毁灭一个人就是毁灭所有人

集体冷漠是当代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当他人面临危难之时、迫切需要帮助之时,社会上却存在着一种不作为或者低回应的集体倾向,好像事情根本不曾发生或是慢慢就会过去一样。这种现象侵蚀着人们的行动欲望,消解着对社会不公的反抗。人们把自己同其他人的麻烦隔绝开来,变成旁观者,束手无策地目睹权利的受损。

一个旁观者,既非恶行的加害者也非受害者,却有着见证的机会或作证的责任。作证,意味着为受害者一方带来具备道德权威的无私的声音。罪行——无论是一起行凶抢劫还是一场大屠杀——的旁观者,有时的确会出来作证,然而有时也逃避作证。迟迟不愿作证的旁观者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自己会受到伤害吗?我会不会被牵连进复杂的事件中?有时旁观者并非利益无关者:如果抢劫案的受害人是我的朋友,或者来自同一所学校,或者属于同一个族群,那会如何?如果发生了大屠杀的那个国家恰好和我有生意合作,又该如何?

鲁迅一直极为担忧旁观者——他称之为“看客”:“……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对鲁迅而言,冷漠而不是偏见,是中国最麻烦的事情。死刑现场的围观人群几乎和加害者一样令人厌恶,而且似乎更该坚拒。就围观受害者这种国民劣根性来说,鲁迅的矛头所向,不止限于当受害者被视为失败者的场合,即他愤怒于国人的幸灾乐祸恶习——见失败者遭受灾祸而高兴,也指向受害者被视为英雄或圣人的场合,即他同样愤怒于国人以高标准道德要求受害者的“烈士情结”。“我们局外人,”大江健三郎在《广岛笔记》中写道,“常常希望在每一个角落都能发现一位牺牲的圣者。”

对于后者,美国著名的中国研究学者林培瑞说得极为透彻:“如果我们以圣贤标准要求被迫害的英雄,那不但错误,而且不公平。创痛和凌辱通常不会使人们离圣贤标准更近,而会更远。受害者在压力下会撒谎,欺瞒,也会出卖。旁观者没有权利期待与此不同的事实。……看客想看到英雄在角斗中获胜的热望甚至可能是更加危险的。对于一个生活在安全和舒适中的旁观者来说,他有权利指责他人缺乏英雄气概吗?甚至当别人不如预想中的那般英雄的时候出来大肆批评?然而,很多中国旁观者恰恰就这样做了,这是道德愚钝。生命危险不是剧场表演。渴望烈士的人应当自己去做烈士。”

林培瑞进一步指出,尽管对受害者富有同情心通常比冷漠更可取,然而,同情姿态也不是没有自身的伦理问题的。哈维尔讲过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布拉格接待西方“看客”的故事:他们如此热切地想表示对一个真正的“异议分子”的支持。哈维尔说,当西方人问“我们能为你做什么?”的时候,他心里倍感挫折。因为这样问意味着只有异议者而不是提问者的命运受到威胁。“难道对我的逮捕不是对来访者的一种攻击吗?……难道对布拉格的一个人的毁灭不是对所有人的毁灭?”

这一发问,让我们联想到德国路德派牧师马丁·尼莫勒批评德国知识分子在纳粹兴起的过程中毫无作为的那段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其实,尼莫勒牧师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人类是一个共同体,他人的不幸也就是你的不幸。没有什么比约翰·多恩那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更好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集体冷漠是当代社会的一个严重问题。当他人面临危难之时、迫切需要帮助之时,社会上却存在着一种不作为或者低回应的集体倾向,好像事情根本不曾发生或是慢慢就会过去一样。这种现象侵蚀着人们的行动欲望,消解着对社会不公的反抗。人们把自己同其他人的麻烦隔绝开来,变成旁观者,束手无策地目睹权利的受损。

一个旁观者,既非恶行的加害者也非受害者,却有着见证的机会或作证的责任。作证,意味着为受害者一方带来具备道德权威的无私的声音。罪行——无论是一起行凶抢劫还是一场大屠杀——的旁观者,有时的确会出来作证,然而有时也逃避作证。迟迟不愿作证的旁观者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我自己会受到伤害吗?我会不会被牵连进复杂的事件中?有时旁观者并非利益无关者:如果抢劫案的受害人是我的朋友,或者来自同一所学校,或者属于同一个族群,那会如何?如果发生了大屠杀的那个国家恰好和我有生意合作,又该如何?

鲁迅一直极为担忧旁观者——他称之为“看客”:“……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对鲁迅而言,冷漠而不是偏见,是中国最麻烦的事情。死刑现场的围观人群几乎和加害者一样令人厌恶,而且似乎更该坚拒。就围观受害者这种国民劣根性来说,鲁迅的矛头所向,不止限于当受害者被视为失败者的场合,即他愤怒于国人的幸灾乐祸恶习——见失败者遭受灾祸而高兴,也指向受害者被视为英雄或圣人的场合,即他同样愤怒于国人以高标准道德要求受害者的“烈士情结”。“我们局外人,”大江健三郎在《广岛笔记》中写道,“常常希望在每一个角落都能发现一位牺牲的圣者。”

对于后者,美国著名的中国研究学者林培瑞说得极为透彻:“如果我们以圣贤标准要求被迫害的英雄,那不但错误,而且不公平。创痛和凌辱通常不会使人们离圣贤标准更近,而会更远。受害者在压力下会撒谎,欺瞒,也会出卖。旁观者没有权利期待与此不同的事实。……看客想看到英雄在角斗中获胜的热望甚至可能是更加危险的。对于一个生活在安全和舒适中的旁观者来说,他有权利指责他人缺乏英雄气概吗?甚至当别人不如预想中的那般英雄的时候出来大肆批评?然而,很多中国旁观者恰恰就这样做了,这是道德愚钝。生命危险不是剧场表演。渴望烈士的人应当自己去做烈士。”

林培瑞进一步指出,尽管对受害者富有同情心通常比冷漠更可取,然而,同情姿态也不是没有自身的伦理问题的。哈维尔讲过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布拉格接待西方“看客”的故事:他们如此热切地想表示对一个真正的“异议分子”的支持。哈维尔说,当西方人问“我们能为你做什么?”的时候,他心里倍感挫折。因为这样问意味着只有异议者而不是提问者的命运受到威胁。“难道对我的逮捕不是对来访者的一种攻击吗?……难道对布拉格的一个人的毁灭不是对所有人的毁灭?”

这一发问,让我们联想到德国路德派牧师马丁·尼莫勒批评德国知识分子在纳粹兴起的过程中毫无作为的那段话:“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此后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不是工会成员,我继续不说话;再后来他们追杀天主教徒,我不是天主教徒,我还是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

其实,尼莫勒牧师要表达的核心意思就是:人类是一个共同体,他人的不幸也就是你的不幸。没有什么比约翰·多恩那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更好地表达了这种思想:“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每个人都是大陆的一片,/整体的一部分。……任何人的死亡都是我的损失,/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因此 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相关内容

  • 国外X星研究完整资料和本博最新资料汇总 预言部分
  • X星NIBIRU 2010-10-24 21:57:11 阅读260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三  暗黑星预言 这一类提供了一些太阳和其兄弟的预言集合.这个明星星球被称为:毁灭者,正义太阳,胡子星,火热使者,超度球等.下面的诗句就是这一类的例子: 玛拉基书4:1-2 "在未来的日子 ...

  • 散文家的毁灭
  • 大约,事先绝对没有人能想到女作家王英的生命会这么快毁灭,并且是以这样的方式毁灭. 这个才气横溢,驰名巴蜀的散文名家,2008年11月25日下午竟然举身跳下十四层高楼,香消玉殒,自己毁灭了自己. 一个女性,以38岁的年龄,成为了知名作家,坐到了<红岩>杂志总编室主任的交椅上,论成绩可谓是斐 ...

  • 什么时候可以像这样,去毁灭北京和上海?
  • 提一个所有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回答的问题: 在电影中被毁灭最多次的城市是哪里? 答案:纽约. 但为什么是纽约?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城市,也是全世界数一数二的城市,它是全世界的金融枢纽,拥有数不清的摩天大楼和博物馆,无可争议地成为了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某种化身和象征,即使是伦敦或巴黎,要么是在功能上,要么是在视 ...

  • 杂谈是走向毁灭还是走向生存
  • 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有一个心中的未来,眼下全球有七十亿人口,因而全球就有七十亿个人幻想的未来.人类的未来是生存还是毁灭?可能有N个确定或者不确定的猜想答案.如果是毁灭将会以何种毁灭方式?就地球曾经发生过的五次大灭绝可知,地球造山运动,小行星或者其他星体碰撞,都可以使人类毁灭.如果太阳系接近天体黑洞,或者 ...

  • 论[西线无战事]中战争对那代青年的毁灭
  • 摘 要:雷马克的<西线无战事>,作为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杰作,深刻表现了青年士兵的迷惘情绪.本文试图揭示战争对那代青年的层层毁灭及其过程.战争首先使那代青年的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其次摧毁了他们的肉体,但最根本的,是毁灭了青年的精神世界.战争对精神的毁灭,体现在人性扭曲.对未来绝望等方面. ...

  • 公司年会联欢会小品剧本;[三缺一]
  • 公司年会联欢会小品剧本:<三缺一> --更多年会策划请百度欧凯传媒 联欢会小品剧本:<三缺一> 场景:桌椅放舞台中央. 道具:桌子一张.椅子四把.麻将一副.钓杆一根.鱼一条.碗筷三套,灭火器一个. 人物:张三.李四妹(女).王五.赵六 第一幕 张三拿着一份报纸,边走边看,念标 ...

  • 个人主义的毁灭
  • 摘要:作为小说,<马丁·伊登>和其他文本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作者思想和生活的结晶,也是作者多年社会生活的深层次反映.本文通过对杰克·伦敦和马丁·伊登生平比较入手,深层次挖掘了充满个人主义的马丁·伊登的毁灭,同时也挖掘了杰克·伦敦的创作思想. 关键词:杰克·伦敦 马丁·伊登 个人主义 中图 ...

  • 21[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 人教课标版五年级语文第九册第21课 读想结合,对话心灵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执教者:番禺区化龙第二小学 吴镜洪 一.教材简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开篇课文.本组教材的专题是"勿忘国耻".这篇精读课 ...

  • 为了「相互毁灭保证」,美苏当年必须玩儿命造核弹
  • 冷战时期,几十颗核弹就可以毁灭对方,为什么美苏还要造几千颗核弹? 十一点半,暂无简介 美苏的几千枚核弹也不是一夜之间造出来的,中间经历了一个发展和博弈的过程.其中涉及到军事科技的进步.美苏之间的对抗.还有人性所面临的终极考验. 我们从第一颗核弹讲起. 1945 年 7 月 16 日,世界上第一颗原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