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临床对无形之痰的辨证施治

中医药临床对无形之痰的辨证施治

翟怡红 甘肃省中医学校 730050 [摘要] :痰是人体体液的一种,是由于人体水液输布运化失常而形成的一种病 理产物,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疾病的重要原因 [1].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痰是诸痰饮疾病的总称,属无形之痰,其只表现出痰的特异症状而并无 实体表现,且由其生成原因不同在性质上有寒、热、燥、湿、风等多种类型,又 由于它所在脏腑部分不同而症状表现各具特点[2].狭义之痰是指排出体外的 有形之痰. [关键词]:痰证 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 中医药 辨证施治

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是指咳嗽吐出的痰 涎, 所谓无形之痰, 是在人体之内, 不能直接看到, 但可以使人致病。 出于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或情忘不畅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便华 液停留积聚。其病变由内向外,即先有痰气或痰瘀内结而出现一系列 症状,也有久病不愈生痰而演变为痰病痰证者,故也称内疾,是为广 义之疾。内痰可随气而行。随气滞而凝聚,王脏六腑皆有,从而产生 各式各样的病症,故中医有“百病兼痰” , “痰为百病母”之说。 一、狂病治以滌痰 狂病多因忿郁恼怒,不得宣泄,使肝阳气逆,郁而化火,郁火乘 胃,津液灼而成痰,痰蓄结于阳明则发为狂症。故病人面红目赤、两 目怒视、喧扰不宁、胡言乱语、歌笑不休、打人毁物、不避亲疏、不 食不眠、多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例一少妇,因夫妻经常欧打不休,正遇邻舍一杀人案,不日即惊 恐万状,夜间突然冲出房门,弃衣而走,蹬高而歌,投之以礞石滚痰 丸,每日 2 次,每次 6 克,服后每日大便 4-5 次,皆有粘液,并少量 呕吐痰涎,可见无形之痰充实胃肠,方中青礞石攻陈积伏匿的老痰, 大黄荡除实结开下行之路,黄芩凉心肺而清上越之火,沉香调达气机

1

助诸药攻除积痰。服药 3 日后,精神萎靡,懒言无力,竟思眠入睡, 日渐好转。后用平胃二陈汤加减调治,以增过饮食,杜绝或减少痰症 发生。 二、眩晕从痰论治 我国医学对眩晕的研究内容丰富,机理明确。 《内经》指出: “诸 风掉眩皆属于肝” 。又说: “上虚则眩。 ” “肾虚则高摇,髓海不足则脑 转耳鸣, 胫酸眩胃……” 仲景论眩则以痰饮为先, 他首创以痰饮立论, 如《金匮要略》说: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 “……吐涎沫而颠眩,水也,五苓散主之。 ”刘河间治眩晕从风火立 论,而朱丹溪继承发展了河间学说,以痰火立论,他提出: “无痰不 眩,无火不晕”的入论点。 总之古代医贤将眩晕系由风、火、虚、痰所致,而风、火、虚可 以兼痰;肝风为病,木旺必克脾土,脾虚则湿聚成痰;相火旺者,热 灼津液而生痰;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热灼津液,肾阳虚易水湿上泛 皆能生痰,故“无痰不作眩” 。 例一中年男性, 频发眩晕, 发时头晕转旋, 目闭眼暗, 身转耳鸣, 如坐舟车,头昏如裹,胸闷恶心,欲吐而不出,纳呆口苦,舌质略红, 苔白腻。投之以半夏天麻白术汤加竹茹 5g、连进 3 剂而愈。此案乃 痰浊眩晕,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蕴而生热,灼津生痰,阻遏气 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眩晕。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且降逆和中,天 麻平息虚风除眩, 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利尿除湿, 陈皮理气调胃除痰, 少许竹茹清热止呕口苦,合奏化痰降逆治眩晕。

2

三、中风化痰为要 中风一症,重则中脏腑,轻则中经络。中脏腑尤其是闭症,患 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间痰鸣如拽锯,口噤气粗,半身不遂、口 眼歪斜;中经络常先有头晕、而后突然半身不遂或手足麻木,口眼歪 斜,言语塞涩。中风的病因,乃风、火、六欲与痰兼夹在一起:如情 志不遂忧郁恼怒者心肝气郁可以化火酿痰,素体肥胖,酒食不节者可 以积湿生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内热灼津液生痰。在治疗中不单 要清火、熄风、化痰,切莫忘记除痰。痰去则窍开,昏迷渐醒;痰去 则脉络通利,气血充盈,肢体活动正常。 四、癌肿之因亦寓痰 宋代《圣济总录》曰: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 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雍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 生,气行则血行,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气血凝滞日久必成包块; 况且痰在体内,亦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若气机失常,发生气滞,随 之也发生痰阻,痰既阻塞不通,日久亦必凝结成块,所以气滞加上痰 血痰瘀阻,构成肿瘤形成病因。 海藻玉壶汤原是《医宗金鉴》治瘿瘤的方剂,由海藻、昆布、海 带、半夏、陈皮、青皮、贝母、连翘、当归、川芎、独活组成,方能 化痰软坚。 五、末语 无形之痰致病的治疗原则,正如朱丹溪指出: “善治痰者,不治 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次

3

之患.”又说: “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 不结,不作脓者,皆痰注也。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 ”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 论温病中的痰证 - 新中医 - 2000, 32(7) [2]、李保良

中医痰证实质的现代研究 2005(06)

4

中医药临床对无形之痰的辨证施治

翟怡红 甘肃省中医学校 730050 [摘要] :痰是人体体液的一种,是由于人体水液输布运化失常而形成的一种病 理产物,是导致脏腑功能失常而产生疾病的重要原因 [1].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痰是诸痰饮疾病的总称,属无形之痰,其只表现出痰的特异症状而并无 实体表现,且由其生成原因不同在性质上有寒、热、燥、湿、风等多种类型,又 由于它所在脏腑部分不同而症状表现各具特点[2].狭义之痰是指排出体外的 有形之痰. [关键词]:痰证 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 中医药 辨证施治

中医将痰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 有形之痰是指咳嗽吐出的痰 涎, 所谓无形之痰, 是在人体之内, 不能直接看到, 但可以使人致病。 出于机体气机郁滞或阳气衰微,或情忘不畅不能正常运化津液,便华 液停留积聚。其病变由内向外,即先有痰气或痰瘀内结而出现一系列 症状,也有久病不愈生痰而演变为痰病痰证者,故也称内疾,是为广 义之疾。内痰可随气而行。随气滞而凝聚,王脏六腑皆有,从而产生 各式各样的病症,故中医有“百病兼痰” , “痰为百病母”之说。 一、狂病治以滌痰 狂病多因忿郁恼怒,不得宣泄,使肝阳气逆,郁而化火,郁火乘 胃,津液灼而成痰,痰蓄结于阳明则发为狂症。故病人面红目赤、两 目怒视、喧扰不宁、胡言乱语、歌笑不休、打人毁物、不避亲疏、不 食不眠、多有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例一少妇,因夫妻经常欧打不休,正遇邻舍一杀人案,不日即惊 恐万状,夜间突然冲出房门,弃衣而走,蹬高而歌,投之以礞石滚痰 丸,每日 2 次,每次 6 克,服后每日大便 4-5 次,皆有粘液,并少量 呕吐痰涎,可见无形之痰充实胃肠,方中青礞石攻陈积伏匿的老痰, 大黄荡除实结开下行之路,黄芩凉心肺而清上越之火,沉香调达气机

1

助诸药攻除积痰。服药 3 日后,精神萎靡,懒言无力,竟思眠入睡, 日渐好转。后用平胃二陈汤加减调治,以增过饮食,杜绝或减少痰症 发生。 二、眩晕从痰论治 我国医学对眩晕的研究内容丰富,机理明确。 《内经》指出: “诸 风掉眩皆属于肝” 。又说: “上虚则眩。 ” “肾虚则高摇,髓海不足则脑 转耳鸣, 胫酸眩胃……” 仲景论眩则以痰饮为先, 他首创以痰饮立论, 如《金匮要略》说: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 “……吐涎沫而颠眩,水也,五苓散主之。 ”刘河间治眩晕从风火立 论,而朱丹溪继承发展了河间学说,以痰火立论,他提出: “无痰不 眩,无火不晕”的入论点。 总之古代医贤将眩晕系由风、火、虚、痰所致,而风、火、虚可 以兼痰;肝风为病,木旺必克脾土,脾虚则湿聚成痰;相火旺者,热 灼津液而生痰;肾阴虚,阴虚生内热,热灼津液,肾阳虚易水湿上泛 皆能生痰,故“无痰不作眩” 。 例一中年男性, 频发眩晕, 发时头晕转旋, 目闭眼暗, 身转耳鸣, 如坐舟车,头昏如裹,胸闷恶心,欲吐而不出,纳呆口苦,舌质略红, 苔白腻。投之以半夏天麻白术汤加竹茹 5g、连进 3 剂而愈。此案乃 痰浊眩晕,由于脾失健运,水湿停聚,蕴而生热,灼津生痰,阻遏气 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眩晕。方中半夏燥湿化痰且降逆和中,天 麻平息虚风除眩, 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利尿除湿, 陈皮理气调胃除痰, 少许竹茹清热止呕口苦,合奏化痰降逆治眩晕。

2

三、中风化痰为要 中风一症,重则中脏腑,轻则中经络。中脏腑尤其是闭症,患 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喉间痰鸣如拽锯,口噤气粗,半身不遂、口 眼歪斜;中经络常先有头晕、而后突然半身不遂或手足麻木,口眼歪 斜,言语塞涩。中风的病因,乃风、火、六欲与痰兼夹在一起:如情 志不遂忧郁恼怒者心肝气郁可以化火酿痰,素体肥胖,酒食不节者可 以积湿生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者内热灼津液生痰。在治疗中不单 要清火、熄风、化痰,切莫忘记除痰。痰去则窍开,昏迷渐醒;痰去 则脉络通利,气血充盈,肢体活动正常。 四、癌肿之因亦寓痰 宋代《圣济总录》曰:瘤之为义,留滞而不去也,气血流行不 失其常,则形体和平,无或余赘,及郁结雍塞,则乘虚投隙,瘤所以 生,气行则血行,血随气行,气滞则血瘀,气血凝滞日久必成包块; 况且痰在体内,亦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若气机失常,发生气滞,随 之也发生痰阻,痰既阻塞不通,日久亦必凝结成块,所以气滞加上痰 血痰瘀阻,构成肿瘤形成病因。 海藻玉壶汤原是《医宗金鉴》治瘿瘤的方剂,由海藻、昆布、海 带、半夏、陈皮、青皮、贝母、连翘、当归、川芎、独活组成,方能 化痰软坚。 五、末语 无形之痰致病的治疗原则,正如朱丹溪指出: “善治痰者,不治 痰而治气, 气顺则一身津液亦随气而顺矣……顺则津液流通决无痰次

3

之患.”又说: “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世所不知也,凡人身中有结核,不痛 不结,不作脓者,皆痰注也。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 ” 参考文献:

[1]、期刊论文 论温病中的痰证 - 新中医 - 2000, 32(7) [2]、李保良

中医痰证实质的现代研究 2005(06)

4


相关内容

  • 中医肿瘤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中的感悟,肿瘤学论文_学术堂
  • 中医肿瘤学的理论体系构建中的感悟 时间:2014-06-25 来源:学术堂 当前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从少见病衍变为多发病.常见病,成为健康的首要杀手.中医药面临患者的客观需求,显示出不可低估的作用,从单一的扶正补虚.姑息治疗,甘当配角,进展到全方位对应,在多个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彰显了自身的价值 ...

  • 对肿瘤中医辨证论治的补充认识
  • 中医药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但减轻放化疗副反应.改善生活质量,而且在抑瘤消瘤方面也有较好的作用.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逐步摸索出一套非脏腑肿瘤的辨证思路及方法,补充了非脏腑肿瘤中医辨证的不足,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后者兹录以下,和同道切磋共进. 1.三焦辨治对三焦的论述首见于< ...

  • 应用肝体阴用阳学说治疗中医肝病
  • 内容摘要:应用肝体阴用阳学说治疗中医肝病 [摘要]肝为五脏之一, 按五行, 位五行之首, 论六经, 为六经之末.其母为水, 其子为火, 故居阴阳之中, 水火之间, 古人谓为阴尽阳生之脏.肝之功能既贮藏有形之血, 又疏泄无形之气, 维系生命所赖以维持的基础气血运动.肝体阴用阳学说即在此基础上应运而生, ...

  • 当归补血汤可作为补气之方_沈耿杨
  • 第14卷 第5期 2012 年 5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Vol. 14 No. 5 May,2012 当归补血汤可作为补气之方 沈耿杨,黎同明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5) 历版教材均认为当 ...

  • 谈谈对中医的一点感受
  • 谈谈对中医的一点感受 前不久有人吵着要消灭中医,那是痴人说梦,或者是故意炒作,以求出名.今天我把我曾经放在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会网站上的一段帖子,已经网友的回帖登出来,供大家批判. 一.不应该对中医中药持否定态度.在没有西医传入中国之前的许多许多年前,中国人完全考自己的观察和实践发现很多植物可以治病, ...

  • 我国中医医疗服务价格现状浅析与改革初探
  • 我国中医医疗服务价格现状浅析与改革初探 马洪瑶 申俊龙 徐 浩 (南京中医药大学经贸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中医医疗服务价格普遍偏低,收费项目少,亏损率高,收入占比少,严重挫伤了中医药从业 人员的积极性.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定价未能充分反映中医医疗服务的特点和成本构成,中医 ...

  • 伤寒论方剂汇总
  • 伤寒论方剂汇总 计量考:1斤=250克 两=15.625克 升=200毫升 合=20毫升 撮=2克 1铢=0.7克 梧桐子大=黄豆大 1分=4克 蜀椒1升=50克 葶苈子1升=60克 吴茱萸1升=50克 五味子1升=50克 半夏1升=130克 附子大者1枚=20-30克 中者=15克 乌头小者=3克 ...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及中医阴阳学
  •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正常字体 放大字体 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脏腑经络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各脏腑组织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人体与自然界是密切相关的,是对立统一的整体. 一.朴素的整体观 (1)人体是有机的整体人体的各个部分是有机联系的,这种联系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的沟通和联系,将人体各 ...

  • 2010年中西医助理医师考试大纲[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 第一单元 呼吸系统疾病 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 要点: 1.西医病因及中医病因病机 2.诊断 3.西医治疗 4.辨证论治 细目二:支气管哮喘 要点: 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 2.临床表现 3.诊断,与心源性哮喘的鉴别 4.西医治疗 5.辨证论治 细目三:肺炎球菌肺炎 要点: 1.分类 医学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