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规律办事

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专题

一、知识解读

(一)、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正确理解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的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这就要反对那种把规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唯心主义观点。

2、正确理解哲学上所讲的规律?

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 正确认识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1)区别:一是含义不同。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二是性质不同。规则是人们制定的、可以修补、补充或废除,它是主观的;规律则不能被制定、修改、废除,它是客观的。

(2)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反映形式。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1、怎样认识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表明它具有客观性。

(1)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4)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具体表现在,一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二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5)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

2、什么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它们的哲学依据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

(1)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我们去研究。这就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用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哲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就必须按规律办事,而按规律办事,就要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2)关系: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因此,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三)哲学原理

1.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

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

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3.怎样做到按规律办事

(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转移,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和创造条件,制约和影响某些规律发展作用的范围。

(3)按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例题解析

1.(全国高考题)

材料一 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蜂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上述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3米。

材料二 国家重视环保工作,洪灾过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荒、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

题目是问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际上是人们应该如何正确摆正自己和客观规律的问题。一方面,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应该尊重规律;另一方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没有作为的,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为人类服务。此外,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制约或影响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趋利避害,变废为宝,为人类谋福利。总之,就是正确处理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的关系问题。将知识点对上号以后,并将人们的具体做法渗透其中,加以简要分析即可。

【答案】

(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表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背规律的结果。

(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和创造条件,制约和影响某些规律发展作用的范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和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就说明了这一点。

(3)按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实施西部大开发,决不能遵循传统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从饿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西部大开发,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接受历史上与保护环境相脱节的教训,坚持不懈地搞生态林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怎样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析】

本题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材料,突出社会热点,理解难度大,就题目设问看,属于一道限制性论述题,解答的理论知识范围分布在哲学常识的第一、二课。因此认真审读材料,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是准确答题的关键。材料是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具体建设和思路,要求在审读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体现的哲学观点,从本材料中可以概括出的哲学观点是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然后把上述材料再回到材料中去,找出这些观点在材料中的具体体现。这又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分析过程。

【答案】

(1)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根据客观实际决定方针政策,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根据西部实际情况,结合当前形势环境,实施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车法,不能盲目地一刀切、一哄而上。

(2)要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接受历史上开发与保护环境脱节的教训,坚持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

3.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实施西部大开发,决不能因循传统

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可以大胆闯、大胆干。

三、练习巩固

1.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猛,由此引发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物价总水平继续上涨。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2004年4月11日,央行宣布从4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4月25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等等。通过这一系列调整措施的加快落实,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今年下半年有望实现经济“软着陆”。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10分)

2.“上游有水猛开荒,中游两岸乱开荒,下游年年闹饥荒。”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塔河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化、胡杨木屏障大面积死亡萎缩。自80年代以来,下游来水量减幅达80%以上,生态环境严重恶化。2000年4月至2004年3月,有关部门利用博斯腾湖水位增高的有利时机,向塔河实施了6次紧急输水,使塔河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也给两岸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

试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3.近来,一种被称为“植物杀手”的外来物种—一枝黄花正借着花期在宁波城乡大面积蔓延。原产北美的一枝黄花,有惊人的繁殖能力以及快速占领空间的特征。在生长过程中,它会与其他物种竞争养分、水分和空间,从而使绿化灌木成片死亡,同时它还蚕食棉花、玉米、大豆等,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据悉,一枝黄花的入侵已使

30多中土著物种相继消失。

“黄花之灾”再次启示我们,在引进物种时一定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1) 什么是规律?

(2) 在引进物种时为什么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答案:

1、(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上述材料中国家采取措施抑制经济过热就是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体现;而不顾市场情况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导致经济过热,则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结果。(5分)

(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材料中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采取的有力措施,正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5分)

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违背了规律,必然要遭到规律的惩罚。对塔河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塔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以及向塔河实施应急输水,使塔河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说明了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顺应规律,才能使人们少受其害,直接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3.(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能被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是不可违抗的,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材料中一枝黄花所带来的维护句体现了这点。但人们面对规律不是毫无作为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我们在引种物种时,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应顾及该物种的生长规律几本地物种的生长规律,合理引种,否则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历年高考关于规律与人的关系试题

1997年全国高考:

38.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38.参考答案:

该地区的做法是: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实际的真切了解。(3分)

(2)辨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作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的正确把握。(5分)

(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作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3分)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等,说明了这一点。(3分) 1999年全国高考:

38.(全国高考题)

材料一 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蜂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上述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3米。

材料二 国家重视环保工作,洪灾过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荒、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答案】

(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表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背规律的结果。

(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和创造条件,制约和影响某些规律发展作用的范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和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就说明了这一点。

(3)按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2002年全国高考:

3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33分)

(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分)

(2)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9分)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39.(共33分)答案要点:(1)①洞庭湖区人民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从过去的单一经营到现在的多种经营(4分);②政府加大投资,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4分);③湖区居民从多种经营中提高了收入(4分)。

(2)①统筹规划,进行政策调整(3分);②直接投资,实施经济调节(3分);③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3分)。

(3)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①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4分);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4分);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4分)。

2003年全国高考:

39.(17分)气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密切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入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该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回答:

(1)2002年夏天,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取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2)试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

39.(1)①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②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①气象信息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②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③气象服务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它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005年全国高考:

39.根据河西走廊的地理特点及开发利用这一地区的历史经验教训,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定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其特殊性,人类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条件和自然规律发展相关产业,这是由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所决定的②河西走廊地区总的来说适合畜牧业发展,历史上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开发,有重大的军事、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大量增加的人口及过度农业发展,加剧了人地矛盾,对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破坏作用③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因此,我们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要看到改造自然中的有利后果,也应看到可能的不利后果,不仅要看到短期后果,也应看到长期后果,不仅要看到局部后果,也应看到整体或更大范围的影响。

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都具有客观性,我们不仅要认识自然规律,也应当不断加深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并加深对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综合作用的认识。 2006年全国高考:

38.(3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摆在突出位臵。

(1)分析图8显示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该采取的措施。(12分)

(3)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12分)

38.(32分)答案要点

(1)①2002-2005年间,我国GDP持续、平稳、高速增长;同期能源消费总量也高速增长。

②从2002到2003年,能源消费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2003-2004年间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都没有显著变化,但前者的数值远高于后者的数值。2004-2005年间能源消费增长率下降,同期GDP增长率保持稳定,

说明我国经济

发展中单位GDP能耗较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2)①企业应该降低物耗、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三废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由粗放

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②为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应;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技能;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3)①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分)因为

规律具有客观性。(2分)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律。(2分)

②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2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动地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2分)

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专题

一、知识解读

(一)、 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1、正确理解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世界上万事万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但是,事物的变化和发展不是杂乱无章、毫无秩序的,而是有着确定不移的基本秩序,都有其无法违背的客观规律。无论自然界,人类社会还是人类的思维,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这就要反对那种把规律看成是外部力量强加给事物的唯心主义观点。

2、正确理解哲学上所讲的规律?

规律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而是事物本身固有的联系;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联系。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3、 正确认识规律与规则的关系

(1)区别:一是含义不同。规则是人们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二是性质不同。规则是人们制定的、可以修补、补充或废除,它是主观的;规律则不能被制定、修改、废除,它是客观的。

(2)联系:一个正确的、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一种反映形式。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

1、怎样认识规律是客观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表明它具有客观性。

(1)规律是客观的,指的是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规律是客观的,意味着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是客观的,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

(4)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人们能够认识规律并能利用规律。具体表现在,一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二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5)按规律办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蔑视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不仅办不好事情,而且必然遭到失败。

2、什么是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它们的哲学依据是什么?二者的关系怎样?

(1)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我们去研究。这就是说,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用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2)哲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就必须按规律办事,而按规律办事,就要做到实事求是,解放思想。

(2)关系:要坚持实事求是就是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达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是真正的解放思想。因此,解放思想同实事求是是统一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三)哲学原理

1. 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人们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改变或消灭规律,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方法论】:承认规律的客观性,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等工作中,要按规律办

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的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尊重客观规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 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

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

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人类各项成功的活动都是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合。如农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和消灭病虫害、防治SARS、宇宙飞船的成功发射,卫星成功发射科学上探索发现、各种工程的兴建等等。

3.怎样做到按规律办事

(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转移,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和创造条件,制约和影响某些规律发展作用的范围。

(3)按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二、例题解析

1.(全国高考题)

材料一 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蜂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上述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3米。

材料二 国家重视环保工作,洪灾过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荒、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解析】

题目是问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实际上是人们应该如何正确摆正自己和客观规律的问题。一方面,规律具有客观性,所以应该尊重规律;另一方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没有作为的,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其为人类服务。此外,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制约或影响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趋利避害,变废为宝,为人类谋福利。总之,就是正确处理规律的客观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的关系问题。将知识点对上号以后,并将人们的具体做法渗透其中,加以简要分析即可。

【答案】

(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表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背规律的结果。

(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和创造条件,制约和影响某些规律发展作用的范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和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就说明了这一点。

(3)按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2.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

实施西部大开发,决不能遵循传统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从饿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出发,发展有市场前景的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

西部大开发,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接受历史上与保护环境相脱节的教训,坚持不懈地搞生态林工程和水土流失治理,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在实施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怎样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析】

本题以西部大开发为背景材料,突出社会热点,理解难度大,就题目设问看,属于一道限制性论述题,解答的理论知识范围分布在哲学常识的第一、二课。因此认真审读材料,准确把握材料内涵是准确答题的关键。材料是关于西部大开发的具体建设和思路,要求在审读材料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体现的哲学观点,从本材料中可以概括出的哲学观点是从实际出发、按规律办事、解放思想,积极创新、发挥主观能动性等,然后把上述材料再回到材料中去,找出这些观点在材料中的具体体现。这又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分析过程。

【答案】

(1)坚持从实际出发,是根据客观实际决定方针政策,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西部大开发中,一定要根据西部实际情况,结合当前形势环境,实施从各地资源特点和自身优势车法,不能盲目地一刀切、一哄而上。

(2)要在事物的运动中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接受历史上开发与保护环境脱节的教训,坚持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从根本上改变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状况。

3.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创新。实施西部大开发,决不能因循传统

的发展思路和模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反对僵化保守的思想,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原则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都可以大胆闯、大胆干。

三、练习巩固

1.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反映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规模过大,特别是一些行业投资增长过猛,由此引发煤、电、油、运供求关系紧张,货币信贷增长过快,物价总水平继续上涨。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及时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2004年4月11日,央行宣布从4月25日起上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4月25日,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深入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等等。通过这一系列调整措施的加快落实,部分行业投资过热的现象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今年下半年有望实现经济“软着陆”。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10分)

2.“上游有水猛开荒,中游两岸乱开荒,下游年年闹饥荒。”长期以来,由于气候变化和水土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塔河河道断流、湖泊干涸、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沙化、胡杨木屏障大面积死亡萎缩。自80年代以来,下游来水量减幅达80%以上,生态环境严重恶化。2000年4月至2004年3月,有关部门利用博斯腾湖水位增高的有利时机,向塔河实施了6次紧急输水,使塔河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也给两岸百姓的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

试用有关规律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3.近来,一种被称为“植物杀手”的外来物种—一枝黄花正借着花期在宁波城乡大面积蔓延。原产北美的一枝黄花,有惊人的繁殖能力以及快速占领空间的特征。在生长过程中,它会与其他物种竞争养分、水分和空间,从而使绿化灌木成片死亡,同时它还蚕食棉花、玉米、大豆等,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据悉,一枝黄花的入侵已使

30多中土著物种相继消失。

“黄花之灾”再次启示我们,在引进物种时一定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1) 什么是规律?

(2) 在引进物种时为什么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

答案:

1、(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上述材料中国家采取措施抑制经济过热就是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体现;而不顾市场情况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导致经济过热,则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结果。(5分)

(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材料中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采取的有力措施,正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具体体现。(5分)

2、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违背了规律,必然要遭到规律的惩罚。对塔河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塔河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以及向塔河实施应急输水,使塔河的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说明了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顺应规律,才能使人们少受其害,直接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

3.(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2)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不能被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是不可违抗的,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材料中一枝黄花所带来的维护句体现了这点。但人们面对规律不是毫无作为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我们在引种物种时,不能只顾经济效益,而忽视其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危害,

应顾及该物种的生长规律几本地物种的生长规律,合理引种,否则会造成巨大的危害。

历年高考关于规律与人的关系试题

1997年全国高考:

38.某贫困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他们根据其他地区“无工不富”的经验,建起了一些小型机械厂,但由于原材料和资金缺乏,结果收效甚微。经过认真分析,他们认识到该地区山场面积大,适宜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于是因地制宜种起了果树、中药材,饲养起牛、羊、家兔等,经济情况很快有了改观。在此基础上,他们又办起果品肉类加工厂,几年就摆脱贫困,走上了致富之路。 该地区在脱贫过程中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38.参考答案:

该地区的做法是:

(1)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该地区从脱离本地区实际盲目办工厂,转为根据本地区“山场面积大”的特点发展林果业和养殖业,做到了对自己地区客观实际的真切了解。(3分)

(2)辨证地认识和把握实际。该地区既看到自己的不利条件,又看到自己的有利条件,作出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正确决策,这一过程体现了对实际的全面把握;在林果业和养殖业有了一定发展后,办起与之配套的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过程,则体现了对变化发展了的实际的正确把握。(5分)

(3)正确地对待别人的经验。该地区对“无工不富”的经验,从简单照搬到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地作出正确的决策说明了这一点。(3分)

(4)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该地区领导认为脱贫不能仅靠政府救济,更要靠自力更生,并抓住时机办起果品和肉类加工厂的决策过程等,说明了这一点。(3分) 1999年全国高考:

38.(全国高考题)

材料一 1998年长江发生的全流域特大洪水,其水量和蜂高均与1954年大体相当,但水位却超过历史最高值。出现上述情况与生态环境状况直接相关。据统计,近30年间,长江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一半,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一倍,中下游湖泊面积减少45.5%,湖底普遍淤高1~3米。

材料二 国家重视环保工作,洪灾过后,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又采取了包括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在内的一系列措施,要求各地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荒、乱占林地行为,并对加强水利设施建设,“退耕还林:、”“退田还湖”等作出安排。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怎样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

【答案】

(1)按客观规律办事,就要尊重客观规律。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惩罚。治理江河、兴修水利就是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的表现;而破坏生态环境,导致灾情加重,则是违背规律的结果。

(2)按客观规律办事,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和创造条件,制约和影响某些规律发展作用的范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兴修水利和采取一系列环保措施,就说明了这一点。

(3)按规律办事,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国家兴修水利、保护生态环境等都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具体表现。

2002年全国高考:

3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道:“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种植业外,还发展了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33分)

(1)上述材料反映了洞庭湖区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2分)

(2)在上述变化中,政府是怎样履行其管理经济职能的。(9分)

(3)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39.(共33分)答案要点:(1)①洞庭湖区人民农业经营方式发生了重要转变,即从过去的单一经营到现在的多种经营(4分);②政府加大投资,改善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环境,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4分);③湖区居民从多种经营中提高了收入(4分)。

(2)①统筹规划,进行政策调整(3分);②直接投资,实施经济调节(3分);③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3分)。

(3)从洞庭湖的变迁,我们可以认识到:①发展经济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4分);②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4分);③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违背客观规律要受到惩罚(4分)。

2003年全国高考:

39.(17分)气象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德尔菲”定律揭示了气象行业的投入与产出的密切关系,即在气象行业投入1元钱,可以获得98元的经济回报。我国某省气象部门一年便可为该省带来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一些地区已经出了专业的气象经纪人和气象服务企业,气象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回答:

(1)2002年夏天,北京等地为缓解当地旱情,采取了许多人工增雨的措施,明显增加了降水。试分析“人工增雨”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2)试用所学经济常识分析气象经济迅速发展这一现象。

39.(1)①事物运动是有客观规律的。②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2)①气象信息也是一种经济资源,企业有效利用气象信息可以减少损失,创造效益。②气象服务企业和经纪人的出现,有利于充分利用气象信息的经济价值。③气象服务业是新兴的第三产业,它的兴起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005年全国高考:

39.根据河西走廊的地理特点及开发利用这一地区的历史经验教训,运用所学哲学知识说明应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答:①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一定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其特殊性,人类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根据该地区的实际条件和自然规律发展相关产业,这是由自然条件和自然规律的客观性所决定的②河西走廊地区总的来说适合畜牧业发展,历史上对河西走廊地区的开发,有重大的军事、社会、经济和文化意义,但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大量增加的人口及过度农业发展,加剧了人地矛盾,对自然环境有着一定的破坏作用③人与自然的关系处于普遍联系之中,因此,我们对自然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要看到改造自然中的有利后果,也应看到可能的不利后果,不仅要看到短期后果,也应看到长期后果,不仅要看到局部后果,也应看到整体或更大范围的影响。

④自然界的发展规律和社会的发展规律都具有客观性,我们不仅要认识自然规律,也应当不断加深对社会规律的认识,并加深对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综合作用的认识。 2006年全国高考:

38.(32分)根据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中存在高投入、高产出、高耗能、高污染的现象。能源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为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摆在突出位臵。

(1)分析图8显示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企业该采取的措施。(12分)

(3)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12分)

38.(32分)答案要点

(1)①2002-2005年间,我国GDP持续、平稳、高速增长;同期能源消费总量也高速增长。

②从2002到2003年,能源消费的增长明显快于GDP的增长。2003-2004年间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GDP增长率都没有显著变化,但前者的数值远高于后者的数值。2004-2005年间能源消费增长率下降,同期GDP增长率保持稳定,

说明我国经济

发展中单位GDP能耗较高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

(2)①企业应该降低物耗、能耗,节约资源;降低三废排放,减少环境污染;由粗放

型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②为达到这一目的,企业应;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职工的劳动技能;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3)①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尊重客观规律,这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分)因为

规律具有客观性。(2分)我们既要尊重经济增长的规律,又要尊重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律。(2分)

②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发挥主观能动性。(2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规律运用规律的条件。(2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能动地认识相关规律,在实践中创造条件努力实现这一目标。(2分)


相关内容

  • 1.2.3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 课题: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教材简析: 本课内容含两个小标题:1.规律及其客观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前者是知识和理论上的铺垫:后者是纵深层面上的展开. 教学策略和方法 总体上的程序:通过经典案例导入,通过实例辨识揭示规律的含义,通过焦点话题认同规律是客观的道理,通过典 ...

  • 微党课讲稿(按照非公企业党建客观规律办事,提高非公企业党建水平)
  • 按照非公企业党建客观规律办事 努力提高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对8个方面的重大任务作出部署,这是科学发展观在党的建设中全面贯彻和自觉运用,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建设和纯洁性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里,本人根据自己长期从事党建工 ...

  • 李若鹏:论规律
  • 论规律 何谓规律?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是事物在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规则性的生死定律,以其铁的必然性起着作用,任何物质运动都受它的约束. 人类很早就对规律有了认识.孔子在<论语>中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指出规律是客观 ...

  • 把握社会发展规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中国共产党探究中国社会发展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必然选择和必然结果.当前,我们必须把握和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真正按客观规律办事,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社会发展规律: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作者简介]张英,中共太仓市浏河镇 ...

  • 如何做好村支部书记的心得体会
  • 现在大家基本公认,如何把农民组织起来,是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问题之一.笔者长期在基层工作,曾经先后兼任过三个村的支部书记,下面就如何组织农民问题,谈点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先讲三件小事:1.94年5月中旬,我到**乡百合村兼任村支 部书记,该村是个瘫痪村,因与邻村闹土地官司,人心涣散,治安混乱.当时正是 ...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1.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他有什么要求?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即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及其属性和规律出发 答:它要求我们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主观思想和行动. 2.为什么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 ...

  •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58
  •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真理是人们在实践中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既遵循真理尺度,又符合价值:(真理尺度:指制约人们实践的外部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例如,我们建筑一幢居民大楼,一方面,要遵循真理尺:再如,我们进行的社会 ...

  • 唯物论原理
  •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物质性.人的意识是社会的 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自然界的客观性原理:自然界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们有意识处 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

  • 高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知识点总结
  •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