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资料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为点号和标号。
点号:句号。; 问号?; 感叹号!; 逗号,; 顿号、; 分号;; 冒号; 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 省略号……; 书名号《》;专名号____;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
一、点号:点号表示语言(句)中的停顿,一般用在句中或句末。
1、句号
表示一句语完了之后的停顿,一般用在表示陈述语气的句末。
2、问号
用一句话的末尾,表疑问语气。
3、感叹号
用在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末尾。
4、逗号
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5、顿号
表示句中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间较小的停顿。
6、分号
表示复句内部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7、冒号
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引下文。
二、标号: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1、引号
表示引用的部分、人物语言和特别指出的部分。双引号内如果还需用引号则用单引号。
2、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括号内的内容一般不读出来。
3、破折号
A、表解释说明;B、表意思的递进;C、表意思的转折;D、表语言的中断、延长。
4、省略号
A、表文中省略的部分;B、表话语的断断续续;C、表话未说完。
5、书名号
表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等的符号。书名号内还需用书名号的用单书名号。
6、专名号
标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用名的下面。
7、连接号
表连接相关的时间、人、事、物、数字等,占一个字的位置,标字间。
8、间隔号
用在月、日,音译的名、姓,或一本书的篇名和书名之间,标字间。
9、着重号
表示文中特别重要的,需要强调的词语的标号。标在字下。
(1)成语作主语
这种文艺批评的清规戒律,是非常多的。(矛盾《鼓吹集》)
盛气凌人不对,但必须盛气凌鬼。(王任重《来一个打鬼运动》)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成语作谓语
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只有王老太太不乐意。(周立波《分马》)
(3)成语作宾语
我军只要进入萧墙,周王在紫金城就成了瓮中之鳖,无路可逃。(姚雪垠《李自成》)
至于老章对事故的分析,我认为还是很有益处的,至少可以作为你们今后工作的前车之鉴嘛!(维思峻峰《广大的战线》)
"瓮中捉鳖"是动词"成了"的宾语。"前车之鉴"是动词"作为"的宾语。
(4)成语作定语
他说佛子岭开着五颜六色的花,真是一个大花园!(靳以《到佛子岭去》)
游鱼和五光十色的小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峻青《苍松志》)
但说谎是他的天禀,他立刻想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回答。(矛盾《子夜》)
(5)成语作状语
他梦到主逼死他的父亲,一家人忍气吞声埋葬死人,不敢伸冤(巴金《新声集》)
(6)成语作补语
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鲁迅《故事新编·铸剑》)
分析成语在句子里所起的作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明成语的性能以及使用范围,了解这点,对学习成语是有好处的。但是,要能真正灵活,准确地运用成语,那只有大量地、充分地掌握成语,了解它们的正确涵义和感情色彩,才能写在文章里起到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作用。
一、 搭配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大多数是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是由联合短语充
当,其中有某一部分不搭配)
2、 动宾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要在意思和习惯上搭配,当动词带两个以上的宾语
时,常发生后面的宾语与动词不搭配的情况)
3、 主宾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必须保持在性质、种类、范围上的一致性,否则就
会出现搭配不当的毛病)
4、 附加成分与中心词不搭配(定语、状语和中心词不搭配。补语和中心词不搭配)
5、 关联词语不搭配(关联词语的搭配是比较固定的,不能随便乱搭配)
例:(1)他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至于思想质量方面,就不以为然了。
本句是两个分句组成的复句,后一复句的主语“思想质量方面”与谓语“不以为然”不搭配,应将“不以为然”改为“不关心”
二、 语序不当
1、 主宾倒置
2、 定语、状语内部成分顺序颠倒
3、 修饰成分和中心词顺序颠倒
4、 词语顺序不合理
5、 分句顺序不合理
6、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1)解放以来,这个山区的变化对于我们都是非常了解的。这句话中,认识的主体是“我们”,认识的客体是“变化”但本句在表诉时却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颠倒,从而产生语病, 应将“这个山区的变化”与“我们”的位置颠倒过来。
三、成分残缺或多余。
1、 主语残缺
2、 谓语残缺
3、 宾语残缺
4、 成分多余
例:我班学生,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能遵守课堂纪录。本句前边有主语“我班学生”,结果后面谓语前又出现宾语“大家”显然是多余,姑应删掉“大家”。
四、 结构混乱
1、 结构杂糅(一句话前半句是一个结构,后半句是另外一种结构)。
2、 语句拼合(要说的两句话硬合在了一起)。
例:(1)要想真正学点东西,一定要下苦功夫不可。修改:“一定下苦功夫”或“非下苦功夫不可”。
五、 表意不明
例如:(1)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六、 不合逻辑
1、 概念混乱,主要表现在概念的种属关系相杂。
2、 照应不周,前文写明两个方面,后文则只提及一个方面,或与之相反。
3、 推理混乱,句子前后之间没有某种必然的逻辑关系,而硬看作有某种逻辑关系。
4、 句子关系混乱,颠倒了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例:学校门口有个卖饮料和汽水的小摊。应该删去:“饮料和”或“和汽水”。
语文复习资料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为点号和标号。
点号:句号。; 问号?; 感叹号!; 逗号,; 顿号、; 分号;; 冒号; 标号:引号“”;括号();破折号——; 省略号……; 书名号《》;专名号____;连接号—;间隔号•;着重号·
一、点号:点号表示语言(句)中的停顿,一般用在句中或句末。
1、句号
表示一句语完了之后的停顿,一般用在表示陈述语气的句末。
2、问号
用一句话的末尾,表疑问语气。
3、感叹号
用在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末尾。
4、逗号
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性停顿。
5、顿号
表示句中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间较小的停顿。
6、分号
表示复句内部并列的分句之间的停顿。
7、冒号
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引下文。
二、标号:标号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1、引号
表示引用的部分、人物语言和特别指出的部分。双引号内如果还需用引号则用单引号。
2、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括号内的内容一般不读出来。
3、破折号
A、表解释说明;B、表意思的递进;C、表意思的转折;D、表语言的中断、延长。
4、省略号
A、表文中省略的部分;B、表话语的断断续续;C、表话未说完。
5、书名号
表书名、篇名、报刊名、文件名、戏曲名等的符号。书名号内还需用书名号的用单书名号。
6、专名号
标在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用名的下面。
7、连接号
表连接相关的时间、人、事、物、数字等,占一个字的位置,标字间。
8、间隔号
用在月、日,音译的名、姓,或一本书的篇名和书名之间,标字间。
9、着重号
表示文中特别重要的,需要强调的词语的标号。标在字下。
(1)成语作主语
这种文艺批评的清规戒律,是非常多的。(矛盾《鼓吹集》)
盛气凌人不对,但必须盛气凌鬼。(王任重《来一个打鬼运动》)
"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2)成语作谓语
三百来户都欢天喜地,只有王老太太不乐意。(周立波《分马》)
(3)成语作宾语
我军只要进入萧墙,周王在紫金城就成了瓮中之鳖,无路可逃。(姚雪垠《李自成》)
至于老章对事故的分析,我认为还是很有益处的,至少可以作为你们今后工作的前车之鉴嘛!(维思峻峰《广大的战线》)
"瓮中捉鳖"是动词"成了"的宾语。"前车之鉴"是动词"作为"的宾语。
(4)成语作定语
他说佛子岭开着五颜六色的花,真是一个大花园!(靳以《到佛子岭去》)
游鱼和五光十色的小石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峻青《苍松志》)
但说谎是他的天禀,他立刻想到一个冠冕堂皇的回答。(矛盾《子夜》)
(5)成语作状语
他梦到主逼死他的父亲,一家人忍气吞声埋葬死人,不敢伸冤(巴金《新声集》)
(6)成语作补语
只是百姓已经不看他们,连行列也挤得乱七八糟不成样子了。(鲁迅《故事新编·铸剑》)
分析成语在句子里所起的作用,是从语法角度来说明成语的性能以及使用范围,了解这点,对学习成语是有好处的。但是,要能真正灵活,准确地运用成语,那只有大量地、充分地掌握成语,了解它们的正确涵义和感情色彩,才能写在文章里起到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作用。
一、 搭配不当
1、 主谓搭配不当(大多数是谓语不能陈述主语,有时主语或谓语是由联合短语充
当,其中有某一部分不搭配)
2、 动宾搭配不当(动词和宾语要在意思和习惯上搭配,当动词带两个以上的宾语
时,常发生后面的宾语与动词不搭配的情况)
3、 主宾搭配不当(主语和宾语必须保持在性质、种类、范围上的一致性,否则就
会出现搭配不当的毛病)
4、 附加成分与中心词不搭配(定语、状语和中心词不搭配。补语和中心词不搭配)
5、 关联词语不搭配(关联词语的搭配是比较固定的,不能随便乱搭配)
例:(1)他只关心孩子的学习,至于思想质量方面,就不以为然了。
本句是两个分句组成的复句,后一复句的主语“思想质量方面”与谓语“不以为然”不搭配,应将“不以为然”改为“不关心”
二、 语序不当
1、 主宾倒置
2、 定语、状语内部成分顺序颠倒
3、 修饰成分和中心词顺序颠倒
4、 词语顺序不合理
5、 分句顺序不合理
6、 关联词语位置不当。
例:(1)解放以来,这个山区的变化对于我们都是非常了解的。这句话中,认识的主体是“我们”,认识的客体是“变化”但本句在表诉时却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颠倒,从而产生语病, 应将“这个山区的变化”与“我们”的位置颠倒过来。
三、成分残缺或多余。
1、 主语残缺
2、 谓语残缺
3、 宾语残缺
4、 成分多余
例:我班学生,一般情况下,大家都能遵守课堂纪录。本句前边有主语“我班学生”,结果后面谓语前又出现宾语“大家”显然是多余,姑应删掉“大家”。
四、 结构混乱
1、 结构杂糅(一句话前半句是一个结构,后半句是另外一种结构)。
2、 语句拼合(要说的两句话硬合在了一起)。
例:(1)要想真正学点东西,一定要下苦功夫不可。修改:“一定下苦功夫”或“非下苦功夫不可”。
五、 表意不明
例如:(1)这个人连老张都不认识。
六、 不合逻辑
1、 概念混乱,主要表现在概念的种属关系相杂。
2、 照应不周,前文写明两个方面,后文则只提及一个方面,或与之相反。
3、 推理混乱,句子前后之间没有某种必然的逻辑关系,而硬看作有某种逻辑关系。
4、 句子关系混乱,颠倒了原因与结果,条件与结果的关系。
例:学校门口有个卖饮料和汽水的小摊。应该删去:“饮料和”或“和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