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端崖之辞学案

《《庄庄子子》》之之《《学案无端崖之辞》》

【学习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选文。

2.引导学生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的奇妙之处。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期年..不得鱼 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 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 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 饰小说以干.县令 【学习引导】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和他的后学们最注重也最擅长营造艺术表现形式。他们营造的艺术表现方式,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奇。他们自己都说自己的学说文章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亦即迂远的说教、荒唐的言论、无头绪无边际的言辞。 课前积累 《庄子》名言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但是比不上从前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关于庄子及《庄子》】

1、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2、《庄子》(参考课本P.77面)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3、庄子的品质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逐步学习】

一、预习第1、3、4则,完成下列练习: 1、注音

垩.( ) 斫.( ) 郢.( ) 儵.( ) 浑沌..( )( ) 巨缁.( ) 犗.( ) 会稽.( ) 期.( )年 錎.( )没 奋鬐.( ) 声侔.( )鬼神 惮.( )赫 腊.( )之 辁.( )才讽说 灌渎.( ) 鲵.( )鲋.( ) 2、解词:

A、顾谓从者曰 顾: B、 漫其鼻端 漫: C、郢人立而不失容 失容: D、运斤成风: E、吾无以为质矣 质: F、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息: G、旦旦而钓 旦旦: H、期年不得鱼 期年: I、骛扬而奋鬐 骛扬: 奋:

J、声侔.

鬼神 侔: K、惮赫千里 惮赫: 1

L、任公子得若鱼 若 M、离而腊之 离: 腊: N、莫不厌若鱼者 厌 O、苍梧已北 已: P、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 辁: 讽说: Q、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 揭: 趣: R、饰小说以干县令 干:

S、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与: 经: 3、说出下列“而”的意义和用法:

A.听而斫之 B、旦旦而钓 C.尽垩而鼻不伤 D、离而腊之 E.錎没而下 F、皆惊而相告也 G.骛扬而奋鬐 H、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錎没而下 B. 骛扬而奋鬐 C. 惮赫千里 D.趣灌之 二、思考探讨: 1、学习第1则: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抒发了庄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2)看课后练习(二)

①请问,你认为在“子非鱼”的争论中庄子与惠子谁是胜利者?为什么?

②体会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3)拓展延伸:“知音何处寻”(请写出四组类似的朋友) A、庄子与惠子

B、 C、 D、 E、 F、 附:“子非鱼”感悟

其实,很多人在评论庄子这“子非鱼”的时候,都为庄子的辩论口才所折服,但透过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的外在意义,从中可以领悟到很多人生的境界!庄子是一个满腹经纶,却淡薄名利追求个人逍

遥而无拘无束的古代浪漫主义者,但和很多怀才不遇,心怀悲愤的那些有志气难成而感慨万分的人不同,虽然生平落魄,而为世人所议论,但他始终心无所虑,以一种豁达而快乐的心态来对待自己所面临所有困境而自得其乐!这从本质上有着概念上的区别,一个是怀才不遇而愤愤不平,而他却是对名利不屑一顾!在这段对话中充分体现了庄子对自己逍遥乐而不为世人所眼光的那种景态,“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感慨,而偏偏遇到惠子是个较真的人,所以才有了一段千古精妙的对辩!其实庄子最后是言不由衷,有点“道不同而不相为谋”的感觉了!“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言外之意就是:我就是快乐的鱼,快乐只有我自己知晓! 2、学习第3则:

(1) 你认为的寓意到底是什么?

(2)从这则寓言中你可得到什么启发?请结全现实具体谈谈。(举出具体的实例) (3)思考:从第3则选文中看,做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如何使自己的行为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

3、学习第4则

(1)这则寓言故事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任公子的做为?

(2)庄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你有何启发?你想到了哪些人物?

三、交流提升

1、庄子的寓言和孟子的寓言分别给你怎么样的阅读感受?(他们之间有和不同) 2、对庄子的“奇怪之语”“虚妄之文”,你怎么看?

3、你读了庄子的文章,有哪些感受和启发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200字左右)

2

《《庄庄子子》》之之《《学案无端崖之辞》》

【学习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选文。

2.引导学生体会《庄子》艺术表达形式的奇妙之处。 3.学习和掌握加点的重点字汇:期年..不得鱼 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 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 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 饰小说以干.县令 【学习引导】

在先秦诸子中,庄子和他的后学们最注重也最擅长营造艺术表现形式。他们营造的艺术表现方式,最鲜明的一个特点就是奇。他们自己都说自己的学说文章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亦即迂远的说教、荒唐的言论、无头绪无边际的言辞。 课前积累 《庄子》名言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便会感到很疲倦;既然如此还要不停地去追求知识,便会弄得更加疲困不堪! 2、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名是相互倾轧的原因;智是相互斗争的手段。两者是凶器,是不可以尽行的。)

3、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也。方今之时,仅免刑焉。福轻乎羽,莫之知载;祸重乎地,莫之知避。

(天下有道,圣人可以成就事业;天下无道,圣人只能保全生命。现在这个时代,仅仅可以避开刑戮。幸福不过像羽毛那样轻,不知怎样才可以去承受;祸患重得像大地一样,不知怎样才能避免。) 4、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但不懂得无用的更大用处。)

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泉水干了,好多鱼被困在陆地上,相互用嘴吐气,用吐沫相互沾湿,但是比不上从前在江湖中生活自由自在,相互忘掉。)

6、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自然给我形体,用生使我操劳,用老使我清闲,用死使我安息。所以称善我生存的,也同样称善我的死亡。

7、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 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此盗跖的门徒问盗跖说:“做大盗的也有法则吗?”盗跖回答说:“无论哪个地方都怎么会没有法则呢?凭空猜想屋里储藏着多少财物,这就是聪明;带头先进入屋里的,就是勇;最后退出屋子的,就是义;酌情判断是否动手的,就是智;分赃均等的,就是仁。这五种不具备而成为大盗的,天下是决不会有的。”)

8、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9、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10、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

11.吾以天地为棺椁,以日月为连璧,星辰为珠玑,万物为送賷。吾葬具岂不备邪? 12.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 【关于庄子及《庄子》】

1、庄子:约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2、《庄子》(参考课本P.77面)

庄子的文章,想像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3、庄子的品质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约比孟轲的年龄略小,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正因为爱的热烈,所以他才恨的彻底,他认为做官戕害人的自然本性,不如在贫贱生活中自得其乐,其实就是对现实情形过于黑暗污浊的一种强烈的觉醒与反弹。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的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逐步学习】

一、预习第1、3、4则,完成下列练习: 1、注音

垩.( ) 斫.( ) 郢.( ) 儵.( ) 浑沌..( )( ) 巨缁.( ) 犗.( ) 会稽.( ) 期.( )年 錎.( )没 奋鬐.( ) 声侔.( )鬼神 惮.( )赫 腊.( )之 辁.( )才讽说 灌渎.( ) 鲵.( )鲋.( ) 2、解词:

A、顾谓从者曰 顾: B、 漫其鼻端 漫: C、郢人立而不失容 失容: D、运斤成风: E、吾无以为质矣 质: F、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 息: G、旦旦而钓 旦旦: H、期年不得鱼 期年: I、骛扬而奋鬐 骛扬: 奋:

J、声侔.

鬼神 侔: K、惮赫千里 惮赫: 1

L、任公子得若鱼 若 M、离而腊之 离: 腊: N、莫不厌若鱼者 厌 O、苍梧已北 已: P、已而后世辁才讽说之徒 辁: 讽说: Q、揭竿累,趣灌渎,守鲵鲋 揭: 趣: R、饰小说以干县令 干:

S、其不可与经于世亦远矣 与: 经: 3、说出下列“而”的意义和用法:

A.听而斫之 B、旦旦而钓 C.尽垩而鼻不伤 D、离而腊之 E.錎没而下 F、皆惊而相告也 G.骛扬而奋鬐 H、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没有通假字的一组是( )

A.錎没而下 B. 骛扬而奋鬐 C. 惮赫千里 D.趣灌之 二、思考探讨: 1、学习第1则:

(1)“郢人斫垩”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抒发了庄子怎样的思想感情?

(2)看课后练习(二)

①请问,你认为在“子非鱼”的争论中庄子与惠子谁是胜利者?为什么?

②体会庄子与惠子的关系。

(3)拓展延伸:“知音何处寻”(请写出四组类似的朋友) A、庄子与惠子

B、 C、 D、 E、 F、 附:“子非鱼”感悟

其实,很多人在评论庄子这“子非鱼”的时候,都为庄子的辩论口才所折服,但透过庄子和惠子的辩论的外在意义,从中可以领悟到很多人生的境界!庄子是一个满腹经纶,却淡薄名利追求个人逍

遥而无拘无束的古代浪漫主义者,但和很多怀才不遇,心怀悲愤的那些有志气难成而感慨万分的人不同,虽然生平落魄,而为世人所议论,但他始终心无所虑,以一种豁达而快乐的心态来对待自己所面临所有困境而自得其乐!这从本质上有着概念上的区别,一个是怀才不遇而愤愤不平,而他却是对名利不屑一顾!在这段对话中充分体现了庄子对自己逍遥乐而不为世人所眼光的那种景态,“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其实是对自己的一种感慨,而偏偏遇到惠子是个较真的人,所以才有了一段千古精妙的对辩!其实庄子最后是言不由衷,有点“道不同而不相为谋”的感觉了!“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言外之意就是:我就是快乐的鱼,快乐只有我自己知晓! 2、学习第3则:

(1) 你认为的寓意到底是什么?

(2)从这则寓言中你可得到什么启发?请结全现实具体谈谈。(举出具体的实例) (3)思考:从第3则选文中看,做为一个领导者,应当如何使自己的行为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造福于国家?

3、学习第4则

(1)这则寓言故事的特点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任公子的做为?

(2)庄子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你有何启发?你想到了哪些人物?

三、交流提升

1、庄子的寓言和孟子的寓言分别给你怎么样的阅读感受?(他们之间有和不同) 2、对庄子的“奇怪之语”“虚妄之文”,你怎么看?

3、你读了庄子的文章,有哪些感受和启发呢?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200字左右)

2


相关内容

  • 5.1无端崖之辞
  • 第五单元 <庄子> 选读 一.无端崖之辞 学法指导 应以辩证全面的观点,认识文中所表达的庄子及道家思想.要能理解庄子所推崇的"道",实际上是指自然界的一种规律性.人的天性以及为人处事的一些合乎人情的原则.除了认识庄子的思想价值外,还要认识到它的文学与审美价值. 文题解 ...

  • 高二语文上册李商隐诗两首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 高二语文上册李商隐诗两首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李商隐诗两首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锦瑟( ) 惘然( ) 马嵬( ) 未卜( ) 宵柝( ) 晓筹( ) 2.品味下面诗句,选出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 A.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B.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C ...

  • 现代诗三首纸船
  • 现代诗三首 纸船--寄母亲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新颖的构思,托物寓情的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培养有感情朗读的能力及抒发生动.具体.含蓄.深沉的感情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对母亲的爱. (四)美育渗透点 领会本诗挚爱母亲的亲情美. 二.学法引导 在简要了解写作背景和作者情况的基础上 ...

  •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 出自唐朝诗人唐彦谦的<垂柳>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赏析 这首诗咏垂柳,既没有精工细刻柳的枝叶外貌,也没有点染柳的色泽光彩,但体态轻盈.翩翩起舞.风姿秀出的垂柳,却栩栩如生,现于毫端.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蕴藉地寄托了诗人 ...

  • 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在哪里?阅读答案
  • 阅读下面文章,然后完成后面小题.(12分) 让"好人不再难"的力量在哪里? 刘国昌 ①最近,北京市朝阳区一60多岁的老太发出"做好人真难"的慨叹.何以这样?原来她在喝止几个小偷在光天化日下偷人东西后竟遭到小偷的漫骂.追打.前不久在广东佛山抱起被车碾小悦悦的拾荒 ...

  • [锦瑟] 教案
  • 李商隐<锦瑟>教案 一.回忆李商隐的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二.作者: 李商隐(约813-约858) 晚唐诗人, 字义山, 号玉谿 ...

  • 少年闰土 课堂作业
  • 一.基础练习. 1. 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打"√". 一匹猹(zhā chá) 允许(yǔn rǔn) .. 颈项(jìnɡ jǐnɡ) 将来(jiānɡ jiànɡ) .. 逃窜(chuàn cuàn) 正月(zhēnɡ zhânɡ) .. 2. 根据语境,读拼音,写词语. ...

  • 作诗填词:七言绝句56法(六)
  • 2011-05-29 12:43:20|  分类: 再启童蒙 |  标签:七绝  不知  诘问  溪流  邵雍   |字号大中小 订阅 ',1)"> 七言绝句五十六作法(六) --冯振心-- 第36法: 第三句用"不须"或"不用"二字作起者.如 ...

  • 17.少年闰土(第一课时)
  • 17. 少年闰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胯下.厨房.刺猬.畜生.明晃晃"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3. 感知文章大意,概括闰土讲给我的四件事. 4. 通过润土的外貌.语言.动作,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机智勇敢.纯朴天真.见多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