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科学概论

重庆科技学院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结业论文

题 目

院 (系)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简述地球的基础知识

摘要

地球科学是一门人类认识行星地球和利用所获得的行星地球知识为人类服务最重要的历史悠久的基础性自然学科。随着地球科学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对地球科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文章通过一些著作简述了地球的起源和灾害与资源,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地球科学 起源 灾害 资源 影响

前言

地球是人类还有千千万万的生物生存的家园。自从人类出现的一天,人们一直不停地在探索我们的家园。然而不管我们如何探索,地球的神秘是无法完全被我们所完全了解的。对于你,你对地球又了解多少呢?

一、地球的常识和历史发展

1. 地球的常识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它也经常被称作世界。英语的地球Earth 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地球已有44~46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2. 地球的起源

地球的起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被喻为地球科学的三大难题。地球的起源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就曾探讨过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万物的形成问题,关于创世的各种神话也广为流传。自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之后,天体演化的讨论才开始步入科学范畴,逐渐形成了诸如星云说,遭遇说等学说。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的混合物,如果积聚过程持续107~108年,则短寿命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固体颗粒动能的影响都不大。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1000℃,所以全部处于固态。形成后,由于长寿命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引力位能的释放,内部慢慢增温,以致原始地球所含的铁元素转化成液态,某些铁的氧化物也将还原。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向地心,形成地核。由于重的物质向地心集中,释放的位能可使地球的温度升高约2000℃。这就促进了化学分异过程,由地幔中分出地壳。地壳岩石受到大气和水的风化和侵蚀,产生了沉积和沉积岩,后者受到地下排出的气体和溶液,以及温、压的作用发生了变质而形成了变质岩。这些岩石继续受到以上各种作用,可能经受过多次轮回的熔化和固结,先形成一个大陆的核心,以后增长成为大陆。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海洋,它们都是次生的。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原生的大气可能是还原性的。当绿色植物出现后,它们利用太阳辐射使水

气(H2O )和CO2发生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和自由氧。当氧的产生多于消耗时,自由氧才慢慢积累起来,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便形成了现在主要由氮和氧所组成的大气。

二、 地球的灾害与资源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 地震的产生

地幔熔融的岩浆由于温度不同,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上下对流,地幔的流动使地壳板块产生水平移动,有时它扯开地壳形成断裂(如太平洋海沟),有时它使两个板块互相挤压拱起山脉(如约7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壳运动释放大量的能量造成地震。

地震能量以地震波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约3~5㎞/sec。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摇地动的现象。

地震产生的原因,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熔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fasdfasdf

3. 地震的分类

地震类型可分为:1. 构造地震;2. 火山地震;3. 塌陷地震;4. 诱发地震;5. 人工地震。强地震大部分都是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强度中等或者接近较强。岩洞或矿井顶部崩塌造成的塌陷地震既小又弱,效果分布很不均匀。水库蓄水或油田注水引发的地震叫诱发地震。地下核爆炸和人工爆破引发的地震叫人工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也会引起小范围的陨石冲击地震。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火山地震约占7%,而构造地震95%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

4. 地球资源 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 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自然资源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

三.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及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就是人类的环境观,或人地关系论。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环境观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它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环境观指导和制约着该民族或该社会的行为(生产和生活);社会行为作用于环境,造成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

自然环境既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由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整体的失调和瓦解,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生活和生产。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势必影响自然综合体的整体平衡,自然资源所具有的作用,以及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效能,可能会很快消失,自然整体即遭破坏,甚至导致发生自然灾害。因此,开发任意一项自然资源,必须充分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生产的自然环境。 环境与资源问题由来已久。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

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通过自己的劳动变为财富供自己享用。但由于早期人类认识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改造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

的过程中 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 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好在那时人口 尚少 产力水平尚低 成的破坏还是局部的 未达到全球性的规模。随着社会分工和 商品交换的发展 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尤其是到产业革命后 汽机的发明和广 泛使用 产力大大提高 发达的城市和工业区、工矿企业排出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事件不

断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产力突飞猛进 会财富增加 民生活有所改善 许多 工业发达国家普遍产生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胁 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资源问题已发展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

四.结束语

从宇宙大爆炸形成地球到现在二十一世纪,地球一直在孕育着地球上的生物 。在人类出现以后,人类不停地探索地球的奥秘。然而就是因为人类无止境的探索导致了一系列的地球灾害。地球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她,反而让她破坏的话人类也不回活得太远。所以保护我们人类以及各种生物的家园是我们的义务与职责。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 劳埃德. 地球简史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4

[2]张志强 郑军卫 王天送.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变化的行星的研究问题.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3]乔恩. 埃里克森 沧海桑田:地球之形成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7

重庆科技学院

《地球科学概论》课程结业论文

题 目

院 (系)

专业班级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简述地球的基础知识

摘要

地球科学是一门人类认识行星地球和利用所获得的行星地球知识为人类服务最重要的历史悠久的基础性自然学科。随着地球科学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人类社会发展对地球科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文章通过一些著作简述了地球的起源和灾害与资源,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关键词:地球科学 起源 灾害 资源 影响

前言

地球是人类还有千千万万的生物生存的家园。自从人类出现的一天,人们一直不停地在探索我们的家园。然而不管我们如何探索,地球的神秘是无法完全被我们所完全了解的。对于你,你对地球又了解多少呢?

一、地球的常识和历史发展

1. 地球的常识

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行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大的类地行星。它也经常被称作世界。英语的地球Earth 一词来自于古英语及日耳曼语。地球已有44~46亿岁,有一颗天然卫星月球围绕着地球以27.32天的周期旋转,而地球以近24小时的周期自转并且以一年的周期绕太阳公转。

2. 地球的起源

地球的起源、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源被喻为地球科学的三大难题。地球的起源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在古代,人们就曾探讨过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万物的形成问题,关于创世的各种神话也广为流传。自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之后,天体演化的讨论才开始步入科学范畴,逐渐形成了诸如星云说,遭遇说等学说。

地球形成时基本上是各种石质物的混合物,如果积聚过程持续107~108年,则短寿命放射性元素的衰变和固体颗粒动能的影响都不大。初始地球的平均温度估计不超过1000℃,所以全部处于固态。形成后,由于长寿命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和引力位能的释放,内部慢慢增温,以致原始地球所含的铁元素转化成液态,某些铁的氧化物也将还原。液态铁由于密度大而流向地心,形成地核。由于重的物质向地心集中,释放的位能可使地球的温度升高约2000℃。这就促进了化学分异过程,由地幔中分出地壳。地壳岩石受到大气和水的风化和侵蚀,产生了沉积和沉积岩,后者受到地下排出的气体和溶液,以及温、压的作用发生了变质而形成了变质岩。这些岩石继续受到以上各种作用,可能经受过多次轮回的熔化和固结,先形成一个大陆的核心,以后增长成为大陆。原始地球不可能保持大气和海洋,它们都是次生的。海洋是地球内部增温和分异的结果。原生的大气可能是还原性的。当绿色植物出现后,它们利用太阳辐射使水

气(H2O )和CO2发生光合作用,产生了有机物和自由氧。当氧的产生多于消耗时,自由氧才慢慢积累起来,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便形成了现在主要由氮和氧所组成的大气。

二、 地球的灾害与资源

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2. 地震的产生

地幔熔融的岩浆由于温度不同,在地心引力的作用下上下对流,地幔的流动使地壳板块产生水平移动,有时它扯开地壳形成断裂(如太平洋海沟),有时它使两个板块互相挤压拱起山脉(如约7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地壳运动释放大量的能量造成地震。

地震能量以地震波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地震波在地壳中传播的速度约3~5㎞/sec。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天然地震主要是构造地震,它是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摇地动的现象。

地震产生的原因,比较有影响的假说有三:一是1911年理德提出地球内部不断积累的应变能超过岩石强度时产生断层,断层形成后,岩石弹性回跳,恢复原来状态,于是把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出来,引起地震,这是所谓“弹性回跳说”;二是1955年日本的松泽武雄提出地下岩石导热不均,部分熔融体积膨胀,挤压围岩,导致围岩破例产生地震,这是所谓“岩浆冲击说”;三是美国学者布里奇曼提出地下物质在一定临界温度和压力下,从一种结晶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结晶状态,体积突然变化而发生地震的“相变说” 。fasdfasdf

3. 地震的分类

地震类型可分为:1. 构造地震;2. 火山地震;3. 塌陷地震;4. 诱发地震;5. 人工地震。强地震大部分都是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强度中等或者接近较强。岩洞或矿井顶部崩塌造成的塌陷地震既小又弱,效果分布很不均匀。水库蓄水或油田注水引发的地震叫诱发地震。地下核爆炸和人工爆破引发的地震叫人工地震。大陨石冲击地面也会引起小范围的陨石冲击地震。构造地震约占地震总数的90%以上,火山地震约占7%,而构造地震95%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

4. 地球资源 自然资源可分为可再生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具有可用性、整体性、变化性、空间 分布不均匀性和区域性等特点,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之一。自然资源可划分为:生物资源、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国土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气候气象、水资源等。

三.地球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

人类在长期与环境的共存与斗争中逐渐认识了环境。人类对其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及人类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认识就是人类的环境观,或人地关系论。它决定了人类对环境的态度并制约着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行为。

环境观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基础上的,因此,它随着社会与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在某一历史时期的环境观指导和制约着该民族或该社会的行为(生产和生活);社会行为作用于环境,造成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又反过来影响和制约人类社会的发展。

自然环境既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环境,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必要的资源。人类在利用自然资源的过程中,不能脱离由自然资源与自然环境组成的自然综合体,整体的失调和瓦解,将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生活和生产。

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势必影响自然综合体的整体平衡,自然资源所具有的作用,以及在自然环境中的生态效能,可能会很快消失,自然整体即遭破坏,甚至导致发生自然灾害。因此,开发任意一项自然资源,必须充分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生活、生产的自然环境。 环境与资源问题由来已久。人类既是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的改造者人类在同自然界

的斗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从环境中索取资源并把这些资源通过自己的劳动变为财富供自己享用。但由于早期人类认识能力与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 改造环境和过度消耗资源

的过程中 往会产生意料不到的后果 成对环境的污染和对资源的浪费。好在那时人口 尚少 产力水平尚低 成的破坏还是局部的 未达到全球性的规模。随着社会分工和 商品交换的发展 市成为手工业和商业的中心。尤其是到产业革命后 汽机的发明和广 泛使用 产力大大提高 发达的城市和工业区、工矿企业排出的废弃物污染环境事件不

断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产力突飞猛进 会财富增加 民生活有所改善 许多 工业发达国家普遍产生现代工业发展带来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胁 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与资源问题已发展成为全球性重大问题。

四.结束语

从宇宙大爆炸形成地球到现在二十一世纪,地球一直在孕育着地球上的生物 。在人类出现以后,人类不停地探索地球的奥秘。然而就是因为人类无止境的探索导致了一系列的地球灾害。地球大自然是我们的家园,如果我们不去保护她,反而让她破坏的话人类也不回活得太远。所以保护我们人类以及各种生物的家园是我们的义务与职责。

参考文献

[1]克里斯托弗. 劳埃德. 地球简史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4

[2]张志强 郑军卫 王天送.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变化的行星的研究问题.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

[3]乔恩. 埃里克森 沧海桑田:地球之形成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7


相关内容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现实生活世界联系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现实生活世界联系 本文认为,<马克思主叉基本原理概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成果,根源于中国社会的现实生活世界.同时又必须谨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绝对不是现实生活世界的简单概括,即庸俗唯物主义的反映,它是基于理论本身的诉求--对现实生活世界的 ...

  • 南京晓庄学院专业介绍
  • 南京晓庄学院专业介绍 一.艺体类招生专业 1.音乐学专业(师范) 主要课程:乐理与视唱练耳.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声乐.钢琴.器乐(中国乐器.外国乐器).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外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形体训练.钢琴伴奏等.另开设了近20门选修课程 ...

  • 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
  • 2014年广西师范大学函授点,广西师范大学简介 广西师范大学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大学,坐落在世界著名山水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市.学校有王城.育才.雁山3个校区,校园面积4100多亩.学校现有21个教学学院(含独立学院--漓江学院),在职教职员工2342人,全日制本科生21137人,博士生110 ...

  • 旅游管理专业饭店管理概论课程改革研究
  • Research on Hotel Management Course Reform of Tourism Management [作者]张芸: [导师]薛秀芬: [作者基本信息] , 课程与教学论, 2009, 硕士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饭店业迅猛发展,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激烈 ...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及选用教材
  •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课程代码及选用教材 课码 00009 课程名称 教材名称 教材主编 教材出版社 卫兴华等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年版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

  • 党章党规进高职高专[概论]课堂路径与教学策略
  • 摘 要:梳理党章党规与<概论>的主线,研究学习路径和教学策略,帮助大学生提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做到热爱党拥护党. 关键词:党章党规:进高职高专:概论课堂:路径与策略 党章党规进课堂对政治课教师的要求,首先,学习领会党章党规,查找与教材的结合点.其次,把党章党规重要内容与课 ...

  • 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硕士点的学校
  • 开设劳动与社会保障硕士点的学校 • 社会保障硕士点(120404)一览表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设在劳动经济学院,2000年设立. 2.中国人民大学 设在劳动人事学院,2000年设立. 考1.<社会保障学> 郑功成 商务印书馆 2.<劳动经济学> 赵履宽 中国劳动出版社 3. ...

  •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考研要考的科目
  • 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考研要考的科目 社会保障硕士点(120404)一览表 2.中国人民大学 设在劳动人事学院,2000年设立. 考试科目:1.社会保障学2.劳动经济与社会学 参考书目: 1.<社会保障学> 郑功成 商务印书馆 2.<劳动经济学> 赵履宽 中国劳动出版社 3.&l ...

  • 成人高考高升专专升本所有专业介绍
  • 高中起点专科专业介绍: 1.护理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必备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从事临床护理工作的基本技能的护理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邓小平理论概论.生理学.微生物与免疫学.病理解剖学.生物化学.心理 ...

  • 马克思中国化在实践中的应用
  •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一部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以下简称<概论>),继<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之后,从今年春季新学期开始,走进了大学课堂,使正在实施的新一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