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设计
【学情调查】
自读课文《雪》,回答以下问题:
1.自读课文后,你有何感受?(或: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或最大的感触。
3.请简要说说你在阅读这个作品时有哪些障碍或疑问。
4.你希望通过课堂学习解决哪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雪》这篇文章,选自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关于《野草》这部集子,鲁迅有这样的叙述:
‚我所有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野草》是属于我自己的。‛
在鲁迅研究中有颇深造诣的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钱理群:幸而有这一部《野草》,还能够多多少少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能够看到鲁迅灵魂的真和深。
可见《野草》这部集子,与鲁迅的其他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它可能最能提现鲁迅先生的最真实的心绪。《雪》是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唯一一篇选自于《野草》的文章。今天,就让我们以《雪》为入口,走进鲁迅,走进鲁迅灵魂的真和深。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 结合文本分析,“江南的雪”“朔方的雪”各有怎样的特点?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圈点批注(请画出原文中的相关信息点)
①.第一段-江南雪的特点及写作偏重点
②.第二、三段-雪罗汉的特点及雪罗汉的消融
[明确]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明艳有趣,不能持久;重在“美”的描绘——喜爱及喜爱中的遗憾。
③.第四段-朔方雪的特点及写作偏重点
[明确]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绝不粘连,蓬勃奋飞;重在“力”的表现——对于朔雪的不屈、抗争精神的赞美。
[注]二、三两个部分,可在学生回答时自然过渡,在对江南的雪有了比较整体的认知之后,在对北方的雪的理解过程当中,若提及最后一句话,则自然引入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即可。若没有提及,则由老师自然追问以串联两个环节。
三、重点句解析,把握文章中心(10分钟)
□ 怎么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既然是写雪,为何开头、结尾都写雨?雨和雪有怎样的关系?)
指令: 请通读全文,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雨在朔方,被严冬的寒威夺去了生命,但是这些“死掉的雨”精魂不灭,它们大气磅礴,一往无前,英勇地占据了“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的整个空间。并没有失去雨自由本性的雪获得了更加自由奋飞的力量,表现了“朔方的雪”的不屈生命力和抗争意识。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可以在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的时候,明确雨、南雪、北雪的关系后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话。以进一步明确作者对于朔方的雪及其品质的赞美。)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教参解读。不甚认同。冰冷、坚硬、灿烂,应该是并列的关系,都是表达雪花的一种特性。)
盲目跟从,有自己的立场。她冰冷、坚硬,却闪着自己独特的光。
□ 追问:同是自然风光,作为南方人,作者理应对于南方的风景更感亲切、美好,却为何对朔方的雪有这样高的评价?(定位为进一步理解文章中心)
1.【补充资料】写作背景(需要查一下当时南北方局势的情况)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
作者鲁迅在1932年回忆说:《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时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段祺瑞政府把持了北京政权后,中国陷入了五四运动之后最黑暗的时期。军阀政府‚既摧残全国学生工人争取自由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时代在前进,新文化战线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胡适等人组成了‚现代评论‛派,向北洋军阀政府靠拢。而作为新文化运动左翼的、初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李大钊等人,则投入到实际革命活动中去了。鲁迅觉得在原来的阵地上战斗的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因而有了孤军作战的感觉,产生了寂寞和苦闷的心情。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更清楚了,在寂寞和苦闷中,他当然会怀念会感叹江南的美好,但是他更需要一种昂扬的振奋的精神去支撑自己继续前行。
2.总结落点:引入《藤野先生》“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但在那时那地,我的主意却变—“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在他的《文化偏至论》中提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和“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主张。“立人”主要指人的个性意识自觉和人的精神的张扬。鲁迅还不满中国人因为卑怯巧滑而生的“合群的自大”,提倡“个人的自大”。)
鲁迅的这种经历也让我们联想到他在东京的求学经历。报国无门的鲁迅置身妄自尊大的日本青年、不学无术的中国留学生当中,他的那种痛心和失望——在文中他说“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咱们之前很细致地去体味过这句话中的痛心和失望。但是,在孤独、失望、痛心中,她没有放弃,也没有被同化,他依然坚持着自己报国的想法,思考着、摸索
着。最终他说“在那时那地,我的主意却改变了”,决定弃医从文,以笔为刀,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
所谓鲁迅的“哲学”,当然会有很多重的意义。但在这篇文章当中,我想就体现在在困境中不放弃,依然坚定地抗争,独立地思考之上。这便是鲁迅——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四、写法分析(10分钟)
□ 1联系,从而有效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其思想和志趣。 2写出它的特征,并融入自己的情感。
五、拓展作业(2分钟)
用今天学到的品析文本的方法,品读校本阅读教材《雪》,比较二者的异同。
板书设计:
雪
鲁迅
南雪 朔雪
美 力
“尊个性而张精神”(立人) 喜爱 赞颂
《雪》教学设计
【学情调查】
自读课文《雪》,回答以下问题:
1.自读课文后,你有何感受?(或:你觉得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请说说这篇文章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地方或最大的感触。
3.请简要说说你在阅读这个作品时有哪些障碍或疑问。
4.你希望通过课堂学习解决哪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雪》这篇文章,选自于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关于《野草》这部集子,鲁迅有这样的叙述:
‚我所有的哲学都包括在《野草》里‛,‚《野草》是属于我自己的。‛
在鲁迅研究中有颇深造诣的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钱理群:幸而有这一部《野草》,还能够多多少少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能够看到鲁迅灵魂的真和深。
可见《野草》这部集子,与鲁迅的其他作品有着不一样的意义——它可能最能提现鲁迅先生的最真实的心绪。《雪》是现行的语文教材中唯一一篇选自于《野草》的文章。今天,就让我们以《雪》为入口,走进鲁迅,走进鲁迅灵魂的真和深。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 结合文本分析,“江南的雪”“朔方的雪”各有怎样的特点?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圈点批注(请画出原文中的相关信息点)
①.第一段-江南雪的特点及写作偏重点
②.第二、三段-雪罗汉的特点及雪罗汉的消融
[明确]
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明艳有趣,不能持久;重在“美”的描绘——喜爱及喜爱中的遗憾。
③.第四段-朔方雪的特点及写作偏重点
[明确]
朔方的雪:如粉如沙,绝不粘连,蓬勃奋飞;重在“力”的表现——对于朔雪的不屈、抗争精神的赞美。
[注]二、三两个部分,可在学生回答时自然过渡,在对江南的雪有了比较整体的认知之后,在对北方的雪的理解过程当中,若提及最后一句话,则自然引入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即可。若没有提及,则由老师自然追问以串联两个环节。
三、重点句解析,把握文章中心(10分钟)
□ 怎么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既然是写雪,为何开头、结尾都写雨?雨和雪有怎样的关系?)
指令: 请通读全文,谈一谈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雨在朔方,被严冬的寒威夺去了生命,但是这些“死掉的雨”精魂不灭,它们大气磅礴,一往无前,英勇地占据了“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的整个空间。并没有失去雨自由本性的雪获得了更加自由奋飞的力量,表现了“朔方的雪”的不屈生命力和抗争意识。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可以在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的时候,明确雨、南雪、北雪的关系后再回过头来看这句话。以进一步明确作者对于朔方的雪及其品质的赞美。)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教参解读。不甚认同。冰冷、坚硬、灿烂,应该是并列的关系,都是表达雪花的一种特性。)
盲目跟从,有自己的立场。她冰冷、坚硬,却闪着自己独特的光。
□ 追问:同是自然风光,作为南方人,作者理应对于南方的风景更感亲切、美好,却为何对朔方的雪有这样高的评价?(定位为进一步理解文章中心)
1.【补充资料】写作背景(需要查一下当时南北方局势的情况)
《野草》是现代文学家鲁迅创作的一部散文诗集,收1924年至1926年间所作散文诗23篇,书前有《题辞》1篇,作于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
作者鲁迅在1932年回忆说:《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
20世纪初期,中国政治时局动荡不安,军阀混战,段祺瑞政府把持了北京政权后,中国陷入了五四运动之后最黑暗的时期。军阀政府‚既摧残全国学生工人争取自由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时代在前进,新文化战线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胡适等人组成了‚现代评论‛派,向北洋军阀政府靠拢。而作为新文化运动左翼的、初步地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李大钊等人,则投入到实际革命活动中去了。鲁迅觉得在原来的阵地上战斗的只剩下他一个人了,因而有了孤军作战的感觉,产生了寂寞和苦闷的心情。
看到这里我们应该更清楚了,在寂寞和苦闷中,他当然会怀念会感叹江南的美好,但是他更需要一种昂扬的振奋的精神去支撑自己继续前行。
2.总结落点:引入《藤野先生》“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但在那时那地,我的主意却变—“尊个性而张精神”。(鲁迅在他的《文化偏至论》中提出“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凡事举”和“尊个性而张精神”的主张。“立人”主要指人的个性意识自觉和人的精神的张扬。鲁迅还不满中国人因为卑怯巧滑而生的“合群的自大”,提倡“个人的自大”。)
鲁迅的这种经历也让我们联想到他在东京的求学经历。报国无门的鲁迅置身妄自尊大的日本青年、不学无术的中国留学生当中,他的那种痛心和失望——在文中他说“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咱们之前很细致地去体味过这句话中的痛心和失望。但是,在孤独、失望、痛心中,她没有放弃,也没有被同化,他依然坚持着自己报国的想法,思考着、摸索
着。最终他说“在那时那地,我的主意却改变了”,决定弃医从文,以笔为刀,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
所谓鲁迅的“哲学”,当然会有很多重的意义。但在这篇文章当中,我想就体现在在困境中不放弃,依然坚定地抗争,独立地思考之上。这便是鲁迅——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四、写法分析(10分钟)
□ 1联系,从而有效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其思想和志趣。 2写出它的特征,并融入自己的情感。
五、拓展作业(2分钟)
用今天学到的品析文本的方法,品读校本阅读教材《雪》,比较二者的异同。
板书设计:
雪
鲁迅
南雪 朔雪
美 力
“尊个性而张精神”(立人) 喜爱 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