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肇中的"奇"与"怪"

  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   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祖父曾追随孙中山革命,后牺牲。他父母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1936年2月4日,丁肇中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父母回国。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之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10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   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了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粒子。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这就好像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   提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叹为观止。他有三“怪”,其中最著名的一“怪”是 “不知道”。这是人所共知的“怪脾气”。他到南京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中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个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另一个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说:“不知道。”对此,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南航学生所提的问题极为普通,绝对算不上刁钻古怪,不用说像他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敷衍搪塞过去。他即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影响啊!怎么能“三问三不知”呢?   据知情人介绍,对丁肇中来说,“不知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他一直牢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条古训,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绝不“强不知以为知”。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采访时,对记者的提问,就一连说过几个“不知道”。在其他重要场合包括级别很高的学术交流会,他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也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那就是超凡的人格力量。   事实上,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试想,一个人特别是像丁肇中这样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科学家,如果在学术上没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对一些问题凭“想当然”乱表态,或是为了顾及面子和所谓影响,不懂装懂,用一些模棱两可甚至玄而又玄的含糊答案去糊弄人,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那样,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面子了,还有更可贵的品质和人格,同时还要给人类的科学事业带来无可挽救的损失。

  一提起美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得者丁肇中,人们都会说:那是一个奇人,又是一个怪人。   说到“奇”,丁肇中确实有一段令人惊奇的人生经历。他祖籍山东日照,祖父曾追随孙中山革命,后牺牲。他父母毕业于美国密西根大学。1936年2月4日,丁肇中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大学城,两个月后父母回国。经过一番颠沛流浪,20岁的丁肇中从台湾到父母的母校——美国密西根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学,仅用了5年多时间就获得物理、数学双学士和物理学博士学位,一些美国同学都称他为“奇人”。之后,他到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接着从事科研工作。如此算来,从念大学到博士再到搞科研,一般人大约需10多年时间,而他只用了6年。   1974年8月,他经过10年矢量介子实验,发现了被称为“物理学十一月革命”的新粒子——粒子。他告诉人们:“我做了10年矢量介子实验,才从上百亿个各种各样的粒子中找到了一个J粒子。这就好像在北方地区下了一场倾盆大雨,我从无数雨点中辨认出一个带颜色的雨点那样困难,不能允许有丝毫的松懈和马虎。”由于这一在物理学上有划时代意义的新发现,1974年10月18日他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以后,第三个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学者。在颁奖典礼上,他不顾阻挠,坚持用自己的母语——汉语发言。这种奇人奇事,在中外历史上并不多见。   提到丁肇中的“怪”,比他的“奇”更令人叹为观止。他有三“怪”,其中最著名的一“怪”是 “不知道”。这是人所共知的“怪脾气”。他到南京给南航师生作报告,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中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他坦然回答:“不知道。”又一个学生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他说:“不知道。”另一个学生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他仍然说:“不知道。”对此,很多人感到大惑不解。在他们看来,南航学生所提的问题极为普通,绝对算不上刁钻古怪,不用说像他这样的大师,就是一般人也能敷衍搪塞过去。他即使真的不想说假话,也要顾及自己的面子和影响啊!怎么能“三问三不知”呢?   据知情人介绍,对丁肇中来说,“不知道”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他一直牢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条古训,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事情,绝不“强不知以为知”。他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节目采访时,对记者的提问,就一连说过几个“不知道”。在其他重要场合包括级别很高的学术交流会,他对自己不清楚或不十分清楚的问题,也都很坦然地回答“不知道”。这其实就是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它不但无损于一位大师的光辉,还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奥秘,那就是超凡的人格力量。   事实上,敢于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说“不知道”,不仅是一种气量,一种品格,也是一种境界。试想,一个人特别是像丁肇中这样在世界上具有很大影响力的科学家,如果在学术上没有严肃的科学态度,对一些问题凭“想当然”乱表态,或是为了顾及面子和所谓影响,不懂装懂,用一些模棱两可甚至玄而又玄的含糊答案去糊弄人,会有什么样的严重后果,是可想而知的。那样,失去的就不仅仅是面子了,还有更可贵的品质和人格,同时还要给人类的科学事业带来无可挽救的损失。


相关内容

  • zz 丁肇中的故事
  • 丁肇中的故事 2006-10-06 18:14 1974年,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在美国的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所,进行了一项大胆的.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实验,他发现了一种人们以前完全没有预料到的粒子--J粒子. 当时,新闻界有一个误会:以为J粒子就是"丁粒子",是丁肇中以姓氏 ...

  • 又见丁肇中
  • 也是在炎热的六月中旬,三年前,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裔教授丁肇中独自回到了阔别17年的故乡――日照.几乎是在同一天,丁教授又回来了,不过这次不同,他不再是独自一人,而是妻儿同行――妻子苏珊・丁博士和19岁的大学生儿子克里斯托夫・丁.这也是丁肇中第一次携妻将子返回故乡.按中国人的习俗意识,这也 ...

  • 丁肇中的家国情怀
  • 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华裔美国人,祖籍山东省日照市,现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他曾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粒子,并以和自己中文姓氏"丁"类似的英文字母"J"为那种新粒子命名为"J粒子".曾荣获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丁肇中虽然入了美国籍,但他深深地 ...

  • 我要用中文
  • <我要用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文中的爱国情怀,懂得爱国的重要. 2.理解文中含蓄语句,增强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1. 感受爱国情怀的魅力,懂得爱国的价值和方式. 2.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 教学安排:二课时 一.导入:爱国之言,匹夫亦可说出:爱国之举,匹夫亦可做到.但 ...

  • 如果丁肇中在中国,他得不了诺贝尔奖
  • 最近科学网上在热议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的事,对这件事我没有发表过任何的观点和看法,这是因为我是学物理的,与医学和药学专业扯不上边,自己之前也压根没听说过屠呦呦这个名字,所以属于纯粹的小白,也就不好掺和了. 但是今天注意到网络上流传着对屠呦呦得奖的这样一种观点:屠呦呦的奖并不应当属于她个人,而应当是集体 ...

  •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讲学稿蒋4页
  • <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师生共用导学案 年级:八年级 学科:语文 主备人:陈玉军 课型:新授 审核: 学生评价: 教师评价: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学森的生平,学习钱学森高尚的思想境界: 2.学习本文朴实的行文风格. [学习重难点] 目标1 [学法指导] 1.结合自己对钱学森的课外了解 ...

  • 坚持实事求是的丁肇中
  • 坚持实事求是的丁肇中 在我的记忆里,对于丁肇中教授的认知就是:他是一位闻名世界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发现"J粒子"在40岁便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但看了<大家>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在回答主持人曲向东的大多数问题时,他都很坦率地回答:"不知道."当 ...

  • 2015国考时政热点:赞赏丁肇中先生的"一问三不知"
  • 2015国考时政热点:赞赏丁肇中先生的"一问三不 知"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先生日前在中山大学发表演讲,主题是自己对于宇宙起源的研究.在随后20分钟的问答环节里,有心人发现,丁先生一共回答了五个"我不知道".都是些什么问题呢?" ...

  • [华裔诺奖得主简介]丁肇中
  • 丁肇中(Samuel Chao Chung Ting ,1936-)美籍华裔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安娜堡,祖籍山东省日照市涛雒,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丁肇中先后在重庆.南京和青岛上小学,1948年随父母去台湾,又在台中读了一年小学:1949年先考入台北成功中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