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强,要求教育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正是教学资源充分的利用和整合,改革和创新的一种体现形式,但重要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看到,面对跨国文化合作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外合作办学中西文化导向失衡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目标,传承中华文化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本文将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导向失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中外合作办学中中华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尝试探索以中华文化传承思想灌注中外合作办学之中,并思考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措施,以供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人士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中华文化;传承;思考
进入21 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进展,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凭借其强势地位,全方位地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文化,并以西方语言所特有的穿透力给中国的民族语言与文化注入了异族成分,形成了全球的西方文化。这种渗入的形式主要有语言和教育两种:以英语作为西方语言的代表,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中国。同时,我国的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与国外境外的学校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初步形成了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模式,一方面,与国外联合办学为我国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入侵已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面对这种强势文化心态的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将面临极大危险,进而将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推向了弱势边缘甚至有被完全异化的可能。促动了中华文化的觉醒,中华文化传承势在必行。
一、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文化失衡问题
21 世纪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为顺应这种潮流,我国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越来越受欢迎。中外合作办学正是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优势,拓宽教育培养模式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益尝试。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其双语教学特点是将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为实用目的而采取的双语教学,其目的往往是某一职业性的要求或规定。这种模式下的双语教学应即有实用性,又应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
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进行的许多尝试和实验中发现,由于主体来源、教育环境、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等多元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多元化,其人才培养过程必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失衡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向失衡的现状以及中国元素缺失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还在为进一步提高语言技能的习得效率而大力提倡目标语言的文化导入,无形中加大了中国文化处境的危险程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保护本国文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中华文化传承途径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 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语言交流差异问题。语言教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的语言教学存在一个误区, 教者往往仅仅简单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来加以传授, 强调受教育者语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而忽视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可以看作是文化内涵的影射,是文化内涵的载体。通过语言教育,能够引起受教育者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注意,逐步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实现跨文化教育功能的目的。在合作办学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应主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我国的教育政策和考试制度必须合理化
我国实行“双语教学”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用英语思考、学习以及两种语言随意转换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实行“双语教学”后,英语就处于主要地位,成为学习、晋升、评职和考试等必过的关卡;而汉语则称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处于被忽视、冷落的境地。因此,我国的教育政策应该更加合理化和理性化,给与正确的教育导向。这样就能提高汉语的地位,纠正英语和汉语地位在国内失衡的现象,使双语教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目的。
在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提高母语应有的地位外,还要保护母语,防止母语因受外语的“侵略”而被取代,从而丧失民族文化。在当今经济潮流的推动下,阻碍交流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已经面临消失的危机。面对这种情形,如何保护母语(包含本族语) 就显得尤其重要。我认为实行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很有必要。这种改革是将以往的单一的外语考试制度改为“双语”考试制度,即对各类招聘、晋升、评职和学位考试,除了实行外语考核制度外,还应追加母语的考核。将对母语考核的要求提升到外语一样的高度。在国内各类学校增开母语课程(除汉语外,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本族语课程) 。除此之外,在招聘、录用各类人才时,应择优录取那些具有双语能力的人。这样,母语和外语就能同时并存,确保母语承载的文化传承下来。
(二)适当创新型中华文化才能达到跨文化教育的良好效果和目的
在今天的跨文化教育环境中,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是不复存在的,文化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一体化,更不是文化西方化,文化全球化指的是文化多元化。全球文化不断地相互融合,不断地碰撞、冲击。中华文化是中华全体成员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保持自身文化,必须穿越国家、语言的界限,在文化交际、混合中不断传播发扬,寻找机会以求自我更新和发展。
跨文化教育者,必须要对这一问题有一个适度的定位和把握。成为一个坚持中华文化传播的跨文化交际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关注自身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期待,并且开创性地进行文化实践。
运用创新方法,勇敢、大方地传承、输出和发扬中华文化,承担起传承、传播民族文化的义务和责任,承载跨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在促使中华文化更新和繁衍的同时,推动共同发展繁荣。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道路,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跨文化素质,以增强其跨文化能力,进一步推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传承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王 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张星谕,王欣枫.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
[3]王明利. 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柏云彩. 论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转变.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12.
[5]吴冬.涉外广告创作的中华文化传播策略. 大家.2011.5
摘 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加强,要求教育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新时期中外合作办学的模式,正是教学资源充分的利用和整合,改革和创新的一种体现形式,但重要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问题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看到,面对跨国文化合作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中外合作办学中西文化导向失衡问题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目标,传承中华文化已经刻不容缓。因此,本文将对中外合作办学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导向失衡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中外合作办学中中华文化传承的必要性,尝试探索以中华文化传承思想灌注中外合作办学之中,并思考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措施,以供中外合作办学的相关人士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中华文化;传承;思考
进入21 世纪,随着全球化的不断进展,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西方文化凭借其强势地位,全方位地向全世界推销自己的文化,并以西方语言所特有的穿透力给中国的民族语言与文化注入了异族成分,形成了全球的西方文化。这种渗入的形式主要有语言和教育两种:以英语作为西方语言的代表,西方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中国。同时,我国的一些学校开始尝试与国外境外的学校或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初步形成了教育改革的一种新模式,一方面,与国外联合办学为我国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西方文化的入侵已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巨大冲击,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面对这种强势文化心态的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将面临极大危险,进而将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文化推向了弱势边缘甚至有被完全异化的可能。促动了中华文化的觉醒,中华文化传承势在必行。
一、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文化失衡问题
21 世纪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不可遏制的潮流。为顺应这种潮流,我国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越来越受欢迎。中外合作办学正是整合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学优势,拓宽教育培养模式和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有益尝试。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一种新的办学模式,对学生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其双语教学特点是将学习者的外语学习与专业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即为实用目的而采取的双语教学,其目的往往是某一职业性的要求或规定。这种模式下的双语教学应即有实用性,又应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
目前在中外合作办学中进行的许多尝试和实验中发现,由于主体来源、教育环境、信息来源、思维方式等多元化以及社会习俗的多元化,其人才培养过程必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产生不同程度的文化失衡问题。
中外合作办学双语教学中中西文化导向失衡的现状以及中国元素缺失的问题还没有引起国内学者的普遍关注,相当数量的专家学者还在为进一步提高语言技能的习得效率而大力提倡目标语言的文化导入,无形中加大了中国文化处境的危险程度。如何传承中华文化,保护本国文化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二、中外合作办学中的中华文化传承途径
语言作为跨文化交流的最重要手段, 在跨文化教育过程中,必须处理好语言交流差异问题。语言教学作为中外合作办学最为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历来受到高度重视。但是目前的语言教学存在一个误区, 教者往往仅仅简单把语言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来加以传授, 强调受教育者语言能力或技能的形成,而忽视了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语言可以看作是文化内涵的影射,是文化内涵的载体。通过语言教育,能够引起受教育者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注意,逐步体会交际中语言的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达到实现跨文化教育功能的目的。在合作办学跨文化意识培养中应主要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一)我国的教育政策和考试制度必须合理化
我国实行“双语教学”的目的无非是提高学生用英语思考、学习以及两种语言随意转换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实行“双语教学”后,英语就处于主要地位,成为学习、晋升、评职和考试等必过的关卡;而汉语则称为被人遗忘的“角落”。处于被忽视、冷落的境地。因此,我国的教育政策应该更加合理化和理性化,给与正确的教育导向。这样就能提高汉语的地位,纠正英语和汉语地位在国内失衡的现象,使双语教学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目的。
在实行“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提高母语应有的地位外,还要保护母语,防止母语因受外语的“侵略”而被取代,从而丧失民族文化。在当今经济潮流的推动下,阻碍交流的语言特别是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已经面临消失的危机。面对这种情形,如何保护母语(包含本族语) 就显得尤其重要。我认为实行教育考试制度改革很有必要。这种改革是将以往的单一的外语考试制度改为“双语”考试制度,即对各类招聘、晋升、评职和学位考试,除了实行外语考核制度外,还应追加母语的考核。将对母语考核的要求提升到外语一样的高度。在国内各类学校增开母语课程(除汉语外,在少数民族地区开设本族语课程) 。除此之外,在招聘、录用各类人才时,应择优录取那些具有双语能力的人。这样,母语和外语就能同时并存,确保母语承载的文化传承下来。
(二)适当创新型中华文化才能达到跨文化教育的良好效果和目的
在今天的跨文化教育环境中,文化和文化之间的二元对立是不复存在的,文化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一体化,更不是文化西方化,文化全球化指的是文化多元化。全球文化不断地相互融合,不断地碰撞、冲击。中华文化是中华全体成员的智慧结晶,中华文化为了自身的发展必须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来保持自身文化,必须穿越国家、语言的界限,在文化交际、混合中不断传播发扬,寻找机会以求自我更新和发展。
跨文化教育者,必须要对这一问题有一个适度的定位和把握。成为一个坚持中华文化传播的跨文化交际者、继承者和传播者。关注自身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双重期待,并且开创性地进行文化实践。
运用创新方法,勇敢、大方地传承、输出和发扬中华文化,承担起传承、传播民族文化的义务和责任,承载跨文化交流的发展趋势,在促使中华文化更新和繁衍的同时,推动共同发展繁荣。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外合作办学道路,不断提升受教育者的跨文化素质,以增强其跨文化能力,进一步推进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传承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王 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张星谕,王欣枫.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模式探讨.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5.
[3]王明利. 跨文化交流中非语言行为之分析.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1.
[4]柏云彩. 论大学英语教学理念的转变. 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12.
[5]吴冬.涉外广告创作的中华文化传播策略. 大家.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