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夏商周三代最为繁盛,铜在当时是一种新元素,古人称为“赤金”,用这种材料制造器物比粗拙的陶石器坚固美观,同时,它作为一种很贵重的金属,除了王侯大贵之家,一般百姓是无力铸造铜器的。总体来说,青铜器艺术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艺术,它类似于一种图画文字,通过本身的造型、纹样,以及用于记事的铭文和高超的技艺反映奴隶制时代的风尚和阶级的审美观念。

在此,我想讲一下在我看来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铜器最早的铸造,相传是始于黄帝,而比较可靠的却是从夏禹时候起,夏铜器种类为最普通鼎彝两种。商朝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7世纪至12世纪,这时期的铜器种类和技术已经非常值得称赞,花纹款式也都比较复杂而充满用意。这之后至周代则更加繁盛,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技术更加精妙。

就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而论,三代青铜器艺术之美有以下两个基本的特征。

一方面,三代青铜器艺术在造型与纹饰上与原始彩陶艺术之间存在着传承性。事实上,通过从三代中铜器最古老的型式,即三足的“鼎”和“鬲”看,古代铸铜工艺的技术和原始彩陶的艺术是一脉相传的。到了青铜时代,青铜器艺术达到了比原始陶器要高的技术,奴隶们所铸的铜器中,有多达十种不同的形式,如鼎、鬲、爵、尊、壶、豆、角等。这些青铜器,首先从造型上看,很容易看出铜器的形状的演变

与原始彩陶艺术形式上存在着外在的相似性。有的由陶器发展而来,有的由原始的竹编器物而来,有的则由石器和骨角器进化而来。其次,从装饰上看,青铜器上面的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等更是与彩陶纹样紧密相连。商代铜器,大多都有繁杂细致的花纹,例如神秘曲折而有方角的螺纹,也称为回纹或云雷纹,象征着雷电或暴风雨云,这种螺纹,很早就已经在原始艺术时期的陶器上。这种纹饰,最初多为圆形,中间发展过程中,出现两个圆形相联的状况,最后,螺纹由圆形而变为有方角的样式,这种情景在新石器时代马厂彩陶时期开始萌芽,到辛店时期而出现了有连续的圆纹出现,此种圆形的或有方角的螺纹,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用以装饰陶器的颈部。到商代,则将这种装饰陶器的纹样,用来装饰青铜器以及骨角器物。象前面讲到的鼎、鬲,大都在器物的颈部镂刻上花纹带,并在里面满缀回纹。原始艺术中出现的纹饰原来是在石头上、木头上或粘土上的,而到了奴隶制的铸铜工艺发达的时代,这种纹饰或者直接转移,或在原来基础上改造又延用到了金属上,可以说,中国原始彩陶的造型与纹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装饰美术法则,并且在夏商周三代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三代青铜器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表现在它们有自己的独特性,自身在美学风格上也存在着变化和发展。伴随着奴隶制经济和政治的产生和发展,青铜器艺术虽然在铸铜工艺上与原始时期彩陶艺术有一脉相传的关系,特别是在奴隶制时代早期仍具有一定的原始彩陶那种朴素、活泼的蕴味,但三代毕竟是一个自身完整性的体系,由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社会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完全从体力的劳动中解放出

来,专门从事于铸造铜器和设计铜器形状与装饰纹样的脑力劳动,使艺术与劳动分离,通过对器物外型巧妙地“改造”,显现一个不但有力感而且具有独创性的艺术法则,青铜器铸造也就慢慢从原来的主要以实用为目的而转向渐渐与现实生活脱节,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职业,以满足上层贵族们的享乐和政治要求。也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出现,青铜器艺术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发展,如发明了错金技术,并在装饰中嵌绿松宝石,而且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变化,青铜器发展到大约夏至商代前期,术风格由活泼、愉快趋向庄严、神秘、沉重,单独适合纹样饕餮纹(又称兽面纹)的流行不仅表达了一种不经过掩饰的狞厉之美,而且体现出了某种原始的、拙扑的美;发展到西周中期,艺术风格则由狞厉、神秘趋向了平和、明朗,;但到了奴隶制社会末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更呈现了活泼、朴素、清新的新面貌,出现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装饰构图。值得一提得是,青铜器艺术在题材方面,开始铜器铸造与点缀器物多受原始化动物形象的启发而产生,而到了商代后期和周代,动物形象从中独立出来,整个铜器都作成动物形,采用怪物、山羊等形状,它所表现的更多的是构成形象的特殊本质,是它的独立性的精神和潜在的能力。例如青铜器《四羊方尊》就是体现了商周青铜器艺术审美上独特的思维完整性,器形上两只羊的身体共用一个头部,散点透视的完整性体现的真实感比焦点透视一身一头的要真实,这一特征在商周大量青铜器中都有所体现。

从铜器艺术的本质上讲,中国作为一个多神而且祖先观念极重的国家,铜器之所以主要作为祭器而铸造,其实是一种当时人们思想中

存有的原始的整体性思维特征的形象性体现,这种具有形而上精神特征的创作观念表达了古人将人与天、自然看成是他们关于社会问题的对象和可以证实的依据,他们坚信天与自然一定存在着某种可靠的、神秘的、值得绝对信赖的事物,即此观念是人与自然的同构,并且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而这种抽象的概念性要想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奴隶制社会有完整的体现,就只有通过当时最发达的艺术形式象彩陶、青铜器等具体的可感的物象表现,如青铜器纹饰中饕餮纹广泛运用。他们在这里追求的是思维的真实与完整,而不追求形体的真实,正如铜器装饰图案中的兽面纹由万方数据几种动物的身体部位构成的那样。

现代社会中,三代青铜器并不是仅为古董而存在,它在某中意义上说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体现了它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美术法则形成的重要物证而具有的特殊的审美特征,即,艺术创作思想贯穿于原始陶器艺术、奴隶制社会时期艺术、封建制社会时期艺术三个历史阶段。在古代奴隶制社会那里诞生的精致、典雅和富于变化的青铜器艺术,最后还要和当时的人们一同逝去,因为只有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青铜器艺术的完美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但它所体现的多元化的思想,对祖先和人类自身的崇高揭示,以及高超的技巧,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古代中国的青铜器铸造,以夏商周三代最为繁盛,铜在当时是一种新元素,古人称为“赤金”,用这种材料制造器物比粗拙的陶石器坚固美观,同时,它作为一种很贵重的金属,除了王侯大贵之家,一般百姓是无力铸造铜器的。总体来说,青铜器艺术在夏商周三代主要是奴隶主贵族的艺术,它类似于一种图画文字,通过本身的造型、纹样,以及用于记事的铭文和高超的技艺反映奴隶制时代的风尚和阶级的审美观念。

在此,我想讲一下在我看来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艺术之美。 铜器最早的铸造,相传是始于黄帝,而比较可靠的却是从夏禹时候起,夏铜器种类为最普通鼎彝两种。商朝大约相当于公元前17世纪至12世纪,这时期的铜器种类和技术已经非常值得称赞,花纹款式也都比较复杂而充满用意。这之后至周代则更加繁盛,不但种类繁多,而且技术更加精妙。

就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而论,三代青铜器艺术之美有以下两个基本的特征。

一方面,三代青铜器艺术在造型与纹饰上与原始彩陶艺术之间存在着传承性。事实上,通过从三代中铜器最古老的型式,即三足的“鼎”和“鬲”看,古代铸铜工艺的技术和原始彩陶的艺术是一脉相传的。到了青铜时代,青铜器艺术达到了比原始陶器要高的技术,奴隶们所铸的铜器中,有多达十种不同的形式,如鼎、鬲、爵、尊、壶、豆、角等。这些青铜器,首先从造型上看,很容易看出铜器的形状的演变

与原始彩陶艺术形式上存在着外在的相似性。有的由陶器发展而来,有的由原始的竹编器物而来,有的则由石器和骨角器进化而来。其次,从装饰上看,青铜器上面的动物纹、几何纹、植物纹等更是与彩陶纹样紧密相连。商代铜器,大多都有繁杂细致的花纹,例如神秘曲折而有方角的螺纹,也称为回纹或云雷纹,象征着雷电或暴风雨云,这种螺纹,很早就已经在原始艺术时期的陶器上。这种纹饰,最初多为圆形,中间发展过程中,出现两个圆形相联的状况,最后,螺纹由圆形而变为有方角的样式,这种情景在新石器时代马厂彩陶时期开始萌芽,到辛店时期而出现了有连续的圆纹出现,此种圆形的或有方角的螺纹,在新石器时代,主要用以装饰陶器的颈部。到商代,则将这种装饰陶器的纹样,用来装饰青铜器以及骨角器物。象前面讲到的鼎、鬲,大都在器物的颈部镂刻上花纹带,并在里面满缀回纹。原始艺术中出现的纹饰原来是在石头上、木头上或粘土上的,而到了奴隶制的铸铜工艺发达的时代,这种纹饰或者直接转移,或在原来基础上改造又延用到了金属上,可以说,中国原始彩陶的造型与纹饰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装饰美术法则,并且在夏商周三代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

三代青铜器艺术的另一个基本特征表现在它们有自己的独特性,自身在美学风格上也存在着变化和发展。伴随着奴隶制经济和政治的产生和发展,青铜器艺术虽然在铸铜工艺上与原始时期彩陶艺术有一脉相传的关系,特别是在奴隶制时代早期仍具有一定的原始彩陶那种朴素、活泼的蕴味,但三代毕竟是一个自身完整性的体系,由于阶级和国家的出现,社会中已经有一部分人完全从体力的劳动中解放出

来,专门从事于铸造铜器和设计铜器形状与装饰纹样的脑力劳动,使艺术与劳动分离,通过对器物外型巧妙地“改造”,显现一个不但有力感而且具有独创性的艺术法则,青铜器铸造也就慢慢从原来的主要以实用为目的而转向渐渐与现实生活脱节,成为了一种专门的职业,以满足上层贵族们的享乐和政治要求。也正是由于这种因素的出现,青铜器艺术不仅在技术上取得了很大发展,如发明了错金技术,并在装饰中嵌绿松宝石,而且艺术风格也在不断变化,青铜器发展到大约夏至商代前期,术风格由活泼、愉快趋向庄严、神秘、沉重,单独适合纹样饕餮纹(又称兽面纹)的流行不仅表达了一种不经过掩饰的狞厉之美,而且体现出了某种原始的、拙扑的美;发展到西周中期,艺术风格则由狞厉、神秘趋向了平和、明朗,;但到了奴隶制社会末期,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更呈现了活泼、朴素、清新的新面貌,出现了与现实生活有关的装饰构图。值得一提得是,青铜器艺术在题材方面,开始铜器铸造与点缀器物多受原始化动物形象的启发而产生,而到了商代后期和周代,动物形象从中独立出来,整个铜器都作成动物形,采用怪物、山羊等形状,它所表现的更多的是构成形象的特殊本质,是它的独立性的精神和潜在的能力。例如青铜器《四羊方尊》就是体现了商周青铜器艺术审美上独特的思维完整性,器形上两只羊的身体共用一个头部,散点透视的完整性体现的真实感比焦点透视一身一头的要真实,这一特征在商周大量青铜器中都有所体现。

从铜器艺术的本质上讲,中国作为一个多神而且祖先观念极重的国家,铜器之所以主要作为祭器而铸造,其实是一种当时人们思想中

存有的原始的整体性思维特征的形象性体现,这种具有形而上精神特征的创作观念表达了古人将人与天、自然看成是他们关于社会问题的对象和可以证实的依据,他们坚信天与自然一定存在着某种可靠的、神秘的、值得绝对信赖的事物,即此观念是人与自然的同构,并且具有抽象性的特征。而这种抽象的概念性要想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奴隶制社会有完整的体现,就只有通过当时最发达的艺术形式象彩陶、青铜器等具体的可感的物象表现,如青铜器纹饰中饕餮纹广泛运用。他们在这里追求的是思维的真实与完整,而不追求形体的真实,正如铜器装饰图案中的兽面纹由万方数据几种动物的身体部位构成的那样。

现代社会中,三代青铜器并不是仅为古董而存在,它在某中意义上说是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体现了它作为中国传统装饰美术法则形成的重要物证而具有的特殊的审美特征,即,艺术创作思想贯穿于原始陶器艺术、奴隶制社会时期艺术、封建制社会时期艺术三个历史阶段。在古代奴隶制社会那里诞生的精致、典雅和富于变化的青铜器艺术,最后还要和当时的人们一同逝去,因为只有在当时的社会情境中青铜器艺术的完美才能得到完整的体现,但它所体现的多元化的思想,对祖先和人类自身的崇高揭示,以及高超的技巧,给我们留下了非常重要的启示。


相关内容

  • 8.青铜工艺之美
  • 8. 青铜工艺之美 [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史以中华文明为基本内容,而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半是由熠熠生辉的青铜器"铸造"出来的.在中国二千多年的青铜器历史长河中,其制品五光十色,其工艺流光溢彩,其制造工艺之先进,形制之美观,纹饰之精美,铭文之劲拔,这是世界青铜族所难以企及的.要 ...

  • 审美的历程
  • 美的本质--纵论中国真美的历程 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李威宏 2009010715 在人所拥有的词汇中,我觉得两个词最为恰当和神秘:第一个是哲学,对大千世界的思考,对自然规律的反省和把握,全部被囊括进这个词语:第二个就是美,什么是美,每个人认为美的事物应该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这些事物 ...

  • 中国审美文化史课程论文
  • 中国审美文化史论文 XX学院 XXX XXXXXXXXXX 在人类的文化文明史上,有这样一类独特的文明,它不像农业文明,不像工业生产文明那样能给我们带来直接的物质享受.但它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它虽然不负责我们的温饱,但它确确实实无处不在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就是审美文化. 从遥远的石 ...

  • 人教版高中美术鉴赏教案精品
  •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第二课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第三课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 与瓷器 第四课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第五课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第六课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第七课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第八课 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第十课 幽冥世界的奢华 ...

  • 高中美术欣赏教案
  •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美 术范畴,建立"大美术" 观念. 2. 使学生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方法,并能初步应用该方法进行鉴赏练习. 教学重点:掌握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应用该方法进行练习.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讨论.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已 ...

  • 人教版 高中美术鉴赏教案
  • 第一课 学些美术鉴赏知识 第二课 玉石之分--古代玉石艺术 第三课 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 与瓷器 第四课 楚王问鼎--商周青铜艺术 第五课 皇权的象征--故宫建筑群与天坛 第六课 宛自天开──古代园林艺术 第七课 事死如事生──古代陵墓雕塑 第八课 妙相庄严──古代宗教雕塑 第十课 幽冥世界的奢华 ...

  •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 论老子的美学思想 田建平 (内蒙古大学校刊编辑部) 内容提要:本文对老子的美学思想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老子是我国伟大的美学家,他的美学 思想以"道"为至高范畴,具有原始美.自然美.纯朴美.辩证美等显著美学特征.老子美学思想是中华美学的主要精神源头之一,也是世界美学园地中华彩独放 ...

  • 南京博物院导游解说词
  •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参观游览的是著名的南京博物院.博物院坐落在南京紫金山南麓,紧靠中山门内北侧,占地1万平方米.这里绿树环抱,环境幽美.博物院内馆藏十分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大型的全国性历史艺术博物馆,也是中国为数甚少的全代史博物馆.它的前身是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由著名学者蔡元培先生倡议,于19 ...

  • 中国美术史复习总结
  • 第一章 史前美术 名词解释 1.鹳鱼石斧图彩陶瓮 1978年河南省临汝县阎村出土,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类型,器高47 厘米.口径 32.7厘米.陶瓮绘有鹳鸟衔鱼,旁边竖立一仵石斧的画面,作者用白色在夹砂红陶的瓮外壁绘出鹳.盘.石斧,以粗重结实的黑线勾出鹳的眼睛.鱼身和石斧的结构,画面效果粗犷有力.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