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案
巨匠童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的收集和课堂讨论,了解齐百石国画特色。
2.体会人物不同面进行组合的技巧和方法,色块处理。
教学难点;在剪拼和组合的方法基础上,采取色块处理,线面结合;教学过程。
二、谈话导入;
1.同学们,春节期间你们是怎么度过的呀?有什么收获? 要合理安排, 更要合理利用自己的压岁钱, 添置需要的学习用具。
2.不只是老师,就是许多大画家,即使很老了,也有一颗有趣的童心,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三、发现巨匠的童心
1.齐白石
齐白石童心作品赏析 作品中什么地方体现出了齐白石的童心?
2. 毕加索童心作品赏析作品怎样体现出了毕加索的童心?
3.从这两位画家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技艺上的,心态上 的??
四、巨匠童心的规律
1.这些巨匠虽然充满了童心,但是他们的画是随意画的吗?也是有创作方法和规律的。
2.游戏连一连:找出上面三幅图分别是哪幅作品构图空间布置。 看来童趣的作品也是在讲究构图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的呀!
3.小游戏,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三幅作品脸部观察,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4.坐着的玛丽.泰雷兹分析。 脸部五官有什么诀窍?正面和侧面组合。 还可以侧面和侧面组合,甚至非人物的脸组合!皮肤、指甲、衣服颜色?衣服颜色既有大块的颜色,也许多的线条,线面相结合,画面增添了装饰趣味。背景?大块面的背景色处理,简洁大方,突出了主体人物的柔美。
五、试一试
1.老师在黑板上完成两幅半张人物侧面的脸,谁能够把他们分别完成,并形成一张有趣的作品?
可以用正面,或者侧面两两组合,甚至非人物的脸组合!使作品充满趣味, 但是要使画面美观还必须要运用你们手中的色彩工具哦。
2.优秀学生作业欣赏你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3.讨论如果让你画几个不同角度的人像并组成一幅有趣的画像,你有什么创意吗? 法国画家卢梭是一位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但是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感受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创作出许多伟大的作品,并被世人称为稚拙派。可见,只要大家大胆想象,细心创作,一定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六、学生作业
1.发挥你的想象力,画几个不同角度的人像,再组拼成一幅奇异有趣的画像。
2.要求运用多种方法,使画面有趣!
3.教师巡辅。
巨匠童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我们还学到了哪些绘画方法呢?
二、发现并解决问题
1.在绘画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
2.在学生中发现做的比较好的来讲述是如何克服这些问题 的?
三、突破趣味如何才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更加的有趣味呢?
生:略
1.脸部五官:正面和侧面组合,侧面和侧面组合,特殊的脸组合。
2.皮肤、指甲、衣服颜色?衣服颜色既有大块的颜色,也有许多的线条,线面相结合,画面增添了装饰趣味。 3.背景?大块面的背景色处理,简洁大方,突出了主体人物的柔美。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辅
五、作业展示
1.各组推荐优秀的作品并粘贴于黑板。
2.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六、结束语
像卢梭这样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却成长为知名画家的事例不少,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感受可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也可以创作出许多伟大的作品。可见,只要大家大胆想象,细心创作,将来在你们当中也可以出现大画家。
第二课 同一幅画
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2.能准确地识色、调色和涂色,个体完成涂色练习并参与集体组合成画的活动。
教学重难点
表现出对世界名画欣赏、临摹与组合的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富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教具准备:
水粉颜料、排笔、,调色盘,小水杯、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认识画家
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2.赏析作品
学生欣赏后畅所欲言自己的感受。
(作家所要表达的是欢快的、热烈的、积极向上的一种心态。)
3.提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教师归纳后提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①学习调颜色;
②能利用颜色画一幅有层次的画。
二、探究思考
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那些颜色?(学生观察与识色,教师提问与引导)
2、探索调色方法:
这些颜色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注意要做到切实的交流探讨。)
三、尝试体验
在一种颜色中调入黑色或白色,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演示小结:
通过这一个办法可以让色彩发生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颜色丰富的层次。
四、课堂小结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也就象文学语言运用的艺术一样,色彩语言的 调配也需要认真的研究与探索。
五、安排下节课要带的东西
下节课继续带这节课的工具及颜料来,我们继续探究怎样把今天所学方法运用于其他颜色,来画其它的景物。
第二课时
一、感受体验,游戏导入
1、 大家猜猜看
出事《星月夜》的黑夜局部图,请学生猜猜看可能是什么,再逐渐补齐局部图,最后呈现完整的《星月夜》图。
2、 出示现实生活中的月亮与《星月夜》局部中的月亮,请学生议论说一说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与现实的月亮相比,《星月夜》中的月亮一笔一笔非常清晰,有很强的笔触感。
3、 导入同一幅画——笔触表现
二、互动讨论,方法探究
1、教师示范,对比感受笔触。
教师运用排列的线条画出一棵树的树冠。
出出示用平涂法画的树冠,与之对比,有什么不一样?
2、出示一组不同笔触画得树丛,对比分析。
笔触的运用可不止这一种方法,一起看看还有哪些?(排、点、摆)
3、 小训练:试一试用刚学的方法,画一朵云或临摹《星月夜》的月亮。 反馈尝试练习,互动:用了什么笔触?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绪?
教师指导:A、用钢笔绘画时要注意线条的排列和组合,不可过于凌乱;B、用水粉绘画时要注意用色与用水的多少,水分要适中,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画面强烈的笔触;C、不管用哪种方式,笔触都要肯定、明确。
小结:运用排、点、摆的方法,不仅使得树具有立体感,还能表达
作者的情绪。
4、 欣赏《星月夜》,体会笔触与情绪的表达
讨论:画家把云层、星星、数目画成了什么样子?是怎样用笔的? 小结:碧蓝的天空充满了漩涡的云,星星一轮一轮的笔触在闪耀;树木用了波浪线,好像在生长一样。
5、 出示莫奈的《日出.印象》、毕沙罗的《林荫大道》,提问:这两幅作品中用了哪些表现笔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的笔触能表达不同的情感。
6、 小结:有的用刷、摆的方法表现朦胧宁静的天空及日出时波浪不兴的湖面,表达内心的祥和;有的用点的方法表现树木上阳光的闪耀,也表达出欢愉的心情。针对不同的景色画家的处理方法不一样,所以效果也各不相同。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构思一个表达自己心境的场景,选择《星月夜》的一个局部,选取合适的色彩和喜欢的笔触,体验大师的手笔。
2、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大胆绘画笔触感强的同学。
四、作业展评
五、教学拓展
出示国画作品,引导发现中国画的用笔。
第三课 《能干的帮手》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工程车,了解它们不同的造型特点及功能用途。
2、抓住工程车的外形结构和特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各种工程车。 教学重难点:
抓住工程车的外形结构和特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各种工程车。 教学准备:
图画本、彩色笔、课件、铅笔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这些能干的工程车。
二、出示图片,分析结构
认识特点认识各种工程车的用途与特点:请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车,说说车的外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及它的用途。
三、探究讨论
1.选择哪个角度
(正面、侧面、半侧面。) 为什么?(充分体现工程车的特征)
2.说说绘画步骤是怎样的?
3.怎样处理工程车的结构、特点与细节?
四、大胆描绘,自主表现画一辆自己喜欢的工程车。
五、展示作品,互相欣赏评价,评一评。
互相欣赏学生作品,评价。
第二课时
一、分析材料,学习方法
1、认识我们的材料:学生分组讨论,每种材料可以做什么?
怎样制作? (如纸盒经过剪贴可做车身,瓶子可做车轮,吸管、纸桶可做车上的线路管道等)
2、范例分析:出示挖土机的图片,说说每个部分可以用什么制作。
3、学习方法:
(1)细致观察,巧妙分解;
(2)明确分工,分块制作;
(3)合作组装,装饰完成。
二、分工合作,共同创造
1、依据本组材料的特点,互相讨论,明确本组设计制作的主题。
2、对本组制作的工程车仔细观察分块,并明确每个人的分工。
3、分工制作部件,共同组装完成。
4、教师指导帮助。
四、共同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要注重对自主研究、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2、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与体会。
第三课时
一、认识机器人:
1.师:课前,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看电视、上网等多种途径,搜集了好多有关机器人的资料和图片,下面我来考考大家: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是由哪个国家制造出来的吗?生答。对,美国制造出第一个机器人,从此揭开了人类研制机器人的序幕。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好多机器人图片,让我们逐一认识他们。师展示机器人图片,并简单介绍。欣赏完了老师的图片,同学们一定也有不少关于机器人的资料向大家汇报吧,你知道哪些机器人,它们能帮我们干什么?谁来介绍一下。
2.生交流。说一说自己对机器人有哪些了解。
3.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有趣的机器人,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机器人?它有哪些基本特征?(生自由回答。师:机器人是一种在一定程序控制下,能够自动工作的机器,它是人类的好帮手。)究竟机器人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8页,快速阅读“科学在线”。现在,谁来说说机器人的基本特征?你能根据机器人的基本特征分辨出生活中哪些常见物品属于机器人了吗?大胆说,让同学们帮你判断一下。
4.师小结。
二、展开想象,画一画
1.提出作业要求:参照想象,画一个多功能机器人形象,并写一段话来 介绍它或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学生自主作画,教师指导。
三、作品展示
1、小组评。
2、教师评。
第四课 书包
教学目的:
学习用“整体——局部”绘画原则画书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把观察的感受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指导观察:
在教坛上摆放几个书包,让学生从各角度进行观察,然后由几个学生分别讲述各自位置上所见到的书包的样子。”
二、讲解书包结构:
教师拿出一个立方体方盒向学生提问:“这个盒子的形状和书包 什么是整体?什么是外形?什么叫局部?这些专业术语要向学生讲解清楚,绘画时先画大形,再画小的部分。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边讲边画,按课本所示图例说明:
先勾出外形轮廓——按照结构特点,逐步深入刻画。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分四组布置书包让学生写生。在学生绘出书包的基本形后,指导学生进出口细致观察书包的某些主要部分的结构、形状及外表的细节特征,用流畅的线条作精细的描写,如有学生愿意填上色彩,可同意并鼓励学生着色。
四、讲评:根据
作业要求评价优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身边书包的描绘,进一步感知形体外轮廓。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团队活动任务中,独立思考,共同探讨,使小组活动有序协调地开展。对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线描的方法,掌握线描的画法,能运用线条描绘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点:掌握线描的画法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书包和、文具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我们天天能见到它们用到它们,今天我们来画一画它们。
二、观察书包
1.请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的书包,看看有什么变化?
2.分别从背面,正面,侧面来观察
3.说说你看到的变化
4.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三、作业要求
1.作业要求:选择不同角度,用线描的方式画一画自己心爱的书包。
2.教师线描示范。 3.强调书包线条的流畅,细节的表现。
四、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五、作品展示评价
1.小组内评 2.教师评价
一、谈话导入
1.在中国古代人们在学习中有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宝,分别是:毛笔、墨、宣纸、砚台。现在你的学习用品又有哪几宝呢?
2.学生回答。
二、摆放文具
1.教师讲解透视的基本原理:近大远小,消失的透视线
2.学生摆摆自己的文具盒,不同角度加以观察,看看文具盒的体面形状和透视线有什么变化?
3.教师小结。
三、提出作业要求
摆放自己的几件文具,并用线描的方式把它们画下来。
四、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五、优秀作品展示
第五课 图画文章
教学目标:
1.了解给文章配画的作画步骤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文章配画。
2.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纸、铅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图画文章
一、趣味导入
1.教师出示《地书系列之一》看看图,说说图中的符号代表了什么具体的事物?
2.学生回答。
3.教师板书图画文章
二、尝试图文替换
1.
2.请学生尝试用小的图形替换合适的词和字:
光阴似箭 铃儿响叮当
三、写一写,画一画
1.图文结合的贺卡欣赏:送给亲友,同学和老师的贺卡欧诺个图文结合的方式来打扮,将传递更多的温馨和快乐。
2.说说你看懂吗?你最喜欢的贺卡是哪张,说出理由。
3.提出作业要求:在自己的短文中,选择合适的图形替换字和词,创作一幅“图画文章”。
4.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四、优秀作品展示
第二课时 图画文章
一、游戏导入:
1.观察《草船借箭》的片段配画。
2.出示画面,提问:每幅画画的都是什么内容?
3.请大家给这些画找“娘家”,将画和文章对应起来,并把画放置在相应的文章片段下面。
4.揭示主题——《给文章配画》。
二、教师示范、方法指导
1.朗读文章,理解意思
2.找出要描画的景物,依次用横线标出。
3.构图布局。
4.逐个画景物。
5.涂色
三、学生创作
1.完成文章配画的铅笔稿。
2.学生画画,教师指导。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 彩云衣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的衣服能体现人们不同的审美,不同的颜色传达着不同的意思,多姿多彩的服饰,将人们的生活妆点得更加美好。
2.板书彩云衣
二、认识色环:色环显示如何通过混合两种或更多颜色来生成特定的颜色。色环实质上就是在彩色光谱中所见的长条形的色彩序列,只是将首尾连接在一起,使红色连接到另一端的紫色。
三、学习对比
1.对比色: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 和谐色:蓝和绿、红和橙、紫和红等等。
2.看图说感受,完成课本21页的练习。
四、换衣服说感受
1.制作一个镂空的人形模板。
2.选择纯色或有花纹的纸衬在模板后面看看效果怎么样。
五、课堂小结:不同的色彩组合,不同的对比可以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用好色彩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二课时
一、看一看:
1.衣服都有什么特点? (小结:都是有图案、花纹装饰的服装。)
2.欣赏、观察图片并思考衣裳特点.
二、想一想:
1.衣服由哪些部分构成?
2.只要改变衣服的一部分,就能改变衣服的式样。
3.看看同桌,你与他的衣服哪些部位不一样?
4.小结。
⑴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衣服的构成。
⑵学生观察图片,寻找几件衣服的区别。
⑶引导学生寻找自己与同桌的衣服区别。
三、画一画
1.提出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绘制服装效果图,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一评
1.小组评
2.小组展示,全班评。
第三课时
一、观察课本图片
1.说说看看,这些衣服分别是什么材质?
2.不同的材质给人不同的感受
二、做一做
1.欣赏大师作品
2.提出作业要求: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用合适的材料捆扎出有个性的服装。
3.小组合作完成
三、赏一赏
1.小组代表展示交流。
2.教师小结。
第七课 飞天畅想
授课时数:3课时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大胆想像,描绘未来世界人类去太空旅行或探索的情景。
2.运用易拉罐、铁丝等材料进行人造卫星的立体造型表现训练。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以少年儿童比较喜爱宇宙科幻为题材和富于幻想的特征,进行绘画创作、造型表现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表
现能力,描绘未来世界人类去太空旅行或探索的情景。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和美好未来的追求与探索。
教学难点:激发探索太空奥秘的浓厚兴趣,大胆想像绘画,能有所创新。
第一课时 飞天畅想
一、引入欣赏 :
1.图片展示充满无穷无尽奥秘的太空
2.教师小结: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充满无穷无尽奥秘,人类几千年来不断地对太空进行探索,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天文学家,近几十年来,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发射了许多探测器,去探索无边无际的太空世界,今天我们也一起去太空看看。(揭示课题).
二、交流讨论
1.游太空前的准备—资料交流,参观了解。
(1)资料收集:课前搜集航天发射中心、火箭、飞船、卫星、探测器等有关太空的资料和图片。
(2)讨论怎样游太空。(突出“游”的方法)
A.坐上各种飞行器。
B.穿上太空服。(因为没有地球的吸引力,没有氧气,在太空中会飘来飘去)
(3)去航天发射中心。(分组交流资料——教师总结)
A.了解航天发射中心。我国有三个航天中心,分别是甘肃省酒泉发射中心、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昌航天发射中心。航天发射中心是发射卫星、探测器、飞船等。
B.了解长征系列火箭。(出示长征系列火箭图片)
C.了解“神舟”号系列飞船和各种卫星、探测器。(出示图片)卫星、飞船、探测器等是靠火箭装载飞进太空的。
(2)说说在太空见到什么?提示:五颜六色的星星,各种人造卫星,无边无际的宇宙,美丽的城市,和地球一样有各种生命,可爱的外星动物,儿童乐园,高速公路„„
(3)说说在太空出现什么情况?(没有大气,会失重,课件出示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失重的各种不同动态和在睡眠、饮食时失重的有趣状况)
3.画太空——欣赏作品,评价学习。
三、想象创作
1.大胆设计造型独特的航天飞行器、奇异的外星人和壮观的太空城市,描绘出一幅未来人类在神秘太空世界进行探索、旅行的图片。
2.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
表扬想像奇特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
第二课时 飞天畅想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学生创作:
1.学生给线稿涂上丰富的颜色,完成作品。
2.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评价
表扬想像奇特大胆和色彩鲜艳的学生并展示作品。
四、课后拓展
第三课时 飞天畅想
一、激趣导入
1.在神秘的夜空中,除了点点繁星,有时还可以看到在慢慢移动的小星星,那就是人类在太空中的好助手——人造地球卫星。(课件展示)
2.揭示课题
二、欣赏认识
1.自主学习、认识各种不同功能和形态结构的卫星。(学生将课前收集的卫星资料分组进行展示介绍和交流)
2.展示欣赏:地球的守护神——神奇的卫星。
3.总结卫星的基本结构——主体部分与展开部分,(动画展示)它们具有十分丰富的形态变化。出现各种不同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卫星介绍。展示卫星的主要部分及各部分的不同形态变化。
三、探究制作
1.认识材料:分组探讨饮料瓶的不同处理制作方法。
(1)认识饮料瓶的结构,怎样运用不同的部分?(剪开分解等)
(2) 饮料瓶的处理方法。(剪切、粘贴、等 )
(3)用饮料瓶可以做成怎样的立体形?
(4)思考:怎样装饰饮料瓶变成火箭?
(5)想一想:怎样连接各个部分?
(6)教师总结说明。
2.分组合作。
(1)讨论设计:讨论设计本组将制作的卫星其功能与外形,画出简单的草图,明确主要结构与形状。
(2)合作制作:各组分工制作卫星不同的部件。(分总设计、主体制作、天线制作、能源板制作、技术支持等,总设计师对个人的制作进行整体安排与协调,技术支持对个人制作时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3)组装完善:将各部件进行组装,添加细节与装饰完善。
4.教师指导帮助。
四、赏评展示
1.各组介绍自己制作的卫星的名称与功能。
2.师生共同欣赏评价。
五、拓展升华
学生畅谈对将来的构想,设计制作更多先进的卫星帮助人们的生产生活。
第八课 星光灿烂
授课时数: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纸浮雕的成型原理,能熟练识图,
2.能运用折叠、剪切、压折等方法、技能,制作出纸浮雕作品。
3.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识图并能独立完成1--2个浮雕星星的制作。
教学难点:创造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课前准备:卡纸,剪刀、双面胶
第一课时 星光灿烂
一、欣赏导入: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美术作品,出示课件,不同材质的浮雕作
品,学生欣赏感受浮雕的艺术特色。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画面中的形象很有立体感,好象从这个底板上浮起来一样,我们把这种效果叫做浮雕,可以用木头、石头、石膏、玻璃等材料制作而成。师出示两个不同的星星,一个是平面的与有立体感的,引出纸浮雕。导出课题《星光灿烂》
二、探究学习:
1.这颗星星是用了什么方法,使平整的纸张,产生立体感的 呢?引导学生发现浮雕四角星的奥秘是折叠。
2.看简单的折叠示意图思考:红蓝虚线黑实线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明确:红色的虚线代表凸折线,蓝色的虚线代表凹折线,黑色的实线
代表裁切线。(边说边折出并指出凸折线是指折痕突出,凹折线是指折痕凹在里面。黑实线指剪切线,剪开的。也可以让学生做出来)
3.尝试折叠,大家看着第一个示意图来快速折出星星,看谁折的又快又准确。(目的引导学生能找出折星星的规律,请折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介绍,实在说不出来就师补充完说明折星星的技巧,比如四个边上的三角如何一样大。)
4.看课本下面的四个示意图,跟课本中右上的四个星星哪个相符?(让学生找出,老师指第一个示意图问学生跟哪个星星相符?一个学生回答了,如果不正确,就说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吗?直到找到正确答案,也不要找很多学生,实在没有就老师直接说出来是哪一个,接着问第二个图跟哪个星星相符)训练学生的熟练识图能力。 大家再仔细观察,四件示意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图一是基本形!2——4号星星都是根据基本形变化而来!4号星的特别之处:光芒的表现!四个角中间可以有一个或更多光芒!
5.能让你手中的星星更加与众不同吗?学生讨论交流!(这里老师要想几种方法来变化)
三、创作表现:提出作业用纸折叠出一至两个浮雕星星。要求折叠准确而细致。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互评
五、课堂小结及延伸
1.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不规则星等。
2.欣赏其它浮雕作品!
第二课时 星光灿烂
一、基本技法:(教师演示)
1.全切
2.半切
3.折叠(直线折叠、曲线折叠、折圆)
4.卷曲
5.压印
6.叠压
7.粘贴
二、练习基本技法。
第三课时 星光灿烂
一、纸浮雕作品欣赏
二、基本技法学习
1.透叠法
保持一张纸的完整,通过折叠、切割技法,
使图形与纸板形成错位而出现立体效果。
2.重叠法
统一形状的纸张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重叠粘贴,产生一定厚度,使作品产生立体感。
3.综合法:运用切、折、贴等方法,形成生动的浮雕效果。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纸浮雕图稿。教师指导
四、作业要求:运用剪切、折叠、卷曲、粘贴多种技法,设 计完成一件有立体感、装饰性强的纸浮雕作品。
五、作业评比:
1.学生展示作品,全班交流点评。
2.教师归纳总结。
第九课 团扇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古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2、欣赏团扇的扇面画,提高审美能力。
3、制作团扇,运用所学装饰扇面。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制作团扇,运用所学装饰扇面。
课前准备:宣纸、卡纸、剪刀、胶水
第一课时 团扇
一、 设置情境,感受中华民族古老的扇文化
1.学生欣赏有关团扇的古诗、古画及相关介绍。
2.教师板书课题。 古诗、古画欣赏。
二、讨论交流,了解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1.提出活动要求:分组交流团扇的资料,并思考团扇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教师参与。
3.继续演示课件,介绍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多媒体: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三、讨论分析,感受扇面画的形式美感
1.提出活动要求:
(1)分组,每组重点讨论教材中的一件团扇作品。
(2)从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根据不同的扇面画可以有所侧重。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3.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评述。
4.教师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5.说说哪个扇面更美 ? 为什么 ?
6.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前者更美,因为蝴蝶图案的大小、布局更适合于扇面的形状。
四、画一画
1.提出作业要求:用水墨画的形式画一幅团扇扇面
2.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团扇
一、团扇的制作方法学习
1.指导学生剪出团扇的形状。
2.引导学生根据扇面的形状安排画面。
二、教学评价与延伸
1.展示作品,自由欣赏,自由交流。
2.自评、互评。
第十课 水墨诗心
教学目的
1.情意领域:借助于名画的形式画出对生活的感受;
2.认识领域:把名人名作用水墨画的形式加上自己的想像画出来,巩固水墨画技法;
3.操作领域:学生通过欣赏学习和自己的想像,参照艺术家的原作,用水墨画进行表现。
教学重点:
巩固水墨画的基础技法,欣赏并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临摹改编名画。
教学难点:
根据个人对原做的感受,大胆地利用色彩、内容、技法的变化创造变体画。
教学准备:
师:范图、示范工具,生:水墨画工具。
第一课时 水墨诗心
一、名画赏析
1.李可染先生画的《秋风吹下红雨来》,这只是他众多的牧牛图中
的一幅。漫天飞扬的红叶,概括出整个秋天的景色,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牛用一块重墨,使主体突出。这虽然表现的是普通的农家生活,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满是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2.《蛙声十里出山泉》创作于1951年,是齐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纵129厘米,横34厘米。老舍与齐白石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然后想请齐白石先生根据这句诗作幅画,用画去表现诗中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齐白石先生欣然接受,但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据说齐白石先生经过了几天的认真思考)。最终,齐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创作出了这幅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
(二)作品内容介绍: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未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在逆水游动,旁边是山石。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也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
二、说说诗意
1.尝试用简短的文字指出课本35页右边两幅作品的诗意。
2.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第二课时 水墨诗心
一、讨论:
老师选择以下诗,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谈感受,理解诗意,老师最后作总结,并根据学生的思路,画一幅诗意画的的创作步骤图。
(1)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王维《山居秋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画步骤:(教师示范)
①立意、②构图、③勾线、④着色、⑤调整、⑥题诗、⑦盖章。 老师先只写几个序号,待示范和讲解完后,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再把字补上。
二.学生作业
1.选两句诗为题作画,要求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教师行间辅导
2.要求 以强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不过多强调技法、技巧,凡是有新意的作品,均以肯定。
三、交流评析作业
1.自评 。 2.互评。
第十一课 石壁上的九色鹿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和认识敦煌壁画的艺术成就,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领略敦煌壁画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敦煌壁画。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和感悟敦煌壁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仪、图片等。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们知道敦煌壁画吗?你对敦煌有多了解呢?
学生交流相关资料。
二、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去敦煌看看壁画。(板书:壁画)
壁画就是画在墙壁上的画。敦煌壁画博大精深,气魄宏伟,是民间画师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表现方法,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它不仅是民间壁画艺术的奇葩,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1.了解敦煌壁画
如果按1米的高度连接起来,壁画长度可达30公里。可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它是佛教艺术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2、欣赏图片
(1)中国画 《窟的艺术创造者》
这幅画画了什么?请同学说一说。
(2)敦煌莫高窟外景。它坐落在漫漫黄沙之中。
(3)羽人藻井
提问:什么是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羽人藻井给你什么感觉?
(4)飞天
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
飞天是歌神乾闼婆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他们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内。 书上展示了5幅飞天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5)九色鹿的故事
著名的敦煌壁画里讲述了很多故事,有九色鹿救人、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著名的壁画故事。
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书中的“你知道吗”有这个故事,请你们读一读。看三幅关于九色鹿的壁画,说一说每一幅图都画了什么?
3.画一画
根据九色鹿的故事画一幅想象画。你想画什么,说一说。 三、小结
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她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你想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恒河旁边,住着一头鹿,它的毛有九种颜色,它的角像雪一样白。九色鹿每天到河边吃草喝水,这儿有它的一个好朋友,那是一只乌鸦。
有一天,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河里。九色鹿看到了,赶快跑到河边,不顾危险,掉进河里去,把那个人救上岸来了。那人要谢九色鹿,九色鹿摇摇头说:“我救你,不是为了叫你谢我。你回去吧,只要你不告诉大家。”说完话,就回去了。那个人说:“一定、一定,我什么也不告诉人家。”说完话,就回去了。
这个国家的王后,一天夜里做了个奇怪的梦,看见一头鹿,它的毛有九种颜色,他的角像雪一样白。她醒来对国王说:“我要九色鹿,拿它的皮做坐垫,您快给我找来。要不,我就要死了。”
国王告诉全国的老百姓:谁能找到九色鹿,就分给他半个国家,还给他满满一盆金子。
可是谁也没见过九色鹿,谁也不知道九色鹿在哪儿,只有一个人,就是九色鹿救了他的那个人知道。他想:“这下可好了,我可以有满满
一盆金子,还分到半个国家呢!”
他跑到王宫里,让国王带上兵马和他一起去捉九色鹿。
这天,九色鹿正伏在地上打瞌睡,它的好朋友,就是那只乌鸦,站在树枝上,看见远远问那个人:“九色鹿救了你,你为什么反而要害他呢?”那个人说不出话来。
国王叫他的士兵让开一条路,把九色鹿放了,并且下了个命令:“以后,谁也不许来捉九色鹿。”那个人呢?他没有拿到满盆的金子。也没有分到半个国家。国王叫士兵把他绑起来,扔到恒河里去了。
二、石壁上的九色鹿 1.敦煌石窟九色鹿图片欣赏
2.壁画以横幅长卷形式连续画出佛的前身九色鹿王故事的种种情节:鹿王在江边救起溺水人,溺水人叩谢;王后梦见鹿王,要求国王捕捉鹿王;国王悬赏捕鹿,溺水人告密,国王带人捕鹿,鹿王向国王诉说救溺水人经过;国王放走鹿王,王后心碎而死;告密者得到报应,身上长癞,口中恶臭。每一段落均附有文字榜题。显然是继承了汉画的传统手法。画面以人物为主,衬以山石树木。土红地色上配以青绿山水,点缀花草,有浓厚装饰风。画中的建筑物格式、车马形制、骏马形态等,都与汉画中的形十分相似。
三、作业要求:欣赏《九色鹿》的造型特点,尝试用剪影的造型手法创作一幅有动物的场景图。
四、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第十二课 童年的影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摄影的一般知识,感受摄影的基本技巧。掌握摄影的一般构图规律,能够拍摄较为生动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习摄影的过程,是一个在原有知识体系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捕捉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体验到了摄影的乐趣。通过欣赏分析作品,感受动态摄影虽然是静止无声的画面,但它呈现给人们的却是紧张激烈的竞赛气氛和惊险优美的瞬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普及摄影知识,把动体摄影技巧引进课堂,激发学习摄影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资料欣赏与分析,并配合学生实践,使学生了解人像摄影与体育摄影的不同。初步掌握摄影的技巧。 教学难点: 摄影的技巧与构图。 教学过程:
一、 欣赏摄影作品。 二、课外作业
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作品,可到班上展览。
教学进度
湘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教案
巨匠童心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信息的收集和课堂讨论,了解齐百石国画特色。
2.体会人物不同面进行组合的技巧和方法,色块处理。
教学难点;在剪拼和组合的方法基础上,采取色块处理,线面结合;教学过程。
二、谈话导入;
1.同学们,春节期间你们是怎么度过的呀?有什么收获? 要合理安排, 更要合理利用自己的压岁钱, 添置需要的学习用具。
2.不只是老师,就是许多大画家,即使很老了,也有一颗有趣的童心,咱们一起去看看吧。
三、发现巨匠的童心
1.齐白石
齐白石童心作品赏析 作品中什么地方体现出了齐白石的童心?
2. 毕加索童心作品赏析作品怎样体现出了毕加索的童心?
3.从这两位画家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技艺上的,心态上 的??
四、巨匠童心的规律
1.这些巨匠虽然充满了童心,但是他们的画是随意画的吗?也是有创作方法和规律的。
2.游戏连一连:找出上面三幅图分别是哪幅作品构图空间布置。 看来童趣的作品也是在讲究构图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的呀!
3.小游戏,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三幅作品脸部观察,这是一张什么样的脸?
4.坐着的玛丽.泰雷兹分析。 脸部五官有什么诀窍?正面和侧面组合。 还可以侧面和侧面组合,甚至非人物的脸组合!皮肤、指甲、衣服颜色?衣服颜色既有大块的颜色,也许多的线条,线面相结合,画面增添了装饰趣味。背景?大块面的背景色处理,简洁大方,突出了主体人物的柔美。
五、试一试
1.老师在黑板上完成两幅半张人物侧面的脸,谁能够把他们分别完成,并形成一张有趣的作品?
可以用正面,或者侧面两两组合,甚至非人物的脸组合!使作品充满趣味, 但是要使画面美观还必须要运用你们手中的色彩工具哦。
2.优秀学生作业欣赏你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3.讨论如果让你画几个不同角度的人像并组成一幅有趣的画像,你有什么创意吗? 法国画家卢梭是一位从来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画家,但是他用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感受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创作出许多伟大的作品,并被世人称为稚拙派。可见,只要大家大胆想象,细心创作,一定能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六、学生作业
1.发挥你的想象力,画几个不同角度的人像,再组拼成一幅奇异有趣的画像。
2.要求运用多种方法,使画面有趣!
3.教师巡辅。
巨匠童心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我们还学到了哪些绘画方法呢?
二、发现并解决问题
1.在绘画过程中,你遇到哪些问题?
2.在学生中发现做的比较好的来讲述是如何克服这些问题 的?
三、突破趣味如何才能够让我们的作品更加的有趣味呢?
生:略
1.脸部五官:正面和侧面组合,侧面和侧面组合,特殊的脸组合。
2.皮肤、指甲、衣服颜色?衣服颜色既有大块的颜色,也有许多的线条,线面相结合,画面增添了装饰趣味。 3.背景?大块面的背景色处理,简洁大方,突出了主体人物的柔美。
四、学生创作,教师巡辅
五、作业展示
1.各组推荐优秀的作品并粘贴于黑板。
2.你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六、结束语
像卢梭这样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却成长为知名画家的事例不少,他们的事例告诉我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纯真的感受可以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也可以创作出许多伟大的作品。可见,只要大家大胆想象,细心创作,将来在你们当中也可以出现大画家。
第二课 同一幅画
教学目标:
1.了解色彩语言的丰富性,认识色谱,学习调色与涂色的方法。
2.能准确地识色、调色和涂色,个体完成涂色练习并参与集体组合成画的活动。
教学重难点
表现出对世界名画欣赏、临摹与组合的美术活动的兴趣和成功的快乐,富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集体协作的精神。
教具准备:
水粉颜料、排笔、,调色盘,小水杯、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认识画家
文森特•梵•高1853-1890荷兰画家梵高,后期印象画派代表人物,是19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艺术家之一
2.赏析作品
学生欣赏后畅所欲言自己的感受。
(作家所要表达的是欢快的、热烈的、积极向上的一种心态。)
3.提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教师归纳后提出今天学习的内容:
①学习调颜色;
②能利用颜色画一幅有层次的画。
二、探究思考
1、引导思考:这幅画主要有那些颜色?(学生观察与识色,教师提问与引导)
2、探索调色方法:
这些颜色是怎样调配出来的呢?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注意要做到切实的交流探讨。)
三、尝试体验
在一种颜色中调入黑色或白色,看看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教师演示小结:
通过这一个办法可以让色彩发生明度变化,这样就可以调出许多颜色丰富的层次。
四、课堂小结
色彩是绘画的语言,也就象文学语言运用的艺术一样,色彩语言的 调配也需要认真的研究与探索。
五、安排下节课要带的东西
下节课继续带这节课的工具及颜料来,我们继续探究怎样把今天所学方法运用于其他颜色,来画其它的景物。
第二课时
一、感受体验,游戏导入
1、 大家猜猜看
出事《星月夜》的黑夜局部图,请学生猜猜看可能是什么,再逐渐补齐局部图,最后呈现完整的《星月夜》图。
2、 出示现实生活中的月亮与《星月夜》局部中的月亮,请学生议论说一说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与现实的月亮相比,《星月夜》中的月亮一笔一笔非常清晰,有很强的笔触感。
3、 导入同一幅画——笔触表现
二、互动讨论,方法探究
1、教师示范,对比感受笔触。
教师运用排列的线条画出一棵树的树冠。
出出示用平涂法画的树冠,与之对比,有什么不一样?
2、出示一组不同笔触画得树丛,对比分析。
笔触的运用可不止这一种方法,一起看看还有哪些?(排、点、摆)
3、 小训练:试一试用刚学的方法,画一朵云或临摹《星月夜》的月亮。 反馈尝试练习,互动:用了什么笔触?画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情绪?
教师指导:A、用钢笔绘画时要注意线条的排列和组合,不可过于凌乱;B、用水粉绘画时要注意用色与用水的多少,水分要适中,这样才能更好的表现画面强烈的笔触;C、不管用哪种方式,笔触都要肯定、明确。
小结:运用排、点、摆的方法,不仅使得树具有立体感,还能表达
作者的情绪。
4、 欣赏《星月夜》,体会笔触与情绪的表达
讨论:画家把云层、星星、数目画成了什么样子?是怎样用笔的? 小结:碧蓝的天空充满了漩涡的云,星星一轮一轮的笔触在闪耀;树木用了波浪线,好像在生长一样。
5、 出示莫奈的《日出.印象》、毕沙罗的《林荫大道》,提问:这两幅作品中用了哪些表现笔触的方法?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不同的笔触能表达不同的情感。
6、 小结:有的用刷、摆的方法表现朦胧宁静的天空及日出时波浪不兴的湖面,表达内心的祥和;有的用点的方法表现树木上阳光的闪耀,也表达出欢愉的心情。针对不同的景色画家的处理方法不一样,所以效果也各不相同。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1、构思一个表达自己心境的场景,选择《星月夜》的一个局部,选取合适的色彩和喜欢的笔触,体验大师的手笔。
2、巡回指导,及时表扬大胆绘画笔触感强的同学。
四、作业展评
五、教学拓展
出示国画作品,引导发现中国画的用笔。
第三课 《能干的帮手》
教学目标:
1、认识各种工程车,了解它们不同的造型特点及功能用途。
2、抓住工程车的外形结构和特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各种工程车。 教学重难点:
抓住工程车的外形结构和特点,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各种工程车。 教学准备:
图画本、彩色笔、课件、铅笔等。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
生活中,很多地方都需要这些能干的工程车。
二、出示图片,分析结构
认识特点认识各种工程车的用途与特点:请学生认一认这是什么车,说说车的外形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以及它的用途。
三、探究讨论
1.选择哪个角度
(正面、侧面、半侧面。) 为什么?(充分体现工程车的特征)
2.说说绘画步骤是怎样的?
3.怎样处理工程车的结构、特点与细节?
四、大胆描绘,自主表现画一辆自己喜欢的工程车。
五、展示作品,互相欣赏评价,评一评。
互相欣赏学生作品,评价。
第二课时
一、分析材料,学习方法
1、认识我们的材料:学生分组讨论,每种材料可以做什么?
怎样制作? (如纸盒经过剪贴可做车身,瓶子可做车轮,吸管、纸桶可做车上的线路管道等)
2、范例分析:出示挖土机的图片,说说每个部分可以用什么制作。
3、学习方法:
(1)细致观察,巧妙分解;
(2)明确分工,分块制作;
(3)合作组装,装饰完成。
二、分工合作,共同创造
1、依据本组材料的特点,互相讨论,明确本组设计制作的主题。
2、对本组制作的工程车仔细观察分块,并明确每个人的分工。
3、分工制作部件,共同组装完成。
4、教师指导帮助。
四、共同评价
1、教师评价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表现,要注重对自主研究、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等方面的评价。
2、谈谈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与体会。
第三课时
一、认识机器人:
1.师:课前,同学们通过课外阅读、看电视、上网等多种途径,搜集了好多有关机器人的资料和图片,下面我来考考大家:你知道世界上第一个机器人是由哪个国家制造出来的吗?生答。对,美国制造出第一个机器人,从此揭开了人类研制机器人的序幕。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好多机器人图片,让我们逐一认识他们。师展示机器人图片,并简单介绍。欣赏完了老师的图片,同学们一定也有不少关于机器人的资料向大家汇报吧,你知道哪些机器人,它们能帮我们干什么?谁来介绍一下。
2.生交流。说一说自己对机器人有哪些了解。
3.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这么多有趣的机器人,请大家思考一下:什么是机器人?它有哪些基本特征?(生自由回答。师:机器人是一种在一定程序控制下,能够自动工作的机器,它是人类的好帮手。)究竟机器人有哪些基本特征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98页,快速阅读“科学在线”。现在,谁来说说机器人的基本特征?你能根据机器人的基本特征分辨出生活中哪些常见物品属于机器人了吗?大胆说,让同学们帮你判断一下。
4.师小结。
二、展开想象,画一画
1.提出作业要求:参照想象,画一个多功能机器人形象,并写一段话来 介绍它或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学生自主作画,教师指导。
三、作品展示
1、小组评。
2、教师评。
第四课 书包
教学目的:
学习用“整体——局部”绘画原则画书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并把观察的感受表现出来。
教学过程:
一、指导观察:
在教坛上摆放几个书包,让学生从各角度进行观察,然后由几个学生分别讲述各自位置上所见到的书包的样子。”
二、讲解书包结构:
教师拿出一个立方体方盒向学生提问:“这个盒子的形状和书包 什么是整体?什么是外形?什么叫局部?这些专业术语要向学生讲解清楚,绘画时先画大形,再画小的部分。
教师在黑板上示范,边讲边画,按课本所示图例说明:
先勾出外形轮廓——按照结构特点,逐步深入刻画。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分四组布置书包让学生写生。在学生绘出书包的基本形后,指导学生进出口细致观察书包的某些主要部分的结构、形状及外表的细节特征,用流畅的线条作精细的描写,如有学生愿意填上色彩,可同意并鼓励学生着色。
四、讲评:根据
作业要求评价优劣。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身边书包的描绘,进一步感知形体外轮廓。
2.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团队活动任务中,独立思考,共同探讨,使小组活动有序协调地开展。对设计与制作的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难点:学习线描的方法,掌握线描的画法,能运用线条描绘身边的事物。
教学重点:掌握线描的画法 。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书包和、文具是我们学习的好帮手,我们天天能见到它们用到它们,今天我们来画一画它们。
二、观察书包
1.请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自己的书包,看看有什么变化?
2.分别从背面,正面,侧面来观察
3.说说你看到的变化
4.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三、作业要求
1.作业要求:选择不同角度,用线描的方式画一画自己心爱的书包。
2.教师线描示范。 3.强调书包线条的流畅,细节的表现。
四、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五、作品展示评价
1.小组内评 2.教师评价
一、谈话导入
1.在中国古代人们在学习中有必不可少的文房四宝,分别是:毛笔、墨、宣纸、砚台。现在你的学习用品又有哪几宝呢?
2.学生回答。
二、摆放文具
1.教师讲解透视的基本原理:近大远小,消失的透视线
2.学生摆摆自己的文具盒,不同角度加以观察,看看文具盒的体面形状和透视线有什么变化?
3.教师小结。
三、提出作业要求
摆放自己的几件文具,并用线描的方式把它们画下来。
四、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五、优秀作品展示
第五课 图画文章
教学目标:
1.了解给文章配画的作画步骤和要领,能抓住主题给文章配画。
2.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教学重点、难点:
大胆想像并运用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进行绘画表现。
教学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纸、铅笔。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图画文章
一、趣味导入
1.教师出示《地书系列之一》看看图,说说图中的符号代表了什么具体的事物?
2.学生回答。
3.教师板书图画文章
二、尝试图文替换
1.
2.请学生尝试用小的图形替换合适的词和字:
光阴似箭 铃儿响叮当
三、写一写,画一画
1.图文结合的贺卡欣赏:送给亲友,同学和老师的贺卡欧诺个图文结合的方式来打扮,将传递更多的温馨和快乐。
2.说说你看懂吗?你最喜欢的贺卡是哪张,说出理由。
3.提出作业要求:在自己的短文中,选择合适的图形替换字和词,创作一幅“图画文章”。
4.学生作画,教师巡回指导。
四、优秀作品展示
第二课时 图画文章
一、游戏导入:
1.观察《草船借箭》的片段配画。
2.出示画面,提问:每幅画画的都是什么内容?
3.请大家给这些画找“娘家”,将画和文章对应起来,并把画放置在相应的文章片段下面。
4.揭示主题——《给文章配画》。
二、教师示范、方法指导
1.朗读文章,理解意思
2.找出要描画的景物,依次用横线标出。
3.构图布局。
4.逐个画景物。
5.涂色
三、学生创作
1.完成文章配画的铅笔稿。
2.学生画画,教师指导。
四、课堂小结
第六课 彩云衣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的衣服能体现人们不同的审美,不同的颜色传达着不同的意思,多姿多彩的服饰,将人们的生活妆点得更加美好。
2.板书彩云衣
二、认识色环:色环显示如何通过混合两种或更多颜色来生成特定的颜色。色环实质上就是在彩色光谱中所见的长条形的色彩序列,只是将首尾连接在一起,使红色连接到另一端的紫色。
三、学习对比
1.对比色:红和绿、黄和紫、蓝和橙。 和谐色:蓝和绿、红和橙、紫和红等等。
2.看图说感受,完成课本21页的练习。
四、换衣服说感受
1.制作一个镂空的人形模板。
2.选择纯色或有花纹的纸衬在模板后面看看效果怎么样。
五、课堂小结:不同的色彩组合,不同的对比可以给人不同的视觉感受,用好色彩能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二课时
一、看一看:
1.衣服都有什么特点? (小结:都是有图案、花纹装饰的服装。)
2.欣赏、观察图片并思考衣裳特点.
二、想一想:
1.衣服由哪些部分构成?
2.只要改变衣服的一部分,就能改变衣服的式样。
3.看看同桌,你与他的衣服哪些部位不一样?
4.小结。
⑴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衣服的构成。
⑵学生观察图片,寻找几件衣服的区别。
⑶引导学生寻找自己与同桌的衣服区别。
三、画一画
1.提出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喜好,设计绘制服装效果图,并记录下自己的想法。
2.学生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评一评
1.小组评
2.小组展示,全班评。
第三课时
一、观察课本图片
1.说说看看,这些衣服分别是什么材质?
2.不同的材质给人不同的感受
二、做一做
1.欣赏大师作品
2.提出作业要求: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用合适的材料捆扎出有个性的服装。
3.小组合作完成
三、赏一赏
1.小组代表展示交流。
2.教师小结。
第七课 飞天畅想
授课时数:3课时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探索太空奥秘的浓厚兴趣,启发学生大胆想像,描绘未来世界人类去太空旅行或探索的情景。
2.运用易拉罐、铁丝等材料进行人造卫星的立体造型表现训练。
3.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激发学生对航天事业的兴趣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点:以少年儿童比较喜爱宇宙科幻为题材和富于幻想的特征,进行绘画创作、造型表现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表
现能力,描绘未来世界人类去太空旅行或探索的情景。激发他们对科学、技术和美好未来的追求与探索。
教学难点:激发探索太空奥秘的浓厚兴趣,大胆想像绘画,能有所创新。
第一课时 飞天畅想
一、引入欣赏 :
1.图片展示充满无穷无尽奥秘的太空
2.教师小结:宇宙大得难以想像,它充满无穷无尽奥秘,人类几千年来不断地对太空进行探索,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天文学家,近几十年来,人类已经登上了月球,发射了许多探测器,去探索无边无际的太空世界,今天我们也一起去太空看看。(揭示课题).
二、交流讨论
1.游太空前的准备—资料交流,参观了解。
(1)资料收集:课前搜集航天发射中心、火箭、飞船、卫星、探测器等有关太空的资料和图片。
(2)讨论怎样游太空。(突出“游”的方法)
A.坐上各种飞行器。
B.穿上太空服。(因为没有地球的吸引力,没有氧气,在太空中会飘来飘去)
(3)去航天发射中心。(分组交流资料——教师总结)
A.了解航天发射中心。我国有三个航天中心,分别是甘肃省酒泉发射中心、山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西昌航天发射中心。航天发射中心是发射卫星、探测器、飞船等。
B.了解长征系列火箭。(出示长征系列火箭图片)
C.了解“神舟”号系列飞船和各种卫星、探测器。(出示图片)卫星、飞船、探测器等是靠火箭装载飞进太空的。
(2)说说在太空见到什么?提示:五颜六色的星星,各种人造卫星,无边无际的宇宙,美丽的城市,和地球一样有各种生命,可爱的外星动物,儿童乐园,高速公路„„
(3)说说在太空出现什么情况?(没有大气,会失重,课件出示宇航员在太空行走时失重的各种不同动态和在睡眠、饮食时失重的有趣状况)
3.画太空——欣赏作品,评价学习。
三、想象创作
1.大胆设计造型独特的航天飞行器、奇异的外星人和壮观的太空城市,描绘出一幅未来人类在神秘太空世界进行探索、旅行的图片。
2.教师巡回指导。
四、展示评价
表扬想像奇特大胆和构图独特的学生。
第二课时 飞天畅想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二、学生创作:
1.学生给线稿涂上丰富的颜色,完成作品。
2.教师巡回指导。
三、展示评价
表扬想像奇特大胆和色彩鲜艳的学生并展示作品。
四、课后拓展
第三课时 飞天畅想
一、激趣导入
1.在神秘的夜空中,除了点点繁星,有时还可以看到在慢慢移动的小星星,那就是人类在太空中的好助手——人造地球卫星。(课件展示)
2.揭示课题
二、欣赏认识
1.自主学习、认识各种不同功能和形态结构的卫星。(学生将课前收集的卫星资料分组进行展示介绍和交流)
2.展示欣赏:地球的守护神——神奇的卫星。
3.总结卫星的基本结构——主体部分与展开部分,(动画展示)它们具有十分丰富的形态变化。出现各种不同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卫星介绍。展示卫星的主要部分及各部分的不同形态变化。
三、探究制作
1.认识材料:分组探讨饮料瓶的不同处理制作方法。
(1)认识饮料瓶的结构,怎样运用不同的部分?(剪开分解等)
(2) 饮料瓶的处理方法。(剪切、粘贴、等 )
(3)用饮料瓶可以做成怎样的立体形?
(4)思考:怎样装饰饮料瓶变成火箭?
(5)想一想:怎样连接各个部分?
(6)教师总结说明。
2.分组合作。
(1)讨论设计:讨论设计本组将制作的卫星其功能与外形,画出简单的草图,明确主要结构与形状。
(2)合作制作:各组分工制作卫星不同的部件。(分总设计、主体制作、天线制作、能源板制作、技术支持等,总设计师对个人的制作进行整体安排与协调,技术支持对个人制作时提供技术上的帮助。)
(3)组装完善:将各部件进行组装,添加细节与装饰完善。
4.教师指导帮助。
四、赏评展示
1.各组介绍自己制作的卫星的名称与功能。
2.师生共同欣赏评价。
五、拓展升华
学生畅谈对将来的构想,设计制作更多先进的卫星帮助人们的生产生活。
第八课 星光灿烂
授课时数:3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纸浮雕的成型原理,能熟练识图,
2.能运用折叠、剪切、压折等方法、技能,制作出纸浮雕作品。
3.养成精心制作的良好习惯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识图并能独立完成1--2个浮雕星星的制作。
教学难点:创造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课前准备:卡纸,剪刀、双面胶
第一课时 星光灿烂
一、欣赏导入: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美术作品,出示课件,不同材质的浮雕作
品,学生欣赏感受浮雕的艺术特色。看这些作品有什么特点? 师小结:画面中的形象很有立体感,好象从这个底板上浮起来一样,我们把这种效果叫做浮雕,可以用木头、石头、石膏、玻璃等材料制作而成。师出示两个不同的星星,一个是平面的与有立体感的,引出纸浮雕。导出课题《星光灿烂》
二、探究学习:
1.这颗星星是用了什么方法,使平整的纸张,产生立体感的 呢?引导学生发现浮雕四角星的奥秘是折叠。
2.看简单的折叠示意图思考:红蓝虚线黑实线分别代表什么意思?明确:红色的虚线代表凸折线,蓝色的虚线代表凹折线,黑色的实线
代表裁切线。(边说边折出并指出凸折线是指折痕突出,凹折线是指折痕凹在里面。黑实线指剪切线,剪开的。也可以让学生做出来)
3.尝试折叠,大家看着第一个示意图来快速折出星星,看谁折的又快又准确。(目的引导学生能找出折星星的规律,请折的最快最准确的同学介绍,实在说不出来就师补充完说明折星星的技巧,比如四个边上的三角如何一样大。)
4.看课本下面的四个示意图,跟课本中右上的四个星星哪个相符?(让学生找出,老师指第一个示意图问学生跟哪个星星相符?一个学生回答了,如果不正确,就说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吗?直到找到正确答案,也不要找很多学生,实在没有就老师直接说出来是哪一个,接着问第二个图跟哪个星星相符)训练学生的熟练识图能力。 大家再仔细观察,四件示意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明确:图一是基本形!2——4号星星都是根据基本形变化而来!4号星的特别之处:光芒的表现!四个角中间可以有一个或更多光芒!
5.能让你手中的星星更加与众不同吗?学生讨论交流!(这里老师要想几种方法来变化)
三、创作表现:提出作业用纸折叠出一至两个浮雕星星。要求折叠准确而细致。
四、展示学生作品师生互评
五、课堂小结及延伸
1.三角、四角、五角、六角、八角、不规则星等。
2.欣赏其它浮雕作品!
第二课时 星光灿烂
一、基本技法:(教师演示)
1.全切
2.半切
3.折叠(直线折叠、曲线折叠、折圆)
4.卷曲
5.压印
6.叠压
7.粘贴
二、练习基本技法。
第三课时 星光灿烂
一、纸浮雕作品欣赏
二、基本技法学习
1.透叠法
保持一张纸的完整,通过折叠、切割技法,
使图形与纸板形成错位而出现立体效果。
2.重叠法
统一形状的纸张按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重叠粘贴,产生一定厚度,使作品产生立体感。
3.综合法:运用切、折、贴等方法,形成生动的浮雕效果。
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设计纸浮雕图稿。教师指导
四、作业要求:运用剪切、折叠、卷曲、粘贴多种技法,设 计完成一件有立体感、装饰性强的纸浮雕作品。
五、作业评比:
1.学生展示作品,全班交流点评。
2.教师归纳总结。
第九课 团扇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古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2、欣赏团扇的扇面画,提高审美能力。
3、制作团扇,运用所学装饰扇面。
4、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 :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难点:制作团扇,运用所学装饰扇面。
课前准备:宣纸、卡纸、剪刀、胶水
第一课时 团扇
一、 设置情境,感受中华民族古老的扇文化
1.学生欣赏有关团扇的古诗、古画及相关介绍。
2.教师板书课题。 古诗、古画欣赏。
二、讨论交流,了解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1.提出活动要求:分组交流团扇的资料,并思考团扇的特点是什么。
2.学生分组交流学习,教师参与。
3.继续演示课件,介绍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多媒体:团扇的制作工艺及特点。
三、讨论分析,感受扇面画的形式美感
1.提出活动要求:
(1)分组,每组重点讨论教材中的一件团扇作品。
(2)从扇面画的作者、内容、造型、色彩、风格、构图特点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根据不同的扇面画可以有所侧重。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
3.每组选派代表上台评述。
4.教师鼓励学生,并与学生交流自己对作品的理解。
5.说说哪个扇面更美 ? 为什么 ?
6.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前者更美,因为蝴蝶图案的大小、布局更适合于扇面的形状。
四、画一画
1.提出作业要求:用水墨画的形式画一幅团扇扇面
2.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第二课时 团扇
一、团扇的制作方法学习
1.指导学生剪出团扇的形状。
2.引导学生根据扇面的形状安排画面。
二、教学评价与延伸
1.展示作品,自由欣赏,自由交流。
2.自评、互评。
第十课 水墨诗心
教学目的
1.情意领域:借助于名画的形式画出对生活的感受;
2.认识领域:把名人名作用水墨画的形式加上自己的想像画出来,巩固水墨画技法;
3.操作领域:学生通过欣赏学习和自己的想像,参照艺术家的原作,用水墨画进行表现。
教学重点:
巩固水墨画的基础技法,欣赏并尝试用水墨画的形式临摹改编名画。
教学难点:
根据个人对原做的感受,大胆地利用色彩、内容、技法的变化创造变体画。
教学准备:
师:范图、示范工具,生:水墨画工具。
第一课时 水墨诗心
一、名画赏析
1.李可染先生画的《秋风吹下红雨来》,这只是他众多的牧牛图中
的一幅。漫天飞扬的红叶,概括出整个秋天的景色,一个牧童悠然骑在牛背上,牛用一块重墨,使主体突出。这虽然表现的是普通的农家生活,但在画家的笔下,却满是诗情画意,充分体现了画家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感情。
2.《蛙声十里出山泉》创作于1951年,是齐白石老人91岁时为我国著名文学家老舍画的一张水墨画。纵129厘米,横34厘米。老舍与齐白石是一对好朋友。有一次,老舍先生到齐白石先生家做客。他从案头拿起一本书,随手翻到清代诗人查慎行的一首诗,有意从诗中选取了一句‚蛙声十里出山泉‛,然后想请齐白石先生根据这句诗作幅画,用画去表现诗中听觉器官感受到的东西。齐白石先生欣然接受,但这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它涉及到艺术上一个深层话题。(据说齐白石先生经过了几天的认真思考)。最终,齐白石老人凭借自己几十年的艺术修养,以及对艺术的真知灼见,经过深思熟虑,终于完成了任务,创作出了这幅著名的《蛙声十里出山泉》。齐白石把‘蛙声’这一可闻而不可视的特定现象,通过酣畅的笔墨表现出来。
(二)作品内容介绍:简略的笔墨在一远山的映衬下,从山涧的乱石中泻出一道急流,未画青蛙,只画几只蝌蚪在逆水游动,旁边是山石。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它们不知道已离开了青蛙妈妈,还活泼地戏水玩耍。人们可以从那稚嫩的蝌蚪联想到画外的蛙妈妈,因为失去蝌蚪,它们也在大声鸣叫。虽然画面上不见一只青蛙,都使人隐隐如闻远处的蛙声正和着奔腾的泉水声,演奏出一首悦耳的乐章,连成蛙声一片的效果。
二、说说诗意
1.尝试用简短的文字指出课本35页右边两幅作品的诗意。
2.学生交流讨论。
3.小组代表发言
第二课时 水墨诗心
一、讨论:
老师选择以下诗,进行赏析,然后让学生谈感受,理解诗意,老师最后作总结,并根据学生的思路,画一幅诗意画的的创作步骤图。
(1)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王维《山居秋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作画步骤:(教师示范)
①立意、②构图、③勾线、④着色、⑤调整、⑥题诗、⑦盖章。 老师先只写几个序号,待示范和讲解完后,让学生作答,以加深印象,再把字补上。
二.学生作业
1.选两句诗为题作画,要求完成一幅诗意画创作。教师行间辅导
2.要求 以强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为主,不过多强调技法、技巧,凡是有新意的作品,均以肯定。
三、交流评析作业
1.自评 。 2.互评。
第十一课 石壁上的九色鹿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和认识敦煌壁画的艺术成就,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领略敦煌壁画的魅力,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敦煌壁画。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和感悟敦煌壁画。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投影仪、图片等。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你们知道敦煌壁画吗?你对敦煌有多了解呢?
学生交流相关资料。
二、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去敦煌看看壁画。(板书:壁画)
壁画就是画在墙壁上的画。敦煌壁画博大精深,气魄宏伟,是民间画师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并融化了外来表现方法,发展成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艺术。它不仅是民间壁画艺术的奇葩,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晶。
1.了解敦煌壁画
如果按1米的高度连接起来,壁画长度可达30公里。可成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它是佛教艺术宝库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敦煌壁画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共有石窟552个,有历代壁画五万多平方米,是我国也是世界壁画最多的石窟群,内容非常丰富。 敦煌壁画是敦煌艺术的主要组成部分,规模巨大,技艺精湛。
敦煌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它和别的宗教艺术一样,是描写神的形象、神的活动、神与神的关系、神与人的关系以寄托人们善良的愿望,安抚人们心灵的艺术。
2、欣赏图片
(1)中国画 《窟的艺术创造者》
这幅画画了什么?请同学说一说。
(2)敦煌莫高窟外景。它坐落在漫漫黄沙之中。
(3)羽人藻井
提问:什么是藻井?藻井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室内顶棚的独特装饰部分。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状,有方形、多边形或圆形凹面,周围饰以各种花纹、雕刻和彩绘。多用在宫殿、寺庙中的宝座、佛坛上方最重要部位。羽人藻井给你什么感觉?
(4)飞天
飞天,意为飞舞的天人。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呢!
飞天是歌神乾闼婆和乐神紧那罗的化身,原是古印度神话中的歌舞神和娱乐神,他们是一对夫妻,后被佛教吸收为天龙八部众神之内。 书上展示了5幅飞天图,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5)九色鹿的故事
著名的敦煌壁画里讲述了很多故事,有九色鹿救人、释迦牟尼传记、萨锤那舍身饲虎等著名的壁画故事。
谁能讲一讲这个故事?书中的“你知道吗”有这个故事,请你们读一读。看三幅关于九色鹿的壁画,说一说每一幅图都画了什么?
3.画一画
根据九色鹿的故事画一幅想象画。你想画什么,说一说。 三、小结
盛大辉煌的敦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敦煌——是一个谜,一个梦,一个永远难以企及的智慧——她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戈壁沙洲,是汉唐丝绸之路的咽喉要塞,它历经千百年沧桑,在茫茫戈壁沙漠的怀抱中,闪烁着绚丽的光彩„„它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你想说什么?
第二课时
一、故事导入
恒河旁边,住着一头鹿,它的毛有九种颜色,它的角像雪一样白。九色鹿每天到河边吃草喝水,这儿有它的一个好朋友,那是一只乌鸦。
有一天,一个人不小心掉进了河里。九色鹿看到了,赶快跑到河边,不顾危险,掉进河里去,把那个人救上岸来了。那人要谢九色鹿,九色鹿摇摇头说:“我救你,不是为了叫你谢我。你回去吧,只要你不告诉大家。”说完话,就回去了。那个人说:“一定、一定,我什么也不告诉人家。”说完话,就回去了。
这个国家的王后,一天夜里做了个奇怪的梦,看见一头鹿,它的毛有九种颜色,他的角像雪一样白。她醒来对国王说:“我要九色鹿,拿它的皮做坐垫,您快给我找来。要不,我就要死了。”
国王告诉全国的老百姓:谁能找到九色鹿,就分给他半个国家,还给他满满一盆金子。
可是谁也没见过九色鹿,谁也不知道九色鹿在哪儿,只有一个人,就是九色鹿救了他的那个人知道。他想:“这下可好了,我可以有满满
一盆金子,还分到半个国家呢!”
他跑到王宫里,让国王带上兵马和他一起去捉九色鹿。
这天,九色鹿正伏在地上打瞌睡,它的好朋友,就是那只乌鸦,站在树枝上,看见远远问那个人:“九色鹿救了你,你为什么反而要害他呢?”那个人说不出话来。
国王叫他的士兵让开一条路,把九色鹿放了,并且下了个命令:“以后,谁也不许来捉九色鹿。”那个人呢?他没有拿到满盆的金子。也没有分到半个国家。国王叫士兵把他绑起来,扔到恒河里去了。
二、石壁上的九色鹿 1.敦煌石窟九色鹿图片欣赏
2.壁画以横幅长卷形式连续画出佛的前身九色鹿王故事的种种情节:鹿王在江边救起溺水人,溺水人叩谢;王后梦见鹿王,要求国王捕捉鹿王;国王悬赏捕鹿,溺水人告密,国王带人捕鹿,鹿王向国王诉说救溺水人经过;国王放走鹿王,王后心碎而死;告密者得到报应,身上长癞,口中恶臭。每一段落均附有文字榜题。显然是继承了汉画的传统手法。画面以人物为主,衬以山石树木。土红地色上配以青绿山水,点缀花草,有浓厚装饰风。画中的建筑物格式、车马形制、骏马形态等,都与汉画中的形十分相似。
三、作业要求:欣赏《九色鹿》的造型特点,尝试用剪影的造型手法创作一幅有动物的场景图。
四、学生作画,教师辅导。
第十二课 童年的影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摄影的一般知识,感受摄影的基本技巧。掌握摄影的一般构图规律,能够拍摄较为生动的画面。
2.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习摄影的过程,是一个在原有知识体系上构建新知识的过程,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捕捉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体验到了摄影的乐趣。通过欣赏分析作品,感受动态摄影虽然是静止无声的画面,但它呈现给人们的却是紧张激烈的竞赛气氛和惊险优美的瞬间。
3.情感、态度价值观:帮助学生普及摄影知识,把动体摄影技巧引进课堂,激发学习摄影的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大量资料欣赏与分析,并配合学生实践,使学生了解人像摄影与体育摄影的不同。初步掌握摄影的技巧。 教学难点: 摄影的技巧与构图。 教学过程:
一、 欣赏摄影作品。 二、课外作业
用手机或相机拍摄作品,可到班上展览。
教学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