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虎门销烟 林则徐禁烟的资料故事 林则徐的故事

林则徐(1785.8.30-1850.11.22)

林则徐的资料

姓名:林则徐

别名:林元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侯官

出生日期:1785年8月30日(乙巳年)

逝世日期:1850年11月22日(庚戌年)

职业:湖广总督

主要成就: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代表作品:《试帖诗稿》、《使滇吟草》、《拜石山房诗草》、《黑头公集》等

林则徐: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者

林则徐,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1785年生,清朝中期户籍福建侯官。林则徐于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兜村),国(清)初再徙省治(福州)。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谥号文忠。

林则徐的故事

道光八年,也就是1828年,时任江陵布政使的林则徐因父亲去世,回到福州守孝。当他得知西湖被侵占,影响了福州的农田灌溉,毅然站了出来。征得了当时的闽浙总督孙尔准和福建巡抚韩克均的同意,林则徐撰写了《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

为了长期维护湖址,杜绝日后再被人侵占,林则徐在西湖湖边砌筑了1236丈的石驳岸。时光流逝,虽然现存的石驳岸早已不是林公当时修建的石岸,但在它们的保护下,西湖至今还维持着林公当年疏浚后的面积。林则徐在疏浚西湖之后,将李纲祠移建到了西湖边,并题写了一对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这对楹不仅反映了林则徐当时的心境,也是林则徐一生为官的真实写照。林则徐七岁能作文。九岁那年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应声对曰:“打一声锣代天地行威”。又有一次,老师带林则徐等学童游鼓山,一时兴起,出“山”、“海”两字,要求学生做一绝对,当其他学童还在思索之时,林则徐率先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又有人出联曰:“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脱口而出:“鸡公有髻不梳头”。其父高兴地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

林则徐年少时有一次参加童子试,其父怕他走路累了影响考试成绩,便让他骑在自己肩上赶路。来到考场,主考官见林则徐年少,有意考考他,即景出了一上联,让其对下联,作为进考场应试的条件。此上联曰:“子骑父作马。”林则徐不慌不忙,一边下地,一边应声答出下联:“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听了林则徐的下联,频频点头,赞不绝口,十分高兴地放林则徐进了考场。

林则徐(1785.8.30-1850.11.22)

林则徐的资料

姓名:林则徐

别名:林元抚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省侯官

出生日期:1785年8月30日(乙巳年)

逝世日期:1850年11月22日(庚戌年)

职业:湖广总督

主要成就:虎门销烟

鸦片战争

代表作品:《试帖诗稿》、《使滇吟草》、《拜石山房诗草》、《黑头公集》等

林则徐: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者

林则徐,字少穆,唐朝莆田望族九牧林后裔,1785年生,清朝中期户籍福建侯官。林则徐于道光七年所撰的《先考行状》中记述:“府君讳宾日,号阳谷,系出莆田九牧林氏,先世由莆田徙居福清之杞店乡(今海口镇岑兜村),国(清)初再徙省治(福州)。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他雷厉风行,严禁鸦片,在虎门公众销毁没收的鸦片烟237万斤,取得禁烟运动的胜利,名振中外。嘉庆三年(1798年),林则徐中秀才,就读鳌峰书院。嘉庆九年(1804年)中举,任厦门海防同知书记,后入福建巡抚张师诚幕府。嘉庆十六年(1811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编修。先后任江西乡试副考官、云南乡试正考官。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江南道监察御史转浙江杭嘉湖道,任上修海塘,兴水利,发展农业,颇有政声。鸦片战争时期主张严禁鸦片、抵抗侵略的爱国政治家。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臣。谥号文忠。

林则徐的故事

道光八年,也就是1828年,时任江陵布政使的林则徐因父亲去世,回到福州守孝。当他得知西湖被侵占,影响了福州的农田灌溉,毅然站了出来。征得了当时的闽浙总督孙尔准和福建巡抚韩克均的同意,林则徐撰写了《清厘福州小西湖界址告示》。

为了长期维护湖址,杜绝日后再被人侵占,林则徐在西湖湖边砌筑了1236丈的石驳岸。时光流逝,虽然现存的石驳岸早已不是林公当时修建的石岸,但在它们的保护下,西湖至今还维持着林公当年疏浚后的面积。林则徐在疏浚西湖之后,将李纲祠移建到了西湖边,并题写了一对楹联:“进退一身关社稷;英灵千古镇湖山。”这对楹不仅反映了林则徐当时的心境,也是林则徐一生为官的真实写照。林则徐七岁能作文。九岁那年元宵节,老师给学生出对子:“点几盏灯为乾坤作福”,林则徐应声对曰:“打一声锣代天地行威”。又有一次,老师带林则徐等学童游鼓山,一时兴起,出“山”、“海”两字,要求学生做一绝对,当其他学童还在思索之时,林则徐率先吟道:“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又有人出联曰:“鸭母无鞋空洗脚”,林则徐脱口而出:“鸡公有髻不梳头”。其父高兴地说:“此儿性灵,时有发现处,不引之则其机反窒。”

林则徐年少时有一次参加童子试,其父怕他走路累了影响考试成绩,便让他骑在自己肩上赶路。来到考场,主考官见林则徐年少,有意考考他,即景出了一上联,让其对下联,作为进考场应试的条件。此上联曰:“子骑父作马。”林则徐不慌不忙,一边下地,一边应声答出下联:“父望子成龙。”主考官听了林则徐的下联,频频点头,赞不绝口,十分高兴地放林则徐进了考场。


相关内容

  • 9虎门销烟教案
  • 9虎门销烟 教学目标: 1.了解鸦片对中国人民的毒害,认识西方列强的侵略野心. 2.学习虎门销烟的故事,感受这是一次爱国壮举. 3.了解毒品危害,懂得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教学准备: 1.学生收集.阅读关于吸毒危害身心.影响社会稳定的案例.故事. 2.教师收集资料,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由 ...

  • 1.1鸦片战争的烽烟教案10北师大版教案(1)
  • 第1课 鸦片战争的烽烟 [课程标准] 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了解魏源.严复等人的主要思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鸦片走私对中国的危害,知道林则徐广州禁烟的史实,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 ...

  • 2015年中考历史试卷分类汇编 鸦片战争
  • 鸦片战争 [内容标准]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内容标准] (1)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列举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一.选择题 1.(2015·江苏泰州· ...

  • 林则徐的伟大壮举虎门的销烟过程及影响
  • 林则徐的伟大壮举虎门的销烟过程及影响 林则徐的伟大壮举,说到林则徐,我们想起的就是虎门销烟这个故事,虽然说我们都知道鸦片对于我们的危害,但是却没有办法很快的消除掉鸦片,而有了林则徐的努力,才有了虎门销烟这样的伟大壮举,下面就为大家来简单的介绍一下虎门销烟的整个故事,其中到底有着什么样的过程,对于今后 ...

  • 鸦片的背后教学设计
  • 鸦片的背后(第一课时) 类别:小学品德 编号 教材分析:<鸦片的背后>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走出深重的灾难(上)第一课的内容,这一课由五大块内容构成,分别是"鸦片--特殊的武器"."屈辱的战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

  • 中国人民不可欺
  • 教学目标 认知: 1.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抵御外侮的事迹. 2.知道中华民族具有不屈不挠.反抗侵略的优良传统. 3.知道中华儿女为捍卫祖国的独立和尊严,不怕牺牲.前赴后继. 情感: 1.敬佩林则徐等民族英雄的爱国行为. 2.为中华民族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感到自豪和骄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

  • 8.虎门销烟(第二课时)教案
  • 8.<虎门销烟>(第二课时) 教案 商洛市小学 彭 璐 教材说明: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记叙了1839年6月3日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提示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因此 ...

  • 血泪国耻教案1
  • 活动主题:血泪国耻 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以及中国人民抗击外侵的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能力 ...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虎门销烟]教案
  • 四上8<虎门销烟> 一.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注意积累词汇. 2. 欣赏词句,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 话. 3. 认识虎门硝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4.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