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死没死

雨来死没死

刘曦 2011级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6

课上,郑老师读了一段文字, 是启功先生回忆的六十年代在北京三中听讲《雨来》一课的经历。那时课文删去了结尾部分,所以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雨来死没死?为什么没死?”本来要借此引发讨论,不料学生众口一词:“雨来没死,因为他的精神不死”。这样一问一答一直持续到下课,何其尴尬!我们该如何引以为鉴?

一 教师素质

“雨来死没死?为什么没死?”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死没死”当然有两种可能,死或者没死;后面接着问“为什么没死”,却很明确地告诉了学生雨来没死,第一问岂不完全作废了?这相当于直接问“雨来没死,为什么”, 把原有的悬念取消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大大缩小。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教师设疑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但是老师的提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为自己的观点负责的机会。像“雨来死没死,为什么没死”这种在语言表达上就不合逻辑的问题实不可取,而且这位老师显然希望引导学生回答出与未删节的课文同样的故事结局,不鼓励创新思维。再者,让同样的问答持续进行,主要是由于老师缺乏教学机智。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课堂都是未经彩排的第一次,出现意外状况在所难免。这时,老师能否随机应变,使课堂绝处逢生,是衡量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志。特级教师徐善俊老师教《赤壁之战》一课,课文讲完了,徐老师问学生:“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们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会说些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忽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道:“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课堂气氛凝固了。而徐老师先是一笑,继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会不会一个人反省自己?咱们现在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好不好?”这一问,整个课堂重新活跃起来。那位讲雨来的老师,也完全没必要拘泥于预先设定的问题,转个弯儿不行吗?问“你认为雨来怎样躲过了敌人的枪击?”“如果你是雨来,会怎么面对敌人的威胁?”等等都可以。

二 课文价值

教材几经改革,雨来却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英雄形象,虽然课文面貌不尽相同。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在2003年版的语文教材中,《小英雄雨来》出现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语如下:“你知道过去战争中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吗?你知道现在有一些地区的孩子,又是怎样面对还不太平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组课文,去了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我们还要通过广播,看电视,读书看报,关注世界上发生的大事,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并想一想,我们能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由此可见,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情感,相对于八九十年代学习此类课文培养与敌人作斗争的意识是一种进步。但相比之下,《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价值远不如同一单元的《夜莺》。两篇课文主人公都是二战中的小英雄,但后者篇幅更短,情节更吸引人,主人公更加机智可爱。面对敌人的质问,小夜莺的回答从容不迫而又充满童趣。“村子里就只剩下你一个人了吗?”“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我们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相比之下,雨来与敌人的对峙场面就逊色了,只是写雨来嘴巴紧,一口咬定什么也没看见而已。作为小学课文,故事的曲折性还是很重要的,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 学生思维

教师问“雨来死没死,为什么没死?”,显然这里的没死是指普通意义上的躯体存在,而学生回答“雨来没死,因为他的精神不死”则是指灵魂不朽。表面上看,学生倒很先进,懂得超越肉体看待生命,已达到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认识高度。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这不过是那个年代过于强调价值观念,把语文课当成思想政治课的结果。那时,课文不是学生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渠道,而是老师进行到道德说教的工具,大力宣扬为人民而死无尚光荣永垂不朽,也难怪学生千篇一律回答“雨来没死因为他精神不死”了。有多少人能真正领悟超越凡尘灵魂不死的真谛呢?中小学生用精神不死来解释生之存在不能不说是一种为高尚而高尚为深刻而深刻的矫揉造作。不久前在北京

六十三中听课,讲的是《纪念刘和珍君》。针对“向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一句话,老师走到一个学生面前问:“你尊敬刘和珍吗?”学生果断地回答:“不尊敬。”老师愣了一下,不予理睬,又去问别的同学,听到诸如“尊敬,因为她勇敢坚强有责任感”之类的话才喜笑颜开。其实,为什么一定要学生尊敬刘和珍呢?在老师看来,刘和珍这样关心母校前途而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学生没有理由不值得尊敬,但是,学生有他自己的价值观,何必非要他们接受老师的想法的呢?为什么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必要可以拔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它会随着心智成熟和阅历丰富自然发展。如果学生过早地走向深刻,不再具备与其年龄相符的话语体系,都被迫“高尚”起来,是不是也是一种悲哀呢?

雨来死没死

刘曦 2011级文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1**********]6

课上,郑老师读了一段文字, 是启功先生回忆的六十年代在北京三中听讲《雨来》一课的经历。那时课文删去了结尾部分,所以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雨来死没死?为什么没死?”本来要借此引发讨论,不料学生众口一词:“雨来没死,因为他的精神不死”。这样一问一答一直持续到下课,何其尴尬!我们该如何引以为鉴?

一 教师素质

“雨来死没死?为什么没死?”这个问题本身就存在问题。“死没死”当然有两种可能,死或者没死;后面接着问“为什么没死”,却很明确地告诉了学生雨来没死,第一问岂不完全作废了?这相当于直接问“雨来没死,为什么”, 把原有的悬念取消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大大缩小。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训练思维。”教师设疑提问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好手段,但是老师的提问要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为自己的观点负责的机会。像“雨来死没死,为什么没死”这种在语言表达上就不合逻辑的问题实不可取,而且这位老师显然希望引导学生回答出与未删节的课文同样的故事结局,不鼓励创新思维。再者,让同样的问答持续进行,主要是由于老师缺乏教学机智。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课堂都是未经彩排的第一次,出现意外状况在所难免。这时,老师能否随机应变,使课堂绝处逢生,是衡量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志。特级教师徐善俊老师教《赤壁之战》一课,课文讲完了,徐老师问学生:“大战结束了,周瑜在庆功会上会怎样向将士们总结这次取胜的原因?如果你是周都督,会说些什么?同样,曹操也会总结这次大战失败的教训,如果你是曹操会怎样向部下作总结?”忽然,一个小男孩站起来道:“我看过《三国演义》,曹操是个从来不认错的人,他怎么会向部下分析失败的原因呢?”一句话使课堂气氛凝固了。而徐老师先是一笑,继而表扬这位学生读书用心,然后说:“你说得对,咱们就不让曹操开总结会了。但是,你说曹操回去以后,会不会一个人反省自己?咱们现在就把他的内心话掏出来,好不好?”这一问,整个课堂重新活跃起来。那位讲雨来的老师,也完全没必要拘泥于预先设定的问题,转个弯儿不行吗?问“你认为雨来怎样躲过了敌人的枪击?”“如果你是雨来,会怎么面对敌人的威胁?”等等都可以。

二 课文价值

教材几经改革,雨来却一直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英雄形象,虽然课文面貌不尽相同。这篇课文的教学价值究竟是什么呢?在2003年版的语文教材中,《小英雄雨来》出现在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导语如下:“你知道过去战争中的孩子是怎样生活的吗?你知道现在有一些地区的孩子,又是怎样面对还不太平的世界?让我们一起学习这组课文,去了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我们还要通过广播,看电视,读书看报,关注世界上发生的大事,更多地了解战争中孩子的生活,并想一想,我们能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由此可见,教学重点是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情感,相对于八九十年代学习此类课文培养与敌人作斗争的意识是一种进步。但相比之下,《小英雄雨来》的教学价值远不如同一单元的《夜莺》。两篇课文主人公都是二战中的小英雄,但后者篇幅更短,情节更吸引人,主人公更加机智可爱。面对敌人的质问,小夜莺的回答从容不迫而又充满童趣。“村子里就只剩下你一个人了吗?”“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你们这里有游击队吗?”“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蘑菇,我们这里只有红蘑菇,白蘑菇,还有洋蘑菇。”相比之下,雨来与敌人的对峙场面就逊色了,只是写雨来嘴巴紧,一口咬定什么也没看见而已。作为小学课文,故事的曲折性还是很重要的,更容易引起孩子的学习兴趣。

三 学生思维

教师问“雨来死没死,为什么没死?”,显然这里的没死是指普通意义上的躯体存在,而学生回答“雨来没死,因为他的精神不死”则是指灵魂不朽。表面上看,学生倒很先进,懂得超越肉体看待生命,已达到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的认识高度。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我想,这不过是那个年代过于强调价值观念,把语文课当成思想政治课的结果。那时,课文不是学生感悟语言文字魅力的渠道,而是老师进行到道德说教的工具,大力宣扬为人民而死无尚光荣永垂不朽,也难怪学生千篇一律回答“雨来没死因为他精神不死”了。有多少人能真正领悟超越凡尘灵魂不死的真谛呢?中小学生用精神不死来解释生之存在不能不说是一种为高尚而高尚为深刻而深刻的矫揉造作。不久前在北京

六十三中听课,讲的是《纪念刘和珍君》。针对“向她奉献我的悲哀和尊敬”一句话,老师走到一个学生面前问:“你尊敬刘和珍吗?”学生果断地回答:“不尊敬。”老师愣了一下,不予理睬,又去问别的同学,听到诸如“尊敬,因为她勇敢坚强有责任感”之类的话才喜笑颜开。其实,为什么一定要学生尊敬刘和珍呢?在老师看来,刘和珍这样关心母校前途而且具有反抗精神的学生没有理由不值得尊敬,但是,学生有他自己的价值观,何必非要他们接受老师的想法的呢?为什么不给他解释的机会呢?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没有必要可以拔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它会随着心智成熟和阅历丰富自然发展。如果学生过早地走向深刻,不再具备与其年龄相符的话语体系,都被迫“高尚”起来,是不是也是一种悲哀呢?


相关内容

  • 缩写小英雄雨来
  • 缩写小英雄雨来(一) 芦花村里有一个12岁的雨来,雨来的仰浮本领最高.雨来总耍水,妈妈怕他出危险,总打他,雨来扎金水里,露出小脑袋,望着妈妈笑.一次,爸爸送雨来上夜校,他学会了"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那次,鬼子来扫荡,雨来的爸爸去卖席,妈妈去了娘家,雨来一个人在家. ...

  •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1
  •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体会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参与预习. 1.导语:抗日战争时期,晋察冀北部的芦花村有一个十二岁的小英雄.他被迫给敌人带路,却把鬼子带进了我们设计的地雷阵,炸得鬼子狼哭鬼嚎.以后,他和其他的孩子们一起站 ...

  • [小英雄雨来]读书笔记500字
  • <小英雄雨来>读书笔记500字 读了小英雄雨来后,让我知道雨来是怎样对付日本鬼子,雨来是聪明.机智.勇敢的孩子,雨来用他的聪明.机智.勇敢打败许多日本鬼子. 如果我生活在雨来的那个年代,我会拿着菜刀当武器,用平底锅当盾,去杀日本鬼子. 读了小英雄雨来,让我明白以前的孩子是听着枪声长大的, ...

  • 小英雄雨来
  • 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 洪水学区语文备课组 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 2.结合课文内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并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 以疑导读,读议结合,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 ...

  • 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 四年级下册<小英雄雨来>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认读"晋察冀.苇絮.飘飘悠悠"等难读的词,能读好句子中的拟声词,初步感受课文语言的口语化特点. 2.根据每部分大意,初步学会给每部分加上小标题,并借助小标题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3.自主品析课文第四部分的人物语言. ...

  •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 <小英雄雨来> 学习目标 1.通过在教师指导下的独立阅读,初步理解内容,学习小英雄雨来热爱祖国.憎恨敌人.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读后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练习给每一部分课文加小标题. 学习重点.难点: 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 ...

  • 小英雄雨来教学实录
  • <小英雄雨来>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研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细细品读,感受雨来热爱祖国.英勇对敌的英雄本色. 3.体会课文写景与表达中心思想的关系,并背诵其中的一个片段.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以上第2.3点. 2.难点:以上第3点.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让 ...

  •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 我们学了<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课文写了12岁的雨来保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雨来很喜欢游泳,仰浮本领很高,妈妈不让雨来玩水,怕出危险.一天妈妈知道雨来玩水,便打雨来,雨来跑到河边, ...

  • 小英雄雨来读后感_700字
  • 我读了<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课文写了12岁的雨来掩护革命干部和鬼子英勇斗争的故事,歌颂了雨来热爱祖国.机智勇敢的品质.雨来很喜欢游泳,仰浮本领最高,妈妈不让雨来耍水,怕出危险.一天妈妈知道雨来耍水,便打雨来,雨来一头扎到河里去了,望着妈妈笑.秋天,雨来上夜校,他学的第一句话就是&quo ...

  • 18小英雄雨来
  • 18小英雄雨来 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新词,掌握读音,理解词义. 2.结合课文内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3.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