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2014吉林复习质检)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问题。
江 晴
[清]郑 燮①
雾裹山疑失, 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 吐出望江楼。
【注】 ①郑燮:号板桥, 清代书画家, 文学家。
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解答此题时, 要注意“整体上”这一要求, 而不是抓住只言片语。 答案:对比(或借景抒情) 。前两句描绘出雾裹江上峰峦、雷隐隐雨茫茫的昏暗沉闷之景; 后两句描绘出江雨初停、夕阳半露、楼出江上的豁然开朗之景。晴和雨两种情景构成对比,(或雨给人的低沉和晴给人的畅快心情也形成对比), 表现出一种变化的自然美, 表达了诗人厌弃阴暗、向往光明的情绪。
2.(2014陕西第二次质检)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 完成问题。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 日
陈与义
朝来庭树有鸣禽,
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
安排句法已难寻。
这两首诗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此题时, 要分别找出两首诗运用的不同的表达技巧, 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秦观的《春日》, 运思绵密, 描摹传神。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 聚焦于庭院一角, 描绘出一幅春雨过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 通过对偶、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 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诗歌缘情写景, 曲折隐晦地体现了诗人因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②陈与义的《春日》, 写春则明显地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诗人只抓住最能代表春天特点的景物加以点染。然后, 由写景转入抒情:春意浓、诗兴旺。将更多的春意留给读者自己去看、去想、去揣摩。
3.(2014长沙二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甲)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 风吹一夜满关山。
(乙) 从军北征
李 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②。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 ①梅花何处落:《梅花落》为古曲名, 此处“梅花落”三字拆用。②《行路难》:笛曲, 声情哀怨, 内容兼及“离别伤悲之意”。 请简析这两首诗在三、四句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 注意“写法”这一限制,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答。
答案:第一首诗运用虚写(想象或联想) 的手法, 从笛曲《梅花落》生发想象, 描绘出风送梅花, 一夜之间落满关山的优美画面, 并借征夫听曲想象故乡梅花飘落的情景, 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第二首诗运用细节(动作) 描写的方法, 描绘北征途中, 三十万征人听到笛曲后一齐回首望月的细节, 含蓄地表现征人普遍的思乡之情。
4.(2014湖南衡阳毕业联考) 阅读下面的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②破后, 擘钗③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 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 如何不见人归? 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 一十四番回。
【注】 ①此词约作于靖康之变后十四年。②凤凰城:汉唐长安的美称。③擘钗:语出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钗为古代妇女头饰, 常充当定情信物, 又或在分离时各执一半, 以为将来复合之凭证, 谓之擘钗。
本词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 试举出其中两种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 可以从修辞的角度, 也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选出手法, 并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①借喻。以“凤凰城破”喻指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
②用典。借用“擘钗破镜”两个典故来说明一家人在国亡后的离散。 ③衬托。借杜鹃啼声之悲来衬托主人公心中之悲。
④以小见大。本词表面是写国破后一个家庭的悲剧, 实际写出了一个民族的悲剧, 国家的悲剧。 (答出别的手法, 只要合理亦可)
5.(2014山东青岛统一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 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 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 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 忍更无诗向此留。
第二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庐山夜色的? 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 抓住上句的“月色”和下句的“流水”, 就可看出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 。上句描写了山中月色的皎洁, 下句写山间的流水潺潺, 动静结合, 勾勒了一个明净、幽寂、清寒的世界, 为第三联表达内心的情感营造了氛围。
6.(2014苏北四市质量抽测) 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 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 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 望君犹伫立。
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 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 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是表达离别之情, 这也是提示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来作答。
答案:①借景抒情, 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 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 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 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以伫立河边的细节, 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7.(2014济南外国语学校第一次质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 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 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具体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是“哪些表现手法”, 显然不是一种。解答此题时, 抒情方式、修辞手法都可以考
虑。
答案:①运用借景抒情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 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②运用衬托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 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8.(2013浙江金华十校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后面问题。
系裙腰
张 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 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 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 尚小如钱。问何日藕, 几时莲。
下阕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 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 不要误为抒情方式的考查。细读诗歌, 会读出双关的修辞手法的。
答案:运用了双关手法。末句“问何日藕, 几时莲”, “藕”谐音双关为“偶”, “莲”谐音双关为“怜”。该句表面写不知荷花何日生藕, 何日产莲, 实际写不知何时能与心上人团圆, 得到心上人的爱怜。
专题三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2014吉林复习质检)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问题。
江 晴
[清]郑 燮①
雾裹山疑失, 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 吐出望江楼。
【注】 ①郑燮:号板桥, 清代书画家, 文学家。
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解答此题时, 要注意“整体上”这一要求, 而不是抓住只言片语。 答案:对比(或借景抒情) 。前两句描绘出雾裹江上峰峦、雷隐隐雨茫茫的昏暗沉闷之景; 后两句描绘出江雨初停、夕阳半露、楼出江上的豁然开朗之景。晴和雨两种情景构成对比,(或雨给人的低沉和晴给人的畅快心情也形成对比), 表现出一种变化的自然美, 表达了诗人厌弃阴暗、向往光明的情绪。
2.(2014陕西第二次质检) 比较阅读下面两首诗歌, 完成问题。
春 日
秦 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
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
无力蔷薇卧晓枝。
春 日
陈与义
朝来庭树有鸣禽,
红绿扶春上远林。
忽有好诗生眼底,
安排句法已难寻。
这两首诗在写法上各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解析:解答此题时, 要分别找出两首诗运用的不同的表达技巧, 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秦观的《春日》, 运思绵密, 描摹传神。诗人捕捉到春雨“万丝”的特征, 聚焦于庭院一角, 描绘出一幅春雨过后晴春晓日的精巧画面, 通过对偶、拟人手法衬托庭院的华丽, 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诗歌缘情写景, 曲折隐晦地体现了诗人因宦途艰险而形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②陈与义的《春日》, 写春则明显地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诗人只抓住最能代表春天特点的景物加以点染。然后, 由写景转入抒情:春意浓、诗兴旺。将更多的春意留给读者自己去看、去想、去揣摩。
3.(2014长沙二模)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 然后回答问题。
(甲) 塞上听吹笛
高 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①? 风吹一夜满关山。
(乙) 从军北征
李 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 横笛遍吹《行路难》②。
碛里征人三十万, 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 ①梅花何处落:《梅花落》为古曲名, 此处“梅花落”三字拆用。②《行路难》:笛曲, 声情哀怨, 内容兼及“离别伤悲之意”。 请简析这两首诗在三、四句的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 注意“写法”这一限制,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作答。
答案:第一首诗运用虚写(想象或联想) 的手法, 从笛曲《梅花落》生发想象, 描绘出风送梅花, 一夜之间落满关山的优美画面, 并借征夫听曲想象故乡梅花飘落的情景, 含蓄地表达思乡之情。第二首诗运用细节(动作) 描写的方法, 描绘北征途中, 三十万征人听到笛曲后一齐回首望月的细节, 含蓄地表现征人普遍的思乡之情。
4.(2014湖南衡阳毕业联考) 阅读下面的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①
朱敦儒
直自凤凰城②破后, 擘钗③破镜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 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 如何不见人归? 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 一十四番回。
【注】 ①此词约作于靖康之变后十四年。②凤凰城:汉唐长安的美称。③擘钗:语出白居易《长恨歌》:“钗留一股合一扇, 钗擘黄金合分钿。”钗为古代妇女头饰, 常充当定情信物, 又或在分离时各执一半, 以为将来复合之凭证, 谓之擘钗。
本词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 试举出其中两种进行赏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 可以从修辞的角度, 也可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 选出手法, 并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①借喻。以“凤凰城破”喻指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
②用典。借用“擘钗破镜”两个典故来说明一家人在国亡后的离散。 ③衬托。借杜鹃啼声之悲来衬托主人公心中之悲。
④以小见大。本词表面是写国破后一个家庭的悲剧, 实际写出了一个民族的悲剧, 国家的悲剧。 (答出别的手法, 只要合理亦可)
5.(2014山东青岛统一检测)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 然后回答问题。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 弊裘起坐兴绸缪。
千山月午乾坤昼, 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 心期物外欲何求!
明朝松路须惆怅, 忍更无诗向此留。
第二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庐山夜色的? 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 抓住上句的“月色”和下句的“流水”, 就可看出动静结合的手法。 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 。上句描写了山中月色的皎洁, 下句写山间的流水潺潺, 动静结合, 勾勒了一个明净、幽寂、清寒的世界, 为第三联表达内心的情感营造了氛围。
6.(2014苏北四市质量抽测) 阅读下面的诗歌, 然后回答问题。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 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 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 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 望君犹伫立。
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 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 注意题干中的限制是表达离别之情, 这也是提示从抒情方式的角度来作答。
答案:①借景抒情, 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 传达了作者感伤之情; ②直抒胸臆, 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 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 以伫立河边的细节, 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7.(2014济南外国语学校第一次质检)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 然后回答问题。
采桑子
晏 殊
时光只解催人老, 不信多情, 长恨离亭, 泪滴春衫酒易醒。 梧桐昨夜西风急, 淡月胧明, 好梦频惊, 何处高楼雁一声?
这首词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请具体分析。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是“哪些表现手法”, 显然不是一种。解答此题时, 抒情方式、修辞手法都可以考
虑。
答案:①运用借景抒情手法。作者在词中借哀景抒发悲情, 骤急的西风、惨白的淡月、高楼的雁叫都渲染了一种伤离别、苦相思的悲情。②运用衬托手法。以时光的“只解”“不信”衬托人的敏感多情, 以雁归衬托人未归。
8.(2013浙江金华十校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词, 完成后面问题。
系裙腰
张 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 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 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 尚小如钱。问何日藕, 几时莲。
下阕主要采用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感情? 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时, 不要误为抒情方式的考查。细读诗歌, 会读出双关的修辞手法的。
答案:运用了双关手法。末句“问何日藕, 几时莲”, “藕”谐音双关为“偶”, “莲”谐音双关为“怜”。该句表面写不知荷花何日生藕, 何日产莲, 实际写不知何时能与心上人团圆, 得到心上人的爱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