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慧真出版过两本散文集,《小尘埃》篇名各出现一次。
《单向街》的《小尘埃》说的是她童年的三件小事,都和小学时候家里穷有关:眼睁睁看同学每天中午把订购却喝不完的鲜奶倒掉(OS:就算没有调味乳,能喝鲜奶也很好啊);不忍向妈妈要求买背包,只好背着书包、装着巧克力球参加校外教学;到同学家影印,看人眼色。
这篇文章以“有些事情是这么的微不足道”开场,以“这些记忆都这么久了,这么微不足道,像小尘埃,当时没抹去,至今仍惹得心痒痒地”收尾,两个“微不足道”前后呼应,显示作者心思的敏感纤细,即使一点小疙瘩,当它结合成长过程中的创伤,便会变成记忆里的刺点。《单向街》写出这些创伤,六年后房慧真推出这本《小尘埃》,继续自揭疮疤,检视这些坑坑疤疤,不是来自国破家亡的伤痛,也不像同期出版的《恶之幸福》里的杨索笔下自述的坎坷人生,许多不太快乐的因子,只是古怪性格以及出身背景混杂而形成的。
另一篇《小尘埃》,以代跋形式收在这本新近推出的同名散文集里。这时的房慧真已经从学生转型为媒体记者,她从自身的童年记忆中抽离,放眼一位与己无关的路人甲。这位伤残老人,书自写自卖,定价过高,无人问津。房慧真记述采访之后与对方从互动到闪躲的微妙关系,并以此句作结:“像是在心尖上留下了一点微尘,微微地刺痛着,撩拨着,未曾抹去。”
套用文艺腔来说,人生行路总有拂不去的“心尘往事”,或许不见尘土飞扬,或许只是几粒沙子般在心里没挥走,磨啊磨的久了也有刺痛感,不显眼,且藏在底层不被看见,不被了解,就更别说成长后一路跌跌撞撞,留下疤,裹着尘埃,结痂了,偶尔想起来还会被它噬咬一口。
也许是别扭、自闭、害羞、直率等个性,以及来自父亲的暴力阴影,房慧真没有快乐美满的童年生活,到了叛逆的青春期,更惨。《小尘埃》辑一沿续《单向街》主题,写这份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写她的“怪咖”(怪物)成长史,以及透过阅读找到避风港的蜕变史。
在写作时回忆人事,屡屡联想起书本或电影的某个角色、某个情节,相互参照,展现她海量的知识层面,用得适量贴切便有相得益彰的加分效果,用量太重,则有节奏迟滞之憾,就这一点而言,比起旧作,《小尘埃》处理得更好。
在这些“记忆切片”中过场的人物,不管是同学朋友,或路人某,不管与自己关系是即或离,房慧真在叙述之外,往往反躬自鉴,映照出自己的潜在意识(诸如“我就是X X,X X就是我”的例句),并且挖掘出人情幽微、人性深层,呈现出你我他的共相,因此就算所写只是个人或家庭、学校等身边琐事,也不会落入“肚脐眼文学”之讥,这是《单向街》与《小尘埃》最特出之处。
或许成长不是处于优势地位,与同侪价值观不甚合拍,房慧真长大后从自身投射出去,特别留意边缘的,不在社会主流位置的小人物。与《单向街》主题相比,《小尘埃》多出一个完整系列,辑二《人生速写》观人看物,几笔素描,皆是街头所见,边缘的、弱势的,小贩或市井小民,为谋一口饭的辛苦的脚步与身影。诸如卖香的白发老妪、坐电动轮椅卖杂货的中年夫妻、以滑板代步走卖的肢障者,以及引她关注好奇的一些怪人,像扛着雨伞挂满塑料袋的中年男人、日日在快餐店叠满一桌旧报纸阅读的老人……房慧真的眼光专注、纯净而透亮,文字用语节制干净,优异的叙述能力,仿若把镜头带到现场,笔下人物栩栩如绘,她述而不议,不呐喊做作,不自我标举,也不呼吁声援,仅仅记录,却发出更动人的力道。
即使出国一趟,付诸文字与读友分享的,别说景点或购物、美食之类的报告没有,连像书客逛外国书店的心得也没有。以《香港即景》一文为例,记录的竟是街狗、店猫、外佣等不起眼的事物。开句玩笑,这简直是古诗词所说的“良辰美景虚设”。但这不足为奇,房慧真的读者,或说读惯她以“运诗人”之名在blog写作的朋友,大概已经习惯她对边缘事物的留心、兴趣,不只对人,对物亦然。她爱看废墟破屋、荒烟蔓草,是为了体会到历史人事代谢,往来今古吗?不是,就纯为一种兴味。其人其文,秀异至此。
对于对心理分析有兴趣的读者,房慧真的作品,是很好的案例。譬如她的惧父情结,视父亲为恐惧的源头,这比一般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恨父情结或亲子疏离更加深层。幸好种种酸苦,如今已能坦然面对,房慧真以文字整理或排解这份纠结。她藉由文字幽径抵达内心幽境,不论是勇敢自剖或对他者的客观素描,每一笔都像一把刀出鞘,森森寒光映照潜意识里阴暗的质地。然而刀只是出鞘,比画挥舞,不伤人,不吓人,在月光下,折射出我们不太发觉,或不愿承认的,内心深藏的幽黯国度。
房慧真出版过两本散文集,《小尘埃》篇名各出现一次。
《单向街》的《小尘埃》说的是她童年的三件小事,都和小学时候家里穷有关:眼睁睁看同学每天中午把订购却喝不完的鲜奶倒掉(OS:就算没有调味乳,能喝鲜奶也很好啊);不忍向妈妈要求买背包,只好背着书包、装着巧克力球参加校外教学;到同学家影印,看人眼色。
这篇文章以“有些事情是这么的微不足道”开场,以“这些记忆都这么久了,这么微不足道,像小尘埃,当时没抹去,至今仍惹得心痒痒地”收尾,两个“微不足道”前后呼应,显示作者心思的敏感纤细,即使一点小疙瘩,当它结合成长过程中的创伤,便会变成记忆里的刺点。《单向街》写出这些创伤,六年后房慧真推出这本《小尘埃》,继续自揭疮疤,检视这些坑坑疤疤,不是来自国破家亡的伤痛,也不像同期出版的《恶之幸福》里的杨索笔下自述的坎坷人生,许多不太快乐的因子,只是古怪性格以及出身背景混杂而形成的。
另一篇《小尘埃》,以代跋形式收在这本新近推出的同名散文集里。这时的房慧真已经从学生转型为媒体记者,她从自身的童年记忆中抽离,放眼一位与己无关的路人甲。这位伤残老人,书自写自卖,定价过高,无人问津。房慧真记述采访之后与对方从互动到闪躲的微妙关系,并以此句作结:“像是在心尖上留下了一点微尘,微微地刺痛着,撩拨着,未曾抹去。”
套用文艺腔来说,人生行路总有拂不去的“心尘往事”,或许不见尘土飞扬,或许只是几粒沙子般在心里没挥走,磨啊磨的久了也有刺痛感,不显眼,且藏在底层不被看见,不被了解,就更别说成长后一路跌跌撞撞,留下疤,裹着尘埃,结痂了,偶尔想起来还会被它噬咬一口。
也许是别扭、自闭、害羞、直率等个性,以及来自父亲的暴力阴影,房慧真没有快乐美满的童年生活,到了叛逆的青春期,更惨。《小尘埃》辑一沿续《单向街》主题,写这份与周遭环境的格格不入,写她的“怪咖”(怪物)成长史,以及透过阅读找到避风港的蜕变史。
在写作时回忆人事,屡屡联想起书本或电影的某个角色、某个情节,相互参照,展现她海量的知识层面,用得适量贴切便有相得益彰的加分效果,用量太重,则有节奏迟滞之憾,就这一点而言,比起旧作,《小尘埃》处理得更好。
在这些“记忆切片”中过场的人物,不管是同学朋友,或路人某,不管与自己关系是即或离,房慧真在叙述之外,往往反躬自鉴,映照出自己的潜在意识(诸如“我就是X X,X X就是我”的例句),并且挖掘出人情幽微、人性深层,呈现出你我他的共相,因此就算所写只是个人或家庭、学校等身边琐事,也不会落入“肚脐眼文学”之讥,这是《单向街》与《小尘埃》最特出之处。
或许成长不是处于优势地位,与同侪价值观不甚合拍,房慧真长大后从自身投射出去,特别留意边缘的,不在社会主流位置的小人物。与《单向街》主题相比,《小尘埃》多出一个完整系列,辑二《人生速写》观人看物,几笔素描,皆是街头所见,边缘的、弱势的,小贩或市井小民,为谋一口饭的辛苦的脚步与身影。诸如卖香的白发老妪、坐电动轮椅卖杂货的中年夫妻、以滑板代步走卖的肢障者,以及引她关注好奇的一些怪人,像扛着雨伞挂满塑料袋的中年男人、日日在快餐店叠满一桌旧报纸阅读的老人……房慧真的眼光专注、纯净而透亮,文字用语节制干净,优异的叙述能力,仿若把镜头带到现场,笔下人物栩栩如绘,她述而不议,不呐喊做作,不自我标举,也不呼吁声援,仅仅记录,却发出更动人的力道。
即使出国一趟,付诸文字与读友分享的,别说景点或购物、美食之类的报告没有,连像书客逛外国书店的心得也没有。以《香港即景》一文为例,记录的竟是街狗、店猫、外佣等不起眼的事物。开句玩笑,这简直是古诗词所说的“良辰美景虚设”。但这不足为奇,房慧真的读者,或说读惯她以“运诗人”之名在blog写作的朋友,大概已经习惯她对边缘事物的留心、兴趣,不只对人,对物亦然。她爱看废墟破屋、荒烟蔓草,是为了体会到历史人事代谢,往来今古吗?不是,就纯为一种兴味。其人其文,秀异至此。
对于对心理分析有兴趣的读者,房慧真的作品,是很好的案例。譬如她的惧父情结,视父亲为恐惧的源头,这比一般文学作品中所描述的恨父情结或亲子疏离更加深层。幸好种种酸苦,如今已能坦然面对,房慧真以文字整理或排解这份纠结。她藉由文字幽径抵达内心幽境,不论是勇敢自剖或对他者的客观素描,每一笔都像一把刀出鞘,森森寒光映照潜意识里阴暗的质地。然而刀只是出鞘,比画挥舞,不伤人,不吓人,在月光下,折射出我们不太发觉,或不愿承认的,内心深藏的幽黯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