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尖微刺[小尘埃]

  房慧真出版过两本散文集,《小尘埃》篇名各出现一次。

  《单向街》的《小尘埃》说的是她童年的三件小事,都和小学时候家里穷有关:眼睁睁看同学每天中午把订购却喝不完的鲜奶倒掉(OS:就算没有调味乳,能喝鲜奶也很好啊);不忍向妈妈要求买背包,只好背着书包、装着巧克力球参加校外教学;到同学家影印,看人眼色。

  这篇文章以“有些事情是这么的微不足道”开场,以“这些记忆都这么久了,这么微不足道,像小尘埃,当时没抹去,至今仍惹得心痒痒地”收尾,两个“微不足道”前后呼应,显示作者心思的敏感纤细,即使一点小疙瘩,当它结合成长过程中的创伤,便会变成记忆里的刺点。《单向街》写出这些创伤,六年后房慧真推出这本《小尘埃》,继续自揭疮疤,检视这些坑坑疤疤,不是来自国破家亡的伤痛,也不像同期出版的《恶之幸福》里的杨索笔下自述的坎坷人生,许多不太快乐的因子,只是古怪性格以及出身背景混杂而形成的。

  另一篇《小尘埃》,以代跋形式收在这本新近推出的同名散文集里。这时的房慧真已经从学生转型为媒体记者,她从自身的童年记忆中抽离,放眼一位与己无关的路人甲。这位伤残老人,书自写自卖,定价过高,无人问津。房慧真记述采访之后与对方从互动到闪躲的微妙关系,并以此句作结:“像是在心尖上留下了一点微尘,微微地刺痛着,撩拨着,未曾抹去。”

  套用文艺腔来说,人生行路总有拂不去的“心尘往事”,或许不见尘土飞扬,或许只是几粒沙子般在心里没挥走,磨啊磨的久了也有刺痛感,不显眼,且藏在底层不被看见,不被了解,就更别说成长后一路跌跌撞撞,留下疤,裹着尘埃,结痂了,偶尔想起来还会被它噬咬一口。

  也许是别扭、自闭、害羞、直率等个性,以及来自父亲的暴力阴影,房慧真没有快乐美满的童年生活,到了叛逆的青春期,更惨。《小尘埃》辑一沿续《单向街》主题,写这份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写她的“怪咖”(怪物)成长史,以及透过阅读找到避风港的蜕变史。

  在写作时回忆人事,屡屡联想起书本或电影的某个角色、某个情节,相互参照,展现她海量的知识层面,用得适量贴切便有相得益彰的加分效果,用量太重,则有节奏迟滞之憾,就这一点而言,比起旧作,《小尘埃》处理得更好。

  在这些“记忆切片”中过场的人物,不管是同学朋友,或路人某,不管与自己关系是即或离,房慧真在叙述之外,往往反躬自鉴,映照出自己的潜在意识(诸如“我就是X X,X X就是我”的例句),并且挖掘出人情幽微、人性深层,呈现出你我他的共相,因此就算所写只是个人或家庭、学校等身边琐事,也不会落入“肚脐眼文学”之讥,这是《单向街》与《小尘埃》最特出之处。

  或许成长不是处于优势地位,与同侪价值观不甚合拍,房慧真长大后从自身投射出去,特别留意边缘的,不在社会主流位置的小人物。与《单向街》主题相比,《小尘埃》多出一个完整系列,辑二《人生速写》观人看物,几笔素描,皆是街头所见,边缘的、弱势的,小贩或市井小民,为谋一口饭的辛苦的脚步与身影。诸如卖香的白发老妪、坐电动轮椅卖杂货的中年夫妻、以滑板代步走卖的肢障者,以及引她关注好奇的一些怪人,像扛着雨伞挂满塑料袋的中年男人、日日在快餐店叠满一桌旧报纸阅读的老人……房慧真的眼光专注、纯净而透亮,文字用语节制干净,优异的叙述能力,仿若把镜头带到现场,笔下人物栩栩如绘,她述而不议,不呐喊做作,不自我标举,也不呼吁声援,仅仅记录,却发出更动人的力道。

  即使出国一趟,付诸文字与读友分享的,别说景点或购物、美食之类的报告没有,连像书客逛外国书店的心得也没有。以《香港即景》一文为例,记录的竟是街狗、店猫、外佣等不起眼的事物。开句玩笑,这简直是古诗词所说的“良辰美景虚设”。但这不足为奇,房慧真的读者,或说读惯她以“运诗人”之名在blog写作的朋友,大概已经习惯她对边缘事物的留心、兴趣,不只对人,对物亦然。她爱看废墟破屋、荒烟蔓草,是为了体会到历史人事代谢,往来今古吗?不是,就纯为一种兴味。其人其文,秀异至此。

  对于对心理分析有兴趣的读者,房慧真的作品,是很好的案例。譬如她的惧父情结,视父亲为恐惧的源头,这比一般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恨父情结或亲子疏离更加深层。幸好种种酸苦,如今已能坦然面对,房慧真以文字整理或排解这份纠结。她藉由文字幽径抵达内心幽境,不论是勇敢自剖或对他者的客观素描,每一笔都像一把刀出鞘,森森寒光映照潜意识里阴暗的质地。然而刀只是出鞘,比画挥舞,不伤人,不吓人,在月光下,折射出我们不太发觉,或不愿承认的,内心深藏的幽黯国度。

  房慧真出版过两本散文集,《小尘埃》篇名各出现一次。

  《单向街》的《小尘埃》说的是她童年的三件小事,都和小学时候家里穷有关:眼睁睁看同学每天中午把订购却喝不完的鲜奶倒掉(OS:就算没有调味乳,能喝鲜奶也很好啊);不忍向妈妈要求买背包,只好背着书包、装着巧克力球参加校外教学;到同学家影印,看人眼色。

  这篇文章以“有些事情是这么的微不足道”开场,以“这些记忆都这么久了,这么微不足道,像小尘埃,当时没抹去,至今仍惹得心痒痒地”收尾,两个“微不足道”前后呼应,显示作者心思的敏感纤细,即使一点小疙瘩,当它结合成长过程中的创伤,便会变成记忆里的刺点。《单向街》写出这些创伤,六年后房慧真推出这本《小尘埃》,继续自揭疮疤,检视这些坑坑疤疤,不是来自国破家亡的伤痛,也不像同期出版的《恶之幸福》里的杨索笔下自述的坎坷人生,许多不太快乐的因子,只是古怪性格以及出身背景混杂而形成的。

  另一篇《小尘埃》,以代跋形式收在这本新近推出的同名散文集里。这时的房慧真已经从学生转型为媒体记者,她从自身的童年记忆中抽离,放眼一位与己无关的路人甲。这位伤残老人,书自写自卖,定价过高,无人问津。房慧真记述采访之后与对方从互动到闪躲的微妙关系,并以此句作结:“像是在心尖上留下了一点微尘,微微地刺痛着,撩拨着,未曾抹去。”

  套用文艺腔来说,人生行路总有拂不去的“心尘往事”,或许不见尘土飞扬,或许只是几粒沙子般在心里没挥走,磨啊磨的久了也有刺痛感,不显眼,且藏在底层不被看见,不被了解,就更别说成长后一路跌跌撞撞,留下疤,裹着尘埃,结痂了,偶尔想起来还会被它噬咬一口。

  也许是别扭、自闭、害羞、直率等个性,以及来自父亲的暴力阴影,房慧真没有快乐美满的童年生活,到了叛逆的青春期,更惨。《小尘埃》辑一沿续《单向街》主题,写这份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写她的“怪咖”(怪物)成长史,以及透过阅读找到避风港的蜕变史。

  在写作时回忆人事,屡屡联想起书本或电影的某个角色、某个情节,相互参照,展现她海量的知识层面,用得适量贴切便有相得益彰的加分效果,用量太重,则有节奏迟滞之憾,就这一点而言,比起旧作,《小尘埃》处理得更好。

  在这些“记忆切片”中过场的人物,不管是同学朋友,或路人某,不管与自己关系是即或离,房慧真在叙述之外,往往反躬自鉴,映照出自己的潜在意识(诸如“我就是X X,X X就是我”的例句),并且挖掘出人情幽微、人性深层,呈现出你我他的共相,因此就算所写只是个人或家庭、学校等身边琐事,也不会落入“肚脐眼文学”之讥,这是《单向街》与《小尘埃》最特出之处。

  或许成长不是处于优势地位,与同侪价值观不甚合拍,房慧真长大后从自身投射出去,特别留意边缘的,不在社会主流位置的小人物。与《单向街》主题相比,《小尘埃》多出一个完整系列,辑二《人生速写》观人看物,几笔素描,皆是街头所见,边缘的、弱势的,小贩或市井小民,为谋一口饭的辛苦的脚步与身影。诸如卖香的白发老妪、坐电动轮椅卖杂货的中年夫妻、以滑板代步走卖的肢障者,以及引她关注好奇的一些怪人,像扛着雨伞挂满塑料袋的中年男人、日日在快餐店叠满一桌旧报纸阅读的老人……房慧真的眼光专注、纯净而透亮,文字用语节制干净,优异的叙述能力,仿若把镜头带到现场,笔下人物栩栩如绘,她述而不议,不呐喊做作,不自我标举,也不呼吁声援,仅仅记录,却发出更动人的力道。

  即使出国一趟,付诸文字与读友分享的,别说景点或购物、美食之类的报告没有,连像书客逛外国书店的心得也没有。以《香港即景》一文为例,记录的竟是街狗、店猫、外佣等不起眼的事物。开句玩笑,这简直是古诗词所说的“良辰美景虚设”。但这不足为奇,房慧真的读者,或说读惯她以“运诗人”之名在blog写作的朋友,大概已经习惯她对边缘事物的留心、兴趣,不只对人,对物亦然。她爱看废墟破屋、荒烟蔓草,是为了体会到历史人事代谢,往来今古吗?不是,就纯为一种兴味。其人其文,秀异至此。

  对于对心理分析有兴趣的读者,房慧真的作品,是很好的案例。譬如她的惧父情结,视父亲为恐惧的源头,这比一般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恨父情结或亲子疏离更加深层。幸好种种酸苦,如今已能坦然面对,房慧真以文字整理或排解这份纠结。她藉由文字幽径抵达内心幽境,不论是勇敢自剖或对他者的客观素描,每一笔都像一把刀出鞘,森森寒光映照潜意识里阴暗的质地。然而刀只是出鞘,比画挥舞,不伤人,不吓人,在月光下,折射出我们不太发觉,或不愿承认的,内心深藏的幽黯国度。


相关内容

  • [一个人的善良]读后感800字
  • 最近读了一篇文章<一个人的善良>,部分摘录如下:"用心对待所有的学生,好不和不好的学生,都能接受,都能去喜欢,不去和学生斗气,不去对讨厌的学生置之不理,农村的都是留守儿童,多多爱." 其时我正沦陷在一堆急需上交的表格中,一不留神就忽略了我应该有的回应.至少,我应该给一 ...

  • 月如钩,帘初卷
  • 谁在低吟浅唱:"不知伊人为谁伤,怎奈伊人泪两行".优美的歌词,凄美的意境,孤独了远方寂寞的窗.帘初卷,上弦月如钩,暗思量.剪不断,理还乱,离愁漫卷.已是秋风寒. 恍惚的在这寂静的夜晚,思绪在九天外游荡,你的身影清晰了一个遥远的记忆,浮现在梦的枕端.谁为你披上旧日的红妆,走出重楼搭 ...

  • Ash依旧年轻,尘埃并未落定
  • 清晨的伦敦,阴雨刚过,街道上空无一人.一个满脸胡茬儿.裹着皱巴巴大外套的青年扶了扶棒球帽帽檐,从他蛰伏已久的街角匆忙步出.他的一只手掩藏在衣服下面,经过某扇大门时突然一松.青年的眼神闪烁了3秒钟,接着就被不由自主紧张起来的双腿带走了.他的背影很快被潮湿路面的反光吞噬,而留在台阶上的那包东西的包装上, ...

  • 绕雪漫经典语录
  • 我没有勇气折断我的翅膀,却也飞不到任何地方。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世界,谁敢说谁是谁的救世主呢? 时光只会老去,但时光从不会欺骗我们。 我愿意相信点亮夜空的每一抹小小的烟花都未曾熄灭,它们最终升上天空,化做今夜的星辰。只是那些放烟花的人,早已散落于茫茫人海,不知去向何方。 用一句非常老土的话来说 ...

  • 我们,没有在一起,也好
  • 多少次,从梦魇中醒来,痴痴的回不过神,只是,在那里,依旧还有你.云淡风轻的笑颜,被路过的春风轻轻带走!不再眷念,不再痴迷,却依旧逃不开命运的枷锁,我爱的你,爱的你们.你爱的我,爱的我们,是否,也曾是彼此心尖的那个.我们,没有在一起,也好!总是夜夜思念,在午夜梦回,惊醒的那刻,有泪滴滑落,是你触碰不到 ...

  • 生命赋阅读答案
  • 生命赋 ①我常常在大自然中看到种种生命的奇观. ②挺拔的巨树,葱茂的森林,绿色的草原,成熟的庄稼,盛开的鲜花,望着它们,或徜徉其中,那种洋溢着的博大的生命力,常常催发我爆发我的生命激情,在体内蔓延,奔涌,激荡. ③但是,有一些更细微更不显眼的现象,往往特别作用于我的心尖和神经末梢,引起我异常深刻的震 ...

  • 心灵的驿站,梦恋的窗口
  • 心灵的驿站,梦恋的窗口 作来源: 网络 编辑:喜好喜好 又是一个周末,辗转着身心的疲惫,倚岁月的风口,听风静然划过心尖,经年喜欢的优雅小曲回荡在耳边,清爽与宁静把时光用文字写的清瘦无比,用充满风花雪月的语句,倾诉锥心刻骨的铭思,轻轻的拉开记忆的序幕,默然描述着梦端的眷恋,心灵的驿站,是否有与尘事无关 ...

  • 饶雪漫小说经典语录
  • 1.有些事,有些人,是不是如果你真的想忘记,就一定会忘记. 2.再见,也许永远不见. 3.我内心固执地追求,只有我自己看得见,但我希望我没错. 4.我常常在思索我们的青春,它真是一个奇形怪状的玩意儿,短短的身子偏偏拖了一个长长的尾巴,像翅膀一样招摇着,久久不肯离去. 5.最痛苦的是,消失了的东西,它 ...

  • 饶雪漫作品语录
  • 1、有些事,有些人,是不是如果你真的想忘记,就一定会忘记。 2、再见,也许永远不见。 3、我内心固执地追求,只有我自己看得见,但我希望我没错。 4、我常常在思索我们的青春,它真是一个奇形怪状的玩意儿,短短的身子偏偏拖了一个长长的尾巴,像翅膀一样招摇着,久久不肯离去。 5、最痛苦的是,消失了的东西,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