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武功山地质地貌与水旱灾害国土安全研究

萍乡武功山地质地貌与水旱灾害国土安全

研究

林燕春1 周德中2 廖菲菲3 廖铅生4 龚朝辉5

(1.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植保植检站 江西萍乡 337000;2. 江西省萍乡市森林工业局,江西萍乡,337000;

3. 江西萍乡市林业局开发分局,江西萍乡,337000;4. 江西省萍乡市林业局,江西萍乡,337053; 5.

江西萍乡市农业局农技站,337000)

摘要 通过实地考察、考证和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武功山地质地貌与水旱灾害国土安全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对武功山历年自然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武功山国土安全的建设性建议。关键词 武功山;地质地貌;国土安全

Abstract : Through field visits, verified, and access to relevant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n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Wugongshan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with 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to conduct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as well as the calendar year Wugongsh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atural disasters, which made Wugongshan Homeland Security and constructive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Wugongshan; geological feature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Pingxiang Wugongshan geological features with the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Homeland Security Research

LIN YAN-CHUN1 ZHOU DE-ZHONG2 LIAO QIAN-SHENG3

LIAO FEI-FEI4 GONG ZHAO-HUI5

(1.Plant Protection and Detection Station of Anyuan District, Pingxiang 337000, Jiangxi, China ;2. Forest Industry Bureau of Pingxi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3. Jiangxi Forestry Development Branch,Pingxiang City;

4. Jiangxi Province Forestry Bureau,Pingxiang City; 5. Jiangxi Bureau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tation,Pingxiang City)

武功山地处罗霄山脉北段,西起湖南省茶陵、攸县,向东迤逦于江西省的萍乡、莲花、安福,止于宜春的西南部,总体为一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地质构造隆起区,绵延起伏120余公里。位于芦溪县境内麻田村南部的白鹤峰金顶,海拔1918.3米,是武功山主峰,也是江西省境内第一高峰。相传晋时有武氏夫妇修炼于此,遂以武公名山。陈武帝自始兴起兵

[1]讨侯景之乱,楚人欧阳頠助义梦武仙拥骑前驱,以告帝,帝以为平景之谶,改名武功。

1 武功山地质地貌概况

1.1地形地貌

武功山在古生代时期,系湘赣海域中的一个岛屿,主要由震旦纪浅海相泥砂质沉积岩夹火山沉积岩组成。经多次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及岩浆侵入,形成大片的片麻岩和混合岩,

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2007)173号“2007年度科技支撑项目《武功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

的研究》”

作者简介:林燕春,男,(1963-),江西萍乡,高级农艺师,学士。主要从事农作物植物保护及环境保护。

E-mail:[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1**********]

其主要是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多次的岩浆活动,尤其是燕山期岩浆侵入,形成若干花岗岩 基及岩株,构成一个典型的花岗岩、混合岩、片麻岩复合穹窿。区内有露出完整的新元古代天然断面;有距今8-5.7亿年前上元古界震旦系乐昌峡群剖面;有距今5.7-5亿年前下古生界寒武系八村群变质地层剖面;有距今4.65-4.10亿年前加里东期入侵已发生变形变质的花岗岩深成岩体地质剖面;有距今1.8-1.12亿年前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地质剖面等等;武功山也有露出华南地区较完全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

1. 2水文

武功山境内河流属袁水,古称芦水。唐、宋以后,萍乡属袁州管辖,故芦水改称袁水。袁水发源于武功山,主源有二:一发源于武功山金顶附近的山壑中,一发源于武功山发云界山麓。东流宜春、新余、樟树注入赣江,为赣江水系。袁河是芦溪县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常 年河流,流经五乡四镇,全长5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776平方公里。历年平均流量10.57米3/秒,历年最大流量189.6米3/秒;最小流量1.65米3/秒。

1. 3气象

武功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顶主导风向是春夏季多东风、东南风;秋冬季多西北风、北风。具有冬寒夏凉,春秋相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日照较少,雾多风大的气候特点。历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7℃,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是5℃;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是28.8℃。夏季最高气温达40.1℃。冬季最低气温-4℃;武功山为多雨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832.6毫米,主要集中在农历3-6月,四个月降雨总量约870.48毫米,占全年雨量的47.5%,俗称雨季;7-9月份降雨量为368.35mm ,占全年雨量的20.1%。

1.4 土壤

武功山景区内土壤共有12个母质,9个土类,16个亚类,55个土属,150个土种。土壤母质分为,冲积土4个,红壤土3个,山地黄壤1个,山地黄棕壤1个,山地草甸土1个,紫色土3个,红色石灰土1个,潮土1个。

1. 5动植物

武功山由于地域辽阔,植被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给多种野生动物繁殖和栖息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已查明两栖类2目4科20种,爬行类3目8科30种,鸟类10目18科170种,兽类7目17科50种,昆虫19目140科564种。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据调查,武功山林区有野生分布的种子植物165科665属1325种,占江西省总科数的 77.5%,其中裸子植物9科20属,30种;被子植物156科645属1295种。武功山还有4种植物特有种,即安福槭、

[2]武功山冬青、江西杜鹃、武功山短枝竹。武功山北坡(萍乡)植被的垂直分布是,海拔500

—1000m 主要是杉竹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海拔1000—1300m 的山地大部分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海拔1300—1600m 为灌木林;海拔1600m 以上为白茅草甸。

2 武功山国土资源安全现状及历年自然灾害分析

武功山山体高大,地形复杂,且高程相差悬殊。境内最高处(白鹤峰金顶)1918米,最低处(武功山风景名胜管委会)309米,相对高差1609米。加上每逢3-6月(农历),雨量集中,从而引发山洪暴发,水灾肆虐。因山地成土母质多系页岩、砂岩、石灰岩,经长期风化,结构松散,每逢暴雨过后,出现崩冈、滑坡、塌土;稀疏林地面蚀、沟蚀严重,树根外露,杂草不生,从而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据卫星遥感测定,萍乡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87.6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15.4%,其中轻度流失361.67平方公里,中度流失152.93

[3]平方公里,强度流失73.07平方公里。全年流失泥沙量146.9 万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雨量集中的上半年,多会发生山洪暴发,造成水患;下半年则出现干旱,造成旱灾。据《昭萍志略》、《萍乡县志》、《武功山大事记》、《萍乡大事记》、《芦溪大事记》、《萍乡市水利志》等文献记载,约从唐宪宗元和年间至现在,有记载的中到大水

灾约260余次、旱灾约230余次;地震灾害一次,发生在“明崇祯4年(1631),夏,地震,屋瓦震动”。兹将部分武功山境内历年特大水旱灾害列次于下:

唐宪宗元和15年(820),天大旱,大文豪韩愈(时任袁州刺史)率领吏民人等来到仰山求雨。

北宋大中祥符2年(1009),乙酉,七月大水,害民田。

南宋嘉定8年(1215),乙亥,五月大热,草枯泉竭。

元元贞2年(1295),丙申,五月大水。

明万历15年(1587),戊子,六月大水,民房倒,死伤惨重,岁大饥。

明崇祯15年(1642),壬午,五月十五日大水,淹民无数,田禾淹。

清顺治4年(1647),丁亥,春大水,夏大疫。岁歉,米昂贵,一石价10余两白银,民食野草,有售人肉者。

清乾隆49年(1784),甲辰,五月二十一日大水,芦溪宣风一带房屋淹没,芦溪石桥被冲毁,全县死700余人。

清道光6年(1862),丙戌,六月二十六日,半夜大水骤涨,冲毁农田、房舍众多,全县死17000余人,萍乡桥石墩全被冲毁,城墙崩塌240余丈,历4日方消。

清光绪11年(1885),乙酉,大水,大安里永安桥冲倒,翌年岁饥,四乡贫民群起夺食。 1962年,5月上旬,连降暴雨,洪水上涨成灾,淹没数千亩农田。芦溪供销社三牌转角仓库进水,头牌撑船。

1971年,5月27-30日,大水。芦溪、新泉、蔡家、上埠、万龙山、东风等雨量站记载降水量达100mm 以上,大部分公社出现洪灾。六月中旬至十月,伏秋大旱。

1975年,夏,九龙山横堎屋场后3里许,一山沟地下大水迸出,冲走大树等,洗刷成宽10余米,长里许的裸露地带。

1997年,7月,麻田洪水,冲倒房屋11间,冲毁道路3华里。

2009年,7月2日,7月25日,大水。降水量分别是:158.3mm ,186.5mm 。

从查阅的相关历史资料来看,水灾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即农历3-6月,下半年则大多为旱灾。而平时水流量则相对较少,也就是说突降暴雨则成灾,短期无雨则缺水。 3 武功山国土资源安全成因及对策

3.1 武功山国土资源安全的成因

由于武功山特有的地理条件,即山体高峻,地形复杂,高程相差悬殊,从而造成雨季山洪暴发,雨水顺着陡峭的山体奔泻而下,形成水患;非雨季节由于武功山境内没有形成水泊、湖泊而不能涵养、积储水分,则出现干旱。解放后有记载(1955年开始)的大到特大水灾年份有16次,约7年两遇,特大水灾年份有7次,约8年一遇。旱灾年份是中等干旱约4年一遇,严重干旱约6年一遇。

3.1.1 降水量年内不均

武功山境内5-9月份约占年平均降水量的67%,5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雨量相对集中,为洪涝灾害的高发时段(见下表)。每年1-5月和8-12月的降水量仅占年平均降水量的33%,是产生干旱的主要时段。

3.1.2 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多雨的年份易发生洪涝,少雨的年份易发生干旱。如1982年6月连续19天普降暴雨,降水量达659.4mm ,造成水灾,死43人;1986年是干旱之年,全年少雨。

3.1.3 年降水地形差别明显。

因武功山山体高耸雄伟,当积雨云系移至山体时,受山体阻挡,到此“缓步”停留时间

长,在地形的抬升作用下,使山地雨量增大。如1986年是干旱之年,但武功山境内却雨水充沛(见下表)。

武功山不同地形雨季雨量雨日表

3.1.4 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

武功山水土流失严重,且呈逐年加剧之势。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是境内高程相差悬殊,每逢雨量集中的雨季,湍急的山洪冲刷长期风化,结构松散的成土母质而出现崩冈、滑坡、塌方现象,从而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社会因素主要是人为造成。一是森林乱砍滥伐。建国前夕,原麻田乡有天然林133292亩,人造林95586亩,但在“大跃进”期间,受“共产风”、“一平二调”、“大炼钢铁”和“文革”初期的无政府主义泛滥的影响,滥伐、盗伐木材一度成风,从而使植被、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二是在修筑公路和开发建设的同时,缺乏长远规划,没有考虑到水土保持,从而造成水土流失。由于森林植被、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及水土的大量流失,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大为下降。

3.2 武功山国土资源安全的对策

3.2.1 加强植被建设,增加土层对水分的拦截、吸收和涵蓄能力

武功山植被建设包括森林、灌丛、荒坡植被、湿地植被等,其中森林植被建设应处于主导地位。这不仅因为森林是体量最高大、结构最完备的生态系统,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和对环境最强的影响力,而且还因为在广大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中的高山地带,森林是最适生、最稳定的植被类型。森林植被建设应当包括天然林的保护、无林地的封育、人工次生林的营建以及不良森林植被改造和更替等内容。

3.2.2 依法行政,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有效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要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加

[4]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管理, 对生态旅游资源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应根据

《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江西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加强对武功山森林资源的保护,对景区内的森林资源进行封山育林,严禁乱砍滥伐,加快对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林种树种的结构调整,从而达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二是严禁对景区内的野生动物进行捕杀、猎杀,尽快形成良好的生态资源结构和尽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2.3 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山区特点, 水土保持治理应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辅以能源措施和行政措施。生物措施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是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兴建谷坊、塘坝、地头水柜等拦沙蓄水工程,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保水能力。能源和行政措施是以电代柴、以沼气代柴,严禁垦荒种植和滥伐林木,具体抓好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2.4 加快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增强防洪抗旱能力

目前,萍乡市总投资5亿元,建造总库容为1.05亿立方米的山口岩水库,是一座以供水、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Ⅱ) 型水利枢纽工程。山口岩水库建成后,可使

下游芦溪县城的防洪能力从现在的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可改善下游10.12万亩农田的灌溉,将灌溉保证率提高到90%;每年还可为萍乡市城区及芦溪县城提供水量7300万立方米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搞好山口岩水库的建设,实现跨流域调水,实现将我市袁水流域多余的水量调往渌水流域缺水地区,是解决我市缺水的重要措施。同时,建议将山口岩水库建设开发纳入武功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范围。

参考文献:

[1] 刘洪辟纂修,《昭萍志略》,卷一,地理志,山川,民国24年(1935):11

[2] 肖双燕,喻晓林,潜伟萍等,萍乡市植物资源考察综合报告,江西林业科技,2002.3:3

[3] 马玉良,刘琦,刘正军, 萍乡市水资源问题的思考, 江西水利科技, 2007.33(3):143

[4] 廖佰翠,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 24(2):66

基金项目:

江西省科技厅(2007)173号“2007年度科技支撑项目《武功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 作者简介:

林燕春,男,(1963.3),江西萍乡,高级农艺师,学士。主要从事农作物植物保护及环境保护。 E-mail:[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1**********]

联系地址: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农业局(安源大厦内)

邮政编码:337000

萍乡武功山地质地貌与水旱灾害国土安全

研究

林燕春1 周德中2 廖菲菲3 廖铅生4 龚朝辉5

(1. 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植保植检站 江西萍乡 337000;2. 江西省萍乡市森林工业局,江西萍乡,337000;

3. 江西萍乡市林业局开发分局,江西萍乡,337000;4. 江西省萍乡市林业局,江西萍乡,337053; 5.

江西萍乡市农业局农技站,337000)

摘要 通过实地考察、考证和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对武功山地质地貌与水旱灾害国土安全进行调查研究以及对武功山历年自然灾害的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武功山国土安全的建设性建议。关键词 武功山;地质地貌;国土安全

Abstract : Through field visits, verified, and access to relevant historical information on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Wugongshan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with the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to conduct investigations and studies as well as the calendar year Wugongsh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natural disasters, which made Wugongshan Homeland Security and constructive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 Wugongshan; geological features; Department of Homeland Security

Pingxiang Wugongshan geological features with the flood and drought disasters, Homeland Security Research

LIN YAN-CHUN1 ZHOU DE-ZHONG2 LIAO QIAN-SHENG3

LIAO FEI-FEI4 GONG ZHAO-HUI5

(1.Plant Protection and Detection Station of Anyuan District, Pingxiang 337000, Jiangxi, China ;2. Forest Industry Bureau of Pingxiang City, Jiangxi Province;3. Jiangxi Forestry Development Branch,Pingxiang City;

4. Jiangxi Province Forestry Bureau,Pingxiang City; 5. Jiangxi Bureau of Agriculture Agricultural Station,Pingxiang City)

武功山地处罗霄山脉北段,西起湖南省茶陵、攸县,向东迤逦于江西省的萍乡、莲花、安福,止于宜春的西南部,总体为一北北东——南南西走向的地质构造隆起区,绵延起伏120余公里。位于芦溪县境内麻田村南部的白鹤峰金顶,海拔1918.3米,是武功山主峰,也是江西省境内第一高峰。相传晋时有武氏夫妇修炼于此,遂以武公名山。陈武帝自始兴起兵

[1]讨侯景之乱,楚人欧阳頠助义梦武仙拥骑前驱,以告帝,帝以为平景之谶,改名武功。

1 武功山地质地貌概况

1.1地形地貌

武功山在古生代时期,系湘赣海域中的一个岛屿,主要由震旦纪浅海相泥砂质沉积岩夹火山沉积岩组成。经多次构造运动、变质作用及岩浆侵入,形成大片的片麻岩和混合岩,

基金项目:江西省科技厅(2007)173号“2007年度科技支撑项目《武功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

的研究》”

作者简介:林燕春,男,(1963-),江西萍乡,高级农艺师,学士。主要从事农作物植物保护及环境保护。

E-mail:[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1**********]

其主要是加里东期混合花岗岩。多次的岩浆活动,尤其是燕山期岩浆侵入,形成若干花岗岩 基及岩株,构成一个典型的花岗岩、混合岩、片麻岩复合穹窿。区内有露出完整的新元古代天然断面;有距今8-5.7亿年前上元古界震旦系乐昌峡群剖面;有距今5.7-5亿年前下古生界寒武系八村群变质地层剖面;有距今4.65-4.10亿年前加里东期入侵已发生变形变质的花岗岩深成岩体地质剖面;有距今1.8-1.12亿年前燕山期侵入的花岗岩地质剖面等等;武功山也有露出华南地区较完全的晚古生代和中生代地层。

1. 2水文

武功山境内河流属袁水,古称芦水。唐、宋以后,萍乡属袁州管辖,故芦水改称袁水。袁水发源于武功山,主源有二:一发源于武功山金顶附近的山壑中,一发源于武功山发云界山麓。东流宜春、新余、樟树注入赣江,为赣江水系。袁河是芦溪县境内流域面积最大的常 年河流,流经五乡四镇,全长50多公里,流域面积约776平方公里。历年平均流量10.57米3/秒,历年最大流量189.6米3/秒;最小流量1.65米3/秒。

1. 3气象

武功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山顶主导风向是春夏季多东风、东南风;秋冬季多西北风、北风。具有冬寒夏凉,春秋相连,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空气潮湿,日照较少,雾多风大的气候特点。历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7℃,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是5℃;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是28.8℃。夏季最高气温达40.1℃。冬季最低气温-4℃;武功山为多雨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为1832.6毫米,主要集中在农历3-6月,四个月降雨总量约870.48毫米,占全年雨量的47.5%,俗称雨季;7-9月份降雨量为368.35mm ,占全年雨量的20.1%。

1.4 土壤

武功山景区内土壤共有12个母质,9个土类,16个亚类,55个土属,150个土种。土壤母质分为,冲积土4个,红壤土3个,山地黄壤1个,山地黄棕壤1个,山地草甸土1个,紫色土3个,红色石灰土1个,潮土1个。

1. 5动植物

武功山由于地域辽阔,植被丰富,自然环境优越,给多种野生动物繁殖和栖息创造了有利条件。现已查明两栖类2目4科20种,爬行类3目8科30种,鸟类10目18科170种,兽类7目17科50种,昆虫19目140科564种。植物资源也极为丰富。据调查,武功山林区有野生分布的种子植物165科665属1325种,占江西省总科数的 77.5%,其中裸子植物9科20属,30种;被子植物156科645属1295种。武功山还有4种植物特有种,即安福槭、

[2]武功山冬青、江西杜鹃、武功山短枝竹。武功山北坡(萍乡)植被的垂直分布是,海拔500

—1000m 主要是杉竹混交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海拔1000—1300m 的山地大部分是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海拔1300—1600m 为灌木林;海拔1600m 以上为白茅草甸。

2 武功山国土资源安全现状及历年自然灾害分析

武功山山体高大,地形复杂,且高程相差悬殊。境内最高处(白鹤峰金顶)1918米,最低处(武功山风景名胜管委会)309米,相对高差1609米。加上每逢3-6月(农历),雨量集中,从而引发山洪暴发,水灾肆虐。因山地成土母质多系页岩、砂岩、石灰岩,经长期风化,结构松散,每逢暴雨过后,出现崩冈、滑坡、塌土;稀疏林地面蚀、沟蚀严重,树根外露,杂草不生,从而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据卫星遥感测定,萍乡市现有水土流失面积587.67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15.4%,其中轻度流失361.67平方公里,中度流失152.93

[3]平方公里,强度流失73.07平方公里。全年流失泥沙量146.9 万吨。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雨量集中的上半年,多会发生山洪暴发,造成水患;下半年则出现干旱,造成旱灾。据《昭萍志略》、《萍乡县志》、《武功山大事记》、《萍乡大事记》、《芦溪大事记》、《萍乡市水利志》等文献记载,约从唐宪宗元和年间至现在,有记载的中到大水

灾约260余次、旱灾约230余次;地震灾害一次,发生在“明崇祯4年(1631),夏,地震,屋瓦震动”。兹将部分武功山境内历年特大水旱灾害列次于下:

唐宪宗元和15年(820),天大旱,大文豪韩愈(时任袁州刺史)率领吏民人等来到仰山求雨。

北宋大中祥符2年(1009),乙酉,七月大水,害民田。

南宋嘉定8年(1215),乙亥,五月大热,草枯泉竭。

元元贞2年(1295),丙申,五月大水。

明万历15年(1587),戊子,六月大水,民房倒,死伤惨重,岁大饥。

明崇祯15年(1642),壬午,五月十五日大水,淹民无数,田禾淹。

清顺治4年(1647),丁亥,春大水,夏大疫。岁歉,米昂贵,一石价10余两白银,民食野草,有售人肉者。

清乾隆49年(1784),甲辰,五月二十一日大水,芦溪宣风一带房屋淹没,芦溪石桥被冲毁,全县死700余人。

清道光6年(1862),丙戌,六月二十六日,半夜大水骤涨,冲毁农田、房舍众多,全县死17000余人,萍乡桥石墩全被冲毁,城墙崩塌240余丈,历4日方消。

清光绪11年(1885),乙酉,大水,大安里永安桥冲倒,翌年岁饥,四乡贫民群起夺食。 1962年,5月上旬,连降暴雨,洪水上涨成灾,淹没数千亩农田。芦溪供销社三牌转角仓库进水,头牌撑船。

1971年,5月27-30日,大水。芦溪、新泉、蔡家、上埠、万龙山、东风等雨量站记载降水量达100mm 以上,大部分公社出现洪灾。六月中旬至十月,伏秋大旱。

1975年,夏,九龙山横堎屋场后3里许,一山沟地下大水迸出,冲走大树等,洗刷成宽10余米,长里许的裸露地带。

1997年,7月,麻田洪水,冲倒房屋11间,冲毁道路3华里。

2009年,7月2日,7月25日,大水。降水量分别是:158.3mm ,186.5mm 。

从查阅的相关历史资料来看,水灾主要集中在上半年,即农历3-6月,下半年则大多为旱灾。而平时水流量则相对较少,也就是说突降暴雨则成灾,短期无雨则缺水。 3 武功山国土资源安全成因及对策

3.1 武功山国土资源安全的成因

由于武功山特有的地理条件,即山体高峻,地形复杂,高程相差悬殊,从而造成雨季山洪暴发,雨水顺着陡峭的山体奔泻而下,形成水患;非雨季节由于武功山境内没有形成水泊、湖泊而不能涵养、积储水分,则出现干旱。解放后有记载(1955年开始)的大到特大水灾年份有16次,约7年两遇,特大水灾年份有7次,约8年一遇。旱灾年份是中等干旱约4年一遇,严重干旱约6年一遇。

3.1.1 降水量年内不均

武功山境内5-9月份约占年平均降水量的67%,5月中下旬至7月中下旬雨量相对集中,为洪涝灾害的高发时段(见下表)。每年1-5月和8-12月的降水量仅占年平均降水量的33%,是产生干旱的主要时段。

3.1.2 降水量年际变化大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多雨的年份易发生洪涝,少雨的年份易发生干旱。如1982年6月连续19天普降暴雨,降水量达659.4mm ,造成水灾,死43人;1986年是干旱之年,全年少雨。

3.1.3 年降水地形差别明显。

因武功山山体高耸雄伟,当积雨云系移至山体时,受山体阻挡,到此“缓步”停留时间

长,在地形的抬升作用下,使山地雨量增大。如1986年是干旱之年,但武功山境内却雨水充沛(见下表)。

武功山不同地形雨季雨量雨日表

3.1.4 生态环境失衡,水土流失严重

武功山水土流失严重,且呈逐年加剧之势。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是境内高程相差悬殊,每逢雨量集中的雨季,湍急的山洪冲刷长期风化,结构松散的成土母质而出现崩冈、滑坡、塌方现象,从而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水土流失的社会因素主要是人为造成。一是森林乱砍滥伐。建国前夕,原麻田乡有天然林133292亩,人造林95586亩,但在“大跃进”期间,受“共产风”、“一平二调”、“大炼钢铁”和“文革”初期的无政府主义泛滥的影响,滥伐、盗伐木材一度成风,从而使植被、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二是在修筑公路和开发建设的同时,缺乏长远规划,没有考虑到水土保持,从而造成水土流失。由于森林植被、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以及水土的大量流失,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大为下降。

3.2 武功山国土资源安全的对策

3.2.1 加强植被建设,增加土层对水分的拦截、吸收和涵蓄能力

武功山植被建设包括森林、灌丛、荒坡植被、湿地植被等,其中森林植被建设应处于主导地位。这不仅因为森林是体量最高大、结构最完备的生态系统,具有最大的生物量和对环境最强的影响力,而且还因为在广大湿润、半湿润地区以及干旱、半干旱地区中的高山地带,森林是最适生、最稳定的植被类型。森林植被建设应当包括天然林的保护、无林地的封育、人工次生林的营建以及不良森林植被改造和更替等内容。

3.2.2 依法行政,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有效保护生态旅游资源, 要坚持严格保护、科学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 加

[4]强对资源开发利用的宏观管理, 对生态旅游资源实行严格有效的保护性开发利用。应根据

《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江西省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加强对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对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做到依法管理,依法保护,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是大力加强对武功山森林资源的保护,对景区内的森林资源进行封山育林,严禁乱砍滥伐,加快对武功山风景名胜区林种树种的结构调整,从而达到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二是严禁对景区内的野生动物进行捕杀、猎杀,尽快形成良好的生态资源结构和尽快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3.2.3 加快水土保持治理,改善生态环境

根据山区特点, 水土保持治理应以生物措施为主,结合工程措施,辅以能源措施和行政措施。生物措施重点抓好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工程措施是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山、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兴建谷坊、塘坝、地头水柜等拦沙蓄水工程,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保水能力。能源和行政措施是以电代柴、以沼气代柴,严禁垦荒种植和滥伐林木,具体抓好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内的水土保持治理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2.4 加快重点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增强防洪抗旱能力

目前,萍乡市总投资5亿元,建造总库容为1.05亿立方米的山口岩水库,是一座以供水、防洪为主,兼顾发电、灌溉等综合利用的大(Ⅱ) 型水利枢纽工程。山口岩水库建成后,可使

下游芦溪县城的防洪能力从现在的不足5年一遇,提高到20年一遇;可改善下游10.12万亩农田的灌溉,将灌溉保证率提高到90%;每年还可为萍乡市城区及芦溪县城提供水量7300万立方米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搞好山口岩水库的建设,实现跨流域调水,实现将我市袁水流域多余的水量调往渌水流域缺水地区,是解决我市缺水的重要措施。同时,建议将山口岩水库建设开发纳入武功山旅游开发总体规划范围。

参考文献:

[1] 刘洪辟纂修,《昭萍志略》,卷一,地理志,山川,民国24年(1935):11

[2] 肖双燕,喻晓林,潜伟萍等,萍乡市植物资源考察综合报告,江西林业科技,2002.3:3

[3] 马玉良,刘琦,刘正军, 萍乡市水资源问题的思考, 江西水利科技, 2007.33(3):143

[4] 廖佰翠,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 24(2):66

基金项目:

江西省科技厅(2007)173号“2007年度科技支撑项目《武功山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的研究》” 作者简介:

林燕春,男,(1963.3),江西萍乡,高级农艺师,学士。主要从事农作物植物保护及环境保护。 E-mail:[email protected] 联系电话:[1**********]

联系地址: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农业局(安源大厦内)

邮政编码:337000


相关内容

  • 江西导游词
  •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誉称的江西省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省内最大.最长的河流--赣江,自南而北纵贯全省,故而江西简称为赣.<禹贡>把江西划归为"扬州之域",春秋.战国时期,江西分属吴.楚.秦统一中国,江西大部分属九江郡.汉设豫章郡,三国时,江西大部属 ...

  • 体育中心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 xxxxxxxxx 中心项目(含xxxxxxxxx 学院)建设项目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xxxxxxx 地质勘察工程公司 200x 年x 月 目 录 前 言---------------------------3 xx 章 评估工作概述-------------------.5 xx 节工程概况 ...

  •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
  • 工程技术 2010NO.4 ChinaNew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方法 李庆海 (贵州正业工程技术投资有限公司,贵州贵阳550005) 摘 要:地质灾害评估作为建设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依据和指导性文件,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方法和思路进行探讨,希望起到抛砖引 ...

  • 有关矿山环境治理的资料
  • 1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现状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 3对策建议 4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方法综述 5我国矿山环境治理的前景展望 矿山地质论文有关矿山地质的论文关于矿山地质的论文: 我国 矿山地质 环境治理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无人不知: 矿产的开发利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到2020年国发经济生 ...

  • 发改委201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又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县发改委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以"富民强县"为主题,继续坚持主抓项目,强攻工业,决战三区不动摇,全力推进" ...

  • 县发改委2013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 2013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又是党的xx召开之年,也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县发改委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以“富民强县”为主题,继续坚持主抓项目,强攻工业,决战三区不动摇,全力推进“四化”进程,努力开创建设生态、文明、幸福芦溪的崭新 ...

  •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
  •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地质灾害形成条件分析 向茂西李永红贺卫中刘海南姬怡微(陕西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本文是在充分研究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以遥感解译.地面调查和勘查测绘为工作手段,完成的汉台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实现的.通过分析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岩土体类型 ...

  • 地质灾害评估报告格式
  • #########工程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 院 长: 打印 总 工 程 师:打印或签字 审 定:签字 审 核:签字 项 目 负 责 人:签字 技 术 负 责 人:签字 报 告 编 写 人:签字 山西省勘察设计研究院 提交日期 报告附件 ①评估单位资质 ②评估个人资质 ③报告评审意见 ④评审专家名 ...

  • 地灾评估报告10
  • 目 录 前 言 ....................................................... 3 一.项目由来及主要任务 ......................................... 3 二.评估工作依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