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清明节"修坟植树"文明祭祀的倡议书-忻州新闻-山西新闻网忻州频道

关于清明节“修坟植树”文明祭祀的倡议书

2011-03-15 12:14:40  来源:山西新闻网忻州频道  作者:李谦和

三晋父老乡亲们:

大家好!

美好幸福的新春佳节已经顺利度过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即将来临。在此,我谨向尊敬的父老乡亲们发一个倡议,从今年开始,在清明节举行祭祀时不要烧纸,只用修坟、植树来纪念祖先,表达哀思。

我们山西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祭祀祖先是我们优秀的民俗传统。现在我们山西省沿用的祭祀节共有四个:春节、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十年一(十月初一日)。远古时候,人们祭祀祖先,是在先人的忌日举行。现在民间一般也为死者过头周年,三周年。这种祭祀是各户各家自家的祭祀日,表达的是活着的人对死者的思念。而春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年一”这四个祭祀日,是千家万户都普遍遵循的规矩,表示的主要是活着的人对已故亲人的孝敬与关心。这四次祭祀的内容和形式各有特点:春节时,活着的人全家欢聚,享受天伦之乐。愿将这种幸福与先人共享,于是在除夕安神的同时把先人的牌位立起,表示把先人的灵魂请回家一起团聚,一日三餐供奉,活着的人吃什么,也供献先人什么。到正月初三日送素,表示把先人的灵魂送往阴间。同时,拿上纸做的金银财宝到坟头烧掉,表示供先人在阴间花销。清明节的祭祀是扫墓,给墓堆添土,在坟盘内植树,表示的是活着的人在修建自己的住宅时联想到先人,也要为先人修缮和美化住宅。“七月十五”的祭祀,是用新麦面做成的面羊,面鱼和已成熟的鲜美瓜果供献到墓前,表示的是与先人们共享丰收的喜悦。“十年一”的祭祀是买上代表阴间布料的五色纸,在上面分别写上各个先人的名字,拿到坟盘内烧掉,表达的是活着的人在置办过冬御寒之物时联想到先人,也给先人送去过冬御寒之物的意思。而清明节这个节日,在尧舜时代就已创立,本来只是表示农时农事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这24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从名称就可以看出,这24节气都是人们对气候状况的直观描述。清明二字的含意,是表示从这一天开始天气日渐清澈,阳光日渐明亮,寒暖多变的二月已去,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已到来。清明节本不是祭祀的节日,将清明日规定为祭祀节,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这是发生在我们山西的事。晋文公是晋献公的一个儿子,名重耳,为了避难,在国外流亡十九年,六十二岁才返回晋国得到君位,后人称他为晋文公。他流亡时,随从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忠心护卫他。复国途中,另一位随从叫咎犯的以自己护卫有功,婉转地要求晋文公封赏,晋文公答应了。介子推对咎犯的要赏行为嗤之以鼻,觉得若与这样的人同朝为官是一种羞耻,决计隐居,背上母亲上了绵山。晋文公封赏有功之人时介子推不在身边,后又由于战争发生忙于打仗,因而对介子推没有及时加封。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觉得自己错了,派人召介子推,召不到,于是他全国悬赏,对能找回介子推的人要封上卿,赏万金。有个人在绵山上碰见了介子推,但没有认出来,又让介子推躲进了山的更深处。他醒悟过来后,想出 了一个逼迫介子推自动出山的主意,就是放火烧山。结果大火熄灭后,他只见到介子推及其老母被烧枯的尸体。那一天正是农历立春节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清明节的前一天。晋文公闻讯大为悲愤,诏令全国在这一天禁止燃火,连煮饭的火也禁止。人们只得吃寒食。于是山西民间便有了寒食节(简称寒节)这个习俗。山西百姓也叫“一百五日”,至今都过这个节。晋文公又于寒食节的第二天亲率群臣到绵山为介子推筑坟立庙,并下令将绵山改成介山,将附近的城邑改称介休,以纪念介子推这位有功于国的贤达。从此,清明节便成了祭祀死者的官定日。凡对不是自己的祖先却是为国为民而奋斗献身的社会贤达的祭祀,就都在清明节这天举行,而所举行的活动就是为死者修坟,在坟盘植树。后来,这种官定的祭祀节流传到民间,虽官方并不强制,但它迎合百姓的心愿,所以百姓也在清明节举行对自己祖先的祭祀活动,于是清明节演变成了民俗的祭祀节。2008年,国家立法决定清明节为公休日,以便百姓祭祀,这是又恢复了“清明”作为祭祀节的官制地位。然而,由于近百年的文化破坏,致使现今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们对民俗祭祀知识特别是清明节的祭祀知识知之甚少,往往在清明节要燃火烧纸。政府有关部门为防火灭火,每到清明节都付出大量人力物力予以监督。但因为各家各户的坟盘过于分散,监督人员力量有限,难免顾此失彼,所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火灾发生,造成损失。实在令人痛惜!如果各家各户都不在坟盘燃火烧纸,那该多好啊!我们应该懂得,春节的祭祀是在深冬(个别年是在初春),水旺火死,野外烧纸引不起火灾。“七月十五”是在初秋,金旺水相火囚,野外烧纸也不会引起火灾。“十年一”是在初冬,水旺火死,野外烧纸也不会引起火灾。而清明节是在春三月,水休木旺火相,一旦在野外烧纸,极易引发火灾。我们的先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做了“寒食节” 的规定,清明节的祭祀只允许修坟、植树,不让烧纸。如今,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恢复清明节祭祀不点火的习俗。我们山西是清明节祭祀的始发地,有责任率先在清明节的祭祀中禁止点火,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必须乐而为之。如有必要,省人大应当立法,以便依法行事。

特此倡议,诚待三晋父老乡亲都来响应。

忻府区文联前主席 李谦和 谨陈

2011年3月6日写于九思堂

关于清明节“修坟植树”文明祭祀的倡议书

2011-03-15 12:14:40  来源:山西新闻网忻州频道  作者:李谦和

三晋父老乡亲们:

大家好!

美好幸福的新春佳节已经顺利度过了,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即将来临。在此,我谨向尊敬的父老乡亲们发一个倡议,从今年开始,在清明节举行祭祀时不要烧纸,只用修坟、植树来纪念祖先,表达哀思。

我们山西是华夏民族的发祥地。祭祀祖先是我们优秀的民俗传统。现在我们山西省沿用的祭祀节共有四个:春节、清明节、中元节(七月十五)、十年一(十月初一日)。远古时候,人们祭祀祖先,是在先人的忌日举行。现在民间一般也为死者过头周年,三周年。这种祭祀是各户各家自家的祭祀日,表达的是活着的人对死者的思念。而春节、清明节、“七月十五”、“十年一”这四个祭祀日,是千家万户都普遍遵循的规矩,表示的主要是活着的人对已故亲人的孝敬与关心。这四次祭祀的内容和形式各有特点:春节时,活着的人全家欢聚,享受天伦之乐。愿将这种幸福与先人共享,于是在除夕安神的同时把先人的牌位立起,表示把先人的灵魂请回家一起团聚,一日三餐供奉,活着的人吃什么,也供献先人什么。到正月初三日送素,表示把先人的灵魂送往阴间。同时,拿上纸做的金银财宝到坟头烧掉,表示供先人在阴间花销。清明节的祭祀是扫墓,给墓堆添土,在坟盘内植树,表示的是活着的人在修建自己的住宅时联想到先人,也要为先人修缮和美化住宅。“七月十五”的祭祀,是用新麦面做成的面羊,面鱼和已成熟的鲜美瓜果供献到墓前,表示的是与先人们共享丰收的喜悦。“十年一”的祭祀是买上代表阴间布料的五色纸,在上面分别写上各个先人的名字,拿到坟盘内烧掉,表达的是活着的人在置办过冬御寒之物时联想到先人,也给先人送去过冬御寒之物的意思。而清明节这个节日,在尧舜时代就已创立,本来只是表示农时农事的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这24个节气是: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从名称就可以看出,这24节气都是人们对气候状况的直观描述。清明二字的含意,是表示从这一天开始天气日渐清澈,阳光日渐明亮,寒暖多变的二月已去,生机勃勃的阳春三月已到来。清明节本不是祭祀的节日,将清明日规定为祭祀节,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这是发生在我们山西的事。晋文公是晋献公的一个儿子,名重耳,为了避难,在国外流亡十九年,六十二岁才返回晋国得到君位,后人称他为晋文公。他流亡时,随从中有一个叫介子推的,忠心护卫他。复国途中,另一位随从叫咎犯的以自己护卫有功,婉转地要求晋文公封赏,晋文公答应了。介子推对咎犯的要赏行为嗤之以鼻,觉得若与这样的人同朝为官是一种羞耻,决计隐居,背上母亲上了绵山。晋文公封赏有功之人时介子推不在身边,后又由于战争发生忙于打仗,因而对介子推没有及时加封。有人为介子推鸣不平,晋文公觉得自己错了,派人召介子推,召不到,于是他全国悬赏,对能找回介子推的人要封上卿,赏万金。有个人在绵山上碰见了介子推,但没有认出来,又让介子推躲进了山的更深处。他醒悟过来后,想出 了一个逼迫介子推自动出山的主意,就是放火烧山。结果大火熄灭后,他只见到介子推及其老母被烧枯的尸体。那一天正是农历立春节后的第一百零五日,清明节的前一天。晋文公闻讯大为悲愤,诏令全国在这一天禁止燃火,连煮饭的火也禁止。人们只得吃寒食。于是山西民间便有了寒食节(简称寒节)这个习俗。山西百姓也叫“一百五日”,至今都过这个节。晋文公又于寒食节的第二天亲率群臣到绵山为介子推筑坟立庙,并下令将绵山改成介山,将附近的城邑改称介休,以纪念介子推这位有功于国的贤达。从此,清明节便成了祭祀死者的官定日。凡对不是自己的祖先却是为国为民而奋斗献身的社会贤达的祭祀,就都在清明节这天举行,而所举行的活动就是为死者修坟,在坟盘植树。后来,这种官定的祭祀节流传到民间,虽官方并不强制,但它迎合百姓的心愿,所以百姓也在清明节举行对自己祖先的祭祀活动,于是清明节演变成了民俗的祭祀节。2008年,国家立法决定清明节为公休日,以便百姓祭祀,这是又恢复了“清明”作为祭祀节的官制地位。然而,由于近百年的文化破坏,致使现今的人们特别是青年们对民俗祭祀知识特别是清明节的祭祀知识知之甚少,往往在清明节要燃火烧纸。政府有关部门为防火灭火,每到清明节都付出大量人力物力予以监督。但因为各家各户的坟盘过于分散,监督人员力量有限,难免顾此失彼,所以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火灾发生,造成损失。实在令人痛惜!如果各家各户都不在坟盘燃火烧纸,那该多好啊!我们应该懂得,春节的祭祀是在深冬(个别年是在初春),水旺火死,野外烧纸引不起火灾。“七月十五”是在初秋,金旺水相火囚,野外烧纸也不会引起火灾。“十年一”是在初冬,水旺火死,野外烧纸也不会引起火灾。而清明节是在春三月,水休木旺火相,一旦在野外烧纸,极易引发火灾。我们的先人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做了“寒食节” 的规定,清明节的祭祀只允许修坟、植树,不让烧纸。如今,我们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恢复清明节祭祀不点火的习俗。我们山西是清明节祭祀的始发地,有责任率先在清明节的祭祀中禁止点火,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必须乐而为之。如有必要,省人大应当立法,以便依法行事。

特此倡议,诚待三晋父老乡亲都来响应。

忻府区文联前主席 李谦和 谨陈

2011年3月6日写于九思堂


相关内容

  • 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
  • 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 清明节主题活动总结(一)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期间,根据中央文明委<关于在清明节期间广泛开展缅怀祭奠革命先烈活动的通知>精神,社区把"祭先烈"活动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力抓手,通过组织宣传.开展不同形式的祭扫活动,弘扬中华民 ...

  • 2009年度林业局宣传工作总结
  • 2009年是我市建设生态文明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突破xx”战略的关键一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林业“三大体系”建设,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为“突破xx”提供生态保障,今年的林业宣传工作紧紧围绕着市农村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按照年初制定的林业宣传工作要求,广泛地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 ...

  • 2013年林业局宣传工作总结
  • xx年是我市建设生态文明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落实“突破xx”战略的关键一年,为了进一步加强林业“三大体系”建设,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步伐,为“突破xx”提供生态保障,今年的林业宣传工作紧紧围绕着市农村工作会议的工作部署,按照年初制定的林业宣传工作要求,广泛地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好宣 ...

  • 扫墓倡议书
  • 篇一: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 西宁市第二十五中学 关于清明节文明祭扫倡议书 亲爱的老师.家长.同学: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我们又迎来缅怀先辈.祭奠逝者.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为秉承传统,倡导文明祭扫,使清明节成为文明健康.内涵丰富.节俭环保的节假日,我们倡议: 一.文明祭祀 大力提倡鲜花祭奠 ...

  • 文明祭扫清明新风活动倡议书
  • 关于开展"文明祭扫.清明新风"活动的 倡 议 书 各位同志:大家好! 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传统节日,也是国家法定的节假日.为让文明祭扫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发追求和自觉行动,营造文明祭祀的良好风尚,值此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们向全体职工发出如下倡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 ...

  • 府后社区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实施方案
  • 英雄中路街道府后社区 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主题活动 实施方案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大自然的季节.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的思想 ...

  • 社区我们的节日.清明活动实施方案
  • 黄花井社区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 主题活动实施方案 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大自然的季节.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不断提升辖区居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着力营造文 ...

  • 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  广大市民朋友们:   清明节即将来临,它是我国传统节日,已列入国家法定假日。是进行祭奠活动的高峰期,人们将以各种方式缅怀英烈、祭奠逝者、祭扫灵墓、悼念先人、寄托哀思,表达怀念之情,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然而,以往每到清明等祭祀时节,烧纸焚香祭奠之风愈演愈烈,大街小巷路口、江堤、野外墓地、纸制冥品 ...

  • 2015清明节文明祭祀倡议书
  • 全县人民群众朋友们: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即将到来,在这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时节,为弘扬文明.低碳.节俭.安全的现代祭祖新风,确保清明节祭扫安全.有序进行,县文明办向全县广大群众发出倡议: 一.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文明祭祀新风.发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从俭祭奠.摒弃祭祖焚烧纸钱香烛.燃放鞭炮等陈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