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儒林外史中王冕的人物形象

简析儒林外史中王冕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书中人物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表现这些人物,将社会中的形形色色人们的言行反映出来。吴敬梓是一个思想独特的作家,他能够加将自己的独特思想蕴含在平静的人物描写中,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加深对社会中人物的认识。

这本书的第一回是一个楔子,所谓“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虽然与后面文章中的人物没有关系,但并不是没有联系。王冕的言行举止表达了作者所崇尚的一些观点。

一开始就描写王冕的家境贫穷,七岁丧父,十岁给人放牛,这在当时可能并不罕见,值得注意的是他有一个好的心态。在古代等级观念非常严重,所谓“士农工商”,当时人们认为读书人是很光彩的,虽说有句话叫“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也没说读书人身份低下,说的是读书人有满腹才学,却没有地方施展,或者是读书人太多了,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这么多人想去读书,和今天人们都想找稳定的工作是一样的,读了书,可能生活困顿些,却有了登上仕途的可能,这是十分体面的。在这里王冕却不是这么说的,他说:“在学堂里坐著,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这里面王冕完全不像其他人那样认为放牛是低下的活计,读书才是正道,而是将放牛看成一件普通的事,想读书也可以读的,这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平常,人们有审美的眼光,也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却很少会在这方面下功夫。原因也很简单,例如范进一生想考一个好功名,这样一来,那些绘画、音乐之类的自然成了细枝末节,不肯下功夫了,这是其一;第二,读书人考到功名前都很穷,基本上不能满足温饱,这些东西自然更不放在心上了。王冕和这样的人不同。他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轻视读书,也不过分重视,于是看到雨后荷花,就能够开始画。同时他能够聚钱,不大手大脚地花,能把它们用到关键的地方。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是这些原因他才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画家。

后来,王冕有了名气,也不去放牛了,在家画画。这时有个县令偶然买了他的画,被危老先生看中了。危老先生是当地的著名乡绅,买了二千两银子的房子,曾经被“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著手走了十几步”。这样一个乡绅是十分体面的,平时就是地方长官,也会十分敬重他。这在古代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在古代乡绅不仅仅只是有钱就行的,需要有一定的地位,很多博物馆中都有牌匾,写着“儒学正堂”什么的,这在古代是一种荣耀,乡绅在古代往往有这样读书人的牌匾。王冕不管这些,他四处躲着来拜访他的县老爷。翟买办对他说“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他也不问。这样的行为与世上常有的言行不符,体现了王冕不同寻常的一面。最后王冕跑去济南了,县令也找不到他。这些在古代也是一种高尚的节操,像伯夷叔齐不食周栗那样,这是一种类似于道家“隐”的品格。

本回中还有一个秦老。秦老是一个老好人。“虽然务农,却是个有意思的人”。他既和

王冕这样的世外之人玩得很好,说明他品行不坏,也能和买办这样的小吏玩得很好,说明他比王冕更加善于交际。我觉得这样的人更能适应社会,作者显然不这样想。古代人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点在这里可以分成两段讲。前一段在这里表现得很明显,他不愿意与危老爷、县令这样的人交往,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县令来拜访王冕时,令他打定主意的是:“老师前日口气,甚是敬他;老师敬他十分,我就该敬他一百分。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甚么做不得?”这个县令并不是真心想去见王冕,而是认为这样符合规定,又能够被人记住。当时这种求名的思想很可能是主流,所以秦老才会听说王冕没有接见而见怪。王冕估计也看出来了,他又不愿与官吏为伍,所以他避而不见。现在这样显然是不行的,但在当时,这种行为被看做相当清高的品行。后半段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表现得不明显,后来“王者之师”的统帅朱元璋来找他做官,他也不去,隐到会稽去了。一般读书人都不是这样的,“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往往喜欢做官,王冕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愿去。这既是因为王冕母亲临终前的要求,也有王冕自己的思想。

王冕之所以能放在第一回,是因为他不但有才,而且品性很好。王冕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这一回开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王冕却不是这样,他看得很透,像他母亲所说的那样不去做官,而是继续当平民。在谈论科举制时,王冕也有不同的见地。古人以孔孟之道为范本,在汉朝大一统后的数千年里,基本上只有阐述、论证、解释这些观点的,很少出现跳出来批驳的人。因为在古代,这些是正统思想,凡是怀疑的人都会有惩戒发生。王冕对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的看法是“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在当时是很叛逆的说法,很多人甚至会觉得很惊讶,而王冕能够站出来说,显示了他独到、独立的见解。

王冕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他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格调高卓,磊落洒脱。他自幼就很有才,自习能力超强,而且十分洒脱,不拘于时,不慕名利。这与后面出来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后来出来了一个周进,也是有才的,可是一辈子都想中个科举,最后看到号板就失控了。如果把它和王冕放在一起,那种名利观的对比一下子就鲜明了。再有严监生这样的,十分贪财,同王冕这样只要能孝顺母亲,自己够用就行的人进行对比,也是高下立判。所以,王冕在这里就是一个榜样的形象,他对《儒林外史》后面出来的人形成一个对比,这也是吴敬梓把它放在本书第一回的作用。

王冕还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在一开始放牛时,他就经常把好东西包好,带回家给母亲吃。后来也多次提到他赡养母亲。在山东时,他看到难民,就想到了母亲,于是立即回家了。母亲临终前和他说的不去做官,他也严格遵守。这些都是符合孝道的要求的。从古至今,孝顺都是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这里放在王冕身上,也是对其品格的一种补充,是

作者为了完善其人物形象而注意放进去的,只有这样,王冕的德行才能算高尚。

王冕的作用既能在书里发挥,也能在书外发挥。在书里,他形成标杆,对文人气节进行确立;再书外,他也是一个标杆,宣扬正确的人生与价值观。作者塑造这样的形象,对阐述自己的观念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资料】

[1]吴广义.儒林外史一部知识分子的悲剧史[J].阴山学社,1994(4).

[2]赵宽熙.儒林外史是讽刺,还是批判现实主义.

[3]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儒林外史人物考论[J].山东:山东大学学报,2007.

[4]陈雄飞.从周进形象的塑造看儒林外史对商儒的艺术描写[J].唐都学刊,1994(3).

[5]冯敏捷.浅析儒林外史下层寒士的异化人格.

[6]范学亮.一“哭”,二“闹”,三“上调”[J].西安: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7.

[7]吴小如.科举制度下的两个畸形儿.

[8]刘晓林.周进“哭撞号板”的医学心理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9]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方法述评[J].文学遗产,1986(1).

[10]张凤.生存视野下的范进.

简析儒林外史中王冕的人物形象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书中人物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表现这些人物,将社会中的形形色色人们的言行反映出来。吴敬梓是一个思想独特的作家,他能够加将自己的独特思想蕴含在平静的人物描写中,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加深对社会中人物的认识。

这本书的第一回是一个楔子,所谓“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虽然与后面文章中的人物没有关系,但并不是没有联系。王冕的言行举止表达了作者所崇尚的一些观点。

一开始就描写王冕的家境贫穷,七岁丧父,十岁给人放牛,这在当时可能并不罕见,值得注意的是他有一个好的心态。在古代等级观念非常严重,所谓“士农工商”,当时人们认为读书人是很光彩的,虽说有句话叫“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也没说读书人身份低下,说的是读书人有满腹才学,却没有地方施展,或者是读书人太多了,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这么多人想去读书,和今天人们都想找稳定的工作是一样的,读了书,可能生活困顿些,却有了登上仕途的可能,这是十分体面的。在这里王冕却不是这么说的,他说:“在学堂里坐著,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这里面王冕完全不像其他人那样认为放牛是低下的活计,读书才是正道,而是将放牛看成一件普通的事,想读书也可以读的,这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平常,人们有审美的眼光,也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却很少会在这方面下功夫。原因也很简单,例如范进一生想考一个好功名,这样一来,那些绘画、音乐之类的自然成了细枝末节,不肯下功夫了,这是其一;第二,读书人考到功名前都很穷,基本上不能满足温饱,这些东西自然更不放在心上了。王冕和这样的人不同。他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轻视读书,也不过分重视,于是看到雨后荷花,就能够开始画。同时他能够聚钱,不大手大脚地花,能把它们用到关键的地方。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是这些原因他才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画家。

后来,王冕有了名气,也不去放牛了,在家画画。这时有个县令偶然买了他的画,被危老先生看中了。危老先生是当地的著名乡绅,买了二千两银子的房子,曾经被“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著手走了十几步”。这样一个乡绅是十分体面的,平时就是地方长官,也会十分敬重他。这在古代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在古代乡绅不仅仅只是有钱就行的,需要有一定的地位,很多博物馆中都有牌匾,写着“儒学正堂”什么的,这在古代是一种荣耀,乡绅在古代往往有这样读书人的牌匾。王冕不管这些,他四处躲着来拜访他的县老爷。翟买办对他说“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他也不问。这样的行为与世上常有的言行不符,体现了王冕不同寻常的一面。最后王冕跑去济南了,县令也找不到他。这些在古代也是一种高尚的节操,像伯夷叔齐不食周栗那样,这是一种类似于道家“隐”的品格。

本回中还有一个秦老。秦老是一个老好人。“虽然务农,却是个有意思的人”。他既和

王冕这样的世外之人玩得很好,说明他品行不坏,也能和买办这样的小吏玩得很好,说明他比王冕更加善于交际。我觉得这样的人更能适应社会,作者显然不这样想。古代人认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一点在这里可以分成两段讲。前一段在这里表现得很明显,他不愿意与危老爷、县令这样的人交往,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县令来拜访王冕时,令他打定主意的是:“老师前日口气,甚是敬他;老师敬他十分,我就该敬他一百分。况且屈尊敬贤,将来志书上少不得称赞一篇;这是万古千年不朽的勾当,有甚么做不得?”这个县令并不是真心想去见王冕,而是认为这样符合规定,又能够被人记住。当时这种求名的思想很可能是主流,所以秦老才会听说王冕没有接见而见怪。王冕估计也看出来了,他又不愿与官吏为伍,所以他避而不见。现在这样显然是不行的,但在当时,这种行为被看做相当清高的品行。后半段达则兼济天下在这里表现得不明显,后来“王者之师”的统帅朱元璋来找他做官,他也不去,隐到会稽去了。一般读书人都不是这样的,“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往往喜欢做官,王冕不是没有能力,而是不愿去。这既是因为王冕母亲临终前的要求,也有王冕自己的思想。

王冕之所以能放在第一回,是因为他不但有才,而且品性很好。王冕身上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这一回开篇说“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一见了功名,便舍著性命去求他。”王冕却不是这样,他看得很透,像他母亲所说的那样不去做官,而是继续当平民。在谈论科举制时,王冕也有不同的见地。古人以孔孟之道为范本,在汉朝大一统后的数千年里,基本上只有阐述、论证、解释这些观点的,很少出现跳出来批驳的人。因为在古代,这些是正统思想,凡是怀疑的人都会有惩戒发生。王冕对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的看法是“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这在当时是很叛逆的说法,很多人甚至会觉得很惊讶,而王冕能够站出来说,显示了他独到、独立的见解。

王冕是一个“嵌崎磊落”的人,他有卓越的才华,而且格调高卓,磊落洒脱。他自幼就很有才,自习能力超强,而且十分洒脱,不拘于时,不慕名利。这与后面出来的人物形成鲜明的对比。例如后来出来了一个周进,也是有才的,可是一辈子都想中个科举,最后看到号板就失控了。如果把它和王冕放在一起,那种名利观的对比一下子就鲜明了。再有严监生这样的,十分贪财,同王冕这样只要能孝顺母亲,自己够用就行的人进行对比,也是高下立判。所以,王冕在这里就是一个榜样的形象,他对《儒林外史》后面出来的人形成一个对比,这也是吴敬梓把它放在本书第一回的作用。

王冕还是一个十分孝顺的人。在一开始放牛时,他就经常把好东西包好,带回家给母亲吃。后来也多次提到他赡养母亲。在山东时,他看到难民,就想到了母亲,于是立即回家了。母亲临终前和他说的不去做官,他也严格遵守。这些都是符合孝道的要求的。从古至今,孝顺都是不可或缺的优秀品质,这里放在王冕身上,也是对其品格的一种补充,是

作者为了完善其人物形象而注意放进去的,只有这样,王冕的德行才能算高尚。

王冕的作用既能在书里发挥,也能在书外发挥。在书里,他形成标杆,对文人气节进行确立;再书外,他也是一个标杆,宣扬正确的人生与价值观。作者塑造这样的形象,对阐述自己的观念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资料】

[1]吴广义.儒林外史一部知识分子的悲剧史[J].阴山学社,1994(4).

[2]赵宽熙.儒林外史是讽刺,还是批判现实主义.

[3]杜贵晨.传统文化与儒林外史人物考论[J].山东:山东大学学报,2007.

[4]陈雄飞.从周进形象的塑造看儒林外史对商儒的艺术描写[J].唐都学刊,1994(3).

[5]冯敏捷.浅析儒林外史下层寒士的异化人格.

[6]范学亮.一“哭”,二“闹”,三“上调”[J].西安: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7.

[7]吴小如.科举制度下的两个畸形儿.

[8]刘晓林.周进“哭撞号板”的医学心理分析[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9]李汉秋.儒林外史研究方法述评[J].文学遗产,1986(1).

[10]张凤.生存视野下的范进.


相关内容

  • 北师大古代文学思考题
  • 先秦文学思考题 比较<诗经>中 " 国风 " 和 " 小雅 " 诗的风格特征. 试述风.雅.颂的文体特征. 试述赋.比.兴的文学意义. 试析<诗经>怨刺诗的思想和表达特点. 论述<诗经>的现实精神. 试论<诗经> ...

  • 少年王冕第二课时
  • 少年王冕 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 潘锋雷 教学过程: 一.梳理情节,揣摩文章在内容.情节选择上的轻重 1.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第24课,一起读课题. 2.这是一篇小说,作者在写的时候选取了王冕人生中4个年龄阶段的事,谁来说一说?(根据学生所说,板书) 七岁 父亲去世 十岁 辍学放牛 十三四岁 自学画荷 ...

  •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 ...

  • _儒林外史_人物对比讽刺谈_莫纯星
  • 第27卷 第2期2007年4月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JournalofGuangdongOceanUniversity Vol.27No.2Apr2007 5儒林外史6人物对比讽刺谈 莫纯星 (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阳江529566) 摘 要:5儒林外史6是一部讽刺小说,主要运用对比讽刺,包括/鹤立鸡 ...

  • 儒林外史的读后感1000字(高中生)
  •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文中借一些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极力揭露和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昏暗及大批读书人灵魂的玷污.人格的堕落.在这部蔑视一意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著作中,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情节,但科举制度的腐败这一中心思想却将各个人物 ...

  • 小观对[儒林外史]的研究
  • 小观对<儒林外史>的研究 作者:耿丽珍 来源:<西江文艺·上半月>2015年第03期 [摘 要]<儒林外史>这部曾被鲁迅先生赞为"伟大"且又"唯一"的古代讽刺小说,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国学的重视,对它的研究热情也逐渐高涨.本文 ...

  • 从[儒林外史]首尾两回安排看小说结构极其材料组织方式
  • 从<儒林外史>首尾两回安排看小说结构极其材料组织方式 [摘 要]<儒林外史>的结构,是典型的向史传文学继承来的列传式叙事模式,然而又和传统史书样仅仅曲限在史传作品单章叙事的单一形式,在这其中有闪断.勾连等高超叙事手法的运用,使<儒林外史>在材料组织形式上摊破了普通 ...

  • 古代文学明清卷
  • 五丈原谒武侯墓 风日高原暮, 松杉古庙阴①. 三分扶汉业, 万里出师心. 星落营空在, 云横阵已沉②. 千秋一瞻眺, 梁甫为谁吟 登太白楼 王世贞 昔闻李供奉, 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 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 明月天门秋. 欲觅重来者, 潺湲济水流 崇祯五年⑵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 ...

  • [名家解读儒林外史]张锦池:论[儒林外史]的纪传性结构形态
  • 张锦池--论<儒林外史>的纪传性结构形态 一 百年来几种主要说法 钱钟书先生在<小说识小>中称<儒林外史>为"吾国旧小说巨构". 其结构学在我国六大古典小说中也是别具一格的.纵览百年来的研究,主要 说法有四: 一曰"连环短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