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我的母校:济南三中]

《祝福我的母校:济南三中》

1948年10月,随着济南的解放,华东大学附中成立(山东省实验中学前身),地址在经六路206号(今济南三中)。1951年华东大学和山东大学合并,更名为山东省实验中学。当时为全省招生,寄宿制。学校共分三个院:东西北三个校院,东院为教学区,西院为运动场(以上两院就是今天济南三中的经六路校区),北院是教师学生宿舍区(今二十七中学)。 1945年至1958年济南三中原址在杆石桥外经七路73号现山东省实验中学,1958年济南三中曾一度迁往泰安,1961年济南三中回济后,被安排在经六路206号原山东省实验中学校址至今。经七路73号,1904年袁世凯在此创办的山东省高等学堂(山东大学前身),当时校园除现在的省实验中学外,还包括,今育英中学、五职专、林祥街小学和杆石桥附近的公安局宿舍,再加经七路以南的大片土地。现育英中学为外籍教师办公生活区(两老楼仍在),现五职专为菜地和教工宿舍预留地,现省实验中学为教学区,现林祥南街小学为发电厂和操场的一部分,现公安局杆石桥宿舍为学校总监官邸(旧建筑90年代后期才拆除),经七路以南(现润丰信用社一带)为学生生活区。 1926年,张宗昌督鲁时期将部分专门学校合并在此成立山东大学,1928年山东大学迁往青岛。同时在此地成立“省立济南高级中学”。1937年济南沦陷,该校园让日本吞占长达八年,为日本机动车兵营。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此成立济南第三中学至1958年。现校园内仍保留初建时的一排平房教室,和省政府一样的学校大门,在九十年代初经七路拓宽时拆除。 五十年代我们上学的时候,济南三中与一中是本市齐肩的初、高级中学名校。五八年三中迁泰安,师资流失,学生星散,元气大伤。而山东省实验中学立即迁校至杆石桥外三中校址。贵人提携,飞黄腾达。六一年三中又由泰安迁回济南,不得已迁至六大马路实验中学旧址那弹丸之地,一代名校风光不再,使人黯伤。这段故事耐人寻味.

《“自然灾害”和被迁校》

文字作者:济南三中校友王再新

(初十七级四班/高十五级五班 1956——1962年校友)

1960年是上世纪共和国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也是国民经济步入下轨的第一年,是食品和物资极度短缺以票证化控制购买力的第一年。粮票、油票、布票各种生活必须品乃至火柴、烟、酒等都要用票证购买,人们的生活陷入极度因境中。就在这一年的秋季开学之际,一声霹雳突如其来地打在济南三中师生的头顶上——迁校!就在大家莫名其妙的时候,当时的校长刘铁在全校师生迁校动员大会上说:“泰安做为济南的文化区,济南的中学都要陆续迁往泰安,我们三中是先遣队。”采取快刀斩乱麻式的行动,要求在一周内全部迁完。我们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举着红旗,扛着校牌,乘火车去了泰安。我们高十五级原本十二个班,但到了泰安却变成了六个班,我被分在五班,就这样我由原高十五级十一班的学生变成了高十五级五班的学生。其余的六个班哪里去了?这其中的奥秘只有天知道。我们到了泰安后,先落脚在原中共泰安地委的房子里上课。这处房舍坐北朝南,北面紧靠泰山,西面围墙外不足百米处便是一大片苹果园,东面二百米左右便是登泰山的基点——岱宗坊。门前一条东西走向的大马路是横穿泰安城的交通要道。大门对面是铺满了大小不等石子的南北走向的大马路,叫青年路。大街不远路西便是泰安一中。对面路东一处大宅院是我们师生食堂,泰安一中西邻一座小黄楼是我们的宿舍。我们上课、就餐、就寝分别在泰安一中周围的三个地方。我们为什么能临时住在泰安地委的房子里呢?那是因为几年前泰安地委和全省其他地委一样被撤消了,原来地委机关的房子一直闲置着,所以就临时做了我们的落脚处。这里虽然山青水秀,景色很美,但当时我们还是觉得空落落的。校门的对面虽然也是一条宽敞明亮的大马路,也和原杆石桥的母校校址很相仿,我们母校杆石桥旧址正对着的是胜利大街,这里正对着的是青年路。站在济南老校址门口,晴朗的天气可以一眼看到四里山的青松翠柏。在这里我们却感到有一种被遗弃般的悲凉,我在杆石桥母校的怀抱里毕竟已经生活了足足有四年(1956年考入三中初中)的光景。母校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这里食堂外面有一口很深的水井,水井上安着缠满了粗粗的麻绳的辘轳,喝的再也不是自来水,而是用辘轳摇上来的井水。正如体育老师穆修正所言“机器井上用井绳”。我们来到的这个秋天,正是天灾人祸最严重的第一年的秋天。每顿饭每人发两个地瓜面窝窝头,每天早晚还配一碗几乎能照见人影的小米汤。我们这些济南来的师生,在当地颇受优待,这种优待就是每天下完课后,每人发一斤左右的烂山楂,每周大约发三到四次,发到每个人桌上后,有时顾不上洗就吃起来。那时候人饿极了,什么东西都往肚子里填,真有饥不择食的感觉,岂不知山楂是助消化的,越吃消化越快,消化越快越饿,这不是恶性循环吗?尽管如此,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应得的那一份早早地消灭干净了。这毕竟是不要钱,白白送给的食品啊!在那个经济极度困难的时期,这已是很大的照顾了,我们都很感激当地政府的关怀。转眼间开学一个多月了,正是秋收大忙时节。一个周末的早晨,班主任王老师带领我们去南郊十多里外的农村帮助老乡刨地瓜。老乡们看着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很卖力,就边刨边说:“同学们别客气,你们饿了就吃地瓜”。我们齐声回答:“不饿。”其实,我们的肚子里早就饿得吱吱地唱二簧了。早上那点连半饱都算不上的食品早就消化得无影无踪了。只是老师在背地里一再告诫我们:“谁也不许吃老乡一块地瓜!这是纪律!”我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生谁敢越雷池一步!老乡看到我们不肯吃生地瓜,回家煮了满满一大锅地瓜热气腾腾地送到我们面前说:“同学们,我们知道你们在学校吃不饱饭,这不地瓜都煮熟了,你们趁热快吃吧,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带队的王老师却说:“我们有纪律,不能吃你们的东西,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谢谢你们。”我们就这样踏着落日,拖着疲劳的身躯,扛着红旗,有气无力地唱着歌走回学校,啃那两个小小的地瓜面窝窝头,就着一碗飘着几滴油花的菜汤,结束了终生难忘的一天助农劳动。每到星期六下午,下了最后一节课,大家都慌忙整理东西,准备去火车站乘车回家。在火车站简陋的进站口,经常看到因不买火车票就进站乘车,我们的同学与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争吵。有时还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们没有钱给你们关饷,是你们把我们请来的,不是我们自己愿意来的!”每到这时,工作人员也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我们进站上车。那个年代人们的同情心比什么都可贵,穷学生那来的钱买车票啊!家长每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虽然生活是清贫的,但我们老师的乐观精神却是可敬的。记得有一次在火车上,同学们围着教体育的穆修正老师,他饶有风趣的编了一段顺口溜:“灯不明,路不平,机器井上用井绳,洗澡理发光挨熊。”他解释说:“泰安这个地方电压低,每到晚上电灯亮度不够,这叫灯不明。路不平,山路崎岖,而且净石子路,高高低低哪有平路。机器井上用井绳,咱们学校食堂用的水就是机器井,不是用水泵抽水而是人力用井绳摇上来的。泰安这个地方服务态度不好,理个发还净挨训。同学们你们说这是不是事实。”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赞不绝口齐声夸赞说:“穆老师真有才学!” 不仅如此,穆老师还把当时由济南到泰安中间的十个车站名编成了好听又好记的顺口溜“白党炒崮夏,青万皮界河。”白是白马山,党是党家庄,炒是炒米店,崮是崮山,依次为张夏、青杨、万德、皮家店、界首、大河到达泰安。时隔五十多年我仍记忆犹新,这要感谢穆老师。穆老师您在哪里?您的学生永远相念您,我们可敬的穆老师,是您给我们带来了欢乐。记得,迁校后唯一的一次全校师生员工大会是在泰安一中的操场上举行的。秋天本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然而1960年的秋季却与这个自然界的节气完全相反,充满了饥饿与灾荒。那时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很常见的水肿病,也就是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良病。按一下小腿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陷坑,小坑长时间才能恢复,全身无力,这种病是吃不饱饭用水充饥,缺少营养造成的。于是学校想出了一种叫劳逸结合的办法,上午上半天课,下午回宿舍休息,这就叫劳逸结合,原因是吃不饱饭,大家躺在床上光讲吃的,越讲就越饿。心想“这辈子能不能吃上顿饱饭。” 转眼间到了1961年的元旦,当地政府为照顾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师生,每人发一斤猪肉大葱调配好的肉馅和一斤白面精粉,让我们欢度元旦。各班把领来的馅和面,由在泰安有亲朋好友的同学借来面板、锅和勺子等炊具。大家齐动手把课桌拼成三排,铺上报纸,按一斤面一斤馅称量分好份,排列整齐,再一份一份的和面,包成水饺。包完后每份水饺编上号,大家抓阄,号在前面的先下先吃,排在后面的后下后吃。包饺子剩下的面也杆成面片和饺子一同煮入锅内。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钟,才彻底完事。说来也怪,无论男女同学竟无一人剩下,有的几乎连汤都喝光了,这才高高兴兴的回宿舍睡觉去,但大多数人都还未真正吃饱。要知道,这已是吃过晚饭后,再吃这么多的饺子啊。可见当时人们缺油缺肉饥饿到了何种程度!这也是我有史以来吃得最有滋味的一顿晚餐,更是我终生难忘的一顿饭。 1961年元旦,新的一年开始了。谁能料到新的一年饥饿和物资匮乏比60年更加严峻,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春节过后,在泰安的“济南三中”校舍已是很小了,也就是原济南杆石桥老校舍的五分之一左右,没有操场,只能在岱宗坊西侧空地上上体育课。泰安地委的成立,刘铁校长成了地区教育局长,我们三中再次面临搬家,“济南三中”到底何处去谁也不知道。“五.一”过后,山东煤矿学校的师生去煤矿实习,我们这所流浪的“济南三中”就见缝插针地搬到煤矿学校上了两个月的课。漂泊的日子何时结束,何处是我们的栖身之地。这时上级指示我们与泰安二中“合并”,搬到二中的校舍里去。泰安二中坐落在泰安市东北角,学校教室是楼房,宿舍是平房,操场是校门外的一块空地,学校大门左侧挂着“济南第三中学”的校牌,右侧挂着“泰安第二中学”的校牌。名为合并,实际上还是各上各的课,各出各的操。两校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磨擦,在黑板报上也出现相互攻击的不友好语言,老师之间互不服气。我们多么怀念济南杆石桥外的校园啊,那里有大操场(足球场),有小操场(排球场),还有紧靠学校后门的篮球训练场,还有小树林、勤工俭学小工厂、图书馆、阅览室、试验室等齐全的设施。四根红柱擎起的宫殿式校门增添了雄伟壮观的气势,每一个学生站在校门口都感到无限自豪。我们的美好校园啊,我们的青春年华啊,现在我们为什么落到到处流浪的地步,至今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秋天到了,学校领导考虑我们宿舍冬天冷,组织师生上山割山草,晒干后铺在褥子下面垫着,以增强保暖性能。割山草的地方选择在风景秀丽的黑龙潭西面,去那里游玩的人们很少,草长得茂密,有一米多高。这时节的山草几乎都是干的,在中午的阳光下晒一晒捆起来背回宿舍,铺在床板上暖和极了。 1960年至1962年是我国严重灾害的三年,也是母校颠簸流离的三年,我们在漂泊迷茫中迎来了1962年的春天,那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也格外惹人喜爱。可惜泰安二中校园里只有几株芙蓉树,比起济南经七路杆石桥母校茂盛的芙蓉树少的可怜。尽管如此,大家的心情一反常态的快乐,我们盼望已久回家的日子终于临近了。这年骄阳似火的七月过后,我毕业告别了母校,随之母校又迁回到济南,遗憾的是杆石桥外的老校址已被实验中学所占据,只能安置在经六路原实验中学的地址。可以显然地看出,济南三中从济南到泰安,漂泊了三年后,从泰安又回到济南,最终的结果只不过是济南三中与实验中学交换了一下校址。改革开放以来,迁回济南的校址逐渐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济南党家庄建了新分校。新分校的建筑相当壮观。但,学校的教育质量想赶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还要走更长的路。

(图片来自网络)

《祝福我的母校:济南三中》

1948年10月,随着济南的解放,华东大学附中成立(山东省实验中学前身),地址在经六路206号(今济南三中)。1951年华东大学和山东大学合并,更名为山东省实验中学。当时为全省招生,寄宿制。学校共分三个院:东西北三个校院,东院为教学区,西院为运动场(以上两院就是今天济南三中的经六路校区),北院是教师学生宿舍区(今二十七中学)。 1945年至1958年济南三中原址在杆石桥外经七路73号现山东省实验中学,1958年济南三中曾一度迁往泰安,1961年济南三中回济后,被安排在经六路206号原山东省实验中学校址至今。经七路73号,1904年袁世凯在此创办的山东省高等学堂(山东大学前身),当时校园除现在的省实验中学外,还包括,今育英中学、五职专、林祥街小学和杆石桥附近的公安局宿舍,再加经七路以南的大片土地。现育英中学为外籍教师办公生活区(两老楼仍在),现五职专为菜地和教工宿舍预留地,现省实验中学为教学区,现林祥南街小学为发电厂和操场的一部分,现公安局杆石桥宿舍为学校总监官邸(旧建筑90年代后期才拆除),经七路以南(现润丰信用社一带)为学生生活区。 1926年,张宗昌督鲁时期将部分专门学校合并在此成立山东大学,1928年山东大学迁往青岛。同时在此地成立“省立济南高级中学”。1937年济南沦陷,该校园让日本吞占长达八年,为日本机动车兵营。1945年日本投降后,在此成立济南第三中学至1958年。现校园内仍保留初建时的一排平房教室,和省政府一样的学校大门,在九十年代初经七路拓宽时拆除。 五十年代我们上学的时候,济南三中与一中是本市齐肩的初、高级中学名校。五八年三中迁泰安,师资流失,学生星散,元气大伤。而山东省实验中学立即迁校至杆石桥外三中校址。贵人提携,飞黄腾达。六一年三中又由泰安迁回济南,不得已迁至六大马路实验中学旧址那弹丸之地,一代名校风光不再,使人黯伤。这段故事耐人寻味.

《“自然灾害”和被迁校》

文字作者:济南三中校友王再新

(初十七级四班/高十五级五班 1956——1962年校友)

1960年是上世纪共和国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也是国民经济步入下轨的第一年,是食品和物资极度短缺以票证化控制购买力的第一年。粮票、油票、布票各种生活必须品乃至火柴、烟、酒等都要用票证购买,人们的生活陷入极度因境中。就在这一年的秋季开学之际,一声霹雳突如其来地打在济南三中师生的头顶上——迁校!就在大家莫名其妙的时候,当时的校长刘铁在全校师生迁校动员大会上说:“泰安做为济南的文化区,济南的中学都要陆续迁往泰安,我们三中是先遣队。”采取快刀斩乱麻式的行动,要求在一周内全部迁完。我们就这样稀里糊涂的举着红旗,扛着校牌,乘火车去了泰安。我们高十五级原本十二个班,但到了泰安却变成了六个班,我被分在五班,就这样我由原高十五级十一班的学生变成了高十五级五班的学生。其余的六个班哪里去了?这其中的奥秘只有天知道。我们到了泰安后,先落脚在原中共泰安地委的房子里上课。这处房舍坐北朝南,北面紧靠泰山,西面围墙外不足百米处便是一大片苹果园,东面二百米左右便是登泰山的基点——岱宗坊。门前一条东西走向的大马路是横穿泰安城的交通要道。大门对面是铺满了大小不等石子的南北走向的大马路,叫青年路。大街不远路西便是泰安一中。对面路东一处大宅院是我们师生食堂,泰安一中西邻一座小黄楼是我们的宿舍。我们上课、就餐、就寝分别在泰安一中周围的三个地方。我们为什么能临时住在泰安地委的房子里呢?那是因为几年前泰安地委和全省其他地委一样被撤消了,原来地委机关的房子一直闲置着,所以就临时做了我们的落脚处。这里虽然山青水秀,景色很美,但当时我们还是觉得空落落的。校门的对面虽然也是一条宽敞明亮的大马路,也和原杆石桥的母校校址很相仿,我们母校杆石桥旧址正对着的是胜利大街,这里正对着的是青年路。站在济南老校址门口,晴朗的天气可以一眼看到四里山的青松翠柏。在这里我们却感到有一种被遗弃般的悲凉,我在杆石桥母校的怀抱里毕竟已经生活了足足有四年(1956年考入三中初中)的光景。母校的一草一木都深深地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这里食堂外面有一口很深的水井,水井上安着缠满了粗粗的麻绳的辘轳,喝的再也不是自来水,而是用辘轳摇上来的井水。正如体育老师穆修正所言“机器井上用井绳”。我们来到的这个秋天,正是天灾人祸最严重的第一年的秋天。每顿饭每人发两个地瓜面窝窝头,每天早晚还配一碗几乎能照见人影的小米汤。我们这些济南来的师生,在当地颇受优待,这种优待就是每天下完课后,每人发一斤左右的烂山楂,每周大约发三到四次,发到每个人桌上后,有时顾不上洗就吃起来。那时候人饿极了,什么东西都往肚子里填,真有饥不择食的感觉,岂不知山楂是助消化的,越吃消化越快,消化越快越饿,这不是恶性循环吗?尽管如此,大家还是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应得的那一份早早地消灭干净了。这毕竟是不要钱,白白送给的食品啊!在那个经济极度困难的时期,这已是很大的照顾了,我们都很感激当地政府的关怀。转眼间开学一个多月了,正是秋收大忙时节。一个周末的早晨,班主任王老师带领我们去南郊十多里外的农村帮助老乡刨地瓜。老乡们看着我们这些城里来的学生很卖力,就边刨边说:“同学们别客气,你们饿了就吃地瓜”。我们齐声回答:“不饿。”其实,我们的肚子里早就饿得吱吱地唱二簧了。早上那点连半饱都算不上的食品早就消化得无影无踪了。只是老师在背地里一再告诫我们:“谁也不许吃老乡一块地瓜!这是纪律!”我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学生谁敢越雷池一步!老乡看到我们不肯吃生地瓜,回家煮了满满一大锅地瓜热气腾腾地送到我们面前说:“同学们,我们知道你们在学校吃不饱饭,这不地瓜都煮熟了,你们趁热快吃吧,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带队的王老师却说:“我们有纪律,不能吃你们的东西,你们的心意我们领了,谢谢你们。”我们就这样踏着落日,拖着疲劳的身躯,扛着红旗,有气无力地唱着歌走回学校,啃那两个小小的地瓜面窝窝头,就着一碗飘着几滴油花的菜汤,结束了终生难忘的一天助农劳动。每到星期六下午,下了最后一节课,大家都慌忙整理东西,准备去火车站乘车回家。在火车站简陋的进站口,经常看到因不买火车票就进站乘车,我们的同学与火车站的工作人员争吵。有时还会听到这样的话语:“我们没有钱给你们关饷,是你们把我们请来的,不是我们自己愿意来的!”每到这时,工作人员也只有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放我们进站上车。那个年代人们的同情心比什么都可贵,穷学生那来的钱买车票啊!家长每月只有几十元的工资。虽然生活是清贫的,但我们老师的乐观精神却是可敬的。记得有一次在火车上,同学们围着教体育的穆修正老师,他饶有风趣的编了一段顺口溜:“灯不明,路不平,机器井上用井绳,洗澡理发光挨熊。”他解释说:“泰安这个地方电压低,每到晚上电灯亮度不够,这叫灯不明。路不平,山路崎岖,而且净石子路,高高低低哪有平路。机器井上用井绳,咱们学校食堂用的水就是机器井,不是用水泵抽水而是人力用井绳摇上来的。泰安这个地方服务态度不好,理个发还净挨训。同学们你们说这是不是事实。”逗大家笑得前仰后合,赞不绝口齐声夸赞说:“穆老师真有才学!” 不仅如此,穆老师还把当时由济南到泰安中间的十个车站名编成了好听又好记的顺口溜“白党炒崮夏,青万皮界河。”白是白马山,党是党家庄,炒是炒米店,崮是崮山,依次为张夏、青杨、万德、皮家店、界首、大河到达泰安。时隔五十多年我仍记忆犹新,这要感谢穆老师。穆老师您在哪里?您的学生永远相念您,我们可敬的穆老师,是您给我们带来了欢乐。记得,迁校后唯一的一次全校师生员工大会是在泰安一中的操场上举行的。秋天本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然而1960年的秋季却与这个自然界的节气完全相反,充满了饥饿与灾荒。那时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很常见的水肿病,也就是普遍存在的营养不良病。按一下小腿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陷坑,小坑长时间才能恢复,全身无力,这种病是吃不饱饭用水充饥,缺少营养造成的。于是学校想出了一种叫劳逸结合的办法,上午上半天课,下午回宿舍休息,这就叫劳逸结合,原因是吃不饱饭,大家躺在床上光讲吃的,越讲就越饿。心想“这辈子能不能吃上顿饱饭。” 转眼间到了1961年的元旦,当地政府为照顾我们这些远离家乡的师生,每人发一斤猪肉大葱调配好的肉馅和一斤白面精粉,让我们欢度元旦。各班把领来的馅和面,由在泰安有亲朋好友的同学借来面板、锅和勺子等炊具。大家齐动手把课桌拼成三排,铺上报纸,按一斤面一斤馅称量分好份,排列整齐,再一份一份的和面,包成水饺。包完后每份水饺编上号,大家抓阄,号在前面的先下先吃,排在后面的后下后吃。包饺子剩下的面也杆成面片和饺子一同煮入锅内。一直忙到晚上11点多钟,才彻底完事。说来也怪,无论男女同学竟无一人剩下,有的几乎连汤都喝光了,这才高高兴兴的回宿舍睡觉去,但大多数人都还未真正吃饱。要知道,这已是吃过晚饭后,再吃这么多的饺子啊。可见当时人们缺油缺肉饥饿到了何种程度!这也是我有史以来吃得最有滋味的一顿晚餐,更是我终生难忘的一顿饭。 1961年元旦,新的一年开始了。谁能料到新的一年饥饿和物资匮乏比60年更加严峻,更大的困难还在后面。春节过后,在泰安的“济南三中”校舍已是很小了,也就是原济南杆石桥老校舍的五分之一左右,没有操场,只能在岱宗坊西侧空地上上体育课。泰安地委的成立,刘铁校长成了地区教育局长,我们三中再次面临搬家,“济南三中”到底何处去谁也不知道。“五.一”过后,山东煤矿学校的师生去煤矿实习,我们这所流浪的“济南三中”就见缝插针地搬到煤矿学校上了两个月的课。漂泊的日子何时结束,何处是我们的栖身之地。这时上级指示我们与泰安二中“合并”,搬到二中的校舍里去。泰安二中坐落在泰安市东北角,学校教室是楼房,宿舍是平房,操场是校门外的一块空地,学校大门左侧挂着“济南第三中学”的校牌,右侧挂着“泰安第二中学”的校牌。名为合并,实际上还是各上各的课,各出各的操。两校同学之间经常发生磨擦,在黑板报上也出现相互攻击的不友好语言,老师之间互不服气。我们多么怀念济南杆石桥外的校园啊,那里有大操场(足球场),有小操场(排球场),还有紧靠学校后门的篮球训练场,还有小树林、勤工俭学小工厂、图书馆、阅览室、试验室等齐全的设施。四根红柱擎起的宫殿式校门增添了雄伟壮观的气势,每一个学生站在校门口都感到无限自豪。我们的美好校园啊,我们的青春年华啊,现在我们为什么落到到处流浪的地步,至今我们百思不得其解…… 秋天到了,学校领导考虑我们宿舍冬天冷,组织师生上山割山草,晒干后铺在褥子下面垫着,以增强保暖性能。割山草的地方选择在风景秀丽的黑龙潭西面,去那里游玩的人们很少,草长得茂密,有一米多高。这时节的山草几乎都是干的,在中午的阳光下晒一晒捆起来背回宿舍,铺在床板上暖和极了。 1960年至1962年是我国严重灾害的三年,也是母校颠簸流离的三年,我们在漂泊迷茫中迎来了1962年的春天,那是一个明媚的春天,校园里的花草树木也格外惹人喜爱。可惜泰安二中校园里只有几株芙蓉树,比起济南经七路杆石桥母校茂盛的芙蓉树少的可怜。尽管如此,大家的心情一反常态的快乐,我们盼望已久回家的日子终于临近了。这年骄阳似火的七月过后,我毕业告别了母校,随之母校又迁回到济南,遗憾的是杆石桥外的老校址已被实验中学所占据,只能安置在经六路原实验中学的地址。可以显然地看出,济南三中从济南到泰安,漂泊了三年后,从泰安又回到济南,最终的结果只不过是济南三中与实验中学交换了一下校址。改革开放以来,迁回济南的校址逐渐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所以,在济南党家庄建了新分校。新分校的建筑相当壮观。但,学校的教育质量想赶上世纪50年代的水平,还要走更长的路。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内容

  • 高三毕业典礼校长感言
  • 大家好! 五月的春风催浓了校园的绿荫,紫色的丁香花香四溢,伴随着成长的喜悦,洋溢着收获的激动,此时此刻,我们欢聚这里,隆重举行高三毕业典礼.杨柳依依,飞燕盘旋,意气风发的同学们,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经过三年努力学习,圆满完成高中学业的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育同学们健康成长的老师们和默默服务.忘 ...

  • 2011届高三毕业典礼校长讲话稿
  • 亲爱的同学们,辛勤工作的高三教师们: 大家好! 五月的春风催浓了校园的绿荫,紫色的丁香花香四溢,伴随着成长的喜悦,洋溢着收获的激动,此时此刻,我们欢聚这里,隆重举行高三毕业典礼.杨柳依依,飞燕盘旋,意气风发的同学们,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经过三年努力学习,圆满完成高中学业的你们表示最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培 ...

  • 校友会欢迎辞
  • 篇一:校友会欢迎辞范文 各位来宾,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值此新年到来之际,各位带着成功的喜悦,带着对青春无限美好的记忆,欢聚在阔别三十余年的母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我谨代表一千五百名师生热烈欢迎各位莅临我校,重温激荡的青春岁月,共述别后的思念. 远道而来的嘉宾,欢迎你们! 三十年以来,各位校友 ...

  • 在初中毕业典礼的讲话
  • 亲爱的同学们: 九年级的910名同学即将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今天,我们利用升旗仪式的机会,举行简短的毕业典礼仪式.老师和全体同学将你们一起度过这一美好的时光,一起见证这一激动人心的场面,一起回忆走过的难忘岁月,一起送你们踏上新的征程.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各位领导,向圆满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学业.即 ...

  • 山东大学110年校庆领导致辞
  • 发表于:2011-11-20 21:52 王仁元在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庆祝山东大学建校110周年.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姜异康同志,省委副书记.省长姜大明同志的嘱托,我谨代表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向 ...

  • 沂南三中2012级毕业典礼校长讲话稿
  • 沂南三中2012级毕业典礼校长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家长.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2级学生毕业典礼.首先,我代表沂南三中全校师生员工,向顺利完成学业的2012级同学表示真诚的祝贺.从这一刻起,你们将离开菁菁校园,奔赴梦想的彼岸,希望你们以沂南三中的名义乘风破浪 ...

  • 致2014届高三毕业生
  • 致2014届全体毕业生 亲爱的同学: 盛夏六月,校园内花团锦簇.绿树掩映,在这美好的时节里,又到了和同学们说再见的时侯. 三年前,你们告别父母,背上行囊,来到美丽的彭阳三中,我们一道相聚梧桐树下,肩并肩.手拉手.心连心,三年来,我们同学习,同进步,同甘共苦.风雨兼程.三年来,你们从一个懵懂少年成长为 ...

  • 毕业感言:毕业之时 离别之际
  • 毕业之际,我想对同学们说:感谢你们对我.对其它老师.对全校事情的支持!你们是老师飞翔的天空,腾飞的翅膀,成长的快乐! 时光如梭,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你们渡过了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三年来,你们在校园里,留下了脚印,放飞了理想,挥洒了汗水,收成了但愿,带走了成熟,留下了回忆.几天来,在我的脑际里,时常 ...

  • 校友论讲话稿
  • 在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校友总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金伟良 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个秋高气爽的收获时节,我们迎来了学院建院10周年的院庆.广大校友在 百忙中回归母校,共襄盛典,共享荣光.此时此刻,母校哺育之恩.老师教诲之情.学友纯 真之谊,都汇聚在这片曾经谋取知识.挥洒青春的地方,校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