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道教茅山上清派论坛-- 茅山派

茅山宗派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

弘景。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他继承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

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

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

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日渐扩大,唐宋时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

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

敕封茅山长生之林,禁止樵采、田猎。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当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①之誉。

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室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哲宗曾召他为皇后孟氏治病。绍圣

四年(10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

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死后,徽宗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

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②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

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

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

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

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

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

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主要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宝经、三皇

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

李含光等人的弘扬而渐定型。

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华阳宫附近有陶弘景炼丹遗址,梁武

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炼丹药,唐玄宗、宋徽宗亦对茅山道士炼丹极感兴趣。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有吟咏茅山炼丹遗址的

诗篇近二百首。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

,施行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教理和规范化的宗教仪轨。不少道士长于撰述,直到宋元时期。还有杜道坚、

张雨以玄理诗文名世。笪蟾光《茅山志?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收有《上清大洞宝经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

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茅山道书目四十部。该

宗著述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冠。

在中国道教史上。茅山宗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隋唐时期成为道教的主流,而且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也有较大贡献

,组织制度也较健全。因而它在诸符箓派合并为正一道之前,能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合并以后,又能

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代。

茅山宗派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它的实际开创者是陶

弘景。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归隐茅山,自号“华阳隐居”。他继承杨羲、许谧所传上清经,悉心搜求散失的杨、

许手书上清经诀真迹,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以及《登真隐诀》《真灵位业图》等二百

余卷道经,弘扬上清经法。经他及众弟子数十年的苦心经营,上清派的教理和组织逐渐完备。实际上,当时茅山已成为道

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自陶弘景以后,茅山宗人才辈出,其影响日渐扩大,唐宋时期益盛。唐代茅山道士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李含光

等,极得唐宗室的尊崇。他们时被礼请入京,或问道,或建醮,出入禁中,备受礼遇。朝廷又常为茅山宗建观、赐田产,

敕封茅山长生之林,禁止樵采、田猎。唐代社会上最显要的道士多来自茅山。当时有“茅山为天下道学所宗”①之誉。

宋代茅山宗历代宗师多得宋室所赐“先生”称号,至刘混康任嗣法宗师时臻于极盛。哲宗曾召他为皇后孟氏治病。绍圣

四年(1097),敕命江宁府将其所居茅山潜神庵扩建为元符观。徽宗即位后,敕令扩建元符观为“元符万宁宫”,并赐刘

混康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剑,又亲书《度人经》《清净经》《六甲神符》赐之。刘混康死后,徽宗追赠为“葆真观妙冲和

先生、太中大夫”。“三茅崇奉之严,未有盛于斯时也”。②茅山宗从南朝梁至北宋,鼎盛数百年,一直为道教主流。

南宋以后,逐渐衰微,但仍传承不绝,且时有高道名于世。至元代,名道士杜道坚入觐元世祖,奉玺书提点道教,住持

杭州宗阳宫,皇庆元年(1312),仁宗授号“隆道冲真崇正真人”。其后,又有茅山道士张雨,以能诗善画享誉于元后期

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元室封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总领三山符箓,茅山宗上清宗坛归并入正一道。它

作为道教的一宗,虽仍有传承,但已是强弩之末了。

据《茅山志》载,茅山宗共有嗣法宗师四十五代。第一代称太师,第二代称玄师,第三代称真师,其后各代皆称宗师。

嗣法宗师的绝大多数皆出身茅山附近的句容、丹阳、溧水、金坛等县世代崇道的隐逸之家,自幼受道教的熏陶。嗣法宗师

的传授,宋徽宗以前,一般以杨羲、许穆、许翙所传上清经箓为凭。自刘混康获得朝廷赏赐的九老仙都君玉印和玉剑后,

嗣法宗师的传法信物增添了印剑。现九老仙都君玉印、玉圭、哈砚、玉符四宝仍藏茅山道院,为“镇山四宝”。

茅山宗崇奉元始天尊为最高神。主要传承、修习杨羲、许谧、许翙所造的《上清大洞真经》,同时也兼习灵宝经、三皇

经及天师道经戒法箓。修持方法以思神,诵经为主,修炼理论在陶弘景时已基本形成,后经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

李含光等人的弘扬而渐定型。

茅山宗也提倡炼丹。该宗历代修习的《真诰》载有不少炼丹服食成仙的故事。茅山华阳宫附近有陶弘景炼丹遗址,梁武

帝曾服食陶弘景所炼丹药,唐玄宗、宋徽宗亦对茅山道士炼丹极感兴趣。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有吟咏茅山炼丹遗址的

诗篇近二百首。

茅山道士在道内称上清弟子,或三洞弟子,以出家居道观修炼为主,并注重文化和宗教道德修养。钻研道经,遵守法戒

,施行斋醮多依古法。茅山宗有比较系统的教理和规范化的宗教仪轨。不少道士长于撰述,直到宋元时期。还有杜道坚、

张雨以玄理诗文名世。笪蟾光《茅山志?真人著述经忏道书》收有《上清大洞宝经篇目》百部,《上清二十四高真玉箓》一

部,《上清大洞宝箓篇目》三十五部,《众真所著经论篇目》六十二部;郑樵《通志?艺文略》著录茅山道书目四十部。该

宗著述宏富,为前期诸道派之冠。

在中国道教史上。茅山宗有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在隋唐时期成为道教的主流,而且对道教理论和修炼方术也有较大贡献

,组织制度也较健全。因而它在诸符箓派合并为正一道之前,能与龙虎宗、阁皂宗鼎立为符箓三宗之一,合并以后,又能

以小宗单独承传,直至近代。


相关内容

  • [玄门日诵早晚功课经]与正一道教
  • 任宗权 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于元代中后期形成后,一直流传至今.正一道的形成,以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封张陵第三十八代孙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为标志.该年元成宗在已授张与材管领江南诸 ...

  • ? 道医学堂丨魏晋南北朝道教医学
  • 2016-12-26 点蓝字收藏? 道医 中国道医 这里没有鸡汤.偏方.谣言.广告,只有可信赖的道家健康养生知识! 魏晋南北朝道教医学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 点击下面链接: ? 免费结缘2017丁酉鸡年道家春节对联福字,数量有限,先到先得! 这一时期道教医学体现了鲜明的道教特征,即把医术成为道教不可或 ...

  • 观[道士下山]有感
  • 自从陈凯歌电影<道士下山>7月3日全国公映,王宝强的"傻笑".林志玲的"偷情".郭富城和张震两大男神的"不离不弃"--让陈凯歌收获高票房,也得到了潮水般的差评.然而,通过此片的公映,本就鲜为被世人了解的道教又一次陷入了舆论的漩涡 ...

  • 茅山有道1
  • 茅山有道 傅长胜 一 在南京生活二十多年了,经常听同事说起茅山,但是入耳的总是那么淡淡的谈浅浅的说,没有诱惑,缺乏吸引,茅山在我的心上只是可有可无.可去可不去的一个地名而已,所以就一直这么蹉跎着,二十多年与近在一个多小时车程的茅山失之交臂. 那天,我们来到了茅山. 走下车,步入大门,抬眼望去,就见高 ...

  • 道教的创立与发展宋乾元
  • 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姓名:郭振飞 学号: 11411507 论文摘要: 道教发源于原始社会,战国时期由老子集大成于一身,创立道家学派.至汉朝时,早期道教综合多种思想应运而生.魏晋时期道教逐渐理论化,而在唐宋时期,得到统治者支持的道教蓬勃发展,金元时期道教形成了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明代 ...

  • 河南济源王屋山旅游风景区导游词
  •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道教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根深蒂固,自唐代开始已经形成了各路神仙修行居住的洞天福地,计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些均被称为天下名山,而今天我要带大家前去游览的是被列为"天下第一洞天"的王屋山. 王屋山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总面 ...

  • 道教文化十则讲义
  • 一,历史渊源 道教乃中国之国教.其历史渊源甚是久远.直可以追溯至远古先民时期.云笈七鉴曰.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五帝之一的黄帝,即是道教之始祖.亦是华夏民族之共同宗祖.故道教自一开始,便与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息息相关,从而奠定其国教之地位与基础.上古时期虽然没有道教之创立,然其巫觋祭祀,崇 ...

  • 中國道教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
  • 洞天福地就是地上的仙山,它包括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構成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體部分.除此之外,道教徒還崇拜五鎮海瀆.三十六靖廬.二十四治等,中國五嶽則包括在洞天之內. 洞天福地多系實指.歷代道士多往其間建宮立觀,精勤修行,留下不少人文景觀.歷史文物和神話傳說. 十大洞天 <天地宮府圖 ...

  • "红领巾寻访党的足迹"小记者寻访活动方案
  • "红领巾寻访党的足迹"活动方案 茅山中心小学‚雏鹰假日小队‛ 一.活动目的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曾赢得了"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等美誉:茅山,是神圣的革命圣地,茅山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六大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