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的启示

  《纽约时报》宣布:未来某个时候将停止出版印刷版而只出网络版。这尽管是预报,但它对世界报业的心理震撼是巨大的。因为这很容易让人感到“狼”真的来了――首先,这不是一张小报,而是在世界报业市场风雨不倒屹立了150年的大报;其次,尽管受金融危机和互联网的双重冲击,但其经营业绩也还是可观的,还没到揭不开锅的时候,为什么要提前宣告呢;还有,“纽约时报”这一名称所具有的品牌价值再怎么说也是值钱的,以世界之大,有志向有实力来托盘的投资者不会没有。我相信,《纽约时报》的停印预告,这并不是为了吸引托盘者而打广告,而是真正感到纸媒前途堪忧。   所以,《纽约时报》的停印预告,对行业信心的冲击可以说是空前的,所有的报业同行都应认真看待。从未来看今天,美国100多份报纸的倒闭确乎是纸媒走向消亡的风向标。   然而,纸媒真的消亡又怎么样?笔者认为没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因为我们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们需要冷静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早在2006年,当中国报界某些人发起组建“报业内容联盟”的时候,我就曾应媒体之约写了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该媒体做了删节,我想也许可以在这里补上――   “为什么向来以权威、理性著称的报业忽然会如此冲动地提出组建‘报业内容联盟’?潜藏在其背后的无疑是对报纸前景深深的忧虑。可以说,是网络搅动了报业大亨们的酣梦。因为呈现在人们面前有两条曲线:一条是网络,一条是报纸;一条箭头朝上,一条箭头朝下。这至少是可以预见的未来难以逆转的基本态势。我想说的是,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报纸并非是永垂不朽、不可取代的,因为信息的传播本身不需要那么复杂的过程,不需要砍倒那么多的大树去造纸浆,不需要用那么多的纸浆去制造新闻纸,不需要在昂贵的新闻纸上附着各色油墨,不需要通过昂贵的印刷机争分夺秒地印制,然后由庞大的发行队伍争分夺秒地分送到千家万户,而争分夺秒的最后结果还是远远落后于比特的瞬间传播……不需要,真的不需要!而今在互联网面前,所有这些繁复的过程可以一概省略!许多人忙着给报纸算命,其实不必太精细地算世界上最后一份报纸将在何年何月何时何刻消失,只要看看在电脑前长大的一代,就可预知什么叫‘命中注定’。从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上来看,报纸假如某一天真的消亡了,未必是一件坏事,或许还可称之为又一个‘美丽的告别’,因为人类可以拥有更多的大树和更蓝的天空。”   以上描述,也许看起来有些冷血或者显得有些幸灾乐祸。但我要说,我的态度是认真的。尽管今天报纸在我国依然繁荣,特别是由于国情的不同,以及报人的坚守和努力,中国报业还会柳暗花明甚至一枝独秀,但《纽约时报》的停印预告至少提醒你,报业的明天依然未可盲目乐观。最近五六年来,我们的报业同行一直是心情忐忑的。从报业忧思到报网互动、再到报网融合,传媒的天空似乎是阴转多云到少云。   然而,报网融合的前景真的可以期待吗?已经有不少的研究者得出结论:长期共存共融,这种理想状态的报网融合也许只是个传说;报网融合的最终平台是网而不是报!   《纽约时报》之停止印刷版、只出网络版或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报网融合――纸消失了,报却在网中得以延续和重生。   《纽约时报》的停印宣示,令人不由得关心起更多报纸的命运。1995年末,我曾随浙江网络媒体代表团访问美国报业协会。该协会介绍,他们承认互联网已对报业造成了持续的冲击――从广告到发行,连年下降。但同时,作为应对之策,该协会所属1900多家报社纷纷办起网上报纸。他们认为,线下报纸江河日下的趋势已无可逆转,因而只好指望网上报纸继续吸引读者。为此,他们甚至改变了报纸发行量的统计口径――纸之报和网之报相加数为报纸发行总数。当我们问“为什么这些报社都会这样做,这样做是否属于一种自杀、会否加快纸媒消亡”时,接待我们的一位女士说了一句妙语:“我们要自己吃自己的午餐,而不能让雅虎们一味争抢我们的午餐!”   问题在于,所有这些网上报纸是否吃到了属于自己的午餐?   同样的问题是,《纽约时报》停印之后怎么办,它的网络版究竟会怎么样?   ――这,让人很纠结。   我担心,成为纯网络版的《纽约时报》是否会与过往一些国家和地区先期停止出版印刷版而只保留网络版的报纸一样,随着“纸”的渐次消失而致影响式微,最终使之泡沫化而变得虽生犹死?   我还心存疑虑:读者一旦上网,会有兴趣浏览报纸形态的网站吗?还有,每天只把区区几十个版的内容搬到网上,能满足网民的需求吗?   假如上述问题成立,那么,难道不能转变方式、以网站的形式取代网络版吗?   10年前,台湾曾出过一份数百人参与的原生网络报――《明日报》,但问世不久却因财务上的难以为继而黯然消亡,成为先驱。而今,我老在想,假如《明日报》不是办在昨天,而是办在今天会怎么样――一种可能,它不怎么样;另一种可能,它风生水起、活得有滋有味,因为它符合今天和今后阅读和传播的主流。   很有一种愿望,希望停止印刷版之后的《纽约时报》能够尝试办一份不一样的网络版,这个网络版应该是一个符合主流阅读和传播方式的网站,一个融会了Web2.0或3.0概念的网站,一个有纸媒相配合、报网融合的网站,一个有强大采编力量支撑的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媒体!   希望《纽约时报》能给全世界的报业以这样的转型启示。   希望我们的报业以激情和理性勇敢地探索,实现自觉的转型。尽管就当下而言,以报为本、以报为先都没错,但放眼未来的世界传媒新格局,必定是以网为本的。报网融合,最终的归宿是网络!

  《纽约时报》宣布:未来某个时候将停止出版印刷版而只出网络版。这尽管是预报,但它对世界报业的心理震撼是巨大的。因为这很容易让人感到“狼”真的来了――首先,这不是一张小报,而是在世界报业市场风雨不倒屹立了150年的大报;其次,尽管受金融危机和互联网的双重冲击,但其经营业绩也还是可观的,还没到揭不开锅的时候,为什么要提前宣告呢;还有,“纽约时报”这一名称所具有的品牌价值再怎么说也是值钱的,以世界之大,有志向有实力来托盘的投资者不会没有。我相信,《纽约时报》的停印预告,这并不是为了吸引托盘者而打广告,而是真正感到纸媒前途堪忧。   所以,《纽约时报》的停印预告,对行业信心的冲击可以说是空前的,所有的报业同行都应认真看待。从未来看今天,美国100多份报纸的倒闭确乎是纸媒走向消亡的风向标。   然而,纸媒真的消亡又怎么样?笔者认为没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因为我们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我们需要冷静面对现实、展望未来。早在2006年,当中国报界某些人发起组建“报业内容联盟”的时候,我就曾应媒体之约写了文章,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该媒体做了删节,我想也许可以在这里补上――   “为什么向来以权威、理性著称的报业忽然会如此冲动地提出组建‘报业内容联盟’?潜藏在其背后的无疑是对报纸前景深深的忧虑。可以说,是网络搅动了报业大亨们的酣梦。因为呈现在人们面前有两条曲线:一条是网络,一条是报纸;一条箭头朝上,一条箭头朝下。这至少是可以预见的未来难以逆转的基本态势。我想说的是,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报纸并非是永垂不朽、不可取代的,因为信息的传播本身不需要那么复杂的过程,不需要砍倒那么多的大树去造纸浆,不需要用那么多的纸浆去制造新闻纸,不需要在昂贵的新闻纸上附着各色油墨,不需要通过昂贵的印刷机争分夺秒地印制,然后由庞大的发行队伍争分夺秒地分送到千家万户,而争分夺秒的最后结果还是远远落后于比特的瞬间传播……不需要,真的不需要!而今在互联网面前,所有这些繁复的过程可以一概省略!许多人忙着给报纸算命,其实不必太精细地算世界上最后一份报纸将在何年何月何时何刻消失,只要看看在电脑前长大的一代,就可预知什么叫‘命中注定’。从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上来看,报纸假如某一天真的消亡了,未必是一件坏事,或许还可称之为又一个‘美丽的告别’,因为人类可以拥有更多的大树和更蓝的天空。”   以上描述,也许看起来有些冷血或者显得有些幸灾乐祸。但我要说,我的态度是认真的。尽管今天报纸在我国依然繁荣,特别是由于国情的不同,以及报人的坚守和努力,中国报业还会柳暗花明甚至一枝独秀,但《纽约时报》的停印预告至少提醒你,报业的明天依然未可盲目乐观。最近五六年来,我们的报业同行一直是心情忐忑的。从报业忧思到报网互动、再到报网融合,传媒的天空似乎是阴转多云到少云。   然而,报网融合的前景真的可以期待吗?已经有不少的研究者得出结论:长期共存共融,这种理想状态的报网融合也许只是个传说;报网融合的最终平台是网而不是报!   《纽约时报》之停止印刷版、只出网络版或许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报网融合――纸消失了,报却在网中得以延续和重生。   《纽约时报》的停印宣示,令人不由得关心起更多报纸的命运。1995年末,我曾随浙江网络媒体代表团访问美国报业协会。该协会介绍,他们承认互联网已对报业造成了持续的冲击――从广告到发行,连年下降。但同时,作为应对之策,该协会所属1900多家报社纷纷办起网上报纸。他们认为,线下报纸江河日下的趋势已无可逆转,因而只好指望网上报纸继续吸引读者。为此,他们甚至改变了报纸发行量的统计口径――纸之报和网之报相加数为报纸发行总数。当我们问“为什么这些报社都会这样做,这样做是否属于一种自杀、会否加快纸媒消亡”时,接待我们的一位女士说了一句妙语:“我们要自己吃自己的午餐,而不能让雅虎们一味争抢我们的午餐!”   问题在于,所有这些网上报纸是否吃到了属于自己的午餐?   同样的问题是,《纽约时报》停印之后怎么办,它的网络版究竟会怎么样?   ――这,让人很纠结。   我担心,成为纯网络版的《纽约时报》是否会与过往一些国家和地区先期停止出版印刷版而只保留网络版的报纸一样,随着“纸”的渐次消失而致影响式微,最终使之泡沫化而变得虽生犹死?   我还心存疑虑:读者一旦上网,会有兴趣浏览报纸形态的网站吗?还有,每天只把区区几十个版的内容搬到网上,能满足网民的需求吗?   假如上述问题成立,那么,难道不能转变方式、以网站的形式取代网络版吗?   10年前,台湾曾出过一份数百人参与的原生网络报――《明日报》,但问世不久却因财务上的难以为继而黯然消亡,成为先驱。而今,我老在想,假如《明日报》不是办在昨天,而是办在今天会怎么样――一种可能,它不怎么样;另一种可能,它风生水起、活得有滋有味,因为它符合今天和今后阅读和传播的主流。   很有一种愿望,希望停止印刷版之后的《纽约时报》能够尝试办一份不一样的网络版,这个网络版应该是一个符合主流阅读和传播方式的网站,一个融会了Web2.0或3.0概念的网站,一个有纸媒相配合、报网融合的网站,一个有强大采编力量支撑的真正意义上的网络媒体!   希望《纽约时报》能给全世界的报业以这样的转型启示。   希望我们的报业以激情和理性勇敢地探索,实现自觉的转型。尽管就当下而言,以报为本、以报为先都没错,但放眼未来的世界传媒新格局,必定是以网为本的。报网融合,最终的归宿是网络!


相关内容

  • 国外众筹新闻的发展及启示_赵泓
  • 海外传媒 International Report 国外众筹新闻的发展及启示 文/赵 泓 陆 欣 众筹新闻(Crowdfunding Journalism),即媒体或记者个人通过众筹模式向大众申请资助,得到新闻采写与报道的资金,受众则以提供资金的方式参与新闻生产与制作的过程.网络时代,传统媒体价值下 ...

  • 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
  • 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 作者:王绍光 来源:<新理财·政府理财>2012年第05期 中国目前面临的种种问题在发达国家的历史上也曾存在过.其他国家的经验显示,要解决这些问题,出路在于制度创新.美国在"进步时代"(1880-1920)的财政制度建设就是 ...

  • 美国廉价报纸的发展与启示文献综述
  • 美国廉价报纸的发展与启示 --以<先驱报>到<论坛报>的发展为例 两报简介 <先驱报>由贝内特1835 年5月6日在纽约创办. 宗旨是不支持任何党派,不做派系或小团体的机关报.„„将致力于纪录事实,记录公共的和主要的事件与问题.不说废话,不带偏见,公正的.独立的. ...

  • 美国_进步时代_的启示_王绍光
  • 南方周末/2004年/01月/22日/ 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 王绍光 <美国"进步时代"的启示>王绍光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6月,38.00元 如果老外注意到咱这儿的税收,定会纳闷我们哪有什么自由样样事情都得纳税,包括晒了天上的日头马一备 ...

  • 飓风桑迪的启示
  • 2012年10月下旬,飓风桑迪侵袭加勒比海岸多个国家,并登陆美国东海岸,短时间内影响了美国24个州,给纽约.新泽西等地带来严重损失.居民区断电.公共交通中断.数百人死伤,桑迪给美国带来了超过五百亿美元的经济损失.在此次飓风灾害中,医疗和公共卫生系统的压力急剧增大,纽约多家医院由于电源问题停诊或需要将 ...

  • 从"破窗理论"看带给企业的启示
  • 从"破窗理论"看带给企业的启示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曾经做过这样一项试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一辆的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人偷走了.而摆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一辆过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恙.后来 ...

  • 淘宝风波启示:风险管理才是核心竞争力
  • 来源:华夏时报 2011年10月22日09:14 我来说两句 (0) 复制链接 打印 大中小 本报记者 晓峰 北京报道 轰轰烈烈的"淘宝"事件,随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道歉与妥协"暂时落下帷幕,但是该事件似乎并没有完全平息,马云在"伤痛" ...

  • 克鲁格曼:"黑嘴"启示录
  • 克鲁格曼获得2008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不出人意料,他曾预测亚洲金融危机,又准确地判断美国次贷危机会引起全球金融海啸,堪称经济学界的"黑嘴". 在经济学界,克鲁格曼以常唱反调闻名.他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东南亚蒸蒸日上之时,便预言东亚经济仅靠资本与劳动投入,没有原创的新生产模式,势必难以 ...

  • 创业与中小企业管理美高校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发展概述与启示
  • 美高校创新创业研究和教育发展概述与启示 李彤1 李莉2 李立清3 (1深圳大学 管理学院/移动互联产业化研究所 广东 深圳 518060) (2深圳大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移动互联产业化研究所 广东 深圳 518060) (3伊利诺伊香槟分校 消费者与环境科学学院 美国 伊利诺伊 厄巴纳―香槟 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