使学生学习过程更直观、生动和形象。 二、教法学法

教法:采用活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学法:借助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完成尝试操作、实验观察和分析归纳。 三、教学过程

本次教学活动的设计,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等,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折纸是一门艺术形式,动物、花、船和人等都是折纸的创作题材,在折的过程里要用到很多的数学知识,比如:如何折出特殊的角度,这就需要我们通过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学习一下如何通过折纸,折出特殊的角度。 (二)提出问题,深度思考

问题1:在一张矩形纸片上,你怎么折出一个45°的角?

问题2:用一张矩形纸片你还能折出哪些度数的角?

归纳:对折可以平分一个角,可以把一个角平均分成2n 份,从而得出折叠后角的度数。

从简单的折纸游戏出发,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经过学生的互相补充得出22.5°,67.5°,112.5°等度数的角。由此引导学生发现上面的结论。此过程也让学生感受折纸可以得到角的倍分关系。

问题3:那么30°的角,能否用折纸的方法折出呢?怎样折?(难点) 这个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增强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突出所学知识的整体性、联系性,是螺旋上升的关系。 (三)动手操作,实验探究

1、学生尝试:最终会把矩形纸片的90°角折叠的接近三等分。 追问:你能精确折出30°的角吗? 2、理论引导:

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也就是说如果折一个直角三角形使斜边是直角边的两倍,问题就解决了,怎样得到这样的三角形呢?

为突破重难点,做以下铺垫:

(1)矩形对折,寻找边长的二倍关系

AB=2BE

F

(2)矩形两次对折,寻找与一次折叠不同的边长的二倍关系

BE=2ME

P F 本次折纸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对教学过程的“预设”,活动方案的形成依赖于对教材的理解、钻研和再创造。在把这个预设实施到课堂教学时,往往会生成一些新的教学资源,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因势利导,进行二次备课,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设计意图】

让学生体会折叠对称的思想,也让学生更加容易的去构造存在30°角的直角三角形。

(3)利用上面得出的边长关系折出斜边等于直角边两倍的直角三角形。(安排小组交流)

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预设一下方法: 预设一:

F

AB=BO=2BE

预设二:

F

BE=EO=2ME

P 【设计意图】

在折纸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方法的灵活性,感受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

(四)引发猜想,理论验证

已知:将矩形ABCD 沿EF 对折,折叠AB 使点A 落在折痕EF 上。求证∠EOB=30° 证明:∵E 是AB 的中点 ∴AB=2BE 又∵AB=OB ∴OB=2BE

又∵点A 、B 关于直线EF 对称 ∴∠AEF=∠BEF=90°

∴在Rt △BEO 中,∠EOB=30° 思考:还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

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清晰,能对知识间的练习融会贯通,体现数学学习的灵活性。

(五)变式练习,学以致用

问题1:用矩形卡片能否折出等边三角形?

F

F

F

问题2:怎样折出的等边三角形才是最大的?

折等边三角形是一个思维的跨越,从角到等边三角形的转化,可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技能和方法的同时,让知识在实践中巩固内化,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探索、善于创造的意识。

问题3:中考链接

(2012山东淄博)如图,将正方形对折后展开(图④是连续两次对折后再展开),再按图示方法折叠,能够得到一个直角三角形,且它的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样的图形有【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六) 畅谈感悟,反思成长

1、知识 2、能力 3、思想方法 课后思考:利用折纸把任意一个角三等分

以上就是我对本堂课的理解,我们要关注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关注学生兴趣的培养,任重而道远。一个人可能成功,但一群人会走得更远,希望学生能在我们的群策群力下走的更好。


相关内容

  • 折纸背后的数学之美
  • 折纸背后的数学之美:完备的折纸几何公理,甚至比尺规作图更强大 果壳DIY 上前不久的"叹为观纸"第一期:现代折纸介绍一文让无数人喜欢上了 折纸这门艺术.死理性派也来凑个热闹,讲一讲折纸背后的数学之美.一张白纸,不剪不裁,却能折出无数变化.有时候尺规作图无法完成的任务,折纸却能解决 ...

  • 数学中的折纸问题
  • 数学中的折纸问题 1 折出黄金分割比 众所周知的分线段为黄金分割比: 5-12 ≈0. 618.这是个美妙的比例,实质上是"将 线段为不相等的两段,使长段为全线段和短线段的比例中项".黄金分割比的作图并不难,但步骤较为复杂 [2] F D E C B G A .如果用折纸的办法, ...

  • 数学与艺术--折纸艺术中的数学
  • 折纸是一种艺术形式,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583年.当佛教的和尚从中国经过朝鲜东渡去日本时,带去了许多纸.由于当时纸张是很昂贵的,所以人们用时格外小心,而折纸就成了一些礼仪的完整的一部分.折纸的艺术就是从那时起一代代传了下来. 动物.花.船和人都是折纸的创作题材.几个世纪来,人们对折纸的热情有增无减.事 ...

  • 古诗大全,古诗,古诗三百首
  • 古诗 古诗(1) 古诗(2) 古诗(3) 古诗(4) 古诗(5) 古诗(6) 古诗(7) 古诗(8) 古诗(9) 古诗(10) 古诗(11) 古诗(12) 成语 拼音 识字 神话传说 名著 中华德育故事 民俗文化 儿歌童谣 儿童歌曲 童话故事 科普知识 语文游戏 数学游戏 英语游戏 儿童小游戏 教学 ...

  • 数学活动 折纸与证明
  • 数学活动 折纸与证明 [学习重.难点] 重点:经历操作.证明的过程,探究解决折纸问题的方法并会解决折纸问题 难点:探究解决折纸问题的思路 学习过程: 活动一: (1) 用一张长方形纸片折正方形,并探究操作的合理性. B (2) 用一张长方形纸片折等腰三角形,并探究操作的合理性. ' C D B C ...

  • 数学活动折纸与证明
  • 数学活动 折纸与证明 [学习重.难点] 重点:经历操作.证明的过程,探究解决折纸问题的方法并会解决折纸问题 难点:探究解决折纸问题的思路 学习过程: 活动一: (1) 用一张长方形纸片折正方形,并探究操作的合理性. B (2) 用一张长方形纸片折等腰三角形,并探究操作的合理性. ' C D B C ...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分数加减法)
  • 北师大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纸.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直观的折纸操作活动,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引导学生利用折纸得到的算式 ,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建模等教学思想,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

  • [折纸]说课稿
  • <折纸>说课稿 西城中心校红旗西路小学 李菲 一.说教材 <折纸>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四单元<分数加减法>的第一课时,教学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在这之前,学生已认识了分数,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的大小比较等知识,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 ...

  •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分数乘法]
  • 第一单元 分数乘法 单元学习内容: 本单元的课后内容包括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分数乘法解决问题. 1.分数乘法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整数,分数乘分数,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以及分数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等等. 2.解决问题包括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一步和两步应用题. 单元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