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里挑灯看砚

  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曾憧憬了一个这样的生活场景:“有游士借居万柳堂,夏日湘帘榧几,列古砚七八,古器铜器磁器十许,古书册画卷又十许,笔床水注,洒盏茶瓯,纸扇棕拂之类,皆极精致。壁上所粘,亦皆名士笔迹,焚香宴坐,琴声铿然,人望之若神仙,非高轩驷马不能登其堂也。”黄海涛的私人博物馆,馆内正在进行后期装修,但博物馆详细的蓝图已经呈现——以砚台为主,围绕文房用具,推广砚文化,打造文人文化博物馆,体验古代文人化的生活方式。  “这是小山子,这是镇纸,这是滴水,这是插屏……古人为了写好字,画好画,准备了很多工具,砚台是其中最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一方汉代的三足砚,上面有三个人物造型:一人捂嘴,一人捂腿,一人捂耳,形态生动,富有变化,古人也讲究不言不听,不惹是非。三足砚的造型也体现了汉人的浪漫情怀。”  “武则天时期气势恢弘,盛唐时期的端砚也体现了这种气度,角度夸张,器形饱满,肥硕。”  黄海涛收藏的砚台近千方,博物馆展出的只是具有代表性的小部分,这些藏品体现了一套完整的砚台发展史。在他的收藏品中,最早的当属史前研磨器,他将其称之为砚台的雏形。而砚台兴起的秦汉时期也是黄海涛非常看重的,他收藏了一些具有个性特点的砚台。比如,一件汉代鹞子捕雀纹红砂石砚。  黄先生还收藏了一些隋唐时期的青釉瓷砚,这是砚台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黄海涛认为,中国砚台发展的第二次高峰就是唐代,出现了数量庞大的砚台,社会对砚台的需求量增大。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天下的寒士有机会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读书成为当时社会上最热門的现象,文人、达官贵人荟萃,对砚的需求量增大。在当时,开采石料很麻烦,很多砚台就地取材,所有出现陶的、瓷的、泥的砚台,各种格式都有。  在他收藏的众多隋唐砚中,最为珍贵的是一方蹄足多达23条的青釉瓷砚台,在唐代阎立本的《北齐教书图》中,就描绘了一方和他收藏的这方相似的砚台。他还收藏了很多唐代出现、造型非常特别的箕斗形砚,也叫风字形砚,这种砚是在唐代中叶突然出现,材质各异,大小不同。  其中,宋砚也是黄海涛极为推崇的,“宋代是中国砚台发展的第三次高峰,宋代的砚主要特色在于文人参与治砚,使得中国砚台的风格定下来,也是中国砚台发展的转折期,在此之前,中国是工匠治砚,工匠用砚。”他认为,宋砚的优点在于简约、冷峻、峭拔,感觉砚出剑锋。“宋代是文人治国时代,与皇帝分权而治。在我想象当中,宋代文人手里的砚,是一把出锋的宝剑。辛弃疾写‘醉里挑灯看剑’,我认为可以改成‘醉里挑灯看砚’更有意思。宋代的文人非常有气节,砚台也具有文人的情怀,砚台的格局也是在宋代形成。  到了南宋,中国文人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清代的文字狱,把中国文人在宋代形成的骨气和气局全部杀灭了,简约大方的大格局越来越少,出现风花雪月的小格局。清代文人审美心态极其扭曲,造就了奇形怪状的砚台,黄海涛将清代的砚台形容为“歪不歪,正不正,扭不扭,方不方……”。这是清代扭曲的审美观导致的结果,这与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讲到的是一样,当时对梅花的审美“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于是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居多,致使江浙之梅皆病!“不同时代,审美不一样,砚台风格不一样,材料、作用也都不一样。就如每个人性格一样,文化的多元化,文人多元化,砚台也就多元化,千砚千貌。”  自上世纪印年代中期开始,黄海涛逐渐收藏不同地方生产的砚台。“最早买砚只是兴趣使然,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收藏。”他的第一方砚台是出差广东肇庆时偶然购买的,“别人都是大包小包的购买土特产,我选了两方端砚,当时对砚台的了解也只限于‘四大名砚’,这两方砚台也是以学生的身份买了学生做的砚”。至此之后,黄海涛只要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出差,就收集当地的砚台,做纪念品,开始玩砚台,他最初的收藏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上世纪90年代,经一位收藏古籍的行家点拨,黄海涛转而收藏古砚。好的砚台材质要好,而更为重要的是砚台的文化意义——砚台非是寻常家用摆件或生活实用器皿,砚台是直接参与书画创作的主要工具和为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宗教等方面服务的重要工具。因此,其地位远远高于其他许多門类的艺术品。  收藏的乐趣不仅在于收藏过程中各种悲欢的故事和数量的拥有,黄海涛认为“砚台收藏实际让我由无知,打开了新领域的一扇門,发展成我的兴趣,甚至事业”。古人时常用“耕砚田,永宝之”嘱托子孙,体现了砚台是古人生活和事业的伴侣。米芾“宁舍一室、不舍一石”,米芾当年以一方“灵璧研山”换得一处镇江甘露寺旁边临江的一处豪宅,但住进豪宅后,常思“灵璧研山”,并作诗云“研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以此表达悔十艮失去这方宝砚的心理。历代以来,砚台的稀缺性、艺术性以及文人赋予的文化、历史价值构成了砚文化极高的含金量。“收藏砚台一开始是出于兴趣,玩的心态,由于砚丰富多彩,文化表现不同,促使我看书,学习。越看书,越觉得砚台内涵丰富,越有兴趣,必会越投入研究。”醉里挑灯看砚,这是砚台对于黄海涛的影响。

  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里曾憧憬了一个这样的生活场景:“有游士借居万柳堂,夏日湘帘榧几,列古砚七八,古器铜器磁器十许,古书册画卷又十许,笔床水注,洒盏茶瓯,纸扇棕拂之类,皆极精致。壁上所粘,亦皆名士笔迹,焚香宴坐,琴声铿然,人望之若神仙,非高轩驷马不能登其堂也。”黄海涛的私人博物馆,馆内正在进行后期装修,但博物馆详细的蓝图已经呈现——以砚台为主,围绕文房用具,推广砚文化,打造文人文化博物馆,体验古代文人化的生活方式。  “这是小山子,这是镇纸,这是滴水,这是插屏……古人为了写好字,画好画,准备了很多工具,砚台是其中最重要的,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一方汉代的三足砚,上面有三个人物造型:一人捂嘴,一人捂腿,一人捂耳,形态生动,富有变化,古人也讲究不言不听,不惹是非。三足砚的造型也体现了汉人的浪漫情怀。”  “武则天时期气势恢弘,盛唐时期的端砚也体现了这种气度,角度夸张,器形饱满,肥硕。”  黄海涛收藏的砚台近千方,博物馆展出的只是具有代表性的小部分,这些藏品体现了一套完整的砚台发展史。在他的收藏品中,最早的当属史前研磨器,他将其称之为砚台的雏形。而砚台兴起的秦汉时期也是黄海涛非常看重的,他收藏了一些具有个性特点的砚台。比如,一件汉代鹞子捕雀纹红砂石砚。  黄先生还收藏了一些隋唐时期的青釉瓷砚,这是砚台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黄海涛认为,中国砚台发展的第二次高峰就是唐代,出现了数量庞大的砚台,社会对砚台的需求量增大。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后,天下的寒士有机会通过科举考取功名,读书成为当时社会上最热門的现象,文人、达官贵人荟萃,对砚的需求量增大。在当时,开采石料很麻烦,很多砚台就地取材,所有出现陶的、瓷的、泥的砚台,各种格式都有。  在他收藏的众多隋唐砚中,最为珍贵的是一方蹄足多达23条的青釉瓷砚台,在唐代阎立本的《北齐教书图》中,就描绘了一方和他收藏的这方相似的砚台。他还收藏了很多唐代出现、造型非常特别的箕斗形砚,也叫风字形砚,这种砚是在唐代中叶突然出现,材质各异,大小不同。  其中,宋砚也是黄海涛极为推崇的,“宋代是中国砚台发展的第三次高峰,宋代的砚主要特色在于文人参与治砚,使得中国砚台的风格定下来,也是中国砚台发展的转折期,在此之前,中国是工匠治砚,工匠用砚。”他认为,宋砚的优点在于简约、冷峻、峭拔,感觉砚出剑锋。“宋代是文人治国时代,与皇帝分权而治。在我想象当中,宋代文人手里的砚,是一把出锋的宝剑。辛弃疾写‘醉里挑灯看剑’,我认为可以改成‘醉里挑灯看砚’更有意思。宋代的文人非常有气节,砚台也具有文人的情怀,砚台的格局也是在宋代形成。  到了南宋,中国文人开始走下坡路。特别是清代的文字狱,把中国文人在宋代形成的骨气和气局全部杀灭了,简约大方的大格局越来越少,出现风花雪月的小格局。清代文人审美心态极其扭曲,造就了奇形怪状的砚台,黄海涛将清代的砚台形容为“歪不歪,正不正,扭不扭,方不方……”。这是清代扭曲的审美观导致的结果,这与清代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讲到的是一样,当时对梅花的审美“以曲为美,以欹为美,以疏为美”,于是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居多,致使江浙之梅皆病!“不同时代,审美不一样,砚台风格不一样,材料、作用也都不一样。就如每个人性格一样,文化的多元化,文人多元化,砚台也就多元化,千砚千貌。”  自上世纪印年代中期开始,黄海涛逐渐收藏不同地方生产的砚台。“最早买砚只是兴趣使然,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收藏。”他的第一方砚台是出差广东肇庆时偶然购买的,“别人都是大包小包的购买土特产,我选了两方端砚,当时对砚台的了解也只限于‘四大名砚’,这两方砚台也是以学生的身份买了学生做的砚”。至此之后,黄海涛只要到全国任何一个地方出差,就收集当地的砚台,做纪念品,开始玩砚台,他最初的收藏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上世纪90年代,经一位收藏古籍的行家点拨,黄海涛转而收藏古砚。好的砚台材质要好,而更为重要的是砚台的文化意义——砚台非是寻常家用摆件或生活实用器皿,砚台是直接参与书画创作的主要工具和为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乃至宗教等方面服务的重要工具。因此,其地位远远高于其他许多門类的艺术品。  收藏的乐趣不仅在于收藏过程中各种悲欢的故事和数量的拥有,黄海涛认为“砚台收藏实际让我由无知,打开了新领域的一扇門,发展成我的兴趣,甚至事业”。古人时常用“耕砚田,永宝之”嘱托子孙,体现了砚台是古人生活和事业的伴侣。米芾“宁舍一室、不舍一石”,米芾当年以一方“灵璧研山”换得一处镇江甘露寺旁边临江的一处豪宅,但住进豪宅后,常思“灵璧研山”,并作诗云“研山不复见,哦诗徒叹息。惟有玉蟾蜍,向余频泪滴。”以此表达悔十艮失去这方宝砚的心理。历代以来,砚台的稀缺性、艺术性以及文人赋予的文化、历史价值构成了砚文化极高的含金量。“收藏砚台一开始是出于兴趣,玩的心态,由于砚丰富多彩,文化表现不同,促使我看书,学习。越看书,越觉得砚台内涵丰富,越有兴趣,必会越投入研究。”醉里挑灯看砚,这是砚台对于黄海涛的影响。


相关内容

  • 闭门品芋挑灯阅读答案
  • 篇一:闭门品芋挑灯阅读答案 □朱秀坤 "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这是苏东坡赞美芋头的诗句.美吧?当然美,不美,能走进央视专题片<舌尖上的中国>?在芋农夏俊台的推介下,让全国人民直看得垂涎欲滴,从此走进水乡兴化,无论春秋冬夏,总要点一道芋头羹. 这几年,家乡的 ...

  •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释 1?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一作同父),南宋婺州永康(今浙江永康县)人 ...

  • 病起书怀⑴
  • 病起书怀(陆游七言律诗)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 ⑴病起:病愈. ⑵病骨:指多病瘦损的身躯.支离:憔悴:衰疲. ⑶孤臣:孤立无助或不受重用的远臣.江干:江边:江岸. ⑷忘忧:忘却忧虑. ⑸ ...

  • 励志对联大全 拼十年寒窗挑灯苦读不畏难
  • 上联:百尺高梧 撑得起一轮月色  下联:数椽矮屋 锁不住五夜书声 上联:常耻躬之不逮 下联:欲寡过而未能 上联:吃得苦中苦 下联:方为人上人. 上联:辞旧迎新寒风阵阵催人逝 下联:苦尽甘来捷报片片暖人心 上联:大著肚皮容物 下联:立定脚跟做人 上联:淡淡墨梅凌寒独开今岁瑞雪兆丰年 下联:莘莘学子壮志 ...

  • 爱国古诗词
  • 爱国主题诗歌赏析 爱国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诗歌中,诗人们或表述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或表现对民族命运和祖国前途的热切关注,或抒发自己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今天,我们学习这些诗歌,可从中受到生动而深刻的爱国主义传统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 ...

  • 破阵子辛弃疾宋
  • 破阵子 辛弃疾 宋 这首词通过作者梦想中经历的描述,追忆了昔日义军豪迈壮阔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收复 中原的雄心壮志,也表现了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与悲愤. 1..展现醉态和梦境情景的句子是哪句?(3分)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2. 本词在内容上打破上下片传统写法,前 九 句 ...

  • 破阵子台阶教学设计
  • 篇一:破阵子公开课教学设计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体味诗词的意境.能初步掌握诗词赏析的方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教学重点.难点: 领会诗词的韵律美和意境美,能有感情地诵读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 出自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赏析 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 ...

  •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 城市道路照明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CJJ89-2001 J120-2001 7 路灯安装 7.1 一般规定 7.1.1 同一街道.公路.广场.桥梁的路灯安装高度(从光源到地面).仰角.装灯方向宜保持一致. 7.1.2 灯杆位置应合理选择,灯杆不得设在易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