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 城教学目标: 一、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二、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三、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二、《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翠翠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外公 ——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她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四、体会本文的人性之美 本文节选是的是第13章至15章。描写了翠翠情窦初开,与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因祖父的过分关心而导致的情感曲折。 1、 研读第13章⑴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为什么凄凉是薄薄的? 首先时间是在黄昏,给人的感觉是日已迟暮,天空上有了桃花色的薄云,此刻人心中总会是凄凉,恰是翠翠刚刚迈进17岁的花季,对爱情已经有了一种朦胧的感觉。所以下文中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她唯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他自己后,似乎连天晚都没注意到,似乎连自己都忘却了,于是翠翠有了胡思乱想。因此这种感觉融在一起,既有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有人物内心感受,哪一点都有些,哪一点儿都不占主要,所以那凄凉是薄薄的。 ⑵翠翠“就忽然哭起来……”“很觉得悲伤”。 从“薄薄的凄凉”转向“哭”又至于“悲伤”,这反映了当时翠翠怎样的心理? 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工作,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一起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⑶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如何从这一段内心独白看祖父的性格? 通过注释,可以了解翠翠母亲的身世,那么翠翠母亲的殉情自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但翠翠长大了,不可预测的未来使老人想起了死去的独生女,也更为翠翠的命运担扰。他深悔对自己女儿的疏忽,所以他对翠翠十分谨慎小心,而且他的隐忧也有了潜台词:“爷爷不在了,你怎么样”,“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这是位不幸的老人的做人准则,也是他对翠翠的期望,这一段独白正反映了祖父身上闪光的人性。 ⑷翠翠“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得远一点。才呼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心中沉重的东西是什么?无从挪开又反照出怎样的内心活动? 心中沉重的东西是自己母亲的悲剧。祖父向翠翠叙说了母亲的乖巧与性格强硬处。肯定要涉及翠翠父母爱情悲剧。此时情窦初开的翠翠既有对那种爱的憧憬,又有对那种爱的害怕,所以百感交集,无从排遣。 2、 研读第14章 ⑴14章中出现了一种植物——虎耳草,而且虎耳草一直伴随着翠翠朦胧的爱情故事的发展,试说说虎耳草在文听作用? (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 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寄托。它随着歌声出现,伴随着翠翠美丽的梦,它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虎耳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15章最末“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为止,反映出翠翠的爱情从朦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虎耳草的叶子像心形,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东西美如意,同心结都是一种寄托和象征。所以虎耳草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⑵老船夫“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 为什么老船夫此刻的心情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老人的女儿因为作为父亲的疏忽而殉情了,所以老船夫谨慎而且小心地关注着翠翠生活里的一切。老人在命运的罗网里不安地挣扎,他隐隐感到了“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所以当他听到有人向翠翠表达爱情时,既为翠翠即将迎来的爱情感到高兴,又为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感到担心,因此他此刻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⑶天保大老“轻轻地”说与老船夫“轻轻地说” 这两个“轻轻地”各反映出人物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老船夫的轻轻是一种暗示、试探和赞许,大老轻轻则若有所思,内心中有一种无可描摹的悲哀与无奈。 3、 研读第15章⑴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层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这一大段的意象是什么? 这是一幅很美的月夜寒江图,仿佛《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景是美丽的、祥和的,只是一“若”字,又为此情此景平添了多少无奈与遗憾。 ⑵她似乎为了等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为什么将翠翠的内心感受加上了一个“似乎”? 爱已渐渐萌生,可她不懂,或者还没有确定,单纯得只是去想听歌,听完后会有好梦,但“沉默”的背后是对那浮着薄薄的白雾的爱情的思考,用“似乎”更能写出当时人物不可名状的感受。 ⑶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为什么心被吹柔软了? 段首写她“心里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明她已经有了对爱情的渴望,心被柔柔地曲子感染,她现在已经浸润在自己憧憬的温柔甜蜜中。 4、小结: 此三章内容主要写了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对爱情的希冀是她此刻占据心灵的一件事,又写和祖父的亲情。对爱情的企盼,猜测相互交织,从中折射出人性的美,一种自然的人类本性。五、布置作业阅读《边城》全文,完成课后练习题。
边 城教学目标: 一、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二、 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三、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重点、难点: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者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中篇小说《边城》是他的代表作,寄寓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是他表现人性美最突出的作品,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涂的人生,寄托了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二、《边城》情节 在湘西风光秀丽、人情质朴的边远小城,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孙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壮,孙女翠翠十五岁,情窦初开。他们热情助人,纯朴善良。两年前在端午节赛龙舟的盛会上,翠翠邂逅当地船总的二少爷傩送,从此种下情苗。傩送的哥哥天保喜欢上美丽清纯的翠翠,托人向翠翠的外公求亲,而地方上的王团总也看上了傩送,情愿以碾坊作陪嫁把女儿嫁给傩送。傩送不要碾坊,想娶翠翠为妻,宁愿作个摆渡人。于是兄弟俩相约唱歌求婚,让翠翠选择。天保知道翠翠喜欢傩送,为了成全弟弟,外出闯滩,遇意外而死。傩送觉得自己对哥哥的死负有责任,抛下翠翠出走他乡。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担忧,在风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独地守着渡船,痴心地等着傩送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三、 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翠翠 ——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她和外公相依为命,对外公关心备至。因为外公不理解她的心事,她就幻想出逃让外公去寻她,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时的无奈,又为外公担心起来,为自己的想法的后果害怕自责。她情窦初开,爱上了傩送,感情纯洁真挚。而节选部分以后傩送远去,她又矢志不渝地等待着心上的人的归来。表现了她爱的执著。翠翠自幼父母双亡,内心无比孤独。虽然有外公无微不至照顾自己,但是并不能真正理解她作为一个青春少女的情怀。她“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音,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没有人能体会一个青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了”。她为这无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内心的哀痛,只能哄劝她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情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对于一个花季少女,这样的话太不切实际了。天保和傩送为了她唱歌“决斗”,她却毫不知情,只能在梦中希望爱情的实现,现实好像和她毫无相干。最后天保闯滩而死,傩送离家出走,外公为她的婚事忧愁而亡,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前因后果,只能凄凉地守着渡船,等待着心上人的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没有人能告诉她要孤独地等到什么时候。 外公 ——外公是中国传统美德的典范。他对孙女亲情无限。为翠翠的亲事操心担忧,尽力促成翠翠爱情的实现。在生活上,对翠翠也是无比关怀,不让翠翠坐热石头,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尽力体谅翠翠的心思,翠翠忧伤寂寞时为她讲故事、说笑活、唱歌。外公因为女儿和女婿的悲剧,在他心里留下不可磨灭的伤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让他觉得莫名其妙,他给孙女讲母亲的故事,更让孙女感触不已。对于天保兄弟的选择,他却没有直接告诉翠翠,反而让孙女“心中不免有点乱”。他对翠翠“温和悲悯地笑”,表现了他内心的矛盾,既爱孙女,又害怕她再走母亲的老路,却不能直接说出来。节选部分以后因天保的死造成孙女的悲剧,他又无能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诉说,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说他是在孤独中死去的。 天保兄弟 ——天保个性豪爽、慷慨。他是船总的大儿子,却爱上了贫苦摆渡人的孙女。他知道弟弟也爱翠翠,两人唱歌“决斗”,他却因为自己先提了亲,“作哥哥走车路占了先”,一定要弟弟先唱“一开口”,她知道自己不是“敌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现了他的手足之情,后来他外出闯滩,一是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难过,“好忘却了上面的一切”,最后意外遇难,可以说是为了亲情和爱情而死。天保喜欢翠翠,托媒被糊里糊涂地拒绝回来,他不知道翠翠喜欢傩送傩送也喜欢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爱情的矛盾中。最后他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独地离开伤心之地,最后死于意外,也许正是他孤独的归宿。傩送也可以说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飘泊到什么地方。 四、体会本文的人性之美 本文节选是的是第13章至15章。描写了翠翠情窦初开,与天保、傩送之间的爱情纠葛以及因祖父的过分关心而导致的情感曲折。 1、 研读第13章⑴翠翠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飘来乡生意人的杂乱声,心中有些薄薄的凄凉。 为什么凄凉是薄薄的? 首先时间是在黄昏,给人的感觉是日已迟暮,天空上有了桃花色的薄云,此刻人心中总会是凄凉,恰是翠翠刚刚迈进17岁的花季,对爱情已经有了一种朦胧的感觉。所以下文中写“日子成为痛苦的东西”,“觉得好像缺少了什么”,并且,此时祖父作为她唯一的依靠又不在她身边,去忙他自己后,似乎连天晚都没注意到,似乎连自己都忘却了,于是翠翠有了胡思乱想。因此这种感觉融在一起,既有当时的特殊时间、特殊情境,又有人物内心感受,哪一点都有些,哪一点儿都不占主要,所以那凄凉是薄薄的。 ⑵翠翠“就忽然哭起来……”“很觉得悲伤”。 从“薄薄的凄凉”转向“哭”又至于“悲伤”,这反映了当时翠翠怎样的心理? 爷爷没有意识到翠翠的心事,依然去忙自己的工作,心中对祖父的埋怨,委屈一起涌上心头,感受从凄凉转到悲伤。 ⑶祖父又说:“不许哭,做一个大人,不管有什么事都不许哭。要硬扎一点,结实一点,才配活到这块土地上!” 如何从这一段内心独白看祖父的性格? 通过注释,可以了解翠翠母亲的身世,那么翠翠母亲的殉情自杀在老船夫心中烙下了深深的痕迹。他在许多年的忘我工作中去消磨对女儿的思念。但翠翠长大了,不可预测的未来使老人想起了死去的独生女,也更为翠翠的命运担扰。他深悔对自己女儿的疏忽,所以他对翠翠十分谨慎小心,而且他的隐忧也有了潜台词:“爷爷不在了,你怎么样”,“我来慢了,你就哭,这还成吗?我死了呢?”这是位不幸的老人的做人准则,也是他对翠翠的期望,这一段独白正反映了祖父身上闪光的人性。 ⑷翠翠“似乎心中压上了些分量沉重的东西,想挪得远一点。才呼着这种气,可是却无从把那种东西挪开。” 心中沉重的东西是什么?无从挪开又反照出怎样的内心活动? 心中沉重的东西是自己母亲的悲剧。祖父向翠翠叙说了母亲的乖巧与性格强硬处。肯定要涉及翠翠父母爱情悲剧。此时情窦初开的翠翠既有对那种爱的憧憬,又有对那种爱的害怕,所以百感交集,无从排遣。 2、 研读第14章 ⑴14章中出现了一种植物——虎耳草,而且虎耳草一直伴随着翠翠朦胧的爱情故事的发展,试说说虎耳草在文听作用? (虎耳草,俗称金线荷叶,叶肾状心形,下面紫红色。供观赏) 虎耳草可以说是翠翠爱情的寄托。它随着歌声出现,伴随着翠翠美丽的梦,它是美的,也是有趣的,因为翠翠“可以选顶大的叶子作伞”。虎耳草从梦中的幻境到现实的企盼再到15章最末“我又摘了一把虎耳草了”为止,反映出翠翠的爱情从朦胧到清晰,从矜持到热烈的变化。虎耳草的叶子像心形,在中国人的心态中,心形东西美如意,同心结都是一种寄托和象征。所以虎耳草是翠翠爱情的象征。 ⑵老船夫“忧愁又快乐地听下去。 为什么老船夫此刻的心情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老人的女儿因为作为父亲的疏忽而殉情了,所以老船夫谨慎而且小心地关注着翠翠生活里的一切。老人在命运的罗网里不安地挣扎,他隐隐感到了“这母女二人共同的命运”,所以当他听到有人向翠翠表达爱情时,既为翠翠即将迎来的爱情感到高兴,又为自己即将逝去的生命感到担心,因此他此刻是既忧愁又快乐的。 ⑶天保大老“轻轻地”说与老船夫“轻轻地说” 这两个“轻轻地”各反映出人物当时怎样的内心活动? 老船夫的轻轻是一种暗示、试探和赞许,大老轻轻则若有所思,内心中有一种无可描摹的悲哀与无奈。 3、 研读第15章⑴月光极其柔和、溪面浮着层白雾,这时节对溪若有人唱歌,隔溪应和,实在太美丽了。 这一大段的意象是什么? 这是一幅很美的月夜寒江图,仿佛《诗经》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意境。景是美丽的、祥和的,只是一“若”字,又为此情此景平添了多少无奈与遗憾。 ⑵她似乎为了等这样的歌声,沉默了许久。 为什么将翠翠的内心感受加上了一个“似乎”? 爱已渐渐萌生,可她不懂,或者还没有确定,单纯得只是去想听歌,听完后会有好梦,但“沉默”的背后是对那浮着薄薄的白雾的爱情的思考,用“似乎”更能写出当时人物不可名状的感受。 ⑶老船夫把那个芦管竖在嘴边,吹了个长长的曲子,翠翠的心被吹柔软了。 为什么心被吹柔软了? 段首写她“心里当真愿意听一个人来唱歌”,表明她已经有了对爱情的渴望,心被柔柔地曲子感染,她现在已经浸润在自己憧憬的温柔甜蜜中。 4、小结: 此三章内容主要写了翠翠的成长过程中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些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对爱情的希冀是她此刻占据心灵的一件事,又写和祖父的亲情。对爱情的企盼,猜测相互交织,从中折射出人性的美,一种自然的人类本性。五、布置作业阅读《边城》全文,完成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