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践唯物主义与观念唯物主义

  作者简介:余栋华(1958- ),男,江苏通州人,海军指挥学院浦口分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摘 要:旧唯物主义从主观想象出发,是观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从物质实践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之处。�   关键词:实践唯物主义;观念唯物主义;哲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1-0004-05      较长时期以来,人们都将从客观实际出发视为一般唯物主义必然遵循的原则。其实,这种理解从根本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第一次主张从客观实际,即从物质实践出发的哲学。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是精神的本原,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然而,这些哲学的出发点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纯粹的观念;其根本的哲学方法是以主观概念为起点,通过逻辑推演来建构抽象的体系。这正是一切旧哲学最根本的特点。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彻底抛弃了体系哲学的方法,真正实行了从物质实践出发的原则,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不准确地把握这一点,就不可能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一、什么是观念的唯物主义?�      一切唯心主义都是从主观设想的概念出发的,如柏拉图哲学的“理念”,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对此,不会有人提出疑义。然而,对于旧唯物主义也是从观念出发这一点,许多人却没有看到。他们认为,既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阵营,那么,在出发点和根本方法上自然也是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是从主观的想象或观念出发,唯物主义自然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了。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完全合乎逻辑的,然而,一旦深入考察旧唯物主义赖以建立的哲学方法,我们就会发现,其出发点与唯心主义其实是完全一致的。试想,如果旧唯物主义真正是从实际出发的,那它为什么不能发现世界的辩证本性及其发展规律呢?相反,这些辩证本性和规律却被唯心主义以抽象的形式首先作了描述;还有,在社会历史领域,旧唯物主义为什么也陷入了唯心史观呢?原因很简单,即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样也是从主观想象出发的,正是这种出发点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最终必然走到一起,历史领域正好成为它们的集合处。值得注意的是,历史领域中最有价值的猜测,恰恰出现在唯心主义的黑格尔哲学中,而不是产生于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哲学中,这正如列宁说的那样:“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1]。因为,要想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得出唯物主义的结论,肯定矛盾重重,这就决定了旧唯物主义在逻辑上必然是无法彻底的。而唯心主义则做到了出发点与结论的逻辑上的一致,因而,相对于旧唯物主义,它反倒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主观构造体系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哲学的童年时代。自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以后,就产生了 “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的哲学家,他们“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2]36 。唯心主义从一开始就将某种精神存在设想为物质世界的本原,并且运用设想的观念来描述这种本原体系,因而是最早建构主观体系的哲学派别。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曾试图从物质世界自身寻找世界的本质,然而,由于当时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关于世界本质的探询只能建立在朴素、直观的猜测上。无论是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还是阿那克萨美尼关于“气是万物的始基”和赫拉克里特的“火是万物的始基”,都是这样的猜测。当然,这种猜测在根本方法上与唯心主义将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数、理念、绝对精神还是有所不同的,但它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既无法通过经验证实,也不能合逻辑地推得,因而,根本无力与唯心主义的概念体系相抗衡。唯心主义一开始就是从客观世界之外借助于概念间关系的推演来论述世界的本原的,这种演绎体系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为了与唯心主义相抗衡,旧唯物主义也不得不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为了建构体系,必然是“方法为了要迎合体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3]225。 于是,旧唯物主义首先从方法上被唯心主义所征服,继而从原有的唯物观点发展到彻底的唯心主义,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从哲学史看,无论是具体的哲学家还是哲学派别,从初期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最终走向唯心主义的,不乏其例。�   体系哲学方法使旧唯物主义从基于现实的猜测转向从纯粹的概念出发,通过概念的堆积来建构体系。所不同的只是:唯心主义设定为出发点的概念指向的是抽象精神,而旧唯物主义设定为出发点的概念指向的是抽象的物质形态。看似对立的概念,其实质却是一样的,即都是从主观设定的抽象概念出发。所以说,旧唯物主义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唯物主义。�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旧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本原性的观点也不断改进,逐步放弃将世界本原归结为具体可感事物的思维方式,转向从物质结构层次上寻找世界的本原,如古希腊哲学后期的“原子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异质元素”、“面粉团子”等。然而,以主观想象为出发点的哲学方法却被完整地继承下来。马克思、恩格斯曾将18世纪及其以前的唯物主义称为“纯粹的唯物主义”,就是说它们是以主观想象的“物”为对象的唯物主义。其基本特征,就是在它们构造的世界体系中只有“纯粹的物”,而没有人的位置;只是将物设想为真实的存在,而没有把人作为世界存在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说旧哲学“敌视人”,是人的“空场”。虽然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那里也提到人,但“人是机器”却是它们关于人的基本规定。在它们的体系中,“世界是机器”,人充其量也就是一般的存在物而已,所以说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与此相反,关于人,关于人的能动性,倒是唯心主义首先给予了肯定。当然,这种肯定只能是抽象的观念的肯定,“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16。总之,对于现实的人的遗忘,或者说远离人的世界,是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的共同特点。�   我们说旧唯物主义是从观念出发的唯物主义,并不因此否认它们关于自然界是精神的本原的观点的合理性,只是强调应该对这种合理性有一个正确的估价。相对于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无疑是具有真理性的。但是,旧唯物主义却不知道物质世界是什么,因而也无法科学地揭示出世界的物质本性,甚至费尔巴哈也“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2]236。由此看来,关于世界物质性的观点并不是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关系的正确反映,而只是一种主观的猜想。就像黑格尔天才地猜测到了世界是以辩证运动的形式存在一样,旧唯物主义的这种猜测的合理性完全是或然的,这就决定了一切旧唯物主义都不可能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它们的唯心主义实质便会暴露无遗。�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形态的彻底转变�      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费尔巴哈哲学与“纯粹唯物主义”的区别:“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巨大的优越性:他也承认人是‘感性的对象’”[2]50; 而且,“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2]16。然而,费尔巴哈的优越性又是极其有限的,“他把人只看做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而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2]50。 虽然“他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3]236。 可见,费尔巴哈在根本方法上并没有超出“纯粹的”唯物主义,而是完全承袭了以往哲学从主观想象出发去构造“纯粹的”理论体系的哲学方法。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同样是观念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虽然想到了作为哲学对象的人的存在,但他并不了解现实的人,“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4]50。“但是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终究是有人要走的”,这一步“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3]23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3]236-237, 也就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即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本身出发。这样,就诞生了全新的唯物主义,这就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的唯物主义。这样的唯物主义,才实现了根本形态上的彻底变换,不仅宣告了观念的唯物主义的终结,而且宣告了整个旧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全新的唯物主义,是从物质实践出发,并且直接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服务的唯物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创立的新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时明确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2]30德国哲学无疑代表了旧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旧哲学的最高本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所谓“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就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2]30-3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实现了从实际存在的人,即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人出发去解释观念的东西,正是在这一关键之点上,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并且最终与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恩格斯曾对它们做了这样的区分:“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派别”;相反,“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3]220。这里,恩格斯是基于哲学史而对旧哲学范围内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所做的区分,即根据哲学家们对自然界与精神何者为本原的不同断定来划分哲学基本派别。为了提醒人们注意,恩格斯还做了进一步的说明:“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3]220这就是说,本原观的对立并不表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哲学派别在哲学出发点和根本哲学方法上就必然对立。虽然旧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观点上是尖锐对立的,但却并不影响它们在哲学方法和出发点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这也揭示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区分标准的相对性和历史性。�   恩格斯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对旧哲学是完全适用的。在根本哲学方法和出发点没有实质性差别的前提下,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只能以哲学家们的基本主张为依据。然而,随着哲学形态的转换,特别是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方法上的彻底革命以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就应提升到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哲学方法上。这时,仅仅从哲学家的观点上来区分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这种区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完全忽略了深层的哲学方法和立足点、出发点上的本质区别。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是由其出发点、立足点和根本方法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哲学革命,是根本方法和出发点上的唯物主义变革,即立足于物质实践,从物质实践出发,肯定在实践基础上才能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哲学理论也不能例外。对于哲学家,我们不仅要看他们的观点,更要看他们观点获得与形成的途径,因为,这种途径在更深层次上决定了观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观点的获得和形成上,同样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途径:一是来自哲学家们的头脑,具体地说,“不是从他自己的思维中,就是从他的先辈的思维中得出的”[3]501;二是来自物质实践过程,即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变革,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从而获得符合客观世界真实关系的观点。前者是旧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哲学形成的共同途径,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创的崭新途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意义上的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新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究竟新在哪里,理论界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理解方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新就新在与辩证法的结合,而旧唯物主义特别是近代唯物主义,都是以与辩证法相分离为特征的,这是理论界较长时期内主流的理解方式。自反思哲学开启以来,不少学者对这种理解模式提出了质疑。其基本理由是: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并不是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就是自发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有学者进一步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仍然属于旧唯物主义的范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不少学者还以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把他们的哲学称做辩证唯物主义为由,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我认为这些理解存在着重大的失误,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是否就新在与辩证法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以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这两个有着重大区别的问题混为一谈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其依据在于它是否是既唯物又辩证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到底新在哪里,其依据应该是它与旧唯物主义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显然,这是有着重大区别的两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指称他们的哲学,但他们均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他们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和辩证的方法,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同时,我们也无法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彻底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既不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或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的变革仅仅是实现了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结合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虽然费尔巴哈的著作中也体现了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由于他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只不过是一种抽象观念,即在根本方法和哲学的出发点上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所以,从整体上看,费尔巴哈哲学还称不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因此,我认为完全有理由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也完全有理由坚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视为只是新在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的观点。�   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方式的学者,大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这种理解无疑有利于突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相对于旧唯物主义,即观念的唯物主义,实践性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是没有问题的。但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实践唯物主义,这依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有不少学者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2]48这一论述为依据来确立自己的观点的。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表明了他们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诉诸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解释世界,即不是为了维护现存世界,也不是为了建构纯哲学的体系,而是为了改变世界,即对现存世界进行革命化的改造。这种改造是以推翻现存的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是同义的。因此我认为,以这一论述为依据,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将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称为实践唯物主义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在这段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肯定了他们创立的新哲学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在阶级性上的对立。然而在我看来,任何哲学都希望对于外部世界、对于人们的实践发挥作用,只是不同哲学对于实践的作用各有不同罢了。一切旧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为现存世界进行辩护和论证的,它们解释世界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论证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体现的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成为剥削阶级的思想武器,而并非只是为了纯粹地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目的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可见,是否作用于实践以及是否具有实践功能,并不足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区别开来,也不能成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最根本的依据应该是它的实践的哲学方法。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与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的东西,决不只是简单的逻辑顺序的颠倒,而是体现了哲学方法的根本对立,这种对立才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与观念的唯物主义及一切唯心主义哲学最本质的区别。相对于功能来说,方法问题不能不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根本方法和立足点的科学性,才有正确理论的产生;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发挥人们所期望的功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及一切唯心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对立,集中体现在根本方法上,这就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还是从观念出发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的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区别于观念的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实践唯物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物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这样的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践的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了物质世界的辩证特性和规律,同样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所以,从不同的角度,我们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而把它们对立起来,则是极端错误的。�   尽管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对实践作了大量的论述,但它们的实践只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如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2]16, “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5],等等。总之,实践在一切旧哲学中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真正的人的物质活动。因此,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他一切旧哲学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标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自身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也是人类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基础,人们的思想、观念、理论、哲学,都根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根本的观点。但是,我们必须防止另一种理解方式,那就是将实践唯物主义理解为以实践概念为核心范畴推演而成的体系,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新就新在用实践范畴代替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这种观点的实质,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仅仅归结为用一个概念代替了另一个概念,这就从根本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性质,实质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归结为观念的唯物主义,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背离。�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的方法;旧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从观念出发的方法。从物质实践出发还是从观念出发,是从哲学方法上区分马克思主义的新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3�   责任编辑:王清明

  作者简介:余栋华(1958- ),男,江苏通州人,海军指挥学院浦口分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摘 要:旧唯物主义从主观想象出发,是观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从物质实践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及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区别之处。�   关键词:实践唯物主义;观念唯物主义;哲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7)01-0004-05      较长时期以来,人们都将从客观实际出发视为一般唯物主义必然遵循的原则。其实,这种理解从根本上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与一切旧唯物主义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史上第一次主张从客观实际,即从物质实践出发的哲学。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物质是精神的本原,承认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然而,这些哲学的出发点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而是纯粹的观念;其根本的哲学方法是以主观概念为起点,通过逻辑推演来建构抽象的体系。这正是一切旧哲学最根本的特点。只有马克思和恩格斯,才彻底抛弃了体系哲学的方法,真正实行了从物质实践出发的原则,从而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不准确地把握这一点,就不可能正确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      一、什么是观念的唯物主义?�      一切唯心主义都是从主观设想的概念出发的,如柏拉图哲学的“理念”,黑格尔哲学的“绝对精神”,对此,不会有人提出疑义。然而,对于旧唯物主义也是从观念出发这一点,许多人却没有看到。他们认为,既然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相互对立的两个哲学阵营,那么,在出发点和根本方法上自然也是根本对立的:唯心主义是从主观的想象或观念出发,唯物主义自然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的了。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完全合乎逻辑的,然而,一旦深入考察旧唯物主义赖以建立的哲学方法,我们就会发现,其出发点与唯心主义其实是完全一致的。试想,如果旧唯物主义真正是从实际出发的,那它为什么不能发现世界的辩证本性及其发展规律呢?相反,这些辩证本性和规律却被唯心主义以抽象的形式首先作了描述;还有,在社会历史领域,旧唯物主义为什么也陷入了唯心史观呢?原因很简单,即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一样也是从主观想象出发的,正是这种出发点的一致性,决定了它们最终必然走到一起,历史领域正好成为它们的集合处。值得注意的是,历史领域中最有价值的猜测,恰恰出现在唯心主义的黑格尔哲学中,而不是产生于唯物主义的费尔巴哈哲学中,这正如列宁说的那样:“聪明的唯心主义比愚蠢的唯物主义更接近于聪明的唯物主义”[1]。因为,要想从唯心主义的立场出发得出唯物主义的结论,肯定矛盾重重,这就决定了旧唯物主义在逻辑上必然是无法彻底的。而唯心主义则做到了出发点与结论的逻辑上的一致,因而,相对于旧唯物主义,它反倒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主观构造体系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哲学的童年时代。自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以后,就产生了 “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的哲学家,他们“不用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而能够真实地想象某种东西”[2]36 。唯心主义从一开始就将某种精神存在设想为物质世界的本原,并且运用设想的观念来描述这种本原体系,因而是最早建构主观体系的哲学派别。早期朴素的唯物主义曾试图从物质世界自身寻找世界的本质,然而,由于当时人们认识水平的局限性,关于世界本质的探询只能建立在朴素、直观的猜测上。无论是泰勒斯的“水是万物的始基”,还是阿那克萨美尼关于“气是万物的始基”和赫拉克里特的“火是万物的始基”,都是这样的猜测。当然,这种猜测在根本方法上与唯心主义将世界的本质归结为数、理念、绝对精神还是有所不同的,但它的局限性也十分明显:既无法通过经验证实,也不能合逻辑地推得,因而,根本无力与唯心主义的概念体系相抗衡。唯心主义一开始就是从客观世界之外借助于概念间关系的推演来论述世界的本原的,这种演绎体系表现出较强的逻辑性。为了与唯心主义相抗衡,旧唯物主义也不得不建构自己的哲学体系,而为了建构体系,必然是“方法为了要迎合体系就不得不背叛自己”[3]225。 于是,旧唯物主义首先从方法上被唯心主义所征服,继而从原有的唯物观点发展到彻底的唯心主义,就是自然而然的了。从哲学史看,无论是具体的哲学家还是哲学派别,从初期的唯物主义观点出发最终走向唯心主义的,不乏其例。�   体系哲学方法使旧唯物主义从基于现实的猜测转向从纯粹的概念出发,通过概念的堆积来建构体系。所不同的只是:唯心主义设定为出发点的概念指向的是抽象精神,而旧唯物主义设定为出发点的概念指向的是抽象的物质形态。看似对立的概念,其实质却是一样的,即都是从主观设定的抽象概念出发。所以说,旧唯物主义只是一种观念上的唯物主义。�   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旧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界本原性的观点也不断改进,逐步放弃将世界本原归结为具体可感事物的思维方式,转向从物质结构层次上寻找世界的本原,如古希腊哲学后期的“原子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异质元素”、“面粉团子”等。然而,以主观想象为出发点的哲学方法却被完整地继承下来。马克思、恩格斯曾将18世纪及其以前的唯物主义称为“纯粹的唯物主义”,就是说它们是以主观想象的“物”为对象的唯物主义。其基本特征,就是在它们构造的世界体系中只有“纯粹的物”,而没有人的位置;只是将物设想为真实的存在,而没有把人作为世界存在的一部分。正因为如此,马克思才说旧哲学“敌视人”,是人的“空场”。虽然在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那里也提到人,但“人是机器”却是它们关于人的基本规定。在它们的体系中,“世界是机器”,人充其量也就是一般的存在物而已,所以说是“纯粹”的“唯物”主义。与此相反,关于人,关于人的能动性,倒是唯心主义首先给予了肯定。当然,这种肯定只能是抽象的观念的肯定,“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2]16。总之,对于现实的人的遗忘,或者说远离人的世界,是包括旧唯物主义在内的一切旧哲学的共同特点。�   我们说旧唯物主义是从观念出发的唯物主义,并不因此否认它们关于自然界是精神的本原的观点的合理性,只是强调应该对这种合理性有一个正确的估价。相对于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无疑是具有真理性的。但是,旧唯物主义却不知道物质世界是什么,因而也无法科学地揭示出世界的物质本性,甚至费尔巴哈也“不能找到从他自己所极端憎恶的抽象王国通向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的道路”[2]236。由此看来,关于世界物质性的观点并不是旧唯物主义对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之间关系的正确反映,而只是一种主观的猜想。就像黑格尔天才地猜测到了世界是以辩证运动的形式存在一样,旧唯物主义的这种猜测的合理性完全是或然的,这就决定了一切旧唯物主义都不可能将唯物主义的原则贯彻到底,一旦进入社会历史领域,它们的唯心主义实质便会暴露无遗。�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形态的彻底转变�      人的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马克思、恩格斯肯定了费尔巴哈哲学与“纯粹唯物主义”的区别:“诚然,费尔巴哈比‘纯粹的’唯物主义者有巨大的优越性:他也承认人是‘感性的对象’”[2]50; 而且,“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2]16。然而,费尔巴哈的优越性又是极其有限的,“他把人只看做是‘感性的对象’,而不是‘感性的活动’,因为他在这里也仍然停留在理论的领域内,而没有从人们现有的社会联系,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生活条件来观察人们”[2]50。 虽然“他紧紧地抓住自然界和人;但是,在他那里,自然界和人都只是空话。无论关于现实的自然界或关于现实的人,他都不能对我们说出任何确定的东西”[3]236。 可见,费尔巴哈在根本方法上并没有超出“纯粹的”唯物主义,而是完全承袭了以往哲学从主观想象出发去构造“纯粹的”理论体系的哲学方法。因此,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同样是观念的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虽然想到了作为哲学对象的人的存在,但他并不了解现实的人,“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制度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他却重新陷入唯心主义”[4]50。“但是费尔巴哈所没有走的一步,终究是有人要走的”,这一步“是由马克思于1845年在《神圣家族》中开始的”[3]237。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要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转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就必须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3]236-237, 也就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即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本身出发。这样,就诞生了全新的唯物主义,这就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的唯物主义。这样的唯物主义,才实现了根本形态上的彻底变换,不仅宣告了观念的唯物主义的终结,而且宣告了整个旧哲学的终结。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全新的唯物主义,是从物质实践出发,并且直接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服务的唯物主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实践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他们创立的新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时明确指出:“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这里我们是从地上升到天上。”[2]30德国哲学无疑代表了旧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也体现了旧哲学的最高本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所谓“德国哲学从天上降到地上”,就是“从人们所说的、所想象的、所设想的东西出发”,“从只存在于口头上所说的、思考出来的、想象出来的、设想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真正的人”;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从地上升到天上”,就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它从现实的前提出发,而且一刻也不离开这种前提”[2]30-3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实现了从实际存在的人,即从事物质实践活动的人出发去解释观念的东西,正是在这一关键之点上,马克思主义实现了哲学的根本变革,并且最终与一切旧哲学划清了界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恩格斯曾对它们做了这样的区分:“凡是认为自然界是本原的,则属于唯物主义的各种派别”;相反,“凡是断定精神对自然界说来是本原的,从而归根到底以某种方式承认创世说的人(在哲学家那里,例如在黑格尔那里,创世说往往采取比在基督教那里还要混乱而荒唐的形式),组成唯心主义阵营”[3]220。这里,恩格斯是基于哲学史而对旧哲学范围内的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所做的区分,即根据哲学家们对自然界与精神何者为本原的不同断定来划分哲学基本派别。为了提醒人们注意,恩格斯还做了进一步的说明:“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它们在这里也不能在别的意义上被使用。”[3]220这就是说,本原观的对立并不表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两个哲学派别在哲学出发点和根本哲学方法上就必然对立。虽然旧哲学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观点上是尖锐对立的,但却并不影响它们在哲学方法和出发点上表现出惊人的一致,这也揭示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区分标准的相对性和历史性。�   恩格斯关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对旧哲学是完全适用的。在根本哲学方法和出发点没有实质性差别的前提下,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只能以哲学家们的基本主张为依据。然而,随着哲学形态的转换,特别是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方法上的彻底革命以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分标准就应提升到哲学的根本出发点和哲学方法上。这时,仅仅从哲学家的观点上来区分的局限性就表现出来了:这种区分只是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完全忽略了深层的哲学方法和立足点、出发点上的本质区别。旧唯物主义在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是由其出发点、立足点和根本方法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哲学革命,是根本方法和出发点上的唯物主义变革,即立足于物质实践,从物质实践出发,肯定在实践基础上才能获得关于外部世界的真理性认识,哲学理论也不能例外。对于哲学家,我们不仅要看他们的观点,更要看他们观点获得与形成的途径,因为,这种途径在更深层次上决定了观点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在观点的获得和形成上,同样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途径:一是来自哲学家们的头脑,具体地说,“不是从他自己的思维中,就是从他的先辈的思维中得出的”[3]501;二是来自物质实践过程,即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与变革,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辩证思维,从而获得符合客观世界真实关系的观点。前者是旧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哲学形成的共同途径,后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创的崭新途径。�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意义上的实践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新的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然而,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究竟新在哪里,理论界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传统的理解方式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新就新在与辩证法的结合,而旧唯物主义特别是近代唯物主义,都是以与辩证法相分离为特征的,这是理论界较长时期内主流的理解方式。自反思哲学开启以来,不少学者对这种理解模式提出了质疑。其基本理由是: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并不是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就是自发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相结合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有学者进一步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仍然属于旧唯物主义的范畴,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不少学者还以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把他们的哲学称做辩证唯物主义为由,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我认为这些理解存在着重大的失误,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是否就新在与辩证法相结合”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否可以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这两个有着重大区别的问题混为一谈了。�   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否被称为辩证唯物主义,其依据在于它是否是既唯物又辩证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到底新在哪里,其依据应该是它与旧唯物主义最根本的区别是什么。显然,这是有着重大区别的两个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没有直接用辩证唯物主义来指称他们的哲学,但他们均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他们哲学的唯物主义立场和辩证的方法,这是谁也无法否认的事实。同时,我们也无法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彻底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既不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或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也不是二者的简单相加。那种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完成的变革仅仅是实现了黑格尔辩证法与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结合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虽然费尔巴哈的著作中也体现了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但由于他的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只不过是一种抽象观念,即在根本方法和哲学的出发点上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所以,从整体上看,费尔巴哈哲学还称不上是辩证唯物主义。因此,我认为完全有理由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辩证唯物主义,也完全有理由坚决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视为只是新在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结合的观点。�   否定辩证唯物主义理解方式的学者,大多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实践唯物主义,这种理解无疑有利于突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特征。相对于旧唯物主义,即观念的唯物主义,实践性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因此,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是没有问题的。但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实践唯物主义,这依然是值得讨论的问题。有不少学者是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即共产主义者说来,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2]48这一论述为依据来确立自己的观点的。在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表明了他们所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诉诸实践的唯物主义,这种唯物主义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解释世界,即不是为了维护现存世界,也不是为了建构纯哲学的体系,而是为了改变世界,即对现存世界进行革命化的改造。这种改造是以推翻现存的剥削制度、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践的唯物主义者与共产主义者是同义的。因此我认为,以这一论述为依据,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已经将自己创立的新唯物主义称为实践唯物主义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在这段论述中,马克思、恩格斯确实肯定了他们创立的新哲学对于实践的指导意义,表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在阶级性上的对立。然而在我看来,任何哲学都希望对于外部世界、对于人们的实践发挥作用,只是不同哲学对于实践的作用各有不同罢了。一切旧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都是为现存世界进行辩护和论证的,它们解释世界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论证剥削制度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体现的是剥削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成为剥削阶级的思想武器,而并非只是为了纯粹地解释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目的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这才是问题的实质。可见,是否作用于实践以及是否具有实践功能,并不足以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一切旧哲学区别开来,也不能成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之为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实践唯物主义,最根本的依据应该是它的实践的哲学方法。从物质实践出发解释观念的东西与从观念出发解释实践的东西,决不只是简单的逻辑顺序的颠倒,而是体现了哲学方法的根本对立,这种对立才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与观念的唯物主义及一切唯心主义哲学最本质的区别。相对于功能来说,方法问题不能不是第一位的。因为,只有根本方法和立足点的科学性,才有正确理论的产生;只有科学的理论,才能发挥人们所期望的功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及一切唯心主义哲学最根本的对立,集中体现在根本方法上,这就是从物质实践出发还是从观念出发的对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的方法,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区别于观念的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志。实践唯物主义,从本质上说就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的唯物主义,是建立在物质实践基础上的唯物主义,这样的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实践的方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正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现了物质世界的辩证特性和规律,同样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把握了社会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所以,从不同的角度,我们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而把它们对立起来,则是极端错误的。�   尽管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也对实践作了大量的论述,但它们的实践只是纯粹的精神活动,如费尔巴哈“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2]16, “黑格尔唯一知道并承认的劳动是抽象的精神的劳动”[5],等等。总之,实践在一切旧哲学中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不是真正的人的物质活动。因此,科学实践观的创立便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其他一切旧哲学中脱颖而出的重要标志。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自身的客观的物质活动,也是人类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最深刻的基础,人们的思想、观念、理论、哲学,都根源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所以,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根本的观点。但是,我们必须防止另一种理解方式,那就是将实践唯物主义理解为以实践概念为核心范畴推演而成的体系,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新就新在用实践范畴代替了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这种观点的实质,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仅仅归结为用一个概念代替了另一个概念,这就从根本上歪曲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性质,实质上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唯物主义归结为观念的唯物主义,这无疑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背离。�   通过上述分析不难得出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从物质实践出发的方法;旧唯物主义和一切唯心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从观念出发的方法。从物质实践出发还是从观念出发,是从哲学方法上区分马克思主义的新哲学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标志。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3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0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63�   责任编辑:王清明


相关内容

  • 谈实践观念和社会历史观念的新飞跃
  • 周承友 上世纪末以来, 以"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的客观存在方式"等观念的由来为核心,兴起了对实践观念的重新研究和"实践唯物主义"思潮.这是实践观念的原有飞跃.它已经极大的提高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水平.但总的说来,其实践观念 ...

  •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哲学观念吗
  • 作者:丛大川 学术月刊 1997年10期 何为马克思的科学观点?何为马克思的哲学观念?两者如何划界?时下学术界把马克思文本中的唯物史观特定表述加以任意拓展,其内容是唯物史观涵盖不了的,由此混淆了科学和哲学的区别.于是学界又提出"广义唯物史观"和"狭义唯物史观" ...

  •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确立
  • 作者:刘书亮王云霞 改革与理论 1995年05期 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是我国第二次革命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必然要求人们的心理.意识有相应的转变,最终树立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如果没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状态作基础,没有思想观念的彻底变革,社 ...

  •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两种视角_与俞吾金先生商榷
  • <探索>2008年第4期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两种视角 ---与俞吾金先生商榷 黄斌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重庆沙坪坝400030) 摘 要:恩格斯并未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 俞吾金对恩格斯的批评是不公允的.观察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有两个视角:一种是本体论的视角, 是以思维与存在的 ...

  •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两重性质
  • 作者:信德初 现代哲学 2000年10期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具有科学性质,而且具有价值性质,是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人们通常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阶级性的统一,正是这两重性质的具体化.这两重性质的深层根据藏存于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实践唯物论哲学的世界观中.马克思主义赋于社会主义以科学性后 ...

  • 马克思主客观相统一的实践真理观
  • 作者:丁年森 江苏社会科学 1999年12期 马克思的实践真理观 众所周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 ...

  • 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三大目标
  • 原标题:中国价值观念国际传播的三大目标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加强提炼和阐释,拓展对外传播平台和载体,把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贯穿于国际交流和传播方方面面".因此,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的国际传播,是我们党治国理 ...

  • 正确认识西方哲学思潮对我国的影响
  • 正确认识西方哲学思潮对我国的影响 作者/出处:王元明 日期:2004-05-15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业,积极地吸收和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学习外国文明的优秀成果,同时外国和各种思潮,尤其是西方的哲学思潮,纷纷涌入我国.现在,世界正在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也正在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各种 ...

  • 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 重新理解和评价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 刘志洪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 摘要:恩格斯晚年认为新唯物主义含义是,现实世界是思想观念的原型和基础,思想观念是现实世界的反映和表现,并严格区分了新唯物主义和近代唯物主义不同的具体含义.恩格斯晚年对新唯物主义含义的理解并不完全是旧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