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赏析 北征

《北征》杜甫唐诗鉴赏

北征

杜甫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指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途阡陌,人烟渺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载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鴞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慄?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意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杜甫诗鉴赏

此诗作于至德二年(757)八月,诗人从凤翔到鄜州探家,叙述一路见闻及到家后的感受。当时宰相房琯被贺兰进明等人诬谤受贿而论罪,作为左拾遗的杜甫上疏为房琯辩罪,触怒肃宗,下三司问罪,得张镐营救释放。八月,肃宗命他离凤翔探家,实为遣归。

《北征》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就的。

全诗共分五大段。

“皇帝二载秋”至“忧虞何时毕”为一段,由北征问家叙起,交待探家的时间、背景、心情。

开篇以年月日写起,似史家笔法,起得奇特。接以“问家室”,点出探家;中间插入“苍茫”二字,将长期离别、战乱频仍,心中渺茫一并写出。“维时遭艰虞”四句,叙述国家遭难,朝野少暇,蒙受皇恩,奉诏探家,在转叙奉诏探家中,以“遭艰虞”三字表达国家危难的关切。“拜辞诣阙下”四句描述拜辞皇帝时的复杂心情。拜辞皇帝,内心惶恐不安,虽然缺乏谏诤的才能,但总是担心君王有过失。说“拜辞”,说“怵惕”, 流露无罪被遣的不得意心情。说“虽乏”,说“恐”委婉抒发因直言敢谏反遭排斥的不满情绪。这里一面说不奉诏自己不敢归;一面又说已奉诏,仍然不肯探家,表达得曲折委婉,心情抑郁沉重。

诚中兴主”四句赞美肃宗中兴、勤勉,表达其忠君爱国之情,他“愤所切”的是“东胡反未已”。

“ 挥涕恋行在”四句承上转入征途,战乱不息,满目疮痍,令人疾首,以深沉的忧国之情结束这一段。

“靡靡逾阡陌”至“残害为异物”为第二段,细叙沿途景事以抒怀。

“靡靡”四句勾勒百姓乱离、百业萧条的战乱图景。这是从整体上写,从大处作总的概括。“回首”二句承上带过“凤翔”,为转入景物描写铺叙。“前登”以下描写一路景物。铺陈寒山,苍崖秋菊、青云、山果等渲染自然美景,引出“缅思桃源内”的幻想,用以对照自身,加强“益叹身世拙”的愤慨。这是触景生情,由山果之得雨露,“甘苦齐结实”,反衬自身不如草木,以渲泄诗人的悲愤之情。以上写一路上邠地风光。“坡陀”以下写鄜州风物。前边写“回首凤翔县”,离开君主本已远,却说“回首”;这里写“坡陀望鄜畤”, 鄜州在望,本已离家日近,却说远望;可见笔势之变化多端,而前者虽远实近,以表达他的忠君恋主思想;后者虽近实远,以表现他的思家心切、牵挂亲人的复杂心理。“我行”二句以鲜明的对照,说“已”,说“犹”,写我心急步急,我仆心宽步缓,衬托诗人的急切心情。“鸱鴞”以下写接近家乡时所见的残破景象。“鸱鴞”、“野鼠”、“寒月”、“白骨”,粗笔勾勒战乱之后怵目惊心的凄惨景象。中间一句“夜深经战场”, 加重了气氛的渲染,又表现出诗人日夜兼程的情景。“潼关百万师”承眼前景象作收结,从眼前景象探究造成惨景的罪恶根源,由景物描写转入国家政事。“往者散何卒”一问,问得尖锐、犀利。

国家的残破正由于朝廷的昏朽无能、正由于潼关一败所造成的。“遂令”二句以因果肯定句式,由国家的残破转述人民的无辜受难,愤怒地揭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遂令”,“ 为”,在极肯定的语气中加强了诗人的强烈愤怒感情。这一段写景抒情,触景伤情,在景物变化的描写中传达诗人的心情的变化,从中抒发了诗人的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况我堕胡尘”至“生理焉得说”为第三段,详细描述到家后的景象。

“况我”二句承潼关之败转入自身“堕胡尘”的痛苦遭遇,忧国思家令他“及归尽华发”。“经年”四句写经过一年的离别之后骤然回家,妻子悲喜交集的情状。“衣百结”,从衣服破旧上写生活的穷困。“松声回”,“共幽咽”,哭声与松涛一起回荡,泉水与人们一同呜咽。描画了久别生还家人悲喜交集的场面。

“平生”四句写娇儿的饥寒景况,从脸色苍白,浑身肮脏,光着双脚上表现其饥寒不堪,以“见耶背面啼”的具有特征性的动作描写,揭示其委曲悲痛,这些又与“平生所娇儿”相照应,既突出了娇儿的饥寒状况,也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床前”六句描写儿女们的破烂衣着,形象地表现出家庭生活的艰难和女孩儿的饥寒情状。“老夫”四句承上总束,写诗人因痛心于家国残破,再加上朝廷对他的打击和一路上的风霜,而病倒,更因自己无力解除儿女的饥寒而悲伤。

说“那无”,说“救汝”,表现了他的急切与悲愤的心情。“粉黛”八句细腻刻画因自己还家,妻子儿女欢乐的情景。打开了常年不动的胭脂包,床头的被褥也叠得稍稍整齐了,瘦弱的妻子的脸上露出喜色,女儿也自己梳好头发,学着妈妈的样子,早晨胡乱涂抹梳妆,这些生活细节的维妙维肖的刻画,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这一家人的思想感情,而在这里,诗人本意是着意写妻子,却借痴女映衬,极富生活情趣。“生还”

八句写诗人面对妻子儿女欢乐的复杂心情。一是得以活着回来,二来又面对天真幼稚的儿女,就这两件事,足可令人忘掉饥渴与痛苦了。孩子们,互相争抢发问,竟然上前扯胡须,面对此情此景,谁还能生气斥责?

回想陷身贼中,思归不得,如今回到家中听儿女们吵闹,也甘心情愿。说“生还”,“似欲”,“问事”,“谁能”,“ 翻思”,“甘受”,几经转折,将诗人复杂曲折的心理刻画得纤毫毕现。“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全家欢乐,顾不上考虑未来的生活,诗以反诘句意把诗人的复杂细微的心理变化充分刻画出来,结束这一段。这一段以细腻的笔触描画了全家团聚的欢乐的场景,写得真实生动,也写出了暂时欢愉中的喜中隐悲、笑中含泪。这一段的结尾“翻思”句又插入国事时局,是为下半段转折点,将家事截住,转入国事。

“至尊尚蒙尘”至“皇纲未宜绝”为第四段,抒发诗人复兴国家、收复两京的主张、期望和信心。

“至尊”四句承上转入国事,笔势突兀。说“尚”,说“几日”,是对皇帝仍在流亡表示痛心,对战乱的平息表示期望。“天色改”,天象好转;“妖氛豁”邪气消散,指时局发生变化,国家有了复兴的希望。“阴·1753·《唐诗鉴赏大典》

风”十二句全写借兵回纥的事。回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当时居住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至德二年,唐肃宗李亨向回纥借兵平定叛乱,回纥怀仁可汗派其子叶护和将军帝德率四千兵丁到凤翔。诗人认为回纥“其俗善驰突”,勇猛善战,但借兵平叛,并非良策,但肃宗一心依靠外力,大臣们也都不敢说话,“颇虚伫”,“ 气欲夺”,正是从皇帝和大臣两方不同态度上表示诗人的态度,诗人认为外兵终将成为国家祸患,因此主张用官军而不可借外兵。所以以“伊洛指掌收”转入官军。“伊洛”以下十二句全是平定叛乱,收复失地的期望,抒写得痛快淋漓。“指掌收”,“ 不足拔”,“开青徐”,“略恒碣”,写官军的势如破竹。“昊天”以下四句从形势好转的征兆上写,霜露下降,带有一股肃杀之气,是说朝廷有征伐叛乱之权,上天示警,厄运就要落到叛军头上,平定叛乱的大好形势已经形成。因此诗人坚信敌人的命运不能长久,皇朝纪纲永远不会断绝。诗以“岂能”,“未宜”的反诘句意加强他热情复国,坚信胜利的强烈感情。

“忆昨狼狈初”至最后为第五段,叙述除掉奸臣的过程,表达热切期望国家中兴的思想感情。

“忆昨”十二句回溯安史叛乱爆发之初,诛杀杨贵妃、杨国忠兄妹,颂扬陈玄礼的“仗钺奋忠烈”使“于今国犹活”的功勋。“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以夏桀之妹妹喜,殷纣之妲己,周幽之褒姒为鉴戒,希望统治者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使国家获得中兴。“凄凉”四句由回顾历史转入当前,“凄凉”、“寂寞”,描写长安一片荒凉残破景象,渲染环境气氛。“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说“望”,说“向”,是盼望皇帝早日返都,兴旺之气笼罩着皇宫,将诗人热望国家复兴的感情作了充分的表达,并且表现了希望统治者以收复京华为念的的期望。“园陵”四句,先帝神灵常在,太宗建立的基业稳固深广,最后以坚信国家一定会复兴结束全篇,显得慷慨雄壮。

全诗描写了安史战乱中社会的残破,战后的惨象,人民的痛苦,谴责了国家的罪人,并表明了对借兵回纥的政见,对国家中兴的热望以及对家人儿女的深厚的爱。是一首政治性极强的叙事性抒情诗。

《北征》杜甫唐诗鉴赏

北征

杜甫

皇帝二载秋,闰八月初吉;

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

维时遭艰虞,朝野少暇日;

顾惭恩私被,诏许归蓬荜。

拜辞指阙下,怵惕久未出。

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

君诚中兴主,经纬固密勿。

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

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

靡靡途阡陌,人烟渺萧瑟。

所遇多被伤,呻吟更流血。

回首凤翔县,旌旗晚明灭。

前登寒山重,屡得饮马窟。

邠郊入地底,泾水中荡潏。

猛虎立我前,苍崖吼时裂。

菊垂今秋花,石载古车辙。

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

山果多琐细,罗生杂橡栗;

或红如丹砂,或黑如点漆。

雨露之所濡,甘苦齐结实。

缅思桃源内,益叹身世拙!

坡陀望鄜畤,岩谷互出没。

我行已水滨,我仆犹木末。

鸱鴞鸣黄桑,野鼠拱乱穴。

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

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遂令半秦民,残害为异物。

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

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

见耶背面啼。垢腻脚不袜。

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

海图拆波涛,旧绣移曲折;

天吴及紫凤,颠倒在短褐。

老夫情怀恶,呕泄卧数日。

那无囊中帛,救汝寒凛慄?

粉黛亦解苞,衾裯稍罗列。

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

学母无不为,晓妆随手抹,

移时施朱铅,狼籍画眉阔。

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

问事竞挽须,谁能即嗔喝?

翻思在贼愁,甘受杂乱聒。

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

至尊尚蒙尘,几日休练卒?

仰观天色改,坐觉妖氛豁。

阴风西北来,惨淡随回纥。

其王愿助顺,其俗善驰突。

送兵五千人,驱马一万匹。

此辈少为贵,四方服勇决。

所用皆鹰腾,破敌过箭疾。

圣心颇虚伫,时议气欲夺。

伊洛指掌收,西京不足拔。

官军请深入,蓄锐可俱发。

此举开青徐,旋瞻略恒碣。

昊天积霜露,正气有肃杀。

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

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

忆昨狼狈初,事与古先别。

奸臣意菹醢,同恶随荡析;

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

周汉获再兴,宣光果明哲,

桓桓陈将军,仗钺奋忠烈。

微尔人尽非,于今国犹活。

凄凉大同殿,寂寞白兽闼。

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

园陵固有神,扫洒数不缺。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杜甫诗鉴赏

此诗作于至德二年(757)八月,诗人从凤翔到鄜州探家,叙述一路见闻及到家后的感受。当时宰相房琯被贺兰进明等人诬谤受贿而论罪,作为左拾遗的杜甫上疏为房琯辩罪,触怒肃宗,下三司问罪,得张镐营救释放。八月,肃宗命他离凤翔探家,实为遣归。

《北征》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写就的。

全诗共分五大段。

“皇帝二载秋”至“忧虞何时毕”为一段,由北征问家叙起,交待探家的时间、背景、心情。

开篇以年月日写起,似史家笔法,起得奇特。接以“问家室”,点出探家;中间插入“苍茫”二字,将长期离别、战乱频仍,心中渺茫一并写出。“维时遭艰虞”四句,叙述国家遭难,朝野少暇,蒙受皇恩,奉诏探家,在转叙奉诏探家中,以“遭艰虞”三字表达国家危难的关切。“拜辞诣阙下”四句描述拜辞皇帝时的复杂心情。拜辞皇帝,内心惶恐不安,虽然缺乏谏诤的才能,但总是担心君王有过失。说“拜辞”,说“怵惕”, 流露无罪被遣的不得意心情。说“虽乏”,说“恐”委婉抒发因直言敢谏反遭排斥的不满情绪。这里一面说不奉诏自己不敢归;一面又说已奉诏,仍然不肯探家,表达得曲折委婉,心情抑郁沉重。

诚中兴主”四句赞美肃宗中兴、勤勉,表达其忠君爱国之情,他“愤所切”的是“东胡反未已”。

“ 挥涕恋行在”四句承上转入征途,战乱不息,满目疮痍,令人疾首,以深沉的忧国之情结束这一段。

“靡靡逾阡陌”至“残害为异物”为第二段,细叙沿途景事以抒怀。

“靡靡”四句勾勒百姓乱离、百业萧条的战乱图景。这是从整体上写,从大处作总的概括。“回首”二句承上带过“凤翔”,为转入景物描写铺叙。“前登”以下描写一路景物。铺陈寒山,苍崖秋菊、青云、山果等渲染自然美景,引出“缅思桃源内”的幻想,用以对照自身,加强“益叹身世拙”的愤慨。这是触景生情,由山果之得雨露,“甘苦齐结实”,反衬自身不如草木,以渲泄诗人的悲愤之情。以上写一路上邠地风光。“坡陀”以下写鄜州风物。前边写“回首凤翔县”,离开君主本已远,却说“回首”;这里写“坡陀望鄜畤”, 鄜州在望,本已离家日近,却说远望;可见笔势之变化多端,而前者虽远实近,以表达他的忠君恋主思想;后者虽近实远,以表现他的思家心切、牵挂亲人的复杂心理。“我行”二句以鲜明的对照,说“已”,说“犹”,写我心急步急,我仆心宽步缓,衬托诗人的急切心情。“鸱鴞”以下写接近家乡时所见的残破景象。“鸱鴞”、“野鼠”、“寒月”、“白骨”,粗笔勾勒战乱之后怵目惊心的凄惨景象。中间一句“夜深经战场”, 加重了气氛的渲染,又表现出诗人日夜兼程的情景。“潼关百万师”承眼前景象作收结,从眼前景象探究造成惨景的罪恶根源,由景物描写转入国家政事。“往者散何卒”一问,问得尖锐、犀利。

国家的残破正由于朝廷的昏朽无能、正由于潼关一败所造成的。“遂令”二句以因果肯定句式,由国家的残破转述人民的无辜受难,愤怒地揭示统治集团的昏庸腐朽。“遂令”,“ 为”,在极肯定的语气中加强了诗人的强烈愤怒感情。这一段写景抒情,触景伤情,在景物变化的描写中传达诗人的心情的变化,从中抒发了诗人的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况我堕胡尘”至“生理焉得说”为第三段,详细描述到家后的景象。

“况我”二句承潼关之败转入自身“堕胡尘”的痛苦遭遇,忧国思家令他“及归尽华发”。“经年”四句写经过一年的离别之后骤然回家,妻子悲喜交集的情状。“衣百结”,从衣服破旧上写生活的穷困。“松声回”,“共幽咽”,哭声与松涛一起回荡,泉水与人们一同呜咽。描画了久别生还家人悲喜交集的场面。

“平生”四句写娇儿的饥寒景况,从脸色苍白,浑身肮脏,光着双脚上表现其饥寒不堪,以“见耶背面啼”的具有特征性的动作描写,揭示其委曲悲痛,这些又与“平生所娇儿”相照应,既突出了娇儿的饥寒状况,也表现诗人的内心痛苦。“床前”六句描写儿女们的破烂衣着,形象地表现出家庭生活的艰难和女孩儿的饥寒情状。“老夫”四句承上总束,写诗人因痛心于家国残破,再加上朝廷对他的打击和一路上的风霜,而病倒,更因自己无力解除儿女的饥寒而悲伤。

说“那无”,说“救汝”,表现了他的急切与悲愤的心情。“粉黛”八句细腻刻画因自己还家,妻子儿女欢乐的情景。打开了常年不动的胭脂包,床头的被褥也叠得稍稍整齐了,瘦弱的妻子的脸上露出喜色,女儿也自己梳好头发,学着妈妈的样子,早晨胡乱涂抹梳妆,这些生活细节的维妙维肖的刻画,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这一家人的思想感情,而在这里,诗人本意是着意写妻子,却借痴女映衬,极富生活情趣。“生还”

八句写诗人面对妻子儿女欢乐的复杂心情。一是得以活着回来,二来又面对天真幼稚的儿女,就这两件事,足可令人忘掉饥渴与痛苦了。孩子们,互相争抢发问,竟然上前扯胡须,面对此情此景,谁还能生气斥责?

回想陷身贼中,思归不得,如今回到家中听儿女们吵闹,也甘心情愿。说“生还”,“似欲”,“问事”,“谁能”,“ 翻思”,“甘受”,几经转折,将诗人复杂曲折的心理刻画得纤毫毕现。“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全家欢乐,顾不上考虑未来的生活,诗以反诘句意把诗人的复杂细微的心理变化充分刻画出来,结束这一段。这一段以细腻的笔触描画了全家团聚的欢乐的场景,写得真实生动,也写出了暂时欢愉中的喜中隐悲、笑中含泪。这一段的结尾“翻思”句又插入国事时局,是为下半段转折点,将家事截住,转入国事。

“至尊尚蒙尘”至“皇纲未宜绝”为第四段,抒发诗人复兴国家、收复两京的主张、期望和信心。

“至尊”四句承上转入国事,笔势突兀。说“尚”,说“几日”,是对皇帝仍在流亡表示痛心,对战乱的平息表示期望。“天色改”,天象好转;“妖氛豁”邪气消散,指时局发生变化,国家有了复兴的希望。“阴·1753·《唐诗鉴赏大典》

风”十二句全写借兵回纥的事。回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当时居住于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至德二年,唐肃宗李亨向回纥借兵平定叛乱,回纥怀仁可汗派其子叶护和将军帝德率四千兵丁到凤翔。诗人认为回纥“其俗善驰突”,勇猛善战,但借兵平叛,并非良策,但肃宗一心依靠外力,大臣们也都不敢说话,“颇虚伫”,“ 气欲夺”,正是从皇帝和大臣两方不同态度上表示诗人的态度,诗人认为外兵终将成为国家祸患,因此主张用官军而不可借外兵。所以以“伊洛指掌收”转入官军。“伊洛”以下十二句全是平定叛乱,收复失地的期望,抒写得痛快淋漓。“指掌收”,“ 不足拔”,“开青徐”,“略恒碣”,写官军的势如破竹。“昊天”以下四句从形势好转的征兆上写,霜露下降,带有一股肃杀之气,是说朝廷有征伐叛乱之权,上天示警,厄运就要落到叛军头上,平定叛乱的大好形势已经形成。因此诗人坚信敌人的命运不能长久,皇朝纪纲永远不会断绝。诗以“岂能”,“未宜”的反诘句意加强他热情复国,坚信胜利的强烈感情。

“忆昨狼狈初”至最后为第五段,叙述除掉奸臣的过程,表达热切期望国家中兴的思想感情。

“忆昨”十二句回溯安史叛乱爆发之初,诛杀杨贵妃、杨国忠兄妹,颂扬陈玄礼的“仗钺奋忠烈”使“于今国犹活”的功勋。“不闻夏殷衰,中自诛褒妲”,以夏桀之妹妹喜,殷纣之妲己,周幽之褒姒为鉴戒,希望统治者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使国家获得中兴。“凄凉”四句由回顾历史转入当前,“凄凉”、“寂寞”,描写长安一片荒凉残破景象,渲染环境气氛。“都人望翠华,佳气向金阙”,说“望”,说“向”,是盼望皇帝早日返都,兴旺之气笼罩着皇宫,将诗人热望国家复兴的感情作了充分的表达,并且表现了希望统治者以收复京华为念的的期望。“园陵”四句,先帝神灵常在,太宗建立的基业稳固深广,最后以坚信国家一定会复兴结束全篇,显得慷慨雄壮。

全诗描写了安史战乱中社会的残破,战后的惨象,人民的痛苦,谴责了国家的罪人,并表明了对借兵回纥的政见,对国家中兴的热望以及对家人儿女的深厚的爱。是一首政治性极强的叙事性抒情诗。


相关内容

  • 唐代边塞诗内容赏析
  •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摘要:唐代边塞诗是中国古典诗歌里的一朵奇葩,是唐诗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部分,也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其主题思想较为复杂,有自然风光之美.建功立业之志.思念亲人之切.厌恶战争之恨等等.正确理解边塞诗的内容,有助于我们感受古人的崇高精神,激发我们 ...

  • 李益[听晓角]
  • 押虞韵 边霜昨夜堕关榆①,吹角当城汉月孤. 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按:① 一作繁霜一夜落平芜 [注释]: ⑴晓角:一作"鸣角".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 ⑵关榆:古代北方边关城塞常种榆树,关榆就是指关旁的榆树.此句一作"繁霜一夜落平芜". ⑶汉月: ...

  • 初唐诗教案
  • "风神初震"的初唐诗 主备人:张新梅 审核人:陈明 学习目标: 1.能够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2.能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3.能撰写500字左右的鉴赏文章. 教学建议: 在盛唐诗歌高潮到来之前,无论从形式和精神气质上来说,初唐诗都处于准备阶段.这一时期 ...

  • [导与练]2015届高三语文(江苏专用)一轮课案训练:专题三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 专题三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1.(2014吉林复习质检) 阅读下面这首诗, 完成问题. 江 晴 [清]郑 燮① 雾裹山疑失, 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 吐出望江楼. [注] ①郑燮:号板桥, 清代书画家, 文学家. 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作简要赏析. 解析:解答此题时, ...

  • 敲响边塞征战诗鉴赏的战鼓
  • 敲响边塞征战诗鉴赏的战鼓 一.明确边塞诗与边塞诗派 边塞诗派是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以反映边境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流派,盛唐边塞诗风格雄壮豪迈,充分反映了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等,边塞诗标题常含"塞.征.军.塞上.塞下.征人.从军"等字 ...

  • 15*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教案-
  •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诗词的有关知识. 品味诗词的意境. 朗诵并背会.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品味. 启发式教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感情,激发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教学重点/难点 有感情的朗诵.体会诗歌意境. 3. 教学用具 4 ...

  • 再读杜甫(唐)登高赏析
  • 杜甫(唐)登高赏析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 ...

  • 李益[从军北征]阅读答案
  •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9分) 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注]碛:沙漠. (1)按内容划分,中国古典诗歌有离别诗.田园诗.咏史诗--这首<从军北征>属于              诗.咏唱"不破楼兰终不还 ...

  • 唐诗鉴赏(下)
  • 唐诗鉴赏(下) 郭鹏 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院长/教授 (三)杜甫及其<秋兴八首>(选其一) 1. 杜甫简介 盛唐的又一个代表就是唐诗鉴赏的杜甫,杜甫是"众体兼备".元稹给杜甫写的<墓志铭>里面说杜甫是一个集大成者,他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每一种体裁,特别是唐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