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论述题

论述题

1、在求学征途上,为什么我们是学习这些内容而不是学习那些内容?请用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分析说明。

(1)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A:社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影响着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编制教科书和评价课程实施的根据。

B:儿童:不同的儿童观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如儿童本位的课程观更是把儿童看作课程的中心。

C:知识:知识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知识的发展情况决定了课程的发展面貌、动力以及组织方式。

(2)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也有自身的内部惯性和规律,决定着课程的面貌和结构。这些内部因素主要是:

A:学制:涉及课程与教学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B:课程传统: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延续性

C:课程与教学理论:影响人们的课程观和课程决策

D:课程自身的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2、请论述教学的三要素理论,并举例说明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三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A: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的种族经验,作为个体在遗传上不能自然获得。个体通过教育掌握种族的经验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类文明的传递和再生产。从教学内部看,学生和教学内容是主客体关系,教学内容是学生的认识对象,而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

B: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有多种描述,教室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说、师生合作说等。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双方任务侧重点有别,互动实现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授业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对整个教学活动负责;学生一般是受业者、参与者、学习者和管理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任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师生关系还可以从伦理、情感角度来描述。

C: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师首先要掌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有效组织、指导学习教学内容。

3.分析教学目标编写过程中应避免的状况,并指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编写和表述

应具备哪些特征。

编写教学目标应避免的问题:

A把教师当作目标的行为主体来表述。

B把教学目标当成教学任务来表述。

C只列出了教材的主题、原理或概念。

D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抽象,不具操作性。

E教学目标规定的是学习历程而非学习结果。

合理教学目标特征:

A表述应全面。包含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习惯等多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B表述应适度。一个班有几十位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不一致,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应有针对性,可考虑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

C表述应明确。抓住重点,不要不分主次地提出一连串的教学目标。

D表述应具体。主要指的是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应尽量作业化,使学生明白具体做什么。

要用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表述,不要用教师或学生的行为过程来表述

4.谈谈如何从知识、学习对象、发展材料三个角度来理解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合。理解课程内容有三个要点:

(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也就是说,课程内容是有选择性的,不可能包括人类社会的所有经验。主要指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科学知识和活动技能。

(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人类文明成果往往是以知识体系、技术体系和规范(体系价值体系)的形式存在,不一定能为学生直接理解和真外掌握,只有通过加工和改造才适合学生学习。所以就要设计这些知识/技能便于学生的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的原理依据就不可少。

(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活动主要是围绕课程内容的学习而展开,是认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这种过程提高能力和思想境界的过程。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征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内容往往以教材为载体,但不能把教材和课程内容当成一个东西。

5.谈谈如何理解“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关于课程实施和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课程实施把计划变成行动是在在课堂上进行的,课程领域是教学领域的一部分。

第二种认为,课程领域不是教学领域的一部分,相反,教学领域是课程领域的一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有赖于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我们认为,课程实施相对于课程计划而言,把文本的东西(计划、标准和教材)变成行动的东西,所以,课程实施离不开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还包括其他的途径和条件,如教育行政提供必要的条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是课程领域的一部分;但另一面,师生作为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也不是单纯执行课程计划,教学中有许多不确定的东西,所以,也不能把教学仅仅看成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

6.举例论述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答题要点:(1)强调教育和课程的过程价值

(2)主张从做中学

(3)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

(4)崇尚师生合作

7.联系实际,谈谈编制课程的四个基本步骤。

答题要点:(1)分析课程来源,确定基本目标

(2)选择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

(4)评价学习结果

每点展开论述,并注意联系实际。

8、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学科课程的特征:

(1) 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来源

(2) 课程组织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经验课程的特征:

(1) 以学习者的经验及需要为课程目标的来源

(2) 重视学习者的创造性

(3) 重视学习者的整体经验

(4) 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两者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心理经验与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

联系实际部分:只要谈到学科课程或经验课程的现状,就酌情给分。

9、“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1)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2)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

心发展规律,以研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课题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成了教学的科学基础。

(3)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自由交往,充满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交流,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4)仅靠科学不足以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教学不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哲学和艺术的基础上。

10.从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1)三种取向各有价值,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创生取向把处于具体教育情景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重的主体性解放出来,相互适应取向把外部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景、社区情景的因素均予以考虑。

(2)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抹杀了课程变革的直接参与者的主题价值;课程创生取向对实践界的要求很高;相互适应取向一定程度上具有另外两种取向的局限性。

我国当前改革方案的制定充分发挥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的作用;考虑到了具体教育情景和社区情景的因素;当前课改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

11. 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三类观点,请你分别谈谈对这三类观点的理解,并进行比较。

(1)“课程作为学科”认为课程是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合。它的缺陷在 于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强调内容,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这种课程定义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也忽视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3) “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是把课程视 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获得的经

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 经验 或体验。这种定义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解了 内容 与课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

12. 结合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开发隐性课程?

(1)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要增强反省意识。

(2)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要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

(3)课程开发与实施者要明确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与设计。

(4)课程开发与实施者要有选择的利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自己对课程话语的理解。

13.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落实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为什么倡导综合课程: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具有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情况;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而我国的学生往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而我国的学生整合知识经验的能力不够强。

(2)怎样落实综合课程: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教师与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

14.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1)趋势:强调课程的人性化;力求课程的生活化;注重课程的整合化;采行课程的弹性化

(2)我国的课程改革措施:提升课程改革的决策层次,为课程改革立法;建立课程问责制度,提高教育政策执行力;提供课程改革的财政保障;建立评价系统,突破课程改革的瓶颈;完善评价系统和加强课程改革基础研究,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性等。

15.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时间状况,分析其意义。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16.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17.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教材改革的未来方向。

(1)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逐步与国际接轨。

(2)课程改革要有充分的理论上和组织上准备。

(3)课程改革要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学校的积极性,谋求“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4)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应参与课程改革的每一过程。

(5)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既体现我国特色,又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18.结合实际评析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学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课堂中的“静听者”、服从者。这种把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客体的观点是片面的,它从根本上否认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的交往关系,使教学变成了一种控制活动,这样,不仅作为客体的一方被扭曲了,即使是作为主体的一方也被扭曲了。

19.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与此同时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原因:a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b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学习将会极大地左右他们的态度和性格。c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②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养与教育的关系。

a.教养和教育彼此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各具特性,各有其固有的逻辑。

b.教养与教育又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制约。

20.请结合实际论述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的关系。

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是支撑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选择”必然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基本宗旨。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机和个性特征选修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课程的时候,不仅对所

选课程的学习能力能够促进个性发展,而且,对这些课程的选择过程本身也极富个性发展的价值。

论述题

1、在求学征途上,为什么我们是学习这些内容而不是学习那些内容?请用影响课程发展的因素分析说明。

(1)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

A:社会: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能够培养什么样的人,影响着课程目标确定、课程内容选择、编制教科书和评价课程实施的根据。

B:儿童:不同的儿童观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内容和组织。如儿童本位的课程观更是把儿童看作课程的中心。

C:知识:知识是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所以,知识的发展情况决定了课程的发展面貌、动力以及组织方式。

(2)影响课程发展的内部因素:课程与教学的发展也有自身的内部惯性和规律,决定着课程的面貌和结构。这些内部因素主要是:

A:学制:涉及课程与教学的纵向和横向联系;

B:课程传统:课程与教学的历史延续性

C:课程与教学理论:影响人们的课程观和课程决策

D:课程自身的发展的辩证否定规律

2、请论述教学的三要素理论,并举例说明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三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

A: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教学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是人类的种族经验,作为个体在遗传上不能自然获得。个体通过教育掌握种族的经验是人类特有的生存方式,实现人类文明的传递和再生产。从教学内部看,学生和教学内容是主客体关系,教学内容是学生的认识对象,而学生又是认识的主体。

B: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师生关系有多种描述,教室中心说、学生中心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动说、师生合作说等。我们认为,在教学中,师生双方都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双方任务侧重点有别,互动实现教学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设计者、组织者、授业者、管理者和研究者,对整个教学活动负责;学生一般是受业者、参与者、学习者和管理对象,同时又是学习的主任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师生关系还可以从伦理、情感角度来描述。

C: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系:

教师首先要掌握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有效组织、指导学习教学内容。

3.分析教学目标编写过程中应避免的状况,并指出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编写和表述

应具备哪些特征。

编写教学目标应避免的问题:

A把教师当作目标的行为主体来表述。

B把教学目标当成教学任务来表述。

C只列出了教材的主题、原理或概念。

D教学目标过于笼统、抽象,不具操作性。

E教学目标规定的是学习历程而非学习结果。

合理教学目标特征:

A表述应全面。包含了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习惯等多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B表述应适度。一个班有几十位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不一致,因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应有针对性,可考虑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

C表述应明确。抓住重点,不要不分主次地提出一连串的教学目标。

D表述应具体。主要指的是知识方面的教学目标,应尽量作业化,使学生明白具体做什么。

要用学生的学习结果来表述,不要用教师或学生的行为过程来表述

4.谈谈如何从知识、学习对象、发展材料三个角度来理解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合。理解课程内容有三个要点:

(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也就是说,课程内容是有选择性的,不可能包括人类社会的所有经验。主要指基本的社会生活规范、科学知识和活动技能。

(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人类文明成果往往是以知识体系、技术体系和规范(体系价值体系)的形式存在,不一定能为学生直接理解和真外掌握,只有通过加工和改造才适合学生学习。所以就要设计这些知识/技能便于学生的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等的原理依据就不可少。

(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活动主要是围绕课程内容的学习而展开,是认识课程内容、把课程内容转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这种过程提高能力和思想境界的过程。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征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内容往往以教材为载体,但不能把教材和课程内容当成一个东西。

5.谈谈如何理解“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关于课程实施和教学的关系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认为课程实施就是教学,课程实施把计划变成行动是在在课堂上进行的,课程领域是教学领域的一部分。

第二种认为,课程领域不是教学领域的一部分,相反,教学领域是课程领域的一部分。第三种观点认为,课程实施有赖于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我们认为,课程实施相对于课程计划而言,把文本的东西(计划、标准和教材)变成行动的东西,所以,课程实施离不开教学,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还包括其他的途径和条件,如教育行政提供必要的条件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是课程领域的一部分;但另一面,师生作为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也不是单纯执行课程计划,教学中有许多不确定的东西,所以,也不能把教学仅仅看成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

6.举例论述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答题要点:(1)强调教育和课程的过程价值

(2)主张从做中学

(3)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

(4)崇尚师生合作

7.联系实际,谈谈编制课程的四个基本步骤。

答题要点:(1)分析课程来源,确定基本目标

(2)选择学习经验

(3)组织学习经验

(4)评价学习结果

每点展开论述,并注意联系实际。

8、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各有哪些特征?两者关系如何?谈谈当前我国教育实践中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方面的现状。

学科课程的特征:

(1) 以学科知识或文化的发展作为课程目标来源

(2) 课程组织遵循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

经验课程的特征:

(1) 以学习者的经验及需要为课程目标的来源

(2) 重视学习者的创造性

(3) 重视学习者的整体经验

(4) 重视学习者的个性差异

两者关系: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个人知识与学科知识;心理经验与逻辑经验之间的关系。

联系实际部分:只要谈到学科课程或经验课程的现状,就酌情给分。

9、“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谈谈你的看法。

(1)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

(2)教学必须建立在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必须遵循人的身

心发展规律,以研究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为课题的生理学、心理学等学科,构成了教学的科学基础。

(3)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自由交往,充满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认知的、情感的和价值观念的交流,教学是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4)仅靠科学不足以充分把握教学的本质,教学不仅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还建立在哲学和艺术的基础上。

10.从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之间的关系分析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1)三种取向各有价值,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创生取向把处于具体教育情景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重的主体性解放出来,相互适应取向把外部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景、社区情景的因素均予以考虑。

(2)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忠实取向抹杀了课程变革的直接参与者的主题价值;课程创生取向对实践界的要求很高;相互适应取向一定程度上具有另外两种取向的局限性。

我国当前改革方案的制定充分发挥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的作用;考虑到了具体教育情景和社区情景的因素;当前课改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

11. 关于课程的定义主要有“课程作为学科”、“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三类观点,请你分别谈谈对这三类观点的理解,并进行比较。

(1)“课程作为学科”认为课程是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合。它的缺陷在 于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强调内容,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这种课程定义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也忽视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3) “课程作为经验或体验”是把课程视 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所获得的经

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 经验 或体验。这种定义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解了 内容 与课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

12. 结合实际,谈谈应该怎样开发隐性课程?

(1)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要增强反省意识。

(2)课程开发者与实施者要创设自由、民主、开放的教育情境。

(3)课程开发与实施者要明确隐性课程的主要范围或类型,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发与设计。

(4)课程开发与实施者要有选择的利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以提自己对课程话语的理解。

13.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落实综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为什么倡导综合课程:文化或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而我国长期以来具有相互隔离、彼此封闭的情况;学生的发展与当代生活息息相关,而我国的学生往往与社会生活相脱节;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整体性,而我国的学生整合知识经验的能力不够强。

(2)怎样落实综合课程:确定作为综合课程组织核心的主题、问题和概念的选择标准;教师与行政人员要对综合课程进行恰当规划与合作;开发综合性评估形式;建立单一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教师培训计划。

14.世界课程改革有哪些发展趋势?据此应如何深化我国的课程改革?

(1)趋势:强调课程的人性化;力求课程的生活化;注重课程的整合化;采行课程的弹性化

(2)我国的课程改革措施:提升课程改革的决策层次,为课程改革立法;建立课程问责制度,提高教育政策执行力;提供课程改革的财政保障;建立评价系统,突破课程改革的瓶颈;完善评价系统和加强课程改革基础研究,提高课程改革的科学性等。

15.20世纪70年代以来课程内涵发生了重要变化,请谈谈课程内涵的发展趋势,并结合我国当前课程时间状况,分析其意义。

(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

(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

(3)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

(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

(5)从强调实际课程到强调实际课程与“虚无课程”并重。

(6)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学校课程与校外课程并重。

16.请论述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

(1)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

(2)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

(3)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17.结合实际谈谈中国教材改革的未来方向。

(1)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要逐步与国际接轨。

(2)课程改革要有充分的理论上和组织上准备。

(3)课程改革要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学校的积极性,谋求“国家课程开发”、“地方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统一。

(4)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主体,应参与课程改革的每一过程。

(5)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既体现我国特色,又尽可能与国际接轨。

18.结合实际评析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中心论”。

“教师中心论”认为教学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的权威,学生是课堂中的“静听者”、服从者。这种把教师视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客体的观点是片面的,它从根本上否认了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平等的交往关系,使教学变成了一种控制活动,这样,不仅作为客体的一方被扭曲了,即使是作为主体的一方也被扭曲了。

19.如何理解“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与此同时会形成和改变思想品德和价值观念。

原因:a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各门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同时,形成相应的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从而对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b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旨在掌握特定学科知识的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潜在的教育性,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什么方法进行学习将会极大地左右他们的态度和性格。c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特定的班级社会气氛和人际关系的性质也影响学生的品德和性格。

②教学过程中要明确教养与教育的关系。

a.教养和教育彼此间具有相对独立性,二者各具特性,各有其固有的逻辑。

b.教养与教育又互为基础,互为前提,相互制约。

20.请结合实际论述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的关系。

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是支撑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学会选择”必然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基本宗旨。当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动机和个性特征选修适合自己发展需求的课程的时候,不仅对所

选课程的学习能力能够促进个性发展,而且,对这些课程的选择过程本身也极富个性发展的价值。


相关内容

  • 自考[幼儿园课程]章节考点汇总
  • 第一章 幼儿园课程概念 第一节 对课程的理解 一.名词解释 1.课程形态 2.悬缺课程 3.学问中心课程 4.经验中心课程 5.活动课程 6.隐性(潜在)课程 二.填空题 1.指的是课程的存在或表现形式. 2行的课程和 . 3 4概念,是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 5.综合课程本质上属于课程 ...

  •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历年真题
  •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历年真题(统考前)1996-2006 1996年 要求:论述科学,准确,充分.(每题20分). 一.论述教育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说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传授-接受教学"与"问题-发现教学"各有何长处 ...

  • 北师教育学考研历年真题(96-06)
  • 北师大教育学考研历年真题(统考前)1996-2006 1996年 要求:论述科学,准确,充分.(每题20分). 一.论述教育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 二.说明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三."传授-接受教学"与"问题-发现教学"各有何长处 ...

  • 护理教育作业
  • 4-1 1.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 教师教学思想与现行教育体制之间的矛盾 B) 学生与所学知识.发展能力之间的矛盾 C) 学生知识与能力之间的矛盾 D)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 2. 在教育的四个基本要素中,最主要的关系是 A)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B) 教育者与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 ...

  • 华中师范大学学科语文历年真题.1doc
  • 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文学院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联系电话:027-67868350 传真:027-67868353 邮政编码:430079 地址:二号教学楼 招生人数: 学术型 历年真题如下: 2013年文学类大综合题目 名词解释普通话 词类活用 形声字 古诗十九首 性灵派 问题小说 简答 什么 ...

  • 教育学论述简答
  • 1. 根据所学知识简述原始.古代.现代教育的区别. 原始: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相融合,注重培养生产劳动者. 古代:教育与生产脱离,关注人文教育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关注科学教育 2. 简述现代教育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特点:具有鲜明的生产性,逐步走向大众化道路,内容日益科学化,班级授课制成为 ...

  • 中文系论文选题
  • 2008级本科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中国古代神话> 1.中国神话的演变和发展 2.中国神话的历史化研究 3.神话和仙话的比较研究 4.<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5.中国神话的审美特征 6.楚辞神话研究 <诗经今注> 1.论<诗经>所反映的上古社会风俗 2. ...

  • [转载][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复习提纲 一.基本概念题: 1.思想品德课教学设计 从学生的生活.思想实际出发,依据课程标准要求,遵循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和认知规律,预设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确定教学步骤的过程. 2.中学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为初中学生的思 ...

  • 江苏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附答案)
  • 2009年江苏省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心理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 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字母标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教育心理学研究认为,在学习与教学的系统要素中,学习的主体因素是( ) A.学习内容 B.学生 C.教学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