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维里的墙:亲身经历后才能明白?

拆掉思维里的墙:亲身经历后才能明白?

心理导读:长辈总传授经验教训,我们却不以为然,觉得只己亲身经历后明白的道理才真正属于自己。其实不然。希望本文能帮助你拆掉思维里的墙。

一、为什么我们常说,很多时候一定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明白?

1. 切身体验。

亲身经历一个负性事件带来的情绪记忆要比看着或听说别人遭受一个同样的事件所感受到的强烈得多,形成的负性条件反射也远远更持久。我们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感同身受,但心理学实验同样也表明,自己是无法从强度上真正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的,《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 p192 举了一个极聪明的实验:

即便两者实际上是一样程度的,我们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也总是比观望别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一个古老的笑话是这样说的:别人断了条腿没啥大不了的,我们断了根指甲就要大呼小叫了。这个笑话碰巧生动地描述了我们大脑的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英国的神经科学家们曾经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将人们配对进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实验,每对被试食指上都夹着一个夹子,实验者通过这个夹子往其中一个人的食指施加一定的压力,然后让他施加同样的压力给他的同伴。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公平,尽管他们很努力地试图做到,然而他们总是施加更大的力道给他们的同伴--他们心里认为这正是他们所受到的力道。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效应是我们的神经处理机制的自然副产品。这个实验有助于解释一个我们常常注意到的现象:两个人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拳,结果很快拳头的力道就会越来越重,从打闹变成了真正的打架。每一方都认为自己是在公平地还以颜色,而实际上他们却并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是以牙还眼,结果再弹回来的时候那家伙就想卸你的腿了。

好友徐宥最近经历了7个小时的肾结石,在博客中写道:

有句话叫感同身受。我没有体验过肾结石的那种痛苦前,只是道义上支持三鹿宝宝的维权;现在,我真心的支持三鹿宝宝维权行动。我甚至很想折腾一下那些往奶粉里面加三聚氰胺的人,那些知情封锁几个月的人和那些不许家长维权的人。有生之年,得给那些害人之人,一人冲杯三聚氰胺奶粉,让他们"感同身受"一下这种绞痛,认识一下自己干的是不是人事。

2. 别人口中的故事。

别人口中的故事也许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难免受到他们自己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偏见,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客观且全面的描述一个事情极少有人能做到。别人的故事也许只是他们的想法,你自己亲身经历同样的事情也许完全又是另一种想法了。

3. 为什么。

别人在告诉你一个道理的时候往往只能告诉你怎么(how)做,而难以说清为什么(why)要这么做,遑论"为什么一定(have to)要这么做"了(因为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能说清)。在没有听到逻辑严密、无法辩驳的证据之前,你很难说服自己A选项优于B选项,直到最终自己在某一条路上撞了南墙才肯死心。

4. 世界是复杂的。

更何况,很多时候人们根本无法确切地向你保证A选项一定优于B选项:比如,好好学习并不一定会有好的前程;不好好学习也并不一定以后就一塌糊涂。吸烟不一定短命,不吸烟也不一定长寿。坚持到底不一定就胜利(甚至有可能万劫不复),而不坚持到底也不一定就失败(学会放弃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互相影响,用单一因果来解释事件几乎总是不恰当的,唯一能够靠谱地搞清因素X和因素Y之间的关系的方式就是通过随机控制实验。

5. 未来是不确定的。

人类天生有一种寻求确定性的需要,以及控制周遭的小世界的需求。我们总是希望听到"你只要这样这样,以后就一定能够那样那样"这类令人窝心的话。然而与我们的控制错觉相反,这个世界有太多因素是不确定的,除了自己的因素比较可控之外,外界的机遇因素几乎完全不是能够控制或预测的。我们最多只能做好头脑准备,尽量不错失机遇。也正因此,你几乎永远也听不到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来告诉你"你只要…,就一定能够…",因为成功并不是仅取决于个人因素的。个人因素往往只是成功的一个既非充分又非必要的条件,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无需悲观,因为毫无疑问,改善个人因素的确能够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

拆掉思维里的墙:亲身经历后才能明白?

心理导读:长辈总传授经验教训,我们却不以为然,觉得只己亲身经历后明白的道理才真正属于自己。其实不然。希望本文能帮助你拆掉思维里的墙。

一、为什么我们常说,很多时候一定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明白?

1. 切身体验。

亲身经历一个负性事件带来的情绪记忆要比看着或听说别人遭受一个同样的事件所感受到的强烈得多,形成的负性条件反射也远远更持久。我们一定程度上的确能够感同身受,但心理学实验同样也表明,自己是无法从强度上真正感同身受别人的痛苦的,《Mistakes Were Made (But not by Me)》 p192 举了一个极聪明的实验:

即便两者实际上是一样程度的,我们自己所感受到的痛苦也总是比观望别人的痛苦要强烈得多。

一个古老的笑话是这样说的:别人断了条腿没啥大不了的,我们断了根指甲就要大呼小叫了。这个笑话碰巧生动地描述了我们大脑的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英国的神经科学家们曾经做了这么一个实验:将人们配对进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实验,每对被试食指上都夹着一个夹子,实验者通过这个夹子往其中一个人的食指施加一定的压力,然后让他施加同样的压力给他的同伴。结果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公平,尽管他们很努力地试图做到,然而他们总是施加更大的力道给他们的同伴--他们心里认为这正是他们所受到的力道。研究人员认为这一效应是我们的神经处理机制的自然副产品。这个实验有助于解释一个我们常常注意到的现象:两个人你打我一拳,我还你一拳,结果很快拳头的力道就会越来越重,从打闹变成了真正的打架。每一方都认为自己是在公平地还以颜色,而实际上他们却并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是以牙还眼,结果再弹回来的时候那家伙就想卸你的腿了。

好友徐宥最近经历了7个小时的肾结石,在博客中写道:

有句话叫感同身受。我没有体验过肾结石的那种痛苦前,只是道义上支持三鹿宝宝的维权;现在,我真心的支持三鹿宝宝维权行动。我甚至很想折腾一下那些往奶粉里面加三聚氰胺的人,那些知情封锁几个月的人和那些不许家长维权的人。有生之年,得给那些害人之人,一人冲杯三聚氰胺奶粉,让他们"感同身受"一下这种绞痛,认识一下自己干的是不是人事。

2. 别人口中的故事。

别人口中的故事也许只是事情的一个方面,难免受到他们自己观念的影响而产生偏见,我们每个人都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这个世界,客观且全面的描述一个事情极少有人能做到。别人的故事也许只是他们的想法,你自己亲身经历同样的事情也许完全又是另一种想法了。

3. 为什么。

别人在告诉你一个道理的时候往往只能告诉你怎么(how)做,而难以说清为什么(why)要这么做,遑论"为什么一定(have to)要这么做"了(因为他们自己也不一定能说清)。在没有听到逻辑严密、无法辩驳的证据之前,你很难说服自己A选项优于B选项,直到最终自己在某一条路上撞了南墙才肯死心。

4. 世界是复杂的。

更何况,很多时候人们根本无法确切地向你保证A选项一定优于B选项:比如,好好学习并不一定会有好的前程;不好好学习也并不一定以后就一塌糊涂。吸烟不一定短命,不吸烟也不一定长寿。坚持到底不一定就胜利(甚至有可能万劫不复),而不坚持到底也不一定就失败(学会放弃也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互相影响,用单一因果来解释事件几乎总是不恰当的,唯一能够靠谱地搞清因素X和因素Y之间的关系的方式就是通过随机控制实验。

5. 未来是不确定的。

人类天生有一种寻求确定性的需要,以及控制周遭的小世界的需求。我们总是希望听到"你只要这样这样,以后就一定能够那样那样"这类令人窝心的话。然而与我们的控制错觉相反,这个世界有太多因素是不确定的,除了自己的因素比较可控之外,外界的机遇因素几乎完全不是能够控制或预测的。我们最多只能做好头脑准备,尽量不错失机遇。也正因此,你几乎永远也听不到足够有说服力的证据来告诉你"你只要…,就一定能够…",因为成功并不是仅取决于个人因素的。个人因素往往只是成功的一个既非充分又非必要的条件,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无需悲观,因为毫无疑问,改善个人因素的确能够大大增加成功的几率。


相关内容

  •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
  •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为什么一年有四季>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七课的教学内容.许多学生对四季的成因有着错误的认识,较普遍的一个观点是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过程中,离太阳近时是夏季,离太阳远时是冬 ...

  • 拆掉思维的墙读后感
  • "拆掉思维里的墙,原来我还可以这样活",一本书,引领一个人,一层层打开禁锢思维的墙,让我们真实面对是什么在掌控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可以带领我们找到出路. 拆掉思维里的墙,强调了人的思维模式不要固定不变,要经常随事物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要变换角度,不然就会思维定式,给我们认识事物和人造 ...

  • 为什么一定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才能明白?
  • 逃出你的肖申克(一):为什么一定要亲身经历了之后才能明白? 前言:<逃出你的肖申克>这个题目我早就放在心中,一直想写一写,但一直没有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上次一个偶然的时候,发现可以以对一些人们常常放在嘴边的俗语进行解释为入口,以一年多来学习的关于思维的知识为基础,展开来说一些也许有用的东西 ...

  • 2013东城初三一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 1.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倔强(ju é) 刊载(z ǎi ) 颈椎(j ǐng ) 毛遂自荐(su í) B .巢穴(xu é) 符合(f ú) 着落(zhu ó) 得陇望蜀(l ǒng ) C .处理(ch ǔ) 氛围(f ēn ) 怪癖(p ǐ) 既往不咎(ji ...

  • 依照三维目标,改进作文教学
  • 墨香阁 对以往的作文教学该是值得反思的时候了,新的作文教学样式该会是怎样的呢------ 在提笔想把近年来对小学作文教学的一些探求付梓于纸上的时候,我的心灵再一次地震颤不已--作为一个长期致力于作文教学并实施作文教学质量评价的我来说,可谓是罪孽深重啊!我们从许许多多的孩子作文中,几乎感受不到孩子的灵 ...

  • 关于汽车试训的实习报告
  •   “光阴似箭,日月如悛”,转眼间,时间悄悄地从手中溜走。在这一个多月的实习当中,我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同时对我的感触也很深;给我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实习中,我掌握到了汽车的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器设备的使用、维护、调整、安装等相关技术的标准方法;还了解了汽车检测、维修制度;熟悉了汽 ...

  • 如何上好科学课
  • 谈如何上好科学课 朗梨 龙华小学 陈耀君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课的总目标是:"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 ...

  • 在体验和探索中成长
  • 我家窗户正对小区的游泳池.一到暑假,游泳池就会热闹起来.来游泳的人孩子居多,游泳教练也一年比一年多,大多是一个教练带几个孩子,游泳池常常就像个训练池一样. 学游泳的孩子大多六七岁,家长们通常站在游泳池边观看,所以我偶尔也能听到家长之间的一些对话.很多家长说,让孩子学游泳不错,既锻炼了他的身体,又增添 ...

  • 大学生学期自我小结
  • 白驹过隙,半个学期就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在xx的生活,我只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拼搏。 开始的时候,我跟着老师们走,一步一脚印,心想这样踏踏实实,不会走出界,后来越走越吃力。老师说:“学生应该比老师走得快。”如果一直走在老师后面,那么自己便失去了“突破”的动力,对“突破|”开始感到困惑,习惯着“不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