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问题_陆庆和 (1)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8年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问题

陆庆和

一 问题的提出

5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6(高等) 客观性考试(120题) 中听力理解(第40题) 有五点要求, 其中有三条与修辞有关:

1. 能正确理解必要的修辞手段和语言策略, 听懂对方的真实语义。

2. 能听懂带有个性特点的谈话, 从谈话人使用的不同语气和口气, 推断出说话人的身分、态度和感情倾向。

3. 能听懂口语中常用的成语、俗语、惯用语等。对口语里不完整或不规范的语句, 能正确理解语义, 不发生误听。

大纲所附样题中与修辞有关的有/当官不与民作主, 不如回家卖红薯0、/谈山海经0、/贤内助0、/开绿灯0、/开红灯0、/开黄灯0、/说曹操, 曹操就到0、/马大哈0、/鸡毛上天0、/知子莫若父0、/不到黄河心不死, 到了黄河也不死心0等, 主要集中在引用、借喻(包括由比喻引申而固定化的文化词$$惯用语) 等修辞现象。

我们翻阅了目前较为通用的几套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 发现不管是北京语言学院还是北京大学编的精读、口语及阅读等教材中的修辞现象都很少。北京语言学院编的5高级汉语教程6中是把

修辞知识单列出来的, 简单介绍了排比、对偶、比喻和反语等。据了解, 现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师资条件较好的一些学校为留学生开设了修辞课(只作为选修) , 而在相当多的学校中, 目前还没有修辞课。从当前对外汉语教材及教学的总体情况看, 修辞教学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汉语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呢? 我们首先从现实语言状况与学生需要两方面来考察这一问题。

二 修辞在当前报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考察现实语言中修辞所占的比重, 笔者翻阅了1997年的5中国青年报6与5文汇报6(下文在例句后分别简称为/青0、/文0。斜线//0后的数字表示第几版) , 现将调查结果归纳如下:

1. 读者对象不同的报纸, 修辞现象出现的频率不同。以青年为主要读者的5中国青年报6上出现的修辞现象比5文汇报6多¹。

2. 报刊上的标题常采用修辞手法, 文字少而信息量大(详见下文举例) 。

3. 活泼而简短的报道中修辞现象多。

文字浅显、语言活泼的报道与文章比起严肃的报道及政论文章来, 修辞现象要多得多。如5中国青年报61997年8月7日第6版同一版面的4条报道中, 就有9处使用了修辞手法(使用修辞手法的用下划线表示, 下同) 。

(1) 自5月底以来, 持续的高温干旱令繁忙的/黄金水道0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几乎陷于瘫痪与半瘫痪状态,, (5京杭运河/半身不遂06)

(2) 1996年前后出现在众多小城市街头的红色或黄色/面的0, 为众多小城市平添了一道风景。然而年余之后, /面的0并未如人们希望的那样/火0起来,,

三轮车司机大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 灵活多变; 而/面的0

司机则抱着的思想, 总以为自己有多种优势, 不屑同三轮车竞争, 结果让别人占了市场。(5小城市/面的0灰溜溜6)

(3) 湖南武冈某车站原负责人黄某(因贪污在该站20多人联名举报之后) 被检查机关/请去0, 其承包经营协议也被依法终止, 总经理的乌纱帽被一并摘除。(5员工摘了老总)

(4) 有人说, 巨额游资就像一个, 在资本市场上游荡; 有人说, 巨额游资就像一个漩涡, 流向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巨大冲击; 也有人认为, 巨额游资就像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0, 不断地冲击资本市场。(5游资:资本市场上的/幽)

如果我们把这样一张报纸放在留学生面前, 他们是否能很快地读通读懂呢? 这便是我们调查的第二个问题。

三 修辞内容是外国学生阅读中的一大障碍

我们曾多次将报刊中一些涉及修辞现象的问题, 让已达到中级水平以上的外国学生回答。除了排比、对照、比喻中的部分明喻和已知的引用外, 其余大多数的回答是错误的。即使是已在中文系攻读文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也常发生理解上的错误。这说明, 修辞内容对那些汉语水平已达到中级或者接近高级的外国学生来说都是阅读中的一大障碍。

修辞内容之所以难懂, 首先在于其意义的隐含性、变异性和复杂性。所谓隐含性, 是指不少修辞现象的深层意义常隐藏在词汇、语句的表层之下, 如暗喻、双关等。所谓变异性, 是指词语的实指义较之字面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如借代等。所谓复杂性, 是指不少修辞表现有其特殊的形式转换, 如拈连、仿拟等, 而且要理解这些形式的变化及其意义, 还需有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修辞内容之所以难懂, 还在于它不像语音、词汇、语法那样是相对静态、封闭和单一的, 而是动态、开放和综合的。修辞/是整个语言的结构系统的运动, 而且是在种种非语言的因素配合影响制约之下进行运动的0。常常是中国人的心理、语言与文化特征综合的产物。它除了要求解读者有一般的语法、词汇与修辞知识外, 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王希杰先生曾指出:/文化世界也是制约着正确解码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正确的解码几乎是根本不可能的。0例如有位加拿大籍学生曾在5我和汉语6一文中说道:/1988年我在中国旅游时, 台湾的蒋经国去世了。当时一位在中国大陆政府部门工作的要人, 为了表达对台湾同胞的深情, 他说-我和蒋经国手足情深. 。意思就是他们的关系像自己的手和脚一样密切。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段话的时候, 以为他乱弹琴, 手和脚相距很远, 怎么密切呢? 0又如, 有些外国学生不明白, 为什么中国人总喜欢用/饭碗0来喻工作和职位。这些都是缺乏文化知识而造成的解码上的困难。

四 应在中级阶段引入修辞内容

有的教师在中级汉语和报刊课上, 都曾将新近报刊上一些文字浅湿、内容生动、具有一定修辞现象的短文作为补充教材发给学生, 经过教师对修辞手法及语言文化背景的说明之后,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些文章由于采用的是活生生的语言, 内容贴近现实, 许多修辞表现又很实用, 因而很受学生的欢迎。我们曾多次听到留学生问:/老师, 你们为什么不把这样的文章编成教材? 0

学生提出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不就是让外国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解读汉语的能力吗? 据了解, 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中的大多数是准备日后把汉语作为工作语言的, 他们是未来从事中外交流事业的使者。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 还应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意»º

识形态、风俗习惯等有多方面的了解。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阅读中文报纸与杂志的话, 那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就会大大加快和加深。目前通行的5报刊选读6类教材, 选取的一般都是具有新闻语言特点的消息报道、通讯及评论等。但这类文章实际上只是报刊文章中的一小部分。像我们上面所举的5中国青年报6那样的修辞现象较多的报道, 一般是不会入选的。同时, 中、高级汉语及阅读教材也缺少修辞现象较多的文章。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 现实的汉语(报刊及口语) 中存在着大量的修辞现象, 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能靠查阅工具书来解读的, 同时汉语水平考试(HSK 高等) 又将其作为一项考试内容。而另一方面, 我们的教材及课程中又不能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有关修辞方面的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这就出现了教学与实际、教学与考试相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 要想提高外国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 就应让他们尽快地熟悉汉语的各种文体, 以及中国人现实生活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习惯用法, 这就需要将修辞内容及早地引入中级教材。

五 最常用的修辞类型及难度

既然要把修辞内容及早引入中级教材, 那么调查一下现实生活中哪些修辞用法出现的频率较高, 哪些是外国人学习的难点, 就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了。

根据我们对上述两份报纸的调查,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 比喻

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修辞手法。一般来说, 明喻和暗喻比起借喻来, 更容易使外国人理解, 但要是前两类比喻带上了中国文化的色彩(包括思维特征) 的话, 也会成为学生理解上的障碍(详见下文第六部分) 。

比喻中的借喻, 大多都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它需要解读

者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文学、风俗、习惯等有一定的了解。如:

(5) 在人们的印象中, 银行职工手中捧着的是一只。但如今金饭碗也并非牢不可破。, , 传统的用工制度造成了银行分配上的/大锅饭0和岗位上的/铁交椅0, 实际上铁交椅并不能留住真正的人才, , 大锅饭也并不香, 它造成/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0。因此, 该破一破了。(5这里没有, 文1997. 8. 4/2)

/金饭碗0、/大锅饭0等比喻, 既反映了中国人重食意识对语言的渗透», 又体现了中国特殊的分配制度, 只有把这些都说明白了, 外国人才能恍然大悟。类似的借喻还有:

(6) 5喀布尔战云密布 6(文1997. 7. 31/5)

(7) 56(青1997. 9. 2/6)

(8) 56(青1997. 8. 7/6)

(9) 56(文1997. 7. 4/11)

(10) 5从到(文1997. 4. 10/2)

2. 引用

/引用0也是日常言谈与行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上文的/皇帝女儿不愁嫁0、/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0等。标题中也多采用此种手法。如:

(11) 5开封新华书店:6(青1997. 5. 25/1)

(12) 5(青1997. 4. 15/5)

(13) 5还本销售 (青1997. 12. 2/5)

(14) 5(青1997. 12. 13/5)

(15) 5(青1997. 12. 17/5)

对一个外国学生来说, 没有对中国的俗语、谚语、名句及戏词(如例15) 的广泛了解, 是很难读懂这类语句的。

3. 双关

/双关0是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与语言特色的手法。对外国学生来说, 理解这类现象, 是要有一定的词汇基础与语音语义的联想力的。同音双关比起语义双关来更难一些。如:

(16) 5(青1997. 6. 25/1)

(17) 5七百万存款有去无还 揭6(青

1997. 7. 14/2)

(18)继律师会计师后又一热门职业) ) ) 5(青1997. 4. 15. 5)

(19) 56(青1997. 9. 8/6)

4. 仿拟

/仿拟0也是中国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对外国人来说, 如果对所仿的词语、句子一无所知, 那也是无法理解的。如:

(20) 5丢下快餐拿玩具 6(文1997. 7. 10/1)

(21) (文1997. 3. 19/12)

(22) 56(文1997. 12. 1/3)

5. 借代

/借代0这一手法的文化色彩较浓, 有不少用法已固定为惯用语。这对外国学生来说, 也是个难点, 如上文的/乌纱帽0。再如:

(23) 5劳模不是(青1997. 4. 15/6)

(24)编者按:深化高教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是个。

它牵动局面最大, 触及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高校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要求也最迫切。

述评:近年中申城45所高校的年教育经费总和还抵不上

香港一所大学的年教育经费, 在这种情况下, 每个大学分到的/蛋糕0只能越做越小,, (5大学减少 学生增多 成本降低 效益提高6, 文1997. 4. 14/1)

(25) 5(青1997. 10. 13/4)

6. 拈连

/拈连0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 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它需要解读者具有词汇搭配知识和联想能力。比起/双关0来, 它还是较容易理解的。如上文的/大锅饭不香0/金饭碗该破一破了0。标题中也常用, 如:

(26) 56(青1997. 9. 2/6)

(27) 5 搭棚挣钱6(青1997. 12. 6/3)

(28) 5深圳重庆 (青1997. 12. 9/5)

(29) 5 规范收费标准6(文1997. 12. 11/3)

7. 析字

这类修辞现象在我们调查中虽仅见一例, 但由于颇具汉文化与修辞的特点, 又常能比较形象深刻地反映中国的现实状况。故在此列出作为应引起重视的一类。如:

(30) 他(崔宏伟) 承认自己所谓/跑工作0就是/跑关系0, 并对

/跑0字进行了一番全新的解释。

他说:/跑工作、跑工作, 你仔细研究这个-跑. 字, 脚跑, 一边还要带上个-包. , 包里总得有点意思吧。0记者问:/那包里都意思了多少? 0(5特殊通行证6, 青1997. 4. 24/2)

8. 其他

在现实语言中, 排比、对照、对偶等辞格也是比较常用的, 由于篇幅关系不再赘述。据笔者的教学实践, 这类辞格由于字面义与所表示的意义比较一致, 所以不是修辞教学中的难点。

六 修辞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定位

根据对现实修辞现象的调查及几年来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知识、语例等应下放到中级阶段。正如上文所述, /比喻0和/引用0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修辞现象,

同时又是高级汉语水平考试的重点, 因此, 中级汉语课本和阅读课本, 应选收带有一定量的这类修辞现象的文章。其他一些常用的修辞用法, 也应按难易的程度分别选取有实例的文章编进中级或高级的课本, 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它们, 获得较多的感性与理性知识。这样到了高级阶段讲授修辞知识时, 就不会因感到陌生而难以把握。

2. 目前的高级汉语课本中所选的修辞知识过少, 面过窄。应把那些现实生活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都选进去, 特别是那些中国文化色彩较重的、外国学生容易产生解码错误的修辞格。

3. 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抓住主要特点, 删繁就简。如现在的修辞格著作把因语音或意义相关联而产生的辞格细分成/双关0、/移意0、/别解0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将这些都并入一类, 从其共同特点与不同点举例加以说明。说明语言也尽可能模式化, 使学生能通过相应的公式迅速把握其特征。

4. 除了让学生在见到某种修辞现象时就能明白它的类型及功用外, 还应培养他们对一些临时用法的解读能力。前文引例中, 有的已收入词典作为比喻义, 如/搭桥0、/翻船0等。但大多数临时的比喻是无法通过查阅词典来解决的。因此, 在教授这类比喻时, 应培养他们如何根据词典上的本义和上下文来推出其比喻义的能力。

5. 为了能让外国学生较容易地理解/引用0、/仿拟0、/双关0等手法, 应在中级阶段增加一定量的相关的语言知识, 如成语典故、著名诗句、俗语、谚语及惯用语等等。北京语言学院编的5中级汉语教程6的副课文中有一些是以这类内容编成的小短文, 很受欢迎, 只可惜量太少。笔者认为, 还可以将这类内容编一些专门供外国留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或阅读课本, 并介绍一些有关的工具书, 搞一些训练练习, 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对学生加以培养。有这些语言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准备, 就能迅速提高学生理解常用

修辞现象的能力。

6. 由于汉语修辞现象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 教师进行修辞教学时, 应向学生较为深入地解说各类修辞现象所反映的中国文化特色, 或赖以产生的文化背景(历史的、政治制度的、民俗的、观念的、思维特点的等等) , 并进行适当的文化比较, 将修辞教学与文化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

7. 在高级汉语阶段全面讲授了各类常用的修辞手法之后, 应让学生接触综合各种修辞现象的文章。这类综合性的文章, 一方面可作为阅读课或汉语课的补充, 另一方面也可将其改写成较为短小, 但修辞含量大的课文编成教材,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 广泛接触各类修辞手法, 以加深印象, 提高解读的能力。

8. 如前所述, 目前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高级) 有关修辞部分的考题, 基本上集中在最常见的/比喻0和/引用0这两类上, 这是与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及教学状况相适应的。如果将来教学中修辞方面的内容比重能够加大, 而且能够下放的话, 考试大纲中有关修辞的考试范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附注

¹据笔者粗略统计, 1997年3) 8月的5中国青年报6与5文汇报6上修辞现象之比大致为4B 1。不过, 后半年特别是11) 12月的5文汇报6上的修辞现象大大增多了, 文风也为之一变。

º»详见5修辞学通论6, 第34页、第100页,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¼详见拙文5说/食0类用语6, 5语言文字应用61995年第2期。

(陆庆和 215006 苏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责任编辑 李清华)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8年第2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问题

陆庆和

一 问题的提出

5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6(高等) 客观性考试(120题) 中听力理解(第40题) 有五点要求, 其中有三条与修辞有关:

1. 能正确理解必要的修辞手段和语言策略, 听懂对方的真实语义。

2. 能听懂带有个性特点的谈话, 从谈话人使用的不同语气和口气, 推断出说话人的身分、态度和感情倾向。

3. 能听懂口语中常用的成语、俗语、惯用语等。对口语里不完整或不规范的语句, 能正确理解语义, 不发生误听。

大纲所附样题中与修辞有关的有/当官不与民作主, 不如回家卖红薯0、/谈山海经0、/贤内助0、/开绿灯0、/开红灯0、/开黄灯0、/说曹操, 曹操就到0、/马大哈0、/鸡毛上天0、/知子莫若父0、/不到黄河心不死, 到了黄河也不死心0等, 主要集中在引用、借喻(包括由比喻引申而固定化的文化词$$惯用语) 等修辞现象。

我们翻阅了目前较为通用的几套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 发现不管是北京语言学院还是北京大学编的精读、口语及阅读等教材中的修辞现象都很少。北京语言学院编的5高级汉语教程6中是把

修辞知识单列出来的, 简单介绍了排比、对偶、比喻和反语等。据了解, 现在全国对外汉语教学师资条件较好的一些学校为留学生开设了修辞课(只作为选修) , 而在相当多的学校中, 目前还没有修辞课。从当前对外汉语教材及教学的总体情况看, 修辞教学还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汉语修辞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定位呢? 我们首先从现实语言状况与学生需要两方面来考察这一问题。

二 修辞在当前报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为了考察现实语言中修辞所占的比重, 笔者翻阅了1997年的5中国青年报6与5文汇报6(下文在例句后分别简称为/青0、/文0。斜线//0后的数字表示第几版) , 现将调查结果归纳如下:

1. 读者对象不同的报纸, 修辞现象出现的频率不同。以青年为主要读者的5中国青年报6上出现的修辞现象比5文汇报6多¹。

2. 报刊上的标题常采用修辞手法, 文字少而信息量大(详见下文举例) 。

3. 活泼而简短的报道中修辞现象多。

文字浅显、语言活泼的报道与文章比起严肃的报道及政论文章来, 修辞现象要多得多。如5中国青年报61997年8月7日第6版同一版面的4条报道中, 就有9处使用了修辞手法(使用修辞手法的用下划线表示, 下同) 。

(1) 自5月底以来, 持续的高温干旱令繁忙的/黄金水道0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几乎陷于瘫痪与半瘫痪状态,, (5京杭运河/半身不遂06)

(2) 1996年前后出现在众多小城市街头的红色或黄色/面的0, 为众多小城市平添了一道风景。然而年余之后, /面的0并未如人们希望的那样/火0起来,,

三轮车司机大多能根据自己的特点, 灵活多变; 而/面的0

司机则抱着的思想, 总以为自己有多种优势, 不屑同三轮车竞争, 结果让别人占了市场。(5小城市/面的0灰溜溜6)

(3) 湖南武冈某车站原负责人黄某(因贪污在该站20多人联名举报之后) 被检查机关/请去0, 其承包经营协议也被依法终止, 总经理的乌纱帽被一并摘除。(5员工摘了老总)

(4) 有人说, 巨额游资就像一个, 在资本市场上游荡; 有人说, 巨额游资就像一个漩涡, 流向哪里就给哪里带来巨大冲击; 也有人认为, 巨额游资就像一匹难以驾驭的/野马0, 不断地冲击资本市场。(5游资:资本市场上的/幽)

如果我们把这样一张报纸放在留学生面前, 他们是否能很快地读通读懂呢? 这便是我们调查的第二个问题。

三 修辞内容是外国学生阅读中的一大障碍

我们曾多次将报刊中一些涉及修辞现象的问题, 让已达到中级水平以上的外国学生回答。除了排比、对照、比喻中的部分明喻和已知的引用外, 其余大多数的回答是错误的。即使是已在中文系攻读文学硕士或博士学位的外国学生也常发生理解上的错误。这说明, 修辞内容对那些汉语水平已达到中级或者接近高级的外国学生来说都是阅读中的一大障碍。

修辞内容之所以难懂, 首先在于其意义的隐含性、变异性和复杂性。所谓隐含性, 是指不少修辞现象的深层意义常隐藏在词汇、语句的表层之下, 如暗喻、双关等。所谓变异性, 是指词语的实指义较之字面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如借代等。所谓复杂性, 是指不少修辞表现有其特殊的形式转换, 如拈连、仿拟等, 而且要理解这些形式的变化及其意义, 还需有相关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

修辞内容之所以难懂, 还在于它不像语音、词汇、语法那样是相对静态、封闭和单一的, 而是动态、开放和综合的。修辞/是整个语言的结构系统的运动, 而且是在种种非语言的因素配合影响制约之下进行运动的0。常常是中国人的心理、语言与文化特征综合的产物。它除了要求解读者有一般的语法、词汇与修辞知识外, 还需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王希杰先生曾指出:/文化世界也是制约着正确解码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 正确的解码几乎是根本不可能的。0例如有位加拿大籍学生曾在5我和汉语6一文中说道:/1988年我在中国旅游时, 台湾的蒋经国去世了。当时一位在中国大陆政府部门工作的要人, 为了表达对台湾同胞的深情, 他说-我和蒋经国手足情深. 。意思就是他们的关系像自己的手和脚一样密切。我在报纸上看到这段话的时候, 以为他乱弹琴, 手和脚相距很远, 怎么密切呢? 0又如, 有些外国学生不明白, 为什么中国人总喜欢用/饭碗0来喻工作和职位。这些都是缺乏文化知识而造成的解码上的困难。

四 应在中级阶段引入修辞内容

有的教师在中级汉语和报刊课上, 都曾将新近报刊上一些文字浅湿、内容生动、具有一定修辞现象的短文作为补充教材发给学生, 经过教师对修辞手法及语言文化背景的说明之后, 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这些文章由于采用的是活生生的语言, 内容贴近现实, 许多修辞表现又很实用, 因而很受学生的欢迎。我们曾多次听到留学生问:/老师, 你们为什么不把这样的文章编成教材? 0

学生提出的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深思。对外汉语教学的目的是什么? 不就是让外国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解读汉语的能力吗? 据了解, 学习汉语的外国学生中的大多数是准备日后把汉语作为工作语言的, 他们是未来从事中外交流事业的使者。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 还应对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意»º

识形态、风俗习惯等有多方面的了解。如果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阅读中文报纸与杂志的话, 那他们对中国的了解就会大大加快和加深。目前通行的5报刊选读6类教材, 选取的一般都是具有新闻语言特点的消息报道、通讯及评论等。但这类文章实际上只是报刊文章中的一小部分。像我们上面所举的5中国青年报6那样的修辞现象较多的报道, 一般是不会入选的。同时, 中、高级汉语及阅读教材也缺少修辞现象较多的文章。这样就出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 现实的汉语(报刊及口语) 中存在着大量的修辞现象, 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不能靠查阅工具书来解读的, 同时汉语水平考试(HSK 高等) 又将其作为一项考试内容。而另一方面, 我们的教材及课程中又不能提供给学生足够的、有关修辞方面的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这就出现了教学与实际、教学与考试相脱节的现象。笔者认为, 要想提高外国学生的汉语阅读能力, 就应让他们尽快地熟悉汉语的各种文体, 以及中国人现实生活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习惯用法, 这就需要将修辞内容及早地引入中级教材。

五 最常用的修辞类型及难度

既然要把修辞内容及早引入中级教材, 那么调查一下现实生活中哪些修辞用法出现的频率较高, 哪些是外国人学习的难点, 就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了。

根据我们对上述两份报纸的调查,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以下几种。

1. 比喻

这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修辞手法。一般来说, 明喻和暗喻比起借喻来, 更容易使外国人理解, 但要是前两类比喻带上了中国文化的色彩(包括思维特征) 的话, 也会成为学生理解上的障碍(详见下文第六部分) 。

比喻中的借喻, 大多都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 它需要解读

者对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文学、风俗、习惯等有一定的了解。如:

(5) 在人们的印象中, 银行职工手中捧着的是一只。但如今金饭碗也并非牢不可破。, , 传统的用工制度造成了银行分配上的/大锅饭0和岗位上的/铁交椅0, 实际上铁交椅并不能留住真正的人才, , 大锅饭也并不香, 它造成/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0。因此, 该破一破了。(5这里没有, 文1997. 8. 4/2)

/金饭碗0、/大锅饭0等比喻, 既反映了中国人重食意识对语言的渗透», 又体现了中国特殊的分配制度, 只有把这些都说明白了, 外国人才能恍然大悟。类似的借喻还有:

(6) 5喀布尔战云密布 6(文1997. 7. 31/5)

(7) 56(青1997. 9. 2/6)

(8) 56(青1997. 8. 7/6)

(9) 56(文1997. 7. 4/11)

(10) 5从到(文1997. 4. 10/2)

2. 引用

/引用0也是日常言谈与行文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如上文的/皇帝女儿不愁嫁0、/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0等。标题中也多采用此种手法。如:

(11) 5开封新华书店:6(青1997. 5. 25/1)

(12) 5(青1997. 4. 15/5)

(13) 5还本销售 (青1997. 12. 2/5)

(14) 5(青1997. 12. 13/5)

(15) 5(青1997. 12. 17/5)

对一个外国学生来说, 没有对中国的俗语、谚语、名句及戏词(如例15) 的广泛了解, 是很难读懂这类语句的。

3. 双关

/双关0是带有浓厚的中国文化与语言特色的手法。对外国学生来说, 理解这类现象, 是要有一定的词汇基础与语音语义的联想力的。同音双关比起语义双关来更难一些。如:

(16) 5(青1997. 6. 25/1)

(17) 5七百万存款有去无还 揭6(青

1997. 7. 14/2)

(18)继律师会计师后又一热门职业) ) ) 5(青1997. 4. 15. 5)

(19) 56(青1997. 9. 8/6)

4. 仿拟

/仿拟0也是中国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对外国人来说, 如果对所仿的词语、句子一无所知, 那也是无法理解的。如:

(20) 5丢下快餐拿玩具 6(文1997. 7. 10/1)

(21) (文1997. 3. 19/12)

(22) 56(文1997. 12. 1/3)

5. 借代

/借代0这一手法的文化色彩较浓, 有不少用法已固定为惯用语。这对外国学生来说, 也是个难点, 如上文的/乌纱帽0。再如:

(23) 5劳模不是(青1997. 4. 15/6)

(24)编者按:深化高教改革, 管理体制改革是个。

它牵动局面最大, 触及许多深层次的问题, 高校对解决这些问题的要求也最迫切。

述评:近年中申城45所高校的年教育经费总和还抵不上

香港一所大学的年教育经费, 在这种情况下, 每个大学分到的/蛋糕0只能越做越小,, (5大学减少 学生增多 成本降低 效益提高6, 文1997. 4. 14/1)

(25) 5(青1997. 10. 13/4)

6. 拈连

/拈连0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 把用于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它需要解读者具有词汇搭配知识和联想能力。比起/双关0来, 它还是较容易理解的。如上文的/大锅饭不香0/金饭碗该破一破了0。标题中也常用, 如:

(26) 56(青1997. 9. 2/6)

(27) 5 搭棚挣钱6(青1997. 12. 6/3)

(28) 5深圳重庆 (青1997. 12. 9/5)

(29) 5 规范收费标准6(文1997. 12. 11/3)

7. 析字

这类修辞现象在我们调查中虽仅见一例, 但由于颇具汉文化与修辞的特点, 又常能比较形象深刻地反映中国的现实状况。故在此列出作为应引起重视的一类。如:

(30) 他(崔宏伟) 承认自己所谓/跑工作0就是/跑关系0, 并对

/跑0字进行了一番全新的解释。

他说:/跑工作、跑工作, 你仔细研究这个-跑. 字, 脚跑, 一边还要带上个-包. , 包里总得有点意思吧。0记者问:/那包里都意思了多少? 0(5特殊通行证6, 青1997. 4. 24/2)

8. 其他

在现实语言中, 排比、对照、对偶等辞格也是比较常用的, 由于篇幅关系不再赘述。据笔者的教学实践, 这类辞格由于字面义与所表示的意义比较一致, 所以不是修辞教学中的难点。

六 修辞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如何定位

根据对现实修辞现象的调查及几年来的教学经验, 笔者认为,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 最常见的修辞手法的知识、语例等应下放到中级阶段。正如上文所述, /比喻0和/引用0是现实生活中最常见的修辞现象,

同时又是高级汉语水平考试的重点, 因此, 中级汉语课本和阅读课本, 应选收带有一定量的这类修辞现象的文章。其他一些常用的修辞用法, 也应按难易的程度分别选取有实例的文章编进中级或高级的课本, 让学生较早地接触它们, 获得较多的感性与理性知识。这样到了高级阶段讲授修辞知识时, 就不会因感到陌生而难以把握。

2. 目前的高级汉语课本中所选的修辞知识过少, 面过窄。应把那些现实生活中常用的修辞手法都选进去, 特别是那些中国文化色彩较重的、外国学生容易产生解码错误的修辞格。

3. 在教学过程中, 应注意抓住主要特点, 删繁就简。如现在的修辞格著作把因语音或意义相关联而产生的辞格细分成/双关0、/移意0、/别解0等。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将这些都并入一类, 从其共同特点与不同点举例加以说明。说明语言也尽可能模式化, 使学生能通过相应的公式迅速把握其特征。

4. 除了让学生在见到某种修辞现象时就能明白它的类型及功用外, 还应培养他们对一些临时用法的解读能力。前文引例中, 有的已收入词典作为比喻义, 如/搭桥0、/翻船0等。但大多数临时的比喻是无法通过查阅词典来解决的。因此, 在教授这类比喻时, 应培养他们如何根据词典上的本义和上下文来推出其比喻义的能力。

5. 为了能让外国学生较容易地理解/引用0、/仿拟0、/双关0等手法, 应在中级阶段增加一定量的相关的语言知识, 如成语典故、著名诗句、俗语、谚语及惯用语等等。北京语言学院编的5中级汉语教程6的副课文中有一些是以这类内容编成的小短文, 很受欢迎, 只可惜量太少。笔者认为, 还可以将这类内容编一些专门供外国留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或阅读课本, 并介绍一些有关的工具书, 搞一些训练练习, 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对学生加以培养。有这些语言知识与能力的积累与准备, 就能迅速提高学生理解常用

修辞现象的能力。

6. 由于汉语修辞现象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此, 教师进行修辞教学时, 应向学生较为深入地解说各类修辞现象所反映的中国文化特色, 或赖以产生的文化背景(历史的、政治制度的、民俗的、观念的、思维特点的等等) , 并进行适当的文化比较, 将修辞教学与文化知识的教学结合起来。

7. 在高级汉语阶段全面讲授了各类常用的修辞手法之后, 应让学生接触综合各种修辞现象的文章。这类综合性的文章, 一方面可作为阅读课或汉语课的补充, 另一方面也可将其改写成较为短小, 但修辞含量大的课文编成教材, 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 广泛接触各类修辞手法, 以加深印象, 提高解读的能力。

8. 如前所述, 目前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高级) 有关修辞部分的考题, 基本上集中在最常见的/比喻0和/引用0这两类上, 这是与目前对外汉语教材及教学状况相适应的。如果将来教学中修辞方面的内容比重能够加大, 而且能够下放的话, 考试大纲中有关修辞的考试范围也应作相应的调整。

附注

¹据笔者粗略统计, 1997年3) 8月的5中国青年报6与5文汇报6上修辞现象之比大致为4B 1。不过, 后半年特别是11) 12月的5文汇报6上的修辞现象大大增多了, 文风也为之一变。

º»详见5修辞学通论6, 第34页、第100页,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6。¼详见拙文5说/食0类用语6, 5语言文字应用61995年第2期。

(陆庆和 215006 苏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责任编辑 李清华)


相关内容

  • 浅析济慈_夜莺颂_中的修辞手法
  • 浅析济慈<夜莺颂>中的修辞手法 赵雁 摘要:诗歌素有含蓄美.朦胧感.神秘性和陌生化的特点,因为这些特点,诗的语言可以说是文学语言中最优美的. 而诗的语言中,修辞手法极为重要.修辞被看成是"语言的装饰""思想的装饰",恰当地应用,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艺 ...

  •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
  • 马庆株: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 关于对外汉语教学的若干建议 马庆株X 一 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 1. 11985年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召开以来, 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已走过了18年.这项事业有了很大发展, 成就显著, 形势大好, 令人欣喜, 在高兴的同时我们无论如何也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 要看到存 ...

  • 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胡明扬
  • 2007年第3期笔 谈 ・5・ 语文教育的定位问题解决了,语文教育 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方面的具体目标明确了,不等于就解决了语文教育的质量问题.这里还需解决好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将另文讨论.学.修辞学的理论知识,例如什么是双唇音.塞擦音,什么是同义词.反义词,什么是偏正短语.递进复句,什 ...

  • 汉语类论文题目
  • 语言学.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对外汉语论文题目 1. 论汉字的性质 2. 论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 3. 许慎六书说论评 4. 古汉语的后置定语问题 5. 原始汉字的认定及其构形特点 6. "'何所'十动词"的内部结构层次 7. 现代汉字构形特点 8. 现代汉字的表记功能 9. 论现代 ...

  • 英汉对比研究分析
  • 摘要: 本文对英汉对比研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其发展趋势,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并讨论了其发展意义. 关键词: 英汉对比发展趋势存在问题解决对策发展意义 一.英汉对比研究综述 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也是语言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对比语言学的思想和理论,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 ...

  • 考研择校指南中文方向之汉语言文字学
  • 考研择校指南 中文方向之汉语言文字 学 汉语言文字学 专业简介:汉语言文字学为语言类的传统学科,分为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个大方向.它包括传统的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以及现代汉字学.汉语语音学.语法学.语义学.语用学.修辞学等一系列学科,主要研究从上古到现代的汉语的口语系统与文字系统的演变规律.结构特 ...

  •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案例分析答题思路和方法
  •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复习指导 2011年11月08日 14:42 来源:东方网教育 "汉语国际教育"是指面向海外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教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英文名称为 "Master of 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 ...

  • 离合词的研究综论
  • 离合词的研究综论 汉语离合词的研究,近年来在学界得到了相当广泛的关注.现有的研究成果也是相当丰硕的,学者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对离合词进行了比较详尽的描述,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尽可能科学严谨地对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进行描述和分析,总结了对离合词界定方面存在的分歧,离 ...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54个
  • 对外汉语专业论文参考选题大全(354个)汉语和英语的音系特点的对比研究汉语和英语的构词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语和英语的句法特点的对比研究 汉英跨文化交际异同点的研究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汇教学 留学生汉字习得规律与教学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教学法初探 对外汉语专业课程设置初探 对外汉语口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