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读《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读书笔记

安徽农业大学13级农学 张彦峰

六月下旬,我用了五天时间通读马克思、恩格斯编著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一章,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卷

第一章。

在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句话是唯物史观的实质,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但对于我这么一个刚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来说,这段话并不太容易懂,为此我也查了一些资料。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理由在于:

(1)从意识的产生来看,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生活的产物。正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原文讲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的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2)从意识的主体来看,马克思认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即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下从事着实际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们。在人类史的范围内,按马克思的看法,人是自己劳动的产物。从逻辑上看,应该有了人,有了人脑,才有了人的意识。

(3)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不可能来自自身,而只能来自客观世界,来自人们的生活。

(4)从意识的发展来看,意识随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马克思说“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改变了客观世界,创造出许多物质财富,同时也在不断的改变了人的主观世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即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概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此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的变化最终会引起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化,但是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非一定同步进行,人类意识在思维层面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与现实的社会存在相对的分离,因此社会意识有时候会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时候也会超前的对未来的社会形式进行思考和规划。

以上就是我在学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一章中的一点收获,勉强算是管中窥豹而已。可以讲,这篇文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而且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同时还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等等。本章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书中的一些理论我并没能完全理解,为此我还需不断的努力。

2015年6月

读《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的读书笔记

安徽农业大学13级农学 张彦峰

六月下旬,我用了五天时间通读马克思、恩格斯编著的《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一章,这是其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卷

第一章。

在文中,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前一种观察方法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第二种观察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句话是唯物史观的实质,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但对于我这么一个刚刚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生来说,这段话并不太容易懂,为此我也查了一些资料。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理由在于:

(1)从意识的产生来看,意识是人们社会物质生活的产物。正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原文讲到“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生活,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的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

(2)从意识的主体来看,马克思认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唯物史观的前提和出发点是现实的人,即在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下从事着实际活动首先是物质生产活动的人们。在人类史的范围内,按马克思的看法,人是自己劳动的产物。从逻辑上看,应该有了人,有了人脑,才有了人的意识。

(3)从意识的内容来看,意识是人们现实生活过程的反映。“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意识不是凭空而来的,它不可能来自自身,而只能来自客观世界,来自人们的生活。

(4)从意识的发展来看,意识随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马克思说“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改变了客观世界,创造出许多物质财富,同时也在不断的改变了人的主观世界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的原理即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概念。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此外,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的变化最终会引起社会意识的相应变化,但是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并非一定同步进行,人类意识在思维层面也有自己的发展规律,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可以与现实的社会存在相对的分离,因此社会意识有时候会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有时候也会超前的对未来的社会形式进行思考和规划。

以上就是我在学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一章中的一点收获,勉强算是管中窥豹而已。可以讲,这篇文章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不仅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而且还科学地阐述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指出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同时还阐明了社会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等等。本章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书中的一些理论我并没能完全理解,为此我还需不断的努力。

2015年6月


相关内容

  •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 ...

  •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
  •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一) <科学管理原理>主要分为两章,科学管理的原理和科学管理的原则,阐述了科学管理原理形成的背景.目标和基础:科学管理的重要性与优越性:科学管理原理的具体思想和方法:最后给出科学管理的定义.'诸种要素--不是个别要素--的结合,构成了科学管理, ...

  •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 <经济学原理>读书笔记 N·格里高利·曼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经济学原理>的作者:N .格里高利 · 曼昆 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他当学生时曾在普林斯顿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当教员时,他讲授过各种课程,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和经济学原理.多年前他 ...

  • [实用主义]读书笔记
  • <实用主义>读书笔记 班级:财务管理061 姓名:周黎明 学号:2110806149 今年暑期,介于我自身比较喜欢哲学,所以这次选择了威廉·詹姆斯的<实用主义>一书.花了大概半个多月的时间,我通读了全书,并且从中了解了威廉·詹姆斯对其<实用主义>一书中所阐述的理论 ...

  •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读书笔记
  • 读<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这本书上学期大致翻过一遍,当时并没有形成整体的框架,关注的是一些细节的地方.这次是重读,对整本书的框架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这篇读书笔记是一边阅读一边完成的,一般是阅读完一章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作者想要让读者明确的关于课程的知识. 该书分为四章内容,也就是和课程 ...

  • 邓小平理论读书笔记
  • 邓小平理论是继毛泽东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新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新运用.邓小平理论在中华大地的实践成果已经充分证明了其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和不可抹煞的时代意义,但梁柱老师还是高屋建瓴,不仅结合中国当代实际国情,还纵向分析中国建国以来在探索建设和发展的道路上的艰难跋涉,并横向比较前苏 ...

  •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 如何上好高中历史第一课 范晓云 浙江省奉化市第二中学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都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教会学生学习历史,成为历史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主要从绪论课的必要性.理论依据.教学策略等方面阐述上好历史第一课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 [关键词] 高中历史第一课必要性 ...

  • 读书笔记(学会读书)
  • ①李晓文,王莹教学策略.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05. 教学模式是指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之上,为实现特定的教学目的,将教学的 诸要素以特定的方式组合成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具有可操作性程序的教学模型. ②莫雷. 教育心理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学案是教师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 ...

  •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
  • <科学管理原理>读书笔记 <科学管理原理>是由科学管理的基础和科学管理的原理这两章组成: 在第一章,作者提出雇主与雇员的真正利益是一致的,可这种情况很难达到.他说财富最大化只能是生产率最大化的结果,强调了生产率的重要性.作者认为,管理人员和工人亲密无间的.个人之间的协作是现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