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群间的相互竞争

两种群间的相互竞争

摘要

本文针对两种群间的竞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来阐述模型,第二部分主要利用MATLAB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模型,两个部分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模型进行分析,并在最后得到一致的结果。另外本文在第一部分主要以理论的方式对模型进行数学上的描述,在第二部分主要以生物间的角度对模型进行描述,与此同时对第一部分作一个总结。

关键词: 稳定性 平面动力系统 增广相空间 轨线

一、问题提出

两种群竞争模型很好的描述了种群间的各种关系,而如果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们不禁对两种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状态产生兴趣,换句话说,我们要研究的是在无穷远的将来,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生物学的各种问题是有意义的。

二、基本假设

假设1: 有甲乙两个种群,它们独自生存时的数量变化服从Logistic规律。 假设2: 两种群一起生存时,乙种群对甲种群增长的阻滞作用与乙种群的数

量成正比,甲种群对乙种群增长的阻滞作用与甲种群的数量也成正比。

三、问题分析

根据“假设1”,我们容易得到方程组如下

x⎧dx(t)=rx(1-)1⎪dtn1⎪

(1) ⎨

⎪dy(t)=ry(1-y)

2

⎪n2⎩dt

其中x(t),y(t)分别为甲乙两种群随时间变化的数量;r1,r2为它们的固有增长率;n1和n2为环境允许条件下,甲乙两种群的最大数量。

再由“假设2”,对方程组(1)变形,我们得到方程组如下

xy⎧dx(t)

=rx(1--s)11⎪dtnn⎪12

(2) ⎨

dy(t)xy⎪=r2y(1-s2-)⎪dtn1n2⎩

其中s1的含义是,对于供养甲种群的资源而言,单位数量乙(相对于n2)的消耗为单位数量甲(相对于n1)消耗的s1倍;s2的含义是,对于供养乙种群的资源而言,单位数量甲(相对于n1)的消耗为单位数量乙(相对于n2)消耗的s2倍。

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当t→+∞时,x(t)与y(t)的极限状态,即稳定性,这是本文

的第一步,即通过理论方法予以研究。由于方程组(2)不存在解析解,因此我们只能求出它的数值解,并利用MATLAB中先画出增广相空间中的积分曲线,然后画出相空间中的轨线(即积分曲线沿t轴在相空间中的投影),进一步支持上述的理论研究,这是本文的第二步。

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第一部分:理论分析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方程组(2)

xy⎧dx(t)

=rx(1--s)11⎪dtnn⎪12

dy(t)xy⎪=r2y(1-s2-)⎪n1n2⎩dt

可以看到,常微分方程组不显含自变量,因此方程组是自治的,现在我们令

xy⎧f(x,y)=rx(1--s)11⎪nn⎪12

(3) ⎨

xy⎪g(x,y)=ry(1-s-)22

⎪n1n2⎩

易知,f(x,y)和g(x,y)在xoy平面上连续,并且

r1s1x⎧∂f

=-⎪∂yn2⎪

sx∂g2y⎪=r(1-2-)2

⎪∂yn1n2⎩

也在xoy平面内连续,因此f(x,y)与g(x,y)满足Lipschitz条件,这就保证了柯西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因此易见,方程组(2)描绘的是一个平面上的动力系统。 方程组(2)作为一个平面上的动力系统,它不具有解析解,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方程组(2)的右端非常系数且非线性。为了使分析得以进行下去,我们有必要对方程组(2)的右端做一些改变,其中一个想法就是将非线性的函数近似线性化,因为平面线性动力系统的理论已经比较完善,并且较易于判断稳定性。接下来我们将这一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

首先,对方程组(2)的右端在奇点(x0,y0)处进行二元函数的泰勒展开(取一阶),将

右端近似线性化,如下

∂f⎧f(x,y)=f(x,y)+00⎪∂x⎪⎨

⎪g(x,y)=g(x,y)+∂g

00

⎪∂x⎩

∂f

∂y∂g

(x-x)+(x0,y0)0

∂y

(x0,y0)(x-x0)+

(x0,y0)

(y-y0)+o(ρ2)

(x0,y0)

(y-y0)+o(ρ2)

∂f⎧

f(x,y)≈⎪∂x⎪⇒⎨

⎪g(x,y)≈∂g⎪∂x⎩

其中

∂f

∂y∂g⋅x+(x0,y0)

∂y

(x0,y0)⋅x+

(x0,y0)

⋅y+C

(4)

(x0,y0)

⋅y+C'

ρ=∂f

∂x∂g

C'=g(x0,y0)-

∂xC=f(x0,y0)-

(x0,y0)⋅x0-

∂f

(x,y)⋅y0 ∂y00∂g⋅x-(x0,y0)0(x,y)⋅y0

∂y00

方程组(4)是去掉高阶项后近似线性化得到的。现在可以将方程组(2)写成如下向量矩阵的形式

dv

=Av+c (5)

dt

T

其中v=(x,y)

c=(C,C')T

∂f∂y∂g∂y⎫(x0,y0)⎪

⎪ ⎪(x0,y0)⎪

⎛∂f ∂xA=

∂g ∂x⎝

(x0,y0)

(x0,y0)

经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将(5)写成如下形式

2x0s1y0r1s1x0⎛⎫r(1--)- 1⎪xn1n2n2⎛⎫⎛C⎫d⎛x⎫ ⎪ ⎪= ⎪+ ⎪ (6)

r2s2y0s2x02y0⎪⎝y⎭⎝C'⎭dt⎝y⎭

-r2(1--)⎪ nnn⎝112⎭

现在令

p=-tr(A)=(2r1+s2r2)q=det(A)

(7) x0y

+(s1r1+2r2)0-(r1+r2)n1n2

=r1r2(1-

2x0s1y0sx2yrrssxy (8)-)(1-20-0)-121200n1n2n1n2n1n2

根据常微分方程的理论知,当p>0且q>0时,奇点(x0,y0)是稳定的,当p

点(x0,y0)是不稳定的。现在我们来求出方程组(2)的所有奇点,具体如下

xy⎧rx(1--s)=01⎪1

n1n2⎪

令 ⎨

⎪ry(1-sx-y)=022⎪n1n2⎩

得到四个奇点以并利用(7)和(8)算得相应的p值和q值如下

11

.奇点(x0,y0)=(0,0)

p1=-(r1+r2)

q1=r1r2

22.奇点(x0,y0)=(n1,0)

p2=r1-r2(1-s2)

q2=-r1r2(1-s2)

33.奇点(x0,y0)=(0,n2)

p3=-r1(1-s1)+r2

q3=-r1r2(1-s1)

44. 奇点(x0,y0)=(

n1(1-s1)n2(1-s2)

,)

1-s1s21-s1s2

p4=

r1(1-s1)+r2(1-s2)

1-s1s2

q4=

r1r2(1-s1)(1-s2)

1-s1s2

首先由模型可知,参数r1、r2、s1和s2都是大于0的。

现在我们开始来逐个分析四个奇点,先来讨论.根据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

11

p1=-(r1+r2)

时灭绝的。

其次来讨论.

2⎧⎪p>0令 ⎨2

⎪⎩q>0

r1⎧

s>1-⎪2

r2⇒s2>1 ⇔⎨

⎪s>1⎩2

22

这说明在s2>1的条件下,奇点(x0,y0)=(n1,0)是稳定的。换句话说,在s2>1的条件下,

甲种群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数量,乙种群最终会灭亡。 接下来讨论.

3

⎧⎪p>0令 ⎨3

⎪⎩q>0

r2⎧s>1-⎪1

r1⇒s1>1 ⇔⎨

⎪s>1⎩1

33

这说明在s1>1的条件下,奇点(x0,y0)=(0,n2)是稳定的。换句话说,在s1>1的条件下,

乙种群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数量,甲种群最终会灭亡 最后来讨论.

4

⎧⎪p>0令 ⎨4

⎪⎩q>0

⎧s,s>1(不满足q>0,因此舍去)⇒⎨12⇒0

44

这说明在0

n1(1-s1)n2(1-s2)

,)是稳定的。换句话

1-s1s21-s1s2

说,在0

第二部分:数值解法

根据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我们在这里根据第一部分的结果,分别给出不同s1、s2条

件下的数值解。在分情况之前,需对模型中的其他参数给定一个初值,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接下来的分析,现作如下规定:r1=r2=1,n1=n2=1000,初值x(0)=y(0)=50,接下来我们开始分情况讨论。 情况(一):s1=0.5,s2=2

利用MATLAB,编写M文件如下

function aaa=bbb(t,x)

r1=1;r2=1;n1=1000;n2=1000;s1=0.5;s2=2;

aaa=diag([r1*(1-x(1)/n1-s1*x(2)/n2),r2*(1-x(2)/n2-s2*x(1)/n1)])*x;

然后在命令窗口输入如下命令(这里用5级4阶Runge-Kutta-Fehberg公式,并描绘从第0年到第50年的变化趋势) >> ts=0:0.1:50; >> x0=[50,50];

>> [t,x]=ode45(@bbb,ts,x0); >> plot(t,x),grid,

>> gtext('\fontsize{20}x(t)'),gtext('\fontsize{20}y(t)')

得到增广相空间中的积分曲线如下(蓝色是x(t),绿色是y(t))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200

[***********]50

继续在命令窗口中输入如下命令 >> pause,plot(x(:,1),x(:,2)),grid, >> xlabel('x'),ylabel('y')

>> gtext('\fontsize{20}y=y(x)') 得到相空间中的轨线如下

200

150

100

50

y

0-500

200400

600x

[1**********]

可以看到,s1=0.5,s2=2对应于理论分析中的. 这很好的验证了之前的理论分析,

并且可以看出,在第10年左右的时候甲种群趋于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数量,而乙种群趋于灭亡。

情况(二):s1=1.9,s2=0.4

修改M文件如下

function aaa=bbb(t,x)

r1=1;r2=1;n1=1000;n2=1000;s1=1.9;s2=0.4;

aaa=diag([r1*(1-x(1)/n1-s1*x(2)/n2),r2*(1-x(2)/n2-s2*x(1)/n1)])*x;

保存后直接执行如下命令 >> [t,x]=ode45(@bbb,ts,x0); >> plot(t,x),grid,

>> gtext('\fontsize{20}x(t)'),gtext('\fontsize{20}y(t)')

得到增广相空间中的积分曲线如下(蓝色是x(t),绿色是y(t))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200

[***********]50

继续在命令窗口中输入如下命令 >> pause,plot(x(:,1),x(:,2)),grid, >> xlabel('x'),ylabel('y')

>> gtext('\fontsize{20}y=y(x)')

得到相空间中的轨线如下

1200

1000

800

600

y

400

200

0-50

050

100x

150200250

可以看到,s1=1.9,s2=0.4对应于理论分析中的. 这很好的验证了之前的理论分析,并且可以看出,在第10年左右的时候乙种群趋于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数量,而甲种群趋于灭亡。

情况(三):s1=0.8,s2=0.7

修改M文件如下

function aaa=bbb(t,x)

r1=1;r2=1;n1=1000;n2=1000;s1=0.8;s2=0.7;

aaa=diag([r1*(1-x(1)/n1-s1*x(2)/n2),r2*(1-x(2)/n2-s2*x(1)/n1)])*x;

保存后直接执行如下命令 >> [t,x]=ode45(@bbb,ts,x0); >> plot(t,x),grid,

>> gtext('\fontsize{20}x(t)'),gtext('\fontsize{20}y(t)')

得到增广相空间中的积分曲线如下(蓝色是x(t),绿色是y(t))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50

继续在命令窗口中输入如下命令 >> pause,plot(x(:,1),x(:,2)),grid, >> xlabel('x'),ylabel('y')

>> gtext('\fontsize{20}y=y(x)')

得到相空间中的轨线如下

700

600

500

400

y

[1**********]0

[1**********]0

300x

[**************]

s1=0.8,s2=0.7对应于理论分析中的. 这很好的验证了之前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到,

并且可以看出,两个种群一直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s1>s2,所以乙种群的数量一直大于甲种群的数量。

情况(四):s1=1.28,s2=1.3

修改M文件如下

function aaa=bbb(t,x)

r1=1;r2=1;n1=1000;n2=1000;s1=1.28;s2=1.3;

aaa=diag([r1*(1-x(1)/n1-s1*x(2)/n2),r2*(1-x(2)/n2-s2*x(1)/n1)])*x;

保存后直接执行如下命令 >> [t,x]=ode45(@bbb,ts,x0); >> plot(t,x),grid,

>> gtext('\fontsize{20}x(t)'),gtext('\fontsize{20}y(t)')

得到增广相空间中的积分曲线如下(蓝色是x(t),绿色是y(t))

1000900

[***********]2001000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继续在命令窗口中输入如下命令 >> pause,plot(x(:,1),x(:,2)),grid, >> xlabel('x'),ylabel('y')

>> gtext('\fontsize{20}y=y(x)')

得到相空间中的轨线如下

450400

350300250

y

[1**********]0

[1**********]00

500x

[**************]0

可以看到,在s1=1.28,s2=1.3条件下,甲乙两种群先相互竞争,但是由于s1

因此甲的竞争力大于乙,从图中可以看到,在第45年左右时,甲种群最终会获胜并趋于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容量,而乙种群会趋于灭亡。同时,另一方面,这种结果是在理论分析中无法得到的,这也是我们进行数值分析方法的另外一个原因。

情况(五):s1=1.33,s2=1.25

修改M文件如下

function aaa=bbb(t,x)

r1=1;r2=1;n1=1000;n2=1000;s1=1.33;s2=1.25;

aaa=diag([r1*(1-x(1)/n1-s1*x(2)/n2),r2*(1-x(2)/n2-s2*x(1)/n1)])*x;

保存后直接执行如下命令 >> [t,x]=ode45(@bbb,ts,x0); >> plot(t,x),grid,

>> gtext('\fontsize{20}x(t)'),gtext('\fontsize{20}y(t)')

得到增广相空间中的积分曲线如下(蓝色是x(t),绿色是y(t))

1000900

[***********]2001000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继续在命令窗口中输入如下命令 >> pause,plot(x(:,1),x(:,2)),grid, >> xlabel('x'),ylabel('y')

>> gtext('\fontsize{20}y=y(x)')

得到相空间中的轨线如下

1000900

[***********]20010000

50

100

150

200x

250

300

350

400

y

可以看到,在s1=1.33,s2=1.25的条件下,甲乙两种群先相互竞争,但是由于s1>s2,

因此乙的竞争力大于甲,从图中可以看到,在第35年左右时,乙种群最终会获胜并趋于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容量,而甲种群会趋于灭亡。同时,另一方面,这种结果是在理论分析中无法得到的,这也是我们进行数值分析方法的另外一个原因。

五、参考文献

[1]姜启源等 《大学数学实验》(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 [2]丁同仁等 《常微分方程教程》(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07月

两种群间的相互竞争

摘要

本文针对两种群间的竞争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述,主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来阐述模型,第二部分主要利用MATLAB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从另一个角度来阐述模型,两个部分相辅相成,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个模型进行分析,并在最后得到一致的结果。另外本文在第一部分主要以理论的方式对模型进行数学上的描述,在第二部分主要以生物间的角度对模型进行描述,与此同时对第一部分作一个总结。

关键词: 稳定性 平面动力系统 增广相空间 轨线

一、问题提出

两种群竞争模型很好的描述了种群间的各种关系,而如果从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我们不禁对两种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状态产生兴趣,换句话说,我们要研究的是在无穷远的将来,两个种群的数量变化关系,这对我们进一步研究生物学的各种问题是有意义的。

二、基本假设

假设1: 有甲乙两个种群,它们独自生存时的数量变化服从Logistic规律。 假设2: 两种群一起生存时,乙种群对甲种群增长的阻滞作用与乙种群的数

量成正比,甲种群对乙种群增长的阻滞作用与甲种群的数量也成正比。

三、问题分析

根据“假设1”,我们容易得到方程组如下

x⎧dx(t)=rx(1-)1⎪dtn1⎪

(1) ⎨

⎪dy(t)=ry(1-y)

2

⎪n2⎩dt

其中x(t),y(t)分别为甲乙两种群随时间变化的数量;r1,r2为它们的固有增长率;n1和n2为环境允许条件下,甲乙两种群的最大数量。

再由“假设2”,对方程组(1)变形,我们得到方程组如下

xy⎧dx(t)

=rx(1--s)11⎪dtnn⎪12

(2) ⎨

dy(t)xy⎪=r2y(1-s2-)⎪dtn1n2⎩

其中s1的含义是,对于供养甲种群的资源而言,单位数量乙(相对于n2)的消耗为单位数量甲(相对于n1)消耗的s1倍;s2的含义是,对于供养乙种群的资源而言,单位数量甲(相对于n1)的消耗为单位数量乙(相对于n2)消耗的s2倍。

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当t→+∞时,x(t)与y(t)的极限状态,即稳定性,这是本文

的第一步,即通过理论方法予以研究。由于方程组(2)不存在解析解,因此我们只能求出它的数值解,并利用MATLAB中先画出增广相空间中的积分曲线,然后画出相空间中的轨线(即积分曲线沿t轴在相空间中的投影),进一步支持上述的理论研究,这是本文的第二步。

四、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第一部分:理论分析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方程组(2)

xy⎧dx(t)

=rx(1--s)11⎪dtnn⎪12

dy(t)xy⎪=r2y(1-s2-)⎪n1n2⎩dt

可以看到,常微分方程组不显含自变量,因此方程组是自治的,现在我们令

xy⎧f(x,y)=rx(1--s)11⎪nn⎪12

(3) ⎨

xy⎪g(x,y)=ry(1-s-)22

⎪n1n2⎩

易知,f(x,y)和g(x,y)在xoy平面上连续,并且

r1s1x⎧∂f

=-⎪∂yn2⎪

sx∂g2y⎪=r(1-2-)2

⎪∂yn1n2⎩

也在xoy平面内连续,因此f(x,y)与g(x,y)满足Lipschitz条件,这就保证了柯西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因此易见,方程组(2)描绘的是一个平面上的动力系统。 方程组(2)作为一个平面上的动力系统,它不具有解析解,造成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方程组(2)的右端非常系数且非线性。为了使分析得以进行下去,我们有必要对方程组(2)的右端做一些改变,其中一个想法就是将非线性的函数近似线性化,因为平面线性动力系统的理论已经比较完善,并且较易于判断稳定性。接下来我们将这一过程用数学语言描述出来。

首先,对方程组(2)的右端在奇点(x0,y0)处进行二元函数的泰勒展开(取一阶),将

右端近似线性化,如下

∂f⎧f(x,y)=f(x,y)+00⎪∂x⎪⎨

⎪g(x,y)=g(x,y)+∂g

00

⎪∂x⎩

∂f

∂y∂g

(x-x)+(x0,y0)0

∂y

(x0,y0)(x-x0)+

(x0,y0)

(y-y0)+o(ρ2)

(x0,y0)

(y-y0)+o(ρ2)

∂f⎧

f(x,y)≈⎪∂x⎪⇒⎨

⎪g(x,y)≈∂g⎪∂x⎩

其中

∂f

∂y∂g⋅x+(x0,y0)

∂y

(x0,y0)⋅x+

(x0,y0)

⋅y+C

(4)

(x0,y0)

⋅y+C'

ρ=∂f

∂x∂g

C'=g(x0,y0)-

∂xC=f(x0,y0)-

(x0,y0)⋅x0-

∂f

(x,y)⋅y0 ∂y00∂g⋅x-(x0,y0)0(x,y)⋅y0

∂y00

方程组(4)是去掉高阶项后近似线性化得到的。现在可以将方程组(2)写成如下向量矩阵的形式

dv

=Av+c (5)

dt

T

其中v=(x,y)

c=(C,C')T

∂f∂y∂g∂y⎫(x0,y0)⎪

⎪ ⎪(x0,y0)⎪

⎛∂f ∂xA=

∂g ∂x⎝

(x0,y0)

(x0,y0)

经过简单的计算,我们将(5)写成如下形式

2x0s1y0r1s1x0⎛⎫r(1--)- 1⎪xn1n2n2⎛⎫⎛C⎫d⎛x⎫ ⎪ ⎪= ⎪+ ⎪ (6)

r2s2y0s2x02y0⎪⎝y⎭⎝C'⎭dt⎝y⎭

-r2(1--)⎪ nnn⎝112⎭

现在令

p=-tr(A)=(2r1+s2r2)q=det(A)

(7) x0y

+(s1r1+2r2)0-(r1+r2)n1n2

=r1r2(1-

2x0s1y0sx2yrrssxy (8)-)(1-20-0)-121200n1n2n1n2n1n2

根据常微分方程的理论知,当p>0且q>0时,奇点(x0,y0)是稳定的,当p

点(x0,y0)是不稳定的。现在我们来求出方程组(2)的所有奇点,具体如下

xy⎧rx(1--s)=01⎪1

n1n2⎪

令 ⎨

⎪ry(1-sx-y)=022⎪n1n2⎩

得到四个奇点以并利用(7)和(8)算得相应的p值和q值如下

11

.奇点(x0,y0)=(0,0)

p1=-(r1+r2)

q1=r1r2

22.奇点(x0,y0)=(n1,0)

p2=r1-r2(1-s2)

q2=-r1r2(1-s2)

33.奇点(x0,y0)=(0,n2)

p3=-r1(1-s1)+r2

q3=-r1r2(1-s1)

44. 奇点(x0,y0)=(

n1(1-s1)n2(1-s2)

,)

1-s1s21-s1s2

p4=

r1(1-s1)+r2(1-s2)

1-s1s2

q4=

r1r2(1-s1)(1-s2)

1-s1s2

首先由模型可知,参数r1、r2、s1和s2都是大于0的。

现在我们开始来逐个分析四个奇点,先来讨论.根据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

11

p1=-(r1+r2)

时灭绝的。

其次来讨论.

2⎧⎪p>0令 ⎨2

⎪⎩q>0

r1⎧

s>1-⎪2

r2⇒s2>1 ⇔⎨

⎪s>1⎩2

22

这说明在s2>1的条件下,奇点(x0,y0)=(n1,0)是稳定的。换句话说,在s2>1的条件下,

甲种群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数量,乙种群最终会灭亡。 接下来讨论.

3

⎧⎪p>0令 ⎨3

⎪⎩q>0

r2⎧s>1-⎪1

r1⇒s1>1 ⇔⎨

⎪s>1⎩1

33

这说明在s1>1的条件下,奇点(x0,y0)=(0,n2)是稳定的。换句话说,在s1>1的条件下,

乙种群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数量,甲种群最终会灭亡 最后来讨论.

4

⎧⎪p>0令 ⎨4

⎪⎩q>0

⎧s,s>1(不满足q>0,因此舍去)⇒⎨12⇒0

44

这说明在0

n1(1-s1)n2(1-s2)

,)是稳定的。换句话

1-s1s21-s1s2

说,在0

第二部分:数值解法

根据第一部分的理论分析,我们在这里根据第一部分的结果,分别给出不同s1、s2条

件下的数值解。在分情况之前,需对模型中的其他参数给定一个初值,这样更有利于我们接下来的分析,现作如下规定:r1=r2=1,n1=n2=1000,初值x(0)=y(0)=50,接下来我们开始分情况讨论。 情况(一):s1=0.5,s2=2

利用MATLAB,编写M文件如下

function aaa=bbb(t,x)

r1=1;r2=1;n1=1000;n2=1000;s1=0.5;s2=2;

aaa=diag([r1*(1-x(1)/n1-s1*x(2)/n2),r2*(1-x(2)/n2-s2*x(1)/n1)])*x;

然后在命令窗口输入如下命令(这里用5级4阶Runge-Kutta-Fehberg公式,并描绘从第0年到第50年的变化趋势) >> ts=0:0.1:50; >> x0=[50,50];

>> [t,x]=ode45(@bbb,ts,x0); >> plot(t,x),grid,

>> gtext('\fontsize{20}x(t)'),gtext('\fontsize{20}y(t)')

得到增广相空间中的积分曲线如下(蓝色是x(t),绿色是y(t))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200

[***********]50

继续在命令窗口中输入如下命令 >> pause,plot(x(:,1),x(:,2)),grid, >> xlabel('x'),ylabel('y')

>> gtext('\fontsize{20}y=y(x)') 得到相空间中的轨线如下

200

150

100

50

y

0-500

200400

600x

[1**********]

可以看到,s1=0.5,s2=2对应于理论分析中的. 这很好的验证了之前的理论分析,

并且可以看出,在第10年左右的时候甲种群趋于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数量,而乙种群趋于灭亡。

情况(二):s1=1.9,s2=0.4

修改M文件如下

function aaa=bbb(t,x)

r1=1;r2=1;n1=1000;n2=1000;s1=1.9;s2=0.4;

aaa=diag([r1*(1-x(1)/n1-s1*x(2)/n2),r2*(1-x(2)/n2-s2*x(1)/n1)])*x;

保存后直接执行如下命令 >> [t,x]=ode45(@bbb,ts,x0); >> plot(t,x),grid,

>> gtext('\fontsize{20}x(t)'),gtext('\fontsize{20}y(t)')

得到增广相空间中的积分曲线如下(蓝色是x(t),绿色是y(t))

1200

1000

800

600

400

200

-200

[***********]50

继续在命令窗口中输入如下命令 >> pause,plot(x(:,1),x(:,2)),grid, >> xlabel('x'),ylabel('y')

>> gtext('\fontsize{20}y=y(x)')

得到相空间中的轨线如下

1200

1000

800

600

y

400

200

0-50

050

100x

150200250

可以看到,s1=1.9,s2=0.4对应于理论分析中的. 这很好的验证了之前的理论分析,并且可以看出,在第10年左右的时候乙种群趋于环境所允许的最大数量,而甲种群趋于灭亡。

情况(三):s1=0.8,s2=0.7

修改M文件如下

function aaa=bbb(t,x)

r1=1;r2=1;n1=1000;n2=1000;s1=0.8;s2=0.7;

aaa=diag([r1*(1-x(1)/n1-s1*x(2)/n2),r2*(1-x(2)/n2-s2*x(1)/n1)])*x;

保存后直接执行如下命令 >> [t,x]=ode45(@bbb,ts,x0); >> plot(t,x),grid,

>> gtext('\fontsize{20}x(t)'),gtext('\fontsize{20}y(t)')

得到增广相空间中的积分曲线如下(蓝色是x(t),绿色是y(t))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50

继续在命令窗口中输入如下命令 >> pause,plot(x(:,1),x(:,2)),grid, >> xlabel('x'),ylabel('y')

>> gtext('\fontsize{20}y=y(x)')

得到相空间中的轨线如下

700

600

500

400

y

[1**********]0

[1**********]0

300x

[**************]

s1=0.8,s2=0.7对应于理论分析中的. 这很好的验证了之前的理论分析,可以看到,

并且可以看出,两个种群一直保持相互依存的关系,由于s1>s2,所以乙种群的数量一直大于甲种群的数量。

情况(四):s1=1.28,s2=1.3

修改M文件如下

function aaa=bbb(t,x)

r1=1;r2=1;n1=1000;n2=1000;s1=1.28;s2=1.3;

aaa=diag([r1*(1-x(1)/n1-s1*x(2)/n2),r2*(1-x(2)/n2-s2*x(1)/n1)])*x;

保存后直接执行如下命令 >> [t,x]=ode45(@bbb,ts,x0); >> plot(t,x),grid,

>> gtext('\fontsize{20}x(t)'),gtext('\fontsize{20}y(t)')

得到增广相空间中的积分曲线如下(蓝色是x(t),绿色是y(t))

1000900

[***********]2001000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继续在命令窗口中输入如下命令 >> pause,plot(x(:,1),x(:,2)),grid, >> xlabel('x'),ylabel('y')

>> gtext('\fontsize{20}y=y(x)')

得到相空间中的轨线如下

450400

350300250

y

[1**********]0

[1**********]00

500x

[**************]0

可以看到,在s1=1.28,s2=1.3条件下,甲乙两种群先相互竞争,但是由于s1

因此甲的竞争力大于乙,从图中可以看到,在第45年左右时,甲种群最终会获胜并趋于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容量,而乙种群会趋于灭亡。同时,另一方面,这种结果是在理论分析中无法得到的,这也是我们进行数值分析方法的另外一个原因。

情况(五):s1=1.33,s2=1.25

修改M文件如下

function aaa=bbb(t,x)

r1=1;r2=1;n1=1000;n2=1000;s1=1.33;s2=1.25;

aaa=diag([r1*(1-x(1)/n1-s1*x(2)/n2),r2*(1-x(2)/n2-s2*x(1)/n1)])*x;

保存后直接执行如下命令 >> [t,x]=ode45(@bbb,ts,x0); >> plot(t,x),grid,

>> gtext('\fontsize{20}x(t)'),gtext('\fontsize{20}y(t)')

得到增广相空间中的积分曲线如下(蓝色是x(t),绿色是y(t))

1000900

[***********]2001000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继续在命令窗口中输入如下命令 >> pause,plot(x(:,1),x(:,2)),grid, >> xlabel('x'),ylabel('y')

>> gtext('\fontsize{20}y=y(x)')

得到相空间中的轨线如下

1000900

[***********]20010000

50

100

150

200x

250

300

350

400

y

可以看到,在s1=1.33,s2=1.25的条件下,甲乙两种群先相互竞争,但是由于s1>s2,

因此乙的竞争力大于甲,从图中可以看到,在第35年左右时,乙种群最终会获胜并趋于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容量,而甲种群会趋于灭亡。同时,另一方面,这种结果是在理论分析中无法得到的,这也是我们进行数值分析方法的另外一个原因。

五、参考文献

[1]姜启源等 《大学数学实验》(第2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年12月 [2]丁同仁等 《常微分方程教程》(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07月


相关内容

  • 第二节生物群落的构成教学设计教案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⑵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⑶说出 研究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 ⑴能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并能据所得数据进行准确计算,作出合理的分析和判断,提高探究.收集信息.分析和解 ...

  • 群落的结构导学案
  • 群落的结构 1.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2 3.下图为微山湖中鲤鱼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该种群的增长速率由缓慢逐渐加快是从哪一点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从哪一点开始的?c.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点是. ...

  • 高中生物必修3种群与群落知识点总结
  • 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种群: 概念: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注意] (1)两个要素:"同种生物"和"全部个体" 各个年龄段的个体/雌雄个体(有性别差异的生物) (2)两个条件: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

  • 基于阻滞增长模型的三种群竞争模型
  • 2QQ2丝Q:酗 3CJ}NCj&l卜0HNOLOOY INfOHMAIJON 高新技术 基于阻滞增长模型的三种群竞争模型 赵春喜 (华东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南昌 33001 3) 摘要:基于经典的阻滞增长模型建立7三种群的竞争模型,得出了八个平衡点,借助近似线性方程法对这八个平衡点分别进 ...

  • 生态学思考题答案
  • 第二章 思考题 1.什么是环境?地球环境由哪几部分组成? 环境:指生物有机体赖以生存的所有因素和条件的综合. 1.生物的能量环境 太阳辐射有两种功能:热能和光能. 热能:给地球送来了温暖,使地球表面土壤.水体变热,引起空气和水的流动: 光能:在光合作用中被绿色植物吸收,转化为化学能形成有机物,沿食物 ...

  • 生态学简答.论述与实验设计
  • 1.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与功能. 答:(1)完整的生态系统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四部分组成.组成生态系统的各成分,通过能流.物流和信息流,彼此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功能体系.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和功能结构.形态结构即群落结构,功能结构主要是指系统内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食物链或食物 ...

  • 生态学考研7
  • 高斯假说:在一个稳定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即完全的竞争者(具相同的生态位)不能共存. 拟然竞争:两种捕食者如果利用共同的食物资源,一种捕食者会通过对共同资源的利用降低另一种捕食者的资源可利用性,从而对后者产生妨碍(负作用),二者之间发生资源利 ...

  • 安徽大学高级生态学精简版题目
  • 1. 简述耐受性定律及其补充原理. 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指出,一种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要依赖综合环境中全部因子的存在,其中一种因子在数量或者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超过了生物的耐受限度,该生物就会衰退或不能生存,为耐受性法则.即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 ...

  • 普通生态学分类型试题集
  • 解释下例术语 1.Ecological Amplitude: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耐受一个范围,其范围就称为生态辐. 2.Dominant Species: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3.Niche:生态位,指生物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