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是南泉斩猫,一件非常著名的公案:
池州南泉寺一日东西两堂争猫儿。方丈普愿禅师见之,遂提起猫儿云:“道得即不斩。”众无对。禅师遂斩猫儿为两段。
两堂的僧众为争一只猫,相决不下。师见了,提猫欲杀之,不杀的条件是“道得”。众人无语,大概是呆住,猫儿遂为师斩为两段。禅师这样的举动,简直惊心动魄。须知出家人慈悲为怀,师竟杀生?于是群情哗然,至今不绝,且争论最多的,都是佛门僧众。
禅林论法,有杀人之刀,有活人之剑。这一极端的禅示之法,虽然有杀有活,也只有他南泉别行正令,下得了手。据说当时他的弟子赵州从谂禅师正好不在场,赵州回来后听说此事,头顶鞋子而出。南泉知道了,叹息一声:当时若是你在,那猫儿也不至于牺牲啊。南泉之意,今天似乎已不难理解,就是把引起争执的对象除掉,看你们这些天天念佛的人,一边“放下”、“无我”、“本来无一物”、“毕竟空”,一边又叨叨不绝于鸡猫之争,知不知道什么叫本末倒置!只是这一段非常的法示,实不该落于尘情俗见之中,本为消偏,偏偏数百年来又生是非,总之是纵然是机用,但杀罪让人不能接受。禅师造罪,无庸置疑。
南泉斩猫,历代解家多不可数,其中不乏有道高僧。如当代星云大师,解为南泉当时只是作势,猫儿当未为真斩。禅不离机,星云法师若以当机之时启应机的弟子,这样的说法当然也是极好,因为没有任何理由是可以随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是我读雪窦的颂,深觉禅师几百年前,已料知一切。
他说:
两堂俱是杜禅和,拨动烟尘不奈何。
赖得南泉能举令,一刀两段任偏颇。
他应该是激赏南泉的作为,是有“赖得南泉能举令”之语,更妙的是“一刀两段任偏颇。”知道这以后恐怕是免不了是非争吵,随他去吧,他老人家可潇洒了。相比之下,后来绿雨蕉的颂就要让人叹息了。
他说:
誓扫匈奴不顾身,三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也是在最后的一句,取了唐人的诗句表意,说猫儿多少年来都是白死。可是我格外喜欢的还是东坡的诗词。看他的《西江月·梅》: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朝云比之南泉的猫如何?东坡颠沛一生,只有此女始终不弃。居惠州时,朝云不幸逝世,而东坡时已六十。他状岭南之梅以寄思,情不能已。不可思议的是他还能禅意超脱,末后一句,“高情已逐晓云空”,已超尽“心识之相”,若无参透到真正的“无我”之境,如何度得过这般的人生之苦境也!
(检书烧烛《看花解语》)
这一节是南泉斩猫,一件非常著名的公案:
池州南泉寺一日东西两堂争猫儿。方丈普愿禅师见之,遂提起猫儿云:“道得即不斩。”众无对。禅师遂斩猫儿为两段。
两堂的僧众为争一只猫,相决不下。师见了,提猫欲杀之,不杀的条件是“道得”。众人无语,大概是呆住,猫儿遂为师斩为两段。禅师这样的举动,简直惊心动魄。须知出家人慈悲为怀,师竟杀生?于是群情哗然,至今不绝,且争论最多的,都是佛门僧众。
禅林论法,有杀人之刀,有活人之剑。这一极端的禅示之法,虽然有杀有活,也只有他南泉别行正令,下得了手。据说当时他的弟子赵州从谂禅师正好不在场,赵州回来后听说此事,头顶鞋子而出。南泉知道了,叹息一声:当时若是你在,那猫儿也不至于牺牲啊。南泉之意,今天似乎已不难理解,就是把引起争执的对象除掉,看你们这些天天念佛的人,一边“放下”、“无我”、“本来无一物”、“毕竟空”,一边又叨叨不绝于鸡猫之争,知不知道什么叫本末倒置!只是这一段非常的法示,实不该落于尘情俗见之中,本为消偏,偏偏数百年来又生是非,总之是纵然是机用,但杀罪让人不能接受。禅师造罪,无庸置疑。
南泉斩猫,历代解家多不可数,其中不乏有道高僧。如当代星云大师,解为南泉当时只是作势,猫儿当未为真斩。禅不离机,星云法师若以当机之时启应机的弟子,这样的说法当然也是极好,因为没有任何理由是可以随时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只是我读雪窦的颂,深觉禅师几百年前,已料知一切。
他说:
两堂俱是杜禅和,拨动烟尘不奈何。
赖得南泉能举令,一刀两段任偏颇。
他应该是激赏南泉的作为,是有“赖得南泉能举令”之语,更妙的是“一刀两段任偏颇。”知道这以后恐怕是免不了是非争吵,随他去吧,他老人家可潇洒了。相比之下,后来绿雨蕉的颂就要让人叹息了。
他说:
誓扫匈奴不顾身,三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也是在最后的一句,取了唐人的诗句表意,说猫儿多少年来都是白死。可是我格外喜欢的还是东坡的诗词。看他的《西江月·梅》:
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朝云比之南泉的猫如何?东坡颠沛一生,只有此女始终不弃。居惠州时,朝云不幸逝世,而东坡时已六十。他状岭南之梅以寄思,情不能已。不可思议的是他还能禅意超脱,末后一句,“高情已逐晓云空”,已超尽“心识之相”,若无参透到真正的“无我”之境,如何度得过这般的人生之苦境也!
(检书烧烛《看花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