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焉"练习及答案

涓滴汇——文言虚词“焉”

一、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焉”的意义和用法。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犹且从师而问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未知生,焉知死

割鸡焉用牛刀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总结:

二、实战练习: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

(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

1、 2、 3、 4、

5、 6、 7、 8、

三、解释成语

心不在焉: 语焉不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涓滴汇——文言虚词“焉”

一、总结:

1、用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用作代词。

(1)用在动词之后,做第三人称,相当于“之”,译作“他”或“它”。

(2)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可译做“哪里”“怎么”。

3、助词。

(1)句末语气词,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了”“啊”。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3)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二、实战练习:

(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

(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

(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

(5)语气助词,不译。

(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翻译:

秦军路过崤山,看到那里山势陡峭狭窄,没有料到晋国在那里设有埋伏,将士们虽然全力拼搏,无奈进退两难,不久,差不多都战死了,所以导致大败。对这件事我很有感慨,如此骄傲轻敌,怎么能不打败仗?(即使)千军万马对他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就因为他们骄傲,斥责他们,他们一定没脸在世上活着了。

三、成语

焉:代词,相当这里。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不进入老虎的巢穴,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呢。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涓滴汇——文言虚词“焉”

一、解释下列句中虚词“焉”的意义和用法。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犹且从师而问焉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未知生,焉知死

割鸡焉用牛刀

3、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万钟于我何加焉

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总结:

二、实战练习:

秦军过崤山间,见峭峭焉(1),狭狭焉(2),未料有伏焉(3),将士虽全力以搏,无奈进退不能,少焉(4),死之殆尽,故致大败。于是余有叹焉(5),骄而轻敌若此,焉

(6)能不败?万军于之何加焉(7)?但以其傲,斥焉(8),则必无颜世上矣。

1、 2、 3、 4、

5、 6、 7、 8、

三、解释成语

心不在焉: 语焉不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涓滴汇——文言虚词“焉”

一、总结:

1、用作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2、用作代词。

(1)用在动词之后,做第三人称,相当于“之”,译作“他”或“它”。

(2)用在动词前,表询问或反问,可译做“哪里”“怎么”。

3、助词。

(1)句末语气词,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了”“啊”。

(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

(3)作形容词、副词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 二、实战练习:

(1)(2)形容词词尾,约同于“然”,相当于“……的样子”。

(3)兼词,相当于“于彼”,在那里。

(4)句中语气助词,表示停顿。

(5)语气助词,不译。

(6)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7)句末语气助词,相当于“呢”。

(8)代词,相当于“之”,他们。

翻译:

秦军路过崤山,看到那里山势陡峭狭窄,没有料到晋国在那里设有埋伏,将士们虽然全力拼搏,无奈进退两难,不久,差不多都战死了,所以导致大败。对这件事我很有感慨,如此骄傲轻敌,怎么能不打败仗?(即使)千军万马对他们又有什么益处呢?就因为他们骄傲,斥责他们,他们一定没脸在世上活着了。

三、成语

焉:代词,相当这里。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不进入老虎的巢穴,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呢。比喻不冒危险,就不能成事。今也用来比喻不经历最艰苦的实践,就不能取得真知。


相关内容

  • 文言虚词则------练习及答案
  • 文言虚词"则"------练习及答案 高三文言虚词系列 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伐柯伐柯,其则不远.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3.作地势,高下九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6.口耳之闻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7 ...

  • 文言虚词词义的推敲
  • 文言虚词复习专题 平江二中高三语文备课组 教学目的 1. 感知高考 2.了解文言虚词的特点 3.理解并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时安排:6课时 第一课时 考点解读, 识记<名师导学>考点知识 第二课时 感知高考,完成练习,推断方法归纳 第三~六课时 <名师导学>&qu ...

  •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2
  • 文言文的词类与句式 考点分析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 ...

  • 文言虚词用法推断教案
  • 文虚词用法推断 教学目的:1.明确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文言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2.掌握文言虚词使用的一般规律,掌握辨析文言虚词的一般方法. 3.学会知识迁移,提高应试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规律和辨析的方法,学会知识迁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之乎者也"已成为文言文 ...

  • 高中语文课程纲要
  •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课程纲要 授课教师:李快乐 吴强 张烨 谷怡然 课题名称:文言文阅读专题 课程类型:专题复习 教学材料:高考专题复习材料整理 授课时间:16课时 授课对象:高三学生 一.模块总目标 1. 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2.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 ...

  • 3专题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 第二部分 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主备教师:蔡 丽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核心是考纲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理解它关键就是要能够判断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不同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学生已经学过很多文言虚词,本节课的内容就 ...

  • 2016高考文言文断句导学案
  • 一.高考真题导入 1.(2015全国卷新课标I)文言文阅读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袺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偹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 ...

  • 高考文言文实词复习
  • 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文言实词 作者:蓦然回首 来自:敏思博客 总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浅易的标准: 1. 体裁:叙事为主.写景.抒情.说明及一般的说理文次之,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寓有哲理的小品文. 2. 内容:较少出现生疏的古文化常识或艰涩的古文化背景,少用典故. 3. 风格:属于典范的文言文作品 ...

  • 什么叫断句
  • 文言文断句技巧 什么叫断句 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 òu ).现代用的标点符号是"句读"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