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作为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如果和一季度提出的“稳增长、防通胀、控风险”相比,不难发现,转型和改革已经被提升到了更重要的地位。如何在稳增长和转型之间寻求平衡,无疑是对新一届政府的重大挑战。 新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近期公开表示,“中国政府不会像2008年那样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但是在稳增长的现实压力面前,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会出台一些中小规模的刺激政策。在避免大规模刺激的前提下,如何防止经济增长滑出下限,同时还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看点。 从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看,一些投资热点已经开始陆续浮出水面,有些产业延续了前任政府的风格,比如节能环保、铁路投资等,有些则带有鲜明的新政府特色,比如棚户区改造、信息消费和养老服务业等。 棚户区改造在我国已经持续多年,但在近期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棚户区改造本质上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分支,更是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重要引擎。今年6月下旬,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会议对于棚户区改造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棚户区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可以有效拉动投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让更多困难群众住进新居,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为扩大就业增添岗位,发挥助推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不断改善的积极效应。”国务院会议指出:“很多方面如棚户区改造等,不但能实现百姓改善生活的盼头,而且能接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调整优化投资安排,压缩一般性投资,集中一部分资金重点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支持,把钱用在‘刀刃’上,引导、带动信贷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 会议决定,今后5年再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304万户。棚户区改造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增长?按照有关研究机构的测算,“以每户50平方米、2000元/平方米的成本计算,未来5年,完成1000万户的改造需要直接投资1万亿元,年均拉动投资约2000亿元”。如果以我国去年36万亿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年均2000亿元的投资,占比超过5%。棚户区改造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不仅在于前期投资,棚户区改造完成后,还可以带动很多家庭对于家电等下游产品的巨大需求。 棚户区改造的最大困难在于资金难题,以2013年的棚户区改造来看,今年计划改造304万户,按照每户10万元的成本计算,需要资金超过3000亿元。但是按照财政预算,今年财政部下拨的支持城市棚户区改造的资金仅有355亿元,占比不足12%,巨大的资金缺口显而易见。国务院发布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采取增加财政补助、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扩大债券融资、企业和群众自筹等办法筹集资金。尤其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改造成为最大的亮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根据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安排,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棚户区改造。要积极落实民间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的各项支持政策,消除民间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的政策障碍,加强指导监督。” 在国务院做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棚户区改造的表态后,资本市场迅速做出了回应,暂停4年之久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借着政策的东风开始解冻。随着新湖中宝宣布增发55亿元投向棚户区改造,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闸门大开,尾随新湖中宝之后的既有北京城建和新华联等公司,再融资主要投向棚户区和保障房建设,更多的房企则是搭乘政策顺风车,近期推出的再融资项目纯粹投向商品房建设。 如果说棚户区改造多少还是偏重于稳增长,国务院近日提出大力促进信息消费,则带有明显的产业转型升级意味。8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信息消费在未来中国经济中将会占据怎样的地位?工信部的表述是,“努力将信息消费培育成继房地产、汽车之后的又一消费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工信部的测算,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GDP增长338亿元。2012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为1.72万亿元,国务院此次为信息消费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基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消费快速增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在政府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举措中,关于促进信息消费的政策,应该算是对转型升级最积极的尝试。 养老服务业被新一届政府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还是多少有些出人意料。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会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在2013年突破2亿,2034年突破4亿。另一方面,截至2012年底,我国建成的各类老年服务机构为4.4万个,拥有床位416.5万张。中国经济目前众多行业都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但是养老行业则是极度的供应不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养老产业可算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存在巨大产能缺口的产业。 我国养老服务业多年来发展滞后,很大程度在于其盈利性和公益性的定位模糊不清,使得很多民营资本望而却步。此次国务院将养老服务业定位于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李克强总理更是提出“让社会资本轰轰烈烈地办好养老服务业”,可见养老服务业未来的定位会向盈利性倾斜。国务院会议提出如何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二是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前者是新一届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具体体现,在中国政府逐渐退出全能政府的转变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领域将会出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象;而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则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创新,年轻人购买房子,是将自己的房屋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而老年人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已经拥有的住房反向抵押给金融机构,从而可以将住房资产提前盘活,每个月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这样可以极大提升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进而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也曾先后推出过钢铁、汽车、有色金属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类,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些行业在经过大跃进式发展后,甚至陷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之中。所以,这种政府规划式的产业大发展,有时候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推动行业快速前进,但有时候也并不符合市场自身的选择,发展越快反而越背离市场规律,带来严重的产能过剩。 从目前来看,新一届政府在产业选择上还是相当谨慎的,无论是棚户区改造、信息消费还是养老服务业,都存在着较大的供需缺口,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带来产能过剩的矛盾。不过,在我国整体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将来可以挖掘的传统产业将会越来越少,寻找新引擎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经济转型的紧迫性也就日益逼近。
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以“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作为下半年的工作重点,如果和一季度提出的“稳增长、防通胀、控风险”相比,不难发现,转型和改革已经被提升到了更重要的地位。如何在稳增长和转型之间寻求平衡,无疑是对新一届政府的重大挑战。 新任财政部部长楼继伟近期公开表示,“中国政府不会像2008年那样再次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但是在稳增长的现实压力面前,这并不意味着政府不会出台一些中小规模的刺激政策。在避免大规模刺激的前提下,如何防止经济增长滑出下限,同时还可以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转型,成为中国经济最大的看点。 从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文件看,一些投资热点已经开始陆续浮出水面,有些产业延续了前任政府的风格,比如节能环保、铁路投资等,有些则带有鲜明的新政府特色,比如棚户区改造、信息消费和养老服务业等。 棚户区改造在我国已经持续多年,但在近期被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棚户区改造本质上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同时也是新型城镇化的一个分支,更是拉动投资和消费需求的重要引擎。今年6月下旬,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会议对于棚户区改造的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棚户区改造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可以有效拉动投资、消费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提高城镇化质量,让更多困难群众住进新居,为企业发展提供机遇,为扩大就业增添岗位,发挥助推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和民生不断改善的积极效应。”国务院会议指出:“很多方面如棚户区改造等,不但能实现百姓改善生活的盼头,而且能接续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调整优化投资安排,压缩一般性投资,集中一部分资金重点加强对这些方面的支持,把钱用在‘刀刃’上,引导、带动信贷和其他社会资金投入。” 会议决定,今后5年再改造城市和国有工矿、林区、垦区的各类棚户区1000万户,其中2013年改造304万户。棚户区改造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拉动经济增长?按照有关研究机构的测算,“以每户50平方米、2000元/平方米的成本计算,未来5年,完成1000万户的改造需要直接投资1万亿元,年均拉动投资约2000亿元”。如果以我国去年36万亿元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来看,年均2000亿元的投资,占比超过5%。棚户区改造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不仅在于前期投资,棚户区改造完成后,还可以带动很多家庭对于家电等下游产品的巨大需求。 棚户区改造的最大困难在于资金难题,以2013年的棚户区改造来看,今年计划改造304万户,按照每户10万元的成本计算,需要资金超过3000亿元。但是按照财政预算,今年财政部下拨的支持城市棚户区改造的资金仅有355亿元,占比不足12%,巨大的资金缺口显而易见。国务院发布的指导意见指出,要采取增加财政补助、加大银行信贷支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扩大债券融资、企业和群众自筹等办法筹集资金。尤其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改造成为最大的亮点:“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根据保障性安居工程任务安排,通过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参股、委托代建等多种方式参与棚户区改造。要积极落实民间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的各项支持政策,消除民间资本参与棚户区改造的政策障碍,加强指导监督。” 在国务院做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棚户区改造的表态后,资本市场迅速做出了回应,暂停4年之久的房地产上市公司再融资,借着政策的东风开始解冻。随着新湖中宝宣布增发55亿元投向棚户区改造,房地产上市公司的再融资闸门大开,尾随新湖中宝之后的既有北京城建和新华联等公司,再融资主要投向棚户区和保障房建设,更多的房企则是搭乘政策顺风车,近期推出的再融资项目纯粹投向商品房建设。 如果说棚户区改造多少还是偏重于稳增长,国务院近日提出大力促进信息消费,则带有明显的产业转型升级意味。8月14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意见指出“加快促进信息消费,能够有效拉动需求,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消费升级、产业转型和民生改善,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既稳增长又调结构的重要举措”。 信息消费在未来中国经济中将会占据怎样的地位?工信部的表述是,“努力将信息消费培育成继房地产、汽车之后的又一消费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工信部的测算,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GDP增长338亿元。2012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为1.72万亿元,国务院此次为信息消费制定的目标是“到2015年,信息消费规模超过3.2万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带动相关行业新增产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4万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基于电子商务、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消费快速增长,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突破3万亿元”。在政府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稳增长举措中,关于促进信息消费的政策,应该算是对转型升级最积极的尝试。 养老服务业被新一届政府赋予了极高的地位,还是多少有些出人意料。8月1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措施。会议指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把服务亿万老年人的“夕阳红”事业打造成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 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的14.3%,预计在2013年突破2亿,2034年突破4亿。另一方面,截至2012年底,我国建成的各类老年服务机构为4.4万个,拥有床位416.5万张。中国经济目前众多行业都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但是养老行业则是极度的供应不足,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养老产业可算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存在巨大产能缺口的产业。 我国养老服务业多年来发展滞后,很大程度在于其盈利性和公益性的定位模糊不清,使得很多民营资本望而却步。此次国务院将养老服务业定位于朝阳产业,使之成为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李克强总理更是提出“让社会资本轰轰烈烈地办好养老服务业”,可见养老服务业未来的定位会向盈利性倾斜。国务院会议提出如何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其中有两点值得关注,一是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二是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前者是新一届政府职能转变的一个具体体现,在中国政府逐渐退出全能政府的转变过程中,越来越多的领域将会出现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现象;而开展住房反向抵押,则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创新,年轻人购买房子,是将自己的房屋抵押给银行获得贷款,而老年人则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将自己已经拥有的住房反向抵押给金融机构,从而可以将住房资产提前盘活,每个月可以获得稳定的收入,这样可以极大提升老年人的消费能力,进而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也曾先后推出过钢铁、汽车、有色金属等十大产业振兴计划,以及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类,但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有些行业在经过大跃进式发展后,甚至陷入了严重的产能过剩之中。所以,这种政府规划式的产业大发展,有时候可以集中优势资源推动行业快速前进,但有时候也并不符合市场自身的选择,发展越快反而越背离市场规律,带来严重的产能过剩。 从目前来看,新一届政府在产业选择上还是相当谨慎的,无论是棚户区改造、信息消费还是养老服务业,都存在着较大的供需缺口,至少在短时间内不会带来产能过剩的矛盾。不过,在我国整体产能过剩的大背景下,将来可以挖掘的传统产业将会越来越少,寻找新引擎的难度也会越来越大,经济转型的紧迫性也就日益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