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史研究
军事历史2014年第2期
摘要: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武装力量出师作战情况受到美国的关注。八路军出师前,美国就认识到
中共武装力量与抗日的关系密不可分,认为它将影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并希望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八路军出师后,美国认识到中共武装力量的潜力和优势,关注政局的发展变化,在保持表面中立的
同时开始向中日双方表态、保持对中国的暗中援助;新四军出师后,其战术、作战方针和精神状态表现
出相当的活力和潜力,美国意识到中共将可能取代国民政府,因而加强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并使援助公开化。
关键词:抗日战争史中美关系八路军新四军
中图分类号:E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83-(2014)02-0023-06
USPolicy
Adjustment
towardtheArmedForces
oftheCPCatthebeginningoftheAnti-Japanese
War
抗战初期美国对中共武装力量的关注及政策调整木
口
董
莹
七七事变爆发后,武装力量出师抗战问题就摆在国共两党面前,美国不仅关注国民政府
抗战,也关注中共各武装力量的军事、政治动向,其对华政策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共武装力量出师抗日有关。
一、中共武装出师前美国的对华态度
西安事变之后,美国曾一度关心中共武装力量情况,主要担心中共势力会否威胁国民政府等问题。对西安事变的关注因抗战前的紧张局势而渐次消减。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后,出于对战局的关注,美国又开始留心中共的军事、政治动向,主要表现为对七七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的反应和对国共关系的关注。
第一,针对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的反应,美方有关人士陆续发表意见。七七事变发生的
第二天,中共方面发表抗日通电。但面对战和问题,蒋介石起初的态度并不坚决。而美国对事变作出的一个反应是:国民政府应当注意中共的抗日通电。美国的一位时局分析人士称,“如果国民政府按原计划放弃华北且不抵抗日本侵略的话,国民政府的生存将遭受严重危害”,因为“西北的共产主义武装力量原本将并入国民政府军队,不抵抗则会疏远这些共产主义武装”。国民政府采取对日抵抗的行动有助于拉近中共武装力量,借机把共产主义武装力量纳入国民政府军队的控制,国民政府要想白保,就必须妥善处理国共关系,联合中共武装力量积极对日作战。这位分析人士的意见在1937年7月12日经由美国驻华大使馆顾问贝克转达给了美国务院。④
第二,基于对七七事变的认识,美方开始留心中共武装力量的作战动向和国共之间的战时关系。例如,1937年8月9日,美国务卿赫尔就曾给驻汉口领事卓思林派发任务,指示其查清一则有关“共产党军队正从陕西出发进军绥远”的新闻报道是否属实,虽然此时的八路军尚未改编,但这项指示显示出美国对中国共产党军事行动的密切关注。19日,詹森发回消息
¥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社科委托项目《中国新四军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
liSZt020)的阶段性成果。
①The
Counselor
ofEmbassyinChhaa(Peck)totheSecretaryofState.July12,1937,ForeignRelaObnsoftheUnited
States(hereaftercitedasFROS),V01.3,PP.138—139.
一23—
万方数据
军事历史2014年第2期
证实上述情报,“中国的共产主义部队已经在绥远向察哈尔前线行进准备采取军事行动”。该则消息同时指出,国共此时正“统一成一个广泛的战线”。26日,另有情报指出毛泽东在国民政府新成立的国防委员会中被授职,而国民政府方面也将释放关押多年的中共政治犯陈独秀。对于这些举措,美国观察人士认为,“意义在于暗示国民政府对中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m这些现象将有益于美方期待的“容共”局面的出现,如此,将会增加日本的忧虑,有助于将战争矛头更大程
度地引向共产主义,转移中日间的矛盾冲突,不
危及国民政府的存亡。
以上说明,中共武装力量正式出师之前,美方收集得到诸多信息显示:中日战争是国民政府收纳中共武装力量的好时机。鉴于此情,为了稳住亲美的蒋介石,美国鼓励其坚持抗战,同时保持观望战局的姿态,期待国民政府协调内部纷争、借战争之机吸纳中共及各方武装力量。而对国民政府自主领导下的联合抗战,美方感到较为乐观。故这段时期,美国未作出向国民政府出手相援的决定,对外言论也更多回避远东战局本身,仅以保护侨民为名呼吁和平。
二、中共武装出师后美国暗中及公开援助国民政府政策的逐渐形成
1937年八九月间,八路军三个师先后开赴抗日前线。9B13日,詹森向美国务院发回了有关改编八路军的消息:
“经官方资料证实,军事委员
会已经认命朱德为西北中国共产党军队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该军队已经改编为第八路军,成为政府军的一部分。”㈢这是美国官方正式得到八路军确切消息的较早记录。随着八路军的出师,美国官方和舆论都对中共武装力量投以更多关注。
第一,美方开始关心八路军的实际作战表现
及其对战局的影响。相比官方而言,舆论反应较快。例如,1937年11月3日《纽约时报》报道了八路军发言人秦邦宪在日军近逼太原时发表的言论,称“就算日军占领了太原”,八路军也“不打算从当前所在的陕西撤退”,对于作战形势,他“乐观地表示,由于大规模的训练、组织和人民的相助,其军队有能力守住自己的地盘”。这则消息间接报道了八路军的作战形势,更向美国舆论展示出中共方面的乐观和自信。
官方方面,1938年春,作为罗斯福特使来到中国的卡尔逊走访了八路军内部,其获取的信息一24一
万方数据
战争史研究
由詹森传递回美国务院。4月19日,詹森发回信息称山西的村民被当地中共“彻底调动”,
“接受
游击战术训练”,这一方法有效阻断了日本对铁路交通线外的有效控制:@卡尔逊还评价八路军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新的潜力”㈤,并且“吁请美国援助中国”,尤其是“英勇善战的中国共产党人”@。1938年2月7日,罗斯福会见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时表达了他的个人意见,认为增强游击军队“必能收效”@。由此可以推测,美方认为中共武装战术可取、且战绩可嘉。
第二,随着八路军的出师,美国对国民政府
如何处理国共关系问题保持关注。1937年9月13日,美驻苏代办韩德逊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如果南京政府能“不歧视”中共并且“坚持抗日”,它就能“借助”中共的力量,反之如果南京政府想停战,如何应付中共将是一个问题。而根据韩德逊掌握的消息,南京政府“已经放弃了驱散中共军队的计划”。④而据美方掌握的部分有关中共的消息,中共的“军队在前线待命”。@在国民政府领导下有望出现统一战线一致抗日的局面,这是符合美国期望的。
第三,美方较早认识到了八路军出师给战局中的日本带来的影响。1937年10月18日,美国人在上海办的《大美晚报》发表时评称,八路军“组织大队武装农民从事游击战争”,这是日本之“最忌”。12月13日,美驻华大使馆顾问罗赫德向国务院汇报称,“持续收到日军在河北和山西作战遇到困难的消息”。事实上,中共武装力量的军事活动确实让日本感受到了威胁,对战况构成影响。22日,日本制定方针,接受公正的第
①TheAmbassadorinChinafJohnson)to
theSecretaryof
State.August26,l
937,FlWS,v01.3,P.479.
②TheAmbassadorinChina(Johnson)to
theSecretaryof
State.September13,1937,FRUS,V01.3,P.522.
⑨The
Ambassadorin
China(Johnsonl
to
theSecretaryof
State.April
19,1938,FRUS,V01.3,PP.153-154.
④[美]埃文斯・卡尔逊:《外国人看中国抗战:中国的
双星》,109、110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⑤王真:
《没有硝烟的战线:抗战时期的中共外交》,
25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⑥《抗日战争》,第4卷,352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⑦TheChargeintheSoviet
Union(Henderson)to
the
SecretaryofState.September20,1937,FRUS,V01.3,PP.538—541.
⑧111e
ConsulGeneralat
Hankow(Josselynlto
theSecretary
of
State.September24,1937,FRUS,、b1.3,PP.548.549.
战争史研究
三国从中斡旋。④日本作战策略在10月间发生了少许转变。
伴随着八路军出征,美国观察中国国内局势得到的信息是:中共武装力量的战术、战绩有潜力,可借鉴,有成效;国共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同时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势力与国民政府有矛盾也有服从;中共武装力量对日军构成的影响不可忽视,中国军队在1938年春季之后显示出持续作战的强大耐力改变了日本的作战策略。总的来说该时期的美国仍然在危机感中酝酿远东政策可能的改变。具体表现为:当收到中国的求援时,美国答复称护送军火将“引起战事”,“人
民不许”,希望中国“稍加忍耐,继续抵抗”,
始终推脱采取实质性援助措施。
但是,该阶段美国对战争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937年8月27日,美国驻日大使格鲁仍然向国务卿赫尔建议“保持完全中立”。但9月2日,赫尔对此项建议给出不同意见的批复,认为“不想因为担心战争某方或双方的不悦而左右美国的决定”。赫尔指出要向日本示意:“日本目前所奉行的政策正在毁灭世界的和谐,使自己逐渐在世界人民心目中成为不信任、猜疑、普遍憎恶的对象,并将作为罪魁祸首遭到排斥。日本将不知要花费多少年的时间积德行善,才能洗清这一切。”④可见1937年9月初,在美驻日大使格鲁还坚持绝对中立的时候,美国官方对战争的立场已经开始趋向明确了。
中共武装力量中,继八路军之后,新四军于1937年10月改编完成,并在1938年春出师作战。作为中共武装力量的又一重要动向,新四军及其改编过程、活动状况和对战局的影响也日渐受到美方关注。
第一,美国留意新四军的改编和作战动态。1937年11月3日,詹森发回消息称,“由福建、江西及其它地区的共产主义早期部队在汉口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名为新编第四路军”@。自此,新四军进入美国官方的视野。当日,
《纽约时报》
的一篇报道刊登了有关新四军改编的更为详细的消息,包括其规模、构成、指挥官员等,该则报道表现出美国国内舆论对新改编的新四军的兴趣。有关作战动态,新四军开入战区准备作战、与百姓合作破坏交通、抵御日军包围等军事行动得到了美方舆论的报道。同时,其舆论对于新四军出师作战的战绩也不吝认同。如1939年5月,斯诺在《中国的新四军》一文中这样介绍新四军:“他们的游击支队曾与日本前哨和驻防军在60多
万方数据
军事历史2014年第2期
次小规模战争中交战过,大多数是获得了极大的胜利。”④
第二,随着新四军作战活动和战绩增加,美国官方和舆论越来越多地追踪新四军讯息,有时甚至超过对八路军的关注程度。1939年1月3日,
《大美晚报》记者美国人杰克・贝尔登报道新四军改编与创立情况,当中涉及1937年9月的商议筹备、10月的正式改编、1938年5月的第一次与日军交战等。随后,“经长期布置,更得各地民团之协助,实力甚为雄厚”@。同样,新四军的游击战术、作战方法和精神面貌也相继得到关注。1938年9月18日《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了一篇报道,大力推介游击战术的效用,称其为“真正的智慧”,“得到了乡村民众的支持”。@同时,称赞新四军与群众关系“友好”、“信任”、“负责”、“自立”,“具有老红军那种独有的在战斗中英勇献身的精神”等这类话语也见诸美方报端。
第三,美国关注新四军出师后可能引起国共关系的新变化。通过上述美方的报道不难推测,战术合理、重视建立群众基础、组织优良的中共武装很可能在战争过程中通过逐渐壮大声势而威胁国民政府,因此,有报道明确认为新四军是“忠诚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固但同时,中共武装力量的壮大也不能不让美国警觉。1938年7月,据国民政府内部向美国传递的消息,汉口陷落后,“国民政府会越来越受制于共产党领袖”,因为“共产主义已经以游击形式在沦陷区蔓延”。这类消息表明,国共力量对比可能出现消长、国民政府内实力不集中等问题在新的战争局势下日益凸显,美国对中国会否被共产主义占领的担心则随之俱增。
在上述各情况下,加上日本侵略危及美国利益、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局势演变等因素的共同作
①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史》,第l卷第2分册,1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②《抗日战争》,第4卷,271页。⑨TheAmbassador
in
China(Johnson)to
theSecretaryof
State.November3,1937,FRUS,V01.3,p.655.
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编审委员会:《新四军参考资料(1)》。27、28、29页。
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编审委员会:《新四军参考
资料(1)》,49页。
⑥JonathanB.Bingham.JapanLearnsthataConquerorMustWinmorethanLandPeopleMakeaCountry.TheWashingtonPost,
September18,1938.
⑦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编审委员会:《新四军参考
资料(1)》,22页。
一25—
军事历史2014年第2期
用,伫足一年之久的美国终于在1938年7月实现了援助国民政府行动的公开化突破。1938年6月,日本空军多次无差别轰炸中国广州的非军事目标,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以此为机,7月1日,美国务院军品管制司司长格林向美国飞机制造商和出口商发布了一则禁运通知,称“国务院将极不乐意签发任何授权直接或间接地向那些正使用军队攻击平民百姓的国家出口任何飞机、航空武器、飞机引擎、飞机部件、航空设备附件或飞机炸弹的许可证”,是为“道义禁运”。㈨与口头的道义呼吁相比,“道义禁运”实现了对日采取有实质意义的限制性措施,也成为美国远东政策公开转变的表现,此后,美国援助国民政府的态度也逐渐明确化。物资援助方面,7月23日,美国务卿赫尔和副国务卿韦尔斯签字认可了一份文件,文件指出:美国应该在“避免卷入冲突的限度内”,“全面探讨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的可能性”。②当月,美财长摩根索访欧期间会见顾维钧,“表示愿意促成美国对华贷款”。@12月中旬,美国宣布对华借款,到1939年2月,中美桐油借款合约正式签订,美国兑现了对中国的第一项贷款援助。
总的来说,在抗战初期,美国关注中国局势尤其是中共武装力量动向带来的局势变化,其对华援助政策也在准备酝酿出台。蒋介石是国民政府中的亲美派,在实力纷争的战争局势下,稳住蒋介石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稳住美国在华利益。在中共武装力量出师作战前后,美国始终关注中国国内政治局势演变并思考相应政策措施。八路军出师前,美国就认识到中共武装力量与抗日的关系密不可分,认为其必将影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希望保住国民政府;八路军出师后,美国立刻认识到中共武装力量的潜力和优势,关注政局的发展变化,在保持表面中立的同时开始向中日双方表态、保持对中国的暗中援助;新四军出师后,其战术、作战方针和精神状态表现出相当的活力和潜力,美国逐渐意识到中共取代国民政府的可能,因而加强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并使援助公开化。
由此可见,美国该时期对华政策的宗旨并非单纯地结束战争、恢复和平,而是帮助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中国站住脚。这一意图在抗战末期得到更透彻的显现:在日本即将投降之时,美国担心八路军或新四军受降后“整个中国就将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遂决定“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它主张“利用敌人来做守备一26一
万方数据
战争史研究
队,直到我们能将国民党的军队空运到华南,并将海军调去保卫海港为止”,为此,它“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持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㈤这段关于美国帮助蒋介石阻止八路军、新四军受降的记述,揭露了美国借中国抗日战争扶持蒋介石亲美政权、维护美国自身利益的实质,成为为什么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密切关注中国国内局势、以国共武力动向调整对华政策的进一步佐证。
通过上述对美国援助国民政府政策酝酿和出台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抗战
初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相继出兵参战,对打破日本速胜侵略企图发挥了重要作用,更让中国共产党对内对外的影响力加速扩大,足以引起美国的密切关注。
(二)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面对中国复杂的内外形势,美国在中日冲突中的立场是希望保住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三)美国在酝酿出台援助国民政府政策的过程中,考虑希望国民政府一面能抵抗日本侵吞中国、一面能抵御共产主义威胁;然而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中国内外形势让美国不能轻举妄动,只能多次回绝国民政府的援助请求,希望国民政府自主抗战缓解局势;直到中国共产党力量迅速发展的事实战胜了美国的幻想,使美国担心国民政府地位岌岌可危,它才终于借机实现有实质意义的公开援助国民政府的行动。由此可见,自身利益永远是各国采取外交行动的核心追求,对中国来说,全然依靠别国外交帮助是不可取的。抗日战争中,坚持抗战的八路军与新四军的艰苦奋斗、顽强抵抗,为扭转战局、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困难和强敌面前,英勇斗争、奋发图强的精神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保障。
作者:董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
究生
责任编辑:潘宏
①《抗日战争》,第4卷,353页。②陶文钊:《战时美国对华政策》,115页,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20lO。
③《抗日战争》,第4卷,341页。④[美]杜鲁门:
《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71、72页,
北京,三联书店,1974。
战争史研究
军事历史2014年第2期
摘要:抗日战争初期,中共武装力量出师作战情况受到美国的关注。八路军出师前,美国就认识到
中共武装力量与抗日的关系密不可分,认为它将影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并希望维护国民党的统治;八路军出师后,美国认识到中共武装力量的潜力和优势,关注政局的发展变化,在保持表面中立的
同时开始向中日双方表态、保持对中国的暗中援助;新四军出师后,其战术、作战方针和精神状态表现
出相当的活力和潜力,美国意识到中共将可能取代国民政府,因而加强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并使援助公开化。
关键词:抗日战争史中美关系八路军新四军
中图分类号:E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883-(2014)02-0023-06
USPolicy
Adjustment
towardtheArmedForces
oftheCPCatthebeginningoftheAnti-Japanese
War
抗战初期美国对中共武装力量的关注及政策调整木
口
董
莹
七七事变爆发后,武装力量出师抗战问题就摆在国共两党面前,美国不仅关注国民政府
抗战,也关注中共各武装力量的军事、政治动向,其对华政策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中共武装力量出师抗日有关。
一、中共武装出师前美国的对华态度
西安事变之后,美国曾一度关心中共武装力量情况,主要担心中共势力会否威胁国民政府等问题。对西安事变的关注因抗战前的紧张局势而渐次消减。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后,出于对战局的关注,美国又开始留心中共的军事、政治动向,主要表现为对七七事变发生后国共两党的反应和对国共关系的关注。
第一,针对七七事变后国共两党的反应,美方有关人士陆续发表意见。七七事变发生的
第二天,中共方面发表抗日通电。但面对战和问题,蒋介石起初的态度并不坚决。而美国对事变作出的一个反应是:国民政府应当注意中共的抗日通电。美国的一位时局分析人士称,“如果国民政府按原计划放弃华北且不抵抗日本侵略的话,国民政府的生存将遭受严重危害”,因为“西北的共产主义武装力量原本将并入国民政府军队,不抵抗则会疏远这些共产主义武装”。国民政府采取对日抵抗的行动有助于拉近中共武装力量,借机把共产主义武装力量纳入国民政府军队的控制,国民政府要想白保,就必须妥善处理国共关系,联合中共武装力量积极对日作战。这位分析人士的意见在1937年7月12日经由美国驻华大使馆顾问贝克转达给了美国务院。④
第二,基于对七七事变的认识,美方开始留心中共武装力量的作战动向和国共之间的战时关系。例如,1937年8月9日,美国务卿赫尔就曾给驻汉口领事卓思林派发任务,指示其查清一则有关“共产党军队正从陕西出发进军绥远”的新闻报道是否属实,虽然此时的八路军尚未改编,但这项指示显示出美国对中国共产党军事行动的密切关注。19日,詹森发回消息
¥本文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承担的国家重大社科委托项目《中国新四军资料整理与研究》(项目批准号:
liSZt020)的阶段性成果。
①The
Counselor
ofEmbassyinChhaa(Peck)totheSecretaryofState.July12,1937,ForeignRelaObnsoftheUnited
States(hereaftercitedasFROS),V01.3,PP.138—139.
一23—
万方数据
军事历史2014年第2期
证实上述情报,“中国的共产主义部队已经在绥远向察哈尔前线行进准备采取军事行动”。该则消息同时指出,国共此时正“统一成一个广泛的战线”。26日,另有情报指出毛泽东在国民政府新成立的国防委员会中被授职,而国民政府方面也将释放关押多年的中共政治犯陈独秀。对于这些举措,美国观察人士认为,“意义在于暗示国民政府对中共的态度发生了变化”。m这些现象将有益于美方期待的“容共”局面的出现,如此,将会增加日本的忧虑,有助于将战争矛头更大程
度地引向共产主义,转移中日间的矛盾冲突,不
危及国民政府的存亡。
以上说明,中共武装力量正式出师之前,美方收集得到诸多信息显示:中日战争是国民政府收纳中共武装力量的好时机。鉴于此情,为了稳住亲美的蒋介石,美国鼓励其坚持抗战,同时保持观望战局的姿态,期待国民政府协调内部纷争、借战争之机吸纳中共及各方武装力量。而对国民政府自主领导下的联合抗战,美方感到较为乐观。故这段时期,美国未作出向国民政府出手相援的决定,对外言论也更多回避远东战局本身,仅以保护侨民为名呼吁和平。
二、中共武装出师后美国暗中及公开援助国民政府政策的逐渐形成
1937年八九月间,八路军三个师先后开赴抗日前线。9B13日,詹森向美国务院发回了有关改编八路军的消息:
“经官方资料证实,军事委员
会已经认命朱德为西北中国共产党军队总司令、彭德怀为副总司令,该军队已经改编为第八路军,成为政府军的一部分。”㈢这是美国官方正式得到八路军确切消息的较早记录。随着八路军的出师,美国官方和舆论都对中共武装力量投以更多关注。
第一,美方开始关心八路军的实际作战表现
及其对战局的影响。相比官方而言,舆论反应较快。例如,1937年11月3日《纽约时报》报道了八路军发言人秦邦宪在日军近逼太原时发表的言论,称“就算日军占领了太原”,八路军也“不打算从当前所在的陕西撤退”,对于作战形势,他“乐观地表示,由于大规模的训练、组织和人民的相助,其军队有能力守住自己的地盘”。这则消息间接报道了八路军的作战形势,更向美国舆论展示出中共方面的乐观和自信。
官方方面,1938年春,作为罗斯福特使来到中国的卡尔逊走访了八路军内部,其获取的信息一24一
万方数据
战争史研究
由詹森传递回美国务院。4月19日,詹森发回信息称山西的村民被当地中共“彻底调动”,
“接受
游击战术训练”,这一方法有效阻断了日本对铁路交通线外的有效控制:@卡尔逊还评价八路军是“中国抗日战争中新的潜力”㈤,并且“吁请美国援助中国”,尤其是“英勇善战的中国共产党人”@。1938年2月7日,罗斯福会见中国驻美大使王正廷时表达了他的个人意见,认为增强游击军队“必能收效”@。由此可以推测,美方认为中共武装战术可取、且战绩可嘉。
第二,随着八路军的出师,美国对国民政府
如何处理国共关系问题保持关注。1937年9月13日,美驻苏代办韩德逊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如果南京政府能“不歧视”中共并且“坚持抗日”,它就能“借助”中共的力量,反之如果南京政府想停战,如何应付中共将是一个问题。而根据韩德逊掌握的消息,南京政府“已经放弃了驱散中共军队的计划”。④而据美方掌握的部分有关中共的消息,中共的“军队在前线待命”。@在国民政府领导下有望出现统一战线一致抗日的局面,这是符合美国期望的。
第三,美方较早认识到了八路军出师给战局中的日本带来的影响。1937年10月18日,美国人在上海办的《大美晚报》发表时评称,八路军“组织大队武装农民从事游击战争”,这是日本之“最忌”。12月13日,美驻华大使馆顾问罗赫德向国务院汇报称,“持续收到日军在河北和山西作战遇到困难的消息”。事实上,中共武装力量的军事活动确实让日本感受到了威胁,对战况构成影响。22日,日本制定方针,接受公正的第
①TheAmbassadorinChinafJohnson)to
theSecretaryof
State.August26,l
937,FlWS,v01.3,P.479.
②TheAmbassadorinChina(Johnson)to
theSecretaryof
State.September13,1937,FRUS,V01.3,P.522.
⑨The
Ambassadorin
China(Johnsonl
to
theSecretaryof
State.April
19,1938,FRUS,V01.3,PP.153-154.
④[美]埃文斯・卡尔逊:《外国人看中国抗战:中国的
双星》,109、110页,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⑤王真:
《没有硝烟的战线:抗战时期的中共外交》,
25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
⑥《抗日战争》,第4卷,352页,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⑦TheChargeintheSoviet
Union(Henderson)to
the
SecretaryofState.September20,1937,FRUS,V01.3,PP.538—541.
⑧111e
ConsulGeneralat
Hankow(Josselynlto
theSecretary
of
State.September24,1937,FRUS,、b1.3,PP.548.549.
战争史研究
三国从中斡旋。④日本作战策略在10月间发生了少许转变。
伴随着八路军出征,美国观察中国国内局势得到的信息是:中共武装力量的战术、战绩有潜力,可借鉴,有成效;国共之间有合作也有竞争,同时包括共产党在内的各势力与国民政府有矛盾也有服从;中共武装力量对日军构成的影响不可忽视,中国军队在1938年春季之后显示出持续作战的强大耐力改变了日本的作战策略。总的来说该时期的美国仍然在危机感中酝酿远东政策可能的改变。具体表现为:当收到中国的求援时,美国答复称护送军火将“引起战事”,“人
民不许”,希望中国“稍加忍耐,继续抵抗”,
始终推脱采取实质性援助措施。
但是,该阶段美国对战争的态度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1937年8月27日,美国驻日大使格鲁仍然向国务卿赫尔建议“保持完全中立”。但9月2日,赫尔对此项建议给出不同意见的批复,认为“不想因为担心战争某方或双方的不悦而左右美国的决定”。赫尔指出要向日本示意:“日本目前所奉行的政策正在毁灭世界的和谐,使自己逐渐在世界人民心目中成为不信任、猜疑、普遍憎恶的对象,并将作为罪魁祸首遭到排斥。日本将不知要花费多少年的时间积德行善,才能洗清这一切。”④可见1937年9月初,在美驻日大使格鲁还坚持绝对中立的时候,美国官方对战争的立场已经开始趋向明确了。
中共武装力量中,继八路军之后,新四军于1937年10月改编完成,并在1938年春出师作战。作为中共武装力量的又一重要动向,新四军及其改编过程、活动状况和对战局的影响也日渐受到美方关注。
第一,美国留意新四军的改编和作战动态。1937年11月3日,詹森发回消息称,“由福建、江西及其它地区的共产主义早期部队在汉口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名为新编第四路军”@。自此,新四军进入美国官方的视野。当日,
《纽约时报》
的一篇报道刊登了有关新四军改编的更为详细的消息,包括其规模、构成、指挥官员等,该则报道表现出美国国内舆论对新改编的新四军的兴趣。有关作战动态,新四军开入战区准备作战、与百姓合作破坏交通、抵御日军包围等军事行动得到了美方舆论的报道。同时,其舆论对于新四军出师作战的战绩也不吝认同。如1939年5月,斯诺在《中国的新四军》一文中这样介绍新四军:“他们的游击支队曾与日本前哨和驻防军在60多
万方数据
军事历史2014年第2期
次小规模战争中交战过,大多数是获得了极大的胜利。”④
第二,随着新四军作战活动和战绩增加,美国官方和舆论越来越多地追踪新四军讯息,有时甚至超过对八路军的关注程度。1939年1月3日,
《大美晚报》记者美国人杰克・贝尔登报道新四军改编与创立情况,当中涉及1937年9月的商议筹备、10月的正式改编、1938年5月的第一次与日军交战等。随后,“经长期布置,更得各地民团之协助,实力甚为雄厚”@。同样,新四军的游击战术、作战方法和精神面貌也相继得到关注。1938年9月18日《华盛顿邮报》上刊登了一篇报道,大力推介游击战术的效用,称其为“真正的智慧”,“得到了乡村民众的支持”。@同时,称赞新四军与群众关系“友好”、“信任”、“负责”、“自立”,“具有老红军那种独有的在战斗中英勇献身的精神”等这类话语也见诸美方报端。
第三,美国关注新四军出师后可能引起国共关系的新变化。通过上述美方的报道不难推测,战术合理、重视建立群众基础、组织优良的中共武装很可能在战争过程中通过逐渐壮大声势而威胁国民政府,因此,有报道明确认为新四军是“忠诚于抗日统一战线”的,固但同时,中共武装力量的壮大也不能不让美国警觉。1938年7月,据国民政府内部向美国传递的消息,汉口陷落后,“国民政府会越来越受制于共产党领袖”,因为“共产主义已经以游击形式在沦陷区蔓延”。这类消息表明,国共力量对比可能出现消长、国民政府内实力不集中等问题在新的战争局势下日益凸显,美国对中国会否被共产主义占领的担心则随之俱增。
在上述各情况下,加上日本侵略危及美国利益、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局势演变等因素的共同作
①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中国事变陆军作战
史》,第l卷第2分册,131页,北京,中华书局,1981。
②《抗日战争》,第4卷,271页。⑨TheAmbassador
in
China(Johnson)to
theSecretaryof
State.November3,1937,FRUS,V01.3,p.655.
④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编审委员会:《新四军参考资料(1)》。27、28、29页。
⑤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编审委员会:《新四军参考
资料(1)》,49页。
⑥JonathanB.Bingham.JapanLearnsthataConquerorMustWinmorethanLandPeopleMakeaCountry.TheWashingtonPost,
September18,1938.
⑦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编审委员会:《新四军参考
资料(1)》,22页。
一25—
军事历史2014年第2期
用,伫足一年之久的美国终于在1938年7月实现了援助国民政府行动的公开化突破。1938年6月,日本空军多次无差别轰炸中国广州的非军事目标,造成大量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以此为机,7月1日,美国务院军品管制司司长格林向美国飞机制造商和出口商发布了一则禁运通知,称“国务院将极不乐意签发任何授权直接或间接地向那些正使用军队攻击平民百姓的国家出口任何飞机、航空武器、飞机引擎、飞机部件、航空设备附件或飞机炸弹的许可证”,是为“道义禁运”。㈨与口头的道义呼吁相比,“道义禁运”实现了对日采取有实质意义的限制性措施,也成为美国远东政策公开转变的表现,此后,美国援助国民政府的态度也逐渐明确化。物资援助方面,7月23日,美国务卿赫尔和副国务卿韦尔斯签字认可了一份文件,文件指出:美国应该在“避免卷入冲突的限度内”,“全面探讨向中国提供财政援助的可能性”。②当月,美财长摩根索访欧期间会见顾维钧,“表示愿意促成美国对华贷款”。@12月中旬,美国宣布对华借款,到1939年2月,中美桐油借款合约正式签订,美国兑现了对中国的第一项贷款援助。
总的来说,在抗战初期,美国关注中国局势尤其是中共武装力量动向带来的局势变化,其对华援助政策也在准备酝酿出台。蒋介石是国民政府中的亲美派,在实力纷争的战争局势下,稳住蒋介石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稳住美国在华利益。在中共武装力量出师作战前后,美国始终关注中国国内政治局势演变并思考相应政策措施。八路军出师前,美国就认识到中共武装力量与抗日的关系密不可分,认为其必将影响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希望保住国民政府;八路军出师后,美国立刻认识到中共武装力量的潜力和优势,关注政局的发展变化,在保持表面中立的同时开始向中日双方表态、保持对中国的暗中援助;新四军出师后,其战术、作战方针和精神状态表现出相当的活力和潜力,美国逐渐意识到中共取代国民政府的可能,因而加强对国民政府的援助,并使援助公开化。
由此可见,美国该时期对华政策的宗旨并非单纯地结束战争、恢复和平,而是帮助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在中国站住脚。这一意图在抗战末期得到更透彻的显现:在日本即将投降之时,美国担心八路军或新四军受降后“整个中国就将会被共产党人拿过去”,遂决定“利用日本军队阻止共产党人”,它主张“利用敌人来做守备一26一
万方数据
战争史研究
队,直到我们能将国民党的军队空运到华南,并将海军调去保卫海港为止”,为此,它“命令日本人守着他们的岗位和维持秩序”,“等到蒋介石的军队一到,日本军队便向他们投降”。㈤这段关于美国帮助蒋介石阻止八路军、新四军受降的记述,揭露了美国借中国抗日战争扶持蒋介石亲美政权、维护美国自身利益的实质,成为为什么美国在中国抗战初期密切关注中国国内局势、以国共武力动向调整对华政策的进一步佐证。
通过上述对美国援助国民政府政策酝酿和出台过程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抗战
初期,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相继出兵参战,对打破日本速胜侵略企图发挥了重要作用,更让中国共产党对内对外的影响力加速扩大,足以引起美国的密切关注。
(二)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
面对中国复杂的内外形势,美国在中日冲突中的立场是希望保住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三)美国在酝酿出台援助国民政府政策的过程中,考虑希望国民政府一面能抵抗日本侵吞中国、一面能抵御共产主义威胁;然而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中国内外形势让美国不能轻举妄动,只能多次回绝国民政府的援助请求,希望国民政府自主抗战缓解局势;直到中国共产党力量迅速发展的事实战胜了美国的幻想,使美国担心国民政府地位岌岌可危,它才终于借机实现有实质意义的公开援助国民政府的行动。由此可见,自身利益永远是各国采取外交行动的核心追求,对中国来说,全然依靠别国外交帮助是不可取的。抗日战争中,坚持抗战的八路军与新四军的艰苦奋斗、顽强抵抗,为扭转战局、赢得抗战的最后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困难和强敌面前,英勇斗争、奋发图强的精神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保障。
作者:董莹,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
究生
责任编辑:潘宏
①《抗日战争》,第4卷,353页。②陶文钊:《战时美国对华政策》,115页,武汉,武汉
大学出版社,20lO。
③《抗日战争》,第4卷,341页。④[美]杜鲁门:
《杜鲁门回忆录》,第2卷,71、72页,
北京,三联书店,19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