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阅读知识点整理

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第一类:情节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思路:

(1)根据小说故事的发展划分结构层次。

(2)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4、情节的特点

⑴对情节安排的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5、分析情节的作用: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第二类 人物形象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或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XX是一个……的人(点明身分)。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⒈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

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⒉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3、人物形象作用: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注意: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第三类 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的命运。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⑤奠定感情基调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⑦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

第四类 作品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二、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刻画了……抒发了(呼吁,表达,赞美)……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第五类 表达技巧

一、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二、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⑴表达方式

①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②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⑵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三、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⑴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⑵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四、品味语言特色

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显示其XX性格。

③叙述语言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小说阅读的解题思路与解题方法

第一类:情节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题思路:

(1)根据小说故事的发展划分结构层次。

(2)用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4、情节的特点

⑴对情节安排的评价

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把结局放到开头来写),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起到制造悬念的作用。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故乡》中的“我”等。

⑵情节安排基本技巧

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5、分析情节的作用:

①情节(使情节波澜再起,引出另一个情节,制造悬念,情节更突出,照应前文情节)→②人物(丰富人物,表现人物性格,)→③主题(深化某种主题,突显某种主题)。当然,这个三级概念中,本级和上一级为最基本。按照顺序,与之相近的是答案的重点。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突出了……,表现了……

第二类 人物形象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或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XX是一个……的人(点明身分)。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

2、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⒈表现人物的手法:

⑴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肖像、心理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如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

⑵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侧面描写,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如用有关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事件叙述等烘托所要描写的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情节发展中展现人物性格特

征;环境描写衬托或烘托。

⒉形象刻画基本技巧——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分析人物的心理描写,能很好的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思想活动描写,它往往和外貌、语言、行动交叉在一起。

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细节是文学作品中细腻描绘的最小环节。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是由许多细节组成的,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成功的细节可以增强艺术感染力,是文学创作和记叙文不可忽视的技巧。

细节描写的作用如下:

①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

②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③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④典型的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⑤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⑥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

3、人物形象作用:

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与另一个人物烘托、映衬、反衬)→情节(人物性格决定情节发展)→主题(突显某种主题)

注意: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第三类 环境

环境是人物活动的舞台,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跟人物的塑造与表现主旨有极其重要的关系。阅读中始终把环境、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才能把握小说创作的真谛。

⑴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⑵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③烘托人物,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暗示人物的命运。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⑤奠定感情基调⑥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⑦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深化)。

第四类 作品主题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题型:

1、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2、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3、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二、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小说通过描绘XX故事情节,……刻画了……抒发了(呼吁,表达,赞美)……

如《孔乙己》:通过对断腿前后的孔乙己遭遇的描写(情节),刻画了受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形象(形象),控诉了封建文化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第五类 表达技巧

一、常见题型:

①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

②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

③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二、解题思路

在解答这类题目的过程中要了解以下一些知识:

⑴表达方式

①描写的角度(直接描写、间接描写)

②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

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③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④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

⑵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

⑶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三、小说常用开头结尾

⑴小说常用的开头

A.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B.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烘托了水生嫂的美好心灵。

⑵小说的结局

※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思维方向)好处: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是假的,但前面以作了埋伏。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 “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四、品味语言特色

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①描写如见其人、如听其言、令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②人物语言个性化,显示其XX性格。

③叙述语言简洁、传神。

④语言风格: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凝练等。


相关内容

  • [骆驼祥子]片段阅读指导课教案设计
  • <骆驼祥子>片段阅读指导课教案设计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初中 2.学科:语文 3.课时:一课时 4.预习,初步了解名著内容 5.多媒体电教室 二.教学课题 1.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骆驼祥子>这部名著的背景.内容和意义. (2)读名著,感悟主题,体会旧社会最底层 ...

  • 高三暑期计划
  •  近50天的假期将给同学们带来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好这段时间是每位即将步入高三毕业班的学子必须思考和践行的问题。假期“未雨绸缪”,高三才能“大显身手”。下面我就语文学科假期复习谈几点个人的想法,供参考。   多理多思,夯实基础。“多理”即多整理,多梳理。利用十天左右的时间归类整理 ...

  • 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 2012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祁阳四中高二语文备课组 一.指导思想: 以语文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学校教学工作计划.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为参考,整体把握课程内容,继续推进高中新课改,落实生本教育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挖掘潜能,提高素质.从语文课程作为基 ...

  • 中国古代文学书目大全
  • 1.中国古代文学(附主要书目简介) 附:中国古代文学主要书目简介 中国古代神话 袁珂 著 中华书局 1960年 中国古代神话具有体系不整.表述零散的特征,构成了研究和了解中国神话的困难.这部著作将分散在中国上古典籍中的神话材料作了全面的整理,按时间顺序,用现代汉语概述了中国神话.书中的每句话都不出自 ...

  • 现代文[走出沙漠]阅读答案
  • 现代文中的文学作品阅读理解题,一般考查表达技巧.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语言的鉴赏.思想内容赏析以及知识运用和探究能力.今天,查字典语文小编就以其中一篇阅读为例--现代文<走出沙漠>阅读答案,一起来看看吧! 走出沙漠 沈 宏 他们四人的眼睛都闪着凶光,并且又死死盯住那把挂在我胸前的水壶.而我 ...

  • 微时代,你我的微阅读
  • 插图/兰兰 微话题 weihuati 微言大义 陈之淼 整理 这是一个碎片时代,微博像一个大碗,承载了这些碎片.网民们从这个大碗里,随着自己的喜好捡起这些碎片.哪些碎片化微博最受关注? 睡前故事 浮躁时代的心动故事是最打动人的.去年年底上市的<从你的全世界路过>,最初是在微博上以&quo ...

  • 初一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 初一语文阅读理解分析的答题技巧 一.体味词语含义与作用: 1. 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的内容. 2. 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概括的内容. 3. 体味词语的表达效果,揣摩词语的情味和色彩等附加意义. 4. 替换法:用同义词替换某个词语,将形成的新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对照,通过比较,体会适当与否,分析原因,从 ...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 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教学介绍 一.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自然衔接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5册.每册统一安排4个单元,即每册第一单元是活动单元,第二单元是文体单元,第三单元是文体单元,第四单元是语体(古诗文)单元.具体安排如下表. 册别 活动 文体 文体 语体 语文1 认识自我 传记 散文① 古典诗歌 ...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 教 学 计 划 苏集中学 李海华 2013年2月25日 苏集中学 李海华 一. 指导思想 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原则和语文教育的规律,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知道,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各国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