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逆反心理

孩子的逆反心理

刚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口罗口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应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应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应善于理解孩子

(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

(2)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

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3)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子女应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度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

中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首先,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其次,家长认识上的错识,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再次,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沟通,产生思想矛盾。随着中学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与此同时,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在中学阶段中,学过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的老师不多。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从升学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师的不断施压使学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以至学生们的叛逆心的积累。到一定的时日便会将其释放出来,部分会出现过于偏激的行为。很少有老师是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认识传授给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释放心中的压抑。事实可以证明,受欢迎的老师,要比不受欢迎的老师授课的效率高的多。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调查问卷显示,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原因之中,“不恰当的学习教育”占有10.5%,“不恰当家庭教育”占有15.55%,“不恰当的媒体渲染”占7.5%,“以上三种的综合因素”最高,占66.5%。可见,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与形成同三者都有密切联系。另据调查,最让家长头疼担心的前三种叛逆行为分别是:1、早恋;2、自虑;3、出走.

二、主要对策

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

因此,在逐步消除中学生叛逆心理方面,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孩子希望父母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他们犯错误时,希望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

2.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

对此,家长应该做的是:每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事的时候,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以“火”压“火”,更不火上烧油,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叛逆心理成因

唐老师指出,青少年之所以产生叛逆心理,第一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随着这个年龄段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给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冲击,他们面对自身的变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第二,青少年心理状态呈现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他们觉得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像个成年人,因此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常常呈现一种幼稚的独立性,并未成熟的他们会处在反抗期内。

唐老师还谈到,由于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加之社会、媒体的冲击,促使青少年对许多东西产生兴趣,他们便要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来满足自我意识和好奇心;另外,社会和家庭的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阻碍了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成了叛逆心理产生的源头;此外,青少年如今面临的各种压力,比如集体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生活中的无聊情绪等,也是叛逆心理产生的“沃土”。

倾心交流 应对挑战

青少年这种叛逆心理的出现打乱了正常的家庭秩序,也给自己制造了成长中的烦忧。家长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唐老师说,首先要尽早了解青少年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认识到他们出现的这些变化不是什么大问题,坦然地去接受这种变化,学会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上和他们倾心交谈,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其次,要找出他们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然后像上述案例所提到的那样,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再次,在出现比较激烈的叛逆心理时,学会心平气和地去开导他们,也可以适当地请教心理专家,用理解的心态逐步解决问题。

趁早管教孩子青春期不叛逆!

研究建议,父母要让小孩不惹上麻烦,最好是在孩子中学时牢牢地看好他们。

根据爱荷华大学的Ronald L.Simons 及其研究同仁发现,尽管犯罪学者认为有行为问题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犯罪者,然而在问题孩子中,只有50%会成为未来的犯罪者。

Simons 的研究团队试着找出为何有些问题儿童会变成问题青少年,但有些却不会?他们追踪调查149名男孩及157名女生及其家庭长达四年的时间,这些受试儿童平均约是从12到13岁开始参与研究,研究人员访问父母及小孩并且观察家庭状况。

有一假说是:较难相处的小孩在长大之后会愈来愈受到不良同侪的影响,所以教养的方式可以由此作些调整;不过研究人员却有不同的看法。

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对难以相处的小孩设下更严厉的限制及教条,只会让他们更可能提早开始与不良的朋友来往。这些叛逆的小孩通常会乱发脾气、顶嘴、威胁其他学生、自私又爱责怪他人。Simons 说道:“他们的行为几乎要把父母变成恶劣的父母亲,最后父母也不得不放松他们对孩子的管教。”

相反地,行为较佳的孩子让父母能轻松地达到管教的目的,这样的父母比较和蔼且支持孩子,他们会为孩子设立标准的行为准则、注意孩子的行为、贯彻所订的规矩、会向孩子解释订规矩的目的,并且避免不合理的处罚。

拥有行为合乎规范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时会给予较多的自由空间,然而问题儿童的父母却会更为严厉。不过在研究接近尾声的时候,问题儿童父母比起行为正常孩子的父母所花费控制孩子的心力变得较少。

研究人员观察这两种不同孩子的行为过程表示,大部分的孩子正处于中高年级时。

Simon 说道:“结果显示,父母在孩子中学时的管教是十分重要的,孩子这个时期的行为可作为青少年时期的指针。

最后补充道:“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避免让孩子违法犯纪是十分费力的,父母在这个时候应该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向正途,避免与行为不当的同侪来往而误入歧途。”

笑对青春期

(作者:钰康)

青春期是每个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必经之路. 在这个时期不论是生理、心理、体貌还是性格上都会有很

大的变化, 这样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最常见的例如青春期的女生胸部发育很明显, 有很多女孩子总会因为这个而害羞, 所以走路的时候都不能够做到抬头挺胸,久而久之,这些女生们就变得驼背起来。我觉得要解决类似的青春问题首先要做到的是要摆正对青春的看法。

我也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记得我刚进入青春期的时候脾气很暴燥,谁要是让我不满意,我就会暴跳如雷,有时候甚至会摔东西。那时候父母对我这一瞬间的改变感到很惊讶!后来我变得不爱与人沟通,自己有什么事都搁在心里,要么就是写在日记里。有一次妈妈看到我一连几天都不是很开心,脸色阴沉沉的,多次问我也不说。就借着各种机会来开导我,给我讲道理,最后我想通了说了出来,瞬间觉得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轻松了不少,也感受到了那种一吐为快的滋味。所以,我想提醒各位家长应该随时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如果不及时纠正,也许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初中到高中的这个阶段的青少年

称之为 叛逆期

这个阶段的人 是最最懵懂的时期

在很多事情中

他们都是 似懂非懂 可偏偏喜欢装的什么都懂似的

因为哦

他们老是喜欢 跟别人唱反调 尤其是大人(老师跟家长)

大人么觉得这样 他们就那样

总觉得 按大人们的方法做 就很受委屈 很不甘心 ( 觉得 凭什么 他们说怎样我们就怎样) 他们就是有这种心灵 .....

所以 称之为 叛逆!!!

其实这一切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到来的表现, 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难管,所以国外也将其称为“狂躁期”、“困难期”等。

由于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增大,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孩子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尤其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响下,往往会激发他们潜意识的反抗,刺激他们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叛逆”。

据调查显示,由于现今孩子所处环境较其父母所处环境复杂得多,所以他们的青春叛逆期比其父母早到1-2年,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所以当孩子有些“叛逆”时,家长不必过于担心,要理解孩子,注意调整教育方法。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为什么难管教?要知道原因,家长还需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变化引发心理变化,他们遇事开始思考,形成并不成熟的主见,对父母的话开始怀疑。而父母在权威动摇后,一时难以适应,又不愿降低身价、调整教育方法去面对孩子,对此,孩子便心生抗拒,让家长觉得难以调教。

面对这些处在十字路口的孩子,家长的教育要更加耐心、细心和用心。

(一)避免两极教育误区

家长应辩证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

误区一:全面打击。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于是家长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

误区二:放任自流。在现实中,一些家长面对难教的孩子,在几度管教而无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

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此时,无论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待家长懊悔时,才发现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所以,家长要注意对他们下放各种权利,以帮助孩子从不谙世事向成熟过渡。

自主权“你应该”、“你必须”、“你懂什么”诸如此类的话是不少家长的口头禅。建议家长们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尽量少说这样的话,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已是大人的孩子是不会接受这种命令的口吻的。

发言权“考不上大学就去扫马路”等话语,不少家长都对孩子说过,虽然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们的耳朵已经长茧,叛逆期的他们对这些话可以说是“百毒不侵”了。这时家长应少说多听,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时间支配权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将孩子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满满的,要将时间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对安排的不合理处,家长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千万不要全盘否定孩子。

表决权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买房之类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征求孩子的意见,有着民主氛围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动向父母靠近。

隐私权孩子在进入初中后,一些家长发现,以前经常跟自己说心里话的孩子变得不太爱搭理自己了,孩子开始有了自己上锁的日记本、私人信件。徐教授称,如果孩子实在不愿同家长交流,也不必过于强迫,尤其是不要偷窥孩子隐私,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三)亲子沟通有技巧

对于叛逆较明显的孩子,家长会感觉到与之不好沟通。这里介绍几条比较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

尊重孩子: 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换位思考: 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有现在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忌从学习入题: 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成绩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心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稳定情绪: 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许孩子犯错: 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的逆反心理

刚刚念初中的孩子,显著的特点是:“变”。生理上在变,孩子开始发育了;心理上也在变,家长会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孩子不听话了,甚至还可能与家长“对着干”。你要东,他偏朝西;你要西,他偏朝东,这种现象,心理学上称之为“逆反心理”。这个时期,心理学上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孩子的逆反心理是如何产生的从小学进入中学对孩子是一个飞跃。他们认为自己已不是小孩而是大人了,独立活动的愿望变得越来越强烈,他们一方面想摆脱父母,自作主张;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家庭。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缺乏生活经验,不完全恰当地理解自尊,强烈要求别人把他们看作是成人。如果这时家长还把他们当小孩来看待,无微不至的“关怀”,口罗口罗嗦嗦地“叮咛”,他就会厌烦,就会觉得伤害了其自尊心,就会产生反抗的心理,就会萌发对立的情绪。如果父母在同伴和异性面前管教他们,那么,他们的“逆反心理”会更强烈。

难怪此时,许多家长常抱怨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了,整天不想回家,不愿与家长说心里话,交换想法,做事比较任性。而许多孩子却说,父母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烦死人了!规定这不许,那不准,真讨厌!显然,家长和子女在“对着干”。

初中的孩子,随着接触范围的扩大,知识面的增加,内心世界丰富了,形成了自己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有时与父母的价值观不同,遭到父母的反对,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于是就在同龄孩子中寻找共鸣,父母也就变得不那么亲近了,此时,如果父母不了解子女的这种心理、生理变化,一味简单、生硬地管教,就会迫使子女产生反抗情绪和行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尽管自我意识发展了,但自我控制能力还差,常会无意识地违反纪律。他们喜欢与人争论,但常论据不足;喜欢怀疑,却又缺乏科学依据;喜欢发现见解,但又判断不准;喜欢批评别人,却又容易片面。家长知道了“心理断乳”期孩子的这些特点,对待他们就更应避免简单粗暴,也不能用“哄骗”的方法来对待他们。

父母管教子女往往有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把子女看成私有财产,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二是父母将子女看成自我理想的再现,希望子女能实现自己想实现,但没有实现的理想。因此,父母的理想,把自己的生活经验灌输给孩子,企图让孩子按父母的设想去生活。

父母要管教,子女要独立。于是矛盾必然产生,反抗行为在所难免。反抗形式多种多样,有的不与父母交谈,有的与父母阳奉阴违,有的离家出走,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家长光满足于表面上了解孩子是不够的,家长必须学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关心少年儿童的心理学。只有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理解孩子,积极地教育孩子。

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长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应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有三种。一是好奇心,例如,一些不健康的文艺作品,越是受批评,人们越是想看,想方设法要弄到手,一睹为快。这些都是由于好奇心的缘故。二是对立情绪,任凭你“苦口婆心”,千言万语,他却无动于衷,认为你是虚情假意,吹毛求疵。三是心理上的需要,孩子对于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想得到;越是不能接触的东西,越想接触;越是不让知道的事情,越想知道。这是人们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由于孩子理智程度较差,这种欲求也更强烈。

应了解“心理断乳”期的实质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从总体上讲,“心理断乳”期的各种心理现象,反映了少年儿童心理上的进步。从心理上依附于父母,到出现独立意向,这是重大的变化。当父母的要珍视子女的这一时期,正确看待这一时期,采取欢迎的态度。

为此,对于孩子逆反心理的消极面,家长应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循循善诱,进行教育。家长更应看到逆反心理的积极一面,如因逆反心理出现的好奇心,是一种渴求认知事物的欲望,是求知的动力。逆反心理往往具有求异和思辩的特点,是孩子智慧的火花,创造的源泉,家长应留心注意,因势利导,促其成材。

应善于理解孩子

(1)家长要看到孩子的成长,尊重孩子的自尊心,与他们建立一种亲密的平等的朋友关系,并允许孩子也能参与家庭的管理。

(2)家长要相信孩子有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尽可能支持他们,在其遇到困难、失败时,应鼓励安慰,

成功了要立即表扬。

(3)家长要有勇气向孩子请教,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过失。

子女应理解父母。父母需要受到孩子的尊重,他们大都视子女的幸福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忠告,往往是自己生活经验的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为子女应经常向父母谈谈自己的思想和活动内容。当自己的选择与父母的愿望相违时,要通过商量来解决,要摆出事实,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就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度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一、中学生叛逆心理的成因

中学生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父母不恰当的教育方法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主要原因。首先,传统思想影响着一些家长。中国长期的家长专制思想在一些家长中仍然存在,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民主意识,总认为孩子还不成熟,要绝对服从自己,不能有自己的看法,否则就是“忤逆”“对着干”,因此,孩子不会或很少会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倾诉对象,怕自己做错事后,受到家长责备。许多中学生认为自己做错事后,最反感家长的指责,而对他们反感的原因是因为家长们盛气凌人,态度生硬。其次,家长认识上的错识,造成教育方式不当。一些家长缺乏普通的心理常识,对子女教育急于求成,方法简单粗暴,经常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特别是孩子有了过失时,不是与孩子们一起分析错误,商量补救办法,而是责骂甚至殴打孩子,使孩子在犯错误时感到孤立无援,产生叛逆心理。再次,父母与子女缺乏双向沟通,产生思想矛盾。随着中学生的成长,独立意识渐强,要求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希望受到过多的管束。而某些家长出于对子女的保护,什么事情都替孩子包办,这样子女的渴望独立与家长不恰当的好意关心,就会产生思想上的冲突、矛盾。或许有些家长因工作繁忙,很少与子女谈心,进行思想交流,只是定下一些严格的规定来约束限制子女的行为。因此,作为子女与父母缺乏交流,就容易产生叛逆心理和叛逆行为。与此同时,学校老师的教育方式也是导致学生叛逆心理的原因之一。有些老师不了解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居高临下,指示学生必须怎样想,必须怎样做,根本不与学生交流思想,共同探究,这容易激起学生叛逆心理。在中学阶段中,学过教育学,心理学这两门课程的老师不多。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从升学率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教师的不断施压使学生的心理负担日益加重,以至学生们的叛逆心的积累。到一定的时日便会将其释放出来,部分会出现过于偏激的行为。很少有老师是在理解和爱的基础上,将认识传授给学生,疏通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释放心中的压抑。事实可以证明,受欢迎的老师,要比不受欢迎的老师授课的效率高的多。另外,大众媒体一些不恰当的渲染也是导致叛逆心理一个因素。比如一些影视作品,极为美化叛逆者的个人行为,夸大叛逆者的能力,鼓吹个人主义。许多高中生十分欣赏电视、卡通片中描写的“叛逆英雄”。调查问卷显示,中学生叛逆心理形成原因之中,“不恰当的学习教育”占有10.5%,“不恰当家庭教育”占有15.55%,“不恰当的媒体渲染”占7.5%,“以上三种的综合因素”最高,占66.5%。可见,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与形成同三者都有密切联系。另据调查,最让家长头疼担心的前三种叛逆行为分别是:1、早恋;2、自虑;3、出走.

二、主要对策

叛逆心理对中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它会导致青少年出现对人对事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等病态性格,使之精神萎靡、学习被动、意志衰退、信念动摇、理想泯灭等。叛逆心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可能向病态心理犯罪心理转化。

因此,在逐步消除中学生叛逆心理方面,我们应采取以下对策:

1.平等民主的教育方式是消除叛逆心理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充分尊重他们,多以平等、友好的态度与子女谈心,决不能专制独裁。孩子希望父母采用平等、民主的方式来教育自己,在他们犯错误时,希望家长要给予理解,给予帮助,引导他们认识错误的原因,指导他们吸取经验教训。

2.许多处于青春期的学生脾气由温顺乖巧变得暴躁倔强,甚至会说一些过火的话,做一些过火的事。

对此,家长应该做的是:每当孩子说出过火的话,做出过火事的时候,想办法“熄火灭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决不以“火”压“火”,更不火上烧油,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叛逆心理成因

唐老师指出,青少年之所以产生叛逆心理,第一是因为青少年的心理随着这个年龄段自身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给他们的心态造成了冲击,他们面对自身的变化常常感到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了浮躁心态和对抗情绪;第二,青少年心理状态呈现青春期心理的特殊性,他们觉得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像个成年人,因此在面对问题时他们常常呈现一种幼稚的独立性,并未成熟的他们会处在反抗期内。

唐老师还谈到,由于自我意识和好奇心的增强,加之社会、媒体的冲击,促使青少年对许多东西产生兴趣,他们便要通过表现个性、追逐潮流来满足自我意识和好奇心;另外,社会和家庭的传统教育的一些弊端,阻碍了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成了叛逆心理产生的源头;此外,青少年如今面临的各种压力,比如集体压力、学习压力以及生活中的无聊情绪等,也是叛逆心理产生的“沃土”。

倾心交流 应对挑战

青少年这种叛逆心理的出现打乱了正常的家庭秩序,也给自己制造了成长中的烦忧。家长如何应对这种挑战呢?

唐老师说,首先要尽早了解青少年出现的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认识到他们出现的这些变化不是什么大问题,坦然地去接受这种变化,学会站在青少年的角度和立场上和他们倾心交谈,通过对话达成共识;其次,要找出他们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然后像上述案例所提到的那样,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再次,在出现比较激烈的叛逆心理时,学会心平气和地去开导他们,也可以适当地请教心理专家,用理解的心态逐步解决问题。

趁早管教孩子青春期不叛逆!

研究建议,父母要让小孩不惹上麻烦,最好是在孩子中学时牢牢地看好他们。

根据爱荷华大学的Ronald L.Simons 及其研究同仁发现,尽管犯罪学者认为有行为问题的孩子长大后很可能成为犯罪者,然而在问题孩子中,只有50%会成为未来的犯罪者。

Simons 的研究团队试着找出为何有些问题儿童会变成问题青少年,但有些却不会?他们追踪调查149名男孩及157名女生及其家庭长达四年的时间,这些受试儿童平均约是从12到13岁开始参与研究,研究人员访问父母及小孩并且观察家庭状况。

有一假说是:较难相处的小孩在长大之后会愈来愈受到不良同侪的影响,所以教养的方式可以由此作些调整;不过研究人员却有不同的看法。

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对难以相处的小孩设下更严厉的限制及教条,只会让他们更可能提早开始与不良的朋友来往。这些叛逆的小孩通常会乱发脾气、顶嘴、威胁其他学生、自私又爱责怪他人。Simons 说道:“他们的行为几乎要把父母变成恶劣的父母亲,最后父母也不得不放松他们对孩子的管教。”

相反地,行为较佳的孩子让父母能轻松地达到管教的目的,这样的父母比较和蔼且支持孩子,他们会为孩子设立标准的行为准则、注意孩子的行为、贯彻所订的规矩、会向孩子解释订规矩的目的,并且避免不合理的处罚。

拥有行为合乎规范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青春期时会给予较多的自由空间,然而问题儿童的父母却会更为严厉。不过在研究接近尾声的时候,问题儿童父母比起行为正常孩子的父母所花费控制孩子的心力变得较少。

研究人员观察这两种不同孩子的行为过程表示,大部分的孩子正处于中高年级时。

Simon 说道:“结果显示,父母在孩子中学时的管教是十分重要的,孩子这个时期的行为可作为青少年时期的指针。

最后补充道:“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避免让孩子违法犯纪是十分费力的,父母在这个时候应该帮助自己的孩子走向正途,避免与行为不当的同侪来往而误入歧途。”

笑对青春期

(作者:钰康)

青春期是每个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必经之路. 在这个时期不论是生理、心理、体貌还是性格上都会有很

大的变化, 这样也引发了不少问题。最常见的例如青春期的女生胸部发育很明显, 有很多女孩子总会因为这个而害羞, 所以走路的时候都不能够做到抬头挺胸,久而久之,这些女生们就变得驼背起来。我觉得要解决类似的青春问题首先要做到的是要摆正对青春的看法。

我也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记得我刚进入青春期的时候脾气很暴燥,谁要是让我不满意,我就会暴跳如雷,有时候甚至会摔东西。那时候父母对我这一瞬间的改变感到很惊讶!后来我变得不爱与人沟通,自己有什么事都搁在心里,要么就是写在日记里。有一次妈妈看到我一连几天都不是很开心,脸色阴沉沉的,多次问我也不说。就借着各种机会来开导我,给我讲道理,最后我想通了说了出来,瞬间觉得心中的大石头终于落了地,轻松了不少,也感受到了那种一吐为快的滋味。所以,我想提醒各位家长应该随时关注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变化,如果不及时纠正,也许就会造成不良影响。

初中到高中的这个阶段的青少年

称之为 叛逆期

这个阶段的人 是最最懵懂的时期

在很多事情中

他们都是 似懂非懂 可偏偏喜欢装的什么都懂似的

因为哦

他们老是喜欢 跟别人唱反调 尤其是大人(老师跟家长)

大人么觉得这样 他们就那样

总觉得 按大人们的方法做 就很受委屈 很不甘心 ( 觉得 凭什么 他们说怎样我们就怎样) 他们就是有这种心灵 .....

所以 称之为 叛逆!!!

其实这一切是孩子青春叛逆期到来的表现, 由于这个时期的孩子难管,所以国外也将其称为“狂躁期”、“困难期”等。

由于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增大,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变化,如果没有对其进行适当引导,孩子很容易在认知、理解、运用等环节产生技能和心理上的障碍,尤其在一些非正常的外界因素影响下,往往会激发他们潜意识的反抗,刺激他们对外界采取抗拒行为,形成“叛逆”。

据调查显示,由于现今孩子所处环境较其父母所处环境复杂得多,所以他们的青春叛逆期比其父母早到1-2年,也承受了更多的压力。所以当孩子有些“叛逆”时,家长不必过于担心,要理解孩子,注意调整教育方法。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为什么难管教?要知道原因,家长还需走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了解他们到底在想什么。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由于生理变化引发心理变化,他们遇事开始思考,形成并不成熟的主见,对父母的话开始怀疑。而父母在权威动摇后,一时难以适应,又不愿降低身价、调整教育方法去面对孩子,对此,孩子便心生抗拒,让家长觉得难以调教。

面对这些处在十字路口的孩子,家长的教育要更加耐心、细心和用心。

(一)避免两极教育误区

家长应辩证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该阶段是孩子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个性和创造性都恣意升腾,侍机张扬;同时,由于孩子身心发展、所受教育的局限,他们形成的诸多想法并不成熟甚至偏激,这就需要靠外界教育正确引导孩子。但在现实的教育中,一些家长却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

误区一:全面打击。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于是家长采取了强硬的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孩子表面上恢复到以前那个言听计从的“乖孩子”,实际上,已关上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

误区二:放任自流。在现实中,一些家长面对难教的孩子,在几度管教而无多大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

开始对孩子放任自流。此时,无论孩子的言行、想法怎样,家长都不再过问、指导。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待家长懊悔时,才发现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后,格外渴望得到外界的认可和尊重。所以,家长要注意对他们下放各种权利,以帮助孩子从不谙世事向成熟过渡。

自主权“你应该”、“你必须”、“你懂什么”诸如此类的话是不少家长的口头禅。建议家长们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尽量少说这样的话,内心深处认为自己已是大人的孩子是不会接受这种命令的口吻的。

发言权“考不上大学就去扫马路”等话语,不少家长都对孩子说过,虽然是为了孩子好,但他们的耳朵已经长茧,叛逆期的他们对这些话可以说是“百毒不侵”了。这时家长应少说多听,了解孩子到底在想什么。

时间支配权这个时期的孩子渴望拥有自己的小天地,所以,家长不要自作主张,将孩子的时间按自己的意愿排得满满的,要将时间交由孩子自己去安排,对安排的不合理处,家长再以商量的口吻提出建议,千万不要全盘否定孩子。

表决权家中的一些大事,如搬家、买房之类的,不妨同孩子商量一下,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征求孩子的意见,有着民主氛围的家庭,孩子一般能主动向父母靠近。

隐私权孩子在进入初中后,一些家长发现,以前经常跟自己说心里话的孩子变得不太爱搭理自己了,孩子开始有了自己上锁的日记本、私人信件。徐教授称,如果孩子实在不愿同家长交流,也不必过于强迫,尤其是不要偷窥孩子隐私,尊重孩子的同时也为自己赢得了尊重。

(三)亲子沟通有技巧

对于叛逆较明显的孩子,家长会感觉到与之不好沟通。这里介绍几条比较实用的亲子沟通技巧。

尊重孩子: 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换位思考: 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有现在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

忌从学习入题: 同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成绩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心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稳定情绪: 家长带着情绪去教育孩子,肯定是不理智的,会导致孩子愈加抗拒。所以,家长在急躁、心烦、不冷静的时候,不要教育孩子。待冷静后,再去同孩子交流。

允许孩子犯错: 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肯定难免,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叛逆期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关内容

  • 初二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_20170505_092950
  • 初二学生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一.案例: 刘某,男,某中学初二学生,据父母和老师反映该生自初一下学期开始就变得异常反叛.在家经常和父母顶嘴,父母让干什么他就偏不干什么,父母说不对的不好的事他却偏偏要尝试一下.父母强烈反对他吸烟,可他却想尽一切办法吸烟.在学校也不服管教,经常与老师顶撞,上课不认真听讲,扰 ...

  • 应对孩子逆反期的策略
  • 如何应对孩子的逆反期 根据调查,正常的幼儿有84%经历过反抗期,而意志薄弱儿只有21%出现反抗期.人们认为:"有反抗意识表示幼儿是正常的. 幼儿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心理发展上的第一个"反抗期".尤其是2岁~6岁这个阶段,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越来越大的主观能动性 ...

  • 初中生逆反心理解析
  • 初中生逆反心理最重 认为自己有逆反心理,会为了某一件事或者因为家长没达到自己的要求,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不听家长话,与家长"对着干"想法的,25%表示经常有,59%偶尔有过,16%为其他. 调查中,10%的人从小学时开始有逆反感觉,67%从初中开始逆反,23%在高中时逆反. 长春市 ...

  •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 儿童家庭教育论文: 走出幼儿家庭教育的心理误区 摘要:当前幼儿家庭教育中存在着不少误区,影响着家庭教育的质量和导向,有必要对此问题进行分析,以利于正确幼儿家庭教育理念的确立. 关键词:幼儿 家庭教育 心理误区 儿童期是人的心理从发生到成熟的阶段.其中幼儿期(3岁-6.7岁)又是一个较关键的时期,所以 ...

  • 叛逆心理_
  • 叛逆心理_百度百科我的百科 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帮助设置 首页 自然 文化 地理 历史 生活 社会 艺术 人物 经济 科学 体育 编辑词条 叛逆心理目录[隐藏] 叛逆心理 逆反心理的表现 逆反心理的危害 青少年产生叛逆心理的原因 青少年叛 ...

  • 学前教育毕业论文
  •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 五年制专科生毕业论文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 作 者: 王肖储 所 在 系 部: 学前教育 所 在 班 级: 高幼10(3) 指 导 老 师: 提 交 时 间: 2015-06-04 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教务处 制 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及健康教育 高幼10(3)王肖储 内容摘要:心 ...

  • 儿童心理问题
  • 儿童心理问题 资料一 黑龙江省大庆市精神卫生中心最近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心理问题不容乐观.专家分析,这主要是由于家长和学校教育引导不当带来的. 这家心理卫生机构在对2000名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的调查中发现,有30.3%的孩子存在明显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其中40%有情绪不稳定(经常发脾气.心情时 ...

  •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 家庭教育论文由题目.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六个部分组成.正文包括:引论或引言,本论,结论三部分.(除注释可有可无,其他一律不能少) 样文: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 作者 *** ******** 摘要:随着我国离婚率急剧上升,离异家庭子女日益增多,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社会 ...

  • "心理孤儿" 小小年纪心理负担过重 和睦的家庭孩子智商高
  • "心理孤儿"现象产生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交通更为便捷,地球成了一个"村庄",人与人之间外在的物质的交往更加频繁密切.但与此相对应,心灵的沟通却相应减少,人的内心世界包裹得更紧,人的心理疾病患病率有增无减.一位著名的心理医生曾谨慎地说:&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