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丨在艺术面前,孩子与成人是真正的平等

成人和孩子同时欣赏一件艺术品时,孩子会更加没有负担,没有预设,他们更放松,想象得更宽广。成人会不断搜寻这件艺术品的流派、年代、风格、隐喻、意义……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他们能看到更多;成人“见多识广”,他们却被束缚住了。

这也是法国童书作家玛丽·塞利耶的见解。她从2014 年开始担任法国作家协会(SGDL)主席(法国的大文豪雨果、巴尔扎克等都曾在这个位置上做过,至今,只有三位法国女性出任过此职位),是法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普及类童书作家,创作童书已经有三十多年,出版了百余本书,四十五本同艺术相关。她说,一生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把艺术通过图书传递给孩子们。

这次她来北京,带来两场讲座,分享了她的创作经验,以及一场儿童工作坊,用非常独特的方式带领小朋友认识自己。

玛丽·塞利耶(右)在法国文化中心的讲座:儿童与艺术。

为什么同孩子谈论艺术

在毕加索看来,艺术是一种谎言,但能帮助我们理解真相。尼采也说:我们拥有艺术,才不至于被真相击垮。这是成人的视角。艺术家可以把困扰我们的问题外化出来,他们试图交给我们钥匙,打开那些神秘、复杂的问题,帮我们看清楚自己内心的恐惧,使我们超脱并变得清醒。

孩子心里没有大人面对艺术的恐慌和顾虑,反倒有一双眼睛就能看到美;孩子还没有学会如何隐藏自己的情绪,从感性出发,更容易进入任何一种视觉艺术作品,从而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他们欣赏艺术的时候,不光是看作品,还会通过作品连接自己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因此,艺术可以帮助他们面对生活和成长。

玛丽·塞利耶在尤伦斯的儿童工作坊。

如何向孩子解释艺术

艺术是不能解释的,只能感受。这是玛丽·塞利耶一直强调的观点,她尤其反对在艺术启蒙书里堆砌艰深的大词。她说:“艺术书不需要陈词滥调,也不必有大而空的话和术语。无论写给孩子还是成人,只需要一种语言。”毕加索也曾针对这个问题抱怨过:从什么时候开始需要用术语解释艺术了?难道必须要成为马铃薯专家才能享用薯条吗?

因此,她的艺术启蒙书中,常常用点到即止的方式,简略呈现艺术家的背景,有时甚至舍弃那些严肃的艺术史背景知识。她希望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感受,慢慢感知并亲近艺术;而不是用说教与灌输的方式,让他们被动接受艺术。

莫奈《睡莲》(1917)

比如,对于莫奈在 1917 年完成的巨幅装饰画《睡莲》,玛丽·塞利耶建议:你必须坐下来,长久地凝视,让自我消融在这里,心绪在十九幅巨幅木板油画中平静下来,目光在画面上轻轻滑动,渐渐迷失。

而她给这幅画的导读是:水和天,天和水,水天连一线,分不出彼此,飞向无限。还有几朵花,几片云漂浮。这是一幅辽阔无边的巨幅油画,色彩瞬息万变……莫奈用《睡莲》为大家打开了现代艺术的大门,从此,画家开始为画而画;从此,绘画无须呈现真实,只需表达感受。

艺术的使命就是创造快乐

玛丽·塞利耶在法国文化中心的讲座中提到:“我喜欢用词语表达对画的感受,喜欢听起来很有节奏、像是唱歌的小的词语。我喜欢小词儿,它们听进我的耳朵里就跳起来。”讲座的提问环节,主持人特意请她读一段书中的文字,她欣然接受。尽管是法文,但听起来欢快、简洁,如同跳跃的音符任性地游走在乐谱之间。

其间,她动情地回忆:小时候,奶奶带我去卢浮宫,总给我讲画背后的故事。看到一些略带血腥的画作,我有时很害怕;有时我会好奇地在画中找小乞丐身上的虱子,或是欣赏美第奇宫中丰腴的女人。奶奶曾送我一本卢浮宫精品画册,一直都在我的书架上。

那么,如何欣赏艺术品呢?她给出的建议如下。

保持敏感:不急不缓,慢慢地欣赏一幅作品。让自己内心的感情逐渐涌起来,缓缓感受你在看什么,跟着一个节奏走,而不是着急得出结论。“让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涌出,以看待爱人的眼光去看画。”

保持思考:观者通常能从画作中看到一些信息,这就是作者给他们的钥匙,让他们有迹可循。“我也会在书中给出与画家相关的信息,但不会全部说完,因为不想让读者者淹没在信息中。”

这只六十九厘米高的卡瓦(kavat)面具是用藤条架撑开树皮制成的。它来自新不列颠岛东北端加泽尔半岛上的山区。

艺术是生活的必需品

玛丽·塞利耶坦然地说:“我不是艺术史专家,不是博物馆专家,我唯一有的是内心的好奇,我相信这是可以被分享的。我在介绍艺术作品时,语调并不一样,我会选择恰当的词语,有时轻盈,有时注重信息的传递。我讲每件艺术品都是从主观意识出发,我相信只有从主观出发,才能找到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

这尊长四十厘米的小型雕塑是在一个墓穴中发现的,制作于公元一世纪时的汉朝,来自中国甘肃。

她贴心地给出八个小窍门,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把艺术传递给孩子:

1. 让孩子看到,通过训练他们的眼睛,让他们看到艺术;

2. 在看展览时,不要急着冲进艺术品中,而要慢慢接近作品;

3. 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感受;

4. 不要讲整体泛泛的东西,尽量讲具体的东西,抓住作品中的小细节,让孩子理解艺术家创作的意图;

5. 不要让孩子感到无聊,否则他们会很快跑开,讲述的东西尽量有画面感,才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觉得有意思;

6. 引导孩子主动说出:“我喜欢……”、“我不喜欢……”,一定用“我”开头,不喜欢一个作品就是不喜欢,没什么可耻的;

7. 不要只带着孩子在博物馆里找艺术,其实艺术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

8. 注重孩子的感受:看到、知道、感到。

玛丽·塞利耶在北京联合大学的讲座:艺术类童书的创作与解读。

图片摄影:吴肸、ZN,画作选自《书中有座美术馆》

本文作者芷楠,编辑。个人公众号:金色飞贼

成人和孩子同时欣赏一件艺术品时,孩子会更加没有负担,没有预设,他们更放松,想象得更宽广。成人会不断搜寻这件艺术品的流派、年代、风格、隐喻、意义……孩子什么都“不知道”,他们能看到更多;成人“见多识广”,他们却被束缚住了。

这也是法国童书作家玛丽·塞利耶的见解。她从2014 年开始担任法国作家协会(SGDL)主席(法国的大文豪雨果、巴尔扎克等都曾在这个位置上做过,至今,只有三位法国女性出任过此职位),是法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普及类童书作家,创作童书已经有三十多年,出版了百余本书,四十五本同艺术相关。她说,一生最擅长的事情,就是把艺术通过图书传递给孩子们。

这次她来北京,带来两场讲座,分享了她的创作经验,以及一场儿童工作坊,用非常独特的方式带领小朋友认识自己。

玛丽·塞利耶(右)在法国文化中心的讲座:儿童与艺术。

为什么同孩子谈论艺术

在毕加索看来,艺术是一种谎言,但能帮助我们理解真相。尼采也说:我们拥有艺术,才不至于被真相击垮。这是成人的视角。艺术家可以把困扰我们的问题外化出来,他们试图交给我们钥匙,打开那些神秘、复杂的问题,帮我们看清楚自己内心的恐惧,使我们超脱并变得清醒。

孩子心里没有大人面对艺术的恐慌和顾虑,反倒有一双眼睛就能看到美;孩子还没有学会如何隐藏自己的情绪,从感性出发,更容易进入任何一种视觉艺术作品,从而看到我们看不到的东西。他们欣赏艺术的时候,不光是看作品,还会通过作品连接自己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因此,艺术可以帮助他们面对生活和成长。

玛丽·塞利耶在尤伦斯的儿童工作坊。

如何向孩子解释艺术

艺术是不能解释的,只能感受。这是玛丽·塞利耶一直强调的观点,她尤其反对在艺术启蒙书里堆砌艰深的大词。她说:“艺术书不需要陈词滥调,也不必有大而空的话和术语。无论写给孩子还是成人,只需要一种语言。”毕加索也曾针对这个问题抱怨过:从什么时候开始需要用术语解释艺术了?难道必须要成为马铃薯专家才能享用薯条吗?

因此,她的艺术启蒙书中,常常用点到即止的方式,简略呈现艺术家的背景,有时甚至舍弃那些严肃的艺术史背景知识。她希望孩子能通过自己的感受,慢慢感知并亲近艺术;而不是用说教与灌输的方式,让他们被动接受艺术。

莫奈《睡莲》(1917)

比如,对于莫奈在 1917 年完成的巨幅装饰画《睡莲》,玛丽·塞利耶建议:你必须坐下来,长久地凝视,让自我消融在这里,心绪在十九幅巨幅木板油画中平静下来,目光在画面上轻轻滑动,渐渐迷失。

而她给这幅画的导读是:水和天,天和水,水天连一线,分不出彼此,飞向无限。还有几朵花,几片云漂浮。这是一幅辽阔无边的巨幅油画,色彩瞬息万变……莫奈用《睡莲》为大家打开了现代艺术的大门,从此,画家开始为画而画;从此,绘画无须呈现真实,只需表达感受。

艺术的使命就是创造快乐

玛丽·塞利耶在法国文化中心的讲座中提到:“我喜欢用词语表达对画的感受,喜欢听起来很有节奏、像是唱歌的小的词语。我喜欢小词儿,它们听进我的耳朵里就跳起来。”讲座的提问环节,主持人特意请她读一段书中的文字,她欣然接受。尽管是法文,但听起来欢快、简洁,如同跳跃的音符任性地游走在乐谱之间。

其间,她动情地回忆:小时候,奶奶带我去卢浮宫,总给我讲画背后的故事。看到一些略带血腥的画作,我有时很害怕;有时我会好奇地在画中找小乞丐身上的虱子,或是欣赏美第奇宫中丰腴的女人。奶奶曾送我一本卢浮宫精品画册,一直都在我的书架上。

那么,如何欣赏艺术品呢?她给出的建议如下。

保持敏感:不急不缓,慢慢地欣赏一幅作品。让自己内心的感情逐渐涌起来,缓缓感受你在看什么,跟着一个节奏走,而不是着急得出结论。“让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涌出,以看待爱人的眼光去看画。”

保持思考:观者通常能从画作中看到一些信息,这就是作者给他们的钥匙,让他们有迹可循。“我也会在书中给出与画家相关的信息,但不会全部说完,因为不想让读者者淹没在信息中。”

这只六十九厘米高的卡瓦(kavat)面具是用藤条架撑开树皮制成的。它来自新不列颠岛东北端加泽尔半岛上的山区。

艺术是生活的必需品

玛丽·塞利耶坦然地说:“我不是艺术史专家,不是博物馆专家,我唯一有的是内心的好奇,我相信这是可以被分享的。我在介绍艺术作品时,语调并不一样,我会选择恰当的词语,有时轻盈,有时注重信息的传递。我讲每件艺术品都是从主观意识出发,我相信只有从主观出发,才能找到具有普世价值的东西。”

这尊长四十厘米的小型雕塑是在一个墓穴中发现的,制作于公元一世纪时的汉朝,来自中国甘肃。

她贴心地给出八个小窍门,帮助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把艺术传递给孩子:

1. 让孩子看到,通过训练他们的眼睛,让他们看到艺术;

2. 在看展览时,不要急着冲进艺术品中,而要慢慢接近作品;

3. 不要给孩子过多的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是感受;

4. 不要讲整体泛泛的东西,尽量讲具体的东西,抓住作品中的小细节,让孩子理解艺术家创作的意图;

5. 不要让孩子感到无聊,否则他们会很快跑开,讲述的东西尽量有画面感,才能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觉得有意思;

6. 引导孩子主动说出:“我喜欢……”、“我不喜欢……”,一定用“我”开头,不喜欢一个作品就是不喜欢,没什么可耻的;

7. 不要只带着孩子在博物馆里找艺术,其实艺术遍布生活的各个角落;

8. 注重孩子的感受:看到、知道、感到。

玛丽·塞利耶在北京联合大学的讲座:艺术类童书的创作与解读。

图片摄影:吴肸、ZN,画作选自《书中有座美术馆》

本文作者芷楠,编辑。个人公众号:金色飞贼


相关内容

  • 幼儿园读书笔记
  • 幼儿园教师读书笔记:<玫瑰与教育>记录的是"玫瑰"的教育生命一次次花开的轨迹,抒写 的是"玫瑰"对教育的一片真情,对生活的热爱,对事业.家庭.爱情的体悟,记录了她作 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家长.作为一名专家对教育显现的种种反思,活生生的记录她对教育 ...

  • 幼儿教师读后感1000字
  • 前几天,我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每个幼儿都是教师的宝贝",我深受感动. "爱孩子,真诚对待每一个孩子"这是幼儿教师最基本的职业素质,能否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并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有些幼儿聪明.漂亮.干净,很讨老师的喜欢:有些幼儿调皮 ...

  • 教育的真谛
  • 教育的真谛--架起爱的桥梁 摘要:教师只有毫无保留地付出真挚的爱,才能够获得学生最质朴纯真的情感,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爱是点燃希望的火种.爱学生,要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宽容处事, 赢得童心.爱是理解的桥梁.没有爱心,是绝对体会不到理解的甘甜.爱心与童心齐飞,希望与收获并举 ...

  • [捕捉儿童敏感期]读后感
  • 用智慧捕捉儿童的敏感期 --读<捕捉儿童的敏感期>有感 现代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也不仅仅是师爱的无私奉献,现代教育需要教师去唤醒孩子们的灵魂,去解读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推动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变革.在品读孙瑞雪老师的<捕捉儿童敏感期>之后,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成长的每一个 ...

  • 吾爱童子身113
  • "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 --浅析丰子恺作品中的儿童情结 摘 要 自上个世纪,"五四运动"的以来,"儿童"也真正成为了"人".纵多学者,纷纷为新的儿童观做努力,这便出现了至今人们仍在阅读的诸多儿童作品.丰子恺,也是其中 ...

  • 浅谈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 浅谈幼儿自信心的培养 长乐市八一幼儿园 郑宝珠 自信心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心理品质,是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幼儿的身体健康和谐发展具有促进作用.自信是走向成功的起点,自信的孩子能积极地参加各种活动,主动地与人交往,勇敢地面对困难,较快地适应环境,大胆地尝试新事物.而缺乏自信 ...

  • 日常生活中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 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注重对幼小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越发成了大家的共识.我们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营造以尊重.平等.理解和沟通为主的良好的心理氛围,适时给孩子的健康成长添加营养,从观念的转变入手,为他们的心灵成长注入健康活力. 一.各领域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各领域教学都 ...

  • 高中家长报
  • 家长教育心得 导语:很多家长都很头疼,因为发 现高中阶段的孩子脾气越来越大, 越来 越不听话.对于孩子正直叛逆期,家长 们该怎么办呢? 16 岁刘刚正处在青春叛逆期,他 反抗.易怒,对一切看不顺眼的事物都 极力反对.逃避,把母亲的教导当作耳 边风.? 一天晚上,刘刚从外边回来.一头 钻进卧室,躺在床 ...

  • 幼儿尊重需要与教育
  • 幼儿的尊重需要与教育 大二(三) 班 韦 靖 155号 [内容摘要] 幼儿的尊重需要是幼儿希望自己在同伴之间有较高的地位.声望, 从而得到来自同伴.老师.家长的尊 重并发挥一定的影响力.幼儿阶段是个体人格建构.发展的关键期,而尊重需要对于幼儿的人格发展有着 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