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与《中国历史研究法》之比较
历史文化学院 王珏2016100806
摘要:《历史是什么?》一书是英国非职业历史学家E.H.卡尔于1961年在剑桥大学的演讲辑录,全书在以往各历史学家观点的基础之上,对很多历史问题用自己的观点做了一定阐释,并努力结合自己的成果来回答这些问题。对E.H.卡尔的思想及成果进行剖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
关键词:历史是什么? 卡尔 历史
历史是什么?这可以说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多少史学家大概就会有多少种历史观。因而荷兰历史学家盖尔风趣地说:“历史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这种说法,与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一样,不失机智与精辟,蕴含着相当深刻的哲学思辨。具体到《历史是什么?》这本书,文风流畅、文笔辛辣,包含了大量有关真正历史学家和真正历史著作的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一些较为抽象的论点。在处理深奥、棘手的理论问题时,也显得颇为机智有趣、耐人寻味,给了我一定的启发。
卡尔在本书开篇就大力驳斥“兰克学派”的唯史料论——历史学家的任务仅仅是如实说明历史而已。①他认为,并非所有的过去事实都是历史事实;在过去的事件、过去的事实以及历史的事实之间,有着非常重大的差别。历史事实只有在经过职业史学家史实化之后才会存在。这就表明了历史学家的职责不是如实记录所有的事实,而是有选择地建构历史。卡尔随即举了个例子。1850年在斯塔利布里奇·威克斯这个地方,有个卖假货的小商贩被一群疯狂的暴徒蓄意踢死。这是一件来自过去、有详尽记载又可靠的事实。至于它能否变成一件历史事实,则有赖于历史学家的运用。据此,卡尔得出结论:“作为可做事实的这一事件将呈现出解释的问题。这种解释的因素掺入历史的每一个事实之中。”②
对卡尔“历史是由历史学家构建的”这一观点,我是赞成的,中国的孔老夫子也主张“笔则笔,削则削”,③为尊者讳嘛。但我们不能据此否认“兰克学派”的价值,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就如同我们不能说商鞅变法所提倡的“重本抑末”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卡尔本人也并不否认,“赞扬历史学家叙述的精确,就像赞扬建筑师在建筑中适当使用了干燥的木材,合理地运用了混凝土一样。这是进行工作的必要条件,却不是本质功能。”④所以,“兰克学派”严谨求实的学风一定要保留并继承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构建历史、解释历史。
卡尔在批判以兰克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的同时,也对与之相对立的以柯林武德为代表的怀疑论历史哲学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柯林武德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同样是一种危险的倾向。这种观点的第一个危险就是“把历史当作是人脑中编织出来的东西”⑤,“我们在这里得到的便是历史有无数意义的理论,而且其中的任何一种意义并不比另一种意义更正确——所有①
② 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89页。 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4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
④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2页。
的意义在大体上都是相同的。”①这种理论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卡尔说:“我们不能只因为一座山,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出不同的轮廓,就下结论说,它没有轮廓或有无限的轮廓。并不能因为解释在建构历史事实中起着必要的作用,也不能因为现有的解释不是完全客观的,就推论说历史事实在原则上并没有服从客观解释
②的义务。”另一个更大的危险是:“假如历史学家必须以当下的眼光来看待其研
究的历史时期,必须以其研究的过去问题当作是眼前问题的关键,那么他是否会陷入以实用主义观点来看待事实的窠臼?”③
否定了上述两个极端的历史观后,卡尔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之道”。卡尔认为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历史学家在事实面前既不是卑微的奴隶,也不是专制的暴君”,“历史学家从事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地让事实适合解释,让解释适合事实的过程”,“没有事实的历史学家是无本之木,没有前途;没有历史学家的事实是死水一潭,毫无意义。”④在此基础上,卡尔得出了他对于“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第一个答案:“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⑤
在“社会与个人”一章中,卡尔分析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历史学家的身份、伟人等问题。他不赞同把个人和社会对立,毕竟“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齐头并进、互为条件的。”⑥历史学家既是单个的人,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不仅是其所属社会的产物,而且也是那个社会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代言人。”⑦因此要理理解历史学家的著作,首先要理解他的立场,也就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等;同时要注意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这就是历史学家的身份,既是个体的,又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的产物。试用卡尔自己的理论来分析其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卡尔可以算得上是个左翼人士,知晓了这一点,就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书中的一些观点。
卡尔在论述伟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时,几乎完全遵循马克思主义观点:伟人既是历史进程的产物,也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既是社会力量的代表,也是社会力量的创造者。这些社会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改变了人类的思想。他在文中转引了黑格尔对伟人的描述:“时代的伟人是能把这个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的人,告诉这个时代什么是这个时代的意志,并实现这个意志。他所做的一切是这个的
⑧时代的核心与本质;他把这个时代现实化了。”按照我的理解,所谓时势造英雄,
雄,伟人自有其伟大之处,但正因为时代需要这样一个代表,将人民群众的诉求付诸于实践,才能体现出这个代表的伟大。从另一方面来看,伟人与人民群众乃是鱼水关系,伟人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不过,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往往是通过伟人来表达,否则近乎于一潭死水,海瑞讲“百姓口小,有公议不能自致于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总之,伟人们的选择看似改变了社会,实则是社会限制了伟人们的选择,毕竟历史只有一个最优方向,开历史倒车是行不通的。
卡尔接着探讨了历史、科学与道德的关系。他肯定历史是一门科学,依据在①
②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2页。 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2页。
③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2页。
④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5页。
⑤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5页。
⑥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9页。
⑦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3页。
于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演绎归纳法,从一个不完整的假设到另一个不完整的假设,通过解释的手段分离出事实,再通过事实检验他们的解释。并且,历史可以预言,虽然并没有自然科学预言得那么精确,毕竟社会科学的对象是极其复杂的人类自身,对人的各种行为进行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远比自然科学家在对自然界进行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要多得多。
历史和科学虽然在方法上可以互为借鉴,但和科学不一样的是,历史往往涉及宗教、道德的问题。卡尔认为,历史学家不必偏离主题对其叙述人物的私生活进行道德的针砭,而应该对制度进行道德判断,否则就可能在无意中为整个群体和社会提供了躲避责任的遁词,把错误归结于少数人。在我看来,卡尔主张用对制度的批判代替对个人的批判,自有其道理,但也颇有些“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味道,他明确主张:“历史是成功者的记录,而不是失败者的记录”,“在这个意
①义上,历史显然是一个成功者的故事”,几乎放弃了史家“褒贬人物”的职责,
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可能与他身处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急需为斯大林等领袖人物辩护有关。我个人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孔子作《春秋》,
②乱臣贼子惧”的好传统,我们的确不能把目光过度集中在历史人物的私生活上,
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不能完全不考虑的,否则其行事就更无忌讳,岂不是为所欲为了?道德批判这杆大旗很重要,倒不得。
在“历史中的因果关系”这一章中,卡尔断言历史研究是“一种因果关系的③研究”,并指出: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且原因不止一个,而是多样的、的、复杂的,其地位也不同,有主次之分。由此,卡尔主张历史的必然性而否定偶然性。简单来说,必然性是指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或一些原因,除非某事中的一个原因或几个原因发生了变化,否则不可能以别的形式发生的,如果发生别的事情,原因也必定是不同的。偶然性则认为历史就是一连串的意外,一系列由偶然巧合决定的事件。卡尔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是思想上的懒惰,就是是智力低下。同时,他反对马克思关于偶然性的存在仅仅是加速或延迟而不彻底改变事件进程的解释,认为这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只要这些事件是偶然的,它们就不能进入任何历史的合理解释之中。”④在我看来,偶然性作为必然性的补充,是完全有理由存在的,只不过不是作为唯一的、主要的原因,而是作为许多原因中较次要的因素来看待,不能完全否定偶然事件的作用。
在最后两章,卡尔对二战后西方社会普遍流露出的恐惧和悲观情绪做出了批判,他坚信:“历史,就其本质而言是变化、运动,或者——假如你对老派的词语不吹毛求疵的话——是进步。”⑤关于进步,他的观点如下:首先,他区分了自自然的进化和历史的进步。进化的源泉是生物的遗传性,历史进步的源泉是社会的获得性,即历史经验的代代传授。其次,历史是一个过程,进步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再次,进步并不等于是直线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倒退、偏差和间断不能否定历史的进步。因为历史倒退之后,历史不一定在同一起点或沿着同一道路重新开始,这一点十分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论述。最后,进步的内容是获得性财产的转让,即物质财富和人的控制、改变和利用环境能力的代代相传。在经过对进步的一系列的阐述后,卡尔在文章的最后回到了他的起点,宣示他对社会未来的信心,对历史未来的信心。 ①
② 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30页。 孟子著,杨伯峻注:《孟子译注》卷六《滕文公章句下》,中华书局,1962年。
③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6页。
④ 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71页。
在我看来,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间出现的很多问题不能囿于旧圈子,而是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现有问题。比如,困扰古代城市几千年的马粪问题,用讲卫生、严处罚的常规办法是不可能根本解决的,但汽车普及到千家万户之后,马粪问题也就自然不复存在了嘛。但人类往往有“恋旧”的倾向,对新鲜事物总有那么一点排斥心理,历史学的任务就是为这种进步寻找理论依据,与过去建立联系,以减少其阻力。比如西方的文艺复兴,号称要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中国的“王莽改制”虽然失败了,但也是要打着“托古”旗号的,直到近代,康有为要搞变法,不也得弄出个《孔子改制考》吗?可见这一思想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免。
通过分析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卡尔指出了什么是历史的本质,即他对历史是什么的回答,使我明白了历史是流动、变化的,因为未来是充满变数的,所以过去不是静止不动的,并没有终极的历史,历史只是过程。这样,卡尔对历史定义的追问就变成寻找通往历史的途径。
历史给人以智慧,教人以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深邃眼光去看待过去、现在、未来,而不被眼前方寸之地所局限,不至成为鼠目寸光的庸碌之辈。只有深刻地认识过去,才能理解现在发生的一切,才有助于选择一条正确前进的道路,才能展现美好的未来。历史是常学常新的,历史学家的职责并非简单地复原历史,而是对历史不断作出新的解释,为当代提供足资借鉴的“镜子”,或一种统领全局、展望未来的思路,这也许就是“以史为鉴”的真正意义吧。
《历史是什么?》与《中国历史研究法》之比较
历史文化学院 王珏2016100806
摘要:《历史是什么?》一书是英国非职业历史学家E.H.卡尔于1961年在剑桥大学的演讲辑录,全书在以往各历史学家观点的基础之上,对很多历史问题用自己的观点做了一定阐释,并努力结合自己的成果来回答这些问题。对E.H.卡尔的思想及成果进行剖析,可以使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的本质。
关键词:历史是什么? 卡尔 历史
历史是什么?这可以说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有多少史学家大概就会有多少种历史观。因而荷兰历史学家盖尔风趣地说:“历史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辩论。”这种说法,与英国历史学家卡尔“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止境的问答交流”一样,不失机智与精辟,蕴含着相当深刻的哲学思辨。具体到《历史是什么?》这本书,文风流畅、文笔辛辣,包含了大量有关真正历史学家和真正历史著作的事例,生动地说明了一些较为抽象的论点。在处理深奥、棘手的理论问题时,也显得颇为机智有趣、耐人寻味,给了我一定的启发。
卡尔在本书开篇就大力驳斥“兰克学派”的唯史料论——历史学家的任务仅仅是如实说明历史而已。①他认为,并非所有的过去事实都是历史事实;在过去的事件、过去的事实以及历史的事实之间,有着非常重大的差别。历史事实只有在经过职业史学家史实化之后才会存在。这就表明了历史学家的职责不是如实记录所有的事实,而是有选择地建构历史。卡尔随即举了个例子。1850年在斯塔利布里奇·威克斯这个地方,有个卖假货的小商贩被一群疯狂的暴徒蓄意踢死。这是一件来自过去、有详尽记载又可靠的事实。至于它能否变成一件历史事实,则有赖于历史学家的运用。据此,卡尔得出结论:“作为可做事实的这一事件将呈现出解释的问题。这种解释的因素掺入历史的每一个事实之中。”②
对卡尔“历史是由历史学家构建的”这一观点,我是赞成的,中国的孔老夫子也主张“笔则笔,削则削”,③为尊者讳嘛。但我们不能据此否认“兰克学派”的价值,毕竟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就如同我们不能说商鞅变法所提倡的“重本抑末”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落后,卡尔本人也并不否认,“赞扬历史学家叙述的精确,就像赞扬建筑师在建筑中适当使用了干燥的木材,合理地运用了混凝土一样。这是进行工作的必要条件,却不是本质功能。”④所以,“兰克学派”严谨求实的学风一定要保留并继承下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构建历史、解释历史。
卡尔在批判以兰克为代表的实证主义史学的同时,也对与之相对立的以柯林武德为代表的怀疑论历史哲学的某些观点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柯林武德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这同样是一种危险的倾向。这种观点的第一个危险就是“把历史当作是人脑中编织出来的东西”⑤,“我们在这里得到的便是历史有无数意义的理论,而且其中的任何一种意义并不比另一种意义更正确——所有①
② 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89页。 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4页。
③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959年。
④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92页。
的意义在大体上都是相同的。”①这种理论同样也是站不住脚的,卡尔说:“我们不能只因为一座山,从不同的角度可看出不同的轮廓,就下结论说,它没有轮廓或有无限的轮廓。并不能因为解释在建构历史事实中起着必要的作用,也不能因为现有的解释不是完全客观的,就推论说历史事实在原则上并没有服从客观解释
②的义务。”另一个更大的危险是:“假如历史学家必须以当下的眼光来看待其研
究的历史时期,必须以其研究的过去问题当作是眼前问题的关键,那么他是否会陷入以实用主义观点来看待事实的窠臼?”③
否定了上述两个极端的历史观后,卡尔提出了自己的“中庸之道”。卡尔认为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平等的、互动的关系:“历史学家在事实面前既不是卑微的奴隶,也不是专制的暴君”,“历史学家从事的工作是一个不断地让事实适合解释,让解释适合事实的过程”,“没有事实的历史学家是无本之木,没有前途;没有历史学家的事实是死水一潭,毫无意义。”④在此基础上,卡尔得出了他对于“历史是什么?”这一问题的第一个答案:“历史是历史学家与历史事实之间连续不断的、互为作用的过程,就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⑤
在“社会与个人”一章中,卡尔分析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历史学家的身份、伟人等问题。他不赞同把个人和社会对立,毕竟“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是齐头并进、互为条件的。”⑥历史学家既是单个的人,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他不仅是其所属社会的产物,而且也是那个社会自觉的或不自觉的代言人。”⑦因此要理理解历史学家的著作,首先要理解他的立场,也就是他的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等;同时要注意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与社会环境。这就是历史学家的身份,既是个体的,又是历史的产物、社会的产物。试用卡尔自己的理论来分析其著作,我们不难发现,卡尔可以算得上是个左翼人士,知晓了这一点,就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书中的一些观点。
卡尔在论述伟人在历史中的作用时,几乎完全遵循马克思主义观点:伟人既是历史进程的产物,也是历史进程的推动者;既是社会力量的代表,也是社会力量的创造者。这些社会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也改变了人类的思想。他在文中转引了黑格尔对伟人的描述:“时代的伟人是能把这个时代的意志表达出来的人,告诉这个时代什么是这个时代的意志,并实现这个意志。他所做的一切是这个的
⑧时代的核心与本质;他把这个时代现实化了。”按照我的理解,所谓时势造英雄,
雄,伟人自有其伟大之处,但正因为时代需要这样一个代表,将人民群众的诉求付诸于实践,才能体现出这个代表的伟大。从另一方面来看,伟人与人民群众乃是鱼水关系,伟人是离不开人民群众的;不过,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往往是通过伟人来表达,否则近乎于一潭死水,海瑞讲“百姓口小,有公议不能自致于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总之,伟人们的选择看似改变了社会,实则是社会限制了伟人们的选择,毕竟历史只有一个最优方向,开历史倒车是行不通的。
卡尔接着探讨了历史、科学与道德的关系。他肯定历史是一门科学,依据在①
②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2页。 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2页。
③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2页。
④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5页。
⑤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5页。
⑥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19页。
⑦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23页。
于科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是一样的,都是通过演绎归纳法,从一个不完整的假设到另一个不完整的假设,通过解释的手段分离出事实,再通过事实检验他们的解释。并且,历史可以预言,虽然并没有自然科学预言得那么精确,毕竟社会科学的对象是极其复杂的人类自身,对人的各种行为进行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远比自然科学家在对自然界进行研究时所遇到的困难要多得多。
历史和科学虽然在方法上可以互为借鉴,但和科学不一样的是,历史往往涉及宗教、道德的问题。卡尔认为,历史学家不必偏离主题对其叙述人物的私生活进行道德的针砭,而应该对制度进行道德判断,否则就可能在无意中为整个群体和社会提供了躲避责任的遁词,把错误归结于少数人。在我看来,卡尔主张用对制度的批判代替对个人的批判,自有其道理,但也颇有些“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味道,他明确主张:“历史是成功者的记录,而不是失败者的记录”,“在这个意
①义上,历史显然是一个成功者的故事”,几乎放弃了史家“褒贬人物”的职责,
有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倾向,这一点可能与他身处共产主义运动低潮,急需为斯大林等领袖人物辩护有关。我个人认为,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孔子作《春秋》,
②乱臣贼子惧”的好传统,我们的确不能把目光过度集中在历史人物的私生活上,
但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不能完全不考虑的,否则其行事就更无忌讳,岂不是为所欲为了?道德批判这杆大旗很重要,倒不得。
在“历史中的因果关系”这一章中,卡尔断言历史研究是“一种因果关系的③研究”,并指出:任何事件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且原因不止一个,而是多样的、的、复杂的,其地位也不同,有主次之分。由此,卡尔主张历史的必然性而否定偶然性。简单来说,必然性是指每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或一些原因,除非某事中的一个原因或几个原因发生了变化,否则不可能以别的形式发生的,如果发生别的事情,原因也必定是不同的。偶然性则认为历史就是一连串的意外,一系列由偶然巧合决定的事件。卡尔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不是思想上的懒惰,就是是智力低下。同时,他反对马克思关于偶然性的存在仅仅是加速或延迟而不彻底改变事件进程的解释,认为这是在玩弄文字游戏。“只要这些事件是偶然的,它们就不能进入任何历史的合理解释之中。”④在我看来,偶然性作为必然性的补充,是完全有理由存在的,只不过不是作为唯一的、主要的原因,而是作为许多原因中较次要的因素来看待,不能完全否定偶然事件的作用。
在最后两章,卡尔对二战后西方社会普遍流露出的恐惧和悲观情绪做出了批判,他坚信:“历史,就其本质而言是变化、运动,或者——假如你对老派的词语不吹毛求疵的话——是进步。”⑤关于进步,他的观点如下:首先,他区分了自自然的进化和历史的进步。进化的源泉是生物的遗传性,历史进步的源泉是社会的获得性,即历史经验的代代传授。其次,历史是一个过程,进步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再次,进步并不等于是直线发展;历史进程中的倒退、偏差和间断不能否定历史的进步。因为历史倒退之后,历史不一定在同一起点或沿着同一道路重新开始,这一点十分符合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论述。最后,进步的内容是获得性财产的转让,即物质财富和人的控制、改变和利用环境能力的代代相传。在经过对进步的一系列的阐述后,卡尔在文章的最后回到了他的起点,宣示他对社会未来的信心,对历史未来的信心。 ①
② 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30页。 孟子著,杨伯峻注:《孟子译注》卷六《滕文公章句下》,中华书局,1962年。
③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86页。
④ E.H.卡尔著,陈恒译:《历史是什么》[M].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71页。
在我看来,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中间出现的很多问题不能囿于旧圈子,而是要通过进一步的发展来解决现有问题。比如,困扰古代城市几千年的马粪问题,用讲卫生、严处罚的常规办法是不可能根本解决的,但汽车普及到千家万户之后,马粪问题也就自然不复存在了嘛。但人类往往有“恋旧”的倾向,对新鲜事物总有那么一点排斥心理,历史学的任务就是为这种进步寻找理论依据,与过去建立联系,以减少其阻力。比如西方的文艺复兴,号称要恢复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中国的“王莽改制”虽然失败了,但也是要打着“托古”旗号的,直到近代,康有为要搞变法,不也得弄出个《孔子改制考》吗?可见这一思想是古今中外,概莫能免。
通过分析历史研究的核心问题,卡尔指出了什么是历史的本质,即他对历史是什么的回答,使我明白了历史是流动、变化的,因为未来是充满变数的,所以过去不是静止不动的,并没有终极的历史,历史只是过程。这样,卡尔对历史定义的追问就变成寻找通往历史的途径。
历史给人以智慧,教人以具有历史纵深感的深邃眼光去看待过去、现在、未来,而不被眼前方寸之地所局限,不至成为鼠目寸光的庸碌之辈。只有深刻地认识过去,才能理解现在发生的一切,才有助于选择一条正确前进的道路,才能展现美好的未来。历史是常学常新的,历史学家的职责并非简单地复原历史,而是对历史不断作出新的解释,为当代提供足资借鉴的“镜子”,或一种统领全局、展望未来的思路,这也许就是“以史为鉴”的真正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