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染色检查

胃镜对诊断各期食管癌无疑是一种肯定的诊断方法,碘染色技术作为胃镜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已受到普遍重视。正常食管鳞状上皮内及细胞间含大量糖原,遇碘后呈棕红色,食管癌细胞内糖原含量少,甚至消失,遇碘后不变色。因此,碘染色可用来检测食管鳞状上皮异常,其黏膜着色程度随上皮病变病理变化程度而不同。碘染色后黏膜的色泽变化,弥补了普通胃镜检查受肉眼观察的不足,成为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检查方法,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标准:内镜下肉眼观察私膜有局部糜烂、斑块、出血灶、颗粒状、增厚、结节、粗糙、凹陷等可疑病变。

排除静脉曲张、进展癌、息肉、溃疡、疝、憩室、平滑肌瘤及既往有甲状腺疾病、碘过敏、孕妇、哺乳期妇女、有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拒绝碘染色检查。入组标准:内镜下肉眼观察黏膜颜色改变、有局部糜烂、斑块、出血灶、颗粒状、增厚、结节、粗糙、凹陷血管结构紊乱等可疑病变[1],而不论有无吞咽哽噎感、食管异物感、食物通过滞留感或胸骨后烧心样疼痛等食管症状的患者。入选患者296例,男167例,女129例;年龄34~82岁,平均年龄59.5岁。按随机方法分为染色组157例和对照组139例,性别、民族、职业、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早期食管癌的定义:癌变局限于黏膜层内,而没有突破黏膜肌层。方法:①染色组处理:常规胃镜(O-lympus Gif-q260)检查后,如果食管黏膜表面混有黏液及食物残渣,用蒸馏水冲洗食管,直至视野清晰可见为止。在可疑病变区常规摄彩色照片2张

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烧心或反酸、吞咽时胸骨后疼痛、咽喉部异物感等。应用电子胃镜,2%复方卢戈氏碘溶液由我院制剂室配制。

1.2 方法:常规胃镜(Olympus-GIF260)检查食管黏膜,若有形态改变如黏膜局部充血、糜烂、粗糙、稍隆起或凹陷等病变,先用清水冲洗,对可疑病灶取图,内镜抵齿状线上方,经活检孔插入喷雾管至贲门,直视下边退镜边注入2%复方卢戈氏碘溶液20ml,使碘液均匀涂布全段食管黏膜表面。持续最佳时间为3-5分钟,对染色效果不佳使可重复染色。仔细观察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正常食管黏膜着色后呈棕褐色,而病变黏膜呈不染色或染色不良。在不染区或染色不良区取图活检送病理学检查。染色结束后,用清水冲洗食管,然后及时吸净胃腔内残留的碘液。

2 结果:

151例中,正常着色者22例,呈深棕色染色像13例,116例表现为对碘不染或染色不良,经病理检查证实,食管鳞癌18例,腺癌1例,其中7例为黏膜内癌,12例已有黏膜下肌层的侵犯,但均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手术证实)。轻中度不典型增生31例

,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其中2例患者选择在内镜下行黏膜下切除,另一位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定期做胃镜检查,未发现病情恶化。

3 讨论

早期食管癌往往无症状,少数有症状的早期食管癌与食管炎等良性疾病的症状极为相似,况且二者在X线和普通内镜下很难区别,造成许多早期食管癌患者延误诊治[1]。文献报道[2]早期食管癌大约4-5年方能发展为进展癌,而重度不典型增生是比较稳定而成熟的发展阶段,逆转可能性较小,它与癌的发现率同在3%-5%范围左右,是癌的后备群体,属癌前病变[3]。因此提高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早期治疗是降低食管癌病死率的有效途径。内镜下食管黏膜卢戈氏碘溶液操作简便,在国外已广泛开展,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

内镜下卢戈氏碘溶液只适用于食管黏膜病变的检查.卢戈氏是一种复方碘溶液,由于人体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中糖原丰富,遇碘呈棕色着色反应。当食管黏膜发生病变时,其糖原的含量发生变化,使染色后的食管呈现深着色、正常着色、浅着色、不着色等几种情况,对于癌组织除黏膜受侵犯造成糖原丢失外,还由于肿瘤组织代谢异常旺盛,糖原的消耗很大,使癌变组织内糖原含量大大减少,甚至消失,因而重度异性增生、癌变的食管黏膜染色后一般表现为不着色或浅着色,与周围正常黏膜呈鲜明对比。20例食管癌染色后病变区19例边缘清晰,1例边缘欠清晰。卢戈氏碘染色只能明确病变的范围,性质还需依靠病理活检来确诊。116例染色不良者有63例为慢性食管炎,占54%,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临床上卢戈氏碘染色具有简单、快捷、经济等优点,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对于有甲状腺疾病、肾病及碘过敏的患者应忌用碘染色,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染色前应将食管黏膜表面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染色后将胃内留有碘的黏液糊吸净。

胃镜对诊断各期食管癌无疑是一种肯定的诊断方法,碘染色技术作为胃镜检查的重要补充手段,已受到普遍重视。正常食管鳞状上皮内及细胞间含大量糖原,遇碘后呈棕红色,食管癌细胞内糖原含量少,甚至消失,遇碘后不变色。因此,碘染色可用来检测食管鳞状上皮异常,其黏膜着色程度随上皮病变病理变化程度而不同。碘染色后黏膜的色泽变化,弥补了普通胃镜检查受肉眼观察的不足,成为早期食管癌的重要检查方法,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

标准:内镜下肉眼观察私膜有局部糜烂、斑块、出血灶、颗粒状、增厚、结节、粗糙、凹陷等可疑病变。

排除静脉曲张、进展癌、息肉、溃疡、疝、憩室、平滑肌瘤及既往有甲状腺疾病、碘过敏、孕妇、哺乳期妇女、有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拒绝碘染色检查。入组标准:内镜下肉眼观察黏膜颜色改变、有局部糜烂、斑块、出血灶、颗粒状、增厚、结节、粗糙、凹陷血管结构紊乱等可疑病变[1],而不论有无吞咽哽噎感、食管异物感、食物通过滞留感或胸骨后烧心样疼痛等食管症状的患者。入选患者296例,男167例,女129例;年龄34~82岁,平均年龄59.5岁。按随机方法分为染色组157例和对照组139例,性别、民族、职业、年龄均无显著性差异。早期食管癌的定义:癌变局限于黏膜层内,而没有突破黏膜肌层。方法:①染色组处理:常规胃镜(O-lympus Gif-q260)检查后,如果食管黏膜表面混有黏液及食物残渣,用蒸馏水冲洗食管,直至视野清晰可见为止。在可疑病变区常规摄彩色照片2张

患者的主要症状为不同程度的上腹部不适、烧心或反酸、吞咽时胸骨后疼痛、咽喉部异物感等。应用电子胃镜,2%复方卢戈氏碘溶液由我院制剂室配制。

1.2 方法:常规胃镜(Olympus-GIF260)检查食管黏膜,若有形态改变如黏膜局部充血、糜烂、粗糙、稍隆起或凹陷等病变,先用清水冲洗,对可疑病灶取图,内镜抵齿状线上方,经活检孔插入喷雾管至贲门,直视下边退镜边注入2%复方卢戈氏碘溶液20ml,使碘液均匀涂布全段食管黏膜表面。持续最佳时间为3-5分钟,对染色效果不佳使可重复染色。仔细观察食管黏膜的颜色变化。正常食管黏膜着色后呈棕褐色,而病变黏膜呈不染色或染色不良。在不染区或染色不良区取图活检送病理学检查。染色结束后,用清水冲洗食管,然后及时吸净胃腔内残留的碘液。

2 结果:

151例中,正常着色者22例,呈深棕色染色像13例,116例表现为对碘不染或染色不良,经病理检查证实,食管鳞癌18例,腺癌1例,其中7例为黏膜内癌,12例已有黏膜下肌层的侵犯,但均未发现有淋巴结转移(手术证实)。轻中度不典型增生31例

,重度不典型增生3例,其中2例患者选择在内镜下行黏膜下切除,另一位患者选择保守治疗,定期做胃镜检查,未发现病情恶化。

3 讨论

早期食管癌往往无症状,少数有症状的早期食管癌与食管炎等良性疾病的症状极为相似,况且二者在X线和普通内镜下很难区别,造成许多早期食管癌患者延误诊治[1]。文献报道[2]早期食管癌大约4-5年方能发展为进展癌,而重度不典型增生是比较稳定而成熟的发展阶段,逆转可能性较小,它与癌的发现率同在3%-5%范围左右,是癌的后备群体,属癌前病变[3]。因此提高早期食管癌和癌前病变的检出率、早期治疗是降低食管癌病死率的有效途径。内镜下食管黏膜卢戈氏碘溶液操作简便,在国外已广泛开展,有助于发现早期食管癌。

内镜下卢戈氏碘溶液只适用于食管黏膜病变的检查.卢戈氏是一种复方碘溶液,由于人体正常食管黏膜鳞状上皮中糖原丰富,遇碘呈棕色着色反应。当食管黏膜发生病变时,其糖原的含量发生变化,使染色后的食管呈现深着色、正常着色、浅着色、不着色等几种情况,对于癌组织除黏膜受侵犯造成糖原丢失外,还由于肿瘤组织代谢异常旺盛,糖原的消耗很大,使癌变组织内糖原含量大大减少,甚至消失,因而重度异性增生、癌变的食管黏膜染色后一般表现为不着色或浅着色,与周围正常黏膜呈鲜明对比。20例食管癌染色后病变区19例边缘清晰,1例边缘欠清晰。卢戈氏碘染色只能明确病变的范围,性质还需依靠病理活检来确诊。116例染色不良者有63例为慢性食管炎,占54%,就说明了这一点。

在临床上卢戈氏碘染色具有简单、快捷、经济等优点,适宜在基层医院推广。对于有甲状腺疾病、肾病及碘过敏的患者应忌用碘染色,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禁用。染色前应将食管黏膜表面用蒸馏水冲洗干净,染色后将胃内留有碘的黏液糊吸净。


相关内容

  • 上海地区高龄孕妇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
  • DOI:10.13404/j.cnki.cjbhh.2013.02.027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13年第21卷第2期·41· 上海地区高龄孕妇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 俞 菁,章莉,谭美玉,胡荷宇,侯雅萍,龚(上海市长宁区妇幼保健院检验科,200051) 波 探讨高龄孕妇行羊水染色体分析的必要性.方法通 ...

  • 骨髓涂片常规检验与应用
  • 通过骨髓细胞学检验可了解骨髓造血功能及其病理变化,是血液病诊断.鉴别诊断.疗效观察.判断预后的主要检测手段.在骨髓细胞学检查过程中,骨髓的取材.涂片.染色的质量可直接影响细胞观察和分析.骨髓取材不良,再好的检验技术也难以得到正确的诊断:骨髓涂片欠佳,则影响骨髓细胞形态的观察:骨髓涂片染色失真,则会造 ...

  • 寄生虫常见检测方法
  • 摘要:原虫体积微小,基本结构包括表膜.胞质及胞核.原虫的运动细胞器有伪足.鞭毛及纤毛三种,运动方式有伪足运动.鞭毛运动和纤毛运动.胞核多为泡状核,少数为实质核,原虫的营养期大多只含一个核,少数可有两个或更多.经染色后胞核的形态特征是鉴别医学原虫的重要依据.寄生原虫的生殖方式分无性生殖(二分裂,多分裂 ...

  • 21三体综合征简介
  • 唐氏综合征 唐氏综合征,即21-三体综合征,又称先天愚型或Down 综合征,是小儿最为常见的由常染色体畸变性所导致的出生缺陷类疾病.顾名思义,该病是由先天因素造成的具有特殊表型的智能障碍.我国活产婴儿中21-三体综合征的发生率约为0.5‰-0.6‰,男女之比为3︰2,60%的患儿在胎儿早期即夭折流产 ...

  • 病理技术员培训
  • 病理技术员培训 概述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生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一门学科. 病理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但又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包括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常用研究方法: 1. 尸体解剖 2. 活体组织学检查 3. 脱落细胞学检查 4. 动物实验 5. 组织和细胞培养 1 ...

  • 染色体异常的超声特征
  • 2 染色体异常的超声特征 每种染色体异常都有一定的症状模式可透过超声检出.在本章中,我们将讨论21三体及其它主要染色体异常在早孕期及中孕期的超声特征. 早孕期超声检查 在孕11-13+6周,所有主要染色体异常都与NT增厚相关(Snijders et al 1998).在21.18及13三体中,NT增 ...

  • 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超声测量
  • 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超声测量(NT值)的检查及意义 NT值,即胎儿颈项透明层厚度(nuchal translucency),是指胎儿颈后部皮下组织内液体的积聚.近10年的研究发现,NT 的厚度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厚度增加,胎儿异常的可能性增加. NT检查时机选择 其与孕周关系密切,14周后胎儿淋巴系统发 ...

  • 胎儿颈项透明层值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分析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胎儿颈项透明层值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的关系分析 作者:戴琴香等 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5年第22期 [摘要] 目的 分析胎儿颈项透明层(NT )值与羊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关系. 方法 对我院孕11-13+6周的1000例 ...

  •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 实验十一 骨髓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 Morphologic examination of bone marrow smear 试剂器材 正常骨髓涂片.光学显微镜.香柏油.擦镜纸.镜头清洁液. 实验内容 一. 粒系细胞形态观察 (一)粒系细胞形态的总特征 1.胞体规则. 2.胞核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圆形→ ...